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为唇齿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唇齿相依的意思_唇齿相依的成语解释

唇齿相依的意思_唇齿相依的成语解释

唇齿相依成语解释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

也作“唇齿相济。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成语繁体脣齒相依成语简拼CCXY成语注音ㄔㄨㄣˊㄔˇㄒ一ㄤ一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唇齿相依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形容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的关系。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成语辨形依,不能写作“衣”。

成语辨析唇齿相依和“唇亡齿寒”都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但唇齿相依强调相互依存;“唇亡齿寒”强调利害与共;一方遭难;另一方也难免。

同时唇齿相依除了指国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指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反义词不共戴天、势不两立成语例子高丽王倒也识见宏远,道大宋与辽百年和好,唇齿相依,不宜改图。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英语翻译close interdependence日语翻译唇歯輔車(しんしほしゃ)の関係(かんけい)にある俄语翻译находитьсявзависимостидруготдруга其他翻译<德>eng verbunden wie Lippen und Zǎhne成语谜语呀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想攻打吴国,御史中丞鲍勋面谏魏文帝说“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文帝不但不考虑有益的意见,反而十分愤怒地贬他为治书执法官。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是一个描述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共存、相互影响的成语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是两个相邻的国家,分别是国A和国B。

这两个国家以前是友好关系,人民之间的往来频繁,交流紧密,繁荣昌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国家的关系开始恶化。

国A开始对国B采取一系列的经济制裁措施,国B也回以颇具威胁性的言辞。

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开始逐渐疏远对方,国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受到了阻碍。

两国人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生活变得困苦,特别是边境地区的人民。

过去,他们可以在边界自由进出,根本不需要任何手续,享受着无缝连接的便利。

但是现在,由于政府的限制,他们不再能够轻松进出对方国家,甚至会受到一些不公正对待。

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对好朋友,一个是国A的农民小杰,另外一个是国B的农民小李。

自从两国关系开始紧张以来,没有人民可以过来,也没有人民能去对方国家访问。

这让两个朋友感到非常苦恼,特别是农田里的工作需要两国人团结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某一天,小杰决定私自越过边界,去找朋友小李商量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他提前准备好了一些礼品,希望能够缓和对方的心情。

小杰的计划很顺利地进行了,但是当他到达对方村庄的时候,他发现小李的家已经空无一人,所有居民已经离开。

小杰感到十分震惊和失望,他想起了两国人之间一直存在的深厚友谊。

他决定不离不弃,继续留在小李的家中等待他的归来。

原来在紧张关系开始的时候,小李的村庄受到了一些恶劣影响,许多人开始恐慌,害怕受到政府的报复。

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们选择离开家园,寻找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居住。

然而,小李并没有离开,他坚信两国的友谊,相信国A和国B之间的关系不会持续恶化。

经过几天的等待,小杰看到了小李回来了。

两个朋友见面时泪光闪烁,相拥而泣。

他们聚在一起,交谈着彼此的遭遇和感受。

小李告诉小杰,他离开村庄是为了保护家人,但他始终坚信两国会理解彼此,恢复过去的友好关系。

小杰听了很感动,他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小李。

共为唇齿的成语故事

共为唇齿的成语故事

共为唇齿的成语故事【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三国时,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共同抗魏,派邓芝出访吴国。

邓芝到了吴国,孙权称病不见他。

邓芝料到孙权变了心,不准备与蜀国友好,而可能要依附魏国,就写了一封信,送给孙权。

信上说:“我这次来不单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

”孙权这才召见邓芝。

孙权直言不讳,说蜀国弱小不足以抗衡魏的攻击,一旦失败自己还保不了自己,怎能为他分忧。

邓芝说:“吴、蜀两国拥四州之地,这是成就王业的基础。

诸葛亮乃当世英杰,蜀国有险要地势,非常牢固;吴国有三江之阻,也是固若金汤。

假如把我们两国的优势合为一股,共为唇齿,进攻可以兼并天下,退却可以鼎足而立。

这不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吗?假如吴国屈服于魏国,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孙权之所以迟疑不决的缘由也在于怕魏吞并了吴,加上邓芝的一席话,使孙权痛下决心,拒绝了与魏和谈的要求而答应联合蜀国。

共为唇齿的成语故事2【汉字书写】:共为唇齿【汉语注音】:gòngwéichúnchǐ【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方互相依存。

【共为唇齿的意思】:彼此互相依存,像唇与齿的关系那样。

比方互相帮助。

【共为唇齿的近义词】:唇齿相依、共相唇齿;【共为唇齿的反义词】:唇亡齿寒;【共为唇齿的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派邓芝出访吴国,想要缓和与东吴的.两国关系,并且齐心同力共同抗魏。

邓芝到吴国以后孙权假称生病不想见他。

邓芝知道孙权转变主意不想跟蜀国结盟,可能有依附魏国的准备,于是就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信上说道:“我这次出访吴国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蜀国,同时也是为了吴国。

”于是孙权同意召见邓芝。

孙权开诚布公地告诉邓芝:“我是诚心诚意与蜀国和亲,只是蜀主刘禅年幼弱小,国小势微,假如魏兵攻击,你们便可能陷入自身难保的境地呀,我为这事忧心忡忡,所以便有些迟疑不决……”邓芝也实事求是地回答说:“吴蜀两国这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唇亡齿寒文言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文言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文言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文言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唇亡齿寒文言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

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选自《左传》)注释晋侯:指晋献公。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

寇不可翫(wán):对外来的敌人不能放松警惕。

寇,指外敌。

翫,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其,助词,表反诘语气(反诘是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

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文字可编辑]

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文字可编辑]
独(dú)存(cún)
暂时(zàn shí) 采纳(cǎi nà) 计策(jì cè) 顿时(dùn shí) 阻止(zǔ zhǐ) 互相(hù xiāng) 寒冷(hán lěng) 特意(tè yì) 离开(lí kāi) 密切(mì qiè)
谢谢! Thank you for coming.
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
——主讲:
chún wáng chǐ hán
唇亡齿寒
If the lips are gone, the teeth will be cold. -- share a common lot;
? 解释(Means):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 利害相关。
词语: 借口(jiè kǒu)
?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 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词语: 借口(jiè kǒu)
经常(jīng cháng) 边境(biān jìng) 短浅(duǎn qiǎn)
贪图(tān tú) 价值(jià zhí) 借(jiè)道(dào) 相依(xiāng yī) 近邻(jìn lín)
?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他 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 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 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 也就难保了。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 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 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 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 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 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 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必学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必学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必学成语故事
【成语】唇亡齿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典故】
春秋时,虢(guó)、虞(yú)是晋国的邻近小国,晋国想攻打虢国,但打虢国就必须经过虞国。

于是晋献公用美玉和名马作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攻打虢国。

虞国大夫劝虞公不要答应,他说:“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怎么能保得住呢?一旦晋国灭掉虢国,接下来肯定会吞并虞国。

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呢?"
贪图美玉和名马的虞公听不进劝告,同意晋国借道攻打虢国。

果然,晋国在灭掉虢国后,对虞国发动突然袭击,灭掉了虞国。

【成语一点通】
原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

现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近义词】
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反义词】
隔岸观火
(。

唇亡齿寒 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 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成语故事》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特别有深意的成语故事,叫唇亡齿寒。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虞国,一个叫虢国。

这两个国家挨得特别近,关系还算不错。

那时候,有个强大的晋国,晋国的国君心里打着小算盘,想要把虢国给拿下。

可是虢国和虞国关系好啊,如果晋国直接去攻打虢国,虞国说不定会来帮忙,那可就不好办啦。

于是晋国的国君就派了个聪明的大臣,带着好多好多珍贵的礼物去了虞国。

虞国的国君一看到这么多好东西,眼睛都放光啦。

晋国的大臣就对虞国国君说:“大王啊,我们晋国想攻打虢国,您让我们借个道,这些礼物就都是您的啦。

”虞国国君心里只想着那些礼物,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虞国的大臣们着急啦,都劝国君说:“大王啊,不能答应啊。

虢国和咱们就像嘴唇和牙齿,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冷啊。

要是虢国被灭了,咱们虞国也危险啦。

”可是虞国国君根本不听,还是让晋国借道去打虢国了。

没过多久,虢国就被晋国给打败了。

晋国军队回来的时候,顺便就把虞国也给拿下了。

这时候虞国国君才后悔莫及,可已经太晚啦。

这个故事告诉咱们,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或者是团体与团体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而不顾及长远的大利益。

不然等到真出了问题,后悔都来不及哟。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咱今天来讲讲“唇亡齿寒”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从前啊,有两个小国,一个是虞,一个是虢。

这俩国呀,虽说不大,但彼此照应着,日子也还算安稳。

突然有一天,晋国盯上了虢国,想把它给占了。

可晋国也有顾虑,怕攻打虢国的时候,虞国会出兵帮忙。

晋国的人就琢磨出个主意。

他们带着一堆宝贝去了虞国,跟虞国的国君说:“您让我们从您这儿过,去打虢国,这些好东西就都归您。

”虞国国君一看,好家伙,这么多好东西,立马就同意了。

虞国这边有人着急了,说:“国君呐,不能这么干!虢国要是没了,咱们虞国也就危险啦,这就像嘴唇没了,牙齿会受凉一样啊!”可虞国国君哪听得进去,就一心想着那些宝贝。

晋国成语故事大全

晋国成语故事大全

晋国成语故事大全一、唇亡齿寒这可是个超经典的晋国成语。

想当年啊,虢国和虞国就像一对邻居,关系那叫一个铁。

晋国想攻打虢国,可中间隔着虞国呢。

晋国就使了个心眼儿,送了虞国国君好多好东西,说要借道去打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就劝国君啊,他说:“虢国和咱们虞国,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了,牙齿能不冷吗?这晋国可没安好心呐。

”可那虞国国君啊,被那些宝贝迷了眼,硬是不听。

结果呢,晋国灭了虢国后,转身就把虞国也给灭了。

你说这虞国国君是不是傻得冒烟儿啊?生活里啊,就有这样的人,为了眼前一点小利益,就不顾跟自己关系紧密的伙伴,最后自己也落得个凄惨下场。

就像有些小公司,为了短期的订单,背叛合作多年的伙伴,结果被大公司耍得团团转,最后只能倒闭。

二、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可老精彩了。

重耳流亡的时候啊,受到楚国的款待。

楚成王就问重耳:“公子要是回到晋国,拿什么报答我呀?”重耳就说:“要是两国打仗,我就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呢)。

”后来重耳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楚国和晋国打仗的时候,重耳真的让晋军退避三舍。

有人就不理解了,说为啥要退啊?重耳说:“咱得讲信用啊,答应了人家就得做到。

”你看,这就是君子所为。

这就好比我们答应了朋友一件事,哪怕再难,也得去做啊。

要是不讲信用,以后谁还跟你玩儿呢?我就特别佩服重耳这一点,做人就得这样,一言九鼎。

三、掩耳盗铃虽然这成语现在泛指自欺欺人的人,但它和晋国也有点关系呢。

有个小偷啊,想去偷晋国贵族家的大钟。

这大钟可沉了,他想把大钟敲碎了再搬走。

可他一敲钟,那钟声就传得老远老远的。

这小偷啊,就想了个“好办法”,他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听不到了。

他心里还美滋滋的呢,想着自己可真聪明。

旁边有个人看到了,都快笑岔气儿了,说:“你这傻蛋,你捂住自己的耳朵,可钟的声音还是会传出去啊。

”咱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人啊,自己做错了事,就以为只要自己装作不知道,别人也不会发现。

哼,这不是自欺欺人嘛。

《唇齿相依》《疾恶如仇》《不因人热》《欲速不达》等成语故事合集

《唇齿相依》《疾恶如仇》《不因人热》《欲速不达》等成语故事合集

唇齿相依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想攻打吴国,御史中丞鲍勋面谏魏文帝说“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文帝不但不考虑有益的意见,反而十分愤怒地贬他为治书执法官。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唇齿相依成语拼音:chún chǐ xiāng yī成语解释: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

也作“唇齿相济。

”典故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成语例句:高丽王倒也识见宏远,道大宋与辽百年和好,唇齿相依,不宜改图。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疾恶如仇的成语故事西晋时期,御史中丞司录校尉傅咸为人正直无私,为官也是疾恶如仇。

有一年因发生自然灾害而闹饥荒,百姓流落失所,饿死冻死无数,晋惠帝竟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

傅咸说明道理,力谏处理朝中奢侈浪费,救济灾民。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疾恶如仇成语拼音:jíè rú chóu成语解释:疾:厌恶;憎恨;恶:指坏人坏事。

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典故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成语例句:他对军阀、政客,疾恶如仇。

(梁斌《红旗谱》二十二)不因人热的成语故事“不因人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性情孤傲,不仰仗别人的权势。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观汉记.梁鸿传》,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灭灶更燃火。

东汉时,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

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来。

梁鸿虽然家里穷,但读书非常刻苦,才学很高,远近都有点名气。

后来,他被推举进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

由于缺钱用,他抽出一些时间替人家放猪。

为此,太学里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

梁鸿人穷志不穷,逐步养成了孤傲的脾气,不把有钱人家的子弟放在眼里。

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

四字成语故事-共为唇齿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共为唇齿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共为唇齿成语故事共为唇齿比喻两个人关系像嘴唇与牙齿的关系一样,缺一不可,互相依靠。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什么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介绍的共为唇齿成语故事,希望帮助到你。

共为唇齿成语故事【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三国时,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共同抗魏,派邓芝出使吴国。

邓芝到了吴国,孙权称病不见他。

邓芝料到孙权变了心,不打算与蜀国友好,而可能要依附魏国,就写了一封信,送给孙权。

信上说:“我这次来不单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

”孙权这才召见邓芝。

孙权直言不讳,说蜀国弱小不足以抗衡魏的攻击,一旦失败自己还保不了自己,怎能为他分忧。

邓芝说:“吴、蜀两国拥四州之地,这是成就王业的基础。

诸葛亮乃当世英杰,蜀国有险要地势,十分牢固;吴国有三江之阻,也是固若金汤。

如果把我们两国的优势合为一股,共为唇齿,进攻可以兼并天下,退却可以鼎足而立。

这不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吗?假如吴国屈服于魏国,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孙权之所以犹豫不决的原因也在于怕魏吞并了吴,加上邓芝的一席话,使孙权痛下决心,拒绝了与魏和谈的要求而答应联合蜀国。

过犹不及成语故事【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闲谈。

谈到对他的弟子看法时,子贡问道:“老师,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孔子回答说:“颛孙师呢,做事好过分;卜商呢,做事有点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了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

”子贡细细品味,觉得老师确实说得对。

他明白,老师说的不是这两个师兄弟的为人品德,而是说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两个人都有缺点,只有把各自的缺点改正过来,才能完善自我。

同类相求成语故事【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孤竹国是商朝末年的一个小国,伯夷和叔齐是当时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很奇怪,对王位他们谁也不愿继承,为了逃避王位,他们躲进山林。

《共为唇齿》成语典故

《共为唇齿》成语典故

《共为唇齿》成语典故“共为唇齿”是一个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的成语。

意思是双方紧密相连,如同嘴唇和牙齿一样不可分离,常用于形容两个或多个国家、团体或个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相互支持和合作的重要性。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准备派邓芝出使东吴,以修复两国之间的关系。

当时东吴群臣都不看好邓芝,认为他去了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但孙权却认为邓芝很有才能,决定接见他。

邓芝见到孙权后,直言不讳地说:“大王,我们蜀汉和东吴虽然地理相隔,但我们的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共同对抗曹魏。

如果大王能够与我们结盟,那么我们两国就可以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共同抵御曹魏的威胁。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两国受益,也可以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

”孙权听了邓芝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对邓芝说:“我也有与你们结盟的想法,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

”邓芝回答说:“大王可以派使者到蜀汉去,与我们的皇帝商议结盟的事宜。

如果陛下同意结盟,那么我们可以在边境上设置重兵,以防备曹魏的进攻。

同时,我们还可以互相派遣使节,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孙权听了邓芝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派使者到蜀汉去。

经过一番磋商,蜀汉和东吴终于达成了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在这个典故中,邓芝巧妙地运用了“共为唇齿”的比喻,向孙权阐述了蜀汉和东吴结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指出,两国之间虽然存在地理上的阻隔,但双方的人民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共同合作,才能抵御曹魏的威胁。

孙权听了邓芝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与蜀汉结盟。

这个典故也成为了“共为唇齿”这个成语的由来。

“共为唇齿”这个成语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应对困难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共赢,共同发展。

在国际关系中,“共为唇齿”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只有与其他国家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小学生成语故事素材

小学生成语故事素材

小学生成语故事素材1: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小学生成语故事素材2:见利忘义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

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

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

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

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

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

唇齿相依【四字成语】典故释义押韵词近义词成语故事

唇齿相依【四字成语】典故释义押韵词近义词成语故事

唇齿相依【四字成语】典故|释义|押韵词|近义词|成语故事【注音】chún chǐ xiāng yī【典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阴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三国志·魏书·鲍勋传》【解释】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

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等【结构】主谓式【近义词】唇亡齿寒、辅车相依【相反词】不共戴天、势不两立【押韵词】盎盂相击、嫁鸡逐鸡、批亢抵巇、扒高踩低、惩羹吹虀、分居异劈、鹤子梅妻、行同狗豨、露水夫妻、密约偷期、......【年代】古代【灯谜】呀【英文】BECloselyrelatedandmutuallydependentlikethelipsandteeth 【德文】engverbundenwieLippenundZǎhne【日文】唇歯輔車(しんしほしゃ)の関係(かんけい)にある【俄语】находитьсявзависимостидруготдруга【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想攻打吴国,御史中丞鲍勋面谏魏文帝说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文帝不但不考虑有益的意见,反而十分愤怒地贬他为治书执法官【成语举例】高丽王倒也识见宏远,道大宋与辽百年和好,唇齿相依,不宜改图。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成语造句】◎ 这时候,朝鲜官兵已经逐渐整顿起来,中国明朝政府又派援军去支援唇齿相依的邻邦。

◎ 人们常用"唇齿相依"比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密切联系,用"唇亡齿寒"形容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影响与作用。

◎ 但8月上旬克罗地亚以15万大军攻占了与其唇齿相依的克拉伊纳塞族控制区后,波黑塞族失去了抵御克罗地亚政府军的"天然屏障",此后又雪上加霜,遭到北约的大规模空中打击,军事实力严重削弱,逐步陷入被动。

◎ 阮泊生同志最后说,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兄弟邻邦。

◎ 林李明说,中国和越南是唇齿相依的邻邦。

唇齿相依的成语故事

唇齿相依的成语故事

唇齿相依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文帝想攻打吴国,御史中丞鲍勋面谏魏文帝说“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文帝不但不考虑有益的意见,反而十分愤怒地贬他为治书执法官。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唇齿相依
成语拼音:chún chǐ xiāng yī
成语解释: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

也作“唇齿相济。


典故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成语例句:高丽王倒也识见宏远,道大宋与辽百年和好,唇齿相依,不宜改图。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中国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的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的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的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的故事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关于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关于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关于唇亡齿寒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的故事讲的是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就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

小编收集了关于唇亡齿寒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唇亡齿寒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邻近有虢(ɡuó)、虞两个小国。

晋献公想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以邻近的虢(ɡuó) 国经常侵犯晋国边境为借口,要派兵灭掉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虞(yú) 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晋献公询问大臣们如何才能顺利通过虞国。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

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向他借道,他肯定会答应。

”于是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收到礼物,果然心花怒放,满口答应了借道的事情。

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说:“不行。

虢国是虞国的依靠呀!我们两个国家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么?万一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会不明白?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但是虞公并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

宫之奇无计可施,只好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在消灭了虢国班师回朝经过虞国时,以整顿兵马为由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关于唇亡齿寒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历史成语故事范文

历史成语故事范文

历史成语故事范文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某某某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给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xx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某某某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毛遂自荐春秋时,秦某某某在长平一线,大胜赵某某某。

秦某某某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

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为唇齿成语故事
【汉字书写】:共为唇齿
【汉语注音】:gòng wéi chún chǐ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互相依存。

【共为唇齿的意思】:彼此互相依存,像唇与齿的关系那样。

比喻互相辅助。

【共为唇齿的近义词】:唇齿相依、共相唇齿;
【共为唇齿的反义词】:唇亡齿寒;
【共为唇齿的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吴国,想要缓和与东吴的两国关系,并且齐心同力共同抗魏。

邓芝到吴国以后孙权假称生病不想见他。

邓芝知道孙权改变主意不想跟蜀国结盟,可能有依附魏国的打算,于是就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信上说道:“我这次出使吴国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蜀国,同时也是为了吴国。

”于是孙权同意召见邓芝。

孙权开诚布公地告诉邓芝:“我是诚心诚意与蜀国和亲,只是蜀主刘禅年幼弱小,国小势微,如果魏兵攻击,你们便可能陷入自身难保的境地呀,我为这事忧心忡忡,所以便有些犹豫不决……”邓芝也实事求是地回答说:“吴蜀两国这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诸葛亮赫赫有名,是当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今世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蜀国地势险要,吴国有又三江之阻,也可谓是固若金汤。

两国的优势倘若能够合而为一,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卞,退也鼎足而立。

事实摆在我们眼前,假如吴国向魏国臣服,那大王就不可能再成霸业了。

”孙权深思熟虑,良久之后他缓缓地说:“你说的都是实情,吴蜀联合还是最好的办法。

”魏国的和谈最后终于被吴国拒绝了,吴国也派出使臣到蜀国去谈论具体结盟事宜。

【共为唇齿例句】
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今主上春秋既富,安危系于数公。

共为唇齿,尚忧不济,况以纤介之间,自相夷灭”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


【共为唇齿造句】
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是共为唇齿、患难与共的,中国志愿军撤出朝鲜决不是对朝中利益置之不理。

在蒋氏政权内他们既共为唇齿,又乐此不疲地相互勾心斗角,这样才能保持各自利益和家族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