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

合集下载

一级消防第一篇火灾知识点笔记(必看)

一级消防第一篇火灾知识点笔记(必看)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精讲班讲义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既然走上了消防考试的道路,那么请不要轻言放弃,生活中有很多的苦难,然而这就是生活,但人生不止于此!第二章火灾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一、火灾的定义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二、火灾的分类类别物质举例A类固体木材、棉、毛、麻、纸张等B类液体或可熔化固体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C类气体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D类金属钾、钠、镁、钛、锆、锂等E类带电变压器等带电燃烧的火灾F类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口诀:313,151第三节建筑火灾发展及蔓延的机理一、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一)热传导:热传导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热,是连续介质就地传递热量而又没有各部分之间相对的宏观位移的一种传热方式。

在固体内部,只能依靠导热的方式传热;在流体中,尽管也有导热现象发生,但通常被对流运动所掩盖。

(二)热对流热对流又称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引起热量传递的方式。

一般来说,建筑发生火灾过程中,通风孔洞面积越大,热对流的速度越快;通风孔洞所处位置越高,对流速度越快。

热对流对初期火灾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热辐射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

与导热和对流不同的是,热辐射在传递能量时不需要互相接触即可进行。

最典型的例子是太阳向地球表面传递热量的过程。

二、建筑火灾烟气的流动过程火灾发生在建筑内时,烟气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

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

(一)烟气流动的路线及特点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扩散蔓延主要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在建筑内部,烟气流动扩散一般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也是最主要的一条: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第二条,第二条:着火房间→室外;第三条,第三条: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努力备考。

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坚持着。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解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燃烧的四个现象:放热、火焰、发光、发烟,不要漏记,可借助一个词语"四处放火"来记忆这四点。

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解说】这个'链式反应自由基',初次接触可能会比较难于理解,没关系,多念几遍把这个名字记住就行了,就把它当成'高尔基'、'冯斯特洛夫斯基'等名称,他就是个代号。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有'链式反应自由基'的燃烧就会有火焰,就是有焰燃烧;没有这个'基'的就没火焰,就是无焰燃烧。

为了便于记忆,青文给这个'基'起个外号:"火焰鸡"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完全燃烧产物:可燃物中的C→CO2(气)、H→H2O(液)、S→SO2(气)等;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醛、醚等。

【解说】对于化学知识基本忘光的同学来说,这里可能会比较头疼的,其实要区分燃烧产物是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有个小诀窍。

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就是没烧完的产物,那么这个产物还可以继续燃烧。

二氧化碳——CO2,水——H2O,这两个好记,甚至他们都是灭火剂,当然是完全燃烧产物。

二氧化硫——SO2,这个可能会有点迷惑,SO2很常见,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物中就有它,用途也很广泛,比照CO2的样式去记忆就行了。

剩下的CO、NH3、醇、醛、醚等都是可以燃烧的,后面会学到,这里暂时不用费心去记忆。

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手中笔记学习复习知识必备

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手中笔记学习复习知识必备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大部分燃烧产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4.为5.气体6.7.1.2.灭火的3.火灾分C 4.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记忆方法:313,151)特别重大火灾:死30人,伤100人,损1亿。

重大火灾:死10人至30人,伤50人至100人,损5000万至1亿。

较大火灾:死3人至10人,伤10人至50人,损1000万至5000万。

一般火灾:死3人,伤10人,损1000万。

5.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

(口诀:防(放)备吸烟的不玩雷电)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递、热对流和热辐射(太阳向地球表面热传递的过程)。

(口诀:传对 (3)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03.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04.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精心整理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同。

如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下限会降低。

05.引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06.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09.随着爆炸性混合物中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浓度的增加,爆炸产生的热量增多,压力增大。

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的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充分反应,所以爆炸放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最大。

一级消防第一篇燃烧知识点笔记(必看)

一级消防第一篇燃烧知识点笔记(必看)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精讲班讲义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既然走上了消防考试的道路,那么请不要轻言放弃,生活中有很多的苦难,然而这就是生活,但人生不止于此!第一章燃烧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3)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4)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称为有焰燃烧。

而有的固体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只发生在氧气与固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无焰燃烧。

一、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叫做燃烧三角形。

(一)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并形成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二)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氧化剂,称为助燃物。

(三)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

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可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上述三者相互作用。

二、燃烧的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容易自由结合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对于多数有焰燃烧而言,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因此,可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有焰燃烧的四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208年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手中笔记学习复习知识必备

208年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手中笔记学习复习知识必备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大部分燃烧产生和发展需要4 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

(口诀:可助火势)4.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为着火和爆炸。

5.气体燃烧方式有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6.液体燃烧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7. 固体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和动力燃烧(爆炸)。

(口诀:发表意见时发烟才有动力)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和雷击。

2.灭火的方法有冷却、隔离、窒息和化学抑制。

3.火灾分A、B、C、D、E、F 六类。

A 类固体、B 类液体、C 类气体。

4.火灾按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记忆方法:313,151)特别重大火灾:死30 人,伤100 人,损1 亿。

重大火灾:死10 人至30 人,伤50 人至100 人,损5000 万至1 亿。

较大火灾:死3 人至10 人,伤10 人至50 人,损1000 万至5000 万。

一般火灾:死3 人,伤10 人,损1000 万。

5.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

(口诀:防(放)备吸烟的不玩雷电)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递、热对流和热辐射(太阳向地球表面热传递的过程)。

(口诀:传对幅)7.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闷顶内、外墙面。

(口诀:管缝内外开)8.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轰燃)和衰减阶段。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01.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物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笔记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物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笔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中国人事出版社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能烧的东西(木头、汽油)/空气但不一定为空气亮的东西说明有的燃烧有烟有的燃烧没烟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烟是固体粉尘颗粒,它能挡着后面的东西,能见度低2.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一、可燃物(能烧的东西)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二、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

氧含量过低,即使其它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四、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它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解析:木头原来很稳定,但你加热去烤它,空气也有了,而且浓度还足够,使劲烧它,木头里面原来很稳定,但你使劲烧它,它放出来一些不稳定的东西,那个不稳定的东西就叫自由基,就算以后你不烧它了由于木头燃烧的地方产生的热使它周边产生燃烧,这种周而复始的燃烧叫链式反应自由基。

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可分为着火(冲击力小)和爆炸(冲击力大)。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最常见的形式,空气是氧化剂中的一种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大部分有火焰)。

2019年新版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高分学习笔记分享

2019年新版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高分学习笔记分享

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汇总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如何理解燃烧的条件?答: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2、燃烧分为哪些类型?答: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着火(包括点燃、自然)和爆炸。

3、固体、气体、液体燃烧各自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答:一、气体燃烧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燃烧特点比较稳定)和预混燃烧(又称爆炸式燃烧)。

二、液体燃烧液体燃烧的类型分为闪燃、沸溢、喷溅三种1)闪燃闪燃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即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沸溢从沸溢过程说明,沸溢形成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密度相差较大;②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③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3)喷溅三、固体燃烧分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上述各种燃烧形式的划分并非绝对,有些可燃固体的燃烧往往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

例如,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木材、棉、麻、纸张等的燃烧会明显地存在分解燃烧、熏烟燃烧、表面燃烧等形式。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火灾按燃烧对象是如何分类的?答: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4968-2008的规定,火灾分为A、B、C、D、E、F六类。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

D.类火灾: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等。

E.类火灾:带电火灾。

一级消防工程师重点笔记

一级消防工程师重点笔记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

2。

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

3.直接引火源包括: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不属于直接引火源.第二节燃烧类型4。

燃烧分为两种,着火和爆炸,点燃和自燃都属于着火。

5.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为丙类.6.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表面积与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方式及其特点7.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与预混燃烧.8.液体燃烧分为闪燃、沸溢、喷溅三个阶段。

9。

固体燃烧分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10.火灾的定义: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11。

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火灾分为: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或可溶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带电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火灾)。

1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火灾可以分为:死亡人数一般火灾 3 较大火灾10 重大火灾30 特别重大火灾重伤人数10 50 100损失财产1000万5000万1亿只上不下,取小于号时带等于号13.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14。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纵火.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15.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为: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重点学校笔记 三色版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重点学校笔记 三色版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学习笔记三色版说明:本笔记根据新版教材,结合老师课堂讲解、历年真题编制而成,掌握了就能通过考试!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条件1.燃烧的必要条件:着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

2.燃烧的必要条件:着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

3.直接引火源包括: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不属于直接引火源。

第二节燃烧类型4.燃烧分为两种,着火和爆炸,点燃和自燃都属于着火。

5.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为丙类。

6.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表面积与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方式及其特点7.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与预混燃烧。

8.液体燃烧分为闪燃、沸溢、喷溅三个阶段。

9.固体燃烧分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10.火灾的定义: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1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火灾分为6类: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或可溶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带电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火灾)。

1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火灾可以分为:死亡人数一般火灾3较大火灾10重大火灾30特别重大火灾重伤人数10 50 100损失财产1000万5000万1亿只上不下,取小于号时带等于号13.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14.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8种):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纵火。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标重点知识精讲及习题(一)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标重点知识精讲及习题(一)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标重点知识精讲及习题(一)目录第1级 (1)第2级 (2)第3级 (3)第1级 (4)第2级 (5)第3级 (6)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但要导致燃烧的发生,不仅需要满足三要素条件,而且需要三者达到一定量的要求,并且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燃烧的充分条件可进一步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上述三者相互作用。

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二、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

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

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明火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电弧、电火花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雷击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高温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四、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技术实务科目重点知识归纳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技术实务科目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是指可燃物及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着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这是无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4、大部分燃烧的四个必要条件(着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这是有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5、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按其处所的状态,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

6、常见的引火源有: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

7、燃烧分类:按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按燃烧物形态,可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

8、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9、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比较稳定,火焰不运动,不会发生回火现象;预混燃烧速度快,不扩散,会发生回火现象。

10、液体燃烧的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11、液态烃类燃烧时产生橘色火焰和黑烟;醇类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

12、含有水分、粘性较大原油、重油、沥青油等有扬沸现象(沸溢和喷溅)。

发生沸溢的时间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

13、固体燃烧方式有:表面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阴燃(熏烟燃烧)和动力燃烧(爆炸)五种。

14、属于蒸发燃烧的有:樟脑、萘、松香、沥青、蜡烛、硫、磷、钾、钠等。

属于表面燃烧的有:木炭、焦炭、铁、铜等。

属于分解燃烧的有: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

属于阴燃的有:大量堆积的煤、纸张、稻草、锯末等。

15、阴燃是固体特有燃烧方式。

16、几种常见液体的闪点:汽油-50,煤油38-74,酒精12,松节油35,甲醇11。

17、燃烧生成的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丙烯醛、氯化氢等。

两种主要燃烧产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常见的有毒气体有:HCN(氢化氰)、NH3(氨气)、HCI(氯化氢)、SO2、CO、NO2等。

一级消防工程师重点笔记

一级消防工程师重点笔记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

2.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

3.直接引火源包括: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不属于直接引火源。

第二节燃烧类型4.燃烧分为两种,着火和爆炸,点燃和自燃都属于着火。

5.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为丙类。

6.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表面积及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方式及其特点7.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及预混燃烧。

8.液体燃烧分为闪燃、沸溢、喷溅三个阶段。

9.固体燃烧分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及危害10.火灾的定义: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1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火灾分为: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或可溶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带电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火灾)。

1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火灾可以分为:死亡人数一般火灾 3 较大火灾10 重大火灾30 特别重大火灾重伤人数10 50 100损失财产1000万5000万1亿只上不下,取小于号时带等于号13.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14.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纵火。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及途径15.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为: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新版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高分学习笔记分享

新版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高分学习笔记分享

5、影响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因素有哪些?答:主要有材料本身的属性、构配件的结构特性、材料与结构间的构造方式、标准所规定的试验条件、材料的性能、火灾种类和使用环境要求等。

6、建筑耐火等级分为几个等级?与建筑构件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应布置在建筑的首层或二、三层,宜靠外墙设置,不应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和尽端,面积按厅室(相互分隔的独立单元)建筑面积计算。

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 的楼板与其他场所分开。

当墙上必须开门时应设置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2、歌舞厅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①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 10m ②一个厅、室的建筑面不应超过③一个厅、室的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当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为50m 2时,可设置一个出口。

④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50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图2-6-1 局部升高部分楼梯的设置3】住宅建筑安全出口设置要求
有固定座位的场所,其疏散人数可按实际座位数的1.1倍计算。

展览厅的疏散人数应根据展建筑的确定。

1.厂房疏散宽度
厂房内疏散出口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
13.建筑结构抗火验算的计算模型有哪些?(纸-541、电子-652)
答:耐火极限要求、构件抗火极限状态设计要求、构件抗火验算步骤、钢结构构件抗火验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抗火验算、整体结构抗火验算。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三、固体燃烧: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第四节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2、氧化剂(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3、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1.直接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2.间接货源——高温、自燃起火4、链式反应: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一定的点火能量燃烧条件的相互感化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闪燃、着火、自燃、爆炸)1、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即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分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征象叫着火。

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高温度称为着火点,即燃点。

3、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可将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是指没有外界明火的直接感化,而是受外界热源影响引起的自燃。

引起受热自燃的主要缘故原由有接触灼热物体4、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况迅速地改变成另一种状况,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宏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征象。

(压力突变)。

2、闪点、燃点、自燃点的观点1、闪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意义: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017--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手中笔记-学习-复习知识必备

2017--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手中笔记-学习-复习知识必备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大部分燃烧产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

(口诀:可助火势)4. 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为着火和爆炸。

5. 气体燃烧方式有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6•液体燃烧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7.固体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和动力燃烧(爆炸)。

(口诀:发表意见时发烟才有动力)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和雷击0 2•灭火的方法有冷却、隔离、窒息和化学抑制。

3•火灾分A、B、C、D、E、F六类。

A类固体、B类液体、C类气体。

4•火灾按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记忆方法:313,151)特别重大火灾:死30人,伤100人,损1亿。

重大火灾:死10人至30人,伤50人至100人,损5000万至1亿。

较大火灾:死3人至10人,伤10人至50人,损1000万至5000万。

一般火灾:死3人,伤10人,损1000万。

5•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

(口诀:防(放)备吸烟的不玩雷电)6•热呈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递、热对流和热辐射(太阳向地球表面热传递的过程)。

(口诀:传对幅)7•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闷顶内、外墙面。

(口诀:管缝内外开)8•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 充分发展阶段(轰燃)和衰减阶段。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01.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02.粉尘爆炸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02、连缠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2)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一般在几十亳焦耳以上,而且热表面点燃较为困难;(3)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2、氧化剂(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3、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1.直接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2.间接货源——高温、自燃起火4、链式反应: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一定的点火能量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闪燃、着火、自燃、爆炸)1、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即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即燃点。

3、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可将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是指没有外界明火的直接作用,而是受外界热源影响引起的自燃。

引起受热自燃的主要原因有接触灼热物体4、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现象。

(压力突变)。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1、闪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意义: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闪点应用: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2、燃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燃点与闪点的关系: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3、自燃点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等因素的影响。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方式和特点一、气体燃烧的特点(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扩散燃烧的特点为: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2、预混燃烧:又称动力燃烧或爆炸式燃烧。

它是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预混燃烧的特点为: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

二、液体燃烧的特点:(沸溢、喷溅)蒸发燃烧,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常见的可燃液体中,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某些醚类燃烧时,液体表面伴有明显的沸腾状,这类物质的火灾较难扑灭。

1、沸溢:乳化水、跑锅P8三个条件: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②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③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2、喷溅: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的多。

发生沸溢的时间与原油的种类、水分含量有关。

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以及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

三、固体燃烧的特点(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阴燃)1、蒸发燃烧:可熔化的可燃性固体受热升华或熔化后蒸发,产生可燃气体进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称为蒸发燃烧。

石蜡、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均为蒸发燃烧。

燃烧过程总保持边熔化、边蒸发、边燃烧形式。

2、分解燃烧: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其组成成分及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木材、纸张、棉、麻、毛、丝、以及合成高分子的热固性塑料、合成橡胶等燃烧。

3、表面燃烧:可燃物受热不发生热分解和相变,可燃物质在被加热的表面上吸附氧,从表面开始呈余烬的燃烧状态叫表面燃烧(也叫无火焰的非均相燃烧)。

焦炭、木炭和不挥发金属(铝、铁)等。

整个燃烧过程中固体表面呈高温炽热发光而无火焰,燃烧速度小于蒸发速度。

不挥发金属的氧化物熔点低于该金属的沸点。

这类金属在粉末状、气熔胶状、刨花状时,燃烧进行得很激烈,且无烟生成。

4、阴燃:阴燃是指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

这种燃烧看不见火苗,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十天,不易发现。

易发生阴燃的情况: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量堆放的煤、杂草、湿木材、布匹等(干馏分解)阴燃和有焰分解燃烧的相互转化:在缺氧或湿度较大条件下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氧气及水蒸气的蒸发耗能,使燃烧体系氧气浓度和温度均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固体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火焰逐渐熄灭,由有焰燃烧转为阴燃。

如果通风条件改变,当持续的阴燃完全穿透固体材料时...火场上的复燃现象和由于固体阴燃引起的火灾等,都是阴燃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焰分解燃烧的例子。

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都是有火焰的均相燃烧,只是可燃气体的来源不同。

蒸发燃烧的可燃气体是相变产物,分解燃烧的可燃气体来自固体的热分解。

固体的表面燃烧和阴燃,都是发生在固体表面与空气的界面上,呈无火焰的非均相燃烧。

阴燃和表面燃烧的区别,就在于表面燃烧的过程中固体不发生分解。

第四节燃烧产物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有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一、燃烧产物的概念: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O2(气)、H被氧化生成的H2O(液)、S被氧化生成的SO2(气)等。

燃烧产物中的烟主要是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

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单质、化合物、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木材)1单质的燃烧产物:一般单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其产物为构成该单质的元素的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等。

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受热后会产生热裂解,生成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并能进一步燃烧。

有些不完全燃烧产物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导致火势的突变。

3、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受热后会产生热裂解,生成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并能进一步燃烧。

有些不完全燃烧产物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导致火势的突变。

4、木材的燃烧产物: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

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表1-1-4 一些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致死浓度来源主要的生理作用短期(10min)估计致死浓度(ppm)木材、纺织品、聚丙烯腈尼龙、聚氨脂等物质燃烧时分解出的氰化氢(HCN)一种迅速致死、窒息性的毒物350纺织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氮(NO2)和其他氮的氧化物肺的强刺激剂,能引起即刻死亡及滞后性伤害>200由木材、丝织品、尼龙以及三聚氰胺燃烧产生的氨气(NH3)强刺激性,对眼、鼻有强烈刺激作用>1000PVC电绝缘材料,其他含氯高分子材料及阻燃处理物热分解产生的氯化氢(HCl)呼吸刺激剂,吸附于微粒上的HCl的潜在危险性较之等量的HCl气体要大>500,气体或微粒存在时氟化树脂类或薄膜类以及某些含溴阻燃材料热分解产生的含卤酸气体呼吸刺激剂HF≈400COF2≈100HBr>500含硫化合物及含硫物质燃烧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SO2)强刺激剂,在远低于致死浓度下即使人难以忍受>500由聚烯烃和纤维素低温热解(400℃)产生的丙醛潜在的呼吸刺激剂30~100 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一、火灾的分类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

D.类火灾: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等。

E.类火灾: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二、火灾的危害1、危害生命安全2、造成经济损失3、破坏文明成果4、影响社会稳定5、破坏生态环境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1、电气: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在我国火灾中居于首位。

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在我国火灾中居于首位。

全国因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占火灾总数的32.2%。

电气设备过负荷、电气线路接头接触不良、电气线路短路等是电气引起火灾的直接原因。

其间接原因是由于电气设备故障或电器设备设置使用不当所造成。

2、吸烟:全国因吸烟引发的火灾占到了总数的6.2%。

3、生活用火不慎:全国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的火灾占到了总数的17.9%。

4、生产作业不慎:全国因生产作业不慎引发的火灾占到了总数的4.1%。

5、设备故障:因摩擦、过载、短路等原因造成局部过热,从而引发火灾。

6、玩火。

7、放火:全国因放火引发的火灾占到了总数的2%。

8、雷击。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一、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1、热传导:热传导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热,是连续介质就地传递热量而又没有各部分之间相对的宏观位移的一种传热方式。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这种传热性能,其中以固体物质为最强,气体物质最弱。

2、热对流:(气体对流、液体对流)通过对流形式来传播热能的,只有气体和液体,分别叫做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