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的缺失及重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的缺失及重建

摘要:道德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学校德育的失效性;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偏差性。重塑高校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道德考核制度创新;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整体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道德信仰教育;缺失;构建

近年来,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备受重视,但有些高校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教条、说教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因素也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据此,本文分析了高校道德教育中缺失道德信仰的原因,从学校功能角度提出了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教育重建的策略,从而促进高校道德教育体系的完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水平。

一、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大学生道德信仰,就是大学生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和奉行,是对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的设定,是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设定。它表现为对高尚道德及道德终极目标的认同、信服和崇尚,能内在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改革开放直接受益的一代。在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道德信仰现状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某些道德信仰方面的危机,即大学生对既有道德价值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甚至缺失的精神

状态,在现象层面上显现为道德失范。

二、高校在道德信仰教育中存在缺失的原因

1.学校教育的功利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市场经济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市场经济中效益第一的观念深深影响教育者,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趋于商品化、市场化,甚至一些学校以利益作为教学的前提。从而过分突出学校教育的外在功能,即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社会上的不良之风也逐渐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一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教学环境的改善、教育的改革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这容易导致学校过于追求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教学的质量。比如一些学校的函授教学、远程教学以及各类考级、考证培训班。这些以利益为目的教学行为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建设,更加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建设。如一些平日并不努力,表现也并不突出的学生,反而可以通过作弊等手段取得好成绩,甚至有些通过歪门邪道却能拿奖学金,获得评优或保送的资格。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经济成分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这种多样性的社会存在所产生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影响到校园。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的价值观面前,不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可否认在大学里,信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些学生将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而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却被有

些学生看成一文不值。

2.学校德育的失效性

我国现行的德育一直强调的是整体性教育,往往采用灌输和教条式的形式,这种教育方式使道德教育停留在理论谈话上,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实践转化受到阻碍。不少学生形成了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人格”。高校德育功能弱化,反映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一是,高校教育的强制化实施。目前高校德育中尽管方法很多,但都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德育实际上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其根本特征就是强制。强制性的灌输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甚至引起德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显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高校德育的形式化实施。在德育方法上的问题主要是形式化、简单化而不甚讲求实效。高校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习惯通过课堂教学灌输政治道德知识,因而不断增加政治课、德育课的门数。而不善于寓德育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不善于形成集体舆论、文化气氛对学生的熏陶;不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心理分析,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引导学生。

3.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偏差性

德育队伍是高校德育工作实施的组织保证,是推动德育工作开展的主体,德育队伍的成分构成及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有效性。但目前高校德育队伍的建设方面存在偏差。一是,专职德育队伍缺乏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导致德育队伍较为广泛地存在思想不稳、用心不

专、流动性大、临时观念强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其在具体德育工作中的投入度,从而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此外,在许多高校专职德育工作者大多身兼数职,常被大量学生事务或管理性工作缠身,这种现象导致专职老师无力进行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也因与学生具体事务、利益关系过密等原因,使学生对其所进行的德育工作接受度降低等情况。二是,教师缺乏是高校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另一普遍现象。在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宣传工作,大多由校内的辅导员担任。而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其本身也缺少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之日常的工作量过大,流动性大等特点客观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很难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重塑高校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

1.加强高校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的好方法,努力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到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育目的。

一是,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德育课程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广泛应用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情景式、体验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使教学艺术不断提高。二是,实践教学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实现生活化,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经验进行教

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性,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学习等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三是,重视道德情感的体验式教育。道德情感体验式教学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引导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需要和动机的正确发展,达到道德信仰的高度。教育者要把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具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作为体验式道德教育的教材。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体验道德情感,进行道德信仰教育,使大学生的道德得到满足。四是,德育实施方式的个体化和咨询化。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就要求德育也要从传统大规模群众性的单向灌输教育方式向现代小型个体化的日常多层面的双向交流教育方式转化。咨询教育模式要改过去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为主动式教育,学生有各种思想疑难问题可以平等自主的与咨询老师进行交流,有利于咨询者说出自身思想的真实想法,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2.加强高校道德考核制度创新

目前在高校占主流地位的考试形式仍然是一次性的、闭卷式的、知识型的考试。这种僵死的考试方式,势必形成学生平时不看书,考前背书,考试摸书,考后扔书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死记硬背道德理论知识要点,却应用不到实际,不能发现和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