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步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 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后来的实践表明, 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
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们走过的弯路, 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 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 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近代以来, 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难以获得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出, 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 就必须工业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
章目录
节目录
4、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方面,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
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 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
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
主体 工商业经 国家经营和集 营 体经营 生产计划 计划生产 流通领域 国家市场 补充 个体经营 自由生产 自由市场
前后到1957年下半年“大跃进”发动前
章目录
节目录
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从 1957 年下半年“大跃进”
发动开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前
章目录
节目录
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从 1966 年 5月“文化大革命”
发动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
章目录Leabharlann 节目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
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章目录
节目录
8、在知识分子工作方面,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 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 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 分子,使得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
为社会主义服务。
章目录
节目录
章目录
节目录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获得大约14亿美 元的贷款,用于引进156项成套设备。60年代中 期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西方国家的几亿美 元,引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子 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这些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 义经济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讲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呢?毛泽东认为,“像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
到1955年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
”为什么毛泽东会有这样的认识呢?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农民作出的牺牲最大。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使广大农民兄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上幸福生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最为迫切的愿望。
于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各项国家建设提上党的重要工作日程。
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共三个内容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深远影响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内,中国的很多做法包括“一五”计划基本上都是照抄苏联的。
对于这种“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在完成“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国照搬苏联经验的许多弊病暴露出来,毛泽东把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一)《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在“一五”计划后期,一些部门和地方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许多困难,周恩来和陈云提出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得到中央政治局支持。
1956年2月到4月,我们党转向了对工业问题的调查。
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长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并就苏联钢铁生产情况提出了中国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经过半年的调查与研究后,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摘要:一、引言二、初步探索的背景和意义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四、探索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五、总结正文:【引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研究,旨在回顾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将从初步探索的背景和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探索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等方面展开论述。
【初步探索的背景和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这一阶段的初步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次,它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1.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我国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为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础。
2.工商业改造:我国对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其逐步纳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积累了财富,培养了人才。
3.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阶段,我国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探索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速度、忽视经济规律等。
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总结】总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为我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和教训。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题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时 6 时间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使历史情景,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没有全面贯彻实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和取得的成就。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计思路备注一、板书标题提问:我们在每年三月份都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家知道雷锋是什么时候涌现的英模人物?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与他同时代的英模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随着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从此,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因为是“探索”,所以其过程必然曲折复杂,探索中必然会有成功和失误。
板书标题: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揭示目标(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三、自学指导幻灯片展示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用笔勾画出本课重点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四、先学1、1956年,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2、“八大”以后,“左”倾错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3、什么是“大跃进”?它有何严重危害?4、什么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纠正错误,中央采取了什么方针?结果如何?6、1957—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教学设计思路备注7、十年建设时期,我国涌现了哪些模范英雄人物?说一说他们的先进事迹,这些英模人物有何共同的精神品质?五、后教1、补充内容: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以下三方面:①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主要特点是: •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 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 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 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 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 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 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 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 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 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 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 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 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 的经济模式。
三.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1957年下半年以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 • 1.出现偏差的表现: • ⑴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 • ⑵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 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阶级斗争; • ⑶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 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 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 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了解党在对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与难点: 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那些艰 辛的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
• 影响: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发起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
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JIANSHE遭受重大损失
2021/3/10
授课:XXX
6
• 评价:主观动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和求强求富的愿望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
2021/3/10
授课:XXX
1
一、中共八大
• 1 背景: • (1)历史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面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2)建设道路(方式)选择:1956年,中共决心走自己的 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
• (5)会议地位: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 主义全面建设为主题的代表大会。
• (6)会议方针的执行情况:八大的许多 正确方针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来,社会主 义建设继续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原因:对于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 史任务,当时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足够 的理论准备。
2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中共开始探索的标 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
A中共由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转为决心走自己的
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
•
(1)建国初期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被西方大国
封锁包围,因而向苏联学习是必要的。
•
(2) 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
5
二、总路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 旗,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失误
1 总路线: • 时间:1958年
•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2.社会主义改造及“一五”计划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文化大革命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与反思1.成果展示2.反思与总结四、结论正文【引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创伤和经济困境。
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将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分析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民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等。
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及“一五”计划1953 年至 1956 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着重发展重工业。
到 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至 1960 年,我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一时期,我国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经济发展,但过于急功近利,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大炼钢铁”导致农业生产下降,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民积极性造成影响等。
4.文化大革命1966 年至 1976 年,我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
这场运动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口号,冲击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经济建设。
在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与反思】1.成果展示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经历了许多曲折,但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等。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一条伟大的道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尝试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要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主、对外开放正文: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以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
一、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把走苏联的道路看成是探索新中国发展道路的目标,当时一个重要的口号就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总体上采纳了具有如下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第一,在所有制方面,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建立了单一的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分配中强调公平,而不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第三,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第四,在工业化道路方面,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非常重要。
首先,中国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困难和挑战,如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贫困、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相互促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中国的初步探索为全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在农业和工业化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启示,尤其是类似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国家。
中国的成功经验提醒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发展,注重实践探索,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以找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此外,中国的初步探索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经验教训。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也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困难。
例如,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错误和冲突,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民生活的不稳定。
这些经验教训提醒我们在实践探索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避免走入极端和偏差的道路。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要从中国的实践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提供借鉴。
论述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启示
论述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启示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成为苏维埃俄国的领导人,并立即着手建设社会主义。
他不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还将其与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这些初步探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他坚信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斗争。
他成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就是这样一个政党,通过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权。
这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表明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列宁强调国有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实行国有制,通过国有化企业和土地等社会主义改造手段,消灭剥削和私有制。
这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即主导经济的国家所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之一。
此外,列宁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概念。
在俄国革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多方面的干扰和威胁,因此列宁主张推行“战时共产主义”,即通过国家对资源的集中调配和限制私人经济活动来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这一措施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即在社会主义初期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权宜之计来应对外部困难和内部矛盾。
最后,列宁尤为重视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他认为,无产阶级和农民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他们的联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
列宁在实践中努力推动工农联盟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强调了工农联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综上所述,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启示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
他的经验表明,党的领导、国有制、限制私人经济活动、工农联盟等因素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要素。
这些启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摘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背景1.国际环境:冷战格局的形成2.国内环境: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1.苏联的经验教训2.中国的实践探索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启示1.坚持独立自主,反对盲目模仿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福祉正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在冷战格局的国际环境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国内环境中展开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实践探索。
首先,在国际环境方面,冷战格局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我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积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在苏联的经验教训方面,我国从苏联的发展模式中吸取了重要经验。
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强国,给我国提供了借鉴。
但同时,我国也注意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度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民生等问题。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方面,我国结合自身国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此基础上,我国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启示方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反对盲目模仿。
我们认识到,不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需要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简单地照搬别国的模式。
同时,我国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使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此外,我国还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福祉,为人民谋福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摘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背景1.国际环境:冷战格局的形成2.国内环境: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1.苏联模式:借鉴与反思2.独立自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奠定基础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正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任务。
这一探索是在冷战格局的国际环境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国内环境下展开的。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反思,以及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首先,苏联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参照。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我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然而,苏联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过度集权、忽视经济规律等。
因此,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必须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国内环境下,我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展开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这一过程中,我国成功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我国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探索包括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以及尝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国家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改革和建设。
对于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核心因素: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
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并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政策的执行需要精细化管理,确保政策能够落地生根。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核心。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思维,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
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公有制经济和保护劳动者权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要致力于消除贫困、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还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司法体制改革,确保社会公平的实现。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倡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融合,注重培养和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文化传承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也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共同保护好美丽的地球家园。
结论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核心因素的重要性,并积极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和主要理论成果。
2、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一、“以苏为鉴”,探索“第二次结合”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即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
如何对待苏联经验,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认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存在于党内,也存在于党外,既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1、理论探索的背景实践背景: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国内: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闹事”(罢课、罢工和退社),各级干部处置不当,矛盾激化。
理论背景: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论述;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解析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
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1957)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仿效对象“苏联模式”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1. 含义: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 形成背景:起始于20 年代中期斯大林上台执政,完成于斯大林执政晚期。
3. 特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高度集权。
1)政治专权于中央(最高领导人);2)经济高度计划,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优先发展重工业,重、轻、农的发展秩序,牺牲农业和轻工业。
3)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中共党内30年代到50年代有一句名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如何对待苏联经验?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会议闭幕前一天深夜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做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否定斯大林。
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工商业中已经出现了低级到高级的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社会主义 制度的初步确立
(一)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决不 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 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 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化的生产和占有, 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 帮助。”
(2)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
第二,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 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帮助很多私营工商 企业克服生产过程中原料不足、产品滞销等的困难 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 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最后,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 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和迅速发展 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56%
60%
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占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比重 1952年,国营批发商业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 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在土地改革后具有 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2.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1)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
第一,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的主体,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 必要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
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一,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5年底至1956年间,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刘少奇在听取汇报时明确提出,对苏联的经验应该有所学、有所不学。
毛泽东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第二,如何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从局部、暂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之不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和长期性的错误,要求领导者要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教训,最突出的是反对个人崇拜,维护集体领导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等。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
斯大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曾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许多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当作敌我矛盾,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了处理,打击了一些不应打击的人,犯了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错误。
波匈事件中,一部分群众由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用暴力行为对待人民政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损失,教训是极深刻的,可以说集中暴露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联系到国内当时出现的严重事件,不能不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严重关注,这种紧迫的形势催促党中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献的出台,都是与国际共运中重大事件的深刻分不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有这样几个特征:1、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
2、实行按劳分配。
3、每个人都要全面的自由发展。
4、有计划的调节社会生产。
5、国家的消亡和社会的自制。
6、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作为物质的基础。
斯大林确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也可以称“苏联模式”这个模式也有这样几个特点:1、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9年1月到1931年9月,各地工农 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基本形成。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土地革命时期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
从1930年底到1932年冬,毛泽东、朱德、陈诚以灵活的 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 。
1936年10月,红二、 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 宁地区,同红一方面 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标志着长征 的胜利结束。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历程——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主要是表现为三个方面 。 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大限度地 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 因素。 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并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抵抗日本 侵略者有效和重要的形式。 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新希望。 抗战爆 发时,经过16年艰苦卓绝斗争的考验,已经能够独立分析解决中 国的具体问题;并拥有一一大批忠诚的、革命经验丰富的骨干。
总之,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党内的最高领导者发动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给党和 人民事业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
13人,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独立 自主
活的灵魂 群众路线
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
总结与探讨:
1.毛泽东思想? 2.如何科学地评价毛泽东?
01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历程——
解放战争
8.解放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 最后取得全国胜利, 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取 得全面发展的时期。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历程——
解放战争
9.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 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历史性转变。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
土地革命时期
5.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 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 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 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 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 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 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 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的
意义: 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土地革命时期
4.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在红四军 转战赣南、闽西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形成 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典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 权的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 初步形成。
பைடு நூலகம்
13人,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 就他的一生来看, 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 功绩是第一位的, 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 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 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 的贡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改造
10.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里,党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国民党残余军 队和土匪和反革命势力,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953年党中央提出过渡时 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历程——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的制定)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新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 进行。1954年秋,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 举行,制定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 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 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
3.秋收起义的发起者
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 义在中央的统治,撤销了陈独秀总书记的职务,选举了临时中央政 治局。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 举行秋收起义(1927年)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的任务。 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 断。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1920年8月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建立,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 联络中心。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各地相继成 立共产党早 期组织
俄共远东局 派人来华考 察
党的“一大” 标志着中共 正式成立
1920年秋 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成立武汉共产党早 期组织。同年秋,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组 建共产党早期组织。王尽美、邓恩铭等在山东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冬,施存统、周佛 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 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时间:1977.8.12-18
1935年
第一次国内战争,毛泽东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为指导,提出农村包围城 市等思想,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 成。
1945年
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基本成形。(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
毛泽东思想
01
13人, 毛泽东
我所认识的毛泽东
走进毛泽东
和大家分享你所认 识的毛泽东。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建设 道路初步探索
目录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0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 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 果
0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 经验教训
03
13人,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
第二步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 命,改变中国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继续向前推进革 命,经过社会主 义革命使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社会。
主义的保证。
13人, 毛泽东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者
文化大革命是 党史上的一个 特殊时期 。其 主要特点是: 全 局 性 的 “左”倾严重 错误始终占支 配地位。 一方面 ,是 1957 年以来,党内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 “左”倾思潮恶性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主要是毛泽东对当时的国 内,国际形势分析的错误。在这一阶 段,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惨遭批 斗、打击,一大批知识分子挨整,全 国各地都建立起了革委会。全国 “斗”、“批”、“改”运动普遍 掀。全国陷入混乱。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朱德《论解放区战场》、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论统一战线》 大会总结了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 的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 国。大会通过了新党章,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 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 工作的指针。 历史意义: 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它实现了全党在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的基础上的团结,为 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
时间:1921.7.23-7.31
地点:上海、嘉兴南湖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贡献者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12日 在广州开幕。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谭平 山等出席了会议。大会确定了 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3人,
毛泽东主要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1920年8月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建立,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 联络中心。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各地相继成 立共产党早 期组织
俄共远东局 派人来华考 察
党的“一大” 标志着中共 正式成立
1920年秋 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成立武汉共产党早 期组织。同年秋,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组 建共产党早期组织。王尽美、邓恩铭等在山东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冬,施存统、周佛 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
一、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 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社 会主义因素起领导作用。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 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Ø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 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Ø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 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 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 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 导地位。 Ø在思想文化形态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