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章公共管理学概述
1.什么是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产品?
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和管理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民主科学的方式行使公共权力,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活务的活动。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因而,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而私人物品的效用边界清楚,市场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公共管理在很多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区别的。按照西方学者的概括,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的,追求公共利益,而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在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的划分是比较清楚的,而在政府中,诸如运作的规模和复杂性,对官僚机构加以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的寻求等因素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这种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3)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政府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而工商企业组织提供的是私人物品。正因为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政府活动难以具有高效率。
(4)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在公共部门,雇用和提拔雇员的功绩系统存在着几种标准,这往往超出了技术效率的观点。
(5)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
(6)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都要运用资源去生产商品与服务,然而公共部门的产出是很难量化的。企业管理者追求利润,而公共管理者更关注大众福祉,即公众的利益。
3.简述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答: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必然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他们的行为代表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客体是人类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与此相关的公共政策、制度和规范,以及主权范围内的全体公民。
(1)公共管理者
在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各种非营利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构成了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管理者。
①根据产生途径与权力的大小不同,可以将公共管理分为政务性管理人员和业务性管理人员,前者由上级考核选派,进行决策,是高级管理人员;后者则一般通过招聘考试等途径录用,执行政策,是专业管理员。
②根据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是由选举或任命产生的,他们的任期往往有法律和规章确定;基层管理者又称为第一线管
理人员,直接同各种公共事务发生关系;中层管理者则位于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起上传下达的作用,传达上级的命令与方针,把基层的意见和遇到的问题传给上层管理者。
③明茨伯格认为,12种角色可以分为三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2)公共管理的客体
公共管理的客体间接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大致涉及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因此公共管理的客体也大体上分为经济性管理和社会性管理两个组成部分。
(1)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是当代各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范畴,其管理效果如何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成长状态。经济范畴的公共管理分别从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容和公共经济管理的调节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①从社会经济运行角度看,公共经济管理包括对社会经济量、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构的管理。
a.对社会经济量的管理;
b.对社会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管理;
c.对市场结构的管理。
②从公共经济管理的调节方式上看,主要涉及宏观调控与公共规制两大方面的管理。
a.宏观调控;
b.公共规制;
(2)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般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多,公共社会管理的内容会越来越多。社会范畴的公共管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对公共资源用于社会目标的有效
利用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4.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应如何解决政府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越位与缺位问题?
答:政府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越位与错位所反映的问题是政府在市场干预领域的失灵。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我们应当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推行公共管理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各类公共管理职能分离;
(2)执行机构和服务部门按市场化模式进行管理;
(3)在竞争中提高公共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运行绩效;
(4)对顾客负责成为公共机构改进服务的持久动力;
(5)改革财政管理,实行“以结果为取向”的绩效预算;
(6)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激励机制;
(7)向基层下放决策权和处置权,提高应变能力和反应能力;
(8)实行绩效管理,使管理者承担更大的责任。
5.结合中国公共管理体制的现状,论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答:新公共管理发端并盛行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都已经具备了新公共管理得以运行的环境。而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都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差异。因此,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启发下,应结合中国国情和政体,不断进行公共管理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我国新公共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新公共管理赖以存在的运行环境发育并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市场经济发育方面
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相当严重,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在中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仍占很大比重。
②社会自治能力方面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在“强国家、弱社会”的状态,社会自治能力严重萎缩。中国社会上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非营利组织,相当一部分没有真正履行自身的职能——自治职能,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呈现“官民二重性”的特点。
③经济技术方面
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后工业社会水平,落后的经济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实践。
(2)中国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创新公共管理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管理应当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应当以尊重人的权利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服务人的需要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管理制度理念的基石。
②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手段。需要反思政府职能在哪些方面出现了“短缺”或者“真空”,要转变“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将政府从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官僚体制的部分顽疾。
③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强社会”变为“强市场”。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的垄断性,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④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我国历来有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的自组织结构,培育社会的自治与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