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第一钢琴奏鸣曲
简述海顿的钢琴奏鸣曲

简述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海顿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时期主要作曲大师,更是钢琴演奏技艺的标志性人物,他的钢琴演奏曲为现代钢琴演奏家奠定了基础,他的钢琴奏鸣曲被广泛接受,被许多著名钢琴家翻唱,同时也对当今钢琴演奏技艺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海顿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第五号钢琴奏鸣曲》,大约是1795年完成的,也是海顿的代表作。
这首有着传神的旋律的钢琴曲,在1797年被第一次发行,被称为“海顿旋律”,并且一经发行,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它的旋律不仅艺术性强烈,而且引起的感染力也很大。
这首曲子经常出现在婚礼会场,成为感人至深的背景音乐。
海顿的其他钢琴奏鸣曲也非常优秀,他的《第六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一首赞美大自然的歌曲,它特别有力地运用了噪音,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
《第七号钢琴奏鸣曲》由三部分组成:序曲、中段和附录,充分表达了海顿对古典音乐的独特见解,也为海顿古典时期的钢琴曲奠定了基础。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还受到了普鲁士国王费迪南德一世的器重,费迪南德曾以两万拉比尔把海顿邀请到普鲁士,并且以六千拉比尔每年务费对海顿进行着持续性的财政支持。
据估计,超过150首海顿的钢琴奏鸣曲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拥有着绝无仅有的技巧,也受到了众多钢琴演奏家的赞誉。
他的钢琴曲以其简单而又柔美的旋律,把一种简练又高雅的钢琴技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现在,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仍被众多乐迷熟知,它们已经成为古典音乐的经典作品,也成为了当今钢琴演奏家的楷模,正是这些伟大的作品,让海顿成为了现代钢琴演奏技艺的标志性人物。
总之,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不仅是古典音乐史上重要的作品,而且对当代钢琴演奏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它们以柔美而又富有节奏感的旋律,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享受,也成为了钢琴演奏家的典范,给人们无穷的音乐灵感。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及演奏分析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及演奏分析作者:周韵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海顿属于西方古典音乐领域著名的音乐家,因其在音域领域开创性的贡献,使得其被誉为“世界交响乐之父”。
以往学术领域针对海顿音乐的研究,大多把研究的焦点关注在其管弦乐作品上,而缺乏对其钢琴曲作品的关注,尤其在其钢琴奏鸣曲方面,音乐领域对其的研究相对薄弱。
本文认为,这是目前音乐领域在海顿音乐研究方面有待加强的地方,所以,笔者以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创作生涯发展方面的不同阶段性,就其各个时期的风格与演奏分析进行了解析,对于演奏分析,主要通过演奏技巧方面进行解析,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音乐领域海顿音乐研究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而提供有益的推动。
关键词: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演奏分析海顿以管弦乐创作著称于世,不过在海顿的一生中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其音乐作品饱含真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对世界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世研究钢琴奏鸣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拟以海顿在不同创作时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对其演奏进行分析,从而希望探讨海顿在这一领域的音乐创作所产生的艺术价值及其对现代音乐发展造成的影响。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弗兰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奥地利,其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之一,对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推动和影响,其属于音乐创作方面的全能人物,在音乐创作上其广泛涉猎各种体裁形式,并开创性地发展了交响乐和四重奏,其属于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莫扎特、贝多芬都深受海顿的影响,称其为音乐巨人也毫不为过。
海顿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其父是一名马车工匠,不过因其父母都热爱音乐,从小海顿就被送入教堂唱诗班,学习各类宗教音乐的演唱和乐器演奏,其最初在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学习,因其出色的演唱水平和全能的音乐表现,使得其在唱诗班中担任童声歌手、钢琴伴奏、小提琴伴奏等多种角色,这使得海顿从幼年开始,就广泛接触了多种类型音乐的表演,为其后来音乐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f小调钢琴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f小调钢琴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贝多芬[1770-1827]维也纳古典代表人物之一,积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贝多芬的音乐表达具有两种方式,阳刚之气是贝多芬的主流方式。
也是被人们谈论最多方式,二是阴柔之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有三块基石:奏鸣曲,交响曲,重奏曲。
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试金石,奏鸣曲涵盖了贝多芬的整个音乐创作,贝多芬奏鸣曲的特点:也是整个音乐的特点:1、三和弦的分解,2、朴素的带有浓郁的德奥民歌特征的音阶式级进,3、在节奏、节拍上喜欢使用附点和跨小节连线,4、和声调性特点:调内和声使用的非常广和加增和弦,调性上喜欢使用降B大调,降E大调,[英雄的音调] 《第一钢琴奏鸣曲》它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中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EXP D。
G。
RE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MT + RE + ST + CL.T Ⅰ+Ⅱ+ⅢMT’+RE+ST+CL.T’1 9 20 42 49 55 93 101 109 119 141f c 降A --------------------降A降bc降b降A f -------f -----------------------四, 具体分析:作品是奏鸣曲式,呈示部(1--48),展开部(50-101),再现部(102-153)没有运用前奏与尾声,只是单纯的三个乐部.奏鸣曲的呈示部是主题的呈示,它由四个部分组成,既正主题,连接,副主题,结束. 呈示部整个反复一次,在古典时期的奏鸣曲,这也是典型现象,展开部是奏鸣曲式的中间部分它有不稳定的特征,结束部分稍有扩充,终止时回顾出现了几个调[降B---降A]然后在回到主调结束.呈示部[1---48],[1---8]MT,[9---20]ST,[42---48]CLT。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海顿,JJoseph Haydn1732~1809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海顿,J.Joseph Haydn〔1732~1809〕海顿,J.Joseph Haydn〔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
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
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生平喜欢音乐的父母使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他有美丽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X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
海顿的亲戚──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
学业艰辛,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鞭挞多于膳食〞。
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
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括。
为了糊口他教几个孩子学音乐。
一位朋友为他在维也纳找到了一间阁楼栖身,聊以自慰的是阁楼里有一架旧哈普西科德。
晚年他对G.A.“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的、被虫咬坏了的哈普西科德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幕〞。
在这里,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
1754年他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文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弹伴奏,兼当仆人。
1755年海顿受菲恩贝格伯爵邀请,参加在其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
次年海顿的第1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
经菲恩贝格伯爵介绍,1759年海顿应聘担任了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
在这一年里,海顿创作了〔第—交响曲〕。
次年,海顿与维也纳假发商J.P.克勒的女儿安娜结了婚,婚后夫妇不睦,长期疏隔,终无子嗣。
1761年是海顿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莫尔津伯爵遣散了乐队,海顿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尔唁济亲王的宫廷副乐长,不久任乐长。
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1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文/高静摘要: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但海顿的音乐创作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就来谈谈海顿四个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关键词:海顿;键盘奏鸣曲;早期;转变期;成熟期;晚期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海顿的音乐作品涉及各种体裁与形式,有为各种乐器使用的协奏曲、100多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50多首钢琴奏鸣曲、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大量的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独唱用的声乐曲、小型器乐曲(嘻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等),还有众多的民歌改编曲。
他的作品具有幽默、轻松、健康、明快的气息,在气质上保持着与民间音乐的联系,质朴的民间舞曲被引入到交响乐的形式中。
他创作的旋律清新明快、和声简明清晰,结构合理,作品的细节处理到位,力度上常有突出对比。
此外,海顿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音乐表达了对人生、世界、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乐观、坦然、豁达的性格特点。
总而言之,海顿的音乐既不同于前期或同时期的作曲家,也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与样式,使其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海顿钢琴奏鸣曲是钢琴学习者的必弹曲目,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1 早期海顿早期的键盘奏鸣曲1-18(Hob.XV1:1-14,G1、D1),写于1767年前,标题大多是写上 Partita Sonatas(帕蒂塔奏鸣曲或是 Divertimento(嬉游曲)这些作品大部分是为了教学而作,是写给羽管键琴的。
论海顿《c小调钢琴奏鸣曲》(hob.xvi20)第一乐章中力度的运用

论海顿《c小调钢琴奏鸣曲》(hob.xvi20)第一乐章中力度的运用《论海顿《c小调钢琴奏鸣曲》(hob.xvi20)第一乐章中力度的运用》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是艺术作品中的珍品,其中的力度运用对于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第一乐章中,海顿通过灵活运用力度来展现不同的情感,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首先,海顿在乐章开头运用轻柔的力度,展现出一种轻松的气氛。
随着乐章的推进,力度逐渐增强,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这样的运用不仅使得乐章更富有表现力,也使得听众更容易投入其中。
此外,海顿还通过力度的变化来强调重要的音符。
这样的运用不仅使得音乐更加生动,也使得听众更容易理解整个乐章的意境。
总的来说,海顿在《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灵活运用力度,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这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巧,也是对海顿音乐才华的有力证明。
海顿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Hob. XVI: 20)是一部深受音乐家和观众喜爱的音乐作品,第一乐章特别引人入胜。
关于这首乐章,有人认为力度的运用是关键。
力度的使用可以使乐章增添生气和张力,使听者感到更加激动。
一些音乐家认为力度的运用是海顿独特的风格,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力度的使用常常能更好地表现音乐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当力度逐渐加大时,乐章的张力也随之增强,从而使听者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说法。
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力度的使用并不是判断一首乐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是技巧的一种,需要根据乐曲的特点和需要来决定使用。
总的来说,海顿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Hob. XVI: 20)第一乐章中力度的运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这首乐章都是一部音乐的杰作,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思考。
1. 海顿的生平及其钢琴奏鸣曲的历史背景海顿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作曲家,生于1732年并于1809年逝世。
他是一位非常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不仅是作曲家,还是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等。
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当代音乐2020年第12期MODERNMUSIC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彭星珲㊀冯㊀雪[摘㊀要]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1是海顿于1750-1755年间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ꎬ作为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开篇之作ꎬ该作品在结构㊁曲式基本构成要素及音乐发展手法上展现出众多特点ꎬ如主部与连接部融为一体㊁主副部均为叠起结构以及展开性变奏等ꎮ[关键词]海顿ꎻ钢琴奏鸣曲ꎻ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14 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2-0105-03[收稿日期]2020-06-25[作者简介]彭星珲(1997 ㊀)ꎬ男ꎬ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ꎻ冯㊀雪(1983 ㊀)ꎬ女ꎬ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高级教师ꎮ(济南㊀250014ꎻ济南㊀250000)㊀㊀«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1创作于1750年ꎬ是已知海顿52首钢琴奏鸣曲中创作年份最早的一首ꎬ其各乐章在曲式结构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ꎬ同时也彰显着海顿的早期创作风格ꎮ一㊁突出叠起结构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ꎬ主调为C大调ꎬ4/4拍ꎬ包括呈示部㊁展开部㊁再现部三大部分ꎮ虽然该乐章在整体曲式结构的划分上已经趋向典型的奏鸣曲式ꎬ但在其呈示部的构成中可以看出早期奏鸣曲式所具有的特点 不独立的连接部以及短小的结束部ꎮ另一方面ꎬ叠起结构[1]的大量出现也成为了该乐章的标志性特点ꎮ(一)呈示部(1-17小节)呈示部主部副部结束部1-78-1516-17CGG1 带有叠起结构特点的主部叠起结构为英文 sentence 的中文译名ꎬ勋伯格首次将其与 period 相区分ꎬ指的是 以两个等长片段开始ꎬ这两个片段多为相似关系ꎬ偶为对比关系ꎬ其后续部分基于此而展开ꎬ以更强的音乐推动力趋于某个终止 [2]ꎮ主部由叠起结构构成ꎬ包括开始两小节的相似片段a㊁a1及后续部分Xꎬ片段a与a1为模进关系ꎬ后续部分X一气呵成ꎬ结束了C大调半终止ꎬ见谱例1ꎮ谱例1:主部主题旋律由分解和弦构成ꎬ和声走向为T-S-D-Tꎬ伴奏音型为阿尔贝蒂低音ꎬ在给人明快轻松的感觉同时ꎬ突出了和声的功能性进行ꎮ而主部主题在大调和声上的简单功能性进行在海顿早期其他作品中均有体现ꎬ如海顿第二首«降B大调奏鸣曲»及第三首«C大调奏鸣曲»中ꎬ主部主题中都没有副三和弦及副属和弦的引入ꎮ从听觉上以及谱面分析中可知ꎬ主部的结构十分紧凑ꎬ并不能准确的划分主部与连接部ꎬ即便第五小节是属六和弦到主和弦的全终止ꎬ也不是完满全终止ꎬ收束感也较弱ꎬ因此主部和连接部一体化程度高ꎬ或者说连接部并没有独立ꎬ见谱例1ꎮ其原因就在于主副部形象之间对比并不强烈ꎬ而此时连接部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调性上联系主部和副部[3]ꎬ也正是这一方面体现了海顿早期奏鸣曲式主部与连接部融为一体的特点ꎮ2 带有叠起结构特点的副部该乐章呈示部中的副部整体具有叠起结构的特点ꎬ如谱例2所示ꎬ副部主题旋律依旧延续了主部主题的分解和弦式的跳进ꎬ但音符时值由四分音符变为以八分音符为主ꎬ同时也具有模进㊁倒影等手法ꎬ低音依旧是阿尔贝蒂伴奏音型ꎬ在片段a陈述过后ꎬ片段a1是a的重复ꎬ后续部分X持续发展直到副部结束于完满全终止ꎮ501谱例2:3 短小的结束部结束部由叠入终止引入ꎬ同时也仅仅是副部结束时终止式的补充ꎮ可以看出早期奏鸣曲式具有短小的结束部的特点ꎮ(二)展开部(18-33小节)展开部展开中心1展开中心2准备部分18-2324-2930-33d-aaa-C展开部包括两个展开中心及准备部分ꎬ展开中心1与展开中心2相继展开了主副部的材料ꎮ1 主部材料的展开展开中心1主要基于主部主题材料进行调式调性变换与模进发展ꎬ调式调性由呈示部中副部的G大调转到小属调d小调ꎬ之后转到a小调ꎬ而其中出现的逆回音是主部材料所没有的ꎬ见谱例3ꎮ因此ꎬ可以看出海顿在该部分的展开过程中不仅对调式调性㊁旋律线进行了展开ꎬ对装饰音的使用也极为重视ꎮ谱例3:2 副部材料的展开展开中心2主要依据呈示部中副部前两小节的材料进行展开ꎬ调式调性依旧在a小调上ꎬ其过程伴随着音符时值的改变ꎬ由呈示部副部材料中的四分音符变为紧凑的八分音符ꎬ进一步增强了音乐的推动力ꎮ3 准备部分准备部分没有属准备句ꎬ只有停留在再现部前一小节的主调的属和弦ꎮ总体上是主部材料以模进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再现部ꎬ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假再现功能ꎬ见谱例4ꎮ谱例4:(三)再现部(34-50小节)再现部在规模上完整的再现了呈示部ꎬ副部调式调性回到主调C大调ꎬ体现了奏鸣原则ꎮ二、较为短小的古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由古奏鸣曲式构成ꎬ其结构较为短小ꎬ且主副部之间具有展开性变奏的特点ꎮ(一)呈示部(1-8小节)呈示部主部连接部副部1-23-45-8CCG1 具有模进特点的主部主部虽然仅有两小节ꎬ但有明确的完全终止式与连接部划分开ꎬ整体上包括两组模进ꎬ如谱例5所示ꎮ谱例5:2 两小节具有独立意义的连接部该乐章的连接部在结构特点上不同于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连接部ꎬ虽然同为两小节ꎬ但该处的连接部更加有独立的意义ꎬ且 五脏俱全 ꎮ可以看出ꎬ连接部前后均有明显的终止式划分以及八分休止符的短暂停顿ꎬ并且听觉上给人清晰的段落感ꎮ对其内部细分可以发现(见谱例6)ꎬ短短的两小节完全有着连接部的三阶段的意义ꎬ第三小节前两拍为准备阶段ꎬ依旧是在原调上进行ꎬ后两拍开始转入了G大调ꎬ一直到第四小节结束于G大调半终止ꎬ即过渡阶段和属准备ꎬ虽然每个阶段都极其过于短小ꎬ但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逐渐开始走向独立ꎬ向成熟时期的奏鸣曲式过渡ꎮ谱例6:601当代音乐 2020年第12期3 具有展开性变奏特点的副部展开性变奏一词为英文 DevelopingVariation 的译名ꎬ指 从一个既有主题生发出另一个主题ꎬ这两个主题又是明显对比的[4] ꎬ该乐章呈示部中副部主题就是由主部主题通过展开性变奏生成ꎮ首先旋律线由主部第1-2小节的上行模进变为了以下行级进为主ꎬ其次在调式调性方面转向了属调ꎬ且前后均有明显的终止式划分ꎬ综合旋律线的对比及调性关系可知第五小节前后为两个相互对比主题形象ꎮ细看其内部材料构成发现ꎬ副部第五小节材料b1中C-B-A的进行是根据第二小节材料b中的E-D-C截取后模进发展而来ꎬ最明显的对比为材料a1中G-D的下行跳进ꎬ这也是根据第一小节材料a的G-C进行倒影得来ꎬ主部主题经过变化发展生成副部主题ꎬ两个主题明显对比ꎬ因此ꎬ该呈示部中主副部之间具有展开性变奏的特点ꎬ见谱例7ꎮ在结构上ꎬ副部(5-8小节)包含两个相似的片段且后续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ꎬ最后结束于G大调全终止ꎬ为典型的叠起结构[5]ꎮ谱例7:(二)展开再现部展开 再现部展开主部副部9-1314-17G-F-CC展开 再现部是古奏鸣曲式的标志性特点ꎬ9-13小节开始为主部材料的移调重复ꎬ之后进行了两小节的展开ꎬ其后副部完全再现ꎬ结束于C大调完满全终止ꎮ三㊁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典型的带有三声中部复三部曲式ꎬ主调为C大调ꎮ㊀㊀(一)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第一部分A是再现单三部曲式构成的小步舞曲ꎮA部开始材料与第一㊁二乐章开始的材料大致相同ꎬ都以分解和弦式的旋律进行发展ꎬ两乐句分别结束与C大调全终止和半终止ꎮB部在旋律线㊁调式调性㊁和声㊁力度等方面与A部产生对比ꎬ其中调性由C大调转到下属调F大调ꎬ随后转主调并开始再现部ꎬ再现部完整的再现了A部ꎮ㊀㊀(二)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第二部分B是由再现单三部曲式构成的三声中部ꎮABA:A::BA : :C: :DC:ABA1-89-1213-2021-2829-3536-4344-5152-5556-63CF-CCc降EcCF-CC㊀㊀C部的调式调性由主调C大调转到同主音小调c小调ꎬ在音响特点上与A部的轻快明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ꎬ两乐句为同头异尾的关系ꎬ分别结束于c小调不完满全终止与完满全终止ꎮ对比部分开始处虽然在材料上与C部相似ꎬ但调式调性通过对置的方法转换到了关系大调降Eꎬ并且出现了新的大切分节奏音型ꎬ与C部对比明显ꎬ见谱例8ꎮ谱例8:结㊀语通过对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1的研究发现ꎬ虽然该首奏鸣曲在创作时间上处于前古典主义初期阶段ꎬ但在曲式结构上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更加复杂ꎬ海顿不仅在相当早期的创作中体现了较为明确的奏鸣曲式ꎬ并且作品中也有着一些明显的结构特点ꎬ如古奏鸣曲式中短小但独立的连接部㊁主副部的展开性变奏特点及主副部突出的叠起结构等ꎬ而这些特点在海顿早期的其他作品如第二首«降B大调奏鸣曲»和第三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均有所体现ꎬ因此可以大致看出海顿早期作品的创作特征ꎬ也对进一步研究海顿的作品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ꎮ注释:[1]郑㊀刚.何谓 sentence ?[J].音乐研究ꎬ2020(01):57 68.[2]同[1].[3]钱仁康ꎬ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1:170.[4]郑㊀刚.论展开性变奏[J].音乐研究ꎬ2017(05):101 112.[5]同[1].(责任编辑:崔晓光)701彭星珲㊀冯㊀雪: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浅析《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问, 忽然 间四方安静 , 接着缓缓弱声收敛 了情 绪 , 再次叙说 。
三、 演奏特点处理
海顿 的作品精巧 、 诙谐 、 轻 松且富于生活气息 。要注 意这
主题一般精炼朴 素。 接着 主题在 G大调上出现两次 , 并在左手 些特质 , 演奏 者弹奏时力度 、 节奏、 速度 、 踏板等都要有精确 的 低音 加 以八 度来 突 出 ,主题 变得更 加严 肃 和明 朗 。发 展部 控制 。
指要均 匀的触键 。 在《 c大调奏鸣 曲》 第一 乐章 的发 展部 中 , 我
们 可 以看 到 p e n P e d a l ( 延 音踏板 ) , 同时还标 有 u n a . c o r d a ( 弱
海顿 的钢琴作 品没有太 多的心灵 的探索和 内省 ,也 没有
音 踏板 ) ,这是说 明在 踩住弱音 踏板 的同时还要 使用延 音踏 太多哲学思考 的深度 ,但是他 的音乐是对有血有 肉的人 间生 板 。有 了这些标 注 , 乐章 中可 以表达的情感更多元化 , 内容也 活感受 的肯定和映照 , 诠释着他一生无忧无虑 的生活 , 传 达了
2 0 1 3 — 0 1
浅析《 海顿 C大调奏鸣曲》 第一乐章
李希 媛
( 湖 南师 范大学 音 乐学院, 湖 南 长沙 4 1 0 0 1 2 )
摘 要: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 大师, 也是 1 8 世 纪中叶钢琴音 乐风格 的演 变的开拓者 。 巴洛克时期的音 乐
随着“ 启 蒙运 动” 的思潮逐 渐被 人们淡漠 , 民众要 求艺术的题 材要冲破 宗教 、 历 史、 宫廷的局 限, 表达普通人 的生活
觉吃力 , 因为这是 以八分音符 开始。从第七小节开始 , 问题就
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当代音乐2020年第6期MODERNMUSIC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张舒扬[摘㊀要]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曲家之一ꎬ海顿的音乐作品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ꎮ其在古典主义时期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更体现了他在音乐创作思想上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追求ꎮ海顿早期的奏鸣曲结构较为简单ꎬ继承了前古典主义音乐风格ꎮ本文将通过对海顿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ꎬ来探讨海顿音乐作品中的轻快㊁幽默㊁趣味高雅的风格特点ꎮ[关键词]海顿ꎻ«F大调奏鸣曲»ꎻ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92-03[收稿日期]2020-01-31[作者简介]张舒扬(1990 ㊀)ꎬ男ꎬ常州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师ꎮ(常州㊀213000)一㊁概㊀述海顿作为古典乐派第一人ꎬ和同时期的莫扎特㊁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音乐三杰ꎮ海顿的音乐形式多样ꎬ且充满趣味性ꎬ他的一生写了62首钢琴奏鸣曲ꎬ而他的早期创作占了全部作品的一半ꎮ从他的创作作品中我们可以探寻海顿为古典音乐带来的惊喜和活力ꎬ同时从他的音乐作品中去欣赏海顿为音乐注入的性格与灵魂ꎮ二㊁海顿简介海顿是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ꎮ古典音乐不同于浪漫主义时期自由而彰显作曲家思想的音乐创作ꎬ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简洁㊁精练㊁严谨的音乐风格特点ꎬ而海顿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早期的音乐代表人物ꎬ虽然同样遵循严谨的音乐结构和简洁的和声ꎬ但同时结合自身的性格ꎬ把幽默这个鲜明的个性融入他的音乐创作中ꎮ三㊁海顿«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片段分析海顿«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采用的是三段式曲式ꎬABA的结构ꎮ作为一首标准的古典奏鸣曲ꎬ相较于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奏鸣曲或是勃拉姆斯的奏鸣曲ꎬ无论从乐句的划分ꎬ还是触键的处理上ꎬ都要更为严谨而有度ꎮ这里将对海顿这首奏鸣曲中的部分乐句进行分析ꎬ以便能通过分析更好地去探寻海顿作品中的音乐风格个性ꎮ谱例1:乐章的第一句(谱例1)看似简单ꎬ却不能忽略ꎮ本乐章由不完全小节起句ꎬ不完全小节在很多时候需要由弱起句ꎬ意在把重拍落在后方的正拍音上ꎬ然而很多时候在演奏的过程中还是会弹出正拍起句的感觉ꎮ其实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起句时把预备拍先数进去ꎬ比如谱例1中ꎬ在起句之前ꎬ先在心里打出两拍半的预备拍ꎬ这样不仅能把握住节奏ꎬ最主要的是从结构上给人非常明确的不完全小节起拍的感觉ꎮ另外ꎬ从演奏风格上看ꎬ前两小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触键风格ꎬ既可以把这句话演奏成如同绅士一般严谨而低调的触键感觉ꎬ也可以把这句话演奏成轻快而跳跃充满幽默感的触键ꎮ这里更建议尝试后者的触键ꎮ首先ꎬ顿音记号表示短促而有力的触键ꎬ同时结合海290顿自身的个性ꎬ轻快的风格更接近他想表达的音乐情绪ꎮ谱例2:从谱例2中我们可以发现ꎬ右手部分以半拍一个单位组成一个连音线条ꎬ并用相似的结构重复了三次ꎮ通过对和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ꎬ这是一个主到属到主的和弦进行ꎬ相同的句法ꎬ但和声的色彩不同ꎬ演奏也一定要有区分ꎮ第一个主和弦表现出肯定坚毅的感觉ꎬ而属和弦的色彩可以适当柔和一些ꎬ为最后回到主和弦进行一个铺垫ꎮ同时ꎬ强弱强的音色对比在听觉上不会显得枯燥乏味ꎮ所以在触键的过程中ꎬ第一和第三句音色接近ꎬ我们需要把触键的位置靠近指尖ꎬ表达出较为扎实明亮的音色ꎬ而中间属和弦的触键我们可适当放平手掌ꎬ靠指腹触键ꎬ把声音适当柔和ꎬ音色就能有一定的区分度ꎮ在这个谱例中还有一个较为有趣的音ꎬ就是第9小节的这个右手二分音符ꎮ这个降E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听上去并不那么舒服ꎬ甚至有点突然ꎬ然而在触键的过程中ꎬ我们更应该适当突出这个看上去似乎不那么和谐的音ꎬ从而吸引听觉上的注意ꎮ谱例3:谱例3这段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ꎬ说有趣是因为这里应该去模仿一种小猫走路般的触键ꎮ连续的顿音ꎬ在触键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声音的颗粒感ꎬ同时又要保证句子旋律的连贯性ꎬ所以把握触键的状态至关重要ꎮ同时ꎬ句子结构虽是下行ꎬ但在演奏过程中ꎬ应该把每句话做适当的渐强和推动ꎮ同时结合每次十六分音符位置的升高ꎬ除了每个小句子的推动ꎬ大方向上的音乐结构要呈现向上爬的趋势ꎮ谱例4:谱例4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调性的转变ꎮ在第28小节后ꎬ根据和声的走向ꎬ这里其实最想听到的是一个结束音ꎬ即终止式的感觉ꎮ然而海顿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把调性进行了转移ꎬ整个和声色彩听上去就像忽然停滞在半空中的感觉ꎮ其中处理其实在海顿的作品中较为常见ꎬ也是海顿的一种擅长的音乐处理方式ꎮ对于这样的情况ꎬ我们在演奏中ꎬ不但不能弱化这个和声ꎬ相反ꎬ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表现出这个看似意料之外的音ꎮ我们可以在这个和声上加入一个非常简短的踏板ꎬ强调出这个和声的变化和有趣ꎮ谱例5:谱例5中ꎬ通过分析ꎬ我们可以发现这段跑动中需要突出的是每组四十六节奏型中的第一个音ꎬ即大指上的低音及小指上的高音ꎮ从跑动的要求上说ꎬ我们应该做到节奏的均匀ꎬ但从触键的要求上说ꎬ这里应该遵循一强三弱㊁一紧三松的触键原则ꎬ突出低音和高音ꎬ而不能让触键力390张舒扬: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 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度和触键方式太过统一ꎮ另外ꎬ需要注意的是ꎬ低音和高音的部分在这里进行了一个音色和力度的对比ꎬ所有低音区的部分以中强的力度触键ꎬ音色上呈现饱满而偏厚重的色彩ꎮ而高音区的部分则通过弱的力度进行把控ꎬ整体感觉轻巧透亮ꎮ小指上的高音则需要通过向外打开的动作把高音强调出来ꎬ区分强弱对比和触键音色ꎮ这里急速的声音高低改变可以说表现着海顿对音乐控制的从容和幽默ꎮ谱例6:谱例6这个小乐句可以说很能体现海顿的幽默风格ꎬ向下的收句在演奏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严肃ꎬ相反ꎬ这里的整体感觉就像一种向下流动的波纹ꎬ有结构ꎬ但不需要太多具体的形状ꎬ给人一种看似漫不经心㊁随心所欲的结尾ꎮ四㊁海顿的音乐性格特点海顿的这首«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可以说是海顿诠释幽默的典型ꎬ急速的音量高低对比㊁调性的转变ꎬ以及看似漫不经心的音乐句法ꎬ都构成了海顿创造幽默式浪漫的方式ꎮ可以说海顿的音乐幽默特点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ꎮ海顿是一位宫廷作曲家ꎬ他的一生直率㊁乐观ꎬ这样的性格与他在宫廷中的境遇有关ꎮ在长达三十年的宫廷音乐创作中ꎬ他遇到了赏识他的亲王ꎬ海顿在他担任宫廷首席乐队指挥期间尝试了大量音乐的风格ꎬ可以说他有着很多作曲家不具备的优势和资源ꎬ这也造就了他在音乐中的各种大胆想象ꎮ海顿的音乐充满了幽默和趣味性ꎬ这样的风格特点不单单存在于他的钢琴作品中ꎬ在他的交响乐中和弦乐四重奏中ꎬ这样的特点也不在少数ꎮ最著名的是海顿的« 惊愕 交响曲»第二乐章ꎬ一般来说这是一个慢板乐章ꎬ人们正听得昏昏欲睡ꎬ而此时忽然地重音响起ꎬ犹如当头一棒ꎬ惊醒了正在熟睡的贵族们ꎮ可以说海顿非常擅长利用忽高忽低的强弱变化让人摸不着头脑ꎬ又比如本文分析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ꎬ这里也是运用了强弱的快速对比(参照谱例6)ꎮ而在海顿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ꎬ强弱拍的颠倒让人也着实摸不着头脑ꎮ如果说声音的张力是海顿的第一个幽默ꎬ那海顿常用的第二个幽默就是对调性的灵活控制ꎮ海顿的«D大调钢琴三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ꎮ在这里海顿将降A大调的五音降E在休止两小节后突然 变 为B大调的三音升Dꎬ降E实际上没有变ꎬ变的只是和声ꎮ[1]但从音乐的情绪上ꎬ这种细微的转变往往给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受ꎮ海顿有趣的音乐作品还有很多ꎬ他的音乐既不像巴赫般庄严而又充满宗教色彩ꎬ亦不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充满戏剧性ꎬ更不像贝多芬那般宏大ꎬ可以说海顿的作品表述的是普通人的语言ꎮ海顿曾经就音乐创作ꎬ在致友人的信中说道: 在这个世界上ꎬ快乐而满足的人真是寥寥无几ꎬ人们到处为痛苦和忧虑所逼迫ꎬ也许我的作品有时可能成为一股源泉ꎬ使那些满怀忧郁或疲劳的人从中得到一时的安定和休息ꎮ [2]可以说音乐就是对生活的写照ꎮ海顿一生少有烦恼ꎬ衣食无忧ꎮ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的音乐充满活力ꎬ明朗乐观ꎬ极具幽默感和民间感染力ꎮ可以说生活环境造就了海顿音乐 亲民 的个性ꎬ不做作ꎬ简单而纯粹ꎬ这也是艺术的独特魅力ꎮ注释:[1]杨燕迪.严肃音乐中的幽默[N].文艺报ꎬ2018-07-27.[2]胡千红.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ꎬ2013:87.(责任编辑:崔晓光)490当代音乐 2020年第6期。
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作者:牛鑫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海顿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为音乐技法为线索,通过从音乐技法以及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总结与归纳出海顿鲜明的作曲技法特征,力求管窥出他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结合音乐学、美学等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海顿的音乐创作风格,抛砖引玉,能够激发更多的学者对海顿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46-0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1809年5月31日猝死于维也纳,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因此常被世人称作“交响乐之父”和“四重奏之父”。
海顿生活的年代,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所以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看出风格上的演变过程。
海顿钢琴音乐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作品主要以钢琴奏鸣曲为主。
作为一个古典主义者,海顿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
他人生整个创作的转折点是18世纪70年代,那是钢琴艺术史上古典时期的开始。
在1766年到1770年间,海顿经过了一个“浪漫主义激变”时期,而且受当时德国主义文学界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 的影响。
海顿钢琴音乐的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明朗、充满活力、富于幽默感和民间气息,带着光辉的智慧和对人生的透视,既厚重又富于结构感,既朴实自然又泛出一种温暖海顿一生共创作了 6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早期的奏鸣曲类似于嬉游曲,结构及织体语言都比较简单他晚期的奏鸣曲数量不多,总共只有五首,即五十八六十二,但却是他最富有独创性风格最成熟的作品,代表了海顿键盘风格的顶峰特别是第六十二首奏鸣曲,是海顿奏鸣曲中最富有深刻意义和戏剧性的作品。
浅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152)》(第一乐章)

浅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1/52)》(第一乐章)关键词:海顿;古典奏鸣曲;艺术特征;演奏技巧一、创作背景1790年,海顿的主人埃斯特哈齐亲王去世后,海顿便移居维也纳。
维也纳是欧洲的中心城市,各国的民族文化交汇于此,当地的音乐形式丰富多彩。
在这个欧洲音乐生活的重要舞台上,海顿也由原来卑微的仆人成为受尊敬的、可以自由创作的音乐家。
此时,六十岁的海顿两次应邀前往伦敦指挥管弦乐队和创作乐曲,而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伦敦正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社会地位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对海顿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这首《降E大调奏鸣曲Hob.XV1/52》创作于1794年,是海顿最伟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作品,也是其最后一首奏鸣曲。
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加自由、更有表现力,展现了海顿非凡的想象力,是海顿晚期钢琴作品中的里程碑。
它与莫扎特《c小调奏鸣曲K457》、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13》被罗宾斯·兰登称为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第一乐章为4/4拍,Allegro(快板),降E大调的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
它结构严谨,节奏富有活力,带有贵族气质的优雅风范,具有典型的古典乐派风格特征。
乐曲以乐队齐奏般庄严辉煌的主题动机开始,以附点节奏型为主推动乐曲向前发展。
第二主题则是以轻快、灵巧的附点三十二分音符连十六分音符的跳音音型为主,富有柔情、灵动也充满想象力。
二、艺术特征第一乐章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交响化的音效。
第一乐章的音域十分宽广,海顿使用不同音域的音色进行对比,体现了管弦乐队的风格。
在乐曲中我们可以听到钢琴模仿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大号、长笛等多种乐器的音色,钢琴声部的交响化使乐曲获得了丰满的声音效果。
二是复调的作曲手法。
第一乐章中有运用了复调手法的部分,演奏时一定要交代清楚各个声部的进行。
以及展开部中的左右手声部的模仿对位,两个声部主要运用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进行错开一拍的乐句和音高的模仿,形成了奏鸣曲式中展开部的扩充发展。
约瑟夫海顿生涯交响乐作品一览

约瑟夫海顿生涯交响乐作品一览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罗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约瑟夫海顿生涯交响乐作品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约瑟夫海顿生涯交响乐作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作品:《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Abschied)、《第九十二交响曲》(牛津Oxford)、《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Surprise)、《第一百交响曲》(军队Military)、《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Clock)、《第一百零三交响曲》(鼓声Drum-roll)、《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London);弦乐四重奏第三、十七、二十、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号;清唱剧《创世纪》(TheCreation)、《四季》(TheSeasons)约瑟夫海顿个人简介海顿伟大的贡献是将所有这一切综合为一种具有可信的逻辑和永恒生命力的风格。
这一成就使海顿成为与康德同等的一个平辈人和战友。
克雷奇马尔称海顿的风格是“整个艺术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话千真万确。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保罗·亨利·朗评)如果天赋和一个好人能够融于一体的话,那么海顿就是一例。
他正好走到极限。
这个极限把道德带给知识:他写了很多乐曲,都是没有”先例“的。
(哲学家尼采评)在海顿的交响曲中闪动着充满青春朝气的节奏性舞蹈旋律。
它的交错、分散和重新组合,所有这一切都是用高超的对位技巧来完成的。
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几乎不再是一个灵巧手段的结果,而是成了根据幻想法则而进行舞蹈的一种诗性,它渗透到真正的乐观人生的肌肤里去。
(作曲家瓦格纳评)海顿是一个伟大的乐队配器家,他是现代乐队配器之父。
约瑟夫海顿创作特征总体特征海顿的音乐作品涉及各种体裁与形式,创作有100多首交响曲、为各种乐器使用的协奏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50多首钢琴奏鸣曲、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大量的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独唱用的声乐曲、小型器乐曲(嘻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等),还有众多的民歌改编曲。
论海顿《c小调钢琴奏鸣曲》(hob

论海顿《c小调钢琴奏鸣曲》(hob.xvi20)第一乐章中力度的
运用
海顿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hob.xvi20)第一乐章中,力度的运用是非常精致的。
从开头的柔和的音乐开始,力度的变化就开始出现,从柔和的音乐变成激烈的音乐,再变成柔和的音乐,再变成激烈的音乐,这样的变化使得乐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乐曲的中段,力度的变化更加明显,从柔和的音乐变成激烈的音乐,再变成柔和的音乐,再变成激烈的音乐,这样的变化使得乐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力度的变化又回到了柔和的音乐,使得乐曲有一种完美的结束感。
总之,海顿在这首乐曲中运用力度的变化,使得乐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得乐曲有一种完美的结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