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22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
作品简介
《方舆胜览》:南宋地理总志。祝穆撰。 七十卷。略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而详于 名胜古迹、诗赋序记,尤重视“四六”一门。 于各地风土习俗,采摭丰富,为记载南宋地 理的重要著作。
初读课文
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初读课文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 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 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
句意: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他 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从总体上介绍车胤的勤奋学习,博学多才。
品读课文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 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句意:曾经由于家境贫寒,夜晚没有油点灯,夏天 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 夜以继日地学习。 通过具体的事例——囊萤夜读,讲车胤是
zú
其意,还卒业。
初读课文
我会写
逢卒
注意上下穿插的安排
初读课文
逢 fénɡ
结构: 半包围 部首: 辶 书写指导:被包部分的撇、捺不要写得太
长,最后一笔“平捺”要舒展。
初读课文
用来舂(chōnɡ)
正在
米或捣衣的铁棒 铁杵成针 这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
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
“囊萤夜读”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勤 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
品读课文
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理解文言文呢?
①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如“恭勤” “通”“练囊”等,也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来 理解;②可以将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 “贫”字可以组词“贫穷”来理解;③利用 已知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如“萤火”。
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以下是《文言文二则》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一、原文《囊萤夜读》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因此,到了夏天夜晚,他就无法读书。
有一天,车胤无意间发现一只萤火虫发出光亮,在黑暗中显得特别耀眼。
车胤灵机一动,心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放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开始动手制作。
终于,一个精致的小灯笼做成了,里面放了一些萤火虫,车胤因此得以在夜晚继续学习。
《铁杵成针》李白在山中读书时,没有完成作业,就出去玩了。
他突然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感到很奇怪,便询问老妇人。
老妇人回答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听后深受感动,心想:我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于是,他回到家里,继续努力学习。
二、重点词语解释1.囊萤夜读:用口袋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比喻勤学苦读。
2.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和毅力,事情就能成功。
也说“铁杵磨成针”。
3.弃去:扔下。
去:离开。
4.得:能够。
焉:语气词,相当于“啊”。
5.忽见:突然看见。
光:光亮。
耀眼: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6.囊:口袋。
萤:萤火虫。
7.以:用。
置:放。
之:代萤火虫。
8.益:更加。
奋勉:努力。
乃:于是。
成:完成。
得:得到。
以:用来。
致:取得、获得。
之:代词,这里指书。
焉:语气词,“啊”。
毕:完成。
始得:开始得到。
以:用。
焉:语气词,“啊”。
也:表陈述或解释说明的语气词,无义。
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
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预习笔记:1、了解背景:《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好友钟子期的真挚情谊成为千古佳话。
2、重点字词:(1)字音:伯牙(bóyá)钟子期(zhōng zǐqī)善哉(shàn zāi)鼓琴(gǔqín)(2)词义:善:擅长,善于。
哉: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鼓:弹奏。
志:心志、心意。
3、重点句子:(1)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2)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3)伯牙鼓琴,志在云汉,钟子期曰:“善哉,善哉,绵绵兮若云汉!”4、提出疑问:(1)《伯牙鼓琴》的故事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2)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复习笔记:5、回顾课文:《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友谊。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两人心意相通,互相理解。
当伯牙弹琴时,钟子期能够准确地理解他的心意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两人的友谊成为了千古佳话。
6、重点回顾:(1)《伯牙鼓琴》中的重点字词有哪些?(2)《伯牙鼓琴》中的重点句子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含义?(3)《伯牙鼓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解答疑问:(1)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现在是否已经有了答案?请简要说明。
(2)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并尝试解答。
8、拓展思考:(1)除了《伯牙鼓琴》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谊的故事?能否与大家分享?(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维护友谊?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文言文二则》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两篇文言文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1.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2. 《书戴嵩画牛》原文: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翻译: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
”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22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22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如下:
《学弈》课堂笔记: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总想着会有天鹅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但后者的成绩却不如前者好。
是后者的智力不如前者的聪明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课堂笔记: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见到两个小孩正在辩论。
问他们辩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
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车盖那么大,正午时则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感觉很清凉,到了正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不能裁决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一、原文及译文。
1.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 译文。
二、字词解释。
1. 鼓:弹奏。
2.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3. 善哉:好啊。
4. 巍巍:高大的样子。
5. 若:像。
6. 少选:一会儿,不久。
7. 汤汤(shāng shāng):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8.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弄断琴弦。
9. 不复:不再。
10. 以为:认为。
三、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琴,子期能准确地领悟伯牙琴音中所表达的心意,他们是知音。
后来子期死了,伯牙认为知音已失,于是破琴绝弦,表达了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也体现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四、重点句子赏析。
1.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赏析:这两句话通过伯牙鼓琴时的“志”和锺子期的“善哉”评价,生动地表现出两人之间心意相通的知音关系。
伯牙心里想着高山或流水,通过琴音表达出来,而锺子期就能准确地听出伯牙琴音中的意境,并且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一个“巍巍乎若太山”,一个“汤汤乎若流水”,从侧面反映出伯牙琴艺的高超以及两人知音间的默契。
2.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赏析:这是文章的结尾句,也是情感的高潮之处。
锺子期的死对伯牙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伯牙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样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他对知音的敬重和失去知音后的悲痛。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深刻地体现出伯牙认为知音难再得的绝望心情,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他们之间知音关系的珍贵。
小古文第22课
小学古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是《文言文二则》,选录了《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篇文言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小朋友明白的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也就是现在的流行语——“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和译文。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
晋朝人车胤。
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从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
世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要磨成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朗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朗读第一则:《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曰:“彭祖善視夢。
其視龍為蛇,故稱夢。
有蒼頭獨臥,夢其食藥,覺而盜之。
明日受箘,得嘉藥而服之。
其臥者疾起而笑曰:‘我夢阿夢也。
’不悔其盜,而謂其得未必善也。
”其言曰:“丈夫志士,慎勿妄夢。
夢雖生矣,猶未可夢也。
專心致志,功名自實。
若夫淫心妄行,夢亦從之。
彼梦之不防,亦恆有以。
故聖人寓言曰:‘孔子夜夢城墙倒,以告仲尼。
仲尼曰:“誌哉!”其后三日而崩。
’嗟乎!其变也,亦可畏也。
”参考内容:庄子的《逍遥游》中,“彭祖”因时常梦到龙让他误会为蛇而弄错事情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谨慎对待梦境。
他还举出有人做恶事得到好处后心中不悔,因此强调了丈夫志士要守正道,不要妄想不实之事。
最后提到孔子梦到了城墙倒塌,之后不久就去世了,表达了人们应该对于梦境引起警惕,不妄信寄托在梦中的幻觉。
第二则:《红楼梦·金钏儿病逝》宝钗向麝月道:‘系统不该叫他来的,可又有什么……我也不晓得。
’说了一回,又问麝月道:‘你们好歹以后咱们不要独霸这个房子,免得常有男人来看了不方便。
依我说,在这里受个责,分开住算了。
’还没说完,只听洒然一声轻笑,步入后面院子来的林黛玉笑了道:‘这还用说嘛。
再不就分开咯。
’语音刚落,只听床边金钏儿测试了一口气儿,死了。
麝月知晓金钏儿走了,泪如雨下,唤得宝钗急忙走来。
宝钗道:‘别哭罢。
若是比这病还厉害的,你还怎么得了呢?别忘了,我们那一层还有奶妈,谁也离不了谁的。
怎么也只好将在我们这里的别的妈妈们统统赶回去。
’参考内容: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提议别让男人进来,宝钗便提出将母妈们全部统统赶回去,以免影响到自己的思考和处理事情。
金钏儿不慎病逝,宝钗则在寻求妥善解决的方案。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强调了女性应该“自重”,不被外在因素所影响,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宝钗还提到要对自己的选择尽责,如果要过得舒服幸福,一定要学会权衡利弊,考虑周全退一步让自己舒服。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上的意思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上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相关意思如下:
第一则:《伯牙鼓琴》
译文是:俞伯牙弹奏古琴,钟子期听。
开始弹琴时,伯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称赞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水势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了,伯牙摔破古琴,剪断琴弦,一生不再弹琴。
认为世间再没有人,值得自己为他弹琴啦了!
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四川有个姓杜的处士。
,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其中一幅是戴嵩的《牛》。
杜处士尤其喜欢,他用玉做画轴,用锦囊将它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书画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时候,力量集中在角上,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的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人,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1。
六上语文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22课《二则》课堂笔记一、课文导读《二则》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
这篇文章通过对两则小故事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传达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二、课文内容分析1. 故事一:柳子厚尊师故事中的柳子厚在遇到老师时非常尊敬,行为端正,态度恭敬。
他积极向老师请教,虚心学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
2. 故事二:周国平助友周国平见到朋友遇到困难,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了朋友渡过难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与朋友相处要互相帮助。
三、课文中的人物形象1. 柳子厚柳子厚是一个敬重师长的好学生,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懂得尊重师长,虚心向老师学习,体现出了优秀的品质。
2. 周国平周国平是一个乐于助人的朋友,他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展现了友爱的品质。
四、课文的主题思想整个《二则》课文通过两则小故事,传递了作者对品德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柳子厚尊师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学习,培养良好的品德;周国平助友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与朋友相处要互相帮助。
这些思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困难时,要学会助人为乐,做一个有爱心,有正义感的人。
五、教学反思本文言文《二则》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
通过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的品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也能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二则》课文通过两则小故事,向我们传递了关于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观念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这篇课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家庭的和睦相处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上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伯牙鼓琴》
1. 重点词语:
方鼓琴:刚刚。
志:心思,心意。
善哉乎:多么。
皎皎:形容月光洁白明亮。
峨峨:山高高的样子。
泰山:山名。
洋洋:形容大海辽阔。
念:想,思考。
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必:一定,必定。
之:代词,代“琴”。
所念:所想的。
必得:一定能听得到。
其:他。
以:用。
必得听之其:一定有听得到的。
其,代词。
志:志趣,心意。
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判断或疑问语气。
乃:就。
复:再,又。
云:说。
2. 翻译: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就像高大的泰山拔地而起!”伯牙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就像江河在我眼前流淌!”伯牙心里想到绵延的群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就像山峦在我眼前!”伯牙心里想到漫天的繁星,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就像繁星在我眼前闪烁!”伯牙心里想到春天的花朵,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就像花儿在我眼前绽放!”
3. 本文通过描写(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觅)。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优质ppt课件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 “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 文最基本的能力。
朗读提示:斜线是停顿符号。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解释文章重点 词语的意思,并翻译文章大意。
要求: 1. 自己翻译; 2. 同桌互译; 3. 找出不会解释的词语或句子。
文言文翻译技巧
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 换、补、删、调。 1 . 留 : 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 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 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 时照搬即可。 2 . 对 : 即对译法。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大量采用 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
《囊萤夜读 》
用口袋装。
谦逊有礼。 囊萤夜读 通晓,明白。
yìn ɡŌn qín
贫穷。 胤ɡ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
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
yā
萤 火 以 照 书 , 以 夜 继 日 焉n
白色
薄绢做的
萤火虫。
口袋。
课文讲解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句意:车胤谦恭有礼,学习勤奋 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从总体上介绍车胤的勤奋学习,博学多才。
会认字
gōng
qín
yān
恭敬 勤奋 焉
会写 字
囊萤恭勤博贫焉
注意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哟。
囊
焉
对比识记:与“嚷”区分开。 组词:练囊 萤囊 囊括
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 组词:心不在焉 善莫大焉
初读课文
自读提示: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六年级上册第22文言文二则课文讲解
六年级上册第22文言文二则课文讲解
第22文言文二则是《晋孔》和《衡》篇古,它都是古,于古代文的,展示了文的展情,以及作者深沉感情的表和思想放的想象。
《晋孔》是一首有趣的古,它描了一古老的景象,形象地表了人死去的父的思念之情,并表了人父的念和深情,即使父已死去,但人仍然父的思念和念十分清楚。
中的句子那父的容,逝息,完活在言更了作者父的深情。
《衡》述了代人衡大自然的思考,不同角度描了一幅宏的面。
中表了人大自然的感受,以及落雨的美妙之情:秋雨不易收,土依安。
惟在蟠螭林,醉春。
可,人落雨的景象充著意美感。
此外,首古也了古人的文思想和精神,即自然、的文。
中的比喻和喻表出自然的敬意,以及大自然生的感受。
通《晋孔》和《衡》首古的解,我可以看到,它都是古代中精彩的文著作,表了古代文的展情以及作者深沉感情和思想放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它了古人自然的敬意,以及向大自然表示尊重的放精神。
因此,我可以中到很多的文精神,并落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
- 1 -。
22课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⑥[少选]一会儿,不久。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流水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大山,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一会儿,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死后,伯牙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中心:《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伯牙和锺子期的动人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释:①本文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戴嵩,唐代画家。
②[处士]本指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人。
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③[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做画囊,用玉做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件。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类文拓展 第22课 文言文二则
22 文言文二则
(一)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二)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桓侯
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22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的课堂笔记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的课堂笔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一、导入本课的两篇文言文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这两篇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两篇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分析1.《伯牙鼓琴》本篇文言文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故事。
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则善于听琴。
伯牙弹琴时,钟子期能够听出琴声中的含义,两人因此成为了知音。
后来,伯牙去世后,钟子期也失去了知音,不再听别人弹琴。
这个故事表达了知音难求、珍惜友谊的情感。
在课文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1)文言词汇:如“鼓”、“听”、“知音”等。
(2)句式结构:如“善哉乎鼓琴”、“善听”等。
(3)故事情节: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相识、相知、相惜等。
2.《书戴嵩画牛》本篇文言文讲述了戴嵩画牛的故事。
戴嵩是一位画家,擅长画牛。
有一天,他画了一幅《斗牛图》,图中两牛相斗,生动逼真。
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指出画中的错误,因为两牛相斗时,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
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感到非常惭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需要深入生活、观察实际。
在课文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1)文言词汇:如“善画”、“斗”、“惭愧”等。
(2)句式结构:如“一日曝书画”、“见之谬矣”等。
(3)故事情节:如戴嵩画牛、牧童指出错误、戴嵩感到惭愧等。
三、重点词汇解释在《伯牙鼓琴》中,重点词汇有“鼓”、“听”、“知音”等;在《书戴嵩画牛》中,重点词汇有“善画”、“斗”、“惭愧”等。
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需要重点掌握。
四、句式结构分析在《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善听”等体现了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在《书戴嵩画牛》中,“一日曝书画”、“见之谬矣”等也体现了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通过分析这些句式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五、思想内涵探讨这两篇文言文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之书戴嵩画牛译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之书戴嵩画牛译文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之书戴嵩画牛译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之书戴嵩画牛译文[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一天,他把自己的字画摊开晾干。
一个牧童看到这幅画,拍手笑说,这幅画是斗牛。
牛打架,力气用在墙角,尾巴画在两腿之间。
现在(这幅画中的牛)在摇尾巴打架,这是不对的。
杜笑了笑,认为他是对的。
有句古话:种田要问农民,织布要问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2、四年级语文下册22课《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四年级语文下册22课《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全文:殷公勤奋博学。
穷人不经常得到石油。
岳夏日夜练习用几十只萤火虫给书拍照。
晋代有个叫车胤的人。
他彬彬有礼,勤奋不懈。
他知识渊博,精通许多事情。
但是家里穷,不能一直有油照明。
夏天的晚上,他用白色的薄绢做了一个袋子,里面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读,没日没夜地学习。
3、四年级语文下册22课文言文二则生字注音专项训练答案一、给下列生字注音yng b pn fng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囊nng 行囊囊萤映雪恭gōng 恭敬恭喜勤qn 勤快勤劳焉yān 少焉心不在焉卒z 士卒卒长杵chǔ 舂杵铁杵成针三、比一比,再组词萤萤焰萤火虫博博学博士荧荧幕荧光棒搏搏斗搏击贫贫困清贫逢重逢逢凶化吉贪贪心贪得无厌缝裁缝缝补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盛 chng 盛饭 shng 盛开磨 m 磨灭 m 磨盘五、咬文嚼字(填序号)1.①a ②c ③b2.①a ②b ③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激励赛读。
(4)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出示: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2)为了读书车胤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着的小古文,请看课题。(PPT 出示: 22 铁杵磨针)
2.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1)读一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可是中间无停无顿。跟老师来读 ——铁杵 / 磨针,这样来读,有什么感觉?对,有了节奏,感觉很有味道,别人听了,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4.听听故事,组组词语。
教师讲述:在眉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磨针溪这外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
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对,世间、世上;“传”呢?对,传说。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你们来看看,“过小溪”的“过”,组个词,“路过”可以,“经过”也很好,“跃过”,也可以,“趟过”,这个词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笨拙;功到自然成,功?功夫;成?成功。古时一个字,现在一个词,所以说古文语言简洁、凝练。)
老妪曰:
“功到 / 自然成耳。”
太白 / 感其意,
还 / 卒 业。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1)教师讲述: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哪,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2)学生讲述,讲后评议。
4.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教师引领,一句一句说评书。
1.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1)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
(2)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字形,说说“曰”的意思。(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3)读一读带有“曰”的语句。
2.人物称呼,不断变幻。
(1)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李太白 白 太白)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6.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1)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2)读一读带有“之”字的语句。
五、变幻朗读
1.变成诗歌,更加醒目。
磨针溪,
在 / 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 / 李太白读书 / 山中,
未成,
弃去。
过小溪,
逢老媪
方 / 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白 / 笑其拙。
六、尝试背诵
1.看着填空,尝试背诵。
(1)出示内容 。
磨针溪,在。世传,未成,。过,逢老媪,问之,曰:“。”白。老妪曰:“。”太白,。
(2)自由背诵。
2.乐于展示,我来背诵。
3.眉飞色舞,齐声背诵。
七、拓展延伸
1.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看: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教师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
(3)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
2.看看部首,猜猜字义。
老媪 老妪(看“媪”“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老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3.指名朗读,纠正断句。(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
⒋学生齐诵,诵得整齐。
四、细读感悟
重句。
在 / 眉州象耳山下在眉州 / 象耳山下
世传 / 李太白读书 / 山中世传 / 李太白 / 读书山中
4.标出停顿,自由朗读。
5.同位互读,互帮互辅。
三、检查自读
1.读读词语,重点正音。
(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下面词语:
磨针溪 眉州 弃去
铁杵 老媪 老妪
欲作针 笑其拙 还 卒 业
二、初读文本
1. 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磨针溪,在 / 眉州象耳山下。世传 / 李太白读书 / 山中,未成,弃去。过 / 小溪,逢 / 老媪/ 方 / 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白 / 笑其拙。 老妪曰:“功到 / 自然成耳。”太白 / 感其意,还/ 卒业。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教师引领,慢慢诵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3.请同学再读一遍课文,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4.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5.让同学们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22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囊萤夜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3.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
1.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囊萤夜读》。板书:囊萤夜读---读题释意。
2.看图片,猜一猜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铁杵磨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重点难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
1.李白诗歌,比赛诵读。
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欢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
四、回读课文,品味形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
2.学习完这个故事,你觉得主人公身上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拓展延伸,内化情感
1.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①开朗读会。②绘画。③写话。④当解说员。
2.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3.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
5.调调顺序,感受句式。
(1)看,下面这三句话,读一读,说一说,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意思一样,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感觉是大白话,语言不简练了。)
(2)读一读书中的语句
6.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7.抽读词卡。
8.再读课文,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读通顺。
9.指名读,互相评议。
10.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1)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2)辩一辩: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3)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3.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1)出示句子:白笑其拙。太白感其意。
(2)议一议:李白笑谁笨拙?太白感受到了谁话中的意思?(老媪、老妪,所以,“其”在这里指老妪、老媪。)
(3)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2)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 ? 那么“铁杵”呢?(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木头,是木棒?对,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呢?
(3)看一看
请看图片,这就是铁杵, 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 ,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话说,磨 针 溪 ,在 / 眉州 象耳山下,世传 李太白 / 读书 山中 ……
5.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这篇小古文,语言凝练,语句像诗一样,不但可以读,而且还可以唱。如果有古琴来伴奏,那就更好了,你听 —— (教师吟诵)
6.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