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
浅谈中国古建筑保护和开发
浅谈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开发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留下来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古代文明的有效载体,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发展建设不断加快,由于经济建设理念的差异和市场利益驱使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散布城市中的古建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永久消失,这对古文化和古代文明是很大的损失。
一、古建筑的生存现状早在二十世纪初,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从史学的角度以梳理古建筑发展脉络的方式,拉开了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序幕。
但是面对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古建筑的生存现状依然堪忧。
一是古建筑大量损毁,随着城市发展和地产开发商对古建筑不负责任的态度,大量的古建筑人为破坏,有些地方甚至将原来的保护区逐渐蚕食或随意取消,使本来该保护的古建筑永远消失;二是古建筑周边环境遭到破坏,随着城市的发展即使有部分古建筑保留了下来,但古建筑周边布局混乱,各种高楼建在古建筑周边,破坏古建筑整体布局和周边环境、历史风貌;三是城市独有特色逐渐消失,随着古建筑的消失,城市的大多数地方已看不到历史的影子,独有的城市特色被和品味也逐渐消失,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种损失。
二、古建筑开发利用保护、利用古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根据社会需求,对古建筑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开发,古建筑才能真正地保存下来。
本文探索了古建筑的利用和开发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古建筑的功能延续和利用1.发掘古建资源寻找独有特色。
对古建筑的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古建筑的独有文化特色,最大程度地挖掘古建筑的价值。
现今文化多样,有了独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就有了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2.注重古为今用。
现阶段对古建的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较低的层面,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要建立新的开发利用理念,探求新的文化内容,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经济效益和保护利用很好融合。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文明精神正文: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但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
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
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如果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漂亮的羽毛,那么伦理道德就是皮,羽毛是根植在皮中。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本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羽毛的风采呢?如果我们自己连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都抛弃了,何以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是否还活在人们心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
浅谈珠海市乡土风俗文化的继承与开发
裢会文化
浅 谈 珠海 市 乡土 风 俗 文 化 的继 承 与开 发
曾小 玲
( 珠海市文化馆 广 东 珠海 590 ) 1 0 0
[ 要] 摘 :珠海作 为一个滨海城 市、 “ 百岛之 市”、历来的 “ 海防要塞” ,以其独有 的 地理位 置和历 史环境 形成 的祭祀 、亲友 聚集、庆典等 乡土风俗 文化 ,体现 了中西合 璧、现代
三灶 鹤歌源 于宋代 ,至今 已有 7 0 0 多年 历史 。 鹤歌表演 时配 有鹤舞 ,伴有打击 乐,气氛欢快而热 烈 。每年 正月初七到十五 ,表演者 到每家每户 向老
人拜年 ,祝福 老人健康长寿 ,同时,祈祷来年风调 雨顺 、国泰 民安 。 在我 国传统文化 中 ,鹤具有美好 、高雅 、长寿
乾 务的 “ 飘色 ”历 史悠久 ,是斗 门区的传 统 民 间艺术,是 明朝天启年 间 ( 6 5 )乾务 乡梁国栋 12年 任江西省彭泽县令 时,从江西省仿铸 “ 江西 飘色 ”
三 、乡土文化 中体现 的 “ 人情昧 ”
的要件 色 棍三 支 带 回家 乡 。三 支色 棍分 别 交 由乾
的总 和 。珠 海 位 于 广 东 省 珠 江 口的 西 南 部 , 唐宋 以
和 ,它虽算不上 “ 高雅文化 ”,但它是一种未经提 纯 的、原生态的鲜活文化 ,具有朴实生动的本色, 它决不仅仅是裸露在生活表层 的现象 ,而是传统与 现代、物质和精神 的链接。 珠海传统 民间习俗 “ 妈娘诞 ”
解放前 ,每年孟春季节及极大 的喜庆 日子 ,都举行
“ 汇色 ”巡演 ,三 台色汇合一起游行助兴 。
三 灶 鹤 舞
体现乡村社会人情流动 的典型活动 。
浅谈本土民俗文化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
玎 『 九
1 0 ~2 O 张, 其 中, 精读 图片控制在 3~5 张为最佳 , 每张精读 图片花 费3~5 分钟; 略读 图片 7 ~1 5 张, 每 张时间不超过 1 . 5 分钟。
口 摘 要: 随着 当今社会 的进 步和发展 , 人们 眸 所接 受的文化 知识越 来越 丰富 , 但 对 中国传 统 而 文化 的 了解越 来越 少。有些学生较肤 浅地理 解
“ f o l k l o r e ” 是 由英 国学 者 汤姆 斯 于 1 8 4 6 年 将
“ f O I k ” ( 民众 、 民间) 和“ l o r e ” ( 风俗 、 知识 、 学问) 组合 而成的 , 指 民 间风 俗现 象。 民间是 指 民众 中间( 广 大 中、 下层 民众 , 对 应于 官方) , 风俗指
中国的传 统节 日, 对它反应冷 淡 , 而对 于外 国的
节 日, 反应 强烈 , 并 以 多种 形 式 庆 贺 , 这 不 能 不
三、 艺术 设计 教学视 图量 与视 觉 素养培 养
笔者通 过调查研 究 以及相关 的数据 分析 , 制订标准 的读 图信 息 量 以及读 图时间长度 , 在 日后 的改革试 点工作 中继续跟踪调查
生心理之 间数据化 的相互关 系以及视 图量 的优化对视觉素养培养 的意义。但是笔 者得 出的理论 能否在实践 中得 到验 证 , 在视 图量
的接 受程度上是 否具有 区域化 的差别 以及不 同艺术设计课程 的特
程 中所 形 成 的 一 系列 物 质 的 、 精 神 的 文 化 现
象。它具有普遍性 、 传承性和 变异性。
9 0 % 以上的信息获取 来 自视 图。从 心理 学角度来 看, 人们在不断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三字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三字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曹玉红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25期1.《三字经》与教学资源概念的关系教学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亦称“教育条件”。
广义的教学资源概念,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
其可以界定为在教学中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切素材;狭义的理解,通常是指教材。
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前提。
教学资源本身应具有四个主要特征:广阔性、综合性、潜实用性、亲和性,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三字经》,恰好具备上述特征。
1.1广阔性。
《三字经》是知识的窗口、微缩的百科全书。
《三字经》貌似简单明了,不像传统经书那样谙屈聋牙,似无太多需解疑释惑的地方。
实际上,《三字经》简单扼要的语言字字珠矶,其背后蕴藏了丰富的哲理智慧和文化信息,将哲学、历史、教育、文化典籍以及人文道德等融为一体,借以点化后学。
就知识内容方面,其用了一种简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知识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知某数,识某文。
”篇幅不多,但内容包罗万象,知识清晰丰富。
1.2综合性。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都有一个中心。
如: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教育的内容和顺序);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
每一个部分的中心内容可兼有几种不同教育功能的综合内涵。
1.3潜实用性。
这是针对资源与教材中举出的实例有不同的特点而提出的,同一经典实例可被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加工成不同的用途。
如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即可作为德育的渗透,又可树立榜样。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摘要】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保护与开发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例如缺乏专业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开发过程中忽视文化传承等。
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为了加强保护措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
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科学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措施、科学合理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价值、不足、影响、平衡、加强、发展、重要性、科学合理、保护措施1. 引言1.1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这些街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着城市的文明和传统。
保护和传承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引领。
只有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才能让后人了解历史、珍爱文化,形成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保护了城市的文化记忆,更在于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创造力。
保护和传承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2 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现实发展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等原因,许多传统街区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难题。
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瓶颈。
目前,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历史建筑物面临严重的老化和破损,保护工作滞后。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优越,存在较大的开发利益诱惑,一些商业开发项目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最为丰富的莫过于在人格修养方面。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古代德育的重要内涵,其内容大致可以体现在立志乐道、克己内省、意志磨砺和自强不息等几个方面。
文章意在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以期对初中学生德育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支持。
标签: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初中德育工作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分析1.立志乐道立志,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乐道,则指的是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在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立志乐道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充分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他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朝闻道,夕死可也”。
这里所谈的是,志士仁人,在物质上与精神的价值取向上,应该把追求真理放在首要的位置。
2.克己内省克己,是指一个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养,并能在理智或理性修养的指导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内省,是指一个人能经常进行反省和检查,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因此,所谓克己内省,就是强调在道德修养方面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这便是孔子从正面指出的“求诸己”,孟子从反面提出的“反求诸己”。
3.意志磨砺意志,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品质,它决定着一个人是否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谈意志,则多是从道德修养或个人品性的角度加以阐述的。
磨砺,是指后天环境對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意志磨砺这一德育修养方法,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强调通过环境来磨炼人的意志,这是十分可取的。
4.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思想也是源于孔子,到了战国时代的《易传》已见成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浅谈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融合
浅谈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融合【摘要】传统文化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传承着人们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独特的思想资源和情感支撑,还能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得传统智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观。
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社会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将会为未来社会带来更多可能性,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也将逐渐提升。
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更是社会的文化遗产,它对社会的意义将会继续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社会发展, 融合, 重要性, 价值, 影响, 现代科技, 教育领域, 传承, 发展, 未来展望, 地位, 意义.1. 引言1.1 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社会提供了思想、道德、宗教等方面的指导,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也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启发人们创新思维,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发展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冲击和影响,有些传统文化可能会濒临失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努力保护和传承,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1.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浅谈小学地方课程与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传统文化与杜氏文化的有机整合
浅谈小学地方课程与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传统文化与杜氏文化的有机整合摘要:本士文化是地方课程特有的学科资源,本土资源是宝贵、丰富的资源,地方课程承载着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从地方出发发掘本土文化,构建资源库,把本土资源与地方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
关键词: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杜氏文化整合地方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充分反映地方特色。
我们要从丰富的地方资源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扩大了学习空间,满足了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本土资源,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方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对本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实现教材与生活的相互融合。
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区域(一般是本地区范围内)自然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它既可做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可做条件性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有选择性地进入专业课程、特色课程、专题课程的实施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自然和历史人文两个纬度进行,自然领域是指当地的地质地貌、山川河流、气候、自然资源等,历史人文领域包括当地的社会历史变迁、社会文化(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民间文艺、名人遗迹等)、社会经济(经济、教育、旅游等)等内容.本土文化是地方课程特有的学科资源,本土资源是宝贵、丰富的资源,因为它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生命力强。
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教材结合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浅谈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构建
有效运用,有利于学生通过学 习掌握传统文化精髓 ,了解独特 的民族审美 艺术 ,有利于提高 学生的 民族 思维特 质,培养学生考察研 究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独立 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 的审美能力。 [ 关键 词 ] 地 方 文化 ; 程资 源 ;开发 和利 用 课 [ 中图分类号] G 2 [ 17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 33 20 )4 07 一 4 6 1 30 (06 0 - 0 1 o 在大学课程改革 中,我 国人文素质教育 的改革 问 识的平台。地方文化课程资源 的开发利用可以从 自然 题备受关注。为了适应社会 的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质 和历史人文两个纬度进行 ,自然领域是指当地 的地质 量提高 的需要 ,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不 同的视角对传统 地貌、山川河流 、气候 、自然资源等,历史人文领域 文化传统、风 文化进行着基础性 、理论性、实践性 的探讨和研究 , 包括当地的社会历史变迁 、社会文化 ( 土人情 、民间文艺、名人遗迹等) 、社会经济 ( 经济、 可谓硕果累累,成绩卓著。但美 中不足的是关于传 统 文化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 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 教育 、旅游等 )等 内容 。其 中,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 运 用却 没有 得到 应有 的重视 ,相关 研 究 甚 少 。从 本 质 中的有 : 1 历史遗 留下的名胜古迹 . 上讲 ,任何课程体系的建立都 与国家政治 、经 济、民 将这些地方文化资源放在特定 的自然环境和特殊 族文化等因素相联系。其 中,传统文化 中的各地方文 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 的土壤 ,也是学科课程建设 的文化背景 中,研 究它所折 射 出的当地人 的生存方 的根本依据 。正如我国著名 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所 式 ,包括衣食住行 、风土人情 、风俗习惯 ,揭示出当 地人的价值观、审美观 、人生观,从 而达到一种文化 述:“ 我们 民族文化 的 D A,存在于民俗 、民间文化 N 的解释层 面,如 :云南丽江纳西族 的东 巴文化、西双 之中” 。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 的重要 阵地 , 版纳傣族的贝叶文化等。 要寻求教学方法的新路子 ,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 2 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景观 . 要深层开发民族文化 ,利用地方 民俗文化资源 ,丰富 从艺术 的角度认识文化 ,主要是不 同地方的器物 课程 教学 。 造型和艺术 造型 ,它们 的造型特征恰恰是传统文化教 地方 文 化 课 程 资 源 的 涵 义 及 其 主 要 育所依凭 的重要载体 。在长期与 自然环境 的互动 中, 内容 各地均出现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的器物造型和艺术 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 区域 ( 一般 造型 ,如:云南文山铜鼓文化等。 是本地区范围内) 自然和文化 生态方面的资源 ,包括 3 .当地建筑为主的文化资源 乡土地理、民风习俗 、传统文化 、历史人物 、生产 和 大力挖掘隐藏于这些 当地建筑的文化资源 ,为 的 生活经验等。它既可做素材性课程资源 ,也可做条件 是让学生发现这些古老建筑的独特 的魅力。对具有较 性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可有选择性地 进人专业课程 、 强的民族性、时代性 和深刻教育意义的古建筑 ,它集 特色课程 、专题课程的实施 中,成为师生共 同建构知 建筑 、雕塑、绘画、工艺、装饰于一体 ,有很高的艺
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牵涉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的独特风貌,是历史的记忆和根基。
而创新则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尊重和保护,又需要结合现实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首先,传统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是整个民族的根与魂。
传统文化传承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承认,是对前人智慧的传承和继承。
只有传承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继承和弘扬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将其发扬光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
其次,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创新。
传统文化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内涵,但它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文化的创新可以使其更加活力四射、富有生命力。
在传承中融入创新,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不可偏废。
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将其传递给后代;而传统文化创新则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其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种有机结合,是统一于多样性的关系。
只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次,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力度,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整理和传承。
同时,要鼓励创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最后,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事业。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浅谈对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浅谈对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1. 引言1.1 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们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传统和民俗风情,也是人民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珍贵性和易受损性,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提升国家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对过去的珍视,更是对未来的投资。
一个国家要想持久繁荣发展,必须要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份宝贵的遗产代代相传。
1.2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体现在各个方面。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代表性建筑和遗迹。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各地方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等都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京剧、豫剧、评剧等传统戏曲,都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具体体现。
我国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保留下来,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创造力。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古建筑、遗迹上,也体现在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保护和传承。
【字数满足要求】2. 正文2.1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维护国家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必须加强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分类、登记和考古保护工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浅谈岷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浅谈岷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作者:岳江鸿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01期摘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深感历史教学中对乡土历史文化知识的空缺,特别是阅读了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林《浅谈吉林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一文,感悟甚深。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补充教材,在历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仅从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简谈岷县乡土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岷县;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教学;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78-01乡土资源涵盖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两方面的内容,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等诸多领域的因素。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资源,乡土教材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作为教师,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的践行利用乡土资源。
岷县概况.岷县位于甘肃西南部,定西地区南部。
东靠武山,北依漳县,南接宕昌,东南与礼县接壤,西南与迭部相连,西北面及西面与卓尼、临潭县接壤,岷县地处交通枢纽地段,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县内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说明,远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县境洮河两岸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
夏、商、西周时期,岷县属雍州之城,古西羌之地。
先秦时期,岷县地处秦国。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拓地千里,遂霸西戎。
”自是岷地入秦国版图。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接受商鞅主张,“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辖临洮(今岷县)、狄道等十一县。
秦扫六合之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岷县地属陇西郡,是秦王朝的西部边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2)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论文篇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修习1构思缘起1.1画中有诗中国的古诗词是以只言片语传达出一幅形象的画面,字字凝练,处处生机;中国画则寥寥数笔勾勒起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天人合一。
此二者都是以少寓多、以简寓繁。
鉴于艺术的相通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们的造诣追求,使自己的作品除了具备炉火纯青的表达技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
题画诗是诗人在画中融入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
大部分题画诗是画家在作品完成之后为抒发画中意境所赋的诗。
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艺术特点和风格,而且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
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将诗和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美术作品在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诗中有画诗体画则是以诗歌的内容,意境为题材作画,把语言艺术再现为视觉艺术。
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抓住了诗人在构思诗篇,斟字酌句中微末动态的一刹那,把李白豪爽洒脱、浮想联翩的神态勾画出来。
着墨虽然不多,却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好的诗词不重絮言,寥寥数字便是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
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创造出一片和谐统一的意境美。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古诗词与中国画,作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两类典型代表,都能较集中的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本质。
领略二者优美的意境,钻研中国古典诗学画论,探究二者的根源,无论是直观感受还是冷静思考,你都将获得一种强烈而相同的印象:中国诗画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形态各异但本质相同,殊途同归。
2论文总述我曾有幸看到这样一段话,仔细体味咀嚼,越来越觉得是至理名言,这段话是这样的说的:“诗文书画不成家数,便是枉费精神,然成家尚不从诗文书画起,要从做人起,自身心言动,本末始终,自己打定主意,做个什么人,真积力久,自然成就。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基因。
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活态传承”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期唤起更多人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
一、中华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具有浩瀚的内容与丰富的形式,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建筑、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一些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甚至濒临失传。
一些古老的传统习俗、技艺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传承中华文化遗产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活态传承,使之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二、活态传承的内涵与方法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具体而言,活态传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活态”展现。
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博物馆中,而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得以活态展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以数字化、虚拟现实等形式呈现出来,使之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2.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活态传承还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演绎、改编、再创作等方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氛围。
结合当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学进行舞台剧、影视剧的改编;通过对传统美食进行创新,推出符合现代口味的美食产品等。
3. 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
活态传承还需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使之在当代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旅游业领域,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旅游,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浅谈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但 目前 , 民族地方文献利用率极低 的状况仍突出存在。 以湖北 潜江市 图书馆馆藏民族地方文献使用情况为例 ,据 2 0 年 l 月 01 2
统计资料记 载: 馆藏反映潜江政治 、 经济 、 文化教育 、 文学艺术 、 历 史地理 、 自然科学 、生产技 术及其他有关方面 的民族地方文献
20 5 7册( ) f 。但是其开发利用情况却不容乐观 :9 7年到 2 0 年 牛 19 01 5年间 , 为编纂潜江县志和各类专业志提供 旧《 潜江县志》《 、潜江 旧
体推荐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料。关注不同时期 的
两个定义的描述 中我们可以对 民族地方文献作 出这样 的阐述 : 民
用价值的文献。简言之 , 民族地方文献是“ 民族地 区的地方文献 ” 。
二、 民族 地 方 文献 开发 利 用 的现 状
实现优势互补 , 同兴业 。 共 族地方文献是指在内容上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 ,同时具有重要使 入 ,
民族地方文献是祖 国文化 的宝贵遗产。1 8 , 9 2年 文化部颁发 方文献 的收集 、 整理和利用做 了明确规定 。此后 , 、 各街 自治 区、 市 后搜集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方文献 ,使 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发 展获得 了有力地推动 。
了《 于省( 区、 图书馆工作条例》 对图书馆工作 中民族地 方文献 中心 、 关 自治 市) , 民族地方文献阅览室 、 民族文化博物馆和民族地方文 的上级行政机构也陆续颁布文件 、 制定条例。 各级各类民族地区先 家族文献 中心、 南诏大理 国文献资料 中心等 。( ) 2 积极 向各公共媒 不 同宣传重点 , 及时向报纸 、 电台、 杂志等推介相应 的民族地方文 献, 举办不定期 民族地方文献专题讲座 , 以提高广大群众对民族地 方文献收集 、 保存以及综合利用 的认识。( ) 3 拓展深层次民族地方 文献信息服务 。搞好信息服务 , 开展专题咨询 和定题服务 , 指导读 者掌握各类 民族地方文献检索技巧方法 ,调动其利用馆藏民族地 方文献资源的主观能力。 开发特色服务 , 为政府各部门决策提供的 专门服务 , 为特定读者( 民族文献研究专家 、 如 旅游考察者等) 提供 的特色推介服务等 。( ) 4建立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网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摘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民俗文化和旅游活动的结合,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各国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随着旅游产业的商品化,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被包装成产品,因而对民俗文化原真性的追求也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从“原真性”角度,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以“原真性”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旅游;原真性;开发;利用一、绪论(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研究背景(1)学科研究的趋势旅游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呈现跨学科的趋势。
同样地,民俗文化旅游不是简单的民俗活动也不是单一的旅游活动,而是介绍、观赏区域内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进行的旅游活动。
它应是民俗学和旅游学共同研究的对象,也需要多角度的研究。
在今天,无论是在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分类还是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术界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如何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
(2)享受旅游体验的需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带薪休假体制的出现,人们已从物质生活的享受转移到了精神生活的享受。
因此,人们的旅游需求与日俱增,旅游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游客不再去欣赏纯粹的自然风光,而对展现地方独特风貌的民俗文化更加感兴趣,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首选。
作为区域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结合,不仅使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还满足了游客旅游体验的需求。
土家先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发和传承浅谈
土家先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发和传承浅谈湖北省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4456002018年4月,咸丰县民族实验学校被纳入恩施州协同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学校着力打造民族特色学校品牌,确立《咸丰土家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开发适合学校特色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校本课程。
通过一年的建设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土家族文化进校园并进行大力传承势在必行。
一、开发和传承土家文化的必要性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
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养学子们内心之德和张精神之维,成为一件迫切需要探索和深思的教育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开发了土家特色课程传承荆南土家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文明,充分挖掘咸丰特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开发的校本课程。
课程涉及艺术、体育、劳技等多方面内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灵动适切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改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同时,新课程总体目标也指出要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引导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关键。
正如有专家提出:“教学就是研究,教师尤其是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研究者。
”带着问题参与教学,可以促进教师逐步成为一个自觉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需要让教师融于问题研究之中,亲自去体验,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锻炼能力。
国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我们采用的土家民族文化课程,依托咸丰县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土家族人文历史、风俗民情等独有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土家族文化的热情,突出了对学生活动的体验和收获的评价,以土家特色文化传承创作为抓手,将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尤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和“家国情怀”等几大核心素养。
浅谈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094-01在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必须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实施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所追求的家国情怀,是指通过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家乡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这已是社会共识。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是需要开辟多条途径的,如果仅仅抱着课堂传授一条途径,到头来只会在历史教学中严重地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
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地方传统文化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被遗忘、淡化或走形变味,使得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越来越陌生,培养家国情怀就更无从谈起了。
笔者结合自己历史教学中所开展的地方特色课程,谈谈如何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突破教材限制,融入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笔者结合教学的现实情况,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之外,开设了许多符合学生成长需求,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选修课与校外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常规学习之外能有更多的收获。
而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正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最好选择。
本土历史文化课程资源,既是我们进行历史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鲜活资源。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实施本土化开发,可加强历史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凸显本土文化特征,优化历史教学课程的自身建设,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古代遗址、古墓葬、寺庙、古镇街道、传统工艺等。
如何开发利用淮阳县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淮阳县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深入挖掘淮阳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淮阳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商周文化、汉代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要充分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加强文物保护和修缮,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区。
同时,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开设文化知识普及活动,加强对城墙、古建筑、古道、祠堂等文化遗产的介绍和解读,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淮阳县历史文化发展。
其次,注重淮阳县民俗文化的活化和传承。
淮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县,拥有典雅的农民风情和乡村景观。
可以通过开办文化课堂、民俗展览等方式,让游客和当地居民一起感知这段纯朴的农村文化。
同时成立文化节庆活动团队,塑造属于淮阳的民俗文化节庆形态,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再次,注重淮阳县的文化教育、艺术培训,为培养人才提供平台。
成立淮阳县文化艺术学院、文化艺术中心,多办文化艺术课程和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和百姓群众接受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使文化艺术得到普及和传承,为文化旅游输送人才。
最后,完善淮阳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建设教育基地、展览馆、文化文艺演出场所,多建设环保公厕、文化餐饮、休闲娱乐设施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周到、优质的服务,提升淮阳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淮阳县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它不仅是淮阳县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也是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因此,淮阳县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全面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淮阳县的文化旅游品质,推动淮阳县文化建设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条重要的“实施建议”。
这一建议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本文试从课堂教学资源方面谈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在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推介给中学生学习和背诵的古典诗文计80篇。
这明显增加了中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对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研究。
我校语文教研组也选准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为子课题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年多来,我们就从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入手,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
这些优美的古典文学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的精神、意志的光芒。
我们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背诵与理解中掌握学习古典文学的技能与技巧,又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语文教学中实施探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研究,重在开发传统
文化资源,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又重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对于初入“龙门”的初中学生来说,能让他们接受的是古典文学的字句铿锵、朗朗上口的特色,而对于古典文学的“着一字而值千金”的魅力和古诗文中饱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道德准则却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要实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的课程目标,首先在于引导学生去品味古典文学资源中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因为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因素,以及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对学生实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而又鲜活的材料。
就传统美德而言,从七年级开始,许多作品中都能见其详。
如《论语十则》,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的机会,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象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如此重要作用。
而“吾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以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今天读来仍是那么亲切,那么发人深省。
这十则古训将是学生从此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关于学习方法、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
又如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篇《陈太丘与友期》则
让学生感知到传统礼仪的重要,文中“友人”的“无信”、“无礼”的行为受到七岁的元方的批评,可见“礼仪”的传统由来久远,这故事向学生展示了中华礼仪之邦的传统礼仪的内涵,教学此文,就是一次良好的传统礼仪教育。
《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则更体现了古代道德文化的内涵,从“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的实例,到“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的感慨,无不显示中华民族对“舍生取义”的崇尚。
而这一传统美德的延伸,对于生活在21世纪这个经济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又是何等重要!
就爱国主义传统而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嘱托,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从诸葛亮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耿耿忠心,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胸怀;从花木兰替父从军累建军功,到曹刿亲临前线指挥长勺之战,无一不闪现出古代文臣武将乃至平民百姓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就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言,在中学语文古典文学作品中亦有所表现。
从许多作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传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如此崇高与伟大。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忧国忧民先人后已的人文精神;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如范仲淹.他的作品《渔家傲》,抒写出一种对边境无宁,国事未安的深沉忧患和对戍边将士们久而未归以致思乡心切的同情和关注。
而在他的《岳阳楼记》中,则又反映出他“先忧后乐”的高深情操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襟。
在传统的人生价值的取向上,则主要体现在古人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上。
岳飞的“精忠报国”的思想,文天祥英勇就义的壮举,都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
更有乐府民歌《木兰诗》,其故事曲折离奇,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代父从军,驰骋沙场而又荣归故里的巾帼英雄的动人事迹,这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百姓或一位平凡女性的人生价值。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篇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广大语文教师在实施古典文学教学和实践中,把握教学层次,挖掘深层内涵,切实开发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并让这些可贵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我们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就是要紧密结合文本,有的放矢的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从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怎样去实施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呢?这正是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话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去摸索。
笔者认为,实施教育的关键在于,把握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道德成分和传统爱国思想成分,把握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道德要求,找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美德、传统爱国思想教育的契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为在语文教学中实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找到相机加入的空间。
至于怎样把握文本,把握学生,找准契入点,则必定因文本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者而异了。
我们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还在于通过古典文学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从而为学生“夯实人生基础,守住精神家园”(魏书生语)找到底蕴。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纵横的时代,现代中学生大都在电视屏幕前长大,他们忽略了文本的阅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了解,只是通过电视屏幕看到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故事。
而这种只看画面形象不看文字描述的接触方式,使广大青少年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极为低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切实抓好传统文化教学,激发学生亲近古诗文,提高文言阅
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人教学《岳阳楼记》,就注重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把培养学生文言阅读与理解能力和实施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中利用板块式,通过“激发兴趣——激情诵读——潜心感悟——灵活运用”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激发兴趣”时,以一系列问题导入课文:“你登过岳阳楼吗?”“登上岳阳楼你看到哪些景象?”“岳阳楼上最让你不能忘记的是什么?”引出课文后,老师当堂背诵《岳阳楼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告诉学生老师能当堂背诵,不是课前的刻意准备,而是喜欢《岳阳楼记》由来已久,经常自诵;而是对文中描绘的宏伟景象情有独钟,对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叹服不已;还因为本文字句铿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于是,一番字句斟酌以后,便进入到“激情诵读”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采用“自由阅读”、“高声诵读”和“齐声朗读”的方式:“自由阅读”——重在理解字词,“高声诵读”——重在体验情感,“齐声朗读”——重在渲染气氛,促使学生当堂背诵,然后进入“潜心感悟”板块。
这一板块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契入点。
从对通假字的了解,到发现被后人继承的成语、典故以及精彩的修辞句式;从藤子京的政绩,到岳阳楼之“大观”;从“迁客骚人”的“揽物之情”,到范仲淹的“忧乐”情怀,无一不显
现出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
感悟中,结合我们岳阳人民崇尚的“先忧后乐”的精神,让学生“对照前贤问自己,忧乐精神知多少”,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到达这一境界,第四板块的“灵活运用”就可以得心应手了,学生欣赏着优美的文字,品味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高尚情操,自身的精神境界随之升华。
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熏陶中,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世界。
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就能达到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