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一代良弼元辅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一代良弼元辅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他对中国近代的古人,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名臣之首,以镇压太平天国而闻名天下。
咸丰年问,满清百孔千疮,民不聊生,洪秀全趁机起义,占据了全国大半国土,满清岌岌可危,曾国藩以一支劲旅,挽狂澜于既倒。
曾国藩之所以-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他对中国近代的古人,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名臣之首,以镇压太平天国而闻名天下。
咸丰年问,满清百孔千疮,民不聊生,洪秀全趁机起义,占据了全国大半国土,满清岌岌可危,曾国藩以一支劲旅,挽狂澜于既倒。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此大功,盖因他善用人才,对这一点,人们是没有争议的。
●锲而不舍的求才精神“求人才至难,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曾国藩把求人才比为苍鹰猎物,一定要捕猎到才能罢休,可见曾国藩对人才是何等重视。
曾国藩还说求人才还要像青蚨有其母,野鸡有其媒一样,以类相求,同气相引。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曾国藩将寻求人才的方法归结为以类相求,同气相引,这是非常正确的。
自古以来,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主将身不正,求得的就难免是一群鸡鸣狗盗之辈了。
曾国藩认为,在平常状态下看不出一个人的本质,而求才,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所以他强调一定要学会在危难情况下,暗中观察人才,用这种方法来鉴别人才的好坏。
可以看出,曾国藩不但重视人才的量,而且重视人才的质。
非常难得。
三国时的袁绍,也好才,但是只不过徒有其表而已,他所招揽的人才大多华而不实。
战争时期,战场上的较量是以生死存亡来分胜负的,曾国藩这种重视人才的本质的观点,可以说也是当时的现实需要。
●爱才之道在于用才曾国藩与诸多好龙之叶公们用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爱才之道只有一个原则---用。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慈禧太后仔细核算,发现全天下的督抚大臣,地方要员,竟有一半来自曾国藩的湘系人才。
也正因为此,曾国藩对满清政治的影响,直至曾国藩死后,仍然根深蒂固。
曾国藩不会打仗,自己打的仗基本上都是一塌糊涂,但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的能力却无人能及。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教育思想与启迪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教育思想与启迪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人,现为双峰县)为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当时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的完人。
尽管对其政治评价目前仍有很大争议,甚至贬议更多,但是,其一生事功学问所蕴含的巨大传统文化价值,却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树人育才、识人用人之道,对中国近现代一大批军政人才培育的影响尤为巨大,至今仍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作用。
本文拟对曾国藩的树人育才之道,作一初步探析。
一、将相无种,贵在立志有恒曾国藩一生高度重视人才对国家治乱兴衰的重要性,曾多次明确指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①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
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②而有贤能的人才是从哪里来的呢曾国藩认为,人才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命中注定的,而完全是来自人的后天刻苦学习与努力奋斗。
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③他为湘乡东臬书院题写的对联,再次表达了这一: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④这种是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流行的天命论与血统论(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等)的公开否定。
据史料所载,曾国藩原本天赋并不高,用梁启超的话说,曾氏在并时诸贤中最称钝拙,但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千百险阻而不挫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则,贞之以恒,帅之以勤,英猛精进,艰苦卓绝⑤。
曾氏一生的成功,的确是得之于立志有恒.他正是把这一点看做是任何人想要成才成功的第一步。
他说:譬之树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矣。
⑥他在青年时代就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箴言自勉,立志做一个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⑦。
为此,他立誓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⑧的决心,彻底荡涤自己的各种私欲杂念与缺点错误,并自改其名为涤生,即取荡涤更生之意。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 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 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 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最说明“能 战”的事件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战,当年,曾国 藩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分兵十路,包围天京。期 间,曾国藩实施坚壁清野、挖地道、合围、各个 击破等策略,历时一年多,攻克天京,可见其 “执行力”非常强。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 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 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 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 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2、才德观 :
正确评价人才,曾氏主要讲的是才德观,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司 马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若水之源,才即 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 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他认为:‚与其无德而近 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认为当才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 就是一个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 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 ‚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 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 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旳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适于时事旳人才干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不然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合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败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败北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1、重视人才: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强调,要重视人才,要提倡培养人才的本领,要建立一个发挥人才的环境。
2、平等对待:藩主建议要注重平等对待,并且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无论学识深浅,都应该在社会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荣誉。
3、做出贡献:曾国藩建议要把人才们的贡献放在重要位置,赏识和表扬他们的成就。
以此来激励他们,促使他们发挥更大的功能,为国家付出更多的贡献。
4、设立制度:曾国藩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才的管理及其发挥的最大效用。
同时,要定期检查人才的能力,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优惠条件。
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出了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即:1、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容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容忍他人的观点;2、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厚的待人接物,要看重每一位员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3、管理者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科学的判断力,要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员工的潜力;4、管理者应该具有耐心和劝导精神,要坚持对员工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5、管理者应该坚持“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员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以此来激励他们;6、管理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个性特长,并依据其特长分配任务,让他们的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7、管理者应该通过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彰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知德明仁,重贤轻功。
先求人心,再选能才,寻其能而发之,以达其用。
2、贤人能令,功勋能尊,应当广招其僚,轻贤重才,以定邦家之大业。
3、发心用人,勿以阶贵贱之等鉴定,莫因面貌而断其德,须按其才,使其属人任之。
4、以贤能为中心,以忠志精英为附体,德才辅助,以建立一座完美的家庭。
5、对待用人,应以仁义礼信,带有慈爱之心,使之爱其家,以除盗贼之恶,以服众臣之忠。
一、育才用人应当综合考虑文、武、艺三种能力。
文:聪明睿智,可以谋划大事,知晓宏观政策和细微处理;武:勇猛善战,攻守有变,军事谋略高明;艺:善于政事,善于管理,可以作出准确的安排。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什么叫“有成”?千万记住,为公家做事做出成就的才能叫有成。古往今来都是一心为公的人才会留名,而为私的人,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人活一世,大都希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1.制胜根本在人
曾国藩说:“制胜之根本,在人才不在器。”“器”就是指设备、机器或者方法、过程。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重器不重人”,整天都在谈什么研发、材料、方法、制度,就是不讲人,根本完全本末倒置了。曾国藩深深感觉到,要做一番事业,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拼。所以他知道,人才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很重视历史,我不赞成。中华民族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并不是真正重视历史。我们很重视历史意识,但是我们不重视历史,很多人根本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序都记不清。因为我们很清楚,历史大部分是假的,所以不能全信,不能过于听信历史书中的说法。但是历史里面蕴藏的道理却是真的,是不会变的。试问有几个人看过《三国志》?我想肯定没几个,我们大多数人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前者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取材精审,对史实加以认真考订和慎重选择,而后者则是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戏说与演绎,偏重于揭示历史事实中所蕴藏的道理与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面都很有成就。所谓“识人”就是知人,“用人”也就是善任。郭嵩焘为他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称他“尤善忠,自愧不如元辅。”而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说曾国藩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 前言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
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 曾公简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
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
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
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
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
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 曾国藩爱才之道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
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
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
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
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
1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周益锋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就其本人而言,他早年精通学问,学作圣贤,后从戎理政,位居高官。
在学问方面,他对于历史、古文、书法、理学、典章制度方面都有造诣。
曾国藩一生中令人可圈可点的还有他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看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提拔和培养。
曾国藩对其弟曾国荃说:“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义,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可见,曾国藩对人才十分重视。
如果一时找不到最合适的人才,曾国藩认为可以通过培养、雕琢,造就有用之才。
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使得曾国藩的幕府成了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他幕府中的许多人后来都官至一品,这些人都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和培养的。
二是知人善用,待人宽厚。
曾国藩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在任用人才的问题上,他敢于突破个人恩怨,唯才是用。
知人善用是曾国藩用人的最大特点。
他经常说,什么样的人,只能干什么样的事,千万强求不得。
所以曾国藩任用的人才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展示才能。
这一点,连太平军首领之一的石达开也不得不佩服。
石达开曾说:“曾国藩不明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
曾国藩认为,用人之道,“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因此,在用人时,曾国藩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破格提拔一些讲求经世致用以及敢于提意见的“直臣风骨”的人才充任各级官员。
在给曾国荃介绍如何用绅士的信中,曾国藩写道“用绅士不比用官,彼本无任事之责,又有避嫌之念,谁肯挺身出力以急公者?贵在奖以好言,优之以廪给,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深藏而不露一字。
久久善劝者,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
”这种以礼待人,仁义为先的用人方法,使曾国藩有着很好的用人环境。
三是宽严皆备,恩威并用。
曾国藩深知,用人之道仅有宽、恩是不够的。
要将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必须宽严皆备,恩威并用。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作者:倪玉平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中,曾国藩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步入仕途。
此后,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等职。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席卷江南,曾国藩获得清廷批准,于湖南一带募集亲友、同乡组建团练,并在衡州造船练兵,建立水师,号称“湘军”。
清廷几乎凭借曾国藩一己之力,平定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除了在官场、战场平步青云外,曾国藩还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洋务派。
他极力提倡西学,鼓励译书,建造轮船,开风气之先,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为人处世之道亦颇得后世推崇,被誉为“千古完人”。
连毛泽东都说,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他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
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任官时,便与其朋友曾亮、邵懿辰、刘传莹等人“为词章考据,尤留心天下人材”。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上奏用人三策,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其提议深受咸丰帝称赞,谓之“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
不久,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王庆云、江忠源等人,结果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一代名臣。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开始将他的用人之道付之于实践。
在练兵过程中,曾国藩发现塔齐布谈吐过人,其部队亦极为精整,便认定其为难得的人才。
当时,塔齐布和副将清德不和,清德还多次怂恿提督鲍起豹对其进行侮辱。
曾国藩用人不疑,当机立断弹劾清德,并向朝廷保证“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
清廷因此罢免清德,任用塔齐布为副将。
果然,塔齐布作战勇猛,是难得的一员虎将,迅速成为湘军的一大支柱。
湘军攻克湘潭后,塔齐布因战功卓著升任为提督,在绶印之日,“士民聚观,叹诧国藩为知人”。
严密的选人用人体系: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鼎实导读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组建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让大清国可以得以继续残喘。
这事靠他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到。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是如何给自己找帮手的,他的识人、用人之道又是怎么样的?文|郦波,来源|《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专著,特此感谢!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优质课件
著作《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家书》、《冰鉴》
对曾国藩的评价:
毛泽东:“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 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 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 “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 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3、选才观:
他强调:“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木朽而弃连抱, 无施数罟以失巨鳞。” 、“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 、 “人才之人礼之,则弃于草野饥寒贱隶之中,有人求之,则足以为国 家干城腹心之用。”
曾国藩认为:“求人之道,须如百圭(人名)之治生,如论鹰隼 之击物,不得不休”、“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诚,虽惑不往见,皆为 曾公可与言事。而国藩逢乡里士来谒,辄温语礼下之,有所陈,务毕 其说,言可用,则其斟酌施行即不可行,亦不加诘责。有异等者虽卑 幼与之抗礼,故人人争磨濯(zhuo),求自效,一时中兴人才,皆出 其门”、 “得一而可得其余”。
曾国藩将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有官气的人,一种是属于有 乡气的人。官气重的人,特点是学样子、讲官话、不实际,是心窍比 较重的,而且圆滑取巧,最重要的是官气重的人关键的时候靠不住, 不能深刻体会到下情,所有的文件都等着秘书写。作为一个武官,在 处理问题上,必须做到口到眼到,尤其要做到身到,但官气重的人, 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乡气重的人也有毛病,顾头不顾尾,喜欢张 扬,没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尝试。
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 乐。”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 质。” 、“诸弟若能有恒,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 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兰台世界2012·6月上旬□张骞沈丽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
”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
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
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1]61。
根据曾国藩遗留的奏折和信函记载,当提到收复安庆之事时,他总是将此功劳归于胡林翼的精心筹谋和多隆阿的卓越战斗;当谈到攻下金陵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各位统帅将领,却只字不提个人以及其弟曾国荃的任何功劳;当谈到击退捻军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僧格林沁的谋划进攻和吃苦耐劳,认为自己只及他的十分之一二;当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时,他总是称对方为“一代名流”,比之“自愧不如”或“谋略莫及”,足见其对人才是多么的尊重和爱惜。
比如当年李鸿章饱学诗书但却科举未中,可谓是适逢气势豪迈、激情四射之时却遇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冰冷现实,无奈之下,垂头丧气的李鸿章经人介绍拜倒曾国藩门下,成了曾国藩的学生。
在与李鸿章交谈几次之后,曾国藩认为他才堪大用,对他非常器重,便有意安排李鸿章参与编撰《经史百家杂钞》,以使他磨砺心胆,为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做好准备。
但是,受到曾国藩认可的李鸿章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缺乏耐心,在关键时刻反出师门,欲与曾国藩对着干。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2.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3.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4. 才干,定要表现之。
5.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埋头苦干,不理闲事,乃其职也。
6. 现在最大的爱国是专心读书。
7. 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
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
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
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8.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
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皆自己真实受用处。
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卧虎藏龙”,他在治理江南、平定太平天国等重要历史事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军事才华。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是一个善于用人和识人的领袖。
他的用人和识人之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曾国藩认为,用人是治国安邦的首要大事,一个领导者要能够善于用人、善于识人,才能使国家兴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在任官江宁时,重用一批有识之士,在官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曾经说过:“治一国犹如经营一家,用人不当则无法立足,用人得当则国家繁荣。
”曾国藩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用人之道的重要性。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注重选人而不在乎他的出身资历,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胸怀,有真诚,他就会给予信任和重用。
在曾国藩的身边,有许多出身低微的人,但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努力,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并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操守,就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干将。
他曾说过:“不必问他的出身,只要他的才能和品行卓越,就可以任用。
”这种独特的用人标准,使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事业上得以顺利发展。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洞察人心,善于辨别人的优缺点,才能选对人、用对人。
曾国藩强调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从中窥得他的品行和性格,判断他是否可信、可用。
曾国藩还强调要善于交流,要主动与下属、同事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帮助和支持。
只有深入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合作、协同工作。
曾国藩曾说过:“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人,懂得他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曾国藩的识人和用人之道,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的用人标准:“重才不重名”,“不问家世,只看才干,不考怀才不遇”,提倡以人的才干和操守为依据,而非以其社会地位、背景和身世为标准来选拔和使用人才。
曾国藩的选人之道
曾国藩的选人之道曾国藩有其独到的选人用人标准,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
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了;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曾氏幕府人才众多,几乎全国人才之精华,都汇集到这里,再加上曾国藩知人善任,懂得激发他们的才干能力,因此,湘军和曾国藩集团想不成功都难。
原则二:首选忠义血性之人有血性够忠义是曾国藩选人的最核心的标准。
尽管曾国藩的“忠义血性”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它揭示了政治信仰对于人的极其重要性,因而对于人才的选拔来说,也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只有立场坚定、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不被任何困难吓倒,你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这些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在战场上居然能表现得如此之凶悍,完全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都有一股所谓的“忠义血性”,作为他们为清政府卖命的终极理由。
原则三:德才兼备,以德为本曾国藩识人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
对于德与才关系论述是“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也就是说,如果德才不可兼得,他宁要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要有才无德的人。
简言之,用人应该看重才干,但更应看重的则是心术,即道德操守。
他如此重视人才的道德水准,是因为当时士风败坏,人欲横流,从上到下都孜孜求利,惟利是图,所以他才突出道德的重要性,惟德是举。
原则之四:发挥人才的一技之长曾国藩认为用人要发挥人才特长,对推荐或自荐者, 他都要认真考察,做到人尽其才。
洋人傅兰雅推荐聂仲芳,曾国藩问他为什么在广州做洋务而不继续读书,考功名。
他答“今日中国不缺官,当官的人多得很,候补官员也数不清,不愿意去凑热闹,所以出来学技术、管理。
”聂仲芳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见识,是要具备一定的胆识和头脑的。
他还向曾国藩提出了“江南机器总局不善经营将会倒闭,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等”。
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
人 才 招 致 之 后 ,如 何 使 用 是
重 中之 重 。 曾 国藩认 为 ,用人要
“ 慎” , 务I 必做 到人 尽 其 用 。“ 虽有
良药 , 苟 不 当 于病 , 不逮 下 品 ; 虽
藩幕府 中走 出来 的。对 于“ 为人 坦
荡, 晓畅兵机” 但却锋芒毕露的左
宗棠, 经 曾国 藩举 荐后 , 负责招 募
三代 之 鼎 , 以之 垦 田 , 则 不如 耜 。
李鸿章 , 曾 国藩 多次加 以批评 , 又
在 时机 成 熟之 后 让他 创 办 淮 军 ,
终 成 大器 。 严 绳 — — 培 养 人 才 的 必 要 手
段
日记 中写 道 : “ 得人 不外四事 , 日
广收 、 慎 用、 勤教、 严绳” , 此 可谓
齐布 、 罗泽 南 、 李 续宾 、 彭玉麟、 鲍
培 养人 才、 督促 手 下的 必要 手段
清末 著 名 学者 欧 阳昱 认 为 曾 国 藩“ 不善 用兵 而善 用人 , 牛 溲 马 勃, 无不收纳 , 所 以群 才效 用 , 大
超 等人 , 可 以归入 此 类。若有 治 国 之才, 则 委 以重 任 , 极力培养 , 使
他 们 能 够 成 为独 当一 面的 封 疆 大
注意尊重他人 。他听说在家守孝
的 彭 玉麟很 贤能 ,就 三番 五 次地 写 信给 他 , 请 求 他 出来共 襄 大 义 , 彭 玉 麟 被 曾 国 藩 的 这 番 情 意 所 感, 于是 投 奔他 曾 国藩特 别 喜欢 别人 给 自 己
用不 当, 也 会 碌 碌 无 为
曾 国藩 特 别 留心 考 察 幕僚 的 特点, 若善 于治军、 忠勇善战 , 则
知人、用人、聚人、育人、所有的领导者都应该向曾国藩学习
知人、用人、聚人、育人、所有的领导者都应该向曾国藩学习曾国藩有知人之明,据清史稿记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
老儒宿学,群归依之。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曾文正公薛福成曾经评价说: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
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
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
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尝闻曾国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当以节烈称。
”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
胡林翼以臬司统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
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
曾国藩经营军事,亦赖其助。
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薛福成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
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
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
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
中国留学生鼻祖容闳曾国藩很会识别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如何将人才从普通人中辨识出来这一点可能是最难的。
所有做领导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人们都说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很有一套,他尤其会识别知识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才德观 :
正确评价人才,曾氏主要讲的是才德观,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司 马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若水之源,才即 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 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他认为:‚与其无德而近 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认为当才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 就是一个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选才观:
他强调:‚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木朽而弃连抱, 无施数罟以失巨鳞。‛ 、‚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 、 ‚人才之人礼之,则弃于草野饥寒贱隶之中,有人求之,则足以为国 家干城腹心之用。‛ 曾国藩认为:‚求人之道,须如百圭(人名)之治生,如论鹰隼 之击物,不得不休‛、‚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诚,虽惑不往见,皆为 曾公可与言事。而国藩逢乡里士来谒,辄温语礼下之,有所陈,务毕 其说,言可用,则其斟酌施行即不可行,亦不加诘责。有异等者虽卑 幼与之抗礼,故人人争磨濯(zhuo),求自效,一时中兴人才,皆出 其门‛、 ‚得一而可得其余‛。
勤教
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大事的人 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 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李鸿章从镇 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 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 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 曾氏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 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的苦心栽培, 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曾国藩将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有官气的人,一种是属于有 乡气的人。官气重的人,特点是学样子、讲官话、不实际,是心窍比 较重的,而且圆滑取巧,最重要的是官气重的人关键的时候靠不住, 不能深刻体会到下情,所有的文件都等着秘书写。作为一个武官,在 处理问题上,必须做到口到眼到,尤其要做到身到,但官气重的人, 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乡气重的人也有毛病,顾头不顾尾,喜欢张 扬,没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尝试。
曾国藩制定了他的用人标准:操守、学识、才具; 曾国藩认为,全才应德才兼备。‚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 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 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若德 才难以兼备,曾国藩更强调‚德‛,宁用有德无才,而不用有才无德 之人。
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 乐。‛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 质。‛ 、‚诸弟若能有恒,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 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 他的谋士郭嵩焘在为他作墓志铭中指出:‚曾以美化教育人才为 已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用人观:操守、学识、才具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 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 拔德才能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 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这是眼前的一个问题,并不是 已经顺利解决了,希望解决得好‛。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关键在于知人善用。其‚知人之鉴, 为世所宗,而幕府宾僚,尤极一时之盛‛。曾国藩能够成 就事功,贤才云集是一决定性因素。 他的对手石达开对此深为折服,认为曾国藩‚虽不以 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
左宗棠自视甚高,以当世诸葛亮自居,自号‚老亮‛, 尤不服气曾国藩,然论及识人用人,亦不得不承认:‚知 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辅。‛ 近代学者王运闿在《湘军志》中这样总结曾国藩的胜败 :
二、曾国藩的人才观
1、人才观:人是决定性因素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他认为:“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 义”,国家强盛,以多得人才为强盛,如果不得人才,国家就不可能富 强,如果不得将才,军队就不可能强大。 邓小平同志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 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 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 成功。”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曾国藩把治军、治政、治饷等全部归功于人才。关于治政,他认为 “人存而后政举”“将欲维持成法,所须引用正人”;关于治军,他说: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 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关于给饷,他认为:“广求人才,参错 布置,庶期改观。”总之,不管为政,治军,给饷,抵外侮等等,曾国 藩都认为人才是最重要。 “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 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
曾国藩为政四十年,幕僚共计四百多人,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 军队和地方的高级高级干部,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其中 的佼佼者。曾国藩的重人、识人、取人、用人已成一体,高度体现出了一代 宗师的颖悟与睿智。 薛福成将曾氏培养之才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治军事、涉危难,遇事赞画者‛; 第二类为‚邂逅入幕,或骤至大用,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者‛; 第三类为‚以宿学客戎幕,从容讽议,往来不常,或招致书局,并不责以公 事者‛; 第四类为‚凡刑名、钱谷、盐法、河工及中外通商诸大端或以专家成名,下 逮一艺一能,各效所长者‛。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也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当时清朝的正规军队迥然不同。 第一个不同,它首先是有精神的团队,这种有精神的团队也被许多国外 的学者,或者港台的学者称为中国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曾国藩认为,‚打 造军队,首在拣选将才,而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 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对于治兵的才能,他认为不外乎‚公、明、 勤‛这三个方面,如果办事不公正,赏罚不明,士兵就不会心悦诚服;如果 不勤于职责,军营里的大小事务便会堆积,难以处理。同时,要不怕死,与 敌人对阵时,才会身先士卒,士兵才能为你所用。
四、曾国藩提拔的人员简介:
1、政治: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船政、治理台湾)、 郭嵩涛(外交、洋务、科技、企业)等; 2、洋务:薛福成、冯桂芬、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美国大 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等;
3、科学: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
4、军事:罗泽南 、塔齐布 、杨载福、彭玉鳞等; 这些英才齐聚幕下,足见曾用人真是有独到之处。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忧以终身,乐以终身。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 用人之道 ---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一、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出生 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 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 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 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 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 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 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 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 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 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湖南人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第一人! 著作《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家书》、《冰鉴》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 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 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 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 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首建义旗,终成大功,未尝自以为知兵,其所自负独在教练。‛ 曾国藩‚以‘惧’教士,以‘慎’行军,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杨岳斌、 鲍超以‘无俱’为勇,以‘戒惧’为怯,自将则胜,用将则败。‛言
虽诙谐,却切中曾国藩成功之要害。
对曾国藩的评价:
毛泽东:“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 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 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 “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 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 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 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 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 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 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 人。‛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 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 ‚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 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 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 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 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 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最说明“能 战”的事件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战,当年,曾国 藩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分兵十路,包围天京。期 间,曾国藩实施坚壁清野、挖地道、合围、各个 击破等策略,历时一年多,攻克天京,可见其 “执行力”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