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鉴定之材质和外形特征

观察钱币的材质,是鉴别一枚钱币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先秦布币是青铜材质,色青黄;刀币是青铜材质,色淡红,环钱是青铜材质,色深红(近紫铜),太和五铢是青铜材质,色深红,天德重宝是青铜材质,色微青白,天策府宝是青铜材质,色水红,永安一百~一千是青 铜材质,色微黄,南唐钱币是青铜材质,色偏黄,北宋钱一般是青 铜,色水红(本地一位初集钱币者,曾把所有北宋钱用硫酸去锈,皆是水红色);建炎重宝是青铜材质,色深红,西夏钱,色水红,辽钱,色深红,泰和重宝折十,色黄白,泰和通宝小平材质白铜,至宁元宝小平,色紫红,明清雕母,色金黄,弘光通宝(背风),色青黄,永昌通宝材质黄铜,新疆与西藏清钱材质红铜,色红色,咸丰宝河当五百与当干材质紫铜,色紫红,咸丰宝河局当十至当百材质黄铜,色黄色,咸丰宝福局材质红铜,色紫红,咸丰宝源、宝泉、 宝巩局当五百与当千材质黄铜或紫铜,色黄色或紫红,大历元宝材质含锡铅,色昏浊,建中通宝,色暗红,会昌开元材质杂铜,色 暗红或灰白,得壹元宝材质青铜,色暗红…….以上资料,是根据各种刊物、书籍介绍的情况归拼的。
因古钱币铜质成份复杂,古代造币的铸造用铜配料不甚标准,钢材的产地不同,钱币的铸地不同,其金属成份含量各有差异.在铸造钱币时熔化铜的温度高低与时间长短也使金属成份比例产生变化。因此,不能绝对化,不能简单地以铜色不符轻易加以否定是真钱,还要结合其他特征,来综合分析.从总体来说,堕代嘉庆以前一般采用青铜,嘉庆以后才逐步采用黄铜,少数民族地区例外。
另外古钱币的外形厚薄、大小尺寸规格,制作粗精优劣,各形成其不同的形制特征,为鉴定钱币的真伪也提供了依据。如汉代以前的圆钱为平背,汉以后至明代的古钱多数面深背浅。但西汉三铢为平背。北周三品(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太货六铢、天策 府宝、部分宋徽宗的钱、金朝的钱、大元通宝(巴文)、崇祯与天启、咸丰大钱等,一般正背两面均深。六朝五铢钱比两汉五铢钱 面背均浅,文字笔划较细,轮廓不正者居多,钱形较小。元代钱除 至正通宝较精美外,其余轮廓均较浅,钱肉漫接,至正权钞背面错范者多,造成文字和轮廓都倾斜一边,背文笔划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天启(徐)、天定、天佑、大义、龙风铸工精美,但钱背不 精;五者相比,又以大义略差,故有“精天定,滥大义”之称。陈文帝五铢“朱”圆折,高出“金”字旁,外廓略宽,“五”字对顶成上下 两等腰角形,中国古钱以王莽、宋徽宗、金章宗、

北周铸造的钱 最精美,前三者俗称“三绝”。王莽出的“一刀平五千”,“一刀”二字是镶嵌上去的金质,与钱肉平,不突出,不内陷。泰和重宝折十 篆书钱,其钱肉平整细腻,无砂眼,内外廓对称,粗细均匀,文字 深峻,笔划之间无粘连,字缝内、内外廓与钱肉的转角处无杂物,泰和二字与内外廓既靠近,又不粘连,而且文字、内外廓凸出部分均倒圆角。辽钱、大历、建中、会昌开元、天福元宝、太平百钱、元代钱(除至正外)等品质较差,大多数面背内外廓迷漫不 对称,流铜、砂眼比比皆是。而且天福元宝,太平百钱大小不一,轻薄简陋。中国古钱最轻薄者,要以六朝的孝建、永光、景和为最,俗称“能浮于水”,直径一般在1.5~1.7厘米之间,钱小穿’大,钱文笔划细小。凉造新泉文字瘦小端正,笔划间常有流铜,钱文不甚清晰。龙凤通宝有大样、小样两种版,文字略有肥瘦之分·,大样较少见,小样的“凤”字内“乌”字下部有断足点,犹如防伪暗 记。……
经钱币专家鉴定,在我国曾先后出现过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钱币,有的还上了图谱。现例举如下:天策府宝背有文字的铁钱与铅钱、“齐之化”三字刀、齐九字刀、宝字布、宁字布,汉代的“五风”,唐代的“证圣”、“大足”、“宝历”,五代的“凤历”、“广顺”.这些钱币均属伪造。
也有一些钱不能肯定在历史上是否曾有过,但目前能见到的,经专家鉴定都是伪钱。如晋代的“永和五铢”、“太元货泉”,五代的“清泰”、“大有”,宋代的“皇佑”、“德佑”、“景炎”、“靖康通宝(元宝)”楷书体、“庆元通宝”五十料大钱,辽之“应历重宝”、“乾亨元宝”、“承安宝货”(方孔钱),西夏之“天授”,明代的“建文”、“洪熙”、“景泰”、“正统”、“天顺”、“成化”,清耿精忠的“裕民通宝”背一两大钱,广西大成国的“平靖胜宝”当千大钱,“太平天国“背”祷天军”大钱等……。
凡被鉴定的钱币不符合真钱形制特征者,就值得怀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