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地质资料

合集下载

太和县博物馆《展览大纲》文物清单及图片

太和县博物馆《展览大纲》文物清单及图片

太和县博物馆《展览大纲》文物清单及
图片
(里面凡是红字显示的,都是需要借展、复制的展品)
1、太和县水系图
2、太和县行政区划地图
3、太和县历史沿革表
第一组:太和境内出土古生物化石展品清单
第二组:倪丘孤堆遗址采集大汶口-龙山文化标本一览表
第三组:灰角寺遗址采集大汶口文化标本清单
第四组:东殿顶遗址出土龙山文化标本清单
第五组: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出土典型器物展品清单(12件,从蒙城县博物馆借展)
第六组:太和境内出土龙山文化标本清单
第七组:文物(复仿制品):
春秋盟书长4.4~19.8厘米,通高1.7~5.5厘米(仿制山西侯马盟
书)
第八组:太和胡窑春秋墓地出土文物清单
第九组:文物(复仿制品):
新郪虎符长8.8厘米,分两半,底合榫。

(仿制品)第十组:新郪遗址出土文物清单
第十组:文物清单
3-1、楚国王室遗珍·文物复仿制品清单
(从省博物院、寿县博物馆复制)
第十一组:钜阳城遗址(殿顶子遗址)出土文物清单
第十二组:汉代铜镜展品
第十三组:汉代青铜器展品
第十四组:汉代印玺展品
第十五组:汉代画像空心砖展品
第十六组:汉代陶器展品
第十七组:陶瓷、石器一组
第十八组:铜镜一组
第十九组:杂器一组
第二十组:元明清铜器展品一组
第二十一组:元明清杂器一组
第二十二组:徐广缙家族文物展品。

安徽省和县沿江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

安徽省和县沿江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

安徽省和县沿江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摘要:安徽省和县沿江地区处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大别造山带的前陆盆地,晚燕山期岩体西段。

区内整体为厚大的第四系覆盖,可见多处地磁、电法异常。

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区内重、磁、可控源和瞬变等异常的分析,对找矿前景进行探讨,希望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磁;电法异常;找矿前景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prospecting prospects in the area along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Li nai gong(Esat-China Metallurgical Bureau of Geology&Exploration 815 Geological Team,Anhui Chaohu 238000,China)The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e,the foreland basi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and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Late Yanshanian rock mass. The whole area is covered by a thick Quaternary system,and many geomagnetic and electrical anomalies are visible. On this basi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bnormalities such as heavy,magnetic,controllable sources and transients in the reg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specting prospects and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eologist.Key word:geomagnetic resistivity anomaly prospecting potential1.成矿背景分析和县沿江地区包括3个勘查区,自北而南分别是乌江、濮集、隐驾庄工区,三个勘查区地表多被第四系覆盖,地表为零星出露,仅在濮集查区的养猪场南部采坑及隐驾庄查区的新华村地方窑厂发现黄马青组上段紫红色砂岩。

我的家乡—太和

我的家乡—太和

太和樱桃
太和樱桃产于太和县李郢一带,这里的著名品种有大鹰嘴、金红樱桃、二鹰红仙 桃等。 樱桃不仅果实艳丽动人,而且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大鹰嘴,又名“大鹰紫甘 桃”,是太和 樱桃的主要栽培品种。其色泽紫红,果实为心脏形,单果重一点七克, 果肉淡黄,肉厚汁多, 味道甜香,果汁内含可溶性固形物为22.2%。金红樱桃又是太 和樱桃中一个有名的品种。这个品种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 色泽鲜艳,汁液较少, 含糖量高的特点,宜于加工干果。
民风民俗
太和贡椿
太和贡椿芳香肥嫩,质脆味美,品种多样,有黑油椿、红油椿、春油椿等。太和椿 芽尤以黑油椿品质最佳,谷雨前来摘,腌制后长年不腐,常食可抗肿瘤。早在唐朝, 每年谷雨前后,驿者就驮着上等鲜椿芽马不停蹄赶往长安;明万历二年《太和县志》 载;“每届春季,各地游人都到太和尝鲜(指椿芽)”;清道光年间,椿芽已远销到 东南亚各国。太和贡椿多次被选送参加全国农产品展览,被清朝乾隆皇帝点为御用贡品, 可见太和香椿的味道之鲜美。
樱桃园
位于镜湖西路,每至樱花盛开和樱桃成庙正门悬挂“太和元气”四个大字的牌匾,门前的 广场就是文庙广场。太和文庙位于安徽省太和县城关镇黉学街35号,占地面积4620 平方米,折7亩,为元大德八年(1304年),达鲁花赤李英创建。战乱破损,明洪 武五年(1372年)重新修建,面阔5间20米,进深10米,为单檐歇山顶,琉璃瓦面, 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构宫殿式建筑,具有南北风格相结合的特征,是木橼架 台梁大殿式建筑,房顶琉璃瓦,屋脊有套兽,四角飞檐,宏伟壮观,迄今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
薄荷
太和盛产薄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 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 太和”和“清凉世界,左右行情”之美誉。薄荷油、薄荷脑可用于化工、 医药、食品行业,远销东南亚各国。

南阳市地质概况

南阳市地质概况

南阳市地质概况南阳处在华北陆块南缘与秦岭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大部分位于昆仑—秦岭构造带东段。

沉积类型丰富,构造变形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良好。

根据地壳活动性特点,地层沉积类型及层序关系,以及岩浆侵入活动展布情况,南阳市由北向南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即华北陆块南缘带、北秦岭构造带、南秦岭构造带,另外分布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其成矿地质背景分述如下。

一、华北陆块南缘在地理上大体位于南召县、方城县的北部及桐柏县的东北部。

其南界为栾川—南召—明港断裂带(即原称槽台边界)。

该区基底岩石为太古代太华杂岩,由太华岩群的斜长角闪片(麻)岩、(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绢云石英片岩等表壳岩和太古宙变质变形的花岗片麻岩组成。

表壳岩呈残片状存在。

过渡层(原性基底)为中元古代早期熊耳群片理化中酸性火山岩系。

沉积盖层主要有中—晚元古代官道口群、栾川群、汝阳群和洛峪群。

官道口群主要由海相镁质碳酸盐地层和陆源碎屑地层组成,为稳定型沉积。

栾川群主要由浅海陆架陆源碎屑和碳酸盐地层构成,向上碎屑成分增多,并有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地层产出,为次稳定型沉积。

汝阳群主要由陆源碎屑地层构成,上部夹碳酸盐地层。

洛峪群主要由陆源碎屑—碳酸盐地层组成。

该两群属稳定型沉积。

此外,尚有震旦系、寒武系零星分布。

除上述华北地层,在栾川—南召—明港断裂带内,在方城县维摩寺—老李山地区有下古生代老李山岩组碳酸盐—泥砂质碎屑地层呈构造岩片存在,其中夹变基性火山岩等。

它是一套活动型沉积,与华北地层明显不同,可能归属北秦岭地层区。

在该带内沿断陷盆地有侏罗—白垩系粗陆屑河湖相地层分布。

在该区内,北西向断裂十分发育,早期多为韧性断层,晚期多为脆性断层,随断裂带发生地层的褶皱作用,因此,总体上认为该区是一个以推覆为主的断褶构造带。

区内最古老的侵入岩是太古宙变质变形的花岗类,它们与太古宙表壳岩系构成太华杂岩。

另有较广泛的元古代石英正长斑岩体大致沿主要构造线方向侵入栾川群地层中。

太和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太和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太和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李国礼【摘要】太和县不合理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诱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尤其是大面积的降落漏斗,并开始出现地面沉降迹象.本文在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后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布局不合理,地下水超量开采,水资源管理方法及手段比较落后.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问题,应采取综合规划、综合调控、综合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浅层地下水,适当分散开采深层地下水,逐步调整深层地下水开采布局,综合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力度,制订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调整产业结构来解决城镇的用水问题.【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8(040)005【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含水层;地下水开采;水资源管理【作者】李国礼【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水资源管理处,安徽阜阳 23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北部,面积1 822 km2,总人口171.2万。

区内地势平坦开阔、由西北向东南微倾。

微地貌类型有泛滥坡平地、河间平地和河间洼地。

太和县城镇居民用水及工矿企业用水全部来自地下水。

其中,城市供水主要集中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农村则以分散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

随着工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下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由于工业企业大多集中于城区及近郊,承压水开采布局不合理,局部地区严重超采,造成承压含水层采补失调、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地下水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地下水资源管理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图1 太和县规划区水文地质图1 环境水文地质概况本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857.0 mm。

可供开发利用的含水层有浅层含水层组、中部弱透水层组及深层含水层组。

浅层含水层组主要由晚更新统(Q3)的砂层组成,厚40 m左右,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地表水联系密切,为一开放的地下水含水系统。

我的家乡太和

我的家乡太和
先秦时期,这里是梁国领土,境内有睢 水、涡水穿流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 取"永久和平"之意,改县名为"太和"
2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太和县地势平坦,西北略 高,东南稍低
地貌为黄淮平原,地势平 坦,土壤肥沃
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 暖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 四季分明,雨水适中,光
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 800毫米左右
8
旅游景点
8 旅游景点
安徽太和县森林公园
安徽太和县森林公园位于太和县城南部,是一个集生态 旅游、休闲娱乐、观赏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园内 有湖泊、假山、树林、草坪等景观,还有儿童游乐区、 健身区等设施,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8 旅游景点
张氏公馆
张氏公馆位于太和县城内,是张 氏家族的故居。这座建筑建于清 末民初,占地面积达4000多平方 米。公馆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传 统的四合院布局,又融入了西洋 建筑元素。如今,这里已经成为 展示太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里的人民勤 劳智慧,这里 的未来充满无 限可能
我为能生活在 这样一个美丽 富饶的土地上 而自豪,也愿 意为家乡的繁 荣发展贡献自 己的力量
我相信,在不 久的将来,太 和必将成为黄 淮平原上一颗 璀璨的明珠
7
美食特产
7 美食特产
太和板面
太和板面,又称太和羊肉板面,是太和县的 特色小吃。它以面条劲道、汤料鲜美、羊肉 香醇而著称。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 是张飞发明的军中食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 地方特色小吃
7 美食特产 太和贡椿
太和贡椿,又称"太 和香椿"、"太和椿芽 ",是太和县的特产 。它以香椿为原料, 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 成,具有色香味俱佳 的特点。太和贡椿历 史悠久,早在明朝时 期就作为贡品进献宫 廷

安徽定远县三和集镇石膏矿地质特征浅析

安徽定远县三和集镇石膏矿地质特征浅析

安徽定远县三和集镇石膏矿地质特征浅析安徽定远县三和集镇位于皖南山区,地处皖南隆起的南部边缘。

该区域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属于典型的越南岩组构成的花岗岩地体。

在该地区存在着丰富的石膏矿资源,本文将对石膏矿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1.地质背景安徽定远县三和集镇处于南岭活动带的北缘,属于江南地区造山运动的晚期构造变形区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和金属矿床分布区域之一。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显示,该地区地质构造分布较为复杂,主要为花岗岩脉和石英脉组成的花岗岩地体。

同时,该区域的岩石结构普遍呈现出变质岩、夕卡岩和石灰岩等不同的岩性。

这种地质背景为石膏矿的形成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2.石膏矿的地质特征石膏矿通常是以沉积物的形式沉积于地层的不同层位中,其形成和存在受到地层环境和水文地质因素的影响。

在该地区,石膏形成的地质环境主要受到古新世晚期到自新世早期的巨量熔岩喷发和火山堆积物的影响。

这些火山喷发后的碎屑物沉积在海水海湾等水体中,再在之后的自新世地质构造作用期间受到角砾石屑等物质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大型石膏矿体。

3.石膏矿的开发利用在该地区,石膏矿的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其南北两侧的山体中。

石膏矿表观特征为白色、灰白色等,质地较软,含有较多的水分,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塑性。

因此,石膏矿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于建筑材料、饲料添加剂、肥料等方面。

同时,还具有降低土壤酸度和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等特点,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因此,对于该地区石膏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同时,在进行石膏矿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合理规划、科学开采,保护环境,避免破坏其他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小结通过对安徽定远县三和集镇石膏矿地质特征的浅析,可以发现该区域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石膏矿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而对于石膏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则需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开采,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避免破坏其他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太和古城遗址

太和古城遗址

太和古城遗址——新郪遗址新郪遗址,位于安徽太和县赵庙镇东北3公里处的城子、城坑子村,当地人称前城孜。

当我们漫步走进古老的新郪古城遗址,扑面而来的是阵阵传递着古代文化气息的清风。

一座占尽时代风华独领风骚的新郪城池,已经被金戈铁马踏为废墟。

如今我们只能从存留至今的遗址、出土文物、文献等历史古迹中领略当年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

皖北最早的城邑在笔者所了解的阜阳古城,赵庙镇的历史最为悠久,新郪建城的历史不仅在太和为历史最久远,而且在阜阳也是最为久远的古城之一。

据《太和县志》载:“新郪故城遗址在今县城北30公里张阁乡,俗称宋王城。

战国时为魏地,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晋以后曾在此置宋县。

现东城墙及护城河尚依稀可见。

民国时期,附近出土文物甚多,有楚币、铜镜、剑、弋等。

”新郪古城的兴起,无从知道始自何时。

但《后汉书·郡国志》载:“宋公国,周名郪丘。

”东周时期,这里多次发生战争,几番兴亡过手。

民国《太和县志》载:“(郪丘,今赵庙)春秋时属宋邑。

楚平王六年(前523年),使太子建居城父(今亳州)守边;楚昭王二十年(前496),灭胡(今阜阳)。

”胡与城父皆属于楚,两地相距不到三百里,而郪丘居其间,当也为楚攻占。

战国中期属魏。

苏秦游说魏襄王合纵抗秦时说,“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偃、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新郪即郪丘”。

苏秦为了强调魏国的强大,在豫东皖北的广阔土地上,仅举出十城,而将新郪与陈(淮阳)、许(许昌)并提,可见新郪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几十年以后,新郪复入于楚。

随后,又入于宋。

宋王偃十一年(前322),“南败楚,取地三百里”,新郪复归宋。

过了36年,至宋王偃四十七年(前286),齐与魏、楚灭宋而三分其地,新郪又入于魏。

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个地方,志欲兼并天下的强秦,当然不会放过,终于在公元前266年从魏国夺取。

“魏安厘王十一年,秦拔笔者郪丘”。

笔者查阅史料发现,春秋战国时期赵庙镇称新郪,周称郪丘,即使从西周共和时代算起,也当在公元前841年左右。

关于杨振宇的介绍

关于杨振宇的介绍

关于杨振宇的介绍杨振宇,1944年出生于文化艺术之乡——安徽太和县。

自幼酷爱书画,师从张鹏侣、赖少其等大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华海书画院院长、浙江丽州画院特聘名誉院长。

同名有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男,1963年2月生,博士。

聘任岗位:构造地质学。

研究方向:大地构造学,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

博士生导师.1书画家人物简介杨振宇,1944年出生于文化艺术之乡——安徽太和县。

自幼酷爱书画,师从张鹏侣、赖少其等大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华海书画院院长、浙江丽州画院特聘名誉院长。

艺术风格杨振宇国画溶南北古今为一体,雅俗共赏,古朴苍劲。

其画人物、山水、花鸟俱佳,擅长画鱼、虎,其“百鱼图”享誉东南亚。

人物成就出版专著出版有《杨振宇画鱼技法解析》、《画虎速成技法》等。

绘画获奖1998年,作品《百鱼图》获“迎香港回归”一周年全国书画展获金奖;1999年,作品《虎啸图》获新加坡华人书画大展银奖;2001年,作品获中原书画大展得丰碑奖;2008年,作品获安徽迎奥运书画大赛银奖;2011年,作品获香港盛世华夏书画大展优秀奖。

书法入展、获奖1999年,庆祝建国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举办)2009年,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届书坛新人作品展2009年,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届书坛新人作品展。

2011年,第二届“观音山杯”书法艺术大展2011年,首届千字文大展2013年,第五届中国(重庆渝中)书法展(中国书协举办)个人办展2003年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集雅斋”举办;2012年在日本横滨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广泛被韩国、日本、台湾、巴西、香港等友好人士收藏。

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与改良措施

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与改良措施

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与改良措施摘要介绍了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对其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良措施,以期提高砂姜黑土地区耕地的肥力水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砂姜黑土;形成特点;理化性质;改良措施砂姜黑土是一种具有“黑土层”和“砂姜黑土”的暗色土壤,在安徽省广泛分布,由于受土壤环境因素及其内在性质的影响,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状态,是太和县主要的中低产土类之一。

砂姜黑土在太和县分布较广,全县31个乡镇均有分布,面积10.83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6.47%,其中以坟台、宫集、三堂、洪山、原墙、赵庙、双浮、关集、倪邱9个乡镇面积最大,均在6 666.67 hm2以上,面积为8.85万hm2,占全县砂姜黑土的81.75%,砂姜黑土分布地势低平,海拔24.9~30.9 m,地下水埋深0.56~3.10 m,雨季上升到1 m以内,有时会接近地表。

矿化度﹤1 g/L,水质多属于HCO3-Cl-Ca-Mg型。

现对砂姜黑土的改良利用途径进行研究,以利于提高砂姜黑土的肥力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1 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砂姜黑土是太和县古老的耕作土壤,其成土年代久远,该土母质是由黄土性古老沉积物发育而成,是在该地区独特的地理、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富含碳酸钙的母质,经过淋溶沉淀积累、生物积累和旱耕熟化过程逐步演变而形成的区域性土壤类型。

砂姜黑土主要成土过程有以下2个阶段。

1.1 草甸潜育化成土阶段该阶段形成了2个基本发生层,即黑土层和砂姜层。

黑土层厚30~40 cm,多为暗灰色或黑色,质地重壤土至黏土,有机质含量不高,一般无石灰性,呈碱性反应;砂姜层位于黑土层之下,多为灰黄色重壤土,有潜育化特征,并有锈斑,夹有面砂姜(未硬化的石灰结核)和硬砂姜(已硬化的石灰结核)。

这2个基本发生层的形成不仅与土壤的水分状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太和县地处暖温带地区的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以及富含碳酸钙的黄土性成土母质有密切关系。

邢台市地理地质与环境

邢台市地理地质与环境
1、中、低山区:
以500m等高线与丘陵为界,位于市西部,区域面积1923。8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相当于整个邢台县的面积。山脉呈北北东走向,海拔高程一般为500~1000m之间,切割深度大于200m,属低山。中山只分布在省界附近,最高山峰达1822m,位于近邻山西省界的邢台县和内邱县交界处不老青山。山脉连绵,河流蜿蜒,自西向东横截山地,形成峡谷,谷壁陡立.
滏阳河以东,面积4934km2,主要受古黄河与海河水系长期泛滥淤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在35~24m之间,坡度约为1/10000。由于历史上受黄河、漳河等河流决口、改道、泛滥冲淤重叠切割的影响,地貌形态十分复杂,古河床和沙丘岗坡呈带形分布,中间形成许多封闭洼地。如:宁晋、隆尧的小南海、巨鹿的吕寨洼、平乡的田禾洼、临西的水坡洼及清河的南坡洼等.
灰岩区的岩石可做为矿产使用,工业利用主要用做制造水泥,还可用作炼钢熔剂、建筑石料(石子、荒料、砌石)等,现有灰岩分布的各县区都有开发。
另外,在该灰岩区有的地方沉积形成石膏矿产,例如:邢台县喉咽、北尚汪、郭村、临城的两口,隆尧的东山南等地,现大多数都已开发。
根据灰岩形成特点,有时形成溶洞,形成大的溶洞可做为开发旅游用,例如:临城县的崆山白云洞(石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邢台县天梯山,灰岩地貌有时亦形成自然景观也可开发为旅游景点。
在片麻岩区多形成可供开发的矿产主要有:铁矿、菱镁矿、铜、硫铁矿、重晶石、长石、石榴石、建筑装饰板材等,近几年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发展较快,贫铁矿等多种矿都已开发利用,主要矿种铁矿分布在沙河市蝉房一带,邢台县西河口,城计头、龙泉寺、张安北、宋家庄,内邱县杏树台、桃园,临城县石窝铺等地,大多为露天开采,另内邱、临城西部建筑装饰用板材也逐渐形成规模化开采,在本区已形成为一个主要产业,生产的产品销往上海、北京、天津、山东、东北各地,年产值可达上亿元,为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太和县(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太和县(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太和县(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位置境域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接壤。

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

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千米。

东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千米。

太和县境南北长52千米、东西宽60千米。

地质构造太和县境内陆层0—40米深度内为全新统,40米以下为更新统。

更新统上部,顶部岩性为青黄杂色亚粘土,颜色杂乱,较硬,干后坚实,切面光滑,有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有裂隙,但发育不全。

全新统分上、中、下3段。

全新统下段顶板埋深18—24米,厚20米左右。

顶部为灰黑色、紫灰色亚粘土,致密,干后坚硬,颗粒细腻,稍有滑感,裂隙不发育,含有较多地腐植质,可能为风化壳,此层是全新统下段的标志层。

单层厚度4—8米,部分地区10米以上,向东南较薄,只2米左右。

中部变为灰黄色亚砂土或粉砂,厚4米左右,至南部增厚,为6—8米。

一般层次多,沉积不稳定,多是薄层相间的粉、亚砂与亚粘土互层。

分选较差,在亚砂土内多含有钙质结核,是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分界标志层。

地形地貌太和县境处于淮北淤积平原之西北部,黄泛平原是地貌类型的主体,始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以来的黄河多次西泛滥淤积而成。

境内陆势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米),东南低(海拔30.5米),高差5.55米,自然坡降一万分之一到七千分之一。

按地貌成因分类,可分为剥蚀堆积河间平原和最新泛滥带。

削蚀堆积河间平原广泛分布在河间地区,由青黄杂色亚粘土构成,顶部有50厘米左右的黑色风化壳,地表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青黄杂色亚粘土明显地遭受剥蚀,沿裂隙呈棱块状脱落,剥蚀脱落的亚粘土碎块,重新在附近或移至别处堆积起来。

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

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

安徽省太和县城及外围地热资源特征与前景分析李跃亭;吴泊人【摘要】Taihe County lies in the Zhoukou sag and the Huai River syneclise where Paleogene, Neogene and Quaternary strata of huge thickness are deposited. Neogene Guantao Formation is layered, extends stably and serves as the major thermal reservoir in the area, which is rich in heat and hot water resources with moderate temperature and good geothermal fluid qualit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Jieshou Formation of sandstone underneath the Guantao Formation should be ideal thermal reservoir as a next focus of work in the area.%太和县处于周口凹陷和淮河台坳区内,本区沉积了巨厚的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地层。

新近纪馆陶组,呈层状,分布较稳定,是该区的主要热储层位;热能和热水资源较丰富,水温适中,地热流体质量较好。

分析认为,馆陶组下伏的界首组砂岩,应为该区理想的热储层位,应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期刊名称】《安徽地质》【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热储特征;馆陶组;界首组;周口凹陷;太和县【作者】李跃亭;吴泊人【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査中心,安徽合肥 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1 地质特征1.1 地形、地貌太和县地处淮北平原西北部,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缓倾,地面坡降约1/8000。

藤县地质报告书

藤县地质报告书

藤县地质报告书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藤县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以提供地质情况的全面了解。

地质报告的编制旨在揭示藤县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地质资源等相关信息,为地质勘探、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2. 地质背景藤县位于中国南方,地处江西省南部。

该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地貌多样,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整个地区的地质背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2.1 地质历史藤县地质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

古生代时期是该地区最早的地质记录,出现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

中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地壳稳定期,沉积了大量的地层。

新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构造翻转和岩浆活动,形成了现今的地貌景观。

2.2 地质构造藤县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构造类型:•断裂:该地区断裂发育,断裂主要以走向为南北和东西向为主,对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褶皱:藤县地区有多个褶皱带,其中最主要的是走向南北的褶皱带,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脉和山谷。

•岩浆活动:藤县地区有丰富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基性岩,对地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3 地貌特征藤县地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等地貌类型。

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势陡峭,海拔较高。

丘陵和平原则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势较为平缓。

地表水系统发达,有多条河流贯穿全境,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3. 地质资源藤县地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3.1 矿产资源藤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有金、银、铜、铅、锌等金属矿;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矿;石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以及稀土、钨、锡等稀有矿。

其中,金属矿和燃料矿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水资源藤县地表水资源丰富,主要有江河湖泊和水库。

地下水资源也较丰富,被广泛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4. 地质灾害藤县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水系统发达,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

提高重视 完善管理

提高重视 完善管理

提高重视完善管理档案是城镇高速发展的关键参考依据,各类声音、文字和图像等资料属于档案资料最常见的载体,有关人员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在对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该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提出完善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可靠参考。

标签: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策略引言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其自身建设发展工作成果。

在该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强化的进程中,虽然此项工作已得到优化,使得部门整体档案管理水准有所提高,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所以,部门有关人员应对各种问题展开全面分析,进而制定合理的完善策略。

一、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简介组建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主要目的是:使之作为县政府下属工作部门之一展开相应工作,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了全面整合、执行不动产权登记或者登记证明的换发、补发,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自然资源综合档案查询利用、出具相关证明、公开公共信息,补办采矿权许可证,出具拟挂牌企业合规合法证明,出具使用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证明,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开展国土资源法治宣传月相关活动,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公布、保护三级古树木,以及湿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城乡规划等工作[1]。

二、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一)档案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容易导致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档案管理工作出现失误和问题,其它工作也因此受到了不良影响,致使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不完善,导致各类资料缺乏完整性,加之管理人员存在素质偏差,日常疏于管理,未及时集中分类整理、归档资料,拉低了该部门的档案管理水准以及工作的最终效果。

(二)缺乏档案管理工作意识如今部分工作人员未能及时明确档案管理重要意义,所以难以将更多的管理意见提供给领导作为工作的重心。

在通常状况下,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内部档案种类较多,其相应的划分等级也各不相同,而对各类档案都需要展开针对性处理[2]。

说说太和县的来历

说说太和县的来历

说说太和县的来历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设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城),今太和县属陈郡新阳县东部地区。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新阳县属西楚国陈郡。

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陈郡改属韩信楚国。

汉王六年(前201年)正月,封吕清为新阳侯国(又作信阳侯国),属陈郡。

十一月,陈郡归汉。

西汉初,置细阳县、新县,属陈郡。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置汝南郡,新阳侯国、细阳、新县及乐昌侯邑改属汝南郡。

元朔二年(前127年)十月,改细阳县为刘钜阳侯国,仍属汝南郡。

元鼎五年(前112年),新阳、钜阳侯国除为县,3个县仍治故城,均属汝南郡。

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汝南郡改属豫州刺史部。

王莽篡汉后,改汝南郡为汝汾郡,改细阳县为乐庆县,改新县为新延县,改新阳县为新明县。

东汉初年,3个县及汝南郡恢复旧名,仍属豫州,今太和县境仍为3个县分领。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建魏代汉,3个县仍旧治,均属豫州汝南郡。

不久,撤销细阳县并入汝阴县。

今太和县境内仅设宋县(由宋公国改,仍治新故城),分属汝阴、新阳及宋县。

景初二年(238年),宋县改属豫州谯郡。

嘉平五年(253年),撤销汝阴郡,汝阴、新阳2个县复属豫州汝南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复置汝阴郡,今太和县为宋县及汝阴、新阳3个县分领,属豫州。

太康四年(283年),3个县属司马谟汝阴王国。

太康七年(287年),无子国除,3个县复属汝阴郡。

永嘉乱后,地入汉国石勒部。

东晋初年北伐,复归东晋。

大兴三年(320年),豫州刺史祖逖退守封丘,今县境渐入后赵,仅设宋县1个县,属豫州新蔡国。

石鉴青龙元年(349年),冉魏代后赵,入冉魏,仍之。

永和六年(350年),冉魏豫州刺史冉遇降东晋。

光寿元年(357年),豫州入前燕。

建熙十年(369年),属东晋。

七月,入前秦,仍之。

建元十六年(380年),改属东豫州,仍设宋县,属汝阴郡。

太元八年(383年)底,复属东晋。

今境内仅设宋县、宋城县(故细阳城),属豫州汝阴郡。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带,南邻黄山市,西连池州市,北交芜湖市,和浙江省、江苏省毗邻,系皖东南门户,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地跨东经117°58′-119º40′,北纬29º57′-31º19′。

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1万。

辖5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1市(宁国市)1区(宣州区),计124个乡、镇。

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全市7个县市区有5个与苏浙两省接壤,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300公里以内,宣杭铁路、皖赣铁路在市区交会,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安徽段宣广、芜宣高速和205国道穿境而过,S104、S214、S215、S217、S230、S322、S323省道纵横交错、贯穿全境。

二、气象与水文宣城市地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月平均气温28.3℃,最低月平均气温2.9℃。

多年平均降雨量1317.5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55.11mm。

辖区内河系发育,分属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徽水河、华阳河、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杨之河等。

天然湖泊有南漪河及固城湖,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三、地形与地貌宣城市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和皖南中低山区,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势较高,分属黄山山脉、九华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属中低山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中部和北部为丘陵和平原,高程一般为10-100米。

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标高、切割深度等将区内划分为河漫滩、阶地、低丘、中丘、高丘、低山和中山等7种微地貌类型。

四、地层与地质构造宣城市地处江南过渡带,北连沿江成矿带,南接江南造山带,区内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发育,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宣城断陷盆地、江南过渡带、皖浙赣断裂带三大构造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和县自然地理、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一、气象、水文
太和县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地处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光照充足,气候兼有南北之长,适宜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有利于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本区日均温大于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 474—1 555h,各月幅射总量和日照时数,1年中出现2 个高峰期,第1 个高峰在5~6 月,第2 个高峰在8月份,年降水量为850~950mm,本区平均气温为14.7~15.0℃,通常在6 月下旬,自南向北进入雨季,秋季降水多集中在9 月、6 测区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以人工开采及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二、构造
测区位于淮台褶皱带中的豫西—淮南坳陷区、淮阳山字型脊柱北部,郯城—庐江大断裂带西侧,测区南有太和断裂、阜阳大断裂等。

该区地下热水主要储存于新近系馆陶组砂(岩)中,上部巨厚的粘土(岩)则为良好的保温层。

三、地质特征
该区新近系底板埋深变化不大,一般在1070m左右,向下为古近系泥岩、砂岩。

结合该区已知井资料,我们认为1区断层以东受断层阻水影响及新近系埋深较浅,不宜施工地热井,断层以西(9号超低频地质遥感探测点西北)地热井成井条件较好,成井深度1100m左
右为宜,出水温度不低于43℃。

出水量50m3/h左右。

2区位于断层以西,地层变化不大,具备地热井成井条件,成井深度在1200m左右为宜,出水温度不低于46℃。

出水量50m3/h左右。

推测1区8号超低频点地层如下:0—30m砂夹薄层粘土30—170m粘土夹薄层砂170—220m砂220—250m粘土250—365m砂365—380m粘土380—400m砂夹薄层粘土400—420m粘土420—470m
砂夹薄层粘土470—490m粘土490—585m砂 585—615m 粘土夹薄层砂615—650m砂650—675m粘土675—705m 砂夹薄层粘土15 705—775m粘土 775—845m砂夹薄层粘土845—860m粘土860—1020m砂夹薄层粘土1020—1045m泥岩1045—1060m砂岩1060—1075m泥岩1075—1090m砂岩1090—1130m泥岩1130—1160m砂岩1160—1175m泥岩1175—1190m砂岩1190—1250m泥岩1250—1280m砂岩1280—1355m泥岩1355—1390m砂岩1390—1465m泥岩1465—1500m砂岩1500m以下泥岩推测2区地层如下: 0—70m砂夹薄层粘土70—175m粘土夹薄层砂175—195m
(一)工区地质测区地层主要有古近系(E)、新近系(N)、第四系(Q)。

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古近系(E)(1)沙四段(Es4)浅棕色粉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夹钙质粉砂岩、高岭土质粉砂岩、钙质泥岩等。

含轮藻、介形虫化石。

(2)沙三段(Es3)下
部以浅棕色粉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夹薄层砾状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含介形虫化石。

上部为浅棕色粉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夹薄层砾状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

(3)沙二段(Es2)岩性以灰白色砾岩、砾状砂岩为主,夹薄层紫红棕红泥岩、砂质泥岩。

2.新近系(N)主要为一套河流相坳陷型沉积,区域总厚度300—1000m,新近系(N)直接不整合于二叠系(P)之上。

(1)明化镇组(N2m)上部主要为灰白色钙质、泥质砂岩、泥灰岩、棕红色砂质泥岩,含丰富的哺乳、瓣鳃、腹足和介形类化石,下部为浅褐、褐黑色层,成份以中基性火山角砾岩较多。

含较多哺乳、腹足类化石。

(2)馆陶组(N2g)岩性主要为浅棕、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灰色砾状砂岩,底部为砾岩,产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3.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本区。

(1)下更新统(Q1)以冲积为主,间有冰水沉积。

岩性为红棕、棕红色粉质粘土、粘土夹多层粉细砂、细砂,粉质粘土质地较纯、坚硬,具油脂光泽,含钙核不均。

中下部具灰绿染及混粒结构,似为冰水沉积物。

砂层单层厚度较小,层数较多,连续性较好,呈片状分布。

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

(2)中更新统(Q2)以冲积为主,主要由棕黄、浅棕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与粉细砂、细砂互层组成,富含钙核和铁锰质结核。

砂层厚薄不均,颗粒上细下粗,磨园较好,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

(3)上更新统(Q3)冲积而成,上部为浅黄色、棕黄色粉土、
粉质粘土,富含分散钙质及少量钙核,黄土状垂直节理较发育。

中下部为灰白、浅黄色粉细砂、中细砂,分选磨园度较好,呈片状或带状分布,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
(4)全新统(Q4)主要为冲积而成。

上部为灰黄、浅灰、浅黄色粉土、粉质粘土和泥质粉砂,结构疏松,含淤泥质;下部为灰黄、黄灰色粉砂、粉细砂、中细砂,夹少量粉土,局部有泥质和有机质。

6测区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以人工开采及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三、构造测区位于淮台褶皱带中的豫西—淮南坳陷区、淮阳山字型脊柱北部,郯城—庐江大断裂带西侧,测区南有太和断裂、阜阳大断裂等。

该区地下热水主要储存于新近系馆陶组砂(岩)中,上部巨厚的粘土(岩)则为良好的保温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