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中约定利息及分红但不承担风险法律规定(一)

合集下载

民间借贷利息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

民间借贷利息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

民间借贷利息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对于民间借贷利息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你了解吗?相信还有不少⼈对此还有疑问,针对这个问题,店铺⼩编为⼤家收集整理了相关的内容,下⾯由⼩编为读者进⾏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起来看看吧!民间借贷利息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民间借贷利息的相关法律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中扣除。

利息预先在本⾦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然⼈之间的借款合同对⽀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付利息。

⾃然⼈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公民之间借贷的利率,⽣活性借贷利率不得⾼于国家银⾏同类贷款利率的⼆倍,⽣产经营性借贷利率不得⾼于国家银⾏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国家银⾏贷款利率发⽣变化的,当事⼈之间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办理;没有约定的,按照出借时国家银⾏的贷款利率计算。

因利率发⽣纠纷,应根据当地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本着保护合法借贷关系,有利于⽣产和稳定经济秩序的原则处理)。

借款⼈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付利息。

对⽀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效后,当事⼈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并⽀付;借款期间⼀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年时⽀付,剩余期间不满⼀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并⽀付。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您对民间借贷利息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都已经有了⼀定的了解了,但如果在⽣活中,您遇到的情况⽐较复杂,建议可以到店铺进⾏在线律师咨询,对应您的需求,将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店铺温馨提⽰:《民法典》⾃2021年1⽉1⽇起正式施⾏,《合同法》《担保法》同时废⽌。

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债务问题# 点击这⼉#进⾏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店铺债权债务律师#。

借款合同的利息法律规定(3篇)

借款合同的利息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借款合同是借贷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下,约定借款人向贷款人提供一定数额的货币,借款人到期返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借款合同中的利息是借款人向贷款人支付的一种报酬,其法律规定对借贷双方权益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借款合同利息的法律规定出发,分析相关法律法规,以期为借贷双方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借款合同利息的法律规定1. 利息计算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借款的利息可以按照约定的方式计算。

当事人可以约定按月、按季、按年计算利息,也可以约定按实际占用借款时间计算利息。

在计算利息时,应按照约定的利率和计算方式执行。

2. 利率规定(1)法定利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人民币贷款利率分为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

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浮动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

借款合同中的利率,如未约定,应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执行。

(2)约定利率当事人可以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利率。

约定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利率的规定。

如约定的利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最高利率,则超过部分无效。

3. 利息支付方式(1)按期支付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息支付方式,如按期支付,则借款人应在约定的日期支付利息。

(2)按实际占用借款时间支付如借款合同约定按实际占用借款时间支付利息,则借款人应根据实际借款时间支付利息。

4. 利息收取限制(1)提前收回贷款的利息收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贷款人未按照约定提前收回贷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贷款人提前收回贷款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外,应当按照实际占用借款时间计算利息。

(2)逾期支付利息的收取借款人未按期支付利息的,应当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逾期利息。

逾期利息的收取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最高利率。

5. 利息免除(1)因不可抗力免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关于借钱利息的法律规定(3篇)

关于借钱利息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借钱利息是民间借贷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涉及借贷双方的权益。

在我国,借钱利息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借钱利息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借钱利息的定义借钱利息,是指借款人在使用借款期间,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给贷款人的报酬。

利息的计算方式通常为借款本金乘以利率乘以借款期限。

三、借钱利息的法律规定1. 合同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借款合同,可以约定利息。

约定利息的,应当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当事人未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无息借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一)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借款期间届满时一次性支付;(二)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年届满时支付,也可以在借款期间届满时一次性支付。

”2. 民法典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无息借款。

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一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一)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借款期间届满时一次性支付;(二)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年届满时支付,也可以在借款期间届满时一次性支付。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借贷案件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四条规定:“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

借款利息的法律规定(3篇)

借款利息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借款利息是指借款人向出借人支付的一定比例的货币,作为借款人使用出借人货币的代价。

在我国,借款利息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中。

本文将从借款利息的概念、法律规定、利率限制、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借款利息的概念借款利息是指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向出借人支付的货币,作为借款人使用出借人货币的代价。

借款利息是借款合同中的一项重要条款,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权益。

三、借款利息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利息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利息。

”这一规定明确了借款人支付利息的义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六条规定:“借款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利息;没有约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利息。

”该条款与《合同法》的规定基本一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担保期间,担保财产的利息、收益归担保人所有。

”这一规定明确了担保期间,担保财产的利息归担保人所有。

四、利率限制1.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借款利率实行指导性管理,规定了基准利率。

借款利率不得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2.利率上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

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五、法律责任1.违约责任借款人未按照约定支付利息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出借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或者解除借款合同。

2.利息过高的处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超出规定利率上限的利息不予保护。

出借人请求支付超出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民间借贷关于利息的一些法律规定(总结版)

民间借贷关于利息的一些法律规定(总结版)

民间借贷关于利息的一些法律规定(总结版)民间借贷有关利息的一些法律规定(总结版)一、借款期限内的利息以约定为准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表述为利息1分或者1分利,此种表述属于约定明确,按照交易习惯作有利解释)。

除自然人之间的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的,出借人可以主张利息,一般实务中会按照1倍的lpr进行计算。

LPR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法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4条: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民法典》第680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二、本金+使用期限------方能产生利息一些民间借贷会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实际的借款金额认定为借款本金。

法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

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三、有条件的认可复利同一合同项下的分期借款,前期利息可以作为计入后期本金,但是利息上限仍以最初本金和合同成立时4倍LPR为计算依据。

金融借贷可以计算复利;法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

借款利息法律规定

借款利息法律规定

借款利息法律规定借款利息法律规定是指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借款利息规定。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民法总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借款利息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规定。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借款人和贷款人可以自由协商借款利率,但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这就意味着在借款合同中,借款利率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商,但是不能过高或过低。

其次,根据我国《利息法》第一条的规定,借款利息是借款人使用资金所支付给贷款人的报酬。

该法规定了贷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不得高于人民银行公布的市场利率的四倍。

这就意味着贷款人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不能超过市场利率的四倍,否则将违法。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四百二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约定的借贷利率未达成的,借贷双方应当依照市场较为通行的利率支付利息。

这就意味着借款合同中,如果没有明确约定借贷利率,则双方应当以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利率作为参照,进行利息的支付。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四百三十六条的规定,低于一定金额的民间借贷,法律对利息减免或者降低予以鼓励。

这就意味着对于一定金额以下的借款,法律鼓励减免或降低利息,以促进民间借贷的发展。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借款利息的合法性与合同的合法性有密切关系。

借款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应当具备合同的基本要素,并且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如果借款合同违法或者违反公共利益,其约定的借款利率将无效。

总之,借款利息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合同自由原则、贷款利率上限、市场利率约定以及利息减免或降低的鼓励等内容。

在借款合同中,借款利息的约定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利息的合理性。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借款人和贷款人应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协商借款利率,确保借贷双方的权益。

借款中的利率约定及法律规定

借款中的利率约定及法律规定

借款中的利率约定及法律规定在借款合同中,利率约定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

它涉及到借款人和出借人在借款过程中的权益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限制。

本文将就借款中的利率约定及法律规定进行探讨和分析。

1. 借款合同中的利率约定在借款合同中,利率是一方借出资金所要求的补偿费用,用于弥补资金闲置和机会成本。

利率的约定一般以年利率形式进行,也可根据约定以月利率或日利率进行。

双方需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利率,并可以选择浮动利率或固定利率。

2. 利率的计算方法借款合同中,利率的计算方法通常包括等额本息法和按月付息到期还本法。

等额本息法是指在借款期限内,每月偿还相同的本金加利息。

按月付息到期还本法是指在借款期限内,每月只偿还利息,到期一次性偿还本金。

3. 利率的法律规定利率的约定受到国家法律的监管和限制。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率法》为利率的约定和计算提供了相应的规定。

根据该法律,借款利率一般不得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

4. 利率的风险提示在借款合同中,出借人应当向借款人充分揭示利率相关信息,并提醒借款人注意利率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借款人在签署合同时应当了解利率约定的具体内容,并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5. 利率的调整与变更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利率的调整和变更可能存在合理的情形。

比如,当国家货币政策发生变化,利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但应注意,双方在合同中对利率的调整和变更应进行明确约定,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6. 利率违约处理在借款合同中,若一方未按照约定支付利息或违反利率约定,另一方有权采取相应的违约处理措施。

一般来说,双方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支付标准,并在合同中明确违约责任和应承担的损失。

7. 法律救济途径借款合同作为一种法律约束力强的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果在利率约定及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双方可以选择通过和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寻求法律救济,维护自身权益。

借款合同中的利率约定及法律规定是保障借款双方权益的重要内容。

借款合同法律规定(3篇)

借款合同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并按照约定的方式、期限和利率偿还本金及利息的合同。

借款合同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合同类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借款合同的法律规定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二、借款合同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是我国调整合同关系的根本法,对借款合同的法律性质、效力、履行、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法律,其中对借款合同的相关规定与合同法相一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借款业务进行了规范,包括借款合同的订立、审批、担保、利率、期限等方面的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担保法对借款合同的担保方式进行了规定,包括抵押、质押、保证等。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对民间借贷合同的法律适用、管辖、证据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明确。

三、借款合同的主要内容1.借款人、贷款人信息:包括借款人、贷款人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基本信息。

2.借款金额:借款合同中应明确借款金额,包括本金和利息。

3.借款用途:借款合同中应明确借款用途,借款人不得将借款用于违法活动。

4.借款期限:借款合同中应明确借款期限,包括起止日期和还款期限。

5.利率:借款合同中应明确借款利率,包括年利率、月利率等。

6.还款方式:借款合同中应明确还款方式,包括一次性还款、分期还款等。

7.担保方式:借款合同中应明确担保方式,包括抵押、质押、保证等。

8.违约责任:借款合同中应明确借款人、贷款人的违约责任,包括逾期还款、提前还款、违约金等。

9.争议解决方式:借款合同中应明确争议解决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

四、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1.有效合同:借款合同依法成立,具备合同法规定的有效条件,如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等。

借款合同中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

借款合同中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

借款合同中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一、引言借款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约定借贷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其中利率约定是借款合同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

利率约定既涉及到借贷双方的权益,也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

本文将就借款合同中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借款合同中的利率约定方式1. 固定利率约定借款合同中的固定利率约定是指在合同签订时约定好的固定年利率,双方借贷关系期间不会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

这种方式在降低利率风险、提高贷款人信心以及确保还款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

2. 浮动利率约定借款合同中的浮动利率约定是指利率根据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而调整的方式。

通常以某一参照利率(如贷款基准利率、同期限同类型银行贷款利率等)为基础,加上或减去一定的利率浮动比例来确定实际利率。

这种方式与市场紧密相连,有利于适应利率的实际波动情况。

三、法律对借款利率的规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借贷利率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合同自由原则我国法律允许借款合同当事人自主协商,对于利率约定也没有设定具体的上限。

这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可以自由约定利率,但约定的利率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 知情同意原则在利率约定过程中,贷款人应当向借款人明确告知利率及其计算方法,并确保借款人充分了解,并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借款人应当对合同内容仔细阅读并认真考虑,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3. 反映实际情况原则借贷双方在利率约定时,应当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过高不利于借款人,过低则可能使贷款人无法获得合理收益。

因此,在利率约定过程中,双方应当根据市场情况、风险状况以及双方博弈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利率合理、公平。

4. 法律法规限制原则尽管在利率约定方面借贷双方享有一定的自由,但同时也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

我国《利息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借贷进行了不同的利率限制,如对个人借款、信用卡等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利率上限设定。

《借款合同条例》全文(带重点条款)

《借款合同条例》全文(带重点条款)

《借款合同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借款合同当事人的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借款合同,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货币资金,借款人到期返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三条借款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借款合同当事人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相应的还款能力。

第五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载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住所;(二)贷款种类、币种、金额;(三)贷款用途;(四)贷款利率、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五)违约责任;(六)解决争议的方法。

第六条借款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成立,自贷款人提供贷款时生效。

第二章贷款人的权利和义务第七条贷款人有权要求借款人提供与借款有关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表、信用报告等。

第八条贷款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向借款人提供贷款。

第九条贷款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率收取利息。

第十条贷款人有权在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偿还贷款时,要求借款人支付逾期利息。

第十一条贷款人有权在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偿还贷款时,要求借款人支付违约金。

第十二条贷款人有权在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偿还贷款时,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

第十三条贷款人有权在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偿还贷款时,依法申请实现抵押权、质权或者保证债权。

第十四条贷款人应当保守借款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或者进行不正当使用。

第三章借款人的权利和义务第十五条借款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

第十六条借款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偿还贷款。

第十七条借款人有权了解贷款的支付情况。

第十八条借款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不得挪用。

第十九条借款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偿还贷款,并支付利息。

第二十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偿还贷款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逾期利息和违约金。

借款中的利率规定与法律限制

借款中的利率规定与法律限制

借款中的利率规定与法律限制在借贷交易中,利率的规定和法律限制是保护借款人利益的重要法律措施。

本文将探讨借款中的利率规定和法律限制,以便帮助读者了解相关法律条款,并在借贷交易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利率规定在借款合同中,利率规定了借款人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

对于个人借款,中国法律规定了最高年利率的上限。

目前,最高法规定的年利率上限为24%。

此外,根据《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个人贷款定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年利率不得超过最高基准利率的4倍。

在实际借贷交易中,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和担保条件,利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决定是否提供贷款以及贷款的利率水平。

在利率规定中,还应该注意协商的还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以便确保借款人能够按时还款并避免额外的违约费用。

二、法律限制除了规定利率上限,法律还对借款中的其他限制进行了规定,以保护借款人的权益。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法律限制:1. 合同自由原则:根据合同法规定,借贷双方可以自主约定利率,但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法定利率上限。

借款人有权拒绝超出法定限制的高利率。

2. 利率清楚明确:借款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利率,包括年利率、月利率或日利率。

这样一来,借款人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

3. 利率变更通知:金融机构在调整利率时,应提前通知借款人,并征得借款人的同意。

借款人有权根据通知内容决定是否接受新的利率水平,或者选择提前偿还贷款。

4. 利率透明度:金融机构应当向借款人提供完整、准确和清晰的利率计算公式,确保借款人能够理解利息的计算方式,并核对还款金额的准确性。

三、利率规定与借贷风险利率规定和法律限制的存在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利益,但借贷本身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借款人在借贷交易中应保持警惕,合理评估自己的偿还能力,避免过度借贷以防止利息负担过重。

同时,借款人还应注意合同中的其他条款,如逾期利息、违约金等,并确保自己充分理解并遵守相关还款责任。

借款合同中的担保人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

借款合同中的担保人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

借款合同中的担保人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在借款合同中,担保人的利率约定是一项重要内容。

担保人作为借款合同的一方,承担着借款人未能按时偿还借款的责任和风险,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益。

担保人利率的约定与借款利率的约定密切相关,但又有其特殊性。

本文将就借款合同中的担保人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进行论述。

一、担保人的利率约定在借款合同中,担保人的利率约定是指当借款人未按时偿还借款时,担保人需按照一定的利率支付逾期利息或罚息给借款人。

担保人的利率约定可以根据借款合同的协商自由进行,但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借款合同的利率约定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恶意哄抬利率。

担保人的利率约定同样需遵循这些原则。

在进行担保人的利率约定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担保人应对借款合同的约定内容进行仔细审查,确保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其次,担保人应保持与借款人的充分沟通,共同商议并达成一致的利率约定。

最后,在确定利率约定前,担保人要了解借款利率市场行情,合理确定利率水平,避免任意提高或降低利率。

二、法律对担保人利率的规定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对担保人利率约定作出明确的规定,主要是由借款合同的当事人自由约定。

但是,法律对借款利率有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也适用于担保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率法》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有关规定,借款利率应根据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进行浮动,但不得高于一定的上限。

根据不同类型的借款,法律规定了不同的利率上限。

对于民间借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利息一般不得超过年利率的四倍。

对于利率违法的情况,担保人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寻求司法救济。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借款利率过高可能涉嫌“利用借贷关系等非正当手段牟利”,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对借款合同进行调整或取消。

三、担保人利率约定的风险与应对担保人的利率约定虽然是一项常见的合同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借款合同中约定利息及分红但不承担风险法律规定

借款合同中约定利息及分红但不承担风险法律规定

借款合同中约定利息及分红但不承担风险法律规定篇一: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解读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解读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蔡叶艺律师民间借贷指公民、法人、其它组织之间借贷。

狭义的民间借贷指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借贷。

本文仅从狭义的民间借贷进行探讨,分析公民间借款的法律风险。

公民间的借款大多是基于信任和人情发生的,出借人借款给借款人往往带有扶助救济的性质,即使这样,现实中出借人收不回借款的情况比比皆是,“好心遭恶报”的现象也让出借人陷入两难境地。

本文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和实践中法院对相关问题的认定,从出借人的角度出发,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提醒注意公民间借款应注意的法律风险。

一、借条书写的法律风险公民间的借款在法律上成立借款合同关系,但不是要式合同。

即自然人之间借款不要求一定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约定或其他方式约定,只要双方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借款合同关系。

无书面的借款约定,要认定双方存在借款合同关系,出借人要举证有转账凭证或其他证据互相佐证,方可认定成立借款合同关系。

当然,现在大多数出借人都会要求借款人出具借条。

遇到比较常见的借条写法是:借款人某某某(身份证号)于某年某月某日向出借人某某借钱元人民币,并承诺于某年某月某日归还。

后面就是借款人签名写日期打上手指模。

当借款人不还钱时,出借人可否凭着这张借条去法院起诉并获得支持呢?可以起诉这个并无太多疑问,但能否获得法院的支持则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了,因为仅凭借条,法院很难判断借贷事实是否真实发生。

出借人须就借贷双方存在借贷合意、款项交付等法律要件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这个借条是否已实际履行了?以什么方式履行?如现金交付的,是否有其他证据或证人证明?出借人能否作出合理解释?较妥的方法是,在签订借条时同时写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支付借款给借款人,如现金支付,则最好有见证人签名确认已支付或让借款人就已收到借款出具收条,以减少争议。

二、利息的约定的法律风险(一)未约定利息或约定不明的。

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

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

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借款合同作为一种法律文书,被用于明确借款人与出借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并约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在借款合同中,借款人的利率约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条款之一。

然而,在设定利率约定时,借款人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借款合同中借款人的利率约定与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首先,借款人在设定利率约定时需要注意的是涉及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利息法》,借款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的四倍。

换言之,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利率。

另外,借款人可根据自身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合理设定借款利率。

由于借款合同是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协议,借款人可以根据市场利率、风险水平以及预期回报等因素来设定利率约定。

例如,在市场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借款人可适度提高利率以弥补风险。

除此之外,借款人还要留意一些其他的法律规定,如平台借贷业务的利率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不同类型的借款合同受到不同的法律法规约束,借款人在设定利率约定时需充分考虑这些相关规定。

在借款合同中,借款人还应尽可能明确利率约定的具体规则。

这包括计算利息的方式、利息支付的时间、利息的调整方式等。

明确利率约定的具体规则有利于避免争议的产生,维护借款人与出借人的利益。

此外,在借款合同中,借款人还应注意对利率变动的约定。

在实际借贷过程中,利率可能会随市场情况或合同约定而发生变化。

因此,借款人应在合同中约定相应的利率调整机制,以防止利率的变动引发纠纷。

最后,借款人在设定利率约定时应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高利率约定可能给借款人带来较大的还款负担,增加违约的风险。

因此,借款人在设定利率约定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还款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

综上所述,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的利率约定应遵守法律规定,并根据自身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合理设定。

在设定利率约定时,借款人应明确具体的利率规则,并考虑利率变动的约定,同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还款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

只有这样,借款合同中的利率约定才能满足法律规定,并为借款人与出借人提供有保障的借贷关系。

合同法民间借贷利息的规定 -合同法

合同法民间借贷利息的规定 -合同法

合同法民间借贷利息的规定前言民间借贷是指民间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以货币形式为主要借贷对象的非法人和法人之间的借贷行为。

近年来,民间借贷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民间借贷的非正式性和私人性质,往往存在很多纠纷和风险。

因此,在进行民间借贷时,了解民间借贷利息的法律规定及其限制,将有助于保护自身利益并规避风险。

合同法对民间借贷利息的规定合同法是我国民间借贷合同的主要法律依据,其中关于民间借贷利息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1.合同自由原则根据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依法约定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作出限制、增加或者变更,但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公德”。

因此,在民间借贷合同中,借贷双方可以自由约定利率,但是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同时也不能违反社会公德。

2.民间借贷利息最高限额合同法第171条规定:“国家规定的民间借贷利息最高限额,借贷双方应当遵照执行。

”目前我国规定的民间借贷利息最高限额是年化36%,因此,在民间借贷合同中,利率不得超过36%。

3.非法利息无效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利息约定,以及利率显然过分的,应当以实际利率为准。

”因此,在民间借贷合同中,若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了法定最高限额,或者显然过分,则应当以实际利率为准。

民间借贷利息争议的解决在民间借贷中,利息往往是争议的重点之一。

为了规避纠纷,借贷双方应当在合同签订时明确约定利率及其计算方法,并在借款期限到期时,按照所约定的利率及其计算方法清算利息。

当利息争议发生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1.协商解决借贷双方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利息争议。

在协商中,双方可以就利息的数额及计算方法重新约定,并达成一致意见。

2.仲裁或诉讼解决若协商未果,借贷双方可以通过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解决利息争议。

在仲裁或诉讼中,法院或仲裁机构将根据双方的证据及合同约定,判断利息的合法性及数额,并作出判决或裁决。

只出资金,只享受固定金额的分红,不承担风险和亏损受不受法律保护?

只出资金,只享受固定金额的分红,不承担风险和亏损受不受法律保护?

只出资金,只享受固定金额的分红,不承担风险和亏损受不受法律保护?只出资金,只享受固定金额的分红,不承担风险和亏损受不受法律保护?要看你所加入组织的法律性质,合伙企业共享红利共担风险;有限责任公司财产独立,盈利或亏损法律后果都由企业法人承担,自然人出资人当企业盈利时可分的红利,当企业亏损时当然没有分红。

只分红不承担风险在我国法律上是没有根据的,享有分红的权利就必须承担亏损的责任。

建议你谨慎投资,最好找法律人士咨询。

私人担保不亏本金受不受法律保护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利息同样受到法律保护,而超出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

符合此标准受到法律保护。

民间借贷属于民事行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约束和保护。

但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因此,民间借贷的本金受到保护,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利息同样受到法律保护,而超出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

借条金额大于5w不受法律保护?借条金额大于5万元,只要不违法签字或者盖章就受法律保护。

正规的借条,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应具备如下内容:1、应写清楚借款人和放款人的法定全名;2、应写清楚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3、应写清楚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4、应写清楚还款的具体年月日;5、应写清楚借款的利息,应有明确的年利率或月利率,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包括大写和小写金额)等约定;6、应写清楚借款本息偿还的年月日时间及付款方式;7、应有借款本人亲自签章、手印或亲笔书写的签字。

婚姻受法律保护和不受法律保护的区别严格地说,婚姻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因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不属于合法婚姻,而不合法的“婚姻”不成其为“婚姻”,应属于非法同居。

借款合同中的利息计算与罚息规定的合法依据与计算方式

借款合同中的利息计算与罚息规定的合法依据与计算方式

借款合同中的利息计算与罚息规定的合法依据与计算方式在借款合同中,利息计算和罚息规定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它们不仅关系到借款人的还款责任和利益,也涉及到出借人的收益和风险控制。

因此,合法的依据和正确的计算方式对于双方都至关重要。

首先,借款合同中的利息计算应当合法合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当事人在约定利率时应遵循公平原则、自主协商原则和合同自由原则。

双方应当在真实、明确的基础上遵守合同约定的利率。

合法的利息计算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 利率:当事人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协商的自主权,约定合适的利率。

在中国,一般借款利率应不高于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

因此,在借款合同中,利息计算应按照双方约定的利率进行。

2. 还款方式:借款合同通常约定了还款方式,如等额本息还款法或等额本金还款法。

根据不同的方式,利息计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在等额本息还款法中,每月还款额相同,但随着贷款余额的减少,利息占比逐渐减少;而在等额本金还款法中,每月还款本金相同,利息金额逐渐减少。

3. 计息期限:借款合同中通常规定了计息的起止日期和计息周期。

常见的计息周期包括按年、按半年、按季度或按月计息。

利息计算应根据实际的计息期限和计息周期进行。

4. 合同解除或违约:借款合同中通常约定了合同解除或违约的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根据合同约定,借款人可能需要支付额外的利息或罚息。

这些罚息应当是在借款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并明确计算方式。

除了利息计算,借款合同中的罚息规定也需要合法依据和正确计算方式。

罚息通常是作为一种违约责任的补充性赔偿方式,旨在对借款人违约行为形成威慑,保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

合法的罚息规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合同约定:借款合同应当明确约定违约行为和相应的罚息金额。

双方当事人应自主协商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罚息的金额应当合理,不得高于借款利率。

2. 违约行为:借款合同中通常约定了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如未按约定时间还款或提前偿还、欺诈、担保财产受损等。

合同法关于利息的规定

合同法关于利息的规定

合同法关于利息的规定合同法关于利息的规定是指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利息的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借款双方可以就利息的支付方式和利率等进行约定,但必须遵守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以确保公平合理。

本文将详细探讨合同法对利息的规定,以及利息相关的法律原则和限制。

首先,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利息是借款方在向他人借款时支付给出借方的金钱。

在借贷关系中,出借方提供资金支持,借款方则需要按照约定的利率和还款期限,向出借方支付利息作为回报。

合同法并未规定利息的具体计算方法和税务处理等问题,这些细则可能会由其他法律法规进行规定。

其次,合同法强调自由意思原则,即借款双方可以根据自身协商的需要,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行约定利息的支付方式和利率。

合同法尊重当事人自治原则,允许借款双方在合理的范围内自由约定利息。

这也意味着,借款方和出借方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风险评估,自行商定利率水平,并在借贷合同中明确约定。

然而,尽管合同法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自由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和约束。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借款利息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借款方的利益,防止出借方通过高额利息获取超过合理利润的现象发生。

此外,合同法还规定,借款利息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

如果出借方利用其强势地位或不正当手段,通过设定过高的利率获取不义利益,将被认定为恶意操纵价格,侵害借款方的合法权益。

合同法对此类行为予以禁止和打击,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除此之外,合同法还规定了合同的法律效力和违约责任等相关问题。

一旦借款合同未按照约定履行,导致一方遭受经济损失,对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这也包括利息方面的损失,即出借方未按照约定支付利息所造成的损失。

总结起来,合同法对利息的规定是基于保护借款方利益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

它赋予了借款双方一定的自由,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行约定利息的支付方式和利率。

借款合同中约定利息及分红但不承担风险法律规定(二)

借款合同中约定利息及分红但不承担风险法律规定(二)

借款合同中约定利息及分红但不承担风险法律规定(二)交易结果公平、实质公平,而商事主体作为职业的经营者,应当推定其具有专业的判断能力、当然的注意义务和对等的交易能力,更侧重保护当事人的缔约机会公平、形式公平,强调意思自治、风险自担。

二是对于财产安全的保护重心不同,对于借贷双方是自然人的民间借贷案件,如果利息约定不明,应侧重维护财产的静态安全,而借贷双方均为非金融机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通过维护资本的动态安全,促进资本的高效流转。

三是责任承担的依据和标准有所不同。

民事审判侧重于主观的过错与结果的公平,商事审判侧重风险的承担而非过错的有无,追求的是促进效益最大化而不仅限于道义的维护及过错的惩罚。

在司法的干预上,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法官应尽量减少以事后的、非专业的判断,代替市场主体缔约时的、专业的商业判断。

在实践中,针对上述双方当事人都承认存在利息约定,但对约定利率高低有争议时,一般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8条规定处理,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借贷双方对约定的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本意见第6条规定计息。

规定用了“参照”两字,且第6条规定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得出的是一个浮动的利率范围,人民法院一般“就低不就高”原则处理此类案件。

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因为实践中这类案件普遍都是债务人主张的利率低于债权人主张的利率,当双方都提不出有力证据证明自己主张时,就要承担证明不利的法律后果。

债务人要承担的不利后果是支付比较高利率的利息,债权人要承担的不利后果是获得较低利率的利息,在无确切证据证明真实情况时,要债权人获得较低利率的利息更有利于双方利益的平衡。

但该种判断标准过于简单化,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我们认为,在借贷双方中仅有一方为自然人或双方均为非金融机构法人或其他组织时,对于利息约定不明利息的确定,就其实质而言,应为合同漏洞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款合同中约定利息及分红但不承担风险法律规定(一)
篇一:民间借贷:没有约定利息或约定利息不明的处理
民间借贷:没有约定利息或约定利息不明的处理
《民间借贷新司法解释》第二十五条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款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一、自然人之间的借贷没有约定利息。

传统的民间借贷主体多为自然人,且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一般具有亲友、同事及朋友关系。

借款用途多用于子女婚嫁、教育支出、购买自用房屋、大病医疗等突发性大额支出,借贷款项目的仍为传统的互帮互助。

《合同法》第211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所以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原则上是无偿的,
除非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才应当支付利息。

这样规定是因为公民之间的借贷起着互通有无的作用,它能够方便公民生产生活,促进邻里和睦安宁,形成互帮互助、友好相处的和谐氛围。

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利息约定不明。

有观点认为,对于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如果利息约定不明,不应视没有约定利息,可以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利息,其理由是:第一,在过去自然人民间借贷案件中,借款的用途大多是生活性消费或“救急”,主要为解决个人生活困难,互助成分居多,而当前则以经营性用途为主,营利性成为民间借贷的主要特征,在利息问题上,应该考虑出借方的经济利益。

第二,司法解释对此问题相对明确,对于诉讼请求及责任承担作了指引。

第三,就当事人本意而言,囿于能力所限,不应对其缔约能力过于苛责,应将有利息约定作为本意,尽管约定不明确,可通过合同解释等方式予以漏洞补充。

我们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

根据《合同法》第211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从效力上讲,《合同法》为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效力层级优于作为司法解释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从时间上讲,《合同法》颁
布在后,新法优于旧法,应当适用法律的规定。

故本条司法解释对此问题予以明确,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
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即对于自然人之间借贷没有约定利息或者虽有约定但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这样规定一方面基于《合同法》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因为公民之间的借贷起着互通有无的作用,它能够方便公民生产生活,促进邻里和睦安宁,形成互帮互助、友好相处的和谐氛围。

三、借贷双方中仅一方为自然人或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借款没有约定利息。

有观点认为,对于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民间借贷,即使没有约定利息,也不应该一概否定利息请求。

其理由为:一是《合同法》第211条仅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并未涵盖非金融机构法人和其他组织,司法解释不应对此做出广义解释;二是司法解释已经对于非金融机构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民间借贷合同合法化,认定非金融机构法人或其他组织没有约定利息的就不支付利息,对出借方极大不公平,既不符合等价有偿的民法基本原则,也纵容了逃废债务的不良社会风气。

三是,利息为占用一方资金而向对方支付的对价,同样存在着市场价格,非金融机构法人与其他组织,带有商事主体性质,从价值追求及审判理念亦应区别与自然人之间的民事主体,即使市场价格难以确定,至少可以参照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确定。

我们认为,借贷双方,包括自然人、非金融机构法人或其他组
织及其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行为,如果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借期内利息的,不应予以支持。

首先,就本解释的制定原则而言,有条件地承认企业之间拆借资金的效力,即仅限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且不得以牟取利益为目的将从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资金转贷给他人,不得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转贷给他人牟取利益,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这是从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维护交易安全角度的做出的规定。

本条解释沿袭这一思路。

其次,尽管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他组织进行资金融通多为获取利益而存在,但并不能排除一些企业之间为图谋发展而互通有无、互相扶携、互利共赢的目的。

再次,与自然人比较,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他组织从事民商事行为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对于市场预期判断能力普遍较高,企业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定者,如果为了取得利息,应在借贷合同明确约定,如果没有约定利息的,视为出借人没有追求利息的本意或者借贷双
方没有达成支付利息的合意,参照合同法有关自然人之间不约定利息视为不支付利息的规定,视为允许对方不支付利息,对于出借人要求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主张不予支持。

四、借贷双方中仅一方为自然人或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借款利息约定不明。

非金融机构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资金融通的行为,有时约定利息,但利率约定并不明确,是否参照《合同法》第211条规定视为不支付利息、如果支付利息按照何种标准支持请求,在解释制定过程中争议很大。

有观点认为,尽管出借方能够证明借贷双方有利息约定或者借贷双方认可有利息约定,但由于利率约定不明确或者其他原因,对于以何种利率标准支持利息,出借方因举证不足不应予以支持。

《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于当事人的举证证明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新增第90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即当事人负有举证责任且达到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否则承担不利后果。

出借方对于予以支持的利率并未提供足够证据予以支持,应该承担无法支持利息的不利后果。

还有观点认为,对于此种情形如果利息约定不明,应该参照双方均为自然人民间借贷案件处理,出借人要求支付利息的,一律不予支持。

我们认为,作为带有商事主体性质的民间借贷案件中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其他组织,应与双方均为自然人的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则设定、审判理念实践中有所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主体的交易能力与司法介入的着力点不同。

民事审判在承认当事人在缔约能力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强调对弱者的特殊保护,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