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
简析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

简析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历史上,为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高移化,学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班级授课制逐渐代替个别教学而成为主导教学组织形式。
同时,人的复杂性不断彰显,人的差异性日益突出,人的发展背景日益多元,“几乎已经没有所谓‘一般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把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把计划性与变化性(可等待、可加速)等等要求和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我们务必要重新审视“因材施教”,明辨古今社会发展变迁及教育的嬗递,以便可以更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不断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一、因材施教思想的源流探析对因材施教思想的源流进行系统而深入探讨,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它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其价值,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因材施教思想,可以更好地创造其价值实现的条件,进一步发挥它的效用,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教育实践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首创,因材施教一直作为孔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贯穿于其日常教育工作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例如,在其众多弟子中,在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个方面都有出众之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这是孔子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扬长避短,施之以不同教育的结果。
此后,因材施教的思想就一直贯穿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甚至被认为是“具有教育方针性的方法论”,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但需指出的是,“因材施教”的命题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来的,而是历经后儒的继承创新,直至朱熹的归结发展,才明确提出了“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理论的由来。
至此,因材施教的提法及思想逐渐趋于成熟。
具体而言,孔子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从三个角度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即分别基于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1. 引言1.1 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源自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能力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古代教育家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而非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才能和潜力来施教,不应强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标准。
这一理念在古代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其优势和劣势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这种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模式启示着现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的时候要注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在当今社会,面对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大学生群体,我们有必要借鉴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方式,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现代大学生教育的挑战现代大学生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学生的背景、价值观、学习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挑战,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焦虑和困惑。
教育者需要认识到这些挑战,并寻找创新的教育培养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挑战。
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和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可能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大学生教育的挑战,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化的教育培养。
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

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认识“因材施教”这种深刻的历史性演化,无疑为我们重新凝视那些“理所因此”的传统观念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发。
本文把历史上有关因材施教的分散材料和观点加以分析整理,形成系统的的结论,试图从教育史的记载中,探究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和进展,结合自己的语文实践加以反思,以利于在实施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制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 因材施教; 教育史; 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地进展完善,时至今日,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纳,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因材施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
因此,从教育历史的继承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上,进行研究探讨,不仅有历史的借鉴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因材施教”的演进轨迹“因材施教”是从孔子开始的,这能够说是雏形的或始发的“因材施教”。
这种“因材施教”模式在教学上的要紧表现,是对不同“材”的问同而答异,抑强而励弱,使之均得到进展,它贯穿着孔子的“忠恕”思想。
同是问仁、问孝、问政等,孔子对不同发问对象的回答完不同。
如: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出外工作仿佛去接待贵宾,使唤老百姓仿佛去承当大的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慎重。
自己不喜爱干的事,便不要给别人去干。
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确实是不在工作岗位也没有怨恨。
”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司马牛问仁,孔子答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
”颜渊问仁,孔子的回答又是:“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确实是仁。
一旦如此做到了,天下的人都赞扬你是仁人。
实践仁的道德,完全凭自己,难道还凭别人吗?”(《论语·颜渊》)。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作者:张如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因材施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教育历史的继承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上,进行研究探讨,不仅有历史的借鉴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他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这条原则不仅在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在孔子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被系统化了的一种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它属于理论的范畴。
首先,从认识论来看。
认识论的目的是合理地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
“因材施教”的对象是人,人是构成社会的决定因素,没有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合理的认识社会,归根到底是合理地认识人。
“因材施教”的“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
合起来说,就是依据学生(人)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
然而,由谁来“因材”、由谁来“施教”呢?这当然是教师也即人来完成。
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教育认识活动。
在这个双边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主动地位,即先由教师去认识“材”了解“材”(学生),进而根据“材”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迅速成长。
孔子的“因材施教”,正是正确反映了这一认识论规律。
因材施教的背景和意义

因材施教的背景和意义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因材施教”这个话题。
你想啊,咱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小雪花,对吧?每个人的兴趣、天赋、性格都大不相同。
就像你爱吃巧克力,我却偏爱草莓,这没什么对错。
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量身定制教育方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要是硬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塞进一个模子里,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
想象一下,像拼图一样,每块都有自己的位置,非要把方形拼块放进圆形洞里,那不就是闹笑话吗?说到因材施教,它的背景可真是深不可测。
这一理念在古代就有了,孔子老先生就说过“有教无类”,意思是要因材施教,不能一视同仁。
教育是要尊重个体差异的,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生产出来。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飞快,面对五花八门的知识,我们的教育不能像只给孩子们发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就等着我们去挖掘。
你想想,如果你把一个爱唱歌的孩子放在一堆数学题里,结果可想而知。
这个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笨,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再说说因材施教的意义,那可是深远着呢。
想象一下,假如我们都能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来制定学习计划,那他们的学习效率肯定能提高不少。
这个就像是给他们穿上了量身定制的“学习战衣”,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展拳脚,那他自然会爱上学习。
换句话说,因材施教就像是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小火花,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记得我小时候,数学可真是我的“克星”,但我一接触到绘画,就感觉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那种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真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藏”。
实施因材施教也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就需要教师们具备极强的观察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师就像是园丁,得仔细观察每一朵花的生长情况,适时浇水施肥,才能让它们茁壮成长。
可不是随便洒点水就了事的,得看天气、看土壤,甚至要考虑花的种类。
孩子们的学习风格多种多样,有的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则偏爱看书。
浅谈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精选文档

浅谈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一、因材施教的含义、原则和意义(一)因材施教的含义因材施教,从字面意义通俗地理解是指看材质定对策,但因材施教大多是对于教育而言的。
“因”是凭借、依据;“材”是实体对象,是指受教育者的特长;“施”是给予;“教”作动词用,教育的意思。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被大力提倡并且深受重视。
“《学记》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偏向:‘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这就要在摸清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即所谓‘知其心'的前提下,去发扬优点,矫正缺点。
”1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首倡因材施教,他定义的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天赋能力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优发展。
1. 因材“因材”的侧重点在于“材”。
“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天赋、个性以及有异于他人的成长特征。
这里不仅体现着“天生我材”的潜在因素,也体现着“孟母三迁”的环境影响。
人的品性的差异,既受先天影响,也受后天环境影响,所以对于“材”的判断不能只局限于受教育者本身,教师、学校、社会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人是感性的动物,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天性使然会对学生的一些行为存在主观上的定论,对于“材”的认识会缺乏客观意识,从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界定产生偏差。
因此,“因材”不仅要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承认和了解,而且也要充分展现出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教学态度。
2. 施教“施教”强调的是“教”。
“教”是引导学生学习,在教给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时培养。
“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它不是一种教学任务,而是一种社会责任。
浅谈“因材施教”

浅议“因材施教”一、因材施教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人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注重。
本文试图探索因材施教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高度重视,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
所以,欲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认真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
学生成绩不佳,除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仍然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等因素相关外,漠视学生在知识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对“因材施教”原则贯彻不力,恐怕也是主要原因。
“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既受教师的教育观点、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的影响,也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刀切密切相关,还与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的限制有联系。
所以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改革的最好方法是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水准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分层次教学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促动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
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有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对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大力推动与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正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方法与原则。
简析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

简析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历史上,为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高移化,学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班级授课制逐渐代替个别教学而成为主导教学组织形式。
同时,人的复杂性不断彰显,人的差异性日益突出,人的发展背景日益多元,“几乎已经没有所谓‘一般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把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把计划性与变化性(可等待、可加速)等等要求和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我们务必要重新审视“因材施教”,明辨古今社会发展变迁及教育的嬗递,以便可以更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不断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一、因材施教思想的源流探析对因材施教思想的源流进行系统而深入探讨,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它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其价值,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因材施教思想,可以更好地创造其价值实现的条件,进一步发挥它的效用,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教育实践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首创,因材施教一直作为孔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贯穿于其日常教育工作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例如,在其众多弟子中,在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个方面都有出众之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这是孔子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扬长避短,施之以不同教育的结果。
此后,因材施教的思想就一直贯穿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甚至被认为是“具有教育方针性的方法论”,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但需指出的是,“因材施教”的命题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来的,而是历经后儒的继承创新,直至朱熹的归结发展,才明确提出了“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理论的由来。
至此,因材施教的提法及思想逐渐趋于成熟。
具体而言,孔子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从三个角度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即分别基于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
浅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

浅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因材施教”由孔子倡导实施,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
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不言而喻因材施教在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推行的大背景下,依然活力四射,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推动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因此,历史课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灌输、轻交流,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思维,教学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感知。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觉得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实施个性化教育。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现实意义
1、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利于教师监控学生的发展过程并适时纠偏。
2、因材施教同样对家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切不可把自己扮成旁观者和不相关者,错误地把教育当成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3、学校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一个独立法人意志的机构,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秉承因材施教的精神有教无类。
教学分工的专业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班主任应当从任课教师中分离出来,专门负责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
4、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充分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浅谈因材施教(精选5篇)

浅谈因材施教(精选5篇)第一篇:浅谈因材施教浅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首先,多层次的学生群体要求分层教学。
根据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
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使人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情感表达,审美观和生活观念等等,所以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学显然不能整体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
其次,社会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分层教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日趋势繁杂的分工,必然需要有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为社会尽快和尽可能多的培养人才。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资质,进行分层教学。
第三,教学分层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才。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尊重人的个性、理想和愿望,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挥教育“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的功能。
第四,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素质教育。
其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也就是要极大地、最有效地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使人在人格、道德、智力、身体等诸方面健康发展,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的人,所以必须实施分层教学。
二、课题研究对象及目标:本课题以农村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效为目标。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途径:1深入了解做好分层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处置的机器,故为师者要做到分层教学,就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特长等),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家庭、社会、历史的各种原因。
浅谈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精选文档

浅谈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一、因材施教的含义、原则和意义(一)因材施教的含义因材施教,从字面意义通俗地理解是指看材质定对策,但因材施教大多是对于教育而言的。
“因”是凭借、依据;“材”是实体对象,是指受教育者的特长;“施”是给予;“教”作动词用,教育的意思。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被大力提倡并且深受重视。
“《学记》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偏向:‘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这就要在摸清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即所谓‘知其心'的前提下,去发扬优点,矫正缺点。
”1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首倡因材施教,他定义的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天赋能力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优发展。
1. 因材“因材”的侧重点在于“材”。
“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天赋、个性以及有异于他人的成长特征。
这里不仅体现着“天生我材”的潜在因素,也体现着“孟母三迁”的环境影响。
人的品性的差异,既受先天影响,也受后天环境影响,所以对于“材”的判断不能只局限于受教育者本身,教师、学校、社会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人是感性的动物,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天性使然会对学生的一些行为存在主观上的定论,对于“材”的认识会缺乏客观意识,从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界定产生偏差。
因此,“因材”不仅要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承认和了解,而且也要充分展现出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教学态度。
2. 施教“施教”强调的是“教”。
“教”是引导学生学习,在教给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时培养。
“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它不是一种教学任务,而是一种社会责任。
“因材施教”的时代内涵初探

“因材施教”的时代内涵初探“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
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颐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
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
的确,历代教育家从孔夫子、朱熹到陶行知都是“因材施教”的倡导者,也是实践家。
他们曾经培养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全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
所以,“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在新时期得以丰富和发展。
在2006年我们伴着困惑的自豪,合并了我校周边的小学。
在学校整合过程中,为了使优质教育能真正的以强带弱的形式达到均衡发展,我们深刻地对“因材施教”进行了时代的深化研究。
一、“因材施教”的目的是推动学校发展与促进个人发展的统一学校靠什么来发展?关键是学校是否具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适当的管理方略;关键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关键是学校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感召。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把书教好,把学生培养好,但作为学校领导必须从较高层面和更大范围来思考各种要素的再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什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学校的发展力,主要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作为价值指向的,归根结底还是内涵发展。
从我们学校内部来讲,新合并的教师观念陈旧、安于现状,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主要是客观的原因造成的。
这样如果学校要求不严,个人积极性不高,教师对教育知识的获得无疑有限,难免使教育脱离实际而更趋普通教育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合校初的基础抽测情况中我们发现,一至六年级基础测查情况基本相仿。
合校过来的五班、六班成绩基本比本校原班级平均分要低5-10分。
论因材施教的发展轨迹及时代新涵义

论因材施教的发展轨迹及时代新涵义【摘要】因材施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从开始提出至今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尽管也走过一段弯路,但其内容和涵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因材施教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实施也扩展到了整个教育过程中,为当今教育改革特别是弹性学习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因材施教;弹性学习制度;教育改革一、因材施教的含义因材施教是从古代开始应用至今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从其字面意思来看,“因”是依据,“材”是指人,在教育中就是指受教者,即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就是教育的意思,也就是施教者要依据受教育者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实施教育。
其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同一受教育者而言,施教目标、内容、方式等的具体确定要以受教育者已有素质状况为依据;二是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由于基础、条件各有特点,因此施教目标、内容、方式等不仅要有统一性、共性,而且还必须有与其个性特点相适应的个别性。
“因材施教”一词源自宋代大儒朱熹对孔子思想的评价总结,他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一句话被概括为“因材施教”并被历代教育家继承发展至今,虽经两千多年历史仍经久不衰,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教育原则、教育规律,它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因材施教,不能仅仅看作一般的教育原则,它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培养学生独特性的教育思想,一种个性教育观。
”二、因材施教的历史发展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已被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教育原则,它最早是建立在个别教育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
(一)因材施教的起源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据《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
”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2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因材施教”可谓渊源深远,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
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
在《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许多。
孔子的“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水平、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
现实中,“因材施教”既可指教育思想,又可指教育原则,也可指教育方法,还可指教育评价。
“因材施教”是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的客观存有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理解,是指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
教育是育人或促动人的发展的活动,教育的客观存有:一是人的多样性,二是人的发展的多样性,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又包括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发展阶段(或结果)的多样性。
教育多样性的客观存有,使人们理解到必须以多样性教育与教育多样性相适合,这就是因材施教。
换言之,教育面临的是“因材施教”的客观存有,教育须以“因材施教”的思想作指导,教育只能是也必须是“因材施教”才能与教育的客观存有相适合。
作为教育思想的“因材施教”,既是教育的指导方针,也是教育实践的依据,是教育“纲举目张”之纲。
“因材施教”是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是教育实践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法则有规律和法规之意,从教育规律的角度看,因材施教反映了教育各要素或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从法规的角度看,因材施教是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定。
因材施教作为教育原则,既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规律的理解,也说明人们在制度上、法规上对教育作了因材施教的“硬性”规定,也能够说,无论是从遵循教育规律还是从教育必须遵守的法则看,教育都应按照“因材施教”的规定行事。
“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教育中的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1. 引言1.1 古人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古人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被广泛认可和传承。
古代教育家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潜能,应该根据其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古代,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教育。
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优势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尊重和关爱学生的态度,不将学生视为同质化的群体,而是看待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种观念对当今大学生教育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和教育资源。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
1.2 当今大学生教育的问题当今大学生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包括教育质量下降、学生个性发展受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教育质量面临挑战,部分学生存在追求分数而非真正学习的情况,知识面广度不足,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个性发展受限,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育人机制,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许多大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缺乏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当今大学生教育需要改革,倡导因材施教的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正文2.1 古代因材施教的实践古代因材施教的实践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兴趣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
在古代,因材施教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论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

2006年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 .22006总第220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e a s t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S u mN o .220[收稿日期]2006-01-01[基金项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实践研究》[作者简介]赵雪江(1972-),女,蒙古族,辽宁葫芦岛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省实验中学教师。
论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赵雪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因材施教在道德教育领域是一条不可或缺的经典原则,从因材施教的提出到现代因材施教理论的逐步完善,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在经验思辨水平上的逐步完善阶段、在德育政治泛化时期的迷失阶段、在德育研究视角多元化时期的科学化期待阶段。
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演进历程,是从经验因材施教到科学因材施教的逐步转变过程,是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经验;科学[中图分类号]G 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06)02-0157-04因材施教是道德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原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确立的。
这条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所传承,并不断的发展完善,体现了对教育对象的充分尊重,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同时,它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从内涵到外延,不断被付与新的内容,实现了从经验因材施教到科学因材施教的历史转变。
一、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在经验、思辨水平上的逐步完善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并实施了因材施教,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
古人云:“因材施教”,意为依据不同的人的特点和能力,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以
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古代的教育中,这句话被广泛应用于各级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也
能够为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提供重要启示。
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中,也需要因材施教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不同的学生因为
其不同的天赋、个性、兴趣和学习习惯,具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特点。
因此,如果老
师只是一味地单纯地灌输知识,不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兴趣和需求,就难以达
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一个老师合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
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老师在授课时,应该要通过大量的交流与沟通来瞭解学生的学
习状况、喜好、特性和需求,然后结合他们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方式。
有些学生可能会对课
堂的理性论述兴趣缺缺,这时老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
有些学生可
能缺乏自信心,需要老师的鼓励与关注,让他们有成长的机会和场所,使他们的自由发挥,潜力得到完全发挥。
为了更好地执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也需要不断地升级,以适应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一方面,需要让大学生接触更丰富、多样化和创新化的课程和学
习环境,让他们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以便更好地引导和指导他们;另一方面,需要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挑战和瓶颈,提高他们的学习技巧和学习能力,从而帮助他
们更好地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其禀赋、知识基础不可能完全相同。
教师应该了解这个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状况,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制订授课计划。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不同要求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
教师只有树立这样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才能精心地设计教案,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或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
明确“学生探索,教师引路”的教和学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
这样才有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安排,除了首先考虑班上多部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外,还要重视“差生”和“优等生”这两头。
这里提出我个人的几点意见:1、学习内容按层次适当安排,让优等生理解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中等生理解教材中基本的部分,差生理解教材中最起码的部分。
2、在思维训练的要求上,中等生,优等生思维的敏捷水准要求达到直觉思维状况,而差生就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
浅谈因材施教 (3)

浅谈因材施教摘要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为其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其充分发展潜能。
本文将对因材施教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实施教学因材施教的指导原则和实践案例,以便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一理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关键词: 因材施教、学生差异、教学方法、个性发展1. 引言因材施教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同质化教育模式而言的新理念。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被视为一个整体,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然而,实际上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因此,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因材施教的理念开始逐渐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2. 因材施教的概念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为其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它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因材施教的核心原则是“个性化教育”,旨在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全面发展。
3.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3.1 充分发展学生潜能: 因材施教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
定制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专注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2 提高学习效果: 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了统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学生在符合其个体差异的教学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3 培养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挑战,可以帮助他们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形成独特的个性。
4. 教学因材施教的指导原则4.1 了解学生: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困难。
这需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观察,以便设计适合个体差异的教学计划。
4.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特点,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因材施教”由孔子倡导实施,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
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
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
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不言而喻因材施教在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推行的大背景下,依然活力四射,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推动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因此,历史课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灌输、轻交流,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思维,教学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感知。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觉得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实施个性化教育。
只有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因此我觉得应从教师教学个性化和学生学习个性化两个层面着手。
(一)、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历史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素质。
这种个性化素质一方面表现在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学而教。
其次贯穿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同时还涌动于个人教学的艺术风格之中。
历史教师的个性化素质首先表现于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上,
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特殊矛盾特殊对待,进行分层教学;要看到各类课文的不同特点是,分类进行施教;要实施双向因材施教,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
可以说,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个性化资源库。
但是,它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教师是否善于发现,善于挖掘。
历史教师只有敏锐地体察到这些个性特色,并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融入其中,进行深加工,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才能从中寻找到认同、理解、滋养等。
再次,历史教师的个性素质表现于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艺术风格。
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不同的教师各有所专长,个性化的教学艺术可以形象而直观地感染学生,带给他们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
有的教师激情洋溢,见景生情,使学生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得到陶冶教益,从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熏陶洗礼;有的教师沉静稳健,明思善辨,把色彩斑斓的课文内容沉着而有哲理地剖析给学生;有的教师擅长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的开放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
中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历史教师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必然会引发学生在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引发点,它会给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时冲动型学生要力求仔细,反省型学生要力求快速。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往往要在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探索、总结。
因此,教师应当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历史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历史学习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归纳、提炼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这样坚持不懈,师生定会打造出各自的丰采!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到今天,因材施教原则依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它的内涵和对现实的指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但如果我们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同传统的“因材施教”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社会提供的可资用于教育的一切有利条件施行教育,就会更好地发挥其高效育人、多出人才的积极作用。
因此,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仍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