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发展史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通用4篇)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通用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数学课题结题报告(通用4篇)数学课题结题报告(通用4篇)数学课题结题报告篇11.研究的问题本课题以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初、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为载体,以新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为切入点展开。
数学史学习总结报告5篇范文
数学史学习总结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数学史学习总结报告数学史学习总结报告1知识的总结数学史,在古代实际上是指各个地区的数学史,例如古巴比伦数学、古埃及数学、古希腊数学、古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学等;在中世纪,是指欧洲数学史;在近代,才是世界数学史。
【埃及古代数学】以金字塔闻名于世的埃及,很早就在数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我们了解埃及古代数学的主要依据,是大约公元前1850-前1650年间的两份纸草书:莫斯科纸草书与阿默斯纸草书。
前者因收藏于莫斯科美术博物馆而得名,后者则得名于原件的书写者,人们还认为,阿默斯纸草书是一部更为古老的数学著作的抄写本。
【中世纪数学】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艺术家所创建的透视法,逐步形成了射影几何学;在斐波纳契《算盘书》之后,欧洲也出现了一些数学著作,从而促进了十进分数的理论及运算的发展;16世纪初期,最出色的数学成就,是意大利数学家发现了三次、四次方程的代数解法,有的使用了虚数,还改进了当时的数学符号;在三角学发展方面,欧洲人也把三角学从天文学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重新定义了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还编制了非常精密的三角函数表。
中世纪,欧洲数学是在吸收并消化希腊、阿拉伯的数学知识之后才逐渐得到了发展的。
【近代数学】指17-19世纪的数学发展概况。
具体来说,就是自笛卡儿、费马创立了解析几何之后,把变量引入到数学中,使数学拓展了新的领域;而牛顿、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学;纳白尔、比尔吉发明了对数;巴斯卡、费马、惠更斯兴起了概率论;使得17世纪欧洲数学由定量数学发展成为变量数学,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峰,称为古典高等数学。
到18世纪,在数学里,逐渐形成几何学、代数学、分析学的三大分支;尤其是欧拉把以曲线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微积分学拓广成以函数为主要对象,使微积分学提到极高的层次,又由于实际的需要,出现了微分方程,不久使得微分方程成为一支重要的学科。
到19世纪,由于非欧几何的诞生,射影几何的复兴,分析学的严格化,数学的公理化,成为当时的主要研究对象;并为20世纪的数学发展,作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
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ppt课件
• 国扎根,对清代中期数学研究的高潮是有
• 积极影响的。
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性学习结题 报告
• 乾嘉年间形成一个以考据学为主的干嘉学派,编 成《四库全书》,其中数学著作有《算经十书》 和宋元时期的著作,为保存濒于湮没的数学典籍 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性学习结题 报告
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性学习结题 报告
• 中国近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 动。常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划分为 两个阶段。
• (1)随着出国学习数学的留学人员的回国 ,各地大学的数学教育有了起色。最初只 有北京大学1912年成立时建立的数学系, 不久武汉大学、齐鲁大学、浙江大学、中 山大学陆续设立了数学系,到1932年各地 已有32所大学设立了数学系或数理系。同 时外国数学家也有来华讲学的。
四、中国数学发展的高峰
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 代 ﹞,筹算数学达到极盛,是中国古代 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
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性学习结题 • (2)北宋沈括提出报告
了“隙积术”, 开始对高阶等差 级数的求和进行 研究,并创立了 正确的求和公式。 还提出“会圆 术”,得出了我 国古代数学史上 第一个求弧长的 近似公式。
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这一时期指十四世纪中叶明王朝建立到明 末的1582年。数学除珠算外出现全面衰弱 的局面,当中涉及到中算的局限、十三世 纪的考试制度中已删减数学内容、明代大 兴八段考试制度等复杂的复杂的问题,不 少中外数学史家仍探讨当中涉及的原因。
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性学习结题 报告
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二、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 三、中国数学教育制度的建立 • 四、中国数学发展的高峰 • 五、中国数学的衰落与日用数学的发展 • 六、西方初等数学的传入与中西合璧 • 七、传统数学的整理与复兴 • 八、西方数学再次东进 • 九、中国现代数学的建立 • 十、中国数学的特点 • 十一、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
数学发展史结题报告doc
数学发展史结题报告篇一: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数学起源时期二、初等数学时期三、近代数学时期四、现代数学时期一、数学起源时期(远古——公元前5世纪)这一时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算术与几何尚未分开。
数学起源于四个“河谷文明”地域:? 非洲的尼罗河;这个区域主要是埃及王国:采用10进制,只有加法。
埃及的主要数学贡献:定义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并推广到了分数;给出了求近似平方根的方法;他们的几何知识主要是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求积法。
? 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这个区域主要是巴比伦:采用10进制,并发明了60进制。
巴比伦王国的主要数学贡献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度量矩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以及圆柱体等柱体的体积;计数上,没有“零”的概念;天文学上,总结出很多天文学周期,但绝对不是科学。
? 中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 东亚的黄河与长江在四个“河谷文明”地域,当对数的认识(计数)变得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导致了记数。
人类现在主要采用十进制,与“人的手指共有十个”有关。
而记数也是伴随着计数的发展而发展的。
四个“河谷文明”地域的记数归纳如下:? 刻痕记数是人类最早的数学活动,考古发现有3万年前的狼骨上的刻痕。
? 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3400年;? 巴比伦的楔形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2400年;? 中国的甲骨文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1600年。
? 古埃及的纸草书和羊皮书及巴比伦的泥板文书记载了早期数学的内容,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XX年,其中甚至有“整勾股数”及二次方程求解的记录。
二、初等数学时期(前6世纪——公元16世纪)这个时期也称常量数学时期,这期间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术、几何、代数、三角。
该时期的基本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希腊;东方;欧洲文艺复兴。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1.古希腊(前6世纪——公元6世纪)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面积、体积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托勒密——三角学丢番图——不定方程2.东方(公元2世纪——15世纪)1)中国西汉(前2世纪)——《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魏晋南北朝(公元3世纪——5世纪)——刘徽、祖冲之:出入相补原理,割圆术,算术。
数学发展史结题报告
数学发展史结题报告篇一: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数学起源时期二、初等数学时期三、近代数学时期四、现代数学时期一、数学起源时期(远古——公元前5世纪)这一时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算术与几何尚未分开。
数学起源于四个“河谷文明”地域:? 非洲的尼罗河;这个区域主要是埃及王国:采用10进制,只有加法。
埃及的主要数学贡献:定义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并推广到了分数;给出了求近似平方根的方法;他们的几何知识主要是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求积法。
? 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这个区域主要是巴比伦:采用10进制,并发明了60进制。
巴比伦王国的主要数学贡献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度量矩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以及圆柱体等柱体的体积;计数上,没有“零”的概念;天文学上,总结出很多天文学周期,但绝对不是科学。
? 中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 东亚的黄河与长江在四个“河谷文明”地域,当对数的认识(计数)变得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导致了记数。
人类现在主要采用十进制,与“人的手指共有十个”有关。
而记数也是伴随着计数的发展而发展的。
四个“河谷文明”地域的记数归纳如下:? 刻痕记数是人类最早的数学活动,考古发现有3万年前的狼骨上的刻痕。
? 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3400年;? 巴比伦的楔形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2400年;? 中国的甲骨文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1600年。
? 古埃及的纸草书和羊皮书及巴比伦的泥板文书记载了早期数学的内容,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XX年,其中甚至有“整勾股数”及二次方程求解的记录。
二、初等数学时期(前6世纪——公元16世纪)这个时期也称常量数学时期,这期间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术、几何、代数、三角。
该时期的基本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希腊;东方;欧洲文艺复兴。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1.古希腊(前6世纪——公元6世纪)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面积、体积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托勒密——三角学丢番图——不定方程2.东方(公元2世纪——15世纪)1)中国西汉(前2世纪)——《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魏晋南北朝(公元3世纪——5世纪)——刘徽、祖冲之:出入相补原理,割圆术,算术。
浅析中国数学发展史
浅析中国数学发展史浅析中国数学发展史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
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
本文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
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历史一、中国古代数学数学在中国历史久矣。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据说《易经》还包含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
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
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
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
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
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乘法表的产生在中国也很早。
乘法表中国古代叫九九,估计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有这个表,在那个时候人们便以九九来代表数学。
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简(公元前一世纪)上面写有九九的乘法口诀。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数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从远古的河洛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九章算术》,再到现代的数学研究,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面貌。
中国的数学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数方式,利用石子、贝壳等物进行计数,后来逐渐演变为算盘的使用。
这种计数方式利用了十进制的原理,使得计数更加方便、准确。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数学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这部著作包含了大量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内容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多个方面。
其中,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分数运算、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成果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数学的影响,同时也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
清朝时期,西方数学开始被引入中国,中国的数学家开始学习西方的数学知识。
这使得中国的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现代,中国的数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的数学家们在代数、几何、拓扑、概率统计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其中,中国在解析数论、代数几何、泛函分析等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
同时,中国的数学家们也开始将数学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物理、工程、经济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数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在中国,数学界正在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
例如,将数学与物理、工程、经济等领域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和理解数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这些人才将在未来的数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结:中国数学发展历史悠久,从河洛文化到《九章算术》,再到现代的数学研究,中国的数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研究的推动,中国的数学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
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
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
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中国数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
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
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
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
“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
《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
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
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
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
课题中国数学发展史
课题中国数学发展史课题:中国数学发展史组长: 杨伟明组员: 杜万顺、杨伟明、杜顶胜、黄秀云、万艺璇、严闽、魏志达、陈清辉、郭碧兰、吴华隆、叶隆豪、吴晓烽、曾丹如、洪铭峰、林子钦指导老师:严玉珍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
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
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
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
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三)南北朝时期 ? 1)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长期处于战争和分裂 状态,但数学的发展依然蓬勃。
出现了 《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 建算经》等算学著作。
? (5)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 一次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 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 (6)建国后的数学 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50年代初期就出版 了华罗庚的《堆栈 素数论》﹝1953﹞、 苏步青的《射影曲 线概论》﹝1954﹞、 陈建功的《直角函 数级数的和》 ﹝1954﹞等专著。
其数学 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 面(右图为祖冲之):
? ?计算圆周率精确 到小数点后第六位, 得到3.1415926 <π< 3.1415927, 并求得π的约率为 22/7,密率为 355/113,其中密率 是分子分母在1000 以内的最佳值;
三、中国数学教育制度的建立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建立时期, 随着科举制度与国子监制度的确立,数学 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左图为徐光启、利马窦)
? ? ? ? ?入清以后,会通中西数学的杰出代表是梅 文鼎,他坚信中国传统数学「必有精理」 ,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西方数学,使之在中 国扎根,对清代中期数学研究的高潮是有 积极影响的。
七、传统数学的整理与复兴? 乾嘉年间形成一个以考据学为主的干嘉学派,编 成《四库全书》,其中数学著作有《算经十书》 和宋元时期的著作,为保存濒于湮没的数学典籍 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 外国数学家也有来华讲学的。
? (2)1935年中国 数学会成立大会在 上海召开,共有33 名代表出席。
简述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数学的发展史中国数学发展史:历史与传统一直保鲜中国数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是基于当时基于当时用数学领域发展出的算法和工具而演变而成。
中国数学 but 研究的深远性及其贡献享誉全球,令它在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重点讨论近代中国数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数学的起源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一步步演变而来,从简单计数工具到绘制有规律图形。
其中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如分形计算、比例、极坐标、等值线、相似概念等,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
《九章算术》是古代中国数学的伟大成就,记载了中国古代研究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很多数学领域的算法和工具。
二、唐宋数学的复兴唐宋时期,中国的数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诸如《郑玄算经》、《裴达森算经》、《支学算经》等著作相继推出,大大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巫马可以将数学技术应用到天文、地理和医学等领域,把它们作为辅助手段,让中国古代数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三、明清数学的蓬勃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数学技术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得到大幅提升。
榜样最高的是范仲淹,《流沙池记》、《定经》以及集大成的《算学启蒙》让中国数学技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专业数学著作,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另外,著名数学家周辩和穆蔚在回归分析、拉格朗日法及新型椭圆函数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近代中国数学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哲学数学发展遭受中国历史的沉重打击,不得不向西方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推动了中国储存数学知识的转变。
现在,数学大多由实验研究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求解问题。
20世纪,中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他们在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实分析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结论提及中国数学发展史,我们不得不从古代,从夏朝开始说起,历时上千年,中国数学系统地学习了很多西方数学知识,把它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中国数学的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传统一直保留良好,并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和影响力。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最新修改)
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结题报告清镇市红枫第六小学:胡蓉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结题报告研究教师:胡蓉一、问题的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他们片面地认为这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分内事。
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已经在全国成为风气。
很多学生思想空虚、道德水平下降、少有感恩之心,80后90后的种种表现令人担心。
当然大多数学生能自律自理、严格地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但有不少在思想品德等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远大志向和目标,短视情况严重;二是缺乏民主法制法纪观念,是非观念淡薄;三是做人行事乖张,缺乏诚信原则;四是缺乏集体荣誉感,喜欢搞小集团,在班上拉帮结派,甚至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五是贪图享受,不知节俭及生活的艰辛;六是讲哥们义气,无视大局,无视他人利益;七是作风散漫,追求极端自由,等等。
数学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部分,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教育的题材,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德育赋予数学教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的界定1、学科教学指按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课内外活动。
2、德育渗透就是往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三、理论依据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我们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实验,使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结题报告】《数学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中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分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的发展对商业农业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也一向以数学大国自居。
但现在人们学习数学心态都过于功利,学习永远只专注于考试的内容、必备的公式,很少有人会真正的热爱数学,去研究这些公式背后的内涵,去了解那些对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数学家。
社会数学热爱度减退。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一方面就是想揭示数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就是介绍对我国数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数学家,铭记他们的贡献。
课题过程:1.准备阶段:①开会讨论,小组每位成员各自选择一个朝代的数学家进行研究。
②共同商议研究的方法方向,制定具体的研究措施。
2.实施阶段:利用每周一的课程,每周安排一位同学向小组介绍他所研究的朝代有哪些著名数学家及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著作等。
再由负责过程记录的同学进行登记。
3.结题阶段:整理回顾这一段时期来对这些数学家的研究,思考他们对数学历史和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这段时间来研究数学历史发展人物对我们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条件分析:可以借鉴网络上他人对《数学发展史》的研究(五)课题研究过程:1.师生见面,讨论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2.组员分工商讨3.阶段任务安排4.制定活动时间、形式、计划、调查访问对象等5.开题活动等小组活动过程6.对活动结果进行整理,并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7.继续对资料进行收集、交流,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8.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适当调整,补缺补漏9.进入结题阶段,对资料进行整理,对资料进行全面分析10.进行结题课件制作,同时补充材料所需资料,对课件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改(六)研究成果中国古代是一个在世界上数学领先的国家,用近代科目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无论在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各方而都十分发达.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初等数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一)属于算术方面的材料: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乘法表的产生在中国也很早.乘法表中国古代叫九九,估计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有这个表,在那个时候人们便以九九来代表数学.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简(公元前一世纪)上面写有九九的乘法口诀. 现有的史料指出,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分数运算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九章算术"的分数四则运算和现在我们所用的几乎完全一样. 古代学习算术也从量的衡量开始认识分数,"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和"夏候阳算经"(公元六、七世纪)在论分数之前都开始讲度量衡,"夏侯阳算经"卷上在叙述度量衡后又记着:"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万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万除退四等."这种以十的方幂来表示位率无疑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小数的记法,元朝(公元十三世纪)是用低一格来表示,如13.56作1356 . 在算术中还应该提出由公元三世纪"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发展到宋朝秦九韶(公元1247年)的大衍求一术,这就是中国剩余定理,相同的方法欧洲在十九世纪才进行研究. 宋朝杨辉所著的书中(公元1274年)有一个1—300以内的因数表,例如297用"三因加一损一"来代表,就是说297=3×11×9,(11=10十1叫加一,9=10—1叫损一).杨辉还用"连身加"这名词来说明201—300以内的质数. (二)属于代数方面的材料:从"九章算术"卷八说明方程以后,在数值代数的领域内中国一直保持了光辉的成就. "九章算术"方程章首先解释正负术是确切不移的,正象我们现在学习初等代数时从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学起一样,负数的出现便丰富了数的内容. 我们古代的方程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已有多元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及不定方程几种. 一元二次方程是借用几何图形而得到证明. 不定方程的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这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具有x3+px2+qx=A和x3+px2=A形式的三次方程,中国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王孝通"缉古算经"已有记载,用"从开立方除之"而求出数字解答(可惜原解法失传了),不难想象王孝通得到这种解法时的愉快程度,他说谁能改动他著作内的一个字可酬以千金. 十一世纪的贾宪已发明了和霍纳(1786—1837)方法相同的数字方程解法,我们也不能忘记十三世纪中国数学家秦九韶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 在世界数学史上对方程的原始记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比较起来不得不推中国天元术的简洁明了.四元术是天元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级数是古老的东西,二千多年前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都谈到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十四世纪初中国元代朱世杰的级数计算应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有些工作欧洲在十八、九世纪的著作内才有记录.十一世纪时代,中国已有完备的二项式系数表,并且还有这表的编制方法. 历史文献揭示出在计算中有名的盈不足术是由中国传往欧洲的. 内插法的计算,中国可上溯到六世纪的刘焯,并且七世纪末的僧一行有不等间距的内插法计算.(七)课题小组成员心得体会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也都是以文化古国、数学强国自居。
【结题报告】《数学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中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分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的发展对商业农业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也一向以数学大国自居。
但现在人们学习数学心态都过于功利,学习永远只专注于考试的内容、必备的公式,很少有人会真正的热爱数学,去研究这些公式背后的内涵,去了解那些对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数学家。
社会数学热爱度减退。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一方面就是想揭示数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就是介绍对我国数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数学家,铭记他们的贡献。
课题过程:1.准备阶段:①开会讨论,小组每位成员各自选择一个朝代的数学家进行研究。
②共同商议研究的方法方向,制定具体的研究措施。
2.实施阶段:利用每周一的课程,每周安排一位同学向小组介绍他所研究的朝代有哪些著名数学家及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著作等。
再由负责过程记录的同学进行登记。
3.结题阶段:整理回顾这一段时期来对这些数学家的研究,思考他们对数学历史和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这段时间来研究数学历史发展人物对我们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条件分析:可以借鉴网络上他人对《数学发展史》的研究(五)课题研究过程:1.师生见面,讨论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2.组员分工商讨3.阶段任务安排4.制定活动时间、形式、计划、调查访问对象等5.开题活动等小组活动过程6.对活动结果进行整理,并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7.继续对资料进行收集、交流,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8.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适当调整,补缺补漏9.进入结题阶段,对资料进行整理,对资料进行全面分析10.进行结题课件制作,同时补充材料所需资料,对课件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改(六)研究成果中国古代是一个在世界上数学领先的国家,用近代科目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无论在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各方而都十分发达.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初等数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一)属于算术方面的材料: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乘法表的产生在中国也很早.乘法表中国古代叫九九,估计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有这个表,在那个时候人们便以九九来代表数学.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简(公元前一世纪)上面写有九九的乘法口诀. 现有的史料指出,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分数运算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九章算术"的分数四则运算和现在我们所用的几乎完全一样. 古代学习算术也从量的衡量开始认识分数,"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和"夏候阳算经"(公元六、七世纪)在论分数之前都开始讲度量衡,"夏侯阳算经"卷上在叙述度量衡后又记着:"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万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万除退四等."这种以十的方幂来表示位率无疑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小数的记法,元朝(公元十三世纪)是用低一格来表示,如13.56作1356 . 在算术中还应该提出由公元三世纪"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发展到宋朝秦九韶(公元1247年)的大衍求一术,这就是中国剩余定理,相同的方法欧洲在十九世纪才进行研究. 宋朝杨辉所著的书中(公元1274年)有一个1—300以内的因数表,例如297用"三因加一损一"来代表,就是说297=3×11×9,(11=10十1叫加一,9=10—1叫损一).杨辉还用"连身加"这名词来说明201—300以内的质数. (二)属于代数方面的材料:从"九章算术"卷八说明方程以后,在数值代数的领域内中国一直保持了光辉的成就. "九章算术"方程章首先解释正负术是确切不移的,正象我们现在学习初等代数时从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学起一样,负数的出现便丰富了数的内容. 我们古代的方程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已有多元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及不定方程几种. 一元二次方程是借用几何图形而得到证明. 不定方程的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这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具有x3+px2+qx=A和x3+px2=A形式的三次方程,中国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王孝通"缉古算经"已有记载,用"从开立方除之"而求出数字解答(可惜原解法失传了),不难想象王孝通得到这种解法时的愉快程度,他说谁能改动他著作内的一个字可酬以千金. 十一世纪的贾宪已发明了和霍纳(1786—1837)方法相同的数字方程解法,我们也不能忘记十三世纪中国数学家秦九韶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 在世界数学史上对方程的原始记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比较起来不得不推中国天元术的简洁明了.四元术是天元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级数是古老的东西,二千多年前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都谈到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十四世纪初中国元代朱世杰的级数计算应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有些工作欧洲在十八、九世纪的著作内才有记录.十一世纪时代,中国已有完备的二项式系数表,并且还有这表的编制方法. 历史文献揭示出在计算中有名的盈不足术是由中国传往欧洲的. 内插法的计算,中国可上溯到六世纪的刘焯,并且七世纪末的僧一行有不等间距的内插法计算.(七)课题小组成员心得体会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也都是以文化古国、数学强国自居。
结题报告——精选推荐
结题报告小学二年级数学史知识渗透的研究大许实小解玲兰一、研究目的1、考察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
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这些成果都是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数学的宝贵财富。
在现代数学发展过程中,中国人以其特有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同样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
例如,苏步青、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洞、吴文俊等都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将为世人铭记。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我国数学史上的成就,不仅能激发学生民族自尊性、自信性和爱国热情,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今数学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
2、考察历史,塑造主体人格《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拥有解决实践问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更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要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所在就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的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动机的有效策略。
主体人格,目前尚无统一界说。
依笔者之见,其主要内涵应包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精神;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自信、自尊、自律等主体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催化剂和激素。
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主体人格因素的推动、激活和引发,即使他有再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同样道理,学生的主体人格因素也是其主体性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演化史。
因而其中自然蕴藏着数学家们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等重历史考察就是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潜在素材,发挥数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塑造学生主体人格之目的。
数学课题——中国数学发展史开题报告
新疆石河子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中国数学发展史班级高一(1)班组长孙倩组员邢雪周婷婷徐亚伟余彩会胡林指导教师李育苗报告日期二O O九年二月中国数学发展史【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
数学发展的历史同样也是,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的历程,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发展的思想。
本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论述。
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
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
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
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平,同高也等等。
数学发展史结题报告
数学发展史结题报告篇一: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数学起源时期二、初等数学时期三、近代数学时期四、现代数学时期一、数学起源时期(远古——公元前5世纪)这一时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算术与几何尚未分开。
数学起源于四个“河谷文明”地域:? 非洲的尼罗河;这个区域主要是埃及王国:采用10进制,只有加法。
埃及的主要数学贡献:定义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并推广到了分数;给出了求近似平方根的方法;他们的几何知识主要是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求积法。
? 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这个区域主要是巴比伦:采用10进制,并发明了60进制。
巴比伦王国的主要数学贡献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度量矩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以及圆柱体等柱体的体积;计数上,没有“零”的概念;天文学上,总结出很多天文学周期,但绝对不是科学。
? 中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 东亚的黄河与长江在四个“河谷文明”地域,当对数的认识(计数)变得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导致了记数。
人类现在主要采用十进制,与“人的手指共有十个”有关。
而记数也是伴随着计数的发展而发展的。
四个“河谷文明”地域的记数归纳如下:? 刻痕记数是人类最早的数学活动,考古发现有3万年前的狼骨上的刻痕。
? 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3400年;? 巴比伦的楔形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2400年;? 中国的甲骨文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1600年。
? 古埃及的纸草书和羊皮书及巴比伦的泥板文书记载了早期数学的内容,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XX年,其中甚至有“整勾股数”及二次方程求解的记录。
二、初等数学时期(前6世纪——公元16世纪)这个时期也称常量数学时期,这期间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术、几何、代数、三角。
该时期的基本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希腊;东方;欧洲文艺复兴。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1.古希腊(前6世纪——公元6世纪)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面积、体积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托勒密——三角学丢番图——不定方程2.东方(公元2世纪——15世纪)1)中国西汉(前2世纪)——《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魏晋南北朝(公元3世纪——5世纪)——刘徽、祖冲之:出入相补原理,割圆术,算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与其同时出土的一本汉简历谱所记乃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所以该书的成书年代至晚是公元前186年(应该在此前)。
公元1050年左右,北宋贾宪(生卒年代不详)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公元1819年英国人霍纳(william george horner)才得出同样的方法。贾宪还列出了二项式定理系数表,欧洲到十七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巴斯加三角”。(《黄帝九章算法细草》已佚)
公元1088—1095年间,北宋沈括从“酒家积罂”数与“层坛”体积等生产实践问题提出了“隙积术”,开始对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进行研究,并创立了正确的求和公式。沈括还提出“会圆术”,得出了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第一个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他还运用运筹思想分析和研究了后勤供粮与运兵进退的关系等问题。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长期处于战争和分裂状态,但数学的发展依然蓬勃。出现了《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约于公元四-五世纪成书的《孙子算经》给出「物不知数」问题并作了解答,导致求解一次同余组问题在中国的滥畅;《张丘建算经》的「百鸡问题」引出三个未知数的不定方程组问题。
公元五世纪,祖冲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在《九章算术》刘徽注的基础上,将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重视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的典范。他们同时在天文学上也有突出的贡献。其著作《缀术》已失传,根据史料记载,他们在数学上主要有三项成就:(1)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 <π< 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其中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的最佳值,欧洲直到十六世纪德国人鄂图(valentinus otto)和荷兰人安托尼兹(a.anthonisz)才得出同样结果;(2)祖暅在刘徽工作的基础上推导出球体体积的正确公式,并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体积原理,即二立体等高处截面积均相等则二体体积相等的定理。欧洲十七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bonaventura cavalieri)才提出同一定理;(3)发展了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
十六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专着。其中第一部且有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前6卷﹝1607﹞,其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演译方法深受徐光启推崇。徐光启本人撰写的《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便应用了《几何原本》的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中国的勾股测望术。此外,《几何原本》课本中绝大部份的名词都是首创,且沿用至今。在输入的西方数学中仅次于几何的是三角学。在此之前,三角学只有零星的知识,而此后获得迅速发展。介绍西方三角学的著作有邓玉函编译的《大测》﹝2卷,1631﹞、《割圆八线表》﹝6卷﹞和罗雅谷的《测量全义》﹝10卷,1631﹞。在徐光启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137卷,1629-1633﹞中,介绍了有关圆椎曲线的数学知识。
公元1303年,元代朱世杰(生卒年代不详)著《四元玉鉴》,他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欧洲到公元1775年法国人别朱(etienne bezout)才提出同样的解法。朱世杰还对各有限项级数求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次差的内插公式,欧洲到公元1670年英国人格里高利(james gregory)和公元1676一1678年间牛顿(issac newton)才提出内插法的一般公式。
由于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大天文发现在隋唐之交开始落实到历法编算中,使唐代历法中出现一些重要的数学成果。公元600年,隋代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这在数学史上是一项杰出的创造,唐代僧一行在其《大衍历》中将其发展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
唐朝后期,计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普及,出现很多种实用算术书,对于乘除算法力求简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平,同高也等等。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例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公元1261年,南宋杨辉(生卒年代不详)在《详解九章算法》中用“垛积术”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公元1274年他在《乘除通变本末》中还叙述了“九归捷法”,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公元1280年,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列出了三次差的内插公式。郭守敬还运用几何方法求出相当于现在球面三角的两个公式。
公元1247年,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推广了增乘开方法,叙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他列举了二十多个来自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为十次方程。欧洲到十六世纪意大利人菲尔洛(scipio del ferro)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秦九韶还系统地研究了一次同余式理论。
公元1248年,李冶(李治,公元1192一1279年)著的《测圆海镜》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天元术”(一元高次方程)的著作,这在数学史上是一项杰出的成果。在《测圆海镜?序》中,李冶批判了轻视科学实践,以数学为“九九贱技”、“玩物丧志”等谬论。
魏晋时期中国数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赵爽(生卒年代不详)和刘徽(生卒年代不详)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三国吴人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做了详尽的注释,在《勾股圆方图注》中用几何方法严格证明了勾股定理,他的方法已体现了割补原理的思想。赵爽还提出了用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的新方法。263年,三国魏人刘徽注释《九章算术》,在《九章算术注》中不仅对原书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而且在其论述中多有创造,在卷1《方田》中创立割圆术(即用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无限逼近圆面积的办法),为圆周率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的算法,他运用“割圆术”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927/1250(即3.1416);在《商功》章中,为解决球体积公式的问题而构造了“牟合方盖”的几何模型,为祖暅获得正确结果开辟了道路;为建立多面体体积理论,运用极限方法成功地证明了阳马术;他还撰著《海岛算经》,发扬了古代勾股测量术----重差术。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1.4中国数学发展的高峰
唐朝亡后,五代十国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直到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筹算数学达到极盛,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列举如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11世纪中叶﹞,刘益的《议古根源》﹝12世纪中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李冶的《测圆海镜》﹝1248﹞和《益古演段》﹝1259﹞,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日用算法》﹝1262﹞和《杨辉算法》﹝1274-1275﹞,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等等。 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其中主要的工作有: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建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与国子监制度的确立,数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656年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由太史令李淳风等人编纂注释《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缉古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缀术》﹞,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对保存古代数学经典起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代的天文历学家何承天创调日法,以有理分数逼近实数,发展了古代的不定分析与数值逼近算法。
1.3中国数学教育制度的建立
隋朝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唐初王孝通撰《缉古算经》,主要是通过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的分工与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计算等实际问题,讨论如何以几何方式建立三次多项式方程,发展了《九章算术》中的少广、勾股章中开方理论。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及普遍形式;(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较复杂的开方问题和分数运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