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三言看冯氏之情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论“三言”之冯氏情教
【内容摘要】
明代,一个旌表贞洁最盛的年代。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按儒家伦理制定的各种礼法。在这种主流文化之下,以人的情欲为主导的人的各种欲望受到禁锢。经济发展后,人们新的欲望的涌出与膨胀,世俗文化转向人人的感性欲望的满足为基本价值,与主流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冯氏思想的先进性也由此体现。
【关键词】情教爱情贞节
一序言
“三言”可以说是集宋元明代话本之大成,因此可称它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宝库。其内容既复杂而题材又广泛,又因为“三言”的作品多写市民阶级的生活,因此可以说带着十分浓厚的社会意识。
本篇论文涉及到的情教,便是摆脱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压迫与束缚,反对以“贞节”为名目,抑制爱情及情欲。我们在这里也隐约听到这么一个声音:男女双方应该享受一样的权利,都有权利享受人生。
了解一部作品,至少有三个步骤:第一,从作品中找出它的主导;第二,从作者的个性与时代找出作者所以表现这个主旨的缘故,然后才能谈到第三,了解作品与批评作品,我们就从这三个步骤来认识冯氏及他的“三言”
二冯梦龙面面观
(一)生平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通俗文学的创作为我国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思想
冯梦龙走上通俗文学道路,最初受到李贽和公安派文学主张的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尚“真”主“情”思想
冯梦龙说:“我欲立情教,教诲众诸众生。”在《情史》中表现出来的情教思想,更多的是男女之情而言,他劝世人做有情人,多情人,情痴,不为无情,负心,薄幸之事,强调忠孝节义与性情的统一,他说:“世上忠孝节义之事,皆情所激也。”他反对虚伪的忠孝节义,而提出真情的忠孝节义。
2.“适俗”思想
在《古今小说序》中强调说话艺术正因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还把浅近通俗与表现真情的关系归纳为“最浅,最俚,亦最真”。
3.文学随时代发展的思想
该思想可以从冯氏的“三言”中看出来。他认为,他说明文字发展“穷新极变”的规律,批评当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拟古风习,认为文学当随时代发展,绝无一成不变的标准。
三.作品中反映的冯氏之情教
冯梦龙大量编撰著述通俗文学,“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高举“情教”的旗帜,他把小说集命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目的是要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劝诫民众。济世医国,是“三言”一以贯之的主旨。
冯梦龙的思想在情、欲上接近汤显祖,且不遗余力地倡导“情”教,他认为
情不仅是天地宇宙的根本。“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而且是可以决定人之生死的东西。
1.挑战传统的性伦理
两性婚姻关系中的贞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规范,而且常常表现为单方面的对女性的约束与要求,女性不管是出于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不贞,其结局可能都一样的,但我们从“三言”中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在《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作者把贞洁与性的矛盾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蒋兴哥因出外经商,妻子王三巧在家守望很久,被人处心积虑地引诱,与一外地商人发生奸情,蒋兴哥知道妻子有了外遇,心情极度痛苦,但他没有棍棒相加,只是不声不响地送去一纸休书。王三巧感到羞愧,要自杀,在其母通明的开导下断了这个念想,后来蒋兴哥得知三巧改嫁给关知县,竟将十六个箱笼作陪嫁,虽不再是夫妻,但情分仍在。在蒋兴哥失手打死人吃了官司后,,王三巧想起“旧日思情”,大胆冒认蒋兴哥为兄为之求情,最后再次与蒋兴哥结为夫妻。一个市井的女子虽然同人通奸,而且感情强烈到要跟人私奔,但她对丈夫依然是有着爱情的,在生死边缘,她毅然决然地决定救蒋兴哥,不管自己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冯梦龙在此,大胆否定礼而肯定情,表达在爱情追求中应获得人的尊严与愿望,我们才看到了他们抛弃三从四德、贞操守节之类的羁绊,注重人际间的真情实感,让我们听到了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声音。
2.对爱情的积极争取
在“三言”中,对于两情相悦的少男少女,大胆冲破传统的礼教大防,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抛在一边而私成夫妇的,冯梦龙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与同情。《喻世明言》卷四《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太尉之女陈玉兰因家中择婿条件苛刻,致使婚姻一再蹉跎,于是不顾父命爱上了商贩弟子阮华,无奈闺阁深沉,音讯难通,阮华相思成疾,在尼姑王守长的设计下两人私会,阮华却因七情所伤,突然死亡。我们在听到了一个青年女子对自主婚姻的热切向往与呼唤的同时,也听到了冯梦龙借叙述者之口,对这种行为予以了宽恕,并将矛头指向了“男大须婚,女大须嫁,不婚不嫁,弄出丑吒”,批评了有些有女儿的人家因为攀高嫌低,耽误了多少婚姻日子,正是因为陈父在门户上一味挑剔,
蹉跎女儿岁月,才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演绎,而说服冯梦龙这样做的就是男女间的真情。
此外,同样在《警世通言》卷三十四《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王娇鸾却因父母之命悬梁自尽。相似的情节,不同的结局表露着冯梦龙对情欲尊重与对生命的呼唤。
由此可见,在冯梦龙看来,“情”是人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注意的是情足以超越生死,超越现实世界,是宇宙起源和运行的重要动力。
在《警世通言》卷二十三《乐小舍拼生觅偶》中提到“少负情痴长更狂,却将情字感潮王,钟情若到真深处,生死风波总不防”,它是那样的纯粹,经过高度提炼和升华后,它一尘不染,又坚不可摧,它如同火炬,烛照了庸常的人生,让它充满奇异的色彩。情郎,情女等情痴,只为情奇事亦奇,有情人生虽然有痛有泪,但可以无怨无悔。由此可见生死不渝的巨大力量。
3.对贞节的坚守与挑战
贞节,穷其其质,是一个关于男性对女性所有权的问题。冯梦龙主张女性守节,并以此完成男性对女性所有权的绝对化占有。但冯梦龙将“情”作为守节的驱动力,“自来中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同时冯梦龙反对“死节”,对节妇“其去槁木死灰几何哉”的孤寂生活表示出同情。
对于那些由于外在变故导致的妇女失节,其丈夫通常更能予以同情和凉解。如《喻世明言》卷十七中邢春娘为乱兵所掳,转卖全州为娼,更名杨玉。后来其未婚夫单符郎任全州司户,与杨一见钟情,询其家世,方知正是春娘。于是便将其赎身,与之结为夫妻。这种甘娶风尘之女,不以失节易念的行为,不正是对传统贞操观的漠视吗?它鲜明地反映了以情义为重,理解、同情失节女性的新的道德意识。无独有偶《警世通言》卷十二中徐信在逃难途中与崔氏失散,又娶了王进奴,刘俊卿同样与妻子王进奴失散而后娶了崔氏,最后两人各还旧妻,交互姻缘,都没有因妻子失节而对之横加指责,反觉得比以前更加亲热了,真情使之然也。
至于那些为复仇忍耻而失节的女性,在当时甚至还会受到人们的讴歌赞扬。
在《醒世恒言》卷三十六中,蔡瑞虹在全家被盗贼所杀,自己也沦入贼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