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参考 温儒敏:关于小学语文新教材的11个问题
温儒敏谈语文教学几点注意问题
温儒敏谈语文教学几点注意问题
温儒敏是现代语文教育中的知名学者,他对于中文教学有着很深的
研究和思考。
在语文教学方面,他提出了几点重要的注意问题。
下面
我们将会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一、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温儒敏看来,语文的核心在于“言语思维”,即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
的思维。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他认为,教师
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身
的思考和表达来掌握语言和知识。
二、注重语境教学
温儒敏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在语境中产生的,而不是孤立的单词或语句。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境教学的方法,通过生动
的语境描述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三、探究交际功能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因此,语文教育应该不仅注重语言形式的传授,还要注重交际功能的探究。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各种交际情境,掌握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学会在不同情景中恰当地运用语言。
四、培养文化意识
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内容,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这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渊源。
温儒敏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究,对于现代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语境教学的方法、交际功能的探究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等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得语文教育真正地实现其培养人的宏伟目标。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定要注意的十一个问题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定要注意的十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将拼音和汉字配对展示,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拼音的作用。
其次,可以采用分步骤教学的方法,先教授简单的声母韵母,再逐渐加入复杂的音节。
同时,要注重练,让孩子们多读多写,巩固拼音的研究成果。
最后,要注意不要只注重拼音的教学,忽略了汉字的研究,要让孩子们理解拼音和汉字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研究。
三、部编本的阅读量很大,如何保证阅读效率?确实,部编本的阅读量比以往教材要大,但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为了保证阅读效率,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课文进行教学。
同时,可以采用导读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在阅读前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理解能力。
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收获。
四、如何处理部编本中的名著经典?部编本中涉及了不少名著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对于这些经典,教师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如朗读、解读、分析等,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经典作品。
同时,也要注意适度,不要让孩子们过早接触过于复杂的文学作品,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阅读能力进行选择和引导。
五、部编本中的文言文如何处理?部编本中的文言文是培养孩子们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是比较困难的。
教师们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先教授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如《三字经》、《千字文》等,让孩子们逐渐适应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可以通过故事、传说等形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六、部编本中的阅读理解题如何教学?部编本中的阅读理解题是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师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归纳等,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结构。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首先让我代表“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感谢大家采用这套教材,我想介绍一下这套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它与其他版本(包括原来人教版)的不同,还想从七个方面讨论“部编本”教材“新”在何处,并结合教学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
“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
“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
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
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
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
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
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
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
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编、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值得商榷的几处“瑕疵”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值得商榷的几处“瑕疵”作者:杨天志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8期摘要:小学是人生之始,语文是百科之母。
部编本教材是国家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应当更具学术性和权威性。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有几处瑕疵,但瑕不掩瑜。
虽是咬文嚼字的琐屑功夫,但对于语文教材建设来说不可等闲视之。
关键词:语文教材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儿童文学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89-01语文教材是国民精神和文化通识的重要标尺,是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载体,它是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和经典意义的国民读本。
早前风闻教育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大为改观,总主编温儒敏先生也作了权威解读,平心而论这套统编教材相比其它教材来说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内容编排和语文教学体系都有较大的创新。
现在仔细读来,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兹不揣浅陋咬文嚼字,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1 用词不准确,违拗语用习惯第5篇课文《影子》全诗如下: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这篇课文注明是根据原诗有所改动,但改的并不到位。
比如“影子常常跟着我”的表述就不够严谨,用词不很准确。
影子在后“跟”着我,影子在前我“跟”着。
一般来说,用“随”或“伴随”比较合理,但音韵欠缺美感。
结合“形影相随”的常识和“陪伴”的语用习惯,“陪”侍前后,“伴”随左右。
所以,上节的“跟”改为“陪”,为避免重复,下节的“陪”可改作“伴”。
如果说上为修辞炼字,只有更好,无关对错,可能有人认为无可厚非。
那么第11篇课文《项链》则难辞其咎。
我个人认为“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的“穿”应该是它的同音字“串”。
至于这两个字的用法在此不必细说,比较而言,表示串连事物的时候,动词“穿”一般指用线索串连实物,而“串”常用来贯穿抽象实物。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我觉得教学是值得用整个人生投入的事业,是我所痴迷的乐事,是一份完美的精神追求。
”10年前,北大教授温儒敏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这一简洁凝炼的获奖感言,是他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总结,他享受这追求与奉献的过程。
温儒敏曾历任许多学术要职: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除了专业研究,温儒敏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与组织工作。
从大学语文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编教材、开讲座包括身体力行讲课,他从多方面着手,希望带动大家回到语文教育的本质,“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担任“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是温儒敏将理想变为现实之一种途径和呈现。
2012年,教育部聘任温儒敏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以人教社编辑为主,从全国调集数十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历时5年,编撰一套全新的教材。
目前,这套中央直接过问的“部编本”教材已部分在全国投入使用,今后数年将成为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
9月16日,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希望能“治一治”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中华读书报:近五年做“部编本”教材,是否需要对中小语文教育多做一些调研?温儒敏:1999年我担任中文系主任,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会议。
2004年北京大学成立语文教育研究所,没有编制,但做了很多事情,带动了全国七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心)成立,关注语文基础教育。
北大中文系关注语文教育是有原因的。
当时师范大学重点学科的设置和论文发表都向综合大学看齐,认为师范是小儿科,都希望升格,不太愿意在师范上下功夫。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中的相关问题解答及教学方法注意事项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中的相关问题解答及教学方法注意事项第一个问题:小学教材识字写字教学的依据是什么?怎么做到更有科学性?首先是实行八个字:“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是这套新教材编写的一个原则,主要是低年级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经过调查,觉得这样做可能会提高教学的效果,为孩子们尽快地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
认字和学会写字是两个教学目标,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字是1600个,比以前减少了200个,以前是1800个,其中要求会写800个字左右,会认得要多一点。
一般来说,学校老师不要层层加满,不要搞过去“四会”的要求,每一个字都要会认、会讲、会用、会写。
齐头并进很难,所以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因为以前的教育也有道理,但是现在内容在改变,现在小孩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要采取这样的方式。
新教材在识字教学的安排是有讲究的,大家要认真去看一看。
一般来说,你只要按照教材设定的各个单元、各个阶段的目标推进,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大致上就可以实现。
当然你说你的小孩是天才,在幼儿园就会读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不提倡。
大家要注意,一年级上册后面附了一个识字写字的基本字表,要求300个字当中100个字是会写的,一年级下册附了一个表是400个字会认、200个会写。
小孩的字必须要过渡到阅读,比如说“蝴蝶”这两个字很难写,但小孩必须要认识它,因为他要读童话,“蝴蝶”这两个字会经常出现,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的。
所以,教材后面要做很多基础研究,而且从字的结构来说,认识这些字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字。
另外,教材有意安排多元认字。
就是多方面、多种方法,就是不要完全依赖拼音认字,以前是先学拼音,然后完全依照拼音很困难,还要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等去认字。
如果单纯依赖拼音认字会拖累认字的效率,尽快进入无拼音实际阅读的阶段。
所以这也是新教材为什么要降低减少拖后汉语拼音的结果。
老师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范读”,要熟字带生字,这个大家教学都有经验的。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开始,小学四、五、六年级也要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
我就教材的编写理念、框架、体例,以及使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立德树人”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
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考虑的也应当是“立德树人”。
这是很高的目标,也是必须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
不宜对这个要求做简单化理解,以为只是政治口号。
教材体现“立德树人”是颇为用心的,有一个通盘的构思,希望能做到“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在教材中,“立德树人”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戴帽”,而是时常要想到要付诸实践的教育行为。
这个构思到了高中,就更明确了,归纳为三个词——“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主轴,其实在编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时,也是力图以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精神作为目标的。
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呢?也可以从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编写主轴去看,去理解教材的结构框架、单元划分、课文选择和教学设计。
老师们只要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有这方面的自觉,“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有了基本的依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如何体现“立德树人”的?从课文选择看,增加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课文,同时也兼顾到其他类型的文化。
所选课文注重经典性,这就保证了教材的“材”是有利于“立德树人”的。
再看框架结构。
新教材以双线组合来设计教学单元,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文体和语文素养等要求。
每个单元都有一句格言或者诗句做导语,以比较灵活的方式把单元的人文主题标示出来。
备课时应当先琢磨导语的含义,结合单元的课文去把握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主题可能比较宽泛,但总有大致的指向。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首页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课文,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温儒敏: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问题1(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主编谈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必备
老师们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语文教师北大网络学院的培训。
我也很想通过这次机会和老师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
按照计划,我先讲讲关于阅读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情况。
再具体讲讲协作教学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我先讲语文课改的情况。
主要想帮助大家对正在进行的全国课改有一定的了解,从观念上解决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这次课改是建国以来第8次,这次规模最大,持续的时间最长,社会影响也最大。
小学和初中它的课改已经施行了差不多十多年。
高中的课改试验也有7年了,情况如何呢,有成就,成就不小,但是举步维艰,多少带一点理想主义的味道,甚至有一定悲壮的味道。
所以说为什么要课改,是不是有些领导拍脑袋做出的决定,是不是某些人的征集工程呢,不是的,这次课改实际上是逼出来的。
在1996年—1997年教育部曾经组织过一次涉及9个省的义务教育的调查,现在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时十多年前接受调查的情况。
看看这些问题是否解决。
当时调查认为存在6大问题,一个是教育的培养方式和青少年的成长的规律,时代的需求不适应。
第二个是品德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很差。
第三是课程烦难偏旧,结构单一。
第四是课程各个学科体制之间相互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成就。
比如说物理、化学、语文、数学之间没有联系。
第五个问题是忠告和高考的指挥棒,老师搞题海战术,学生死记硬背,负担越来越重。
第六个问题,课程的评价偏重考试,偏重学业成绩的甄别、选拔的功能。
本来一个评价应该是多个层面的、多个方面的,现在变成就是考试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青少年健康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过门打开以后,看到了国外的情况,有了比较,大家越发的感到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这是十五年前调查的结果,现在问题有没有解决呢?没有解决。
说明不搞课改没有出路。
前面说的6大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有个总体来估价。
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幼儿园。
现在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是两大弊端。
或者说我们的教育的重症,一个是不讲差异。
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8、为何要提倡阅读教学的“1+X”
▲所谓“1+X” ,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 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
▲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 ▲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
喜欢读书。 ▲一起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讲读,或者对话式阅读,形式不拘。 ▲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 ▲建议把这个栏目纳入教学计划,但不要处理成一般课堂上的课,
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
▲部编语文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 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 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小学不要开设什么“读经”班,多读点优秀的古诗文就挺好。
教材概览
教材概览
• 全册共9个单元(1+8) • 识字表(300个) • 写字表(100个), • 常用笔画名称表(22个), • 常用偏旁名称表(36个)。
一年级上册
我上学了 3个活动板块
集中识字 2个单元
10课
汉语拼音 2个单元
13课
课文 4个单元
14课
口语交际
(4次)
语文园地
(8个)
快乐读书吧
5、识字写字教学如何做到更有科学性
▲首先是实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不要回到过去那种“四会”的要求,因为认、讲、用、写是很难齐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上山小学邱丽鸿在送走一个毕业班后,这学期我接受了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从六年级到一年级,真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经历,以前,只要一句话,学生就能将你要办的事做得妥妥的,现在,一件小事,就得重复好多遍,还不一定办好。
重点是我们学校,全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家长配合度极低,再加上学生的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孩子根本就没上过幼儿园),因此,我在教学的同时有了许多困惑。
1、今年的一年级语文教材课本,可和往年大不同,从外形上看,比传统的小学语文大了许多从内容上看,教材使用了“识字在前,拼音在后”,专家们说:孩子们首先入学有一个入学的适应期,这个入学适应期之间开始学拼音,因为拼音比较枯燥都是一些字母,所以说家长在孩子学拼音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烦恼。
觉得孩子们有的地方学不会,或者说中间有很多孩子学的比较慢,容易上火,拼音滞后了以后,可能这个担忧就不必要有了。
因为第一单元首先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学语文,紧接着是个识字小学,什么水、火、口、天、地、你、我、他这些。
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比较熟知的一些汉字,就减轻了他们学习中的一些压力。
等这个入学的适应期过去以后,基本就是开学的一两个星期了,然后再开始学拼音。
孩子们从心理上说,或者说从他们的认知特点上来说,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家长在这方面烦恼会少一些。
但我的困惑是:在识字过程中又穿插拼音,孩子们拼音还没学,怎么拼读?应该来说,在城市,或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些都比较适合,因为孩子们幼儿班学过,但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我们学校,全是农民工子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幼儿班只是让家长更放心地去打工,而不在乎孩子学了什么,还有一些孩子连幼儿班都没上过,家长们反应:老师,孩子拼音不会读,要不要写,怎么写?优化设计中将拼音与相对应的字连线,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2、在新版部编教材中,中国风的体现特别浓厚,如:京剧、剪纸、象形字、传统文化的儿歌、童谣、古诗文等,这些都是中国非常经典宝贵的东西,她体现了国家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值得提倡的。
部编新教材使用经验及问题总结
部编新教材使用经验及问题总结第一篇:部编新教材使用经验及问题总结部编新教材使用经验及问题总结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新教材的编排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我们老师爱不释手。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1、利用好图片,增加教学趣味性新教材每一课内容都精心挑选了插图,而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利用好这些插图。
例如:《树和喜鹊》的插图,同学们通过对比三幅图画,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容易就能理解朋友的重要性!因此,插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语文有效的教学,更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2、明确教学的目标,有的放矢对于每一板块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做无用功,不给孩子增加负担。
拼音板块,要明确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增加拼音的难度,学生只要能正确的拼读拼音,标准的发音,能通过拼音识字,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标。
对于课外阅读这一部分应尽量减少占用课堂时间,可以编制适合我们实际的读书卡,做好家庭读书记录,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的方式。
3、以学生为主,将内容贴近生活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将我们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
例如: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有寻求别人帮助的时候,教师通过模拟课堂上真实发生过的情境让孩子们明白寻求帮助时的注意事项,真正的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4、关注整体,培养语文素养我们的现实生活离不开交际说话,而语文最基础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更好的表达。
在教学中要有整体的意识,把字融于词中融于句子中,引导学生多表达,多积累词语。
教材中的每一个板块都是有机的整体,拼音用来识字,识字用来阅读,阅读用来发展思维,学习表达,积累知识,从而更好地生活,在逐步的积累中提高素养。
5、认真备课,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备课是教学的前提,无论教材怎样变,只有认真的钻研教材备好课,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体会学语文的快乐,爱学语文。
温儒敏: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问题2(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主编谈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必备
接下来,再具体一点,结合课标解读,说说小学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占用时间也最多,这方面大家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学习课标实施课改时,应当充分尊重、吸收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守正创新。
好的东西要坚持,作为底子,资源,财富,不要轻易丢弃甚至颠覆;但也要面对新的情况,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并改进我们的教学。
目前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哪些问题或者偏向值得我们注意呢?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其中谈到这么5个偏向: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
第三种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
第四种偏向,“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第五种偏向,“宿构作文”成风。
这篇文章说的主要是高中,但大家想想,有些问题,在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否也存在。
起码梯度问题,“两多两少”问题,还有读“闲书”问题,恐怕也是要引起小学与初中语文老师注意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把“五种偏向”文章找来看看。
这里不重复这篇文章观点,而是围绕新课标中有关小学初中阅读写作教学,谈一些看法。
学习新课标,讨论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我想提出4个理解要点,也可以说是关键词,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讨论课标基本理念,同时引向操作性的探究。
哪4个要点?一是兴趣,二是天性,三是训练,四是梯度。
下面我稍微展开来说说。
兴趣,是第一个理解要点,就是如何引发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将使学生的终身受用无穷。
现在的语文课遭受很多批评,有些过份,但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就是学生学语文缺少兴趣。
同样是语言学习,英语教学并没有遭受那么多的批评,学生也不见得都那么没有兴趣。
为什么?有人可能认为英语实用,学英语很功利,所以学生不敢怠慢。
这有点道理,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理由。
语文也很有用,而且也可以“功利考虑”,但为什么会让学生感到腻味?小学可能好一点,高中的问题就非常突出。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是一位中国语文教育专家,他对语文教材变化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传承: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他认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材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价值观和公民责任等问题,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2. 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他主张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注重实用性和生活性的增强: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他主张通过教材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 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跨学科学习。
他主张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温儒敏对语文教材变化的解读主要关注语文教育的价值传承、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实用性与生活性的增强以及学科
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等方面,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导读:我认为能按下读书的悬念,播下“读书种子”的课就是好课。
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关于语文教学的24句金玉良言(摘录自《你教的可能是“假语文”》)。
01.语文或者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
正如数学家、原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目标不光是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02.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03.深文是可以“浅讲”的。
如果其中一篇课文对多数学生的确太深,那么要求不妨就低一点。
不要所有课文都细嚼慢咽,生怕留下哪些不懂。
全都扣得那么精细,阅读量肯定上不去,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04.就语文而言,(平衡应试需要和开放教学的)办法就是鼓励多读书,别死扣教材教辅。
阅读面宽了,视野开阔了,考试成绩不会差,而素质也会提升上去。
有水平的老师是懂得平衡的,而没有水平的老师只会偏向应试。
05.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们读一点经典,可以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读,获取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尊严,学会向善和担当,不要过早陷于时尚的、物欲的泥淖。
在这个浮泛的时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必须有人去做。
06.为什么应试教育走不出来,不能怪教育本身,这和社会的紧张程度和焦虑感有关。
大家总在说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实际上是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少数。
竞争如此激烈,家长如此紧张,应试教育很难抑制。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方法上做点改进,希望能有些平衡。
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把脑子搞死,那才叫水平。
07.改善(应试教育)的办法是提高命题的水平,有一部分题是可以容许不同发挥的,不要标准答案。
教学中应当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通过“语用”的学习把思维能力带起来。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弱项。
08.要防止教学中过多“活动”,把读书当作活动的“支架材料”。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教授提出的部编教材使用建议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教授提出的部编教材使用建议01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套新教材到底编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也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实践来评判。
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
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与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
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我期待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不断完善这套新教材。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
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人教社的中语室和小语室在其中起到中坚作用。
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
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
如果不是“部编”,很难动员这么多力量。
它的编写质量是有保障的,作为一种“公共知识产品”,也能够被多数人接受。
我们不好说这是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可以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整体水平。
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得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只是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
部编教材取代原来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前人的功劳。
很自然的,大家会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
比较要关注有哪些“不同”更要关注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
这也许会引发我们去思考与探究,通过新教材的使用,去推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大家现在只看到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教材,其他还在最后送审,二年级大概8月份才能印出来。
这里有必要让大家对整个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个大致的印象。
说是总体特色,其实也就是从编者角度,希望教材能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概括起来,有这么4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
——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总主编温儒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谈了以下五个话题:
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2.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3.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
4.单篇与群文是并存的
5.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
就上述五点,做了以下简要梳理。
1. 应对统编教材更新的策略
面对统编教材的大幅度更新,教师们自然感到压力。
新的教材带来了许多新课文和新的教学方式,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变化并非彻底颠覆原有教学体系,而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改良和革新。
因此,通过逐渐适应和学习,是可以掌握这些新内容的。
在应用新教材时,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教学条件,有计划地实施改革,而不是盲目跟风或一刀切。
2. 理解并应用“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单元教学的组织核心。
教师在备课时,。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对语文教学的22条建议
温儒敏对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中22个问题的解答——据“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温儒敏讲话记录整理而成微雨微雨随笔昨天11月21日至22日,“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非常庆幸我能够通过网络享受到这一场语文教育的盛宴,能够聆听到各位教育大咖对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和经验分享。
从直播开始到结束,我都认真地聆听并做了较详细的笔记,感觉这次论坛的每一场报告都充满对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无限热爱,对语文教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我相信,每一位热爱语文教育的老师都会从中受到很大的教益和启发。
因此,我将这些笔记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以期我们能“以阅读的方式改变语文,以语文的方式改变教育”。
今天我首先分享语文统编教材总编温儒敏对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中22个问题的解答。
第一个问题:统编教材识字写字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教认字写字?小学识字写字教学遵循八个字“识写分流,多认少写”。
识写并进很难的,所以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以前那种教育也有他们的道理,但是现在呢,小孩也没那个时间。
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大致上就可以实现独立的阅读。
我们不提倡大量写字。
一年级的下册附了一个表,400个字是会认的,200个字是会写的。
有的老师会问了,那你是怎么编这些字的呢?这400个常用的字,我们请了北师大的一个团队做了调查,大面积的调查,是儿童用字的调查,不是人民日报用字的调查。
我举个例子,像“蝴蝶”这两个字很难写,但必须要小孩认识它。
这个是儿童读物中经常出现的词,它在字频栏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就列入那400个会认的字里。
就这样的啊,所以编这个教材是要做很多基础研究的。
另外,教材有意安排多元认字,拼音认字只是一个方面,不要完全依赖拼音。
以前认字要求“四会”,还要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等。
这样会拖累认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的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
有些专家也来纠缠,因为他研究的就是汉语拼音。
在以前,一开始就学汉浯拼音的,现在把它推后了。
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套新教材到底编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也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实践来评判。
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
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与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
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我期待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不断完善这套新教材。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
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人教社的中语室和小语室在其中起到中坚作用。
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
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
如果不是“部编”,很难动员这么多力量。
它的编写质量是有保障的,作为一种“公共知识产品”,也能够被多数人接受。
我们不好说这是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可以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整体水平。
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得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只是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
部编教材取代原来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前人的功劳。
很自然的,大家会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
比较要关注有哪些“不同”更要关注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
这也许会引发我们去思考与探究,通过新教材的使用,去推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大家现在只看到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教材,其他还在最后送审,二年级大概8月份才能印出来。
这里有必要让大家对整个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个大致的印象。
说是总体特色,其实也就是从编者角度,希望教材能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概括起来,有这么4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儒敏:关于小学语文新教材的11个问题今年9月份,全国小学就要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了。
下面,我想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
一共有11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
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
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
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
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
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汉语拼音对刚上学的孩子比较难,教学有什么建议?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
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
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
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
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
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
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
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
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其他额外的负担。
有许多学校一年级还学英语,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老是混淆,老师教学的压力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南方方言区的老师,为了训练一个发音,可费老劲了,效果还不好。
如果认识到汉语拼音就是一个认字的“拐杖”,普通话正音无非是为了沟通,那老师的压力会小一点,辐射到学生那里负担也会轻一点,效果不见得就差。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降低了难度,有些学校可能不注意。
说到普通话的学习,也要实事求是,方言区的学生会用普通话沟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说得多么标准、漂亮。
如果方言区的老师能结合所在地区学习普通话的发音难点,来补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就更好了。
总之,学拼音就是帮助认字,不能代替认字。
拼音对学普通话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读拼音当作学普通话的办法。
另外,部编本语文的拼音教学内容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将拼音教学与认字教学结合起来,学拼音结合认字,彼此融通。
对此大家也要重视。
三、“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栏目?要列入教学计划吗?“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
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
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自己还不会读,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
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
这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主要是无纸化教学,听故事多,到了小学就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包括书本了,让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
以前的教材没有这个栏目,大家不知道如何处理。
我建议你们把这个栏目纳入教学计划,但不要处理成一般课堂上的课,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
让家长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也等于创造了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可以给家长“布置作业”,让他们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读”。
现在许多家长没有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我们可以先在教室里面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然后,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形式,示范怎么实施一起读。
一起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讲读,或者对话式阅读,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读书,是书面语言的阅读。
一起读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也不必布置作业,附加的任务多了,压力大了,兴趣就少了。
应当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的阅读。
教师如果觉得教材中的一起读课文比较浅,也可以换,另外找一些作品来读。
四、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哪些变化?一个变化就是课文数量减少了,教学类型增加了。
像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原来有41课。
现在减少为32课;汉语拼音的课量也减少了,识字课却增加了。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原有39课,现在也减少了,减少为29课。
课文数量的减少,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减负”(孩子们负担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师加重的,而是社会、家长加重的),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调整,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个课文的变化很大,几乎换了三分之二的课文。
课文的选篇标准强调了这4点,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同时要适当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选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级就选了许多古诗。
大家会发现,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啦,没经过沉淀的“时文”少了。
五、识字写字教学如何做到更有科学性?首先是实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这是部编本语文低年级的编写原则。
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
认识字和学会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小学要求低年级认识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其中800字左右会写,教学中注意不要加码。
不要回到过去那种“四会”的要求,因为认、讲、用、写是很难齐头并进的,那样做效果可能欲速则不达。
新教材在识字教学的安排上是有讲究的,大家在教学中要认真体会。
一般而言,只要按现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大致可以实现独立阅读。
大家要注意,一年级上册后面附了一个《识字写字基本字表》,要求会认300字(这300字应当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100个会写的字;一年级下册附400个会认的字,200个会写的字。
有的老师会问:这些字是怎么来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读课文,才安排学这些字吗?不是的,它是依据对小学生阅读的字频调查来确定的。
先认这些字,才可能尽快过渡到独立的阅读。
而且从字理、字结构来看,先认识这些字,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认字”内容,就是说,不完全依赖拼音认字,还要多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去认字。
如果单纯依赖拼音识字,可能会拖累识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
教学中老师们要重视范读、熟字带生字、尽量勾连口语词,等等。
教第二、三单元时,要巩固和复现之前认识的汉字,避免回生。
一年级要尽量照顾到多元识字,到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认字方法了,那时就不光会拼音识字,还会根据上下文猜读、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等。
新教材“多元认字”的教学思路,老师们应当多加关注,加强研究。
六、如何上好古诗词的课?有无必要让孩子学“国学”?部编语文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
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也分量也加重了。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花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比如,给一年级学生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那种发现,让孩子大致上懂得写了什么,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让孩子去记什么“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
因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不是一年级孩子能理解的。
讲王维的山水诗,也不一定非得往“热爱大自然”上面靠,让小学生安静下来,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静”,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许多成年人理解的内容。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是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都给弄跑了。
比如有一些老师教《静夜思》,教案设计的程序就很繁琐——首先放一个视频,视频中有月亮,老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呀?有的还让发表一个感慨,说:“月儿圆啦,人团聚了,多美好啊!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
他只身离家在外,看到圆圆的月亮,想起他的故乡,想起他的亲人。
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过写诗排走心中的寂寞。
”这就有点“绕”,还有点“酸”,小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有的老师还逐字逐句地讲解,安排各种活动,什么李白的诗中有几个动作呀,分解一下,让孩子们演示一下什么叫举头望明月。
这多累赘呀,于是静夜思中的“静”跑了。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有的教案总喜欢来个三段论——“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领。
朗读不能取代自主性的阅读和吟诵。
要不要把“国学”当作课程?我在这里非常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必要。
“国学”这个概念很复杂,在晚清是为了抵御“西学”、拯救国粹而提出的,当时是“国将不国”之学,带有保守主义的意味。
这些年有些人张扬“国学”,也许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什么是“国学”?范围太大,很笼统,而且精华与糟粕纠缠,又很复杂。
我看还是提“优秀传统文化”为好,这是中央的提法。
至于“国学”不“国学”,学界都还弄不清楚,有争议,我们中小学不要去套用。
社会上有人开设了读“三百千”的班,说那是“读经”。
夸张了。
“三百千”是古代开蒙的读物,主要是认字用的,小学生读一读也无妨。
但要注意“三百千”并不是“经”,里边也有许多不适合现代人格发展的糟粕。
小学不要开设什么“读经”班。
多读点优秀的古诗文就挺好。
七、部编本语文为何要强调课型的区分?课型的区分一年级还看不太出来,到了三年级,课文就分为两种类型,或者两种课型,一是精读课,二是略读课。
初中教材“精读”干脆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加上往课外阅读,就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那么小学怎么上好教读课?一是要安排好预习,不要布置太多作业,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问题做铺垫和引导,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读的重点是教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适时教一些写作方法,两者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