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9篇)
读书笔记(9篇)二年级读书笔记篇一最近,我迷上了《笑猫日记》这本书。
我刚刚看,所以只看了一本小白的选择。
里面有善良的小白,美丽的女主人,判若两人的啊贝哥,蒙着黑纱的女人,酷爱打扮的菲娜,会听人话的笑猫。
小白和菲娜都是贵妇犬,小白在笑猫的帮助下,在樱花巷的一户好人家住下。
而小白在樱花巷的经历竟然如同一场又一场的噩梦!最后小白看见了美丽的女主人,并和她相依为命。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写的非常生动有趣,让我念念不忘就像“心灵鸡汤”温暖了我。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篇二《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在信息智能化、思想自由化的今日。
出现许多前人无法预料的新情况,例如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普选与代议制、第三产业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这些变化正是今日“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思潮出现的原因。
对于三大理论系统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在耀眼的意识形态背后更加有必要追本溯源的研究其科学性。
无疑,《共产党宣言》①可以提供一个契机。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意识形态性。
自然科学可以沿着追求终极真理的大路迈进,而社会科学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是深深的打上阶级的烙印。
尤其使对于构建未来社会的学说,因为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虽然革命年代的神圣光环已经逐渐消褪,但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像一般西哲一样“纯学术”。
在改变开放已三十余年的今日,其实质是学术与政治之辩。
马克思主义似乎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年轻一代谈“马”色变,在青少年中物质享乐与自由价值观已深入骨髓。
基于此背景,在学术上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理论的回归与历史发展的实践相比较显得尤为重要。
一、《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人很难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回溯过去,可以对今日和未来提供借鉴。
这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起草的纲领,正式发表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正步入而立之年,而恩格斯才28岁。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摘要: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
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第一部分夏商周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第二章亚圣与始皇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
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秦汉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若说汉朝的灭亡则不得不提到历史有名的党锢之祸。
原书中如此讲“所谓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士,一般人的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之斗争。
”宦官专权第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中,黄仁宇先生对于宦官专权所持的观点乃是年幼皇帝登基面对手握朝权的士大夫大臣们极端不信任危机感致使小皇帝们只能扶植身边亲近之人——目不识丁的宦官们来树立自己权威。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中国革命读后感
中国革命读后感《中国革命》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鲁迅。
小说以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为背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小说通过描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表现了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追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主要描写了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幸和不公。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比如封建统治的腐败、国家的软弱无能、人民的疾苦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革命的导火索,也是中国革命的根源。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描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追求。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人物,比如鲁迅、孙中山、毛泽东等等。
这些人物都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和领袖,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和斗志。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的奋斗历程。
通过阅读《中国革命》,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明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这部小说,我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和精神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革命的信仰和支持。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革命》,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和精神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革命的信仰和支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为中国革命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笔记-欧洲革命与中国革命
对《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看法
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正如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样,相互之间存在着关联。
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对文明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显示出农民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革命的成功。
而欧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显著,工人是革命的主体,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为中国的辛亥革命以及往后的革命提供借鉴作用。
同时还表明科技是革命的推动力,科技的迅速发展为革命提供动力。
任何的战争或者革命都是利益之间的冲突,因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来自工商业的危机导致欧洲革命的发生。
资本家追逐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经济是国家稳定的重要物质条件,资本家的利润又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关。
在工人与资本家以及国家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革命爆发了,革命一方面摧毁了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国家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不能完全摧毁旧中国的统治,但却有力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市场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应该人为地抑制这种趋势。
联系是具有客观性的,不能人为地破坏。
由于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自身国家需要更广大的市场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
因此,正当中国人沉浸于天朝王国之梦中,而统治者主观地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之时,欧洲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也打破了旧中国的闭门造车之状态。
世界的资源本来就是同一个整体的,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资源共享,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搞独立。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陈秋平。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三篇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三篇《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下面是大国崛起读书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大国崛起》读书笔记1《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西方九国为题材,解读15世纪以来这些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而大国崛起的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九国说明了其中的一些答案:一:对外扩张的历史二:殖民统治史三:资产阶级革命史四:工业、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史五:对世界近代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对比现在的中国,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与他们有所不同。
目前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信息革命是当前的标志,只有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实现国家的整体提升,达到和平崛起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崛起,中国就要学习各国崛起的优点,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才竞争力,使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素质继续提升。
美国虽然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力在逐步衰退,钢铁工业和重工业制造业在失去,就业压力增加。
但是我们业应该看到美国仍然处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科技竞争力还是很强,而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其高科技人才储备的实力,美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来说,仍然是一流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要崛起,只有教育崛起,才能实现人才水平的崛起。
其次,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继续主导经济改革,让中国的市场继续成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全世界在经受经济危机的创伤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潜力,成为了各国的救命稻草,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期盼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带动各国走出世界危机。
而中国也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投资,推动我国GDP水平的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党员读书笔记范文
党员读书笔记范文一经十六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开宗明义的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决定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体现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完善自我以更好适应时代要求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得党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能始终保持和体现先进性的本质特征。
认真研读《党章》,我们不难看出,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和行动纲领上,更体现在她的每一个成员通过认真履行党员宗旨和义务而表现出来的先进性上,体现在每一级组织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
全党6800万党员犹如是6800万个细胞,是党完成历史使命和保持良好形象的根本依托,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动力和内在源泉。
在第一章党员部分,除了对入党要求的明确界定外,《党章》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
应该说,这些是对每一名党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做到了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但细细想想,在现阶段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每一名党员都能认认真真地履行好8项义务和行使好8项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首先就要从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开始。
在现阶段,保持党员先进性,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强化党员意识。
任何一个政党的党员区别于一般民众的显著特点就是全力支持并努力践行这个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时刻牢记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言,永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永远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身体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永远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组织观念,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党的宗旨,树立党的形象。
政治秩序的起源
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读书笔记本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福山,译者是毛俊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一版。
先看一下作者简介,福山生于1952年10月27日,日裔美籍学者。
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舒华兹讲座、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曾任美国国务院思想库「政策企划局」副局长。
著有《历史之终结与最後一人》、《後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建》、《信任》。
《政治秩序的起源》是福山的新作,其主要内容是试图讲述今日政治制度是如何从历史之中发展出来的,其首先把对政治秩序的研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类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制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度在欧洲的发展。
这本书涵盖了众多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其论证资料也包括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国家之前、国家建设、法制、负责制政府、以及迈向政治发展理论。
第一部分国家之前我认为黑丝本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展开了对政治秩序发展的阐述,在第1章讲政治的必需,作者以第三波民主化的发展与衰落为引子,论述时人对自由民主制的担忧以及无政府主义的不合理性,1970年到2010年的40个年间,世界民主国家的数量经历了一次高涨,民主制和市场导向的经济在中东阿拉伯之外的国家蓬勃兴起,这便是亨廷顿所讲的第三波民主化,然而,第三波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在21世纪头一个十年却出现了民主衰退,参与第三波民主化的国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国家不是回到了威权主义,就是看到其民主制度遭到了严重侵蚀。
导致该原因的出现不无政治焦虑及左右派无政府主义的影像,作者用“达到丹麦”来形容建立政治秩序的问题,丹麦这个国家象征着民主、稳定、热爱和平、繁荣、包容、政治腐败极低。
“到达丹麦”的过程首先是以牙还牙的部落制社会,之后,这些部落逐渐发展出等级制度,中央集权的产生,财产不再为宗族而是为个人拥有,产权相应的规则也出现,日积月累,政治规则越来越正式化,变成书面法律而不再是习惯或非正式的传统,即制度代替了领袖,最后社会不仅使统治者遵守限制国家权力的书面法律,还责成他们向国会、议会和其他代表较多人口的机构负责,一旦统治者接受了正式规则,限制了自己权利,并让自己统治权臣服于通过选举表现出来的大众意志,这样民主制便产生了。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
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读史使人明智。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中国现代史的七个阶段1.1919.5-1923.1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中国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扰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林、陆宗舆、张宗祥三个代表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
集会演讲后,即列队游行示威,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第二篇: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第一次国共合作》读书笔记莫修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史作为中国通史的1919年—1949年的部分,它所叙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史,1919年—1949年这30年的现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在这个国内外矛盾激烈锐化的时期,除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这条主线以外,还存在各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这条线;军阀、地主、官僚、买办以及他们的政治代表北洋政府这条线;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活动这条线等等,往往呢,这几条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叉进行的,并且,中国现代史上,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政治领域,从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的国民革命战争便是这个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
读书笔记摘抄本周记(3篇)
第1篇本周阅读书籍:《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一、引言《人类简史》是一部关于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社会,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我们回顾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我本周阅读本书的笔记摘抄。
二、史前时代1.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的形态。
这一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从猿到人的转变,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智力和文化。
2. 氏族社会的形成在史前时代,人类社会主要以氏族为单位。
氏族成员之间通过血缘关系相互联系,共同生活、劳动和防御外敌。
这种氏族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农业革命1. 农业革命的兴起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作者指出,农业革命并非一场技术革命,而是一场观念革命。
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种植和养殖,可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
2. 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然而,农业革命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资源匮乏、社会不平等和战争等。
四、城市国家的兴起1. 城市的形成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城市国家。
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2. 城市国家的影响城市国家的兴起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如君主制、民主制等。
同时,城市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各种思想、艺术和科技的传播。
五、宗教与信仰1. 宗教的起源作者认为,宗教并非起源于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而是人类为了解释世界、寻求安慰和指导而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
2. 宗教的影响宗教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和价值观,还影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六、科学革命1. 科学革命的发生科学革命是近代以来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重建。
2. 科学革命的影响科学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科技不断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十五篇读书笔记(优秀7篇)
十五篇读书笔记(优秀7篇)名人传读书笔记篇一失去了童年,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一个卑微的母亲,一台破旧的钢琴陪伴了他的童年。
他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他孤独,但他却心中有着一个他爱得天使。
读到贝多芬抱着画像伤心的滔哭得时候,仿佛看到一个伟人的孤独,一个对爱情思念的伟人。
音乐家,却失去了双耳,他害怕别人知道,他害怕,他不只是害怕别人知道那么简单,他害怕失去自己的双耳,以后再也不聆听音乐。
音乐就是他的全部,他的一生,他的追求。
在最后一次的演奏里,他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奏乐跟高音歌手之间对不上调,指挥跟奏乐之间的差异,他茫然了,心里却很清楚知道因为自己的耳朵啊!听不到,听不到,这一句话一直缠绕着贝多芬,那是多么难受,多么摧毁性的打击。
童年很多时候决定你以后的发展,至少在以前,现在的孩子,太多享受的物质和生活,现在的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
怎么才能成长呀,也难怪越来越少的伟人出现了。
别说伟人,就一个能够吃点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
在腾讯实习,一起在酒店住的小伙伴说不想在他朋友那里住,那里在楼顶,太热了,又没有空调。
但是也只是老抱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
生活很美好,既然朋友帮你省下找房间的时间,省下找房子的钱,就已经很不错啦,有什么好抱怨的呢?热也是这样过,冷也是那样过,年轻人体格强壮,有什么不能承受的。
想想贝多芬的童年,想想伟人所受过的苦,我必须遇事要更加的坚强,要承受别热看来非一般的苦难,定能成就非一般的成功。
贝多芬是快乐的,也追求快乐。
名人传读书笔记篇二《名人传》法国著名作家罗曼。
罗兰的代表作,它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分组成。
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
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终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复兴之路读书笔记通用
复兴之路读书笔记通用《复兴之路》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依照时光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由衰落到昌盛的复兴过程。
从鸦片战争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了,相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是一转眼,然而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故。
1840年鸦片战争,将中国人民置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
它让中国人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一个坚强的民族是不会屈于强权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
从自发的农民运动,到有组织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让中国人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让中国人民找到了复兴之路。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复兴之路》展览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重现历史,讲述了中国人民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行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进程。
用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开放,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这次参观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缴获日本侵略者的战利品—军刀。
不明白那些军刀上沾染了多少中国人的鲜血,想到这我不禁颤抖了一下,顿时感到一阵寒冷。
沉重的历史固然让人反思,更重要却是要在反思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前进。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深知自由的来之不易。
我们作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前,就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到:这天在学校,用心进取,勤奋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明天到社会,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笔记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笔记《伟大的中国革命》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研究中国的一本力作,书中竭力以西方人的视角去解说和评判从1800年至1985年间丰繁的中国历史,有针对地部分纠正了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和想象性理解,既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又为中国展现了一个建立在不同文明价值尺度研究中国的新颖思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分为四部分:(一)、晚期的中华帝国:成长和蜕变1800-1895年;(二)、晚清帝国秩序的变革1895-1911年;(三)、第一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四)、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5年。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满清的建立及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满族人在明朝内外交困下入主中原夺得政权,要维持这样一个偌大的汉族为主体且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满族人采用了满人和汉人双重统治,沿袭农业官僚体制,以及皇帝直接干预的监察制度。
在财政上有内务府和国库,前者主要供皇室开销后者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财政收入。
皇帝的主要职责在费氏的笔下浓缩为培养继承人和选拔官吏,在后者上,科举制度是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重心仍然放在西北内陆,对蒙古族分而治之并果断地镇压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在西藏问题上也牢牢控制。
在内部社会中,人口猛增成为一个打破平衡的重要因素。
人口增长与商业经济增长伴随发展,盐和茶的商业运作最具代表,人力贩运和水路运输是货物流通的主要方式,商会和钱庄也随之兴起。
由此也导致诸多社会内部问题,首先是政府机构在人口和商业增长面前的滞后性,导致竞相钻营、贪污横行,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诸多农民起义在此基础上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它对基督教的借用又反映了中国对待外来宗教的态度。
西方的入侵导致中国的经济、外交方面捉襟见肘,鸦片对中国的侵蚀日益严重。
面对亘古未有的千年变局,有着强烈忧患意识且最早接触过西方的部分士大夫阶层开始觉醒,翻译西方著作,开明人士走向现代化的努力,也即国内定义的“洋务运动”。
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不存在中国式的工业革命读《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之后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历史学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
在其学习与任教期间曾两次来华,第一次是作为一名学者,第二次则是作为美国的“情报协调局驻华首席代表”。
在他退休多年后的1986年,《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出版了,此时,《剑桥中国史》各卷已开始在中国陆续出版。
在《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中,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对中国自1800年以后的185年作了一些概述与分析。
书中的观点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作者从极客观的视角审视了中国近代——包括政治方面与社会方面——的变迁与转化。
该书虽然写的是“中国革命”,但是其出发点却不在“虎门销烟”,而是在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的交接,清朝鼎盛进入尾声,同样是欧洲中国风热潮渐渐淡去进而出现批评的1800年。
此时的清朝已开始有了衰败的现象,政治日益腐败,而川楚教乱闹得正热,政局动荡不安;而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不少农民失去了工作,在广大的土地上游荡,社会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变屡发不止,嘉庆皇帝内除和珅等贪官,又付出了巨大代价镇住了白莲教等民间组织团体的变乱,却还是未能解决弊端,继续重农抑商,进一步加固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结构,而对西方的工业革命一无所知。
这样的中国,面对从西方世界传来的思想与体制似乎产生了极大的免疫力。
英国几次无法打开中国的正统市场,而走私鸦片的数量与其所获的利润却又高得惊人,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而摸不着头脑的不只是外国人,中国人此时也陷在毫无头绪的混乱之中,统治者难以控制局面,平民百姓被压迫到了极点,人人都被禁锢着无法自拔,更谈不上对外来的一切消化或被消化。
反过来看,虽然场面如此不堪,但是当时的中国有着高水平的技术与资源,足以引发一次“属于中国的工业革命”,以使其足以与欧洲当时的工业革命相匹敌;而稳固的生产结构与大量的水陆运输使得中国当时的商业处于一种增长的形势。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摘要:
一、前言
二、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四、辛亥革命与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
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正文:
【前言】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以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为背景,详细阐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国家危机四伏,民众疾苦。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起了反清革命,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成立了同盟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辛亥革命与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民主政治的初步框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国家形势并未根本好转。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引发了护国运动,但民主政治并未得到巩固。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众对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质疑,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了将近一半,但通过本书叙言和其他评论文章已对“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观点有了整体的了解。
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其实只限于高中课本上所讲内容,只知道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攻陷象征封建王权的巴士底狱,只知道革命后资产阶级制定了追求自由、平等、法制的《人权宣言》,但对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却一无所知。
因此本书为我立体化的品读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素材。
我的本篇读书笔记除了简要介绍这些观点之外,将着重谈一下我对其中“大革命为什么爆发在法国”以及“中央集权制在大革命之前已经产生”两种现象的看法,固然,我是将其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与政治体制相比较的。
托克维尔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1789 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
这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全欧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
它不仅要改变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就需要同时进攻所有现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
2、法国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最后完成,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造同样也会崩塌,法国革命的业绩是以蓦地方式完成为了需要长时期才干一点一滴完成的事情。
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当封建制度的某些部份在法国已经废除时,人们对剩下的部份往往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忍受,农民和领主、第三等级和特权阶级的矛盾越加尖锐。
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在法国比在欧洲其他国家更早爆发的主要原因。
3、法国革命既呈现出决裂性,又呈现出连续性和反复性。
托克维尔不允许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加强是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创造这个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旧制度下王权和中央政府权力集中趋势的继续。
同时,他注意到法国革命初期废除的一些法律和习惯,包括旧制度下的思想感情,在若干年后重新浮现。
关于革命的读书笔记
关于革命的读书笔记关于革命的文章很多,大家读了之后,笔记会怎么写?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关于革命的读书笔记,希望你有所收获。
关于革命的读书笔记篇一从群共享中下载了《静悄悄的革命》。
仔细拜读后,发现日本的教师和我们很相似。
它其中提到的虚假的主体性,悬在半空的主体性……深有同感。
他所倡导的润泽的教室正是我们现在在努力的目标,它里面提到的一些教师的惯用语在我身上也能找到。
不同的是他们反思研究后的成果,我们远不可及。
日本发达的原因就是政府、社会、百姓对教育重视,日本课改的实施早于中国十余年,80年代初期,日本就有一大批的学者致力于教育改革,那时的中国恢复高考不久,进入90年代像佐藤等一大批教育家、学者拥有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并在全世界加以推广,我们也喊上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致力于理论研究的中国教育家却是教育政治家,出了几趟国门就在研究室里硬生生地搬抄了欧洲的教育体制,当日本特色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林立的时候,我们终于醒悟,回过头把陶行知先生的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与实践,新世纪伊始所谓的课程改革的精髓内涵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这样的吻合,远的不说孔子是万师之表,还有老子、孟子等真正的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被外国人借鉴,却被我们现代的教育家忽略不见,幸亏还有个陶行知可以标榜,这岂不是中国教育家的悲哀!关于革命的读书笔记篇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精神1、“想要”而不是“需要”2、追求即视感,所见即所购3、态度比功能重要4、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5、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评价6、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个性化的场景生态是以人为逻辑、以体验为核心、以连接为中心、以社群为最大公约数的商业环境。
场景力:企业对场景本身的定义能力和对亚文化社群的影响能力。
如果产品能够人格化,将它变成连接的标签,抑或变成了一种小众生活的态度,这时的定价策略就会改变。
当我们有足够的内容价值,产品就会有人格的魅力,甚至有温度感和参与感,我们就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摘抄八年级上册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摘抄八年级上册《毛泽东传》是一本关于伟大领袖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传记。
通过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毛泽东的一生和其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毛泽东的早期经历、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建立新中国和执政历程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毛泽东的早期经历在《毛泽东传》中,我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普通人,但他从小就对中国的困境感到不满,对改变中国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愿望。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京大学,并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这些经历铸就了他日后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仰。
二、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毛泽东传》通过详细描述了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斗争经历,以及他在长征中的指挥能力和领导才能。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带领农民起义军进行游击战争,成功地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长征中,毛泽东勇敢地领导红军渡过险恶的山区、大江和沼泽,最终到达了延安。
这些经历展示了毛泽东作为一名革命家的勇气和智慧。
三、建立新中国《毛泽东传》中对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也有详细的描述。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坚定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战,最终赢得了抗日胜利。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带领人民军队成功地推翻了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些成就使毛泽东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伟大领袖。
四、执政历程《毛泽东传》中也描述了毛泽东在执政期间的一些政策和运动,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
通过这些描述,我认识到毛泽东虽然在中国革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执政期间也犯下了一些错误。
这些错误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但也不能否定毛泽东对中国的伟大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毛泽东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的一生。
他的坚定意志、智慧勇敢和伟大领导能力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他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也意识到毛泽东也是一个有缺点和错误的人,不能一味地将他理想化。
然而,他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和贡献,是无法被忽视的。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500字_作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500字读完这本书后,感触至深,想写一点,以表达我的情感。
这本书的作者来自美国,这是很令人惊奇的一点,一个美国人,怀着自己的一颗好奇心,来到了当时西方世界一无所知的红色中国,并且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旅途及采访,他不惧危险,不顾瘟疫,只是为了探寻红色中国?我想,也许另有他因。
当时的国际形势万般复杂,西方的德意侵略了西班牙,并且有意实现对整个欧洲的战略扩张。
意大利在非洲进行殖民,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朝鲜半岛,进军外蒙,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的东北、热河、冀北等地。
此时,国民党政府对北方不管不问,一意孤行剿灭共D,中国陷入巨大的黑暗中。
国民党有美国作后盾却惧怕日本,共D笼络民心,呼吁全民抗日,这是思想的根本差别。
工人,农民倾向于共D,地主豪绅倾向于国民党,这种阶级斗争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如今移交到了这两党手上。
由此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内战,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
这本书最好的一点在于,它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客观的看待国共冲突,这么多年来,除了少数几部影视剧,我们只能看到各种对于国民党,对于东北军的贬低,各种无止尽的夸大,不止内战,更有抗日。
对于一方的完全忽视和贬低,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对当时的中国,民众,对两党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的面对历史。
不是所有的国民党都视人命如草芥,不是所有的群众都是热心肠,也不是所有的共D都洁身自好。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由千千万万人的献血浇铸而成,是四万万同胞奋起反击的结果。
今日之中国,来之不易!文|筱原玄晖试评:玄晖这篇读后感的亮点在于秉持理性客观的立场,对历史事件辩证认识。
从国共两党对待人民的不同立场和态度入手,一定程度触及了两党的阶级实质。
另外,对国际形势与基本国情的交待有力地证明了共D的流血牺牲对世界人民的和平幸福所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
长征的优秀读书笔记
长征的优秀读书笔记长征的优秀读书笔记长征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类型的图书,作者为王树增。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长征的优秀读书笔记,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长征》是一篇军事纪实小说,其作者是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
《长征》讲述了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长征是历史上罕见的远征。
它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总面积比欧洲许多国家都大。
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型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阔湿地。
而更重要的是,红军在饥饿、寒冷、死亡的威胁下,不但要与无论是武器、还是兵力都优于自己的敌人作战,还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万般曲折艰险,然而红军却最终取得了胜利,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工农红军一路浴血奋战,、舍身忘死,传播着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
于是,贫苦的农民、失业的工人知道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知道了红军可以改变一切不公。
他们随手拿起扁担、锄头,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
红军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都值得我学习,因为这些精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人民是革命的母亲。
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
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
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
刘元帅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红军长征中的千古佳话。
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是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
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年6月14日,此文作为社论载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
这一评论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无情地揭露和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读书心得
文章的前半部分,马克思用了大量笔墨阐释十九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中国的国情。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打开国门,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的工业品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随之而来的是英国的思想文化及中国人民更深重的灾难。
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中国从那时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本国落后分散的手工业在英国机械化生产面前不堪一击,大量手工业者破产,鸦片更加横行,毒害着无数中国青壮年的身心健康,更严重的是,大量的白银外流,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加重赋税,再经由各级官僚层层剥削,百姓已经不堪负重,当最终天灾出现的时候,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接下来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起义。
太平天国,中国几千年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全盛时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坐拥最为富庶的江南,但同时,也极大影响了中英贸易。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产出没有限制的增加,依靠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才能消耗那么多的产出,但市场的扩大人赶不上工业的增长,一场危机潜伏已久。
那时,供给英国的茶叶涨价,中国的市场因太平天国而大大缩小,“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此处的分析十分有趣,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了中国国门,间接引起了中国革命,同时中国革命也简介引起了欧洲一场更大的革命,太平天国既是一场动摇“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统治基础的农民革命斗争,也给予英法等殖民主义者以最沉重的打击。
这次革命加深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始终密切地注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热情赞扬太平天国革命的文章,他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愤怒谴责外国侵略者的卑鄙和野蛮,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海盗政策。
他在这里运用了对立统一,两极相连的分析方法。
同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市场,尽管是处在提供原料这样的低级位置,但中国的一举一动,开始受到世界的影响,也将深远的影响着整个世界。
文章中,马克思关于中国与鸦片的论述也很有趣,“中国人不大可能戒吸鸦片,就像德国人不可能戒吸烟草一样,新皇帝颇有意在中国本国种植罂粟和炼制
鸦片”。
这与我以往的认识大相径庭,鸦片自一开始就毒害着中国人民,而且鸦片是一种毒品,已经在全世界被禁止,中国人当时难以戒鸦片,一方面是国家还没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另一方面鸦片作为毒品会令人上瘾。
但当时,中国禁止鸦片的决心是坚定的,林则徐到广东主持禁言,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
中国对鸦片的态度是坚决毁灭,不可能为了收回流失的经济利益而打算自己种植罂粟炼制鸦片。
无论从何种角度考虑,我都不愿意相信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最后,谈到欧洲革命,“无论欧洲列强间的冲突怎样尖锐,无论外交方面的形式如何严峻,无论哪个国家的某个狂热集团企图采取什么行动,只要有一丝一毫繁荣的气息,国君们的狂怒和人民的愤恨同样都会缓和下来。
”很多时候,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利益,但战争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一个零和博弈,当避免战争积极合作能使双方的到利益的条件存在时,没有哪一方愿意动武。
想想我国近年来的外交争端,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日益激烈,钓鱼岛扣押船长事件没过多久,菲律宾又在黄岩岛惹事端,双方剑拔弩张,军舰对峙上月,看似战争一触即发,民众沸腾,但过上几天,大家冷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菲律宾无非是觊觎南海的油气资源,真的打起来他什么也得不到,而且这会给美国一个大好的插手机会,战争最终极有可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我国现在处理领土争端的总体原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避免矛盾能给这一区域的所有国家带来好处,尽管一小小点动静都会让大家紧张的想要开展全面战争,但最终还是会回归谈判,因为始终有“一丝一毫繁荣的气息”。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
中华民族已经被唤醒了,当年被奴役被侵略被压迫的中国已经一去不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渐渐崛起。
经过数次战争与革命,中国更加紧密的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对世界有着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的巨大影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