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让的故事
【谦让的故事15个】
【谦让的故事15个】谦让的故事15个谦让的故事(一):孔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教师啊!” 谦让的故事(二):谦让的故事在我国安徽的桐城,有一条巷子个性出名,人们总爱讲起这条巷子的来历: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看完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意思是说,从千里之外来的家书只是为了一堵墙,你再让对方三尺又有多大损失呢?你看,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天依然蜿蜒曲折,可是当年建造它的秦始皇早已经不在人世了。
其实,这首诗就是劝告他的家人,不要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再有价值的东西也是身外之物,又何必争来抢去呢?张家人看罢来信,深深领会到张英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
邻居看张家礼让三尺,也随即退后三尺。
两家不仅仅化解了纠纷,还为过路的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百姓。
如今,这六尺巷已成为了我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谦让的故事(三):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我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就应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关于谦虚礼让的小故事
(故事一)之阳早格格创做正在一个优好的山村里,有二只势不二坐的山羊.一天,天气很佳,大家皆出去晒太阳,二只山羊也溜达到小河的独木桥上.独木桥非常窄,屡屡只可容一只山羊往日.恰佳二只山羊正在独木桥上相逢,真是朋友路窄.一只山羊道:“别挡讲,尔要过桥.”另一只山羊不苦示强天回问:“您出道错吧!凭什么让尔给您让讲!您以为您是谁啊?总爱晃臭架子的家伙.”一只山羊又道:“赶快走启,是尔先上桥的.真不规矩!”另一只又问到:“什么,道尔出规矩?那您呢,一个还出少谦牙的毛孩子竟然让尔给您让讲,念什么呢,简曲是太阳从西边出去了.”您一句,尔一句,二只山羊互不相让,谁也不肯让一步,末尾争得脸白脖子细.此时二只山羊皆慢了,也不管独木桥有多窄,也不正在乎桥下的河火有多慢,冲往日把脑门结结真真天顶正在了所有,羊角对于着羊角,腿用力收撑正在独木桥上,启初了一场空前的激战……然而是,出过多暂,桥上宁静下去,山羊不睹了.本去,独木桥很干,二只冲昏头脑的小山羊,只瞅挨架,不留神一滑,一齐掉进河里了.小伙伴,只消一只山羊谦让一下,问题便办理了.他们谁也不肯让步,本本很简朴的事务,最后弄得二败俱伤.人取人之间,只消相互谦让一下,宽大一分,大家便不妨战睦相处,快乐幸运.(故事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教史上的泰斗,他的许多诗歌正在当时便广为人们所歌颂.然而正在他死计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于他战他的做品怀有成睹.一天,他正在魏玛公园里集步,正在一条人止讲上,迎里逢睹一位对于他的做品提过尖钝的、戴有掘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二人里对于里天愣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天喊讲:“尔从去也不给笨货让路.”歌德则道:“而尔正差异!”道着谦里笑容天让正在一旁.顿时,那位批评家谦脸通白,无止以对于,羞得厚颜无耻.德对于那位觅衅污宠他的批评家,不然而表示出豪迈的情操战下俗的风采,而且只用一句话便对于他举止了妙巧的还打.批评家用了一个混同闭系的三段论,即大前提~~~尔从去不给笨货让路;小前提~~~您是笨贷;论断~~~所以,尔不克不迭给您让路.他只道出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隐而不道,以不让路的究竟去标明他的论断.歌德的推理是:“而尔正差异”,即通常是笨货皆给他让路;您是笨货;所以,尔给您让路.歌德也不过道出了大前提,以让路的止径标明论断,简略的小前提则是~~~您是笨货.。
谦虚礼让的小故事简短
《谦虚礼让的小故事简短》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几个谦虚礼让的小故事。
先来讲讲“孔融让梨”。
孔融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有一天,家里人拿来一盘梨,让孩子们挑。
孔融年纪小,却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大家问他为啥,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姐姐。
”大家听了,都夸孔融懂礼貌、会谦让。
再说说“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候,有两家人为了宅基地争得不可开交。
其中一家写信给在京城当官的家人,想让他帮忙。
这位官员回了一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了,主动让出三尺地。
另一家见了,也不好意思,也让出三尺地,就有了“六尺巷”。
给你们讲个现代的小故事。
在学校里,有两个小朋友都想当班长。
其中一个叫明明,他成绩好,但是他对另一个小朋友说:“你组织能力比我强,你来当班长,我会支持你的。
”最后他们俩互相帮助,一起为班级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一个小朋友主动给老人让座,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同学们想想,如果大家都能谦虚礼让,是不是相处起来会更愉快呢?
好啦,关于谦虚礼让的小故事就讲到这儿,希望大家都能学会谦虚礼让,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现代礼仪小故事
现代礼仪小故事故事一,地铁礼让。
有一天,我坐地铁回家,车厢内人来人往,非常拥挤。
突然,一个孕妇挤上了车,她看上去非常疲惫。
但是,大部分乘客都装作没有看见,依然站在原地。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主动走上前去,让出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孕妇。
孕妇感激地坐下,脸上露出了微笑。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礼让他人是一种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
故事二,商务交往。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一家外企工作,经常需要参加各种商务活动。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重要的商务晚宴,与客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整个过程中,他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在用餐时注意了餐桌礼仪,与客户交谈时保持了礼貌和微笑。
最终,他成功地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代社会中的商务交往也需要注重礼仪,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网络礼仪。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上的不文明行为也屡见不鲜。
有一次,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内容非常有趣,但是下面的评论却充斥着各种不友善的言论。
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这些言论不仅伤害了作者,也影响了其他读者的心情。
我立刻在评论区发表了一段正能量的留言,希望能够化解这种负能量。
这个小小的举动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上保持良好的礼仪,整个网络空间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几个现代礼仪小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现代社会,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它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在地铁上、商务交往中,还是在网络空间里,我们都应该注重礼仪,做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现代人。
愿我们的社会因为每个人的一点点努力,变得更加文明、和谐。
礼让三分的典故
礼让三分的典故礼让三分,不仅是一种社会道德,更是一种处事原则。
这种处事原则的来源,一部分是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于古代的故事和典故。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礼让三分”的典故。
“礼让三分”的典故,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当时,晋国有一个叫做晏子的大臣,他的家族在晋国拥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他本人却是个很谦虚的人。
有一天,他和另外两个大臣一起乘车出门,车子行驶到了一条窄巷子里,巷子两旁都停着车,车子行驶起来非常困难。
晏子看到前面的车辆行驶不畅,就主动让出了自己的一半车位,让前面的车辆先行。
后来,又有一辆车迎面而来,晏子又让出了自己车辆的一半,让对面的车辆先行。
最后,晏子的车子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又让出了自己车辆的一半,让左右两边的车辆都可以先行。
这样一来,晏子的车子虽然行驶缓慢,但是却没有造成交通堵塞,也让其他车辆都能够顺畅地行驶。
这个故事中,晏子不仅体现了一种谦虚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一种“礼让三分”的处事原则。
他在行驶车辆的时候,总是让出自己车辆的一部分,让其他车辆可以先行。
这种做法虽然对自己的行驶速度会有所影响,但是却能够让整个行驶过程更加和谐。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晏子一样,让出自己的一部分,那么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礼让三分”的典故,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很多启示。
比如说,我们在行驶车辆的时候,也可以像晏子一样,让出自己的一部分,让其他车辆可以先行。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交通堵塞,还能够让整个行驶过程更加安全。
同样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学习晏子的“礼让三分”的处事原则。
比如说,在排队等候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出自己的一部分,让其他人可以先行。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等待时间,还能够让整个排队过程更加和谐。
总的来说,“礼让三分”的典故,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它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到很多处事原则,比如谦虚、礼让、宽容等等。
现代礼仪小故事
现代礼仪小故事在现代社会,礼仪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要遵守的规范。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现代礼仪小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故事一,地铁礼让。
有一天,小明在地铁上遇到了一位身体有些不便的老人,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站在车厢门口。
这时,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老人,主动走上前去,让开了座位让老人坐下。
老人非常感激,连连道谢。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更应该给予关怀和帮助。
故事二,商务礼仪。
小张是一位年轻的商务人士,他有一次参加了一个重要的商务活动。
在活动中,他注意到一位客户的杯子空了,便主动为客户倒茶。
客户对他的细心和周到表示赞赏,并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在商务场合中,细节决定成败,要注重细节,展现出自己的绅士风度和周到服务。
故事三,用餐礼仪。
小玲和朋友一起去餐厅用餐,当她们点完菜后,服务员端上了一份沙拉。
小玲的朋友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餐具,显得有些尴尬。
小玲看到了,便耐心地教她如何使用餐具,让她感到非常温暖和感激。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用餐礼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掌握的,也是展现绅士风度和文明素养的重要方式。
故事四,上下车礼让。
小李乘坐公交车上班,当车辆到站后,车厢内的乘客纷纷下车,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挤出车门。
这时,一位年长的乘客走到了车门口,却被挤得无法下车。
小李看到后,立刻礼让了一下,给了年长乘客下车的空间。
年长乘客感激地对小李说了一声谢谢。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场合,礼让他人都是我们应该要做到的,这样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
这些现代礼仪小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要遵守的规范。
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商务活动中,都要注重细节,展现出自己的绅士风度和周到服务。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和谐。
中华民族的美德,关于礼让的故事
中华民族的美德,关于礼让的故事
以下是几个关于礼让的中华民族美德故事:
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从小就懂得礼让。
每次吃梨,他都会把大的留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融对礼让的实践和尊重。
2、千里送鹅毛:唐朝时,有一个地方官为了表达对皇帝的忠诚,送了一只天鹅给皇帝。
但是,天鹅在路上死了,他不想让自己受罚,于是把天鹅用布包起来,藏在竹篮里,并送给皇帝。
这个故事体现了他的诚实和礼让精神。
3、举案齐眉: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汉名士梁鸿和他的妻子孟光的故事。
梁鸿每次吃饭时,孟光都会把饭菜放在托盘上,举到眉毛的高度,然后递给梁鸿。
这个故事体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让精神。
4、礼让三先:这个故事讲述了明朝时期的一个官员李汰的故事。
他每次经过驿站时,都会先让别人休息,自己再休息。
这个故事体现了他的谦虚和礼让精神。
5、让地三尺:这个故事讲述了明朝时期的一个农民张英的故事。
他家和邻居因为建房占地问题发生纠纷,张英写信给在京城做官的亲戚,希望他能帮忙解决。
亲戚回信说:“让他三尺又何妨?”张英明白了亲戚的意思,主动让出三尺地,邻居也感到惭愧,不再争地。
这个故事体现了张英的宽容和礼让精神。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礼让美德和社会和谐的精神追求。
简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简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爹爹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预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高高兴兴下楼去散步,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吸烟,突然间爸爸将烟头扔到小区路边略有些发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赶快走过去,弯腰将烟头拾起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
我责问爸爸:“我们经常看电视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还这么做?您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行为。
”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我想做个小学生就要做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
见到老师总能主动问好。
以前我见到老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自从有一次,妈妈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从那以后我见到认识的人就问好。
那天,妈妈让我把料酒给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妈妈说刚才还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
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
”说完就走了,回到家妈妈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礼貌,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
谦虚礼让的小故事
谦虚礼让的小故事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故事一)在一个美丽的山村里,有两只势不两立的山羊。
一天,天气很好,大家都出来晒太阳,两只山羊也溜达到小河的独木桥上。
独木桥非常窄,每次只能容一只山羊过去。
恰好两只山羊在独木桥上相遇,真是冤家路窄。
一只山羊说:“别挡道,我要过桥。
”另一只山羊不甘示弱地回答:“你没说错吧!凭什么让我给你让道!你以为你是谁啊?总爱摆臭架子的家伙。
”一只山羊又说:“赶快走开,是我先上桥的。
真没有礼貌!”另一只又答到:“什么,说我没礼貌?那你呢,一个还没长满牙的毛孩子竟然让我给你让道,想什么呢,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你一句,我一句,两只山羊互不相让,谁也不肯让一步,最后争得脸红脖子粗。
此时两只山羊都急了,也不管独木桥有多窄,也不在乎桥下的河水有多急,冲过去把脑门结结实实地顶在了一起,羊角对着羊角,腿用力支撑在独木桥上,开始了一场空前的激战……但是,没过多久,桥上安静下来,山羊不见了。
原来,独木桥很湿,两只冲昏头脑的小山羊,只顾打架,不小心一滑,一齐掉进河里了。
小朋友,只要一只山羊谦让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他们谁也不肯让步,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最终弄得两败俱伤。
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谦让一下,宽容一分,大家就可以和睦相处,快乐幸福。
(故事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他的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传颂。
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怀有成见。
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人行道上,迎面遇见一位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
两人面对面地停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蠢货让路。
”歌德则说:“而我正相反!”说着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
顿时,那位批评家满脸通红,无言以对,羞得无地自容。
德对那位寻衅污辱他的批评家,不仅表现出豁达的情操和高雅的风度,而且只用一句话就对他进行了妙巧的还击。
懂礼貌的故事
懂礼貌的故事故事一,公交车上的一次礼让。
有一天,小明坐在公交车上,车上挤满了乘客。
突然,一个老奶奶上了车,她身体有些虚弱,一下子站不稳,差点摔倒。
这时,一位年轻人看到了,赶紧站起来让座给了老奶奶。
老奶奶感激地坐下后,满脸笑容地对年轻人说了声谢谢。
在场的其他乘客也纷纷向年轻人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善良,也展现了年轻人的礼貌和关爱。
故事二,餐厅里的一次有礼行为。
一天,一家人来到了一家餐厅用餐。
在用餐过程中,服务员为他们端上了一道菜,但是菜里面有一根头发。
这时,爸爸并没有大声抱怨或者生气,而是微笑着向服务员说明情况,然后礼貌地要求换一份新的菜。
服务员也很快地道歉并为他们换了一份新的菜。
爸爸在离开餐厅的时候,还礼貌地向服务员道了谢。
这样的举止,不仅让自己保持了优雅的形象,也让服务员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
故事三,学校里的一次友善行为。
小明是学校里的一名学生,他平时很友善,喜欢帮助别人。
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个同学丢了钱包,里面装着一些零花钱和身份证等重要物品。
小明主动走上前去,帮助同学找回了钱包。
同学非常感激,对小明说了声谢谢。
从那以后,小明和这位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懂礼貌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用礼貌的态度对待他人。
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增进友谊,创造美好的社会环境。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懂礼貌的人,用真诚和善良的心去面对世界,让礼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让的中国名人故事
关于让的中国名人故事有很多,比如:
孔融让梨: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谦让故事之一。
孔融年仅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的。
这个故事传达了尊重兄长和孝敬父母的道理。
赵宣子礼让楚庄王:春秋时期,晋国的赵宣子在路上看到楚庄王的车队,立刻将自己的车马赶到路边,让楚庄王的车马先行。
他说:“楚王尚且礼贤下士,何况是我。
”这个故事展示了赵宣子的谦让和礼贤下士的精神。
陆逊辞世: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陆逊在孙权称帝后,坚持不受官职,以自己的才干不如后辈为由,推荐了其他人才担任要职。
这个故事表现了陆逊的谦让和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
礼让一寸得礼一尺的故事
礼让一寸得礼一尺
在中国的一个古老的小村庄里,住着两位农夫,他们分别叫做李大和王二。
他们的田地相邻,两人在耕作上都是出了名的勤奋。
一年春天,正是播种的好时机,两人都早早地来到了田地里。
然而,在划分土地的过程中,由于一块田地的界限有些模糊,两人都认为那块田地应该是自己的。
这就引发了矛盾,他们争吵起来,互不相让。
就在这时,村里的老者张伯出现了。
他看到这一幕,便走过来调解。
他耐心地听取了两个人的意见,然后说:“你们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这是人之常情。
但我相信,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礼让一寸得礼一尺’。
”
李大和王二面面相觑,他们从未听过这个说法。
于是,张伯解释道:“如果一个人愿意谦让一步,那么别人也会对他表示尊重和感激,这就是‘礼让一寸得礼一尺’的意思。
”
听到这里,李大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对王二说:“王二,我愿意把那块地给你,因为我们是邻居,我希望我们可以和谐相处。
”王二被李大的慷慨所打动,他也决定把自己的部分田地让给李大。
就这样,他们两人通过互相谦让,不仅解决了争端,而且还得到了对方的尊重和友谊。
从那以后,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的友情,共同合作,使农田的产量逐年增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让一寸得礼一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准则,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只有当我们愿意为他人着想,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收获到友谊,还会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礼让的名人故事
礼让的名人故事
1. 贵格会创始人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的名言:“我们都
要学会彼此服侍,巩固和平,以免一个人不利于另一个人。
”
乔治·福克斯的理念鼓励人们相互倾听,平等对待,以礼让的
态度处理彼此之间的冲突。
2. 肯尼迪总统在1962年的克伦雄大学演讲中,提出了礼让的
重要性,他说:“没有一种力量能够驱使人类个体做到最好,
只有互相尊重和尊重他人的道德力量能够。
”
3. 缅甸和平活动家翁山苏姬(Aung San Suu Kyi)获得了1991
年诺贝尔和平奖,她通过非暴力和平抵抗,鼓励民众以理性、尊重和对话的方式处理冲突。
她一直强调礼让和平等的重要性。
4.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解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努力中展现了礼让的精神。
他以包容、宽恕和合作的精神与种族分歧进行和解,成为全球范围内宣传公正、平等和尊重的重要人物。
5.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倡导
着礼让和平等的理念。
他说:“在友好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才能真正获得解决。
”他的言论鼓舞人们通
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冲突。
这些名人的故事都展示了礼让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动示范了如何以尊重、公平和合作的态度对待他人。
他们
的榜样鼓励人们在个人、社会和全球层面上都去营造和平、互助和友善的环境。
六尺巷礼让的故事
六尺巷礼让的故事《聊聊六尺巷礼让的故事》在咱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个叫“六尺巷”的故事那可是相当的有名啊。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深的道理,那就是礼让。
话说啊,在清朝时期,有两家邻居因为宅基地的问题争得是不可开交。
这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那肯定得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啊。
可这其中一家呢,人家可不是一般人,这家的主人叫张英,在朝里当官呢。
家里人就写信给张英,想着让他利用自己的权势给家里争口气。
张英看到信后,那是微微一笑啊,大笔一挥写了首诗送回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一看,哎呀,明白了,咱也别争了,让吧!于是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
那家邻居一看,嘿,人家这么大度,咱也不能小气啊,也主动让出三尺。
就这样,两家之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你瞅瞅,就因为一个礼让,不仅解决了矛盾,还成就了一段佳话。
这让我想起咱平时的生活里,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来争去,比如谁插队啦,谁占了便宜啦。
要是人人都能学学这六尺巷的精神,多一点礼让,那得少多少争吵啊。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超市买东西,排队结账的时候,有个人就急急忙忙地要插队。
我当时那个气啊,就想说他几句。
可话到嘴边我又咽下去了,我心想,算了吧,我让他一下又能怎么样呢?说不定人家真有急事。
就这么一念之间,我就让他插队了。
嘿,你猜怎么着,那个人回过头来还感激地看了我一眼,说了句谢谢。
我这心里一下子就舒服多了。
其实啊,礼让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
当我们学会礼让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传递一种友善和宽容的信号。
这样一来,不仅能让我们自己的心情变好,还能让周围的人也感受到温暖。
想象一下,如果满大街都是互相礼让的人,那这个世界得有多美好啊。
所以啊,让咱一起向六尺巷的故事学习,把礼让的精神发扬光大。
在生活中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让咱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哪怕有时候会吃点小亏,咱也别怕,俗话说得好,吃亏是福嘛!让我们用小小的礼让,创造大大的美好。
礼让的故事典例
礼让的故事典例
《礼让的故事典例》
嘿,你知道不?咱来讲个礼让的故事哈。
有一天啊,我去超市买东西。
那超市里的人可多了,挤得不行。
我推着购物车,在货架中间穿梭。
这时候,我看到前面有两个人在为了一个促销商品争起来了。
一个大妈和一个小伙子。
大妈说:“这是我先看到的,我要这个。
”小伙子也不甘示弱:“我也看到了,凭啥你要啊。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声音越来越大。
旁边的人都看着他们,有的摇头,有的叹气。
我心里也觉得这两人咋这么不懂得礼让呢。
就在这时,一个小女孩走了过来。
这小女孩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扎着两个小辫子,可可爱了。
她拉了拉大妈的衣角,说:“奶奶,别吵了,让给叔叔吧。
”大妈一看是个小女孩,有点不好意思了。
“这……”小女孩又对小
伙子说:“叔叔,你也让让奶奶吧,奶奶年纪大了。
”小伙子也有点脸红了。
“好吧,那就让给奶奶吧。
”
小女孩笑了笑,“这就对了嘛,大家要互相礼让。
”周围的人都给小女孩鼓掌。
“这孩子真懂事。
”
我也被小女孩的行为感动了。
你看,一个小小的孩子都知道礼让,我们大人更应该做到啊。
从那以后,每次我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想起那个小女孩,也会学着礼让别人。
礼让包容的故事名
礼让包容的故事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小事情,这些事情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
礼让包容是一种美德,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和修养。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几个关于礼让包容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孝心与礼让有一个年轻人,他父亲生病了,需要住院治疗。
由于家庭条件不太好,他只能选择在医院外面的长椅上过夜,以便能够照顾父亲。
然而,这个年轻人的行为引起了其他病人和家属的不满,他们认为他的存在会影响到医院的卫生和秩序。
于是,他们想方设法地让他离开医院。
这个年轻人很不理解,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会被别人排斥呢?后来,他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他的行为虽然没有错,但是缺乏了一种关键的素养——礼让。
他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没有尊重别人的需求,这才导致了他的不幸遭遇。
于是,这个年轻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决定改变自己,学会尊重和体谅他人。
他开始主动帮助其他病人和家属,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表现出自己的孝心。
最终,他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也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充实和美好。
故事二:包容与宽容有一个小学生,他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孩子,经常会带领其他同学一起玩耍。
然而,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新来的同学,这个同学有些内向和害羞,不太愿意和其他人交流。
于是,这个小学生就开始排斥他,觉得他不好玩,不值得交往。
这样的行为很快就被其他同学看到了,他们也开始对这个新同学产生了偏见。
后来,这个小学生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她很生气,觉得儿子的行为很不对。
于是,她开始和儿子谈话,告诉他应该尊重和包容其他人,不应该因为别人与自己不同而排斥他们。
这个小学生听了妈妈的话,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决定向这个新同学道歉,并主动邀请他一起玩耍。
这个新同学很感动,也很快和其他同学打成了一片。
这个小学生的行为让大家感到惊讶和感动,他的妈妈也很欣慰,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越来越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有爱心和包容心的人。
礼让小故事
礼让小故事导语:谦卑礼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品质,以下是CN人才网小编整理的5个礼让小故事,欢迎阅读!礼让小故事一: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礼让小故事二: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让小故事三: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古人礼让的事例
古人礼让的事例
古时候,礼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人们注重礼让之道,这样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以下是一些古人礼让的事例:
1、孔子与颜回相遇,孔子主动让路,让颜回先行,展现出他的谦逊和尊重。
2、唐朝时期,李白与杜甫在路上相遇,李白主动让路给杜甫,表现出他的礼貌和尊重。
3、宋朝时期,文天祥与陆游在街上相遇,文天祥主动让路给陆游,体现出他的谦虚和礼让。
4、清朝时期,康熙皇帝曾在乾清宫中招待外国贵宾,他主动让位给贵宾,表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包容。
5、明朝时期,太监郑和带领船队出海,他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总是以礼相待,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些古人的礼让之举,启示我们要注重礼让之道,尊重他人,体现出我们的修养和素质。
- 1 -。
新文明中礼让的故事
新文明中礼让的故事
新文明中礼让的故事有很多,比如:
孔融让梨: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盘子里有梨,哥哥让孔融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
程门立雪: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礼让小故事简短
礼让小故事简短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礼让的故事
暑假前,南京行知小学一堂公民教育课,请来了著名律师崔武先生,他首先给全校的孩子们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
第二个故事是“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切蛋糕,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
这时候,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来切蛋糕,由小儿子来优先选择蛋糕。
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惟恐切得不公平,小儿子在挑蛋糕的时候就惟恐挑的不是大的一块。
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
崔武讲完故事,一一点评:孔融4岁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
但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实际情况是,为了争抢食物,又哭又闹者居多。
孔融可敬却很难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盲目乱学。
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再吃,那是贪婪;而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让孩子参与的意识。
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
而母亲作为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
西方这个故事,两个孩子都抢着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分得多,这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
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需要去讲礼让,这不够人道。
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过程序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