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完整版)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合备课教案

(完整版)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合备课教案

言之有序说事理——部编语文八(下)第二单元备课单元设计理念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1+X 的阅读教学理念,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整合” 时代,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既是部编语文教材编排特征的需要,更是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 单元整合”是“群文阅读” 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师生通过阅读群文,将单元主题进一步聚焦和拓展,为学生创设“ 大语文”观,构建生动活泼、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全面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以期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科学为话题,编选了四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分别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美国科普作者、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以及中国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涉及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其语言朴素优美,带有“ 科学小品” 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给读者美的享受。

本单元的语文能力教学点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明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敢于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科研探究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学会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闻释的事理。

4、在学习中掌握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1 、教读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辨识音、形、义。

2、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找准说明象,区分说明文类型。

理解说明内容,寻找开启句和总结句,再分每一段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3 、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找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句段,分析这一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用自己习惯的方式阅读课文。

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抓住大自然的现象说出生物与节候的关系,进而概括出“大自然的语言”,说出作者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品读课文语言,说出文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拟人等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好处,学习本文是如何使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

3.丰富科学知识,感受观察、实证的重要性,萌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大自然的语言”和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说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抓住“语言”这个话题聊开去。

语言:就是人说话,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说话双方能互相知道对方语言的意思。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⑴分析课题拟人手法,让读者觉得有趣味,吸引读者读下去。

⑵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竺可桢。

3.质疑。

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二、初读课文,释疑1.抽学生分部分阅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识字学词。

其余学生带着“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问题圈点勾画做批注。

2.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⑴全班交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围绕“大自然语言语言”——自然现象,总结提炼并板书。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春燕子翩然,布谷鸟来,孕育果实——炎夏果实成熟,落叶簌簌——秋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寒冬⑵总结自然现象与四季气候变化特点。

板书: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草木荣枯年年如是候鸟去来周而复始⑶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什么?(安排农事)(物候)(物候学)3.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物候观测;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篇1】本届学生是教材改版的一届,在这一年多的语文教学探索中,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参与、理解,大胆发表见解,大胆质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基本学会同学间的讨论,养成读课外名著的习惯。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工作安排,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6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现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从以往的表现来看,八6班的学生素质比较低,悟性比较差,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都有问题,学生学习习惯并不好,课堂经律成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所以本学期对一班的学生重点还在于整治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简析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组织单元。

《社戏》记录了鲁迅在归省平桥村的一段童年的回忆;《回延安》节选贺敬之诗选,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安塞腰鼓》刘成章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吴伯萧为我们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主要由事理说明文构成。

所选的课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三单元,是以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等为内容的古诗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口味精美的语文,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

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云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第五单元,以旅游为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浏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8 时间的脚印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8 时间的脚印

8 时间的脚印◎文化自信: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理解文章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精练有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

(重点)一、导入新课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如钟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时间的脚印》,去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吧!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关注单句,理清说明顺序。

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自读任务一:请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此句强调说明了时间流逝的自然规律,引出下文对时间踪迹的记录。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此句过渡:内容上,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构上,承上启下。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此句过渡:引出下文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此句引出下文雨水、海水和冰河对岩石的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句补充说明生物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此句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此句过渡: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引出下文有关岩石上历史痕迹的解读。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此句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岩石可以记录地壳活动。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此句过渡:承上,点明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刨刮、龟裂、楔形文字”等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与说明的逻辑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有趣。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巧妙剪裁法”:长文短教,引导学生充分朗读,选点进行评说,引导学生趣味学习。

“关键词句学习法”: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把握文章层次。

抓中心句,把握关键部分的中心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懂得珍惜时间,为人生留下更多有价值的印记。

2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明确说明对象,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并会赏析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难点:理清层次关系与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漫谈时间,总有一些时间值得我们期待和铭记。

3月14日,140年前的这一天,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诞生;140年之后,继爱因斯坦之后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去世。

这是时间的记忆和巧合。

霍金一生致力于探索时间和宇宙的起源。

霍金先生去世了,但他对时间宇宙的探索与他那旷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却被文字永远铭记在了时间里。

那么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文明出现的时候,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下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二、感知文章,品味语言1.扫清字词障碍腐蚀(sh í) 山麓(l ù) 粗糙(c āo ) 龟(j ūn )裂 刨(b ào )刮 沟壑(h è) 地壳(qi ào ) 楔(xi ē)形文字2.速读,贴标签,理清说明顺序 老师这里有4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岩石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历史痕迹”、“岩石我们寻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对应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在同学们贴标签的同时,分析各部分作用并板书A 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引出说明对象B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记录岩石的方式之一C 石头上的历史痕迹——方式之二(ppt 呈现几种痕迹)D 岩石我们寻宝藏——重要意义 3.寻读,说过渡,把握层次衔接 严密的逻辑顺序,脉络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说明的顺序教材研读:1、下面课文都是我们学习过的说明文,请具体说说每篇课文的说明顺序。

《活板》——(时间顺序:从主体说明内容看,作者是按照从刻字到印刷的顺序说明的,具体的过程顺序是刻字、制版、印刷、拆版。

这个过程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的。

)《中国石拱桥》——(逻辑顺序:整体上看,本文遵循从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再具体的顺序。

从石拱桥的基本特点(概括),说到它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主要特点(概括),然后说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接下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解说(具体)。

文章的主体部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总体上遵循的是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说明“古代石拱桥”与“当代石拱桥”的区别,则遵循了从现象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逻辑顺序:先总说苏州园林特点,再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空间顺序。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是间到两边。

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表明了空间位置的改变词语。

)《蝉》——(时间顺序。

从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下中的过程。

)《梦回繁华》——(从全文看是逻辑顺序。

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再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说明画作本身,采用了空间顺序,从画的开卷处写起,依次介绍画的中段、后段。

)《大自然的语言》——(逻辑顺序。

先引出什么是物候与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逻辑顺序。

先说发现的具体事实,再从事实出发佐证“板块构造”理论或恐龙灭绝的“撞击说”。

这是从现象说到本质,是对事理的说明。

)2、说明顺序种类。

(1)时间顺序。

多用于介绍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2)空间顺序。

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顺序,多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

(3)逻辑顺序。

有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逻辑顺序的形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课型:讲读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四、拓读运用。

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5《大自然的语言》6《被压扁的沙子》6《恐龙无处不有》7《大雁归来》8《时间的脚印》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要点。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2.理请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3.积累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优美特点,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件投影四季图)二、检查预习情况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学家。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2、读准下列字音簌簌(sù)销声匿(nì)迹翩(piān)然孕(yùn)育农谚(yàn)衰(shuāi)草连天风雪载(zài)途3、解释下列词语: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孕育:怀胎生育。

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纷纷落下得样子。

销声匿迹:躲藏起来不露面。

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

匿,隐藏。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

载,充满。

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

是,这。

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2、什么叫物候?3、什么叫物候学?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合作探究,老师点拨学生回答)明确: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第1段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第2段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木荣枯,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在,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大雁归来》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时间的脚印》说明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号召人们去探索大自然。

“写作”的主题是“说明顺序”,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倡导低碳生活”,旨在引导学生懂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活动中自觉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学会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

4.在学习中掌握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教读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辨识音、形、义。

2.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找准说明对象,区分说明文类型,理解说明内容。

关注首段与尾段,寻找开启句和总结句,再分析每一段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3.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句段,分析这一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4.抓住说明文的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文章中体现出的求真、严谨的科学谨慎,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掌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对说明事物的作用。

2.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措施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都会觉得枯燥乏味,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

使学生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

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生易于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进行梳理与分析。

3.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注重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

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

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就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以深刻全面地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
《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
《大雁归来》1课时
《时间的脚印》1课时
写作说明的顺序1课时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