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2010年8月第24卷第4期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Shandong Institute o f Bus i ness and T echno l og y A ug .2010V o.l 24 N o .4

社会保障研究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收稿日期]201006

0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9J K086)

[作者简介]何建宁,1971年生,女,天津人,西安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电子信箱)jiashu

w ei 168@ 。

何建宁

(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1)

[摘 要]通过筛选和分析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的各种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概括。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社会公共健康、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延长了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抑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功能。经济生活水平与人口结构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大,现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的影响。[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出生率;死亡率;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10)04009305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养老保障与养老保险、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特殊老年群体养老、积极应对老龄化等领域[1]

。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的研究基础。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2]

,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

决定因素[3]

。对于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根本原因,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率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做了阐释。美国学者诺特斯坦(F.W.N oteste i n )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伊斯特林(R.A.E asterli n )强调公共健康的改进、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R.A.Easterlin ,1985)是影响

生育率转变的5个基本变量。他们的理论无疑是人口学研究的一大进步,但却对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缺乏解释力。

国内学者在上世纪就建立了人口老龄化评价指标,但只是通过单项指标(老年人口比例)或综合指标(老年人口比例、少年人口比例、老少比与人口年龄中位数这4个指标)来评价或综合判断人口老龄化程度

[4]

,而未对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

素做更进一步的阐释。也有学者从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入手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但多是对某一特殊地区、群体或特殊现象进行研究,不够系统

全面。本文在借鉴文献[5-7]

的基础上,筛选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筛选与分析

考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外相

93

关文献,本文重点考察了社会公共健康、社会养老事业、普通教育、居民经济生活和人口结构5大因素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

(一)社会公共健康

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财政保障机制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是决定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医疗机构的数量,医卫人员的素质以及卫生服务投入的费用,即公众所能享受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服务与保障,无疑与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有着必然的联系。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据卫生部调查显示: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壮年高3~4倍,住院率高2倍。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年龄组医疗费用的3~5倍[8]。充足的医卫保健资源可以延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降低老年人死亡率。生活环境与公共健康息息相关,改善和保护生活环境的质量,对于改善生活质量、保护健康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机构数、卫生服务费用和环境。其中前3个是可以定量分析的,而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因素则是通过对空气、水、土、声、光的定性分析来加以评价。

(二)社会养老事业

社会养老事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等,以满足其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安度晚年的福利事业。工业化社会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老年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问题,通过社会保险和财政拨款等方式保证了老年人的经济供给,如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而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利用财政和社会资金发展和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保证了老年人的服务供给,如老年人的卫生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等[9]。

(三)普通教育

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口的文化、道德素质,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促使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生活习惯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不仅改变了老年人的饮食和健康态度以及行为,使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更有利于健康,减少饮食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保障身体健康,同时教育还通过提高人口文化和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给老年人以精神慰籍,从而延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还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育观念,使人们由注重孩子的数量转变为注重孩子的质量,大大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相应地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女性识字率对生育率下降的作用是一个非常直接、几乎是线性的决定变量。随着妇女识字率的不断提高,总和生育率在逐步降低,从而出现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升学率和妇女识字率有着很大关系。

(四)人民生活

评价经济生活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须从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和居民消费支出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纵观世界各国或地区,凡是经济文化越发达的地方,人口的平均寿命就越高,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就越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也是最先进入老年型人口行列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和广东,它们同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居全国前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老龄化程度高。而老年人口系数低的地区,同时对应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如西藏、青海、新疆等。

表12008全国部分地区人均GD P与老龄人口系数对比[10]地区人均GDP>65人口比

上海7312413.0

北京6302910.3

天津5547312.3

浙江4221410.7

江苏3962211.7

广东375897.6

新疆198937.2

青海173896.9

西藏138616.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尺度和总量指标,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乃至人口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如下页图1)。

相对于人均GDP而言,恩格尔系数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如下页表2)从1990至200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

94

人民以吃饱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正在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转变。它说明,我国城乡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正稳步提高,在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用于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健身保健、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从而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粮食生产指数在70年代后对生育率的影响呈正面作用,即粮食生产指数越大,生育率水平越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11]

图1 老龄人口比与人均GD P 关系图表2 恩格尔系数与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12]

年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65人口比

199054.258.85.6200039.449.17.0200138.247.77.1200237.746.27.3200337.145.67.5200437.747.27.6200536.745.57.7200635.843.07.9200736.343.18.12008

37.9

46.7

8.3

城镇作为经济和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向前推进,行政

区划的变化使得市镇数量增加,带来了城镇人口的增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直接农业活动向市镇流动,也使城镇人口迅速膨胀,加之城镇二三产业的吸纳能力加强,农业人口成功向非农业转移,城镇人口的聚集与增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对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不同的人口政策,使生育率逐渐降低,城镇中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设施又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较长,老年人死亡率较低,于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如表3)。

表3 中国历年人口城镇化情况统计(1995~2008)[13]

年份城镇化增

长幅度(%)城镇人

口(万)

城镇人口比重(%)>65人口比20001.444590636.227.020011.444806437.667.120021.435021239.097.320031.445237640.537.520041.235428341.767.620051.235621242.997.720060.915770643.907.920071.045937944.948.12008

0.74

60667

45.68

8.3

从另一个角度看,消费成本升高,如高房价和

教育的高消费等会抑制人口增长,促使老龄化加剧。当老龄化消耗大量的国家财富时,青年人的压力就会巨增。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依然会降低。

(五)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当前各年龄阶段人口比、人口密度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社会总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群组成,同时出生的一批人随着时间流失而自然 长大!过程所反映的其实是人口年龄队列的 惯性推移!。运用人口统计学上常用的 组群分析!方法观察同一人群组不难发现,在正常时期,由于 惯性推移!的作用,同时出生的一代人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至少要延续六七十年。因此,一个生育高峰的出现就预示着在随后而来的数十年间,将会依次出现就学高峰、婚育高峰、就业高峰、退休高峰和死亡高峰。由于人口老龄化本身所反映的就是一种人口年龄结构的 抬升!过程,因此,当一次生育

95

高峰到来时,会使人口年轻化,而随着岁月的流失,这批人的年龄势必往上推移,尤其在进入老年期后,即便出生率与死亡率因素不变,也将会引起人口老龄化。中国曾于1954~1957年和1962~ 1971年两次出现人口生育高峰。1953~1957年人口出生率在32?~38?之间;1963~1972年人口出生率在30?~44?之间,这两次生育高峰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最好测量影响生育率的密度指标应该是由实际生活空间决定的实际人口密度,因为实际的生活空间才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对于人类而言,人口密度的压力不太可能直接调节生理因素(如降低生育力),但是,由于实际的生活空间有限,减少生育的心理因素还是可能起很大作用的。1994年Lutz 的一项研究清楚地表明了生育率下降背景下的岛国因素!,即控制了其他社会经济变量之后,生存空间有限的小岛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生育率下降较早,人口转变也随之提前[11]。

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人口出生率产生最直接影响的一项国策。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介入,使生育率水平迅速下降,而加快了生育率转变也就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有研究结果表明,从70年代起至第三次人口普查,实施人口控制使0~14岁人口比例由假如没有人口控制的39.7%降到实际控制之下的33.5%;65岁老年人口的比例则由4 4%提高到4.9%。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0~14岁少年人口比例会由39.7%降到36.4%,而实际上,是由33.5%降到27.7%;65岁老年人口的比例也由不控制的4.8%上升到5.6%,促进了中国人口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事实上,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到21世纪前半叶更加显化,也就是说老年人口的比例变化幅度更大。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都是主张实行计划生育的,但是他们执行政策的力度、方法和效果有所不同。1990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生育水平分别是2.01、3 86、2 90,1995年降到1.80、3.46、2.55(如表4)。由于中国实施了世界上最为严厉的生育政策,即便是21世纪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的水平,人口老化也比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快得多。如果仅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宽松的生育政策而言,中国的人口老化水平应该和这两个国家相差不大,而事实上相差不小。可见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老化的加速作用[14]。

表4 中国、印度、印尼三国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15] (单位:万人)

国家参数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中国TFR2.011.801.771.771.79 65+5.66.17.07.78.5

总人口114333121121126743130756132129印度TFR3.863.463.112.762.52 65+3.84.04.34.64.9

总人口862162953148104259011306181214464印尼TFR2.902.552.382.192.02 65+3.84.34.95.56.1

总人口177385191501205280219210232517

三、结论

本文受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经费资助,旨在通过探讨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的各种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概括,是后续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基础。本文认为健康意识的改变以及对社会公共健康事业、社会养老事业的重视与投入会延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这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是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的一种体现;教育的普及与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延长了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另一方面也降低人口出生率,这些因素同时都将使老龄化向纵深发展。与此相比,经济生活水平与人口结构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更大,尤其是

96

人口结构。现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的影响。可以预见,随着1954~1957年和1962~1971年两次生育高峰的出生队列进入老年人口行列,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人口老龄化水平还会快速提升。对所有因素的定量分析以及社会政策建议将在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J].人口与发展,2009,(3):101-108.

[2]刘向红,李红英.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138-140.

[3]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7.

[4]何廷尉.社会医学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94.

[5]任强,沃夫冈.人口密度和生育率:一项探索性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5):1-10.

[6]李培,邓慧慧.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7,(6):59-63.

[7]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41-47.

[8]田成诗.中国卫生行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6):82-86.

[9]窦玉沛.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4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EB/OL].htt p:///ht m l/yearbook/ch i na2009/i n

dexch.ht m,2009-10-22/2009-11-20.

[11]任强,沃夫冈.人口密度和生育率:一项探索性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5):1-9.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0,2000~2009#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9.

[14]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J].人口研究,2000,(3):9-15.

[15]U n ited N a i ons Popu l a tion D i v ision.W o rl d Popu l a tion P rospects:The2008R evision Popu l a ti on D atabase[EB/OL].http://

/unpp/,2009-3-11/2009-11-20.

[责任编辑:刘丽娟] (上接第78页)

如进行仓单质押和代收货款组合,能够在盘回库存资金的同时延后送货的物流资金。通过物流金融的策略组合能够克服物流金融一些模式的缺点和不足,也能够增加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减小业务风险,而且对于商业竞争中的中小企业来说更能灵活地根据企业规模和发展情况来转变融资方式与策略。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物流金融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的一种有效而且灵活的融资途径,同时随着物流金融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操作的发展,必将成为中小企业摆脱资金短缺困境的融资方式。为此在中小企业高度重视物流金融、创造条件开展物流金融,加快物流速度和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同时,政府应当给物流金融提供更加健全的法律保障和融资环境,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新的物流金融业务,物流企业应更加规范质押监管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且在学术上应不断创新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在中小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学术理论上共同努力,书写物流金融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娟.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7,(2):200.

[2]夏露,李严锋.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杨维霞.物流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意义分析[J].经济纵横%网络财富,2009,(4):83.

[4]郑绍庆.物流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研究[J].浙江金融,2006,(8):57.

[5]黄昆中,葛帮亮.浅议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EB/O L].www.st uda.ne t,2009-12-10.

[责任编辑:刘丽娟]

97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 姓名:付杰俐学号:20085111128 班级:08级临床4班 【摘要】本文结合人口老龄化的全球背景,详细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老龄化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及由此而带来的主要卫生问题。同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近几年来医疗改革特别是对基层卫生服务所产生的影响作出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卫生工作的思路和对策。【Abstract】With global background of aging population,the main feature of aging population,its in 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subsequent health problems in China were analyzed.At the Same time,present condition of population aging,Combining medical reform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for grassroots health servic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ade simple analysis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and the strategy for health were provided.【关键词】老年医学;卫生保健提供;社区卫生服务 【Key words】Geriatrics;Delivery of health care;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人口老龄化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医疗与卫生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国内外人口老龄化的流行现状及其带来的卫生问题和相关对策做一阐述。 1 国内外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6亿(占总人口的9.8%),2005年上升到8.2亿(占总人口的13.79%),预测2025年可达10亿,2050年则将上升到20亿,在总人口比重达21.28%。全球老年人口正以每年2.4%~3%的速度增长【1】,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老龄化。全球老年人口以亚洲及欧洲居多,分别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3%和25%。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意大利和希腊,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4%。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国家为科威特、赞比亚和乌干达,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3%。有专家分析【2】,目前高龄老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1%,到2050年将提高到19%。 1.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四大特点 1.1.1老年人口绝对数大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全球总数的22%。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到2040年将达3.8亿,每4个人中就有1 个老年人。部分省市老龄化的现状甚为严重,上海市2003年60岁及以上人口高达254.67万,占总人口的18.9%,居全国之首【3】。 1.1.2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专家【4】分析指出,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0%增到20%所需时间计算,法国为12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0年,日本为

论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分析(一)

论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分析(一)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毕业选择;影响因素【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国内升学、就业和出国留学。本文分析了影响毕业生选择的诸多因素,并为大学生提出可行性建议。1引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本次调查通过“关于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选择情况调查问卷”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管理学院周亚老师提供的2004年人事局对北京高校2895个学生的调查结果),运用社会统计学原理进行系统分析,以得到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各方面因素,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北京地区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院校共289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此论文采用其中30%的数据,共849个样本,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对毕业生选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目前,大学生毕业主要有三种选择——国内升学、就业、出国留学。我们可以得出,本次调查777个有效样本中,超过半数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占有效百分比的54.2%,37.6%的毕业生选择就业,5.0%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此外,还有3.2%的学生对毕业选择不确定。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从以下家庭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其中家庭社会因素又可分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所在学校等,个人因素可分为以性别、性格为代表的先天因素和以学历、成绩、综合能力为代表的后天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软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选择收到家庭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家庭、社会因素来看,是否独生子(女)对毕业选择造成一定影响,独生子女的出国概率显然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最为直接,这点与我们预期相符。学生在毕业后选择问题上,经济问题显然是最为直接的。所在学校的不同,也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再加之各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使毕业选择产生很大差异。此外,有可能影响到毕业选择的家庭、社会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考虑了集中有代表性的因素,诸如,父母和亲友期望、周围同学等生活环境、社会舆论与评价、国家政策、学校老师的就业指导、学校的教育培养。其中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周围同学的生活环境对毕业选择的影响比较大,而其他因素则不明显。从个人因素来看,根据调查结果,先天因素中的性别和性格对毕业选择并未造成影响。这与我们的假设并不相符。可见,一个人先天并不影响发展方向。而与之相对,后天因素对毕业选择有很大影响。首先,学历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研究生有更大的倾向进一步学习研究。个人成绩和综合能力均对选择造成很大影响,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3结论及建议 既然大学生毕业选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那么要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协作,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坚持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未跨入社会,缺乏实际生活的切身体验,社会阅历浅。其择业观念主要受自身主观思想倾向的制约,往往来源于理想化的意识和追求,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往往随着外界环境和舆论导向的变化而变化。校园中先后出现的出国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例证。实践证明,社会舆论明确,教育导向正确,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就会明朗正确,形成风气。因此,高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正确导向。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面向人才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要根据实际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中国人口趋势》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 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 分点)。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 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汤兆云 摘要: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越来越不堪重负,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探索投资渠道,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简单型转变为扩大型,扩大再生产又由外延变为内涵型这一客观趋势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调控,我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反映妇女平均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1970年为5.81,1990年为2.31,1999年更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目前为1.8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其绝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3.56、4.91、5.57和6.96;1953~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1953~196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01%,1964~1982年为2.7%,1982~1990年为2.8%,1990~2000年为2.4%)。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1953年的3.3倍,同期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增加了6.5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4.37亿最大值。与“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国务院新闻办,2006)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摘要:21世纪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社会经济还处于欠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妥善研究解决。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影响;相应对策 当前,我国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川。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出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面临着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环境稳定,改革发展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阶段,解决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己占我国总人口的7.1%,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事实上我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所需的时间作比较,英国和德国大概需要45年,瑞典需要55年,法国需要115年,而中国只需28年。尤其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统计,世界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的国家已达70个。而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同时出现,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和政策实践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 ——国外养老模式案例研究及经验启示 人口问题是全球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100亿,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亿,65岁以上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5亿,将很快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退休计划,或推迟退休,甚至不退休,以维持稳定收入。控制人口的增长已迫在眉睫,而老龄化问题是人口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 对社会而言,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并非一笔财富,而意味着沉重的财政负担,比如全球每年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在近期题为《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该报告警告,很多国家并未准备好负担未来这么多退休人口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未来几十年内,假如这些国家政府未能在针对老年人口的投入政策方面作出深度改革,持续增长的国家负债水平将大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其高达25%以上,而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按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控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刻不容缓,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程度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2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2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到了2150年,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图1,2)。 (图1)2010-2015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数据及预测数据(单位:亿人): (图2)部分国家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0%增加到20%的年数: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2010年8月第24卷第4期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Shandong Institute o f Bus i ness and T echno l og y A ug .2010V o.l 24 N o .4 社会保障研究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收稿日期]201006 0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9J K086) [作者简介]何建宁,1971年生,女,天津人,西安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电子信箱)jiashu w ei 168@ 。 何建宁 (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1) [摘 要]通过筛选和分析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的各种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概括。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社会公共健康、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延长了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抑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功能。经济生活水平与人口结构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大,现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的影响。[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出生率;死亡率;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10)04009305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养老保障与养老保险、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特殊老年群体养老、积极应对老龄化等领域[1] 。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的研究基础。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2] ,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 决定因素[3] 。对于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根本原因,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率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做了阐释。美国学者诺特斯坦(F.W.N oteste i n )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伊斯特林(R.A.E asterli n )强调公共健康的改进、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R.A.Easterlin ,1985)是影响 生育率转变的5个基本变量。他们的理论无疑是人口学研究的一大进步,但却对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缺乏解释力。 国内学者在上世纪就建立了人口老龄化评价指标,但只是通过单项指标(老年人口比例)或综合指标(老年人口比例、少年人口比例、老少比与人口年龄中位数这4个指标)来评价或综合判断人口老龄化程度 [4] ,而未对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 素做更进一步的阐释。也有学者从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入手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但多是对某一特殊地区、群体或特殊现象进行研究,不够系统 全面。本文在借鉴文献[5-7] 的基础上,筛选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筛选与分析 考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外相 93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

前言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我国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社会趋于稳定、医疗正在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人口老龄化概述 1.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和趋势。两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指标是:老年比例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例。前者是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期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者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又称赡养率,是指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工资人口数量的比重,用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对于老年人口的负担程度。 1.2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原因包括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长及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对人类生物特性的影响等。而世界各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和时间都有所不同。 法国是进入老龄化最早的国家,1865年即进入老龄社会。法国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法国革命,帝国战争消耗了青壮年人口,同时加上法国最早采取了避孕措施,出现了低生育率。瑞典1890年进入了老龄社会,它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全面实施了福利政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一战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爱尔兰、德国等。而二战后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苏联、日本。据2000年统计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分布情况为:在世界193个国家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为62个,比重最大的是亚洲,占86%,比重最小的国家是非洲,在53个国家中仅有一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1.3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历史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王香香(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王香香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之加剧。“医养结合”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医疗服务模式有效结合,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而言,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做出努力加以解决,以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的健康、幸福养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 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存在互不衔接的问题。我国如何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背景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1]。“医养结合”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其实现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现有医疗与养老服务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医养结合内涵进行分析,探析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7% 时,就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证明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2]。任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的杨燕绥教授提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4% 时,就是深度老龄社会[3]。在已经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中指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总数达到1. 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 3%。所以,我国在2012年就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 二.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简称《意见》)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被列为是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中其一。“医养结合”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服务主体,指服务的提供方,如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客体,指服务的对象,如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指服务项目,如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方式,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三种;管理机制,即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度,如它的管辖部门、管理方式、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 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一)政府多重管理加大了政策监管落实难度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是民政部的审批单位,民政部是其主要管理部门,而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营过程中养老结构要受到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理,这就使得其职能分散,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分析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分析 【摘要】青岛市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将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 析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社会影响,找到解决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应对方案与措施。【关键词】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措施 老龄化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青岛市人口构成现状 年龄构成:全市总人口中,0 —14岁的人口为1287549人,占17. 18%; 15 —64岁的人口为5505645人,占73. 47%;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00993人,占9. 35% I 0-14 岁厂 15-64岁 门65岁及以上 性别构成: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3757487人,占50. 14% ;女性为3736700 人,占49. 8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0. 56。 □出生率■I死亡率 ■增长率

一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青岛市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依据2007年人口调查数据: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9.3万,占总人口的15.93%。其中,新增76692人, 死亡等原因减少38636人,比去年净增38056人,年增长率3.3%; 65岁及以上人口为87.5万,占总人口的11.69%。比去年新增13057人,年 增长率为1.52%; 70岁及以上人口为62.1万,占总人口的8.29%。比去年新增52052人,年 增长率为9.15%; 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19.3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6.19%。比去年新增 10109人,年增长率为5.52%; 90岁及以上长寿人口为2.4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2.03%。比去年新增2296 人,年增长率为10.47%。占总人口的2.58%,大大超过国家“健康长寿城市” 1.4% 的标准。 100岁及以上人口为694人,比去年增加了 48人,年增长率为7.43%,达到 了 9.27名百岁老人/10万人口,大大超过国际10万人口 7.5名百岁老人的国公 认的“健康长寿城市” 标准。 根据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青岛市人口年龄结构构成: 年份 总人数 (万) 0-14 岁 15-64 岁 65岁及以上 比例 (% 人数 (万) 比例 (% 人数 (万) 比例 (% 人数 (万) 1990 737.47 26.60 165.72 67.20 512.68 6.20 59.07 2000 749.12 20.85 156.19 71.12: 532.77 8.03 60.15 2010 763.78 14.56 146.39 75.50 556.11 9.94 61.3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65 70 80 90 ⑴上 60- G 5- 70- 80- 0及以 90 1占总人口比例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出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面临着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环境稳定,改革发展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阶段,解决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首先,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提升经济增长潜力。人口老龄化对国民储蓄(资本积累)、劳动力供给及技术进步的不利影响,将导致人口老龄化有碍于经济增长潜力的提升。第一,人口老龄化有降低国民储蓄率的效应。国民储蓄是投资的基础,体现的是经济增长的潜力。人口老龄化是经济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由于老年人口是纯粹的“消费型”人口,即是不再从事职业性生产活动的人口;因此,在某一确定的养老水平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则意味着其分享产出成果的比例越高,经济产出可用于生产投资的比例相对越小。该效应对宏观实体经济的意义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从而不利于提升资本积累水平。 人口老龄化有减少劳动力供给的效应。一定经济中劳动力数量的多少除了受人口总量的影响外,还与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关。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则意味着非老年人口比重下降。而所谓非老年人口也就是劳动年龄人口及未成年人口,这部分人口是劳

动力供给的源泉。因此,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实际上意味着劳动力供给源泉的缩小。如果劳动参与率及人口出生率相对稳定,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而在当今现实经济中,人口出生率更多地是呈下降趋势,同时,提高劳动参与率也是相对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供给下降将是一种常态。 虽然人口老龄化影响技术进步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晰,但是人口老龄化对技术进步的一些不利影响是明显存在的。首先,人口老龄化会增加经济社会资源占用,提高国民收入中的消费比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技术进步所需相关投入的增加。其次,人口老龄化必然伴随劳动力队伍平均年龄的上升,而这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一些高科技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要求其从业人员年轻化的倾向,如在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开发、航天航空、海洋探测等一些技术密集度高、技术更新频率快、智力乃至体力工作强度大的相关技术及产业领域,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专业人员很多时候只能是年轻人。很显然,总体上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队伍平均年龄提高相伴随的情况,与科技发展对劳动力队伍年轻化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第二,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提升经济增长活力。资本、劳动及技术等是构成生产能力水平的要素,同时也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潜力。而经济需求是决定生产能力释放程度的因素,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活力。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通常是相对稳定的,因此需求不足往

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

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贸H092 国际市场营销 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 企业在进行渠道决策时,应当认真研究影响渠道选择的各种因素,这些影响 因素主要是: l.顾客特点,潜在顾客的数量、地理分布、购买频率、购买习惯等都会影 响企业对销售渠道的选择。一般说来。顾客多而分散、每位顾客需求量小或购买 频繁的产品,宜采用间接渠道、长渠道、宽渠道销售;顾客集中(需求集中)、 需求特殊、偶尔订货或购买产品,宜采直接渠道、短渠道、窄渠道销售。 2.产品特性。包括产品的体积、重量、易腐性、时尚性、技术含量、单位 价值、附加服务等。一般说来,易腐蚀、时尚性强、体积大、单价高、操作技术 复杂、用途专一、附件服务的产品,往往来用直接渠道、短渠道、窄渠道销售; 产品特性与上述相反的其他产品,包括大量的日用消费品,则主要采用间接渠道、 长渠道、宽渠道销售。 3.生产企业自身的状况。(1)企业的总体规模决定了其市场的范围、客户 的规模以及控制中间商的能力。(2)企业的财务能力决定了哪些市场营销职能可 由自己执行,哪些应交给中间商执行。财力薄弱的企业,一般都会尽力利用中间 商。(3)企业的产品组合也会影响其渠道类型。产品组合的宽度越大,与顾客直 接交易能力越大,产品组合的深度越深,则使用独家分销或选择性分销就越有利; 产品组合的关联性越强,则越应使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销售渠道。(4)企业过去 的渠道经验和现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也会影响渠道的设计。总的 说来,企业的规模大、声誉高、财务雄厚、经营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在选择 中间商、控制销售渠道方面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权,甚至有可能建立自己控制的渠 道系统。

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3.影响 不利影响 ①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②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 ④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⑤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04月09日10:41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徐光瑞韩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 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