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第三十三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
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
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
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
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
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
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
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
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
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1)古典二分法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五版chap33to35课后习题答案(中文)

答:这种“为了安全的资本外逃”对美国经济是件好事。
当外国人增加了对美国政府债券的需求时,这种行动减少了美国的资本净流出。
国外净投资减少时,美国可贷资金市场上的可贷资金需求减少,可贷资金的需求减少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增加了国内投资,减少了国民储蓄。
资本净流出减少使得美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给减少,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的减少引起实际汇率上升,实际汇率上升使贸易余额倾向于赤字。
13.假设美国共同基金突然决定更多地在加拿大投资。
A.加拿大的资本净流出、储蓄和国内投资会发生什么变动?答:加拿大的资本净流出会下降,加拿大的国内投资会增加,储蓄会下降。
B.这对加拿大资本存量的长期影响是什么?答:这会增加加拿大的长期资本存量。
C.资本存量的这种变化将如何影响加拿大劳动市场?这种美国在加拿大的投资使加拿大工人状况变好还是变坏?答:资本存量的这种变化会增加加拿大劳动市场的劳动需求。
这种美国在加拿大的投资使加拿大工人状况变好。
D.你认为这将使美国工人状况变好还是变坏?你能想到有什么原因一般会使这对美国公民的影响与对美国工人的影响不同?答:这将使美国工人状况变坏。
因为美国共同基金增加在加拿大的投资增加了美国公民的投资利润,但由于国内投资下降,美国工人的情况变坏。
第十二篇短期经济波动第三十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复习题1.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下降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
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上升的一个宏观经济变量。
答: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实际GDP和投资支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2.画出一个有总需求、短期总供给和长期总供给的曲线的图。
仔细并正确地标出坐标轴。
答:图33—1经济的长期均衡3.列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个原因。
答:为了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我们必须考察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
(1)庇古的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宏微观经济学-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为了了解短期经济,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为此,我们需要放弃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
1
2
3
2.1短期和长期的不同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建立在对两个变量关系的分析,第一个变量是用实际GDP衡量的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的产量;第二个变量是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
由于产量是实际变量,而物价是名义变量,模型分析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模型打破了古典二分法。
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设想您每月的收入10000元和您的银行存款1000000元不变,而物价总体水平下降一半(可理解为所有物品与劳务价格下降50%),请问您的消费行为将发生什么变化?
您不仅会不知不觉地买更多的衣服、书籍、化妆品……而且您选择这些物品的档次也会不知不觉地向上提升。
您本来还未纳入计划的汽车、MP4现在也许提前买回来了……
02
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变动与经济中劳动力利用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即当实际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
这一事实也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经济衰退确实反映了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这个时候很多人想要工作,但社会却不能为他们提供岗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更多的人参与物品与劳务的创造,社会财富在下降。
政府购买的变动是最直接的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办法。
1
政府建设大型公共设施、上马大型工业或工程项目、增加军费开支等,都会使总需求增加,即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反之,使其左移。
2
(3)政府购买多,比如,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一国汇率的变动——汇率上升或下降;贸易政策的改变;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景气或衰退等等。
尤其不要产生不必要的困惑:总供给在长期内怎么会是不变的呢?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来源于古典二分法。因为该理论认为,实际变量并不取决于名义变量,而产量是实际变量,物价水平是名义变量,所以前者不受后者的影响。
第33章宏观经济学原理-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33章宏观经济学原理-总需求与总供给之前考察的是长期经济的情况,从这章开始,我们考虑短期经济下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两个变量:- 用真实GDP衡量的经济中的物品与服务的产出- 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我们使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整个经济的波动。
整个模型并不是简单的供求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都会衡量所有市场上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 消费 + 投资 + 政府购买 + 净出口左边的GDP总量表示总供给等式右边部分表示总需求首先观察总需求曲线,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从左到右会呈现向下的趋势?为什么物价水平越低,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越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所以有三个不同但相关的原因说明了为什么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消费者更富有了,这刺激了消费品需求- 利率下降,这刺激了投资品需求- 通货贬值,这刺激了净出口需求但是总需求曲线也会向左或向右移动,主要驱动因素有以下几点:-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例如储蓄习惯、投资收益、税收政策等会改变人们手里钱的金额,总需求曲线就有可能会发生相应变化-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任何一个改变企业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投资多少的事件也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例如新的科技产品、企业对未来经济的态度、投资税收政策、货币供给等-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国家决策者的直接决定会影响总需求进行移动,减少国家购买会使得往左移动,修建更多的基础建设会往右移动-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任何一个改变净出口的事件也会使得总需求曲线移动。
例如卖的更少、卖的更多、汇率变化。
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可是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总供给就是指一个经济中的物品与服务生产,即真实GDP。
那为什么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呢?因为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生产(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服务的技术。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与总供给

凯恩斯粘性工资理论
因为工资不能够立刻调整到与当前价格相适应 的水平,所以较低的价格水平会使实际工资超 过企业计划支付的水平,雇佣和生产的利润减 少,导致企业减少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新凯恩斯价格理论
因为不是所有价格都能及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而 改变,所以未预期的降价会导致一些企业 仍然 用所希望的价格, 这个价格使销售受挫,导致 企业减少商品和劳务的生产.
*
问题
假定企业的成本加成是10%,工资决定函数为 W=P(1-u), u 是失业率, 生产函数是 Y=N. 由价格制定函数推出的实际工资是多少? 自然失业率是多少 ? 假定成本加成达到 20%. 自然失业率又会怎 样? 解释你的答案.
短期总供给曲线
对于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三种解释:
Pigous财富效应:较低的价格水平会使 家庭所持有的货币的实际财富增加,较 高的货币财富刺激消费需求。 Keynes利率效:当人们试图将多余的货币 借出时,较低的价格水平导致较低的利 率,较低的利率刺激投资。
Mundell-Fleming净出口效应:当低价格引发 低利率时,投资者将一些资金投向海外, 使得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贬值。这 种贬值使得国内商品比外国商品便宜, 因此刺激净出口。
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
工资决定(1)
决定工资的几种方法:
集体谈判 由就业人数决定 雇主与员工双边谈判 保留工资 劳动力市场条件
一些共同的力量也在起作用:
谈判能力 效率工资
工资决定(2)
工资函数:
W = Pe F(u,z)
+ 预期价格水平,用 Pe 表示 – 失业率,用 u 表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概念题1.衰退(recession)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答:萧条是真实GDP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
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33-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 ),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 ),1AD 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1AS 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2AS 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1E 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1Y ,均衡的价格水平为1P 。
这时1E 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2AS 上,所以,1Y 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2AD 。
2AD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1AS 相交于2E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1Y 增加到2Y ,并使价格水平从1P 上升到2P 。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讲解】

目 录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9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第25章 生产与增长25.1 复习笔记25.2 课后习题详解25.3 考研真题详解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6.1 复习笔记26.2 课后习题详解26.3 考研真题详解第27章 基本金融工具27.1 复习笔记27.2 课后习题详解2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8章 失 业28.1 复习笔记28.2 课后习题详解2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29.1 复习笔记29.2 课后习题详解29.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30.1 复习笔记30.2 课后习题详解3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1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31.1 复习笔记31.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1.3 考研真题详解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35.1 复习笔记35.2 课后习题详解3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3篇 最后的思考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36.1 复习笔记36.2 课后习题详解3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在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第三十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课件

3.错觉理论:未预料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企业认为自己 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这引起生产减少
PPT学习交流
45
表 2 短期总供给曲线:总结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1. 劳动引起的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也许是由于自然失业率 下降)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也许是由于自 然失业率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这种生产水平也称为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 • 自然产量率是长期中经济所趋向的生产水平。
PPT学习交流
31
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 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量率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 给曲线移动。
• 我们可以把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归入古典模型中 影响产出的各种因素引起的移动。
PPT学习交流
32
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2. 资本引起的移动:物质或人力资本增加使总供给需求向右移动;物 质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需求向左移动
3. 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 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 技术引起的移动:技术知识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技术的可 获得性减少(也许由于政府管制)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5. 预期物价水平引起的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 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PPT学习交流
46
图 7 长期均衡
物价水平
长期总供给
PPT学习交流
2
总需求与总供给
• 短期经济波动
• 收入减少,失业增加,这种时期被称为衰退。 • 如果衰退较为严重,就称为萧条。
(2024年)曼昆《宏观经济学》完整版

2024/3/26
3
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 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经济波动以 及经济政策对整体经济影响的学科。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 总体问题,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 膨胀、经济增长等。
2024/3/26
4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
净出口
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受汇率、国际市场需求、贸易政策等 因素的影响。
17
总供给曲线形状及变动原因
• 总供给曲线形状:总供给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水平下,经济 社会愿意提供的总产量(或总收入)。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 可能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形状,因为价格水平上升会刺激企业 增加生产;在长期内,总供给曲线可能呈现垂直形状,因为长 期内潜在产出水平是稳定的。
要点三
比较优势原理的应用
比较优势原理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 基础,它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贸易会发 生以及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各国 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可以实现资 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024/3/26
22
汇率制度类型及特点比较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 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的汇 率制度。其特点包括汇率稳定、政策 纪律性强、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等 。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致汇率失 真、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
2024/3/26
23
国际收支平衡表解读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 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 的全部记录的统计表。它反映了一国 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的总体情 况,包括贸易、服务、投资、援助等 方面的交易。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师生参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世界上最流 行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也被众多院校列为经济类专业考研重要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本教材,我 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它的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 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2.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5小时高清视频】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4.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5.曼昆《经济学原 理(微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模拟试题】6.曼昆《经济 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7.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7小时高清视频】8.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9.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 详解10.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 模拟试题】本书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国外教材的英文答案 和相关资料对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另外,部分高 校,如武汉大学、深圳大学等,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真题就来自于该书课后习题,因此建议考生多加重视。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
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
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第三十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调整
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经济中会随着不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 多样化需求引发的调整: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引发了不同行业的需求调整。 - 总产出的调整:总产出的变化反映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情况。
总需求
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整个经济中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体需求。
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总供给的变动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经济能够生产的总量。 - 生产能力:国家经济体系能够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 技术进步:技术的改进使得在相同资源条件下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 劳动力供给:人们的劳动力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总量。 - 自然资源:国家经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总量和质量。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中所有产品和 服务的总体需求和总体供给。 - 总需求的概念:总需求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产品和服务的总体需求。 - 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表示经济中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体供给。 - 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经济中相互影响和调整。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第三十 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述及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关注经济的总体表现和相互关系。 - 定义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运行规律及其对社会福祉的影响。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家经济的总体规模、求的变动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改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 私人消费支出:个人和家庭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 投资支出:企业购买资本设备、建筑物等的支出。 -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 净出口:国外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去本国对国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总供给和总需求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是实现长期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关键。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如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包括经 济周期波动、政策失误、外部冲击等。 例如,经济过热可能导致总需求过度, 而经济衰退则可能导致总需求不足。
素的影响。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移动方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方向取决于总供给变化的方向,总供给增加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总供给减少时,总供给 曲线向左移动。
移动原因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包括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积累、经济体制改革等长期因素,以及短期内的生产冲击、气候 变化等短期因素。
Part
03
总需求理论
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通过增加总需求,创造更 多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 市场活跃度。
通货膨胀的预防和控制
通货膨胀
由于货币供应过多或总需求过旺,导致物价普遍 上涨的现象。
控制手段
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减少总需求, 降低物价上涨压力。
ABCD
预防措施
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保持适度经济增长和 就业水平。
稳定物价
保持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通货膨胀。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当价格水平下降时,货币的 购买力增强,消费者和企业会增加购买和投资,从而推动总 产出量增加。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货币供应量增加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会导致利 率下降,进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增 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未来收入增加
如果消费者和企业家预期未来收 入会增加,他们可能会增加当前 的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曲 线向右移动。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3篇最后的思考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复习题1.什么因素引起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影响的时滞?这些时滞对积极与消极政策争论的含义是什么?答: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总需求。
在利率影响支出,特别是住房支出与企业投资时,由于许多家庭和企业提前确定他们的支出计划,因而利率变动改变总需求需要时间。
财政政策的作用也有时滞,因为政府改变支出与税收要经历漫长的政治过程。
为了做出任何一种财政政策变动,方案必须通过国会各委员会讨论、由众议院与参议院通过,并由总统签署。
提出、通过和实施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变动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由于这些长时间的时滞,那些想稳定经济的决策者就要提前知道当他们的行动发生作用时可能存在的经济状况。
但是经济预测是极不准确的,因为在一种政策开始实施到它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内,经济状况很容易发生变动。
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经济的决策很可能无形中扩大了经济波动的程度。
2.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为什么减税对GDP的影响要小于相似规模的政府支出增加对GDP的影响?为什么不是相反的情况?答:因为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政府购买增加是比减税更有潜力的工具。
减税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鼓励他们增加消费支出,而政府购买使直接增加了总需求。
而且政府支出购买物品或劳务,是直接增加了总需求;政府为家庭减税的美元,其中一部分可能用于储蓄而不是支出。
经济学原理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三十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名词解释1.经济周期2.总供给-总需求模型3.自然产量率4.滞胀5.抵消性政策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种关于经济波动的表述是正确的?( D )A.当产量高于自然产量率时存在衰退B.萧条是不严重的衰退C.经济波动之所以称为“经济周期”是因为,产量变动是有规律而且可预测的D.可以用各种支出、收入和产量的衡量来衡量经济波动,因为大多数宏观经济量往往同时波动。
2.以下哪一项不是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C )A.财富效应B.利率效应C.古典二分法或货币中性效应D.汇率效应E.以上各项都是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3.以下哪一种关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表述是正确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B )A.当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向左移动。
B.是垂直的,因为所有物价与工资相等的变动并不影响产量C.向右上方倾斜,因为价格预期和工资在长期中是固定的。
D.当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时向右移动。
4.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中,消费者乐观情绪的增长最初的影响是( C )A.短期总供给向右移动。
B.短期总供给向左移动C.总需求向右移动D.总需求向左移动E.长期总供给向左移动5.假设物价水平下降,但由于名义工资合约固定,实际工资上升,而企业削减产量。
这是以下哪一种理论的证明?( A )A.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粘性工资理论B.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粘性价格理论C.短期总供给曲线的错觉理论D.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古典二分法理论6.假设经济起初处于长期均衡。
再假设发生了摧毁了大部分小麦的干旱。
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长期中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E )A.物价上升,产量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B.物价下降,产量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C.产量增加,物价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D.产量减少,物价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E.产量和物价都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2).短期中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B )A.物价上升,产量增加B.物价上升,产量减少C.物价下降,产量减少D.物价下降,产量增加7.以下哪一个事件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C )A.政府军备支出增加B.物价预期上升C.石油价格下降D.货币供给减少E.以上各项都不是8.如果决策者做了以下哪一件事,就可以说他们“抵消”不利的供给冲击?( A )A.对不利供给冲击的反应是增加总需求,这会进一步提高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需求与总供给
• 短期经济波动
– 收入减少,失业增加,这种时期被称为 衰退。
– 如果衰退较为严重,就称为萧条。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 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和无法预测的
–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 – 经济波动并不遵循一种有规律的、可预
期的形式。
图 1 观察短期经济波动
2000年的十亿美元
,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购买的物品和劳 务的量。
• 总供给曲线 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
,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的量。
图 2 总需求和总供给...
物价水平
均衡价格 0
均衡产量
总供给
总需求 产量
总需求曲线
• GDP的四个组成部分形成对物品和劳 务的总需求。 Y = C + I + G + NX
图 3 总需求曲线...
物价水平
P
P2 1. 物价水平 下降…
0
总需求
Y
Y2
2. . . . 物品与劳务需求量增加。
产量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 物价水平与消费:
• 财富效应
• 物价水平与投资:
• 利率效应
•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
• 汇率效应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 物价水平与消费:
• 财富效应
• 物价水平下降使货币的实际价值上升,消费 者变得更富裕,这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
– 实际GDP与失业率反向变化。 – 在每一次衰退时,失业率都大幅度上升。
图 1 观察短期经济波动
劳动力的百分比
(c) 失业率
12% 10 失业率 8 6 4 2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长 期世界,并不描述短期世界。
– 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 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图 1 观察短期经济波动
2000年的十亿美元
(b) 投资支出
$1,500
1,000 500
投资支出
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3. 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总供给曲线
第三十三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 2007 Thomson South-Western
总需求与总供给
• 短期经济波动
– 经济活动每年都有波动。
• 在大多数年份,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是增长的。 • 平均而言,在过去50年间,美国经济按实际
GDP衡量的生产每年增长3%左右。 • 在一些年份,并没有出现这种正常增长,表明
• 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 大。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 物价水平与投资:
• 利率效应
• 较低的物价水平降低了利率,使借款更便宜 ,鼓励了更多地支出于投资物品。
• 投资支出的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的 增加。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
• 汇率效应
• 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实际 汇率贬值,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
– 货币供给的变动在长期影响名义变量, 并不影响实际变量。
– 在研究逐年的经济变动时,货币中性的 假设就不再适用了。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 长期世界,并不描述短期世界。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 如果经济中货币量增加一倍,物价和 收入也会上升一倍,而实际变量保持 不变。
• 但是,这些变化并不会立即发生,物 价和收入的改变都需要一段时间,同 时,物价和收入的改变可能产生真正 的影响。
• 消费 • 投资 • 政府购买 • 净出口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物价水平
P1
D1 总需求曲线:总结
•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实际财富,这鼓励消费 支出 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这鼓励投资支出 3.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实际汇率贬值,这鼓励净 出口支出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集中在两个变量的行 为上。
• 用实际GDP衡量经济的物品和劳务产量 。
• 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物价总水平 。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 经济学家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解释
长期趋势中经济活动的短期波动。
经济活动
经济周期
时间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 总需求曲线 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
• 净出口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的 增加。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物价水平 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量。
• 但是,许多其他因素也影响物价水平为 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 当这些因素中的一种变动时,总需求曲 线移动。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能会来自下列因素 的变化:
表 1 总需求曲线:总结
•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1.消费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更多的事件(减税、 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 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 投资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更多的事件(对未来的 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 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 起的利率上升)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 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政府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 支出更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减少(消减国防或 高速公路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 净出口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繁 荣、汇率贬值)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减少净出口支 出的事件(国外衰退、汇率升值)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 实际GDP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实际 GDP 1995 2000 2005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2.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 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