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合集下载

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

结论
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例如,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在实践应用中,还需要结 合具体语境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总之,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极具前景的 研究领域,值得我们继评性话语分析
3、意识形态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 的价值观和观念,而这些又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如何反映和 传播意识形态,以及这种传播如何影响社会现实。例如,在商业广告中,商家常 常利用意识形态来推销产品,通过塑造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和态度来达到销售目 的。广告中的语言手段,如比喻、暗示和形象等,都是为了将商品与积极的意识 形态起来,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权力关系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2、权力关系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权力关系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权 力关系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果。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 权力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影响。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权力关系的 体现尤为明显。演讲者通过语言手段,如选词、语气和修辞等,将自己的观点强 加给听众,从而巩固或改变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4、话语权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4、话语权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话语权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社会语境中,特定个体 或群体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的权力就是话语权。批评性话语分析如何通过话 语权的争取和行使,来改变不合理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例如,在媒体报道中, 和编辑往往通过行使话语权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和提高公众意识。他们可以通 过客观报道、揭露真相和批判不公现象等手段,争取公众的支持和改变社会的权 力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框架探讨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框架探讨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框架探讨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方法,主要是为了用来揭示在语言当中隐藏的权力、意识形态和霸权。

概括地介绍了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向度模型的分析方法,以及作为其理论来源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及物性;情态;互文性1 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来源于批评性语言学。

由Roger Fowler等于1979年在他们的专著《语言和控制》中首次提出。

近年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处在不断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建立了作为新的话语分析方法的国际声誉。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如何重新连接被作者改变或隐藏的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使相互之间晦涩的关系明朗化。

它关注的话题除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教育上的不平等、法庭等等外,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运用于他们各自的研究中。

2 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为特定文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提供了研究框架。

他通过三个层面描述了他对于“什么是话语”和文本分析的观点:首先,社会生产的状况及其阐释。

其次,生成的过程和阐释。

最后,前两个阶段的产品,文本。

Figure 3-1: Discourse as text, interaction and context上图清楚地说明了文本是话语时间的产物,它包括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而所有的这些最终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

对于Fairclough来说,单独文本分析对于话语分析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表达文本和社会以及文化过程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需要用多学科的视野来综合文本和社会分析。

根据话语分析的三维度,Fairclough发展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阶段:描述、阐释和解释。

描述阶段主要关注文本的正式属性。

包括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等。

它是分析的第一层,分析的目标是文本。

阐释阶段主要关注的文本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或将文本作为生产过程的产物,或作为阐释的来源。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探索人类思维与语言交流的一面镜子人类作为一种社交动物,通过思维交流和语言表达,实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意见表达等各种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批评话语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交流形式,常常被用来表达不满、指责和质疑。

然而,批评如何进行、何时合适、如何处理批评等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尝试分析批评话语的特征、影响和应对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批评话语的特征。

批评话语通常具有负面情绪,包括不满、不悦、指责等情感色彩。

这是因为批评往往是针对他人的行为、言论或态度的质疑和否定,而负面的情绪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

此外,批评话语还具有明确的表达对象和目的。

通过批评,人们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引起对方的反思、改变其行为、推动社会进步等。

因此,批评话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调整行为的意图。

其次,批评话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批评话语可能会造成伤害和情绪波动。

由于批评常常以负面情绪为主,当被批评者接收到批评话语时,可能受到情绪上的冲击,失去自信心,产生自我怀疑、自责等负面情绪。

同时,批评话语也可能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有些人可能因为批评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也有些人可能出于逆反心理而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产生相反的行为。

在社会层面上,批评话语还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特别是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批评话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较大规模的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群体对立和冲突。

批评话语的传播还可能导致舆论倾向的形成,从而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然而,对于批评话语的合理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在接受批评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方式来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客观分析批评的内容,深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我们可以主动寻求真实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表达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与批评者对话,了解其关注的问题,从而建立互信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批评中汲取经验,实现自我反思和成长。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论文导读::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和在实际语篇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1 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语言学批评)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人首先提出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意识形态,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如电视、广告、报刊等。

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2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分析工具韩礼德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或经历的表达龙源期刊。

就是说,语言通过这种功能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的功能。

语篇功能指的是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

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偏见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

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偏见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

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偏见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话语偏见的存在常常导致误解、冲突甚至文化对立。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深入研究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偏见问题,揭示其产生机制、表现形式和影响,以期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对话语偏见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偏见进行解构,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话语偏见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包括对信息传播、人际交往、文化认同等方面的负面作用。

本文将提出应对话语偏见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跨文化传播中话语偏见的认识和理解,为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跨文化传播中话语偏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偏见概述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然而,这种交流并非总是顺畅无阻,相反,它经常受到各种话语偏见的影响。

话语偏见是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认知局限等因素,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误解、曲解或遗漏的现象。

这些偏见不仅阻碍了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还可能引发误解和冲突,对国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话语偏见在跨文化传播中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方面,由于语言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同一符号产生不同的解读。

例如,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是礼貌和尊重的体现,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冒犯或无理。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认知框架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这种认知框架的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本研究基于语料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

在构建语料库和分析方法方面,本文探讨了语料库的构建与特点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

接着,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探讨和研究结果分析,对批评性话语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验证和讨论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究批评性话语的特点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批评性话语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为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语料库、批评性话语分析、构建、特点、方法、应用案例、研究结果、实验验证、讨论、研究成果、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和情感的方式变得多样化和频繁化。

在这个背景下,批评性话语成为了许多人表达不满和批评的方式之一。

批评性话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情感色彩,往往带有负面情绪和批判性的词语,可以对对象造成负面影响。

对批评性话语进行分析和研究,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网络上的言论现象,也可以为舆情监控、情感分析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前关于批评性话语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尤其缺乏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深入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大规模语料库,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批评性话语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

通过深入挖掘语料库数据,探讨批评性话语的特点、传播规律和影响力,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研究也将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批评性话语的自动识别和情感分析,为舆情监测和情感识别提供更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基于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探索和揭示批评性话语的特点、形式和规律,从而深入理解人们在批评他人或事物时的语言表达和心理机制。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完善的批评性话语语料库,为语言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摘要]作为一种语言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已经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文章从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分析工具、研究现状及趋势等几个方面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述评。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权力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是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话语分析方法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篇是说话者在形态结构和意识形态意义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它的方法论主要建立在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上,但也不排斥其他语言理论中有关的概念与方法。

它在分析中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此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分析工具、研究现状及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二、哲学基础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根据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等早期著作,提出了批判性社会理论。

批判的对象是意识形态。

他们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整体性,其特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不知不觉的压制,即使对它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不能例外。

他们进而认为,当今工业社会中的电视、报刊等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为现存社会对人的统治和操纵作辩护的,本质上是压制人性的虚假意识,必须批判。

受批判性社会理论的启发,批评话语分析认为作为电视、报刊等意识形态工业中介的语言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对这些工具进行批评。

批评话语分析2篇

批评话语分析2篇

批评话语分析2篇批评话语分析1:在社交媒体上,有许多针对政治人物和公众人物的批评话语。

这些话语可能是通过评论或个人帖子表达的,可能是在论坛或讨论组中发表的,也可能在聚会和社交场合中发表的。

不管在哪种情况下,批评话语都是一种社交行为,它允许人们表达他们对某个特定问题或人物的看法。

然而,批评话语也可能会带来阴暗面,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贬低、侮辱和歧视。

在一些情况下,批评话语被视为对人权的侵犯。

举个例子,一些人利用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来攻击特定的人物。

这种做法不仅显得不负责任,而且也会造成伤害和痛苦。

许多人认为,这种方式的批评话语影响到人们的自尊心和身份认同,因此应该避免使用。

相反,批评话语应该是有建设性的,它应该表达对问题的担忧和对改变的期望。

然而,在处理批评话语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假信息和虚假言论。

一个人在表示自己的担忧时,可能会有一个不准确的信息来源或者持有误解,这可能导致错误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对批评话语的回应不应该是反扑或批判,而应该是通过对错误信息进行修正,确保公众正确地了解事实。

因此,在社交媒体上,我们需要遵守社交规范,当我们表达批评话语时,应该有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批评话语进行独立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所表达的真正意图和准确性。

批评话语分析2:网络上的批评话语存在着一定的好处和坏处。

对于一些事实问题和社会问题,批评话语经常会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多地了解和讨论。

可以说,批评话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

然而,批评话语同样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些批评话语没有任何建设性,只是键盘侠在网络“呐喊”,这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会影响到被批评的人的情绪和心理。

更有甚者,一些批评话语会发展到个人攻击和言语暴力,给社交媒体的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遵守网络社交规范,让批评话语更具有建设性。

一方面,我们应该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用事实和证据说话。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共五则范文)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共五则范文)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

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

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1.引言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

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

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

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篇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杜  婷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语篇分析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提出批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①在分析方法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以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通过观察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历史背景来解释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其主旨是要透过语言形式来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以及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②随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深入,新闻语篇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今天,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日益渗透到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英语新闻每天都在影响着世界舆论。

新闻报道从来就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许多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对读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本文从情态、直接和间接引语、转换、词汇等角度,考察和揭示美国新闻报道背后起作用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美国媒体以及主流社会对中国认识的偏差。

文本分析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国内外各大媒体对这次铁路交通事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报道。

美国的主流媒体一直宣称其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本文以《纽约时报》官方网站上的一篇报道为文本,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情态、被动语态、直接和间接引语以及词汇等方面分析报道中所蕴涵的意识形态,从而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认识的偏差以及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颠覆。

1.情态情态主要表达人际功能,分析新闻报道中的情态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意识形态。

浅析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浅析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浅析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作者:王若梅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6期摘要近些年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热衷于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手段,人们对此高度重视。

本文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发展,对批评话语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以及它所产生的理论背景。

批评话语分析又分为哲学理论基础和语言学基础两方面。

批评话语分析有其特点,分别从它的目的,范畴,跨学科,多样性这四个方面来研究。

本文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有分歧的地方并探究解决办法,从而为人们提供便利。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言意识形态社会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从语言学角度对社会展开研究,研究语言和话语的意义,明确意识形态给话语施加一定的影响并相互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有助于探究语篇和社会,以及语言、权利、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

1批评话语分析概述批评话语分析用于话语分析的方法,用于研究语篇中的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它从话语与权利之间的联系出发来探究反对权利失衡、社会中的很多不公平的情形,来改变语用的当前状况,达到废除不公正公平的目的,这便是要用到“批评”的缘由。

其中这三大理论的研究方向分别为:(1)批评话语分析在后结构主义里融合了福柯、德里达的理念。

他们认为语言与话语并非是研究社会与生物的中立工具方法。

建立话语与语言的联系,调控知识型社会与机构的关系,包括形成与表现人的身份行动的功能。

(2)批判性话语分析吸收了布迪厄的观念,也就是语篇使用与同样语篇的相互作用看成社会中可替换的文化资本的某种象征的形式。

(3)批判性话语分析与新的马克思主义中的文化理论联系在一起。

话语应在政治和经济中同时应用,话语产生也就体现了意识形态、社会构成及运动。

2批评话语分析产生的理论背景批评话语分析废弃了以前文学评价多从批评人的自身感情、随意揣测作家的观点、非具体的美学特点、非常容易的价值观来看待文学、统一解释语篇里语言的组织结构,比如复杂的意义。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引言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本文将回顾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方法,探讨其在教育、媒体、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优缺点。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

当时,语言学家们开始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尝试通过分析话语来揭示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现象。

到了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和方法论,并开始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媒体和政治等。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访谈分析和图像分析。

文本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文本的词汇、语法和结构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访谈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中了解话语实践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访谈中的语言使用和互动过程,可以揭示访谈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访谈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图像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兴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图像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图像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图像的视觉元素、语境和社会背景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批评话语分析在教育、媒体和政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育者理解教育政策、课程和教学实践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改进教学质量。

例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课程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反馈和建议。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余 阳
( 河南J _ 大学 Ev _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4 0 ) 5 00
[ 内容提要] 批评 性话语分析 已有 3 0年 的发展历史 ,其基本理 论渊源 是西方 马克思主义,宗 旨是揭露不平 等的权力关系 。其主要方法有 :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语篇体裁交织性 分析 和话 语历史背景分析 。这三 种方 法各有 侧重 ,互为补充 。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 为传统 的社会 和文化 分析的重要补充 ,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 ,促进 人类社会 的进步 。 [ 关键词] 批评性 话语 分析;理论 ;原则 ;方法 [ 中图分类号] HDo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2 20 9 -2 0 872 2 1 )0 .0 50
段。
到 目前为止 , 话语分析仍然 处于它的正常发展 的初期阶 段 。在英美 国家 ,对话语分析的研究到 了 2 0世纪 5 O年代 才 有了明显的进展 。 国学者对 话语分析 的介绍和研究起步 我 较 晚,到 了 2 O世纪 8 0年代才 有较大的发展 。 目前 的情 从 况 来看 ,我 国很 多话语分析者都是 Hal a 理论的支持者 li y d 和应用 者。 其创立 的系功 能语言 学理论对话语分析产生 了巨 大 的影响。在 A nrd co u c o a G a n It ut nt F nt n l rmma o i o i r一书 中, Ha ia 明确指 出,他建构功 能语法 的 目的是为话语 Ud y 分 析提 供一个框架 , 这个框 架可 以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 口头 语篇和 书面语篇 。 他有关语 言性质 、语言 系统 、语言 功能、 “ 语 言结构、语言与语境相互关系 、 接与连贯相互关系等一 衔 系 列理论 问题 的看 法对话语 分析 的发展产 生了广泛而 深刻 的影响。 ”但令人遗憾 的是还没 有很多人用系统功能语法作 为语篇 分析的理论指导 。 2 .批评性话语分析 的定义及发展 批评性 话语 分析 (r c so rea a s )是西欧语 ci a d cus n l i i tl i ys 言学界 从 2 纪 7 0世 0年代 末至 8 0年代初 发展起 来的一种语 言学思潮 , 源头为批评性语言 学。 其 批评 性话语分析从它诞 生之 日起就被打上 了强烈的批判烙 印, 它是对主流语 言学的 反叛 。2 O世纪 的现代主 流语言学 ,即结构主义语 言学和形 式主义语言学认 为语 言是抽象 的、封闭的、静 止的、自己自

浅析政治语篇翻译中的批评性话语

浅析政治语篇翻译中的批评性话语

浅析政治语篇翻译中的批评性话语摘要:政治就是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政治。

鉴于政治语篇翻译的特殊性,本文主要探讨政治语篇翻译中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通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同一政治语篇的源语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及物性等词汇语法系统的对比分析,表明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语篇所传达给读者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政治话语翻译意识形态系统功能语言学正如经济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迅猛发展,翻译研究也随着语言学理论自身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宽研究领域。

批评语言学的发展壮大是话语分析方法的多样化的结实基础,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极大促进了理论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壮大。

本文重点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政治语篇在翻译中的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政治语篇翻译与批评性话语分析Fairclough(1995:21-22)认为:通过有效的语言使用,可以表达自身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以及信念。

但在不同情况下,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特征。

系统功能语言学侧重语言多功能性,充分展现语言的概念、人际以及语篇功能。

功能语法为从宏观上考察语篇结构以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方法。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辛斌, 2005:55-57)。

英语语篇的分类、及物、情态以及转换系,具有突出的可分析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1992:25-26)。

在政治话语的翻译语篇对比研究中,这些基于英语形式的基础系统是否通用?系统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与意识形态的体现有什么关系?目的语译本能否实现源语语篇功能?本文将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同一政治语篇的源语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探讨的目的。

二、政治语篇翻译的对比分析:以《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例鉴于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以此为例,并有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比研究汉、英版本的异同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

浅析政治语篇翻译中的批评性话语

浅析政治语篇翻译中的批评性话语

浅析政治语篇翻译中的批评性话语摘要:政治就是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政治。

鉴于政治语篇翻译的特殊性,本文主要探讨政治语篇翻译中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通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同一政治语篇的源语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及物性等词汇语法系统的对比分析,表明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语篇所传达给读者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政治话语翻译意识形态系统功能语言学正如经济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迅猛发展,翻译研究也随着语言学理论自身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宽研究领域。

批评语言学的发展壮大是话语分析方法的多样化的结实基础,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极大促进了理论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壮大。

本文重点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政治语篇在翻译中的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政治语篇翻译与批评性话语分析Fairclough(1995:21-22)认为:通过有效的语言使用,可以表达自身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以及信念。

但在不同情况下,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特征。

系统功能语言学侧重语言多功能性,充分展现语言的概念、人际以及语篇功能。

功能语法为从宏观上考察语篇结构以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方法。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辛斌, 2005:55-57)。

英语语篇的分类、及物、情态以及转换系,具有突出的可分析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1992:25-26)。

在政治话语的翻译语篇对比研究中,这些基于英语形式的基础系统是否通用?系统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与意识形态的体现有什么关系?目的语译本能否实现源语语篇功能?本文将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同一政治语篇的源语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探讨的目的。

二、政治语篇翻译的对比分析:以《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例鉴于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以此为例,并有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比研究汉、英版本的异同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

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

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

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思想。

费尔克劳夫是当代批评语言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核心观点、方法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思想的全景图。

本文将简要介绍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背景和发展脉络,阐述其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及其与语言学其他流派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解析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观点,包括话语、社会、认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话语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本文将介绍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包括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和解释性分析等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将帮助我们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都能为我们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本文还将对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费尔克劳夫(F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深植于语言学、社会学和批判理论的多元融合,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全面的分析框架。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核心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理论和批判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费尔克劳夫提供了话语分析的基本工具。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和社会性,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社会活动的媒介。

费尔克劳夫借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将话语视为社会过程的一部分,认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都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的影响。

社会理论为费尔克劳夫提供了分析话语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

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

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1.引言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

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

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

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

(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

(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

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

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

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2.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文化作用,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靠文化(当然包括意识形态) 来确立和维持(或再现)。

过去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未必正确。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ntonio Gramsci , Jorgen Habermas 和Louis Althusser。

虽然批评性话语分析家们并非总是明确指出他们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研究的确有着很大的影响。

Gramsci 认为,资本家阶级之所以能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懂得将两种社会结合起来,即政治社会(political society) 和文明社会(civil society) 的结合。

政治社会要靠诱劝和威胁来维持,文明社会是靠“霸权”(hegemony)来维持的。

霸权指的是靠赢得大多数人的同意或默许来维持现行的体制和制度。

强调“霸权”就必然要强调意识形态,就必然要关注日常生活结构和习俗是如何使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成为正常关系这一关键问题。

Althusser 认为意识形态并非纯粹的“观念”(ideas),而是与社会机构的具体实践(如课堂教学是如何组织的)紧密相连的。

他还注意到意识形态在固定人们的社会地位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这种作用是决定性(或结构性)的,个人要在这种作用下反抗似乎永远是徒劳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对这一观点持保留态度,但总的来说,Gramsci 和Althusser 对批评分析(特别是Hall 等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研究的启发和影响是很大的。

Habermas 是法兰克福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一门批评的科学必须关注语言和社会交际的历史背景。

他首次提出“理想的言语情景”(ideal speech situation) 这一概念,认为“理想的言语情景”是那些没有任何权力关系掺杂其中的乌托邦式的交际。

他认为理性话语可以避免扭曲的交际(distorted communication),即背离“理想的言语情景”的“意识形态话语”(ideologicaldiscourse)。

他的观点对德国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有一定影响。

Michel Foucault 的话语理论对批评性话语分析亦颇有影响。

他认为话语是人类科学(包括医学、经济学、语言学等)的知识体系(knowledge systems),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历史文化由各种各样的话语组构而成。

另一方面,话语与权力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而话语和权力又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

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又是权力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政府机构就是靠掌握话语(知识)来掌握权力的。

Foucault的话语理论给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启示是:话语永远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隐藏在话语深层的思想或意义“核心”或“绝对真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意义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所吸取的营养主要来自Mikhail Bakhtin。

Bakhtin 强调语篇的对话性,也就是Kristeva所说的语篇交织性或语篇体裁交织性。

语篇交织性指的是,任何语篇都是一长串语篇链上的一环,它既受制于又得益于并且改变着其他的语篇。

任何语篇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已存在的各种体裁(如科学论文体裁和广告体裁等) 的影响,体裁交织性(intertextuality)是绝对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来说,语篇的制造者会同时受到两种压力的影响:一种是循规蹈矩;一种是大胆创新,将各种体裁交织起来创造新意,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结构,促进社会变革。

3.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则Fairclough和Wodak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应遵循的八条原则:1. 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矛盾在语言和其他符号中的表现进行剖析,而不是为了纯语言研究而分析语言的运用。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是一种互补关系。

2. 话语反映权力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权力关系在话语中的体现。

权力关系通过话语得以巩固或变更。

以媒体和政治之间的权力关系为例,从表面上看,采访者在很大程度上(如话题、角度、时间等) 对被访者有控制权,但实际上被访者常常打破这种格局。

采访往往变成争夺控制权的较量,被访者会打断采访者的问题或借回答问题之机大做政治演说。

但是,说“话语反映权力关系”并不等于说话语实践和权力关系之间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话语之中的权力”和“话语之上的权力”区分开来,前者相对稳定,后者则是不断变化的。

改变或创新话语实践也会导致权力关系的改变和更新。

3. 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话语与社会文化实际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即互相包含、互相影响。

语言运用对社会和文化(包括权力关系) 的再现或更新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话语权力。

各权力阶层都想争夺这一权力。

话语构成社会文化,因为它描写着世界、确定着社会关系和身份。

任何语篇,哪怕只是语篇中的一个句子,都同时具有三种功能:表意(描写现实) 、人际(建构社会关系和身份) 和语篇(使语篇各部分相互衔接、连贯) 功能。

4.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既然话语具有上述功能,它自然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即通过特殊的方法描写和建构社会,再现权力关系(除了不平等的阶级关系,还有不平等的性别和种族关系)。

但是,说“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并不等于说语篇中的所有观点(包括老百姓的常识) 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宣传性质。

要就此作出判断,光凭分析语篇还不够,还必须考察语篇是如何被解释和接受以及它们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效果。

5.话语具有历史关联性——话语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也就不可能在没有历史背景作参照的情况下得以解读。

6. 语篇与社会的关系是间接的——社会文化结构及其演变过程与语篇之间自然有关联,但其关联是间接的。

其间充当中介的是“话语秩序”(orders of discourse),即与特定场合或情境相关的话语实践规则。

英国政策、文化以及政治与媒体的关系有什么变化,都或多或少反映在政治话语秩序的变化之中,如撒切尔夫人把传统中在政治话语秩序中严格区分的话语(如保守和自由话语) 的体裁交织起来,把政治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秩序交织起来,把媒体采访与政治演说体裁交织起来。

此类交织导致话语秩序和语篇体裁界限的变更,然而这种变更终究还得靠语篇的语言特征来实现。

如此,语篇与社会通过话语秩序这个中介发生了间接的联系。

7. 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听/读者来说,由于情感、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态度、认知图式以及信仰的不同,尤其是由于对有关背景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同一语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如撒切尔夫人用了很多诸如people 、we 之类的字眼,意义模棱两可。

people 是指全体国民、中产阶级、下层老百姓还是大资本家?we 是指执政党、所有政党、政府和老百姓还是大资本家?批评性话语分析家根据撒切尔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她演说中的上下文,得出这样的解释:它们指的是有权阶级,即贵族、政客和资本家。

但应指出:没有绝对权威的解释,解释是动态的,一旦掌握了新的背景资料,便可以对过去的解释加以修正甚至彻底推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