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文人长袍的讲义苏东坡

合集下载

3、《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上课课件)

3、《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上课课件)
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放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 “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 “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 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 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 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探究问题
文中大量引用苏轼的诗词文章,有何作用效 果?
整体感知
• 问题1: • 本文主要选取苏轼哪个时期的经历来 写?
• 明确: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经历
• 被贬原因:乌台诗案
整体感知
问题2:
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苏轼在黄州的 神仙般的生活?
• 明确: • 生活: 酣睡、下棋、夜游、饮酒…… • 【苏轼为人: 随遇而安、自由洒脱、自得
其乐】
思考问题
问题1:
根据苏轼在黄州期间的经历,请用简洁的语 言给苏轼写一段评价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示例1:
是什么让他居于肮脏的小 镇,仍痴迷着月夜和美酒? 是什么让他能眠于脏泥路 旁,忽蹶起,大唱“月明 兮星稀”?是什么让他化 惩处与官方的监禁为神仙 般的生活,发出“人间有 味是清欢”的情感?
示例2:
你是千古风流人物。你以神 性的自嘲,神性的“独骑瘦 马踏残月”的情调,渲染了 漫布天地的“凌万顷之茫然” 之景。纵使脱去了文人的长 袍,穿着农人的短褂子,也 无法沉沦了你神性的灵魂 啊——苏东坡!
明确: 1.找出引用的诗词文章有哪些 2.作用效果:
①增加本文的真实性 ②透露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内心世界和性格
③加强本文的幽默感
探究问题
作者怎样展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的情景?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结构形式问题—人称角度、表达方式、选材…
明确:
1.展现情景的方式: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 本人喜用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  本人喜用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东坡自称“闲人”,这些话仔 细体会,实际都含自嘲。作者在课文中说,“自我嘲 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惟一自救的美德,该不 是溢美之词吧”。 苏东坡在当时就是沦落的人。因此,要说他的日子是 “美满舒服”,并不准确。《赤壁怀古》词中“人生 如梦”的感叹,就透露其内心的消极情绪。 二、本题意在了解作家的生存环境对创作的影响。 (课文第八自然段)苏东坡在黄州的解脱、自由 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 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刻,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
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林语堂
词句好,是文学品味高;书法好,是艺 术品味高;饮食讲究,是生活品味高。这样 三味俱高的男人,请问世间有几? 若能嫁于苏轼,花前月下,与他品诗论 词,此乐何及!敛袖研墨,看他潇潇洒洒地 写字,此乐何及!待他离去,仿他字迹,狗 尾续貂,拊掌而笑,此乐何及!闲来无事, 与他闲敲棋子,探讨食谱,此乐何及! 苏轼是值得一个女子用一生的时光相陪 伴的男人。

苏轼当时的精神状态,是以自嘲来自救,即 以自我嘲笑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作者说 苏轼在黄州过的是神仙般生活,是美满舒服、快 乐的日子,这是表面现象,是作者的主观看法, 这与苏轼实际生活不完全相符。 第一,从课文透露,“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 生活”是贫穷的日子。 第二,从作者所阐释的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来看,苏东坡都有自嘲的意思。 《前赤壁赋》中,朋友对“箫声如此之悲”的解 释,感到个人的渺小;苏东坡安慰朋友的话,说 明宇宙之中变化与不变化的道理;
可想而知,自以为是、斤斤计较、 尖酸刻薄的人难以望其项背。自嘲谁 也不伤害,最为安全。你可用它来活 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 找台阶,保住面子;在公共场合获得 人情味;在特别情形下含沙射影,刺 一刺无理取闹的小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谢静初读这本书便发现,林语堂在第一章便毫不掩饰的写道“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在此前,我对苏东坡的认识只岿然佩服于他的文化人格的高大,面临种种劫难时的凛然旷达,仿佛一尊佛一般超脱于世间。

实则不然,看完这本《苏东坡传》,我才深切参悟了他那份旷达由来的过程,体会到身为一个真切的人的苏东坡,也曾有常人一样的惊恐,手足无措,甚至自杀的唐突想法。

在他生平的第一次劫难——“乌台诗案”来临的时候,初涉宦海,还未曾经历过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凤翔做通判三年期满,神宗元丰二年,吊人江苏太湖滨的湖州,刚刚上任湖州,就被突如其来的气势汹汹,面目狰狞的官差索取,后来苏东坡在《上哲宗皇帝书》中曾记载说“他们逮捕太守犹如捕盗”。

虽在事发前,驸马王诜和弟弟子由,先官差一步通知了他,但在史料记载中仍能看出当时苏轼的错恩,惊惧。

官差到时,正式身穿官袍,足登高靴,站在庭院中,手持笏板,御史台的两个士兵分立两旁,身穿白衣,头缠黑巾,眼睛里凶光闪动。

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团,不知会有何事发生。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苏东坡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躲避朝廷使者无济于事,最好还是以礼迎接他。

”当时的苏东坡慌乱的不知该穿什么面见御史台的官差,幸好通判帮他稳住局面,在官差宣布他的罪行之前,他依然还是朝廷命官,所以理当穿上官服官靴,戴官帽,手持笏板立于庭中。

时情势紧张,苏东坡首先开口道:“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

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于家人一别。

”在他看来,这阵仗却是险恶,大有慷慨就死的决绝。

皇甫遵淡然道:“并不如此严重”。

苏轼还是被允许回家看望了家人,对家人草草做了安顿,可让人不出所料的是,临行前他还讲了一个笑话来宽慰家人。

杜撰了故事:真宗年间,皇帝要访求一位大儒杨朴,而杨朴却实在不愿意追随皇帝去京师,故试图演示自己的才华,借太太的一首诗来敷衍皇帝。

3.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

3.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
1、传主:使人物形象(具体什么形象)的 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具 体什么精神),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 力度。
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 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 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 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手法——引用的形式
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更好突出人物的特点,
揭示人物精神面貌,客观公正评价人物。
引用诗词:可侧面烘托、丰富传主的思想精
神,使传记具有文采。
引用故事:可增强文章的活力,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印证作者
的观点,使传记更真实感人。
作用及答题切入角度
第二课时
5、文章开头写道:“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的 生活”,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文章大量引用传主的作品,请分析这样安排有 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7、作者在展现苏轼写作前后《赤壁赋》的情景时, 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8、你认为本篇传记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9、读完这篇传记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传主的特点(性格形象):旷达乐观
你对传主最感兴趣(最欣赏)的是什么:在挫折 中自得其乐的胸襟。
摘抄你认为最好的语句并加以赏析:“着时自有 输赢,着了并无一物。”赏析-人生如棋局,有 输有赢,官场亦有得意与失意,权势地位是身外 之物,不必患得患失,这句话展现的是豁达乐观 的精神品质
6、文章大量引用传主的作品,请分析这 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①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因为苏轼是大文 豪,符合传主身份。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也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年少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才是苏东坡。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

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

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

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

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

”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就这样,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从此,苏轼的才气逐渐开始名扬天下。

到杭州担任通判期间,不同于现在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地遍布盐碱地,饮水都是困难。

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重新疏通“钱塘六井”,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谁想到做湖州长官仅两个月,天降横祸。

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还受尽了侮辱,被严刑拷问,经常连夜提审,苦不堪言。

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两首绝命诗: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苏东坡:纵使虐我千万遍,我仍以赤子之心待这世界

苏东坡:纵使虐我千万遍,我仍以赤子之心待这世界

苏东坡:纵使虐我千万遍,我仍以赤子之心待这世界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北宋都城东京上空彤云密布,纷纷扬扬的雪花,被朔风卷入沉浸在浓郁节日氛围中的京城。

时年44岁,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达一百零三天的苏轼,遍体鳞伤地走出“乌台”黑狱,在大儿子苏迈的陪同下,于漫天风雪中离开京城,踏上被贬往黄州的路途。

二十三年前,苏轼随父进京应试,“天地的际遇”,他遇见了欧阳修,名列第二,进士及第,以才气纵横而名动京师。

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落寞失意的戴罪犯官,朝野风雨凋零,他不再是当年那个风华少年,眼中看到的,也不再是他青年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当时的黄州天高地远,一路走来,从光州翻越大别山,遥望烟笼青山,长江如练,梅花飘零,他无法预见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他不知道,在那一片萧索之地上,摆脱人世间所有浮躁与诱惑的他,在经受千锤百炼后,终将获得终极的智慧,心如止水,悟彻天地。

初到黄州的苏轼,一时没有落脚处,定慧院的方丈把一间尘封已久的小房子借给他。

他在给李端叔的信中说:自从被贬来到黄州后,基本和外界断绝了往来,只能寄情于山水,与渔樵一起厮混,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

平生亲友,没有一人来信慰问,即使我写信给他们,也收不到任何回信。

感知自己的生命犹如旋风中的羽毛,午夜梦醒之时,在凄凉压抑与思无所归的情绪中,他写下了内心深处的幽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定慧院,每天都能听见附近安国寺里传来的晨钟暮鼓。

苏轼走进安国寺,结识了寺里的方丈继连和尚。

此后,每隔几日他便去安国寺,除与继连谈禅、下棋外,还会念佛经、读禅义,在困境中,生活慢慢变得有了趣味。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随着禅宗随缘自适人生态度的深入、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复归,身处逆境的苏轼,内心日趋安宁沉静。

《东坡先生笠履图》张大千由于苏轼到黄州只是挂名,没有实际收入。

为了解决其生活上的困境,太守徐君猷把城内一块荒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

这是一片无名高地,因为位于城东,苏轼便以“东坡”命名,自称为“东坡居士”。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传记文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展示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总结人物一生成败的经验教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影响大、流传广的一种文体,成了青少年课余阅读的一类热门书籍,成了青少年认识历史、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重要渠道。

传记文编进新课程教材,反映了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传记的阅读更能够体现以对话为特征的现代阅读理念。

”(引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学生通过与传主的对话、交流,可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并从中获得人生教益,得以冶情、砺志。

这也正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传记文的重要目的。

本单元重在了解和体会传主生平的真实性、文学性和完整性,而完整性可以是传主一生的经历,也可以是某一人生阶段相对完整的经历。

结合上述理论、要求及单元目标,在具体教学时本课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一是从知识上出发,从苏轼在黄州的经历看时代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分析并能表达出本文的语言特色,进而感受语文的传记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二是从人文情感上体会苏轼的乐观心态。

在教法上依据新课标,坚持以学生为本,深植人文理念,注重文体知识,以互动促进学习效果。

突出传记文学性特点,通过品、评、悟、化等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体验语言风格。

二、教学目标:1、结合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经历,看时代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2、掌握大量引用传主作品对丰富人物的影响。

3、体会苏轼如何面对挫折,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三、教学重难点:苏轼面对政治上的失意,积极面对,提高了人生认识,使精神价值观等得以升华,从而成就了文学上的得意,创作出一幅幅文学精品。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内容:(一)课堂导入示例:林语堂是大师,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苏东坡则是大师中的大师,一个一生充满传奇故事的人。

当林语堂遇上苏轼,于是就有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苏东坡传》。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章----《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是《苏东坡传》的节选,看看我们能不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前半生的苏轼后半生的苏东坡

前半生的苏轼后半生的苏东坡

前半生的苏轼,后半生的苏东坡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还游览金山寺时,看着自己的一幅画像,心里百感交集,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诗。

他用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连遭贬。

可以说这首诗成为了苏轼在最后时光里,对于自己的一生,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的诠释。

纵观他几十年的人生,几起几落,风风雨雨,失意坎坷,一生入狱一次,多次被贬。

一贬再贬,一次比一次远,真可谓是倒霉的一生。

当初,他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时,东坡才22岁,可说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又得欧阳修等名人赏识,一时间名声大噪,可以说风光无限。

然而正当他意欲大展宏图之时,一个噩耗从故乡传来——苏母去世,他只得回乡守孝。

期满才回到京城。

也是命运多舛,刚做了几年官,其父苏洵又故去,又回乡守孝三年。

待重回到京城,形势已发生了变化,王安石新党当政,以前的恩师欧阳修和相交的朋友都受到了排挤。

当时的形势对苏东坡相当不利。

他如果“识时务”也许成了“俊杰”,可原本就任性豪侠的东坡,心中对这一切很是不平。

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看到了新法的弊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变法方案,搞得王安石很是愤怒,并就此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无奈,只好自请外放为官。

他如触到霉头一般,从此开始了一路坎坷的人生旅途。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央视力荐大型纪录片《苏东坡》:看不懂是故事,看懂了是人生

央视力荐大型纪录片《苏东坡》:看不懂是故事,看懂了是人生

为什么世人皆爱苏东坡?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钱穆说:“他是罕见的千古完人”;余秋雨也说:“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可爱的人格典型”;只要你读宋词,就绕不过他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只要你练书法,就绕不过他的《黄州寒食帖》;即便你不练书法也不读宋词,那你多少也听过他的东坡肉。

数百年来,苏轼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人。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体会过常人难以体会的心酸与曲折。

但无论命运如何搅弄,他都能把失意化作达观,把挫折化作历练,活出自己的洒脱与从容。

如果你也爱东坡,那么这部央视力荐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你一定不能错过。

该片拍摄历时两年,走访了十余国家和地区,访问了数十名专家学者。

立体全面地再现了苏轼对生命和人世感悟的全过程。

一经播出,更引发了上千万网友的热议与点赞。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能阅尽人间沧桑,洞悉人情冷暖,从此变得通透释然。

01o第一集雪泥鸿爪:人生起落是无常。

o纪录片第一集讲到,苏轼少年时期在家乡就颇有名气。

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很快名满天下。

当时他参加“千年科举第一榜”,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传阅京城,令其声名大噪。

恣意的文采、丰厚的学识,引得欧阳修连连感叹:“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了。

”果不其然,苏轼三十岁时,已经是风头无两的举世文豪了。

人们传阅他的文章,模仿他的衣着,甚至连当时的曹太后,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然而命运莫测,世事无常。

十数年后,一桩“乌台诗案”,让苏轼的人生彻底改变。

有人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

差官气势汹汹,闯入苏轼的家。

随后又粗暴地用绳子将苏轼捆绑起来,将他押入牢狱。

从万人敬仰的朝廷高官,到一朝落狱的阶下之囚,不过短短数月的时间。

曾经,苏轼身边朋友云集,但一朝落难,却无人问津;曾经,他住在富丽堂皇的别院之中,只一次诬告,就陷入了漆黑的牢房。

《红楼梦》里有言:“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林语堂《苏轼在黄州》阅读理解

林语堂《苏轼在黄州》阅读理解

林语堂《苏轼在黄州》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在黄州林语堂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

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已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要横过黄泥坂,那不过是一段脏泥路,却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

他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

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

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坂词》。

其结尾部分如下: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叟之我嫚。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

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

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

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

他那篇牛肉与酒,记的就是一件异乎寻常的荒唐夜游行径。

今日与数客饮酒而纯臣适至。

秋热未已而酒白色,此何等酒也?入腹无脏,任见大王。

既与纯臣饮,无以侑,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肉。

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春草亭而归。

时已三更矣。

当代有人说春草亭位于城外,由此篇文字足以证明苏东坡喝私酒,杀耕牛,在城门已关闭之后,乃醉醺醺爬过城墙而回。

“难道纯臣也是个荒唐鬼?”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

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

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

初中《苏东坡传》作文1000字

初中《苏东坡传》作文1000字

初中《苏东坡传》作文1000字初中《苏东坡传》作文1000字精选篇1我读过很多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以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这几天读完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

林语堂用极优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的情感,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不仅是个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作家、大书法家、新派画家、美食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政治上坚持己见的士大夫……但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最感染我的品质是他的乐观、豁达。

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的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

政坛多风雨,为官44年,他一贬再贬,由黄州到惠州,由岭南到海南,愈贬愈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苦难面前,苏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

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他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被贬黄州时,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苏东坡笑看风云的乐观旷达;在惠州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跃然而出。

苏东坡在被贬后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心存浩然正气,心系黎民百姓,成为“百姓之友”。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挫折。

刚刚进入初中生活,我努力地适应着更快的学习节奏、更高的学习强度、更难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对独自住校生活的困难。

我还有好些题不会做,有好几次小测没考好,有几件衣服没洗干净,有一次被宿管扣了分……面对困难与挫折,我要学习苏东坡,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释放坏情绪,积极解决问题,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潇洒东坡

潇洒东坡

潇洒东坡画外音: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丢官卸职,被贬黄州,戴罪的犯官苏轼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苏东坡才华横溢乐观豁达的苏轼,又是怎样吟诵出了“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命运波折的苏轼还将会遇到怎样的人生变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带您走进苏轼,解读千古文人苏轼之《潇洒东坡》。

在上一集《大难临头》中,康震副教授讲到,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因此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从苏子瞻到苏东坡,苏轼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和内心的痛苦挣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第四集《潇洒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来到黄州,无非就是两种生活,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

那么在物质生活方面呢,他要面对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花销问题。

苏轼到黄州担任的这个职务,它有一个全称,叫什么呢叫黄州团练副使本地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这个黄州团练副使大体上是个什么官呢这个很难跟现在对应。

我们硬要对应的话,要给大家一个印象的话,姑且我们可以认为是黄州市或者黄州县人民武装部的副部长,就是这么个官。

但是本地(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你没有签字权,没有行政权,没有决策权,换句话说,你是由当地政府看管的一个犯官,但是给你挂个名儿。

那么按照有关规定,这样的犯官,是没有工资待遇的。

那这就很麻烦,苏轼他们一家人从京城来到黄州,二十多口人哪,靠什么吃饭而且苏轼这个人平生没有什么积蓄的习惯,他自己有八个字,叫什么呢“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拿了工资立刻就花,拿了工资立刻就花。

他有积蓄,但是很少,不过这难不倒苏轼。

苏轼对待金钱的态度是:有钱我就花,没钱我就做计划。

苏氏别业古诗诵读讲解

苏氏别业古诗诵读讲解

苏氏别业古诗诵读讲解
《苏氏别业》是苏轼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诵读讲解: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的风格著称。

《苏氏别业》是他的一首咏史之作,描写了他离开官职后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诵读讲解如下:
苏氏别业,苏轼离开官职,告别官场的生活。

这里的“别业”指的是离开政务、官职,从事自己的事业。

江湖里人家多新鲜,苏轼选择了江湖的生活。

这里的江湖指的是社会的自由活动空间,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随时一纸通家信,苏轼通过书信与家人保持联系。

这句话表达了他离开官场后对家庭的思念和关心。

虽然经商得到钱财,但苏轼并不为财富所迷。

他将追求自由、追求艺术、追求人生的真谛看得更重要。

江湖何限才尽杯,苏轼不受世俗的束缚,追求人生的无限可能。

他以杯酒表示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和豪情。

诵读《苏氏别业》时,可以适当调整语调和语速,表达苏轼对自由、追求和豪情的情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音调变化,突出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把握整体的韵律和节奏感,使诵读更富有感染力。

通过诵读和讲解,《苏氏别业》这首古诗的内涵和情感可以更深入地被理解和感受。

同时,也能让诗词的美妙之处得到更好的展现,带给人们一种文学和情感上的享受。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全文翻译鉴赏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全文翻译鉴赏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全文翻译鉴赏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原文】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1。

故诗至于杜子美2,文至于韩退之3,书至于颜鲁公4,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邪平直,各相乘除5,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6,盖古今一人而已。

予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注释】1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2杜子美: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

3韩退之: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

4颜鲁公:颜真卿,字清臣,封鲁国公,世称颜鲁公,唐代著名书法家。

吴道子画作5乘除:增减。

6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这里用以比喻吴道子手法纯熟。

【译文】聪明的人创造事物,有能力的人来叙述,这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

士人攻读诗书,匠人学习技艺,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汉朝、唐朝,一套体系都很完备了。

因此作诗有了杜甫,写文章出现了韩愈,书法有了颜真卿,而作画则当推吴道子,虽然从古至今有许多审美的不同,但能够超过他们的几乎没有。

吴道子画人物,好似看着灯烛能描绘出影子,笔锋往来自如,笔势不拘一格,横竖笔画互相增减补充,这是得到了自然之法啊。

他的画作传神逼真,在传统的画法中不乏新意,豪放的风格里不乏细腻,手法娴熟,可以称得上是游刃有余,古今只有他可以当此殊荣。

我对于其他人的画作,不能肯定其作者的名字,但对于吴道子的画,一看就知道真伪。

可惜现在存世的赝品太多,像史全叔收藏的这幅真品,我这辈子也不过见过一两次。

【评析】本文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史全叔收藏的吴道子的画写的题跋。

初中校本课程_黄州突围 潇洒东坡——《定风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校本课程_黄州突围 潇洒东坡——《定风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州突围潇洒东坡——《定风波》【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生平及人生历程,特别是在黄州的四年生活。

2、感悟苏轼潇洒、乐观的人格魅力。

3、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以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苏轼潇洒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传统文化中,苏轼的学养贯穿儒、释、道,造诣纵横文、书、画,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苏轼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他的魅力又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就以《定风波》为突破口,去感悟,经历了黄州突围的潇洒东坡。

二、欣赏诵读,初步感知1.欣赏名家诵读2.自由朗诵3.解释词意三、少年成名、乌台诗案1.年少成名:学生讲述苏轼年少成名的故事2.乌台诗案:学生表演话剧,重演乌台诗案。

二十多岁的苏轼,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他会一帆风顺吗?事,还得从北宋后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党争,开始说起。

请大家看一幕剧!(生表演话剧,画苏轼贬谪路线图)突然之间批评苏轼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到了一起。

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四、黄州突围、东坡由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大难不死的苏轼该怎样面对黄州的生活?1.物质生活,三大难题:第一难,花销问题。

第二难,住房问题。

第三难,吃饭问题。

2.东坡由来:经过多方申请,当地政府批给他一块地。

苏轼潇洒地,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开荒种地。

这块50亩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

五、解读潇洒、感悟不朽1.什么叫潇洒?潇洒,是你面对具体困境时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