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9~16章
中医儿科学-传染病
第九节 百日咳--[临床诊断]
第九节 百日咳--[临床诊断]
第九节 百日咳--[辨证论治]
第九节 百日咳--[辨证论治]
第九节 百日咳—其他
思考题
第九章 寄生虫病
第一节
蛔虫病
概述
一、定义 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
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脐周 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 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 主要特征。
第三节 风 疹—[概述]
第三节 风 疹—[病因病机]
第三节 风 疹—[临床诊断]
第三节 风 疹—[临床诊断]
第三节 风 疹—[临床诊断]
第三节 风 疹—[辨证论治]
风 疹—[辨证论治]
风 疹—[辨证论治]
第三节 风 疹—其他
风 疹—其他
第八章 传染病
第四节 猩红热—[概述]
第四节 猩红热—[概述]
(据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
第五节 水痘--[辨证论治]
第五节 水痘--[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1、邪伤肺卫 证候:全身症状(肺卫证候)+疱疹局部表现。 辨证:微热流涕,皮疹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
亮为特征,全身症状不重。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竹叶、薄荷、牛子、桔梗 、车前子、六一散。
蛔虫的一生
蛔虫寄生肠道的不同表现:
蛔虫蚴虫移行所致病变
二、发病情况 传染源:粪内含有受精卵的人 传播途径:经口吞入感染期虫卵 易感人群:5~14岁儿童 易感因素:农村、春夏季节 感染特点:家庭聚集性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可有吐蛔、排蛔史。
2、脐周一过性疼痛,腹部按之可触及 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 (厌食、偏食、异嗜癖),形体消瘦, 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 斑(虫斑,并非蛔虫特有)。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是一本非常值 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 知识和实践经验。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不可 或缺的参考书籍,它将会陪伴我们在中医药学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目录分析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是一本由众多 知名中医儿科专家和学者共同编写的教材,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医儿科学的 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本书对于学习和从事中医儿科领域的医护人员、研究人员 和学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阅读感受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读后感
作为一名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中医儿科学是一门极具实践性和理论 性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我曾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疑惑,但在这本《中医儿科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帮助下,我逐渐找到了解决这 些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的编纂者们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和学者,他们以深入浅出的 方式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这本 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儿科学的独特性和科学性,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中 医药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内容摘要
通过对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讲解,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 疗方法。
再次,本书对中医儿科的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 医儿科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本书还对 中医儿科常用方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方便读者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使用。
该教材的目录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共分为上、中、下三篇。 第十三节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症
第十五节新生儿核黄疸(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与光疗问题等等。第六章呼 吸系统疾病
中医儿科学(电子教案)
第四章三节
授课方式
理论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小儿肺炎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通过本节课程的讲解,使学生从西医的角度认识小儿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临床诊断要点及西医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掌握内容:
1、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和合并心衰诊断标准。
2、小儿肺炎的分类方法及治疗方法。
30分钟讲述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和合并心衰诊断标准。
30分钟讲述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中医儿科学
章节
第四章第四节
授课方式
理论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哮喘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讲述,使学生掌握儿童哮喘的诊断及西医治疗原则、中医辨证论治。
教
学
内
容
要
掌握内容:
1、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中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著作及其贡献。包括《颅囟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及其学术贡献等。
熟悉内容:
1、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过程。
2、小儿各年龄分期的生理、病理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
了解内容:
1、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意义。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难点
重点:肺炎喘嗽的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
难点:肺炎喘嗽变证机理
教学
设计
与
组织
10分钟讲述肺炎喘嗽的含义、发病特点。
中医执业笔记 中医儿科学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新生儿期从出生到生后满28天婴儿期从出生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第一次高峰)幼儿期1周岁到3周岁学龄前期(幼童期)3周岁到入小学前(6-7)周岁学龄期(儿童期)6-7岁入小学到青春期来临(女12,男13)青春期女11-12岁到17-18岁,男13-14岁到18-20岁(第二次高峰)一、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1.体重出生体重:3kg1~6个月体重(kg)=3+月龄×0.77~过重:肥胖症;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过轻(↓15%):营养不良1岁以上体重(kg)=8+年龄×22.身高出生时身长:50cm;生后第一年75cm;生后第二年85cm;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身高(长)(cm)=70+7×年龄过矮(↓30%):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称为卥陷;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称为卥填。
4.头围:初生:33-34厘米。
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提示解颅。
5.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吸气和呼气的平均值。
6.牙齿:乳牙20颗,出生后4~10个月开始出牙。
2~2.5岁出齐。
7.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出牙顺序,先下后上自前向后,尖牙例外。
恒牙32颗6岁左右出第一颗8.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9.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mmhg=80+2乘以年龄;舒张压=收缩压乘以2/3一千帕=7.5mmHg 小儿动作语言发育歌二月抬头三四笑,五六认人咿呀叫;七坐八爬九扶栏,十站岁走学讲话。
中医儿科学执医笔记
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
喘促乏力,咳嗽时作,干咳或咳痰不爽,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心热,便秘,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麦味地黄丸
第五节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脾气虚
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动则多汗,少气懒言,食少纳呆,或大便溏薄,唇口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辛温宣肺,止咳平喘
华盖散加减
风热郁肺
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流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嘶,鼻翼煽动,口渴便秘,小便黄少,面红烦躁不安,咽部红肿,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紫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
痰热闭肺
发热有汗,咳嗽,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烦躁不安,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华盖散
风热犯肺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痰热壅肺
咳嗽痰多,色黄黏稠,咯吐不爽,咳剧气促,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清化痰热,肃肺止咳
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加减
五脏亏虚
形体瘦弱,身材偏短,精神委靡,气弱声低,肌肤不温,面色无华,痿软无力,筋弛肢软,虚里动疾,时有惊惕,吮乳量少,指甲软或短,指纹淡
培元补虚,益气养阴
十全大补汤加减
第二节硬肿症
寒凝血涩
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滞
中医儿科学__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相传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这是儿科辨证中最重要的方法。
他善于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明代万全,著作颇丰。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陈复正:善于指纹诊法。
“风轻、气重、命危”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分7个阶段:胎儿期:40周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新生儿期: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千克。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乳牙(20颗)。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视感知的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生源;运动发育: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语言发育: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7~8个月会发复音;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生理主要表现:脏腑娇嫩,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名)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名)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署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气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名)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
主讲教师 张云洲 副教授
专业
中医学专业中医方向
养、蓐养、鞠养。 以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医学课件 34
B、完善、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
特点
脾常不足 三 有 余 心常有余 肝常有余
阳常有余
四 不 足
肺常娇嫩 肾常虚 阴常不足
“三有余,四不足”
医学课件 35
C 、对天花、麻疹的治疗,提出“温
凉
补泻,各附所宜”的全面、辨证观点。
D、在治疗上,提出五脏以胃气为
医学课件
40
4、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1)推广新法接生,使脐风 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得 以控制。 (2)大力开展传染病的预 防接种。
医学课件 41
(3)理论和教学工作得以提高。
(4)剂型改革更方便患儿 。
(5)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
医学课件
42
二、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 中医儿科学临床研究
医学课件 13
以上记载大致反映出这一 时期对小儿疾病已有一定认识 和了解,从中可以看出它孕育 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医学课件
14
2、形成时期
隋唐至宋代
(1)著书立说 (2)实施先进的医学 分科和教育制度
医学课件 15
(1)著书立说
①我国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颅囟经》
医学课件
16
特点: 内容比较完整;
中医(专长)-中医儿科学
第一单元小儿生长发育(一)年龄分期儿童生命活动的开始,起于胚胎。
新生命产生之后,始终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
现代18岁以内均作为儿科就诊范围。
一般将整个小儿时期划分为7个阶段,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儿童养育和疾病防治。
1.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2.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3.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4.幼儿期1~3周岁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3~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6.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7.青春期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称为青春期。
(二)生理常数1.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体重是小儿机体量的总和。
测量体重,应在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
小儿体重的增长不是匀速的,在青春期之前,年龄愈小,增长速率愈髙。
出生时体重约为3kg,出生后的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6个月体重(kg)=3+0.7×月龄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体重可以反映小儿体格生长状况和衡量小儿营养情况,并且是临床用药量的主要依据。
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者为营养不良。
2.身长测定方法及正常值身高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
一般3岁以下小儿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以量床测量,称身长。
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cm。
测量身高时,应脱去鞋袜,摘帽,取立正姿势,枕、背、臀、足跟均紧贴测量尺。
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
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
中医儿科学
执医中医儿科第七章胎怯1、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补肾地黄丸加减2、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加减第八章硬肿症1、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加减2、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加减第九章胎黄1、湿热郁蒸证: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减2、寒湿阻滞证: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加减3、瘀积发黄证: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第十章感冒1、风寒感冒证: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3、暑邪感冒证: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4、时邪感冒证: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兼证:1、夹痰:1)风寒夹痰证: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加用三拗汤,二陈汤2)风热夹痰证: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加用桑菊饮加减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加用保和丸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加用镇惊丸(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第十一章咳嗽1、风寒咳嗽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金沸草散加减2、风热咳嗽证: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3、痰热咳嗽证: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4、痰湿咳嗽证: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5、气虚咳嗽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加减6、阴虚咳嗽证: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加减第十二章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3、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4、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7、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8、邪陷厥阴证: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第十三章哮喘1、热性哮喘证: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2、寒性哮喘证: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3、外寒内热证: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4、肺实肾虚证:泻肺补肾,标本兼顾-偏上盛者:苏子降气汤加减-偏下虚者: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5、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6、脾肾阳虚证: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加减7、肺肾阴虚证: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第十四章鹅口疮1、心脾积热证:清心泻脾- 清热泻脾散加减2、虚火上浮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加减第十五章口疮1、风热乘脾证: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2、心火上炎证: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第十六章泄泻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芩连汤加减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加减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6、气阴两伤证: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7、阴竭阳脱证: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第十七章厌食1、脾失健运证: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加减2、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佐以运助-异功散加减3、脾胃阴虚证:滋脾养胃,佐以运助-养胃增液汤加减第十八章积滞1、乳食内积证: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消乳丸加减-食积:保和丸加减2、脾虚夹积证: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加减第十九章疳证1、疳气证:调脾健运- 滋生健脾丸加减2、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3、疳积证:消积理脾-肥儿丸加减4、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5、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加减6、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加减第二十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脾胃虚弱证: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六君子汤加减2、心脾两虚证: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加减3、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加减4、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益阴养血-右归丸加减第二十一章汗证1、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2、营卫失调证: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3、气阴亏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减第二十二章多发性抽搐症1、气郁化火证:清肝泻火,熄风镇惊- 清肝达郁汤加减2、脾虚痰聚证: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十味温胆汤加减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柔肝息风-大定风珠加减第二十三章惊风1、急惊风:1)风热动风证:疏风清热,熄风定惊-银翘散加减2)气营两燔证: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3)邪陷心肝证: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加减4)湿热疫毒证: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5)惊恐惊风证: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加减2、慢惊风:1)脾虚肝亢证:温中健脾,缓肝理脾-缓肝理脾加减2)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3)阴虚风动证:育阴潜阳,滋肾养肝大定风珠加减第二十四章癫痫1、惊痫:镇静安神- 镇惊丸加减2、痰痫:豁痰开窍-涤痰汤加减3、风痫:熄风止痉-定痫丸加减4、瘀血痫:化瘀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第二十五章急性肾小球肾炎1、风水相搏证: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2、湿热内侵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3、阴虚邪恋证: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4、气虚邪恋证:化湿健脾-参苓白术散加减5、水凌心肺证: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6、邪陷心肝证: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7、水毒内闭证:通腑降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第二十六章肾病综合征1、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2、脾肾阳虚证:温肾健脾,化气利水-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偏脾阳虚:实脾散加减3、肝肾阴虚证: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加减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减第二十七章尿频1、脾肾气虚证:温补脾肾,升提固摄-缩泉丸加减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通利膀胱-八正散加减第二十八章遗尿1、肾气不足证: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加减2、肺脾气虚证:补肺益脾,固涩膀胱-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3、心肾失交证:清心滋肾,安神固-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第二十九章五迟,五软1、肝肾亏损证:补肾填髓,养肝强筋-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2、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调元散加减3、痰瘀阻滞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第三十章麻疹1、顺证:1)邪犯肺胃证(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胃-宣毒发表汤加减2)邪入肺胃证(出疹期):清凉解表,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加减3)阴津耗伤证(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加减2、逆证1)邪毒闭肺证: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加减2)邪毒攻喉证: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加减3)邪陷心肝证: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加减第三十一章风疹1、邪犯肺胃证:疏风解表清热-银翘散加减2、邪入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透疹凉解汤加减第三十二章猩红热1、邪侵肺卫证: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加减2、毒炽气营证: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加减3、疹后阴伤证: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加减第三十三章水痘1、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银翘散加减2、邪炽气营证:清热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加减第三十四章手足口病1、邪犯肺脾证:宣肺解表,清热化湿-甘露消毒丹加减2、湿热壅盛证:清热凉营,解毒祛湿-清瘟败毒饮加减第三十五章流行性腮腺炎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柴胡葛根汤加减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加减3、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龙胆泻肝汤加减第三十六章流行性乙型脑炎1、邪犯卫气证: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偏卫分:新加香薷散加减-偏气分:-清瘟败毒饮加减3、邪入营血证: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4、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青蒿蹩甲汤合清络饮加减5、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6、痰蒙清窍证:豁痰开窍-涤痰汤加减7、痰火内扰证:涤痰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8、气虚血瘀证: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9、风邪留络证:搜风通络,养血舒筋-止痉散加减第三十七章百日咳1、邪犯肺卫证(初咳期):疏风祛邪,宣肺止咳-三拗汤加减2、气阴耗伤证(恢复期):养阴润肺,益气健脾-肺阴亏虚证:沙参麦冬汤加减-肺脾气虚证:人参五味子汤加减3、痰火阻肺证(痉咳期):泻肺清热,涤痰镇咳-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第三十八章寄生虫病1、肠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汤加减2、蛔厥证:安蛔定痛,继之驱虫-乌梅丸加减第三十九章夏季热1、暑伤肺胃证: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2、上盛下虚证:温补肾阳,清心护阴-温下清上汤加减第四十章紫癜1风热伤络证:疏风散邪,清热凉血-连翘败毒散加减2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3气不摄血证: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4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加减第四十一章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卫气同病证: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2、气营两燔证:清气凉营,解毒化瘀-清瘟败毒饮加减3、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清解余热-沙参麦冬汤加减工作组人员(按首字母排列):培培,娃娃,晓芬,小垒,小星。
(完整word版)中医儿科学重点
二十五、遗尿 1)下元虚寒证: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 2)脾肺气虚:培元益气、固涩小便-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龙胆泻肝汤
二十六、紫癜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益气摄血-归脾汤
二十七、汗证 1)表虚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益气养阴-生脉散
八、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消乳丸、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补兼施-健脾丸
九、疳证 1.主证 1)疳气证:和脾健运-资生健脾丸 2)疳积证:消积理脾-疳积散 3)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 2.兼证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真武汤
十、惊风 1.急惊风 1)感受风邪:疏风清热、熄风镇惊-银翘散 2)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 3)惊恐痉厥:镇惊安神-抱龙丸、安神丸 2.慢惊风 1)土虚木亢: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 2)阴虚风动: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
十四、麻疹 1.顺证 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2)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 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2.逆证 1)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合六神丸 2)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
十五、风痧 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 2)邪热炽盛:清热解毒-透疹凉解汤
二十八、胎黄 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二十九、脐风 脐风:宣通经络、驱风镇痉-撮风散
六、泄泻 1.常证 1)伤食泻:消食化积-保和丸 2)风寒泻:疏风散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补脾温肾-附子理中汤 2.变证 1)伤阴:酸甘敛阴-连梅汤 2)伤阳:温阳救逆-参附龙牡汤
中医儿科学手册
中医儿科学手册
本文档旨在为医学从业人员和普通读者提供中医儿科方面的全
面参考。
以下是本手册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章:中医儿科基础
介绍了中医儿科学科体系及其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生理与病理学、辨证论治基本方法等。
第二章:中医儿科诊断
介绍了中医儿科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和辨证
施治等。
第三章:常见病证的中医诊治方案
介绍了许多常见疾病和症状的中医诊治方案,包括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疳积等。
第四章:中医儿科养生
讲述了儿童生长发育、饮食调理、中药膳食疗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部分
第五章:中药
介绍了常用于儿科疾病的中药药物、药性、配伍、制法等。
第六章:针灸
介绍了中医儿科常用针灸疗法原理、穴位、操作技巧等。
第七章:推拿
介绍了中医儿科常用推拿疗法原理、基本技能等。
第八章:其他治疗方法
介绍了中医儿科常用的其他治疗方法,如气功、音乐疗法、按摩、艾灸等。
结语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手册》是一本涵盖了中医儿科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的全面参考,对医学从业人员和家长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儿科学(电子教案)
学
内
容
提
要
掌握内容:
小儿望诊的内容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明确五色望诊的主病,望形态,审苗窍及看指纹的内容及辨证论治中意义。
熟悉内容:
1、小儿闻诊,问诊及切诊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内容:
儿科诊法的应用特点。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看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应用。
教学
设计
与
组织
在回顾中医四诊基础上,按照望闻问切为纲,通过临床举例讲解儿科四诊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30分钟。望诊内容。
10分钟。闻诊内容。
20分钟。问诊内容。
20分钟。切诊内容。
10分钟课堂小结。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填表
教师签字
教研室
主任签字
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中医儿科学
章 节
第一章第六节
授课方式
理论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儿科治法概要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在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通过讲述小儿治疗方法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应该注意的要点,以便于临床的具体应用。
10分钟本次课程内容小结。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填表
教师签字
教研室
主任签字
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西医儿科学
章 节
第四章三节
授课方式
理论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小儿肺炎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通过本节课程的讲解,使学生从西医的角度认识小儿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临床诊断要点及西医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儿科学
儿科四诊概要
医学课件 20
儿科四诊概要
重点:指纹 个人史 脉象 囟门
医学课件
21
四诊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小儿有其 生理、病理持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与成人有别,且婴 儿不会言语,有时年龄较大的小儿也不能正确诉说病情, 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 故历代儿科医家都重视望诊。
医学课件
38
察口
• 察口:口唇、牙齿、齿龈、咽喉、腮、腭 • 口唇—外观、颜色及干湿度 淡白—脾虚气血不足 青紫—血瘀或寒证 樱红—暴泻伤阴 干燥——伤津之征
医学课件
39
口—牙齿、齿龈
齿—出牙、换牙、齿。 逾期不出—肾气不足 龈—属胃,齿龈的形、 色红肿—胃火上冲 婴儿有白色斑块,影 响吮乳,俗 称板牙
新生儿期
• 分期标准: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 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 临床意义:由于新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和御邪能力都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 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损伤胎儿,可导致产伤、 窒息、硬肿、脐风等疾病。
婴儿期
• 分期标准:出生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 临床意义: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处于 乳类喂养并逐渐添加辅食的阶段,机体发 育快,营养需求高。但是,脾胃运化力弱, 肺卫娇嫩未固,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 渐消失,一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容易发生 肺系疾病、脾,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幼儿期
• 分期标准: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 临床意义:这一时期小儿由于断乳后 食物品种转换,容易发生吐泻、疳证 等脾系疾病;户外活动增多,接触面 扩大,传染病发病率增高;幼儿识别 危险、自我保护能力差,故易于发生 中毒、烫伤等意外事故。
学龄前期
• 分期标准:3周岁后到入学前(岁)为 学龄前期。 • 临床意义:这一时期要加强思想品德 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障 儿童身心健康。学龄期儿童容易发生 意外伤害,如溺水、烫伤、坠床、误 服药物中毒等,应注意防护。
9、中医儿科学
1、概述
(1)发病年龄与性别特点
(2)发病特征
2、病因病机
(1)多发性抽搐症的病因
(2)多发性抽搐症的病机
3、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1)气郁化火证的症状、治法、主方
(2)脾虚痰聚证的症状、治法、主方
(3)阴虚风动证的症状、治法、主方
二十三、惊风
1、概述
(1)概念
(2)驱蛔单方
2、蛲虫病
(1)主要临床表现
(2)预防与护理
三十九、夏季热
1、概述
(1)概念
(2)好发季节及年龄
2、病因病机
(1)夏季热的病因
(2)夏季热的主要病机
3、辨证论治
(1)症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2)暑伤肺胃证、上盛下虚证的症状、治法、主方
四十、紫癜
1、病因
紫癜的病机
2、诊断
(1)过敏性紫癜的诊断
1、概述
(1)概念
2、辨证论治
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虚火上浮证的症状、治法、主方
十六、泄泻
1、概述
(1)发病情况
(2)转化与预后
2、病因病机
(1)泄泻的病因
(2)泄泻的主要病机
(3)伤阴、伤阳变证的病机
3、辨证论治
(1)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的症状、治法、方药、加减法
(2)脾虚泻、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主方
3、辨证论治
(1)风水相搏证的症状、治法、方药、加减
(2)湿热内侵证、阴虚邪恋证、气虚邪恋证的症状、治法、主方
(3)水凌心肺证、邪陷心肝证、水毒内闭证的症状、治法、主方
二十六、肾病综合征
1、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
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 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病机是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小儿冷暖不知 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主气,司呼吸, 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 肺气上逆,则为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 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 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或禀赋不足,素体虚 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气阴, 发展为内伤咳嗽。
三、分证论治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 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 脉浮紧,指纹浮红。 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肺主卫表,司开合, 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喉痒声重; 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故而发热恶寒;风寒外袭, 经气不畅,见全身酸痛;舌苔薄白、指纹浮红为邪 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常用炙麻黄、荆芥辛温宣肺; 杏仁、白前、远志宣肺止咳;陈皮、紫苏子燥湿化 痰;蝉蜕、桔梗、甘草祛风利咽。
第九单元
咳嗽
定义:咳嗽是以咳嗽振作为主症的肺系疾
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 痰谓之咳嗽。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 率高。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婴幼儿 为多见。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本 病多数预后良好,部分可反复发作,迁延 不愈,或病情加重,发展为肺炎喘嗽。本 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分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性哮喘
证候: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音,痰多白沫,形寒 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 苔白滑,脉浮滑。 分析:风寒外束,痰湿阻肺。风寒在表,故恶寒无 汗,鼻流清涕;痰湿内阻,阳气不能宣畅,故面色 淡白;湿痰阻络,气道受阻,故咳嗽气喘,吐白沫 痰;痰气相搏,喉间可闻哮鸣音。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麻黄、 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温肺化饮,白芥子、苏 子、莱菔子行气化痰,白芍药、五味子敛肺平喘。 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哮吼甚加地龙、僵 蚕化痰解痉;气逆者,加代赭石降气;便秘者,加 全瓜蒌通腑涤痰。
3.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 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指纹色紫。分析:痰热内蕴,肺失清肃。外感风 热化火人里,炼液成痰,痰随气逆,故咳嗽痰多,稠粘 难咯;气火上升,里热熏蒸故面红唇赤,口苦作渴,烦 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是痰热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前胡、瓜蒌 皮、葶苈子肃肺降逆,茯苓、浙贝母、车前子祛痰镇咳, 黄芩、鱼腥草清肺解热,甘草和中。 痰多色黄,稠粘咯吐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清肺 化痰;胸胁疼痛加郁金、川楝子理气通络;心烦口渴加 栀子、黄连、竹叶清心除烦。
4.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 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正虚邪恋,肺阴受损。阴虚则内热,故见午 后潮热,手足心热,热伤肺络,见咳嗽带血;阴液 受伤,无以上承,故口渴咽干;阴虚生燥,见干咳 无痰,喉痒声嘶。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清肺火、 养肺阴,麦门冬、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生扁豆 清胃火、养胃阴,桑叶宣肺,生甘草清火和中。 咳嗽痰粘加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石豁痰止咳; 咳甚痰中带血加茅根、藕节炭、蛤粉炒阿胶清肺止 咳;阴虚发热加地骨皮、白薇、生地黄、石斛养阴 清热。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于痰饮 内伏,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外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接触 异气,或嗜食酸咸甜腻。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 肺常不足,宣肃失职,津聚成痰; 脾常不足,运化失职,湿酿为痰; 肾常虚,肾阳不足,水泛为痰,肾阴不足,炼液为痰 痰贮肺络,成为宿根。 外邪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机 升降不利,发为哮喘。
(二)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突然面色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加剧,汗出 不温,四肢厥冷,神萎淡漠或烦躁不宁,右胁下肝 脏增大、质坚,舌淡紫,·苔薄白,脉微弱虚数。 分析:心阳虚衰,正气欲脱。心阳不能运行敷布全 身,故面色苍白,四肢欠温;阳气浮越,故虚烦不 宁;肺气痹阻,影响心血运行,血液瘀滞,故紫绀, 舌淡紫;肝藏血,血郁于肝,故肝脏肿大。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 气,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敛阴,白芍、 甘草和营护阴。 面色口唇发绀,肝脏肿大者,加当归、红花、丹参 活血化瘀。兼痰热实证,须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4.毒热闭肺
证候: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则喘憋, 涕泪俱无,鼻孔干燥,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 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麻杏石甘汤)加减。
5.阴虚肺热
证候:低热不退,面色潮红,干咳无痰, 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 分析:余邪留恋,肺阴虚弱,故干咳无痰。 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 麦门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桑叶、 款冬花止咳,生扁豆、甘草健脾。 低热缠绵加青蒿、知母清虚热;咳甚加泻 白散泻肺;干咳不止加五味子、诃子敛肺 止咳;盗汗加地骨皮、煅龙骨敛汗固涩。
3.痰热闭肺
证候:壮热烦躁,咳嗽,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 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分析:痰热壅盛,故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 黄。肺气郁闭故见气促喘憋,鼻翼煽动。舌红,苔 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药:麻黄、 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平喘,细茶升清降浊, 桑白皮、葶苈子泻肺,苏子、前胡宣肺化痰,黄芩、 虎杖清肺解毒。 痰重者加猴枣散豁痰;热甚腑实加生大黄、玄明粉 通腑泄热;痰多加天竺黄、制胆南星化痰;唇紫加 丹参、当归、赤芍活血化瘀。
6.肺脾气虚
证候:病程迁延,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 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 肢欠温,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肺气虚则气短多汗,咳嗽无力,低热起 伏。脾气虚则纳差,便溏,神疲乏力,四肢欠 温。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五 味子、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敛肺,百部、橘红 止咳化痰,生甘草和中。 动则汗出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敛汗; 咳甚加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纳谷不香加神 曲、谷芽、麦芽;大便不实加淮山药、炒扁豆 健脾益气。
第十一单元
哮喘
定义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作 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 者不能平卧。哮指声响,喘指气息,临床 上哮常兼喘。 本病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季及气温 多变季节发作为主。 年龄以1—6岁多见。95%的发病诱因为呼 吸道感染,发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起病 愈早遗传倾向愈明显。
2.风热郁肺
证候: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发热恶风,微 有汗出,口渴欲饮,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 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闭失宣,因而发热恶风,微有 汗出,口渴引饮。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为风热之象。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热宣肺,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桔梗、牛 蒡子清热利咽。 壮热烦渴,倍用石膏,加知母,清热宣肺;喘息痰 鸣者加葶苈子、浙贝母泻肺化痰;咽喉红肿疼痛, 加射干、蝉蜕利咽消肿;津伤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清 热。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 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开窍于鼻,风热犯 肺,肺失清肃,气道不宜,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 肺主皮毛,风热束表,客于皮毛,疏泄失司,故发 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肺热上熏于咽,则咽痛;舌 苔薄黄、脉浮红,为风热邪在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 荷、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 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和中。 气粗、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肺热重加 黄芩清肺;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利咽消肿; 咳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 蒌涤痰止咳。
引起肺炎喘嗽的病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主要是感受风邪,小儿寒温失调,风邪外 袭而为病,风邪多夹热或夹寒为患,其中以风 热为多见。内因责之于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 固,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宜,久病 不愈,病后失调,则致正气虚弱,卫外不固, 腠理不密,而易为外邪所中。 肺炎喘嗽的病变主要在肺。病机为肺气郁闭。 肺为娇脏,性喜清肃,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感受风邪,首先侵犯肺卫,致肺气郁闭,清肃 之令不行,而出现发热、咳嗽、痰壅、气促、 鼻煽等症。痰热是其病理产物,常见痰热胶结, 阻塞肺络,亦有痰湿阻肺者,肺闭可加重痰阻, 痰阻又进一步加重肺闭,形成宣肃不行,症情 加重。
诊断要点
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 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 2.好发于冬春季节。 3.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啰 音。 4.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
肺炎喘嗽:以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 热为主症,双肺听诊吸气末可闻及固定的 中细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 紊乱及斑片状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