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讲义

合集下载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考试内容:熟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1.首先,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尽管目前资本主义还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但就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而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
2012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师考试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也就是国有经济。
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
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试内容: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
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
A.统治性

中级经济师许睿讲义

中级经济师许睿讲义

中级经济师许睿讲义(正文开始)第一章:经济概述1.1 经济学的定义与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有效分配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它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来分析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

1.2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基于供求关系和竞争来决定资源的配置。

计划经济体制则是由政府控制的经济形态,政府通过计划和指导来调控经济活动。

1.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如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等。

而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如家庭、企业等。

第二章:价值理论与供求关系2.1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投入决定的,劳动时间越多,价值越高。

2.2 边际效用与供求关系边际效用指的是一个单位增加的消费对于满足需求的贡献程度。

供求关系则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平衡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第三章:货币与金融3.1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供求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价值存储等功能,货币供求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调控。

3.2 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金融市场是进行借贷和投资交易的场所,金融产品包括股票、债券、期货等多种工具。

第四章:经济增长与发展4.1 经济增长的内外因素经济增长受到内部因素(如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外部因素(如政策环境、国际贸易)的影响。

4.2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要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经济发展路径。

第五章:市场结构与竞争政策5.1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竞争市场等不同形态。

5.2 竞争政策与反垄断法竞争政策通过法律和监管机构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反垄断法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国际贸易与汇率6.1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家应专业化生产优势产品并通过贸易来实现福利最大化。

6.2 汇率形成与汇率政策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的形成受到市场供求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
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G′.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例题1·单选题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
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
C.能否购买商品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例题·多选题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是 .
A.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B.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经济师讲义讲义

经济师讲义讲义

第七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一、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考试内容:熟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例题1·多选题】(2006年)下列关于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B.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C.GDP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D.提出“绿色GDP”概念是为了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E.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2007年)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时,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应采用()。

A.不变价格B.现行价格C.平均价格D.预期价格【答案】B(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1.劳动的投入数量2.资本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3.劳动生产率4.资本的效率【例题·多选题】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

A.消费需求B.政府支出和净出口C.生产要素的投入量D.生产要素的效率E.投资需求【答案】CD(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考试内容:熟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模型的含义和内容。

1.两因素分解法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第二十九章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经济法基础知识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考试内容: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的内容一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和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二、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一)经济法的本质考试内容:经济法的本质1.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2.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行政法是权力本位法;民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经济法则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属于社会本位法。

3.经济法是系统、综合调整法4.经济法是经济民主和经济集中对立统一法5.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经济法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并对之进行平衡协调的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新型的法。

(二)经济法的特征考试内容:特征经济性;政策性;行政主导性;综合性。

经济法的综合性首先体现为经济法是公法和私法因素的综合;其次,经济法的综合性表现为法律调整手段的综合性,包括民事、行政、刑事和社会手段等;最后,综合性还表现为经济法在其调整中体现着统分结合、指导和规制相结合的现代市场精神。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多选)考试内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1.平衡协调原则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3.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三、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一)经济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发布的规章、命令、指示等,也是经济法的渊源之一。

此外,政策、习惯也可以作为经济法的渊源。

(二)经济法的体系考试内容:经济法的体系结构及其组成按照经济关系及经济法调整的内在逻辑,经济法可以大致分为经济组织法、经济管理法和经济活动法。

1.经济组织法主要就是企业法。

2.经济管理法是经济法的核心部分,可以分为综合职能管理制度和行业管理制度两个部分。

3.经济活动法调整的是经济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经济合同法、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

四、经济法律关系考试内容: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由经济法部门所规定和保障的权(力)利义务关系,具有主体、客体和内容等三个要素。

中级经济师讲义(史上最完整版-读完包过)

中级经济师讲义(史上最完整版-读完包过)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重点标识版)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的含义: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2、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3、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和影响①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消费者收入变动将引起需求同方向变动。

③产品价格。

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④替代品的价格。

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⑤互补品的价格。

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

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⑥预期。

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

⑦其他因素。

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类别含义需求函数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需求规律即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也有例外,如也有钻石价格与其需求成正方向变化,钻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

需求曲线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

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中级经济师讲义

中级经济师讲义

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市场需求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的含义和内容。

二、市场供给市场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的含义和内容。

三、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格的含义和运行机制。

四、弹性各种弹性的含义、公式和类型,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需求价格弹性往企业价格决策中的应用。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考试目的通过本章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需求曲线的推导、价格变动的效应等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无差异曲线效用的含义和分类,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基本特征,商品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二、预算约束消费者预算约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预算线的形状和变动特性。

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和条件,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企业基本性质理论,生产函数的含义和生产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成本函数的含义和基本形式、短期成本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等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生产者的基本假设,生产者的组织形式,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生产函数的含义及主要形式,一种要素的生产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成本的含义和类型,成本函数的含义和形式,短期成本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市场结构和生产者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市场结构的类型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划分的依据,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的特征。

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各种收益概论的含义及其公式。

中级经济师基础讲义

中级经济师基础讲义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本章重点:1.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产函数的含义及主要变量,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3.规模报酬;4.成本的含义和类型,成本函数的含义和基本形式,短期成本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知识点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1.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

2.企业经营者的目标:销售收入的最大化或者市场份额最大化。

3.主要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二)企业形成的理论(科斯的企业理论)(多选)【注意1】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

(单选)【注意2】企业的本质: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单选)【注意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单选)交易费用:(多选)(1)交易费用:产生于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2)交易费用: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例题•单选题】(2017年)按照经济学家科斯关于企业本质属性的理论,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不是万能的B.企业的机会成本C.存在道德风险D.信息的不完全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例题•多选题】(2016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A.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产生的B.企业的本质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C.信息不完全性是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D.企业可以使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E.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企业的本质是不同的『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企业形成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对企业本质属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中级经济基础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本部分近年考情:本部分教材结构:第十六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第十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十八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第十九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第二十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本部分内容:第十六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本章考情分析】【本章教材结构】【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货币需求【本节考点】1、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概念2、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3、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掌握其关于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观点【本节内容】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1、货币需求含义: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

【注1】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

【注2】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2、货币需求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

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例题1--2005年多选题】下列关于货币需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货币需求是一种主观需求B.货币需求是一种客观需求C.货币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D.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E.货币需求是一种经济需求【答案】BCDE经济师最全历年真题、精准押题:模考吧/jingjishi/ 二、货币需求理论【例题 2 :单选】以费雪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对实物经济不起作用,他们的基本观点是()A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B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C货币数量说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D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他们的流动性偏好【答案】B【例题3:09年单选题】在流动性偏好理论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中,将由于收入和支出时间的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称为()。

A.预防动机B.投机动机C.交易动机D.平衡动机【答案】C【例题4:2011年单选题】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由利率决定并与利率为减函数关系的货币需求动机是( )。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例题1·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A.统治性B.决定性C.辅助性D.基础性[答案]D(200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起( )作用.A.基础性B.辅助性C.主导性D.统治性[答案]A(200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 )作用.A.辅助性B.先导性C.基础性D.平衡性[答案]C例题2·多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 )原因.A.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B.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分工D.社会化大生产E.按劳分配[答案]AC例题3·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市场竞争规律[答案]B来源:考试大-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考试内容: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相互结合.同时,二者所处的地位和功能又有区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①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例题·单选题(2006~2008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以( )为主.A.间接方式B.直接方式C.统一管理D.风险控制[答案]A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掌握)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1)统一性(2)开放性(3)竞争性(4)规范性2.培养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意义(了解)(1)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2)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3)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搞好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4)是把微观搞活和宏观管理统一起来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样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考试内容:掌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涵义和类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的统称)、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例题1·单选题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 )构成的.A.各种消费品市场B.各种生产资料市场C.各种生产要素市场D.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答案]D例题2·多选题( )属于要素市场.A.消费品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金融市场D.劳动力市场E.房地产市场[答案]CDE(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考试内容:掌握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涵义和内容.1.市场规则(1)含义:市场规则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的总称,包括进入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2)内容:①市场进入规则:关于市场主体及其经营商品进入市场的规范和准则;②市场交易规则;③市场竞争规则.2.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其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3.市场管理(1)市场管理的手段:①法律手段;②行政手段;③经济手段.(2)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①对市场主体的管理②对市场客体的管理③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④对价格的管理和监督(四)市场中介组织1.市场中介组织含义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2.市场中介组织分类(1)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等.(2)主要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级机构等.3.市场中介组织作用①协助政府对市场实行非行政监督.②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提供服务,节约交易成本,保证交易秩序.4.对市场中介组织管理一般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例题1·单选题市场中介组织是指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A.非行政性B.行政性C.非盈利性D.盈利性[答案]A。

2023中级经济师讲义

2023中级经济师讲义

2023中级经济师讲义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1.1 经济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资源下如何做出选择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等经济主体,以及市场、价格、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和问题。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过了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等阶段,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2 基本经济概念与分析模型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如机会成本、边际效益、供需关系等。

同时,经济学家们还构建了一系列的分析模型,如供求模型、收益成本模型等,用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和问题。

1.3 经济体系及其分类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混合经济体系等。

市场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计划经济体系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计划组织经济活动;混合经济体系则结合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2.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系统测算和统计的方法。

常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核算,用于反映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分配状况。

2.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长期持续增加的过程,经济波动则是指经济总量在短期内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3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大于求,导致一部分劳动力无法得到就业的状态。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对经济稳定和社会福利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微观经济学3.1 市场供求与均衡市场供求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以一定价格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购买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2)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例题6: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
A.先有市场,后有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
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答案:B
解析:参考上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题7: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 )。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1)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例题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过程
答案:C
解析:从生产关系的定义里就可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例题4: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
A.生产 B.占有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A.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答案:BCE
解析:A、C、D三项中,应选C。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
一、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能够买的数量。

2、需求的影响因素:①消费者偏好(缓慢变化)②消费者个人收入(社会人均收入,正向变化)③产品的价格(反向变化,最重要因素)④替代品的价格(正向变化)⑤互补品的价格(反向变化)⑥预期(正)⑦其他因素。

3、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将这种关系用曲线D表示出来,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

横轴Q表示需求,纵轴P表示价格。

4、市场供给: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产品的价格(正)②生产成本(反)③生产技术(正)④预期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

6、供给规律:市场上的商品的供给量以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将这种描述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S被称为供给曲线。

以横轴Q表示供给量,纵轴P表示价格。

7、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达到的价格水平。

需求曲线DD和供给曲线SS交叉点E叫均衡点,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其数量为Q0;此刻市场价格P0通常称为均衡价格。

9、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价以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这样会导致刺激了消费,限制生产导致市场短缺。

只宜在短期、局部地区实行。

10、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

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属于市场干预行为。

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1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Ed= △Q/Q÷△P/P,。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2、需求价格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化小的场合。

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13、当Ed>1需求富于弹性,降价——需求增加——销售收入增加。

Ed=1需求单一弹性,降价——销售不变。

Ed<1需求缺乏弹性,降价——销售收入减少。

1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4、需求交叉弹性:是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i、j两种商品为替代品,越接近于1越说明两者的替代性越强;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负,i、j两种商品为互补品;Eij=0表明两种商品无关。

15、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化引起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

Ey=1收入变动与需求变动成相同比例;Ey>1收入弹性高,表明需求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高档品;Ey<1收入弹性低,表明需求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必需品);Ey=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0表示收入增加的时候买得少,收入降低的时候买得多。

16、供给价格弹性:价格相对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

Es>1弹性充足、=0无弹性、无限大完全有弹性。

受影响的因素有:时间、资金有机构成、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投入品替代程度。

2009年中级经济基础冲刺复习笔记2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经济人的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和理性的)但事实并非安全如此。

2、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到的满足程度。

因为它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对商品或服务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因此效用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效用是可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效用量的大小。

序数效用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师无法知道效用数值的,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4、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理论是应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

5、边际效用理论: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效用的增量。

(假定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MU=dTU/DQ=f'(Q),可看出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6、边际效用的变动是呈递减规律的:起初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商品消费到一定程度,总效用达到最大是,边际效用为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7、消费者偏好基本假设:完备性\可传递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8、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这条曲线上的所有个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的各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9、在同一坐标系内,可以会出很多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都代表不同水平的偏好。

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近(远)代表商品数量越少(多)消费者得到的满足越低(高)。

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越高。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3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

——这是由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10、商品边际替代率:就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1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

13、预算约束: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还受到支付能力和价格的限制,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

14、预算线:假若只有两种商品x1、x2,价格分别是p1、p2,可支配金额m,则:p1x1+p2X2≤m,以x1,x2,分别为坐标则m/p1, m/p2间的连线就是预算线。

线上的点表示用尽所有收入所能购买的消费组合;预算外点是支付能力达不到的购买选择;预算线之内的点是在两种商品并未用尽全部收入。

(建议多看书上P16的图)15、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减少)使预算向右(左)平移,购买能力扩大(降低)。

如果价格变化:上升,购买数量减少,左移,反之则右移。

16、消费者均衡:在商品价格和收入已知情况下,预算线只有一条,(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有很多条,只有预算和偏好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点,是最优组合,是消费均衡点。

这点技能给消费者带来最高满足,又是现有收入可以买到的。

所以消费者均衡条件就是:商品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MRS=p1/p2。

17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实现是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18、价格消费曲线: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线发生偏移,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切点变化即消费均衡点移动,将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价格-消费曲线。

19、商品价格变化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与价格效应方向总是相反。

收入效应比较复杂,取决于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劣等品。

2009年中级经济基础冲刺复习笔记3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1、生产者:计划实施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企业或厂商。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各有优缺点。

2、个人企业:成为业主制企业。

个人投资、财产个人所有。

一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有点:利润冬季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直接。

弱点:资金有限,规模小,地址风险能力弱。

3、合伙制企业:两人或两人以上财产为基础建立,订立合同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风险共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特点:共同拥有资源和生产决策;共同监督管理;共同承担债务。

缺点:不利于协调统一、资金规模仍然有限,不利于生产发展和规模扩大。

4、公司制企业: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资产不属于投资者,属于公司法人。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5、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精力成拥有,即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控制权在董事会建立下的经理层。

4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卷的形式筹集资金。

6、企业形成的理论:美观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本质》(1937年)中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就是作为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7、交易费用:是指围绕契约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包括两类,一类是产生于签订契约交易是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或者是由于事先不可能被遇见到位写进契约或者能够被遇见到,但因为复杂没被写进契约。

另一类是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花费的成本。

8、交易成本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性。

9、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

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

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投入一般可以分为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

不变投入主要是指短期内部分生产要素,例如厂房设备等。

10、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Q=f(x1,x2…xn),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般假设只有一种要素可变,或者两种生产要素可变。

1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一般假设劳动劳动可变,(短期生产函数):Q=f(L, ̄)。

1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TP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平均产量AP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没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AP=TP/L。

边际产量MP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行政一单位的投入而产生出来的产量和产出。

MP=△TP/△L。

1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在这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L2,在这一点之前边际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14、总产量曲线图形(详见P25生产函数图形)TP曲线先递增,L1~L3之间劳动边际产量MP递减但是为正数,TP递减增加,斜率递减,凹向L轴,当投入量达到L3是劳动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继续投入,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递减。

15、平均产量图形:只要边际产量高大于平均产量,即边际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上方,平均产量递增的,相交的地方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