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学中之中医妇科学心得体会——综合治疗与独特魅力
中医妇科学:综合治疗与独特魅力在近期对中医妇科学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综合治疗的优势以及独特的魅力。
中医妇科学倡导综合治疗,包括针、中药、推拿等多种手段,与西医单一疗法相比,中医注重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达到整体调理和平衡的效果。
其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的优势以及与西医综合发展的趋势。
中医妇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为妇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首先,中医妇科学注重辨证施治。
通过细致观察和证候辨别,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妇科疾病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暂时缓解症状。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中医妇科学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妇科学综合治疗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通过运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式,以及合理的中药处方,中医妇科学在治疗妇科疾病时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
其次,学习中医妇科学使我认识到这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中医学问博大精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深入学习中医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辨证和治疗能力,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中医妇科学强调整体调理和养生。
注重调整患者的身体状态和阴阳平衡,通过针对患者个体特点的调理,达到治本的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这种注重整体调理和养生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再次,中医妇科学在与西医学科的交叉融合中不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中医妇科学在与西医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西医的优秀成果,形成了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治疗方法,为妇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
中医妇科学的独特魅力也体现在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悠久的历史。
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医妇科学拥有深厚的传统积淀,为我们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结合戴恩来老师的讲课回顾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神经内科的学习中的运用的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导论》,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
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很好的了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
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观点。
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由: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三、中医、西医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
这三个理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
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与决心。
我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是神经内科。
在有幸就读甘肃中医学院之前就在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神经内科进行5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学习了戴老师的《中西医结合导论》后原先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深深体会到“醍醐灌顶”的明快感。
回顾5个月的实习期间,遇到各种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
首先在门诊诊疗当中就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即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治疗的普遍性相结合。
例如,有一名患者,女性,74岁,有子女陪同而来,一进门诊房门看见坐诊医生就抑制不住嘤嘤啼哭,难以抑制,观其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语声低微。
中西医心得体会
中西医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
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
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
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
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
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
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
西医转中医的心得
西医转中医的心得
从西医转向中医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旅程。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心得体会:
理解中医理论:学习中医需要理解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概念。
这些概念与西医理论有所不同,需要用心去理解并逐渐掌握。
掌握中医诊断技巧:中医诊断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舌苔、脉象等来了解病情。
掌握这些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认识中药材:学习中医需要认识各种中药材,了解它们的药性、功效和用法。
这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和辨识。
理解个体差异:中医强调个体差异,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
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注重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症状进行治疗。
不断学习和探索: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
因此,学习中医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人文素养:中医是一门人文医学,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理解病人的需求和情感。
因此,学习中医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关注病人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从西医转向中医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全面的诊断技能、个性化的治疗思维、不断学习的态度和人文素养。
同时,也需要理解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逐渐掌握其精髓和特点。
护士西医培训中医感想
作为一名护士,我一直以来都在西医领域工作,对中医的了解并不多。
然而,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参加了西医培训中医的课程。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下是我在培训过程中的感想。
首先,中医的整体观念让我深感震撼。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与西医的局部治疗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这对我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
其次,中医的辨证论治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找出病因,制定治疗方案。
在西医治疗中,我们也强调个体化治疗,但中医的辨证论治更为全面、细致。
通过学习中医,我学会了如何观察患者的病情,如何分析病因,如何制定治疗方案。
这些知识对我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中医的养生保健观念让我深感实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预防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中医提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这与西医的“预防为主”观念不谋而合。
通过学习中医,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服务。
此外,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让我眼前一亮。
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学习这些治疗方法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医的神奇之处。
这些方法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中医理论较为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其次,中医的实践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此外,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理念、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供你选择借鉴。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篇1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单一,抽象思维多,形象思维少。
要想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怎样来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以往当西医学生开始接触中医时,觉得很玄,难以理解,甚至难以置信。
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其次,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忆、考试的简单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很快把所学知识置之脑后,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契机。
最后,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内容多而课时少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
这显然与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5]。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课堂以板书及口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图象、动画等多种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例如讲授诊法中舌象时,各种舌象的图片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时候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往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研究表明[6]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采用电教、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难以理解的理论变成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化教学,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一则,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这一条非常要紧。
我读大学时,是先在课堂上读四年书,再开始临床实习(大四时曾有两个月的临床见习)。
我认为,临床一定要早,若临床太晚,不利于医术提高。
临床要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否则,先在教室里呆坐几年,等到了临床,课堂学的东西都不记得了。
再者,只有从临床上才能体会到何为疾病,如何治病,中医如何取效,若不临床,以上都不过是想象,是闭门造车。
我自己的体会,多多临床,大有裨益。
二则,读各家医案。
读历代中医大家的医案,有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最有助于提高医术。
医案不能滥读,要读适合于自己的。
比如,若想提高伤寒水平,就读伤寒医家的医案;想提高温病水平,就读温病医家的医案;想提高针灸水平,就读针灸医家的医案。
我向来重视读医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间所出版的几乎所有医案著述,方便随时翻阅。
我读医案的方法。
读医案时不妨先读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后自己分析,琢磨其病当辨为何证,需用何方,如何加减化裁,然后把自己的结果与原案对比,看自己差不哪里,为什么达不到原案的水平,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再努力。
这样读医案,每读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读多提高。
若能坚持数年,广览诸家的数百医案,我相信,必可提高医术,兼可学得诸家的临证经验。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先找些好医案,比如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多是先述病,后辨证,再有议论,列出方药,甚是方便我们学习。
另外,亦可读《名医类案》或《古今医案按》,都是历代名医的临床精华。
再者,今贤所编的医案亦复不少,有的洋洋洒洒上百万字,蔚为大观,亦颇可一读,随便翻翻也不错。
三则,生活中用心。
学习中医与学习西医不同,西医的知识全在课本上,中医却需从生活中多加体会。
比如,四时如何变化、阴阳怎样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出来。
再如,为什么两广人会吃酸嘢?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体壮?为什么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此类问题都可从中医里面找到答案。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这也是学习中医。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西医学中医的感想体会西医学中医的体会检验科刘长德为了医院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医院将从一个二级综合性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并在回医药的开发以及理论的形成上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
为实现并迎接这个转变,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参加了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西学中班。
通过半年的学习,自己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内涵有个进一步的了解,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西医的理论体系,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极大提升了自己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体会很深。
现就学习心得作一小结。
一、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中医的知识。
作为一名西医学生,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通过学习中医,我意识到中西医学在治疗方法、理论基础和实践中存在的差异,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认识到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与西医注重局部治疗的方法相比,中医更加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综合性的,旨在调整和恢复整体的平衡。
其次,中医强调的是预防为主。
相对于西医侧重疾病治疗的方法,中医更注重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愈能力,通过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身体的平衡,可以促进健康与长寿。
这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中医注重对病人的细致观察和根据个体化的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医生会对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舌诊等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也意识到中医在药物治疗方面的独特性。
与西医注重化学药物的应用不同,中医常常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
中草药具有天然的特点,可以辅助治疗、调理身体。
虽然中草药的治疗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也更接近自然,让人更加安心。
此外,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还深刻领悟到中医强调的治疗原因和病因。
中医强调疾病的来源和发生,通过分析病因来进行治疗。
这让我认识到,仅仅看症状控制疾病的局部治疗并不能根治病症,只有找到病因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通过与中医知识的接触和学习,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知识储备,更加开阔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
学习中医并不仅仅是为了将来能够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在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更是对我个人人生的一种修行和提升。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让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中医内科学感想【3篇】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中医内科学感想【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中医内科学感想【3篇】关于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一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作为一名西医学生,我曾经对中医学抱有很多疑问和困惑。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中医学与西医学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学习中医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非常完整的,包括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概念。
这些概念在西医学中并没有对应的概念,但是它们对于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而西医学则认为疾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或者人体免疫系统失调所导致的。
这两种理论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能够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实际临床中,中医学和西医学可以相互补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这些诊断方法在西医学中也有相应的诊断方法,例如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可以反映出病人的贫血程度、肝功能等,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西医学的诊断方法也是互补的。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的种类非常丰富,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
例如,黄连可以清热解毒,白术可以健脾益气,当归可以补血活血等。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治疗是中医学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治疗方法在西医学中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含五篇)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含五篇)第一篇:学习中医心得体会学习中医心得体会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中医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1《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而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进入中医学院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几碗汤药而已。
但自我开始学习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学习《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而又绝妙了。
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一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书,而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的一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八卦图如出一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用的就是太极八卦图。
世间如同太极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而且阴阳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
在中医里阴阳不调,谓之有邪气,人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至人的正常运行,又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里阐述的阴阳比传统中医先进多了。
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方面,又可引申为四时、四方等。
在中医里,阴阳消长揭示了人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
西学中中医内科实习总结
西学中中医内科实习总结
以下是根据你给出的标题"西学中医内科实习总结"自动生成的内容:西学中医内科实习总结
在本学期内,我承蒙老师的指导和院里医护人员的照顾,完成了西医内科实习学习任务。
通过这次实习,我受益匪浅。
1. 了解了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参与检查内镜、影像等辅助检查,识别疾病的临床表现。
体会到了西医"以症见病,以验断症"的诊疗思路。
2. 学习了西医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常规、肝肾函数等,了解它们在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掌握了最新检查设备的操作方法。
3. 参与了内科病房的临床工作和病历编写,熟悉了西医典型病例的诊疗过程及注意事项。
体会到了以科学理论为依托的西医治疗思路。
4. 辅以中医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比如中草药治疗,针灸辅助等,加深了对中西医结合应用的了解。
5. 感谢指导老师对我这段时期的教导与培养。
这次实习使我对内科疾病有了全面认识,也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在临床上的相互借鉴与结合的必要性。
在明年的实习中,我将在老师指导下不断进修与提高。
以上内容根据您提供的标题自动生成,格式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太一致,
仅供参考。
内容建议由您自行修改完善。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西医学与中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通过我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对于西医学和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病人的康复和健康。
在西医学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科学的医学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人体的机能和疾病的形成机理,为病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西医学侧重于病因学和病理学的研究,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可以获得很多科学的证据,指导病人的治疗方案。
西医学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病人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西医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西医学往往注重对症治疗,忽视了病人整体的身心健康。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整体健康状况却没有明显好转。
此外,西医学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时就需要借助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强调治疗疾病要从病人的整体调理入手,通过调整病人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学注重个体差异的体现,不同的人体质对同一病症的反应方式和治疗方法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西医学和中医学可以互相补充。
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我首先采用西医学的方法对病人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诊断,确定病人的病因和病理,然后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调理。
中医药的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帮助病人改善病情,加速康复。
同时,注重病人的心理健康,在康复过程中积极引导病人树立积极的治疗信念,增强病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对西医学和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两种医学的独特价值和互补关系。
西医学注重科学证据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对急性病症的处理效果显著;而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对慢性病症和康复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因此,我希望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将两种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病人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一名西医大夫对中医经典、中医思维的学习体悟
一名西医大夫对中医经典、中医思维的学习体悟编辑:小药童本文作者薛晓鹏是肖相如老师的三期弟子,也是一名临床西医大夫,对中医、西医的学习都具有自己的实践经验。
今天我们跟随薛师兄的文章,共同感悟一下他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对中医经典、中医思维的认识与感悟。
▍全文共3129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自从有幸加入师门,在师父的指引下,系统的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兜兜转转总算是回归到了正确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在此也特别感谢师父的无私教导和指引,让许多热爱中医的人少走了弯路,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只要方向正确,努力学习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有的人可能即使很努力,学习很多年也不会入门,因为学习的方向是错误的,越努力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能,学习中医很多年连最简单的感冒和发烧也治不好。
我是一名西医,结缘中医实属巧合,自知才智愚钝,更有幸能得到师父许可收留门下,真是三生有幸。
通过在师门的系统学习,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也越加浓厚。
原来看病总是在想什么方可以治什么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毫无章法可循,中医西医知识相互混淆,更加确定不了是什么证,用什么方,至于疗效连自己都不太满意,即使有幸击中,也是糊里糊涂不明所以。
自从进入师门系统学习了《伤寒论》以后学会了运用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等。
外感病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也达成了我自己的一个小目标,能够运用中医药治疗感冒发烧,因为尤其是在基层,感冒,咳嗽是最普通的病也是最常见的疾病;假如连感冒和咳嗽都治不好,怎么会得到患者的认可。
原来见到发热的病人总会考虑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还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一化验有点问题还好说,假如都正常就更不知道改怎么办了。
现在碰到发热就会运用纯中医的思维来思考,是太阳病的恶寒发热,还是阳明病的恶热发热,又或是少阳病的往来寒热,心理也不会发慌了。
我记得师父说过咱们现代人缺乏传统文化的功底,连繁体字都不认识,缺乏了学习中医的能力,而师门给我们安排的经典课程正好可以补齐这一短板。
西医中医科出科总结范文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疗事业的一大特色。
在本次西医中医科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西医的互补优势,现将我在西医中医科的学习成果和心得总结如下:一、科室业务开展情况1. 西医方面:在西医科的学习中,我掌握了西医诊断、治疗、护理等基本技能。
通过参与门诊、急诊、病房等临床工作,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2. 中医科方面:在中医科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通过跟师学习,我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技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学会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二、科室基本情况1. 西医科:科室共有医生5名,其中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
科室设有病床20张,每年接诊门诊病人约10000人次。
2. 中医科:科室共有医生3名,其中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
科室设有病床10张,每年接诊门诊病人约5000人次。
三、个人学习成果1. 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我对中西医的基本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2. 临床技能: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各类临床工作,掌握了西医诊断、治疗、护理等基本技能,并学会了运用中医治疗方法。
3. 团队协作:在科室工作中,我学会了与同事、患者及家属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个人心得体会1. 中西医结合优势: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一大特色,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在临床实践中,要善于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术,提高诊疗效果。
2. 严谨治学: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 关爱患者:作为医务人员,我们要关心患者,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在西医中医科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西学中中医内科实践个人小结800字
西学中中医内科实践个人小结800字西学与中医结合的中医内科实践个人小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西学与中医结合的中医内科实践项目。
通过与西医专家的合作,我对于西医和中医的结合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我观察到西学与中医结合可以带来更加全面和精准的诊断。
在实践过程中,我结合了西医的现代检查手段和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指标,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了患者的病情和发病原因。
这种综合诊断方法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其次,在治疗过程中,西学与中医结合可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西医药有其明确的机制和疗效,在一些疾病的急性症状缓解和疾病治愈方面表现出色。
而中医药则注重整体调节和循序渐进的治疗思路,在一些慢性病的管理和预防方面优势明显。
因此,在治疗中我将两种医学相结合,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得患者获得了更为全面、系统的治疗效果。
最后,我认识到西学与中医结合需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中医的治疗方法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调理和饮食起居的调整,这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
而西医的治疗往往需要患者快速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因此,我认为作为中医师,我不仅要教会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和饮食调理,还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通过这次实践项目,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西学与中医结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医疗环境下,单一的西学或中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只有通过两种医学的结合,才能综合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但是,我也意识到西学与中医结合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理念和方法不尽相同,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找到最佳的结合方式。
其次,由于中医药的复杂性和疗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来验证,有时候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心理预期与实际效果不符,容易导致治疗的中断或放弃。
因此,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西学与中医结合的实践项目,深入研究中医药的理论和应用,为结合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医学院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院中医心得体会中医学院的学习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并且也真正认识到了中医学的价值。
首先,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中医注重辩证分析,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而不仅仅关注病灶局部。
这种整体观念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治疗疾病的例子来体现。
比如,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就是从整体上调理肺脏,而不只是仅仅抑制咳嗽的症状。
这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西医往往只关注病灶局部,而忽略了疾病在整体上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医的治疗效果,并且容易导致疾病的复发。
其次,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化。
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各有独特的优势。
比如,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药可以通过药物组方的方式,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这些方法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使得中医能够根据不同疾病和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而西医在治疗上往往只有药物和手术两个选择,这限制了西医治疗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再次,中医注重预防和强身健体。
中医学提出了强身健体的方法,比如针灸、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调整人体的平衡,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西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疾病发生后才进行治疗的,很少有强身健体的方法。
这样一来,中医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西医。
最后,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
中医治疗的同时,也会针对个体情况进行病因疗法的研究,也就是说,针对不同个体的病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与西医的“同病不同治”原则相似,但中医在个体化治疗上更加精准。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方法,增加了治疗效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总而言之,中医学院的学习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中医学的特点包括整体观念、治疗方法多样化、注重预防强身、个体化治疗等。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作为一名西医,我一直对中医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近年来,随着对医学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对患者综合治疗需求的认知加深,我毅然踏上了学习中医的征程。
这一路走来,可谓是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中医,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理论。
初接触中医时,我被其复杂的理论体系所震撼。
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理论等,与西医的生理病理观念截然不同。
阴阳的平衡与失调,五行的相生相克,这些概念看似抽象,却又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中医诊断方法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精妙之处。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就能获取诸多疾病的线索;“闻诊”依靠听声音和嗅气味来判断病情;“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病情;“切诊”中的脉诊更是让我感到神奇,通过触摸脉搏的节律、强弱等,能够推断出身体内部的变化。
与西医依赖各种仪器检查不同,中医的诊断更注重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和观察,这种以人为本的诊断方式让我深受触动。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别具一格。
中药的运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通过巧妙的配伍,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学中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历经千年的实践检验,疗效显著。
针灸疗法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中医疗法,也都有着各自的适应症和独特疗效。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也逐渐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和优势。
西医在急性病、创伤处理和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医在慢性病的调理、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西医可能会使用止痛药来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副作用。
而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失衡状态,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西医学中医的感想体会西医学中医的体会检验科刘长德为了医院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医院将从一个二级综合性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并在回医药的开发以及理论的形成上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
为实现并迎接这个转变,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参加了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西学中班。
通过半年的学习,自己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内涵有个进一步的了解,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西医的理论体系,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极大提升了自己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体会很深。
现就学习心得作一小结。
一、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 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 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
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这部本草载药844 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
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
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 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 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中医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形成一个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药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结构,其主要标志就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实施。
这一成就是明代学者在总结宋金元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成熟时期和近代西医理论形成时期,即从哈维到魏尔肖的时期大致相当。
第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天花接种的发明,显示了我国在传染病领域的独特成就。
其临床成效大大超过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种发明以前的近代西医。
第三,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贯彻了辨证论治原则,显示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特殊疗效。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异同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
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
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
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
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 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
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如抗菌、消炎??等等;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等。
中医药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
现代科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
例如,50 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
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
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疗。
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
应该说,西医药学理沦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
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正因为此,西方医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经络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
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三、中医学的现状的思考1( 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2.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3.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4.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篇二: 中西医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中医西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李琦1305033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
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
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
本文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
1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
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 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 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 在发展模式上,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
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 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 在诊断上,除通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 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 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
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
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 它们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
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
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
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
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