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及答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1.下列各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劝)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B.白露横.江(横:充满)一尊还酹.江月(酹:洒酒酬月)C.今者薄.暮(薄:稀薄)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顾.而乐之(顾:环顾)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附答案)精注原文【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大意】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那些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刷掉了。
古代营垒遗迹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
【讲解】词人独立江岸,遥想古今,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流的江水与已经消逝的历史英雄联系起来,为全词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背景。
“故垒”两句转为具体描写,既拍合词题,又为下片缅怀周公瑾埋下伏笔。
【原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大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卷起千万堆像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同美好的画卷,那一时期有多少英雄豪杰。
【讲解】选取赤壁一带的典型江景,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描写,引发想象,把读者带进一个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两句总结上片,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开启下片。
【原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意】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他,周公瑾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手中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讲解】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刻画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年少有为。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概括了战争的胜利场景。
“灰飞烟灭”四字形象地写出曹军惨败的情景。
【原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意】神游于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讲解】由凭吊周郎联想到作者自身。
(完整版)《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完成1~5题。
1.下列选项中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表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巨石的视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听觉形象。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惊涛翻滚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既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心理感受。
2.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块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B.这首词开篇就描绘出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
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
比如,肖像描写、笑貌的描摹,而且以美女衬英雄。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题(附答案)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别名“诗余”“长短句”。
大部分词分两段,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最早出现于隋唐,在宋朝达到了高峰。
分成了婉约、豪放两派。
C.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D.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 羽扇纶巾(guān) B.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故国神游”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传说留在人间。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语文同步习题解析版
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
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二、情景默写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的壮丽风景,更赞美历史上在这里涌现无数叱咤风云的豪杰的句子是“,”。
(3)在《虞美人》中李煜以水喻愁,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名句是“?。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句子是“,”。
(4)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和“”,令人叹为观止。
(5)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及答案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班级姓名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习题及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浪淘.尽()故垒.()羽扇纶.巾()还酹.江月()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江东去,浪淘.尽淘:(2)雄姿英发..英发:(3)羽扇纶巾..纶巾:(4)故国..神游故国:(5)早生华发..华发: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 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5.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东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②苏轼③辛弃疾④李清照B.①范仲淹②辛弃疾③苏轼④李清照C.①苏轼②辛弃疾③岳飞④李煜D.①苏轼②范仲淹③辛弃疾④李煜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叫词牌。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词的结构一般分片或阙,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以其字数的多少,一般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其中90字以内为小令。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7.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及问题详解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班级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ng)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小阅读-课内1.对词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颂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势。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2.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块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3.下列选项中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表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巨石的视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听觉形象。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惊涛翻滚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既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心理感受。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9.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单选题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句中,书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B.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3.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C.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
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语言文字运用1.以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用刘义隆一典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作者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C.事件描写方面,两首词都选择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等,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做背景,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情感抒发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缅怀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2.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借古喻己,以人生感慨作结。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
“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
“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
3.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壶中天①·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张炎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
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
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野人惊问,泛槎②何处狂客?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③横空碧。
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注】①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
②槎(chá),筏也,即木排竹排。
③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秋夜渡河所见,描绘出古黄河雄壮、苍凉的景象,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B.当年南北对峙的形势已经不复存在,词人选用一个“笑”字,表达内心喜悦之情。
C.“迎面"三句承上启下,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将“艰难苦恨”之情寄寓其中。
D.“扣舷"两句将作者激动的心情推向“高潮”。
他万感交集,便敲击船舷狂歌浩叹。
2.“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三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达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2、《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检测第一组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故国:古战场B.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功业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答案】D【解析】D项,应是代指曹操的战船。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B.乍暖还寒时候C.一尊还酹江月D.赢得仓皇北顾【答案】C【解析】C项,“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间的一项是()例句:尚能饭.否A.商人重.利轻.别离B.樯橹灰飞烟灭C.鼓.瑟吹笙D.赢得仓皇北.顾【答案】C【解析】例句:尚能饭否的意思是(廉颇)饭量还好吗?其中,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A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思是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
其中,重和轻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重视/轻视。
B项,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思是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其中,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
C项,鼓瑟吹笙的意思是鼓瑟吹笙邀请他。
其中,鼓,名词作动词,击打。
D项,赢得仓皇北顾的意思是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看。
其中,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
【答案】D【解析】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案】B【解析】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
6.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0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B.纶(lǔn)巾酹(lēi)洒樵(qiáo)悴崩催(cuí)C.纶(guān)巾酹(lē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D.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答案】D【详解】根据汉字规范字音,D选项“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完全正确。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赤壁豪杰雄姿羽扇伦巾B.墙橹故垒遥想灰飞烟灭C.神游淘沙华发人生如梦D.岩壁陡鞘惊涛乱石穿空【答案】C【详解】根据汉字规范,A选项“羽扇纶巾”,B选项“樯橹”,D选项:“陡峭”。
3.下列常识,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
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
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
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答案】A【解析】A项,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
4.下列选项中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C.虚实结合,不仅写出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化具体为抽象,从对自然伟力的赞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和答案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班级姓名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áng)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
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
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
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题(附答案)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别名“诗余”“长短句”。
大部分词分两段,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最早出现于隋唐,在宋朝达到了高峰。
分成了婉约、豪放两派。
C.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D.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 羽扇纶巾(guān) B.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C.针砭(biǎn)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故国神游”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传说留在人间。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高一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阅读下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对这一诗句,理解正确的一种是A. “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
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
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
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
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的句子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及答案
5.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第1课时)
班级姓
名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
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
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
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
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5.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第2课时)
班级姓
名
1.“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 )
A.小乔初嫁了。
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C.小乔……羽扇纶巾。
D.小乔……樯橹灰飞烟灭。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4.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
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
两者交换就不协调。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
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
“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
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
“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
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
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
5.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A(B项笺应读jiān;峭应读qiào。
C项砭应读biān。
D项称应读chèn。
)
2.D(份——分)
3.B(B当“所以”讲,其它都当“旧”讲)
4.C(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
5.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6. C
7.C(“卷”并非拟人手法。
)
8.B(把“苏轼”去掉。
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
第二课时
1.D
2.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
3.D(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
“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
4.D(恰恰相反,幕士的话中倒是多少带有对苏轼的揶揄,因为词是从脂粉中成长起来的,柳永那样的婉约词在当时倒是正宗,而苏轼的词在当时的声誉并不如后来,当时的李清照就对苏轼的词撇过嘴,以为不值得牛皮烘烘的。
)
5.解析: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来突出主要对象。
词人写“千古风流人物”“小乔初嫁了”都为烘托英雄周瑜。
映衬则为相互衬托,词中实写赤壁之景与虚写火烧曹船之事就属映衬手法,为的是突出英雄周瑜。
答案:①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以“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②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
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另外,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