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色家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红色故乡——兴国县这是一片令人为之骄傲的红色故土,这是一个令人称赞的苏区模范县,这儿流水潺潺、山清水秀,这儿人情淳朴、人们其乐融融,这便是我的家乡,誉满中华的将军县——兴国县。它曾用沉稳坚定的步伐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穿过一片片残忍无情的烽火硝烟,但它依然自信地踩着历史的节拍风尘仆仆地朝着新时代走来。我们不曾忘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这样一群怀揣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也不曾忘记他们用生命和信仰书写了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苏区革命红色精神。
这个被誉为“模范兴国”的小县城曾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和战斗的地方,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它的这一“模范兴国”的荣誉称号,则要追溯到那段烽火弥天的苏区革命岁月。苏区时期,兴国县仅有23万人口,就有8万多人参军参战,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其中,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达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这无愧于“中国烈士第一县”的称号。与此同时兴国人民在慰问红军、优待军属、筹集军粮、节省经费、发行公债、发展生产,普及教育等工作中,都曾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在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
此外,在这片红色故土上,共孕育了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九死不悔、矢志不渝的陈奇涵少将便是其中一位。
1897年8月24日出生在兴国县潋江河畔坝南村农民家庭的陈奇涵,1916年在赣水源头赣州省立第四中学毕业。他出生在民族危亡之际,书写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生命中辉煌的转折点是在1925年春天,他辞去桂军军官学校区队长职务,进入广州黄埔军校,担任学生队上尉队长。当时的广州英雄荟萃,群贤毕至。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彭湃等一代共产党人,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救国之道—马克思主义。之后经陈赓、许继慎两人介绍,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面对浩浩珠江,把自己比作涓涓细流,决心汇入江河,奔流到海不复回。诚然,他的确做到了。当面对加入国民党还是中共党的抉择时,他毅然声明:
“宁当普通的共产党员,不当国民党官,”于是他辞去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的官职,脱离了国民党;当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他毅然辞绝蒋介石的邀请而接受了朱德的邀约一起筹备八一起义;以及之后无论在长征中、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屡屡遭受小人的诬陷、打压,他始终洁身自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淡极始知花更艳,陈奇涵的一生就像兰花一样清淡高洁,像葵花一样忠心向阳。高官厚禄引诱不了他,杀头通缉、冤屈打击动摇不了他,荣辱沉浮,泰然处之,实现了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回首往事,“问心无愧”的愿望,实践了他在党旗下的铿锵誓言。如果说时间会流逝,生命终将老去、死去,那么对于像陈奇涵这样的无产阶级战士来说,有什么是始终不会改变的,那便是信念。我们追寻这些将军的一生,这些从上一世纪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走来的老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功绩如耀眼的珍宝。然而最为璀璨夺目、放射出奇光异彩的,还是他们那视名利如粪土、九死不悔、赤胆忠心跟定共产党的信念。作为后辈的我们,需时刻缅怀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这种坚定的信念,这般高尚的品格。
正如“模范兴国”就是那些革命前辈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树立起来的一面苏区的先进旗帜。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历史的光荣,同时决不能躺在前人的工作簿上无所作为。在艰苦的岁月里,革命前辈忠实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人间奇迹。到了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战火、没有硝烟、和谐幸福的社会,我们需更加拼搏进取。,每当我看着这座古朴县城的身影,或是在日出的缕缕晨曦中亦或是在日落的淡淡余晖中,我总能感受到它始终散发着一种特有的光芒——那便是矢志不移的红色精神之光。这片充满革命历史韵味的土地,在经历过烈焰一般的考验之后,凝聚了这般不一样的红色精神激励着我们勇往前行。
我的红色故乡——兴国县,一个积淀了美丽的红色故事与红色精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