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
家乡河北的戏曲文化
![家乡河北的戏曲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c9fd64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f.png)
家乡河北的戏曲文化1、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
2、保定老调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
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流行的地区比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3、哈哈腔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面形成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河北乱弹河北乱弹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又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
产生于顺治末年,分东西两路。
剧目丰富,班社众多,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行当与表演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乱弹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蜚声燕赵艺坛。
5、平调平调是中国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明末兴起于武安一带。
“平调”也称“武安平调”、“平调剧”。
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以河南豫北怀调为基调,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来。
当地艺人吸收豫北怀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和方音演变而成,亦称武安平调。
其行当较全,音乐唱腔系板腔体,结构完整,旋律深沉浑厚,唱腔有近20个板头,伴奏曲牌100多个。
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代表剧目有《两狼山》、《盘坡》等。
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以保定老调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以保定老调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9bed63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b.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以保定老调为例高一博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技艺也濒临灭亡,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与文献资料丢失或被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实活动的记录,具有原始记录性,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档案的本质属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借鉴了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
本文以保定老调为例,从档案学视角出发,运用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借鉴档案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研、利用等各项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效保护。
一、老调概况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
保定老调的唱腔质朴激越,雄浑宽厚,给人一种深沉凝重、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典型的中国北方那种忠肠烈骨、慷慨悲壮的民族特质,其表演自然流畅、亲切朴实,举手投足间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958年,邓小平就有“保定有宝,老掉不老”评语。
老调艺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趋势,保定老调继承人数量减少,观众群体萎缩,且保定老调剧目生产创新性不够,演出团体经费不足,难以吸引观众。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以档案学的视角,运用档案学原理,将老调文化无形化为有形,利用档案式保护的方法进行有效保护。
二、老调档案管理的内容参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概念,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结合保定老调的基础材料、特点和自然形成规律,将保定老调的档案分为项目本体档案、传承保护研究档案和申遗档案三类。
1.项目本体档案项目本体档案即作品本身的文字记录、图表、照片、录音录像、光盘实物等。
保定老调艺术的项目本体档案归档范围包括老调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分布情况、创作材料及其唱腔、板式、曲牌、行当、曲谱、剧本、化妆等所有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料。
保定地方戏曲文化挖掘与保护研究--以保定老调为例
![保定地方戏曲文化挖掘与保护研究--以保定老调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370b1614028915f804dc2eb.png)
2019年9月第32卷第5期保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Sept.,2019VoL32No.5【保定研究】D01:10.13747/ki.bdxyxb.2019.05.019保定地方戏曲文化挖掘与保护研究——以保定老调为例陈静,井春妹(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近年来,在杜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弘扬保定地方戏曲文化取得一定成效。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需要更进一步探寻地方戏曲的保护途径和方法。
保定老调剧团和老调艺术研究机构在地方戏曲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坚持改革创新,挖掘传统剧目,创排新编剧目,增加剧团活力;探索文企联姻,多渠道培养新人,给剧团注入新鲜血液;组织开展戏曲展演活动,拓展了戏曲的宣传和影响。
挖拥传统剧目、创作新剧目、多渠道培养新人、多方扩大地方戏曲的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应成为地方戏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照重点。
关键词:保定;老调;地方戏曲文化中图分类号:120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19)05-0132-05河北保定市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戏曲文化荟萃之地,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
20世纪50年代保定地域内地方戏曲剧种有20余种,而近几年本课题组对戏曲现状的调查发现除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之外,目前尚存的地方戏曲剧种约有16种,其中东路娃娃、新颖调、丝弦戏、贤寓调、诗赋弦等多个剧种已属濒危。
保定老调是保定地方戏曲的代表剧种,它的发展变迁反映着保定地方文化的历史演变。
通过对保定市及多个县、乡老调剧种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査,发现保定老调剧团和保定老调研究机构为挖掘和保护该剧种在工作方法、建立有效传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不仅使这一地方戏曲得到了传承和保护,还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以保定老调的传承和发展为例,探索保定地方戏曲挖掘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保定地方文化的振兴和发展提供案例。
保定老调有何特点
![保定老调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e0e3304b35eefdc8d33343.png)
保定老调有何特点?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是保定一带农村土生土长的地方戏,至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
它脱胎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也深受当时流行在这一带的高腔的影响。
在剧目、锣鼓、演唱风格等方面,都接受了许多高腔的东西,约于清代初年形成了老调剧种的雏形。
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
老调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很强,它的唱腔质朴、建朗、高亢而又委婉。
唱词是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式,属于板腔体。
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拨子等;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二胡、笙等为辅;唱时以梆击节,因此称为老调梆子。
老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老调曾先后四次赴京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其剧目《潘杨颂》、《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迅速扩展到了全国。
“保定有宝”,老调常新
![“保定有宝”,老调常新](https://img.taocdn.com/s3/m/f107d22e2cc58bd63086bd5f.png)
“保定有宝”,老调常新王媛媛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源自元明时期流行于燕赵地区的传统民歌俗曲,以老生和黑红净行的袍带戏为主,代表剧目有《潘杨讼》《忠烈千秋》等。
“我来问你!是万岁坐殿,还是你庞文当朝?!”台上,佘太君怒气冲冲,声调铿锵,国丈庞文立在一侧双目微闭,意欲反驳。
台下,小剧场的凳子早被坐满了,走廊上满是坐着小马扎的戏迷。
这场保定老调《忠烈千秋》选段,保定人再熟悉不过了,但每个人脸上还是写着两个字——“痴迷”。
保定老调,又叫老调梆子,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起初,它是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后逐渐成为一个剧种。
1958年秋,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同志观看了保定老调演出。
邓小平看完称赞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1960年,保定专区老调剧团晋京演出《潘杨讼》,老舍先生观演后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评价演员崔澄田饰演的潘洪是“能得一百分的潘洪”。
而今,除保定外,保定老调已流传到石家庄、北京等地。
保定老调的唱法到底有什么特点?保定老调剧团团长刘金萍对记者说:“它的唱腔发音和别的剧种不一样,乡土气息特别浓重,把当地方言融了进去。
比方,保定人说话是带拐弯的,老调里就有这些‘拐弯。
一方面,它的唱腔很高亢,富有穿透力;一方面,它高高低低、宛宛转转,又很悠远。
”刘金萍跟《环球人物》记者讲起少年学戏的时光。
1988年,她考入保定艺术学校,跟很多学员一样,睡大通铺,天不亮就去田间地头喊嗓。
即便下大雪,学员们依然穿着单衣裤在院子里踢腿。
“那时条件差,可老师们特别好,都是名角,校长白玉昌,书记辛秋花,老师常法宗、周淑琴、石秀珍……那是群英荟萃的年代啊!”她说。
毕业后,刘金萍被分配到保定老调剧团,拜王贯英为师。
她回忆师傅独有的唱腔:“她发音的位置不一样,音色弯转的方式也很独特,声音特别有共鸣感,是‘横嗓唱法。
”刘金萍又提起王贯英那一代老调艺术家的品格。
王贯英腿不好,常常吃了止疼药上场,但从不抱怨,还常下乡演出。
保定老调演唱研究
![保定老调演唱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d03ec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63.png)
保定老调演唱研究
保定老调是河北民间艺术的一种,流传于河北省保定市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保定老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歌词内容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推崇。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保定老调演唱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
保定老调演唱研究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歌词的研究、音乐的研究、演唱技巧的研究等等。
其中,歌词研究是保定老调演唱研究的核心内容。
保定老调的歌词内容广泛,反映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历史。
通过对保定老调歌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保定老调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另外,保定老调的音乐风格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保定老调的音乐以“湛然大雅、深情厚谊”为特点,旋律优美,琅琅上口。
通过对保定老调音乐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表现形式。
演唱技巧是保定老调演唱艺术中的重要部分。
保定老调演唱技巧包括咳嗽调式、发音技巧、节奏掌握等方面。
通过对演唱技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提升演唱水平,传承保定老调这一传统文化。
总之,保定老调演唱研究是保护和推广保定老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探究当地民间文化历史的一种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保定老调继承与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保定老调继承与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16ec8562b160b4e767fcf48.png)
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保定老调继承与发展研究韩 静 路 卿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定老调独具特色。
老调最初源于元明年间的河西调,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调艺术曾有辉煌的历史,但是现在它的生存和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制定有效措施,以促进老调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保定老调;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保定曾经“拱卫京畿七百载,掌控省会二百年”,是直隶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保定具有“戏剧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等称号。
这里还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画家、诗人,并且有众多的抗战文学。
保定市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作为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定老调享誉内外、独具特色。
一、保定老调的历史与现状戏剧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时期的戏剧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在河北省深受群众喜爱,是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之一。
老调已经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源于元、明年间在燕赵流行的河西调。
在19世纪80年代,杰出的前辈艺人们开创了老调的先声,并在20世纪30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两次繁荣。
2006年,保定老调被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老调的历史元明期间,在保定白洋淀一带,民间流行一种戏曲,名叫河西调。
老调最初就是在河西调的基础上演化产生的。
在演变过程中,老调受到其它剧种的影响,比如高腔大戏、山陕梆子等,逐渐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戏曲剧种。
这个剧种之所以称之为“老调”,是因为生行和净行全部由老生行的演员来扮演,唱老生调。
清朝光绪年间,老调发展了正规的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
清末民初,老调的发展比较兴旺发达。
班社去到多个地区演出,并出现多位杰出的老调代表艺人,演出的剧目和表演质量都有所提高。
保定有宝 老调不老
![保定有宝 老调不老](https://img.taocdn.com/s3/m/8f9efb20d5bbfd0a7856733e.png)
保定有宝老调不老作者:王德彰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9年第9期老调是河北省特有的地方剧种,属于中国梆子声腔,历史悠久,演唱风格独特,主要流布于保定、沧州地区。
2008年,保定老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有人问,老调本是一个唱腔优美的剧种,为何称“老调”呢?其实,这里的“老”,不是“老迈”“衰老”之意,而是出自行当唱腔。
老调戏的行当同样分生、旦、净、丑,但老旦、花脸(净行)均唱老生腔。
所以,早期老调剧种形成后,由于擅长演出以老生腔为主的剧目,人们便称之为“老调”。
17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具雏形保定老调在明末清初的17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具雏形。
它起源于冀中白洋淀周边和潴龙河以西的农村花会中的俗曲西河调,后受到当地高腔和木板大鼓的影响,又吸收了山西上党梆子旋律,主要流布地是保定、沧州及石家庄、廊坊等地。
早期老调剧目以袍带大戏为多,所以行当上以生、净为主,而生、净只分行当不分腔,同唱老生调。
老调形成后,一直与以生、旦为主的丝弦班合演,艺人兼唱两个剧种,遂有“老调、丝弦不分家”之说。
后来,又吸收了河北梆子伴奏乐器——板胡和枣木梆子(老调原来没有梆子),故剧种又称“老调梆子”。
清光绪年间以前,老调没有固定班社,艺人多为半农半艺,在农村“跑大棚”。
到光绪年间,老调班社增多,并开始进入城市演出。
1890年,“霸州红”韩大仓带领老调班进京献艺,演于天桥广兴园。
1892年至1937年间以周福才(1876-1961)为代表的一代老艺人,致力于改革,不断吸收借鉴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西河大鼓的优长,创演了一套新的老生唱腔,改变了原来生、净不分腔的唱法。
文武场中的武场一改原来从高腔班搬来的乐器为“苏器”,文场主奏乐器大板胡也改为小板胡,促进了老调艺术的发展。
自清末民初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老调声誉日盛,演遍河北、北京、天津及东北各地。
那时在冀中一带,尤其是保定所辖的几个县,许多农民都会吼老调,大小戏班社遍及各个乡镇。
保定老调的发展脉络探究
![保定老调的发展脉络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ff48a4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a.png)
保定老调的发展脉络探究
保定老调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河北保定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但在清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保定老调的发展脉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代和清初
保定老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时以“保定腔”、“保定调”等称,是保定一带比较流行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清初时期,随着保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保定老调的戏曲形式和表演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改进。
2. 清中期
清中期是保定老调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保定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保定老调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此时保定老调脍炙人口,一些经典剧目也开始形成。
3. 民国时期
20世纪初,清朝灭亡,新中国成立之前,“保定老调”和其它的“化流派”地方剧种均在“统一戏曲”运动中面临着演员减少、剧目匮乏、观众沉寂、敌后紧张等种种困难,传统的地方戏剧也逐渐式微。
4.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老调逐渐得到重新关注,并得到了扶持和支持。
1951年,河北省文化厅在保定创立了“河北保定老调剧
团”,这是保定老调流传至今的重要保障之一。
60年代初期,
河北保定老调剧组参加了全国地方戏剧汇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5. 当代
现代的保定老调已经突破了传统,有了更为广泛和多样的发展。
保定老调在剧目创作和表演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和艺术手段,使保定老调在现代戏剧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存在和发展空间。
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保定老调的文化扶持和保护力度,保持了保定老调的生命力。
保定老调经典唱段戏词锦集
![保定老调经典唱段戏词锦集](https://img.taocdn.com/s3/m/063bcbea05087632311212b5.png)
保定老调赵德芳拆礼单制作:松下听涛保定老调赵德芳拆礼单字字行行看分明上写着哀家顿首拜白:啊自古道只有臣拜君哪有君拜臣的道理待我往下看来唱:拜上了寇准御史公潘太师是我的天伦父还望寇卿你好好看承我赐你金毛狮子银毛犬珍珠玛瑙一斗三升你若是枷打杨延昭我保你官职往上升你若是枷打天伦父在想居官万不能看罢礼单心好恼顿时怒火愤满胸本御与你做了对原来是他借机表示忠心松下听涛 2018.01保定老调《郑小娇》这姑娘果真是聪明可爱制作:松下听涛这姑娘果真是聪明可爱,真叫你年迈人喜在心怀,他虽是残废人配儿不相称,我看她貌端正是个好人才,叫毕儿听娘我把你对你讲,听为娘把话对你名,身荣华切不可喜新厌旧,你若是负情义娘我可不答应.松下听涛 2018.08保定老调老调寇钦把我寇准调进京制作:松下听涛钦把我寇准调进京,我迈步来在御街以上,耳听的黎民齐呐喊声,言说我清官把京进,众黎民拍手齐欢迎,坐清官众黎民常常思念,坐赃官与祖上留下骂名,我迈步来在朝房外,两朝房对坐众位年兄,在文官部内施下礼,武将部内伸搭躬,上金殿参拜咱的主,下殿来我再会众位年兄,我端带踢袍上金殿,走上了八宝九龙庭,品机台前忙扎跪,口呼着万岁爷龙驾安宁。
松下听涛 2018.07保定老调《八宝+人皆言+大宋朝+定罪》制作:松下听涛《走出八宝九龙厅》走出八宝就龙庭我迈步来在五凤楼下凌烟阁修盖的甚是威风阁前悬挂忠臣匾字字行行写的清头一家忠臣老赵普论武将还属杨令公可叹他被潘洪害至今冤情尚未明寇准虽说官职小忠奸二字分得清此番审问潘杨事定将此案断公平《人皆言八王爷执法严明》人皆言八王爷执法严明我还得加小心业业兢兢整一整头上的乌纱帽身上尘土掸扫清紧一紧腰中横廷玉粉底朝靴登又登见王爷施一个骆驼跪《金殿定罪》这天大重担难但动,两条龙相斗我在当中。
佘太君再殿角低头不语,他扬家忠良臣确实苦情。
奸不除忠不表朝纲难正国有难再有谁统帅将兵斩不斩潘洪贼我先不表,先替扬家讨讨封。
先封这扬家有权位,在除那潘洪贼如同吹灯!《大宋朝自开祖》屈杀呼家冤情重,错斩杨门恨更深!难道说忠良都无好下场?难道说报国不见赤子忱?难道说皇王没有君臣义?难道说你不怕冷落众人心?万岁呀坐江山不忘开国将,太平年常念患难臣!明主知人又善用,圣君洞察奸和忠,岂可自裁左右手,除奸害贤毁长城,良药苦口利于疾,忠言逆耳利君行!望陛下急蒙醒,利忠良扫臣佞,宽赦呼杨扶正气!若不然,这大宋江山,恐难存。
河北老调大全保定老调全场戏
![河北老调大全保定老调全场戏](https://img.taocdn.com/s3/m/2076aa36647d27284a735119.png)
河北老调大全保定老调全场戏河北老调大全保定老调全场戏老调潘扬讼3 老调忠烈千秋2老调忠烈千秋1老调忠烈千秋4老调忠烈千秋3老调潘扬讼1老调潘扬讼2老调潘扬讼4老调潘扬讼5老调忠烈千秋2舞台版老调忠烈千秋4舞台版老调忠烈千秋1舞台版老调忠烈千秋3舞台版老调【拒马令】舞台版老调【潘杨松】电影戏曲艺术片老调【潘杨讼】舞台艺术片老调【忠烈千秋】舞台艺术片老调【拒马令】舞台版陈洪亮秦琼观阵李斯与赵高选段李斯别妻潘杨讼选段金殿定罪秧歌情—苏东坡—定州秧歌忠烈千秋选段寇准装疯老调杨金花夺印李斯与赵高选段李斯别妻忠烈千秋选段寇准装疯老调忠烈千秋第一本老调忠烈千秋第二本老调《忠烈千秋》第三本丝弦老调-白鹿原-下丝弦老调-白鹿原-上老调女花脸李淑荣专辑赏析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包公赔情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李逵下山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忠烈千秋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包公赔情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忠烈千秋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包公出世和忠烈千秋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打龙袍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铡美案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包公赔情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包公出事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专集里狸猫换太子选段保定老调国家一级演员李淑荣老师演唱专集老调花烛恨1老调-王贯英-潘杨讼老调-王贯英-潘杨讼2保定老调《忠烈千秋》保定老调《反徐州》老调《王贯英名段精选》保定老调潘杨讼老调花烛恨1老调-王贯英-潘杨讼老调-王贯英-潘杨讼2保定老调《忠烈千秋》保定老调《反徐州》老调《王贯英名段精选》保定老调潘杨讼老调《潘杨讼》保定老调李渊辞朝王贯英保定老调戏曲电影《忠烈千秋》(1981)全剧河北老调戏曲电影《忠烈千秋》(1981年)河北地方戏曲保定老调《义斩皇叔》河北地方戏曲保定老调《李渊辞朝》王贯英沈艳秀河北地方戏曲保定老调《潘杨讼》全剧河北地方戏曲保定老调《王莽篡位》01 韩文梅河北地方戏曲保定老调《王莽篡位》02 韩文梅老调忠烈千秋第一本老调忠烈千秋第二本名段欣赏——《忠烈千秋》2名段欣赏——《忠烈千秋》1名段欣赏——《忠烈千秋》3老调《忠烈千秋》第三本忠烈千秋选段寇准装疯老调忠烈千秋第一本老调忠烈千秋第二本老调《忠烈千秋》第三本名段欣赏——《忠烈千秋》3 名段欣赏——《忠烈千秋》2 名段欣赏——《忠烈千秋》1陈洪亮秦琼观阵李斯与赵高选段李斯别妻潘杨讼选段金殿定罪秧歌情—苏东坡—定州秧歌忠烈千秋选段寇准装疯老调杨金花夺印第一届老调名家戏迷联谊会杨建设老师献唱第一届老调名家戏迷联谊会《朝阳沟》选段第一届老调名家戏迷联谊会韩文梅献唱第一届老调名家戏迷联谊会王贯英老师献唱第一届老调名家戏迷联谊会辛秋花老师献唱第一届老调名家戏迷联谊会祖宝茹老师献唱第一届老调名家戏迷联谊会张锦花老师献唱老调【呼家将】选段《伴君如伴虎狼》保定老调【砸銮驾】选段“念功劳饶过呼家兵”保定老调【宝莲灯】选段《好春光照世人不照神仙》老调【宝莲灯】选段《十五年前登此峰》1老调【呼坯显征西】选段《十队兵》老调【青山英烈】选段《为小英过生日一家欢乐》保定老调【砸銮驾】选段“念功劳饶过呼家兵”老调-王贯英-潘杨讼2老调【拒马令】舞台版保定老调忠烈千秋中1老调潘杨讼全剧保定老调《忠烈千秋》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包公赔情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李逵下山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包公赔情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铡美案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打龙袍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包公出世和忠烈千秋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忠烈千秋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演唱包公出事保定老调李淑荣老师专集里狸猫换太子选段,天下兴亡千秋鉴。
保定地域文化
![保定地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24c3d6b83d049649a665849.png)
以莲花为设计元素
定瓷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野北村及东西燕川村,在宋代属定州 (今河北省定州市),故名。 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 “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虽原为民窑,但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此影响较大
以瓷器为基础的现代设计
地域文化—保定
保定老调
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 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 起初为白洋淀周边 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 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 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 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流行的地区比较广,除保定外,在沧 州、衡水、石家庄、张家口以及北京、 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 影响。
据《墨史》、《保定名产》载:“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 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易水砚’。唐朝 末年,“奚超与子庭硅,流离渡江歙州,睹歙中地多美松,因而留居”。 “到了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硅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姓李, 成了‘徽墨’、‘歙砚’的开山祖”。“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成为北方 闻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现今的徽墨既是易州人奚氏父子所传, 徽墨源于易县。”可见古易州为华夏墨的源地、砚的故乡。砚墨同源易 州,“文房四宝”四之有二,足见易水砚在中华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皮影为设计元素
易水砚
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是中国著名名砚 之一,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 产于河北易州(今易县),故名。相传 始于战国,盛于唐代。为中国制砚之鼻 祖。砚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种色彩柔和的 紫灰色水成岩,有紫、绿、白、褐色, 天然点缀有碧色、黄色斑纹,石质细腻, 柔坚适中,色泽鲜明为砚颇佳。雕出的 砚台精美古朴,保潮耐固,易于发墨, 宜书宜画,书写流利。易砚因材造型, 以型定名,艺人因材施艺,精心设计, 巧用砚石,刀法精湛。千百年来,易砚 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 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在中国博深精 美的砚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水砚”是易砚的杰出代表和当家品 牌。
保定老调的特色及发展传承
![保定老调的特色及发展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d259852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0.png)
保定老调的特色及发展传承发布时间:2021-10-30T13:11:51.987Z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9期作者:杨明康 刘 静[导读] 摘要:保定老调诞生于河北保定地区,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当地民众在结合本地“河西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山陕梆子、保定木板大鼓以及其他多种地方戏剧种类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所创作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地方戏剧特色。
本文就以保定老调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查阅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手段,深层次地对保定老调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对保定老调的表演进行分析,总结其在发展中的成功之处及其面临的严峻现状。
其次,分析保定老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保定老调的艺术特点与表演形式。
最后针对保定老调如何走出困境并发展壮大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保定老调;表演特色;艺术特点;发展传承保定老调的特色及发展传承杨明康 刘 静(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99)摘要:保定老调诞生于河北保定地区,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当地民众在结合本地“河西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山陕梆子、保定木板大鼓以及其他多种地方戏剧种类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所创作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地方戏剧特色。
本文就以保定老调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查阅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手段,深层次地对保定老调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对保定老调的表演进行分析,总结其在发展中的成功之处及其面临的严峻现状。
其次,分析保定老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保定老调的艺术特点与表演形式。
最后针对保定老调如何走出困境并发展壮大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保定老调;表演特色;艺术特点;发展传承保定老调又被称为老调梆子,拥有超过两百年的发展历史,是冀中地区广大民众比较喜爱的一种戏剧,也是河北本土最重要的戏剧种类之一。
保定老调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冀中地区的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在一起,拥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在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邢台等地区广为流传。
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
浅析保定老调的历史演变及改革措施
![浅析保定老调的历史演变及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7a3a61f6edb6f1aff001f9b.png)
求, 保定老调剧 团应本着谁 改革谁发展 , 谁改革谁受益 的原则 率先完成转企 改革 任务 。这就要求有关部 门应先安置符合退 金, 使其老有所养 、 老有所依 。要利用好下发到 的专项资金和 部更新 , 投入设备 , 还要准备一部分流动资金 , 以备不时之需 。
最后 , 要把握和引导民众 日常生 活审美化需求 。 保定老调
并开始进入城 市 , 到2 O 世纪 3 0年代 达到繁荣。
发展形成的。 以老调早期演员韩大仓 ( 艺名霸州红 ) 为代 表的 所 以 , 城市时代 的保定 老调的保 护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 毕竟 《 调寇 》 、 《 劝军》 等剧 目, 把老调艺术 推向一个 新高潮 , 老调 在 其生存的前提 , 剧 目形式可 以进行适度的修复和创新 。 、
年 的历史 。 在元末 明初时期 , 白洋淀周边农村流行着一些 民歌 加严 峻 , 不适应广大年轻观众的需求 。 调” 。河西调多在当时农 村的庙会和 民间举行 的花会 时演 出 ,
它为保定老调 的声腔奠定 了基础 。后 来一些民间艺人在河西
保定老调
![保定老调](https://img.taocdn.com/s3/m/c290b149915f804d2b16c1b1.png)
《忠烈千秋》
• 北宋名将呼丕显被权奸庞文父女所害,全 家抄斩。十几年后,呼门遗孤呼延庆偷偷 上坟祭祖被追杀,逃至天波杨府被佘太君 掩护。随后佘太君上殿面君,为呼家开脱 ,惹恼宋王,被宋王推出午门待斩;寇准 正话反说婉转劝君不从,气愤摔冠而去; 四朝元老、宋王的老师王延龄也因慷慨陈 词而被金瓜击顶至死。正在这千钧一发之 际,包拯洛阳查访而归,怒闯宫门,揭露 了庞文与洛阳王勾结谋反的事实,迫使宋 王赦免了余太君,寇准官复原职,并为王 延龄举行御葬。吊唁之日,庞文父子及城 守御黄文炳趁机造反,但佘太君早有准备 。佘太君指挥人马将贼党一网打尽,呼家 冤案始平。
打慢唱】【搭调】【起腔】【导板】 【头 板】【安板】
伴奏
伴奏是老调的器乐部分,俗称文武场
文场主要乐器: 板胡、笙、笛子 主奏乐器俗称三大件; 辅乐有二胡、三弦、阮、琵琶等。 武场主要乐器:鼓板、大锣、铙钹、小锣、梆子、 堂鼓等
5.代表剧目与著名演员
《潘杨讼》
北宋时,从边关回朝的杨延昭(杨六郎) 手捧血箭,状告当朝太师、边关元帅潘洪公 报私仇,害死父亲杨令公和弟弟杨七郎的滔 天罪行。宋王在八王(杨六郎妻兄)的逼使 下,降旨调寇准审理此案。新调任的寇准假 设阴曹智审潘洪招供。寇准查明真相,正要 给潘洪定罪,潘洪女正宫娘娘上殿横加阻挠 ,致使宋王作难。此时,边关急报潘洪之子 潘龙、潘虎勾结辽兵大举侵犯边关,寇准明 依宋王旨意,赦免潘洪死罪,充军边关,暗 示挂帅北征的佘太君,在征途中将反叛的潘 洪父子三人处死。
• 1960年2月,保定专区老调剧团带着《潘 杨讼》等戏进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的一致 好评。中国文联向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 枯木逢春”的锦旗。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 《人民日报》上发文,称赞崔澄田饰演的潘 洪为“能得一百分的潘洪,同年,《潘杨讼 》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并搬上银幕。 该片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保定民俗二三事
![保定民俗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1b07b239f111f18583d05ac9.png)
家乡民俗二三事我的家乡在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元明以来,历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
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多少年来,这片土地滋养出大批的文学家、诗人、创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和多种文化工艺人才,曾获得“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等多种称号。
这里曾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还是新时期双拥共建模范城的诞生地。
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下面我将说说我家乡的民俗。
一、饮食民俗1、驴肉火烧驴肉火烧可谓保定名吃,选用肥嫩适中的小驴肉,经过精细的加工制作而成,配以刚刚出炉的、脆软的火烧,吃起来回味无穷。
2.冰糖葫芦保定的冰糖葫芦在省内远近闻名,丝毫不输北京庙会上的花样,种类有全部山楂的、山楂加红豆沙馅、山楂加绿豆沙馅、麻山药(正名为淮山)的等等,款款诱人。
当地最正宗的字号是糖葫芦王,有一年他们的冰糖葫芦还进入了央视春节晚会的现场。
3.保定槐茂酱菜保定槐茂酱菜具有300多年历史,生产的酱菜、面酱、酱油、食醋在国内享有盛誉,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青睐。
4.高碑店豆腐丝高碑店豆腐丝,采用优质大豆,经过筛选、浸泡、磨浆、煮沸、去渣、凝固、压片、切丝、卤煮、捆把10道工序制成风味独特的五香豆腐丝,是老幼皆宜、家肴游膳之佐餐佳品,有“素食之首”之美誉。
5、定州焖子定州最有名的特色小吃是——焖子。
它是一种肉类熟食,比常见的圆火腿还粗,胳膊粗,是一种肉食肠。
制作方法是将瘦肉和一定比例的肥肉,和山药粉和一起,用老汤熬制,然后蒸熟,一根大约有5斤。
二、地方特色民俗1、保定老调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
保定老调的艺术形式,以舞台表演为主。
它的唱腔唱腔显得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保定老调经典唱段戏词锦集[资料]
![保定老调经典唱段戏词锦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57b932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f.png)
痒痒挠想当年守孤寡苦度岁月辛秋花想当年守孤寡苦度岁月,风风雨雨几十年。
如今社会样样好,老年人也需要欢度晚年。
多亏了多年帮我的老俭哥,他忙里忙外关照咱。
老俭哥为人忠厚心地善,遇困难他帮我渡难关。
我有心和他成一家,怕地是孩子们来阻拦。
怕地是乡亲们说长道短,怕地是旧风俗众人笑谈。
年轻人结婚众人赞,老年人婚嫁怎说理不端。
思前想后无主见,好事多磨真是为难。
忠烈千秋怀正气坦荡荡步上龙庭辛秋花怀正气坦荡荡步上龙庭,保忠良扶大宋除奸党扫谗佞。
哪怕这金殿杀气重,我舍死忘生。
呼家将世代忠贞保大宋,抛头颅撒碧血气贯长虹。
叹只叹盖世英雄反被害,愿我主平冤昭雪赦呼门。
狸猫换太子一见皇儿跪尘埃辛秋花一见皇儿跪埃尘,开口大骂无道的君。
二十年前为娘我身怀有孕,恨刘妃与郭槐他起下毒心。
金丝狸猫皮尾来剥定,他到说为娘我产生的妖精。
老王爷一见心动怒火,将为娘推出午门要问斩刑。
满朝文武来保定,将为娘免死刑打入冷宫。
一计不成他生二计,约定了八月十五火烧冷宫。
那时节小秦凤就我的生命,将为娘救至在这破瓦寒窑我把身存。
多亏了陈州放梁的小包拯,在寒窑为娘我才把冤申。
包拯他回朝奏一本,你就该准备龙车凤撵,一步一步迎接你的娘亲。
你不但不准包拯的本,反把包拯上绑绳。
多亏了陈琳把绫绦记,险些儿错斩了报国栋梁臣。
越思越想越有恨,不由哀家动无名,内侍看过紫荆棍,包爱卿与哀家拷打这无道昏君!潘杨讼金殿定罪王贯英万岁爷金殿上传下口旨,他要我寇准断潘洪。
我若是给他定死罪,万岁的心意看的清。
我若是赦了潘仁美,八王爷必然不容情。
这天大重担难但动,两条龙相斗我在当中。
佘太君再殿角低头不语,他扬家忠良臣确实苦情。
斩不斩潘洪贼我先不表,先替扬家讨讨封。
先封这扬家有权位,在除那潘洪贼如同吹灯!潘杨讼我杨家为社稷忠心耿耿辛秋花我杨家为社稷忠心耿耿,赴国难从来是自请长缨。
孩儿们在疆场多殉亡命,抗辽兵老令公忍痛出征。
望边关恨奸佞心如火焚,急国仇思家恨等待面君。
李斯与赵高劝夫人且忍痛莫把悲声放王贯英劝夫人且忍痛莫把悲声放,宦海中沉浮乃是寻常。
老调名旦毛素欣
![老调名旦毛素欣](https://img.taocdn.com/s3/m/d05a09de6529647d272852a3.png)
老调名旦毛素欣作者:慧敏来源:《当代人》2011年第11期保定老调是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保定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
2011年6月,有着悠久历史的保定老调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严名录,有这样一位老调演员,她连续5届夺得河北省戏剧节演员奖主演的《拒马令》。
获河北省政府最高奖——文艺振兴奖,主演的《梁红玉》,轰动京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进行演出实况转播……她就是老调名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调传承人毛素欣。
文武不挡的台柱子毛素欣取得如此成绩是靠她的勤学和虚怀。
她并不出身于梨园世家,而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县委书记,母亲是县轻工业局局长。
父母根本没想到让女儿学戏当演员,可生性透着艺术灵气的她却偏偏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
父母无暇照顾她,从小把她寄养在蠡县农村的姥姥家。
中学毕业那年她走进蠡县河北梆子剧团大门对院里的人说,“我考剧团,学戏。
”说罢便表演起来。
剧团领导看那稚嫩却透出一股灵性的表演,又看她那敢闯的精灵劲,录取了她。
当父母知道后,木已成舟。
她勤学苦练,很快成了剧团的挑梁主演,主演《朝阳沟》《杜鹃山》等戏。
当时保定地委主管文化的领导发现了毛素欣这块艺术璞玉,决定调她到保定老调剧团。
为此还有一件趣事。
蠡县好不容易培养的台柱子,哪情愿放走,在上级领导派人去接毛素欣时,把她藏了起来,找另一演员以桃带李。
结果上级领导又二次派人把真毛素欣接走。
毛素欣这块璞玉放出了光彩,很快成了保定老调剧团的台柱子。
她主演的现代戏《婚事》,参加了河北省戏剧调演,获得优秀演员奖。
保定老调剧团拍摄戏曲电影《忠烈千秋》,她以娴熟的武打和本色表演被电影导演姚守岗选中饰演剧中杨金花。
年轻的毛素欣成了保定老调剧团的主演并担起团长重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河西调”是流行于燕赵民间的一种小曲,清初曾在白洋淀周围和潴龙河以西的广大农村游行传唱,当时的民间花会也多唱此调。后来,一些艺人在“河西调”的曲调中加“滚唱”开始在舞台上搬演故事,成为老调剧种的雏形。老调剧种的成熟最晚不迟于请出清初咸丰年间,清末民初为它的鼎盛时期,曾有演出班近20个,除冀中广大农村外,其足迹还到过保定、北京、天津等城市,涌现出了韩大仓、高老寿、肖宽玉等一批老调艺人,剧目如《雕寇》、《临潼山》《忠保国》等100余个。到抗日战争前夕,老调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全国解放后,老调迎来了它的又一个兴盛时期。从1958年至1991年,老调曾先后5次进首都北京演出,《潘杨讼》、《忠烈千秋》两个优秀剧目被拍摄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保定老调的艺术形式,以舞台表演为主。在它在孕育形成的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了清中叶流行于冀中一带的说唱艺术木板大鼓以及由南方流入京城周围一带农村的高腔“大戏”的音乐形式,使唱腔显得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 1952年,北里狮子舞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花会汇演,一举夺得金牌。汇演结束后,演员们在北京连演17场,轰动了京城。1953年5月,北里舞狮队应邀到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做了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同年6月,舞狮队随贺龙元帅赴朝鲜进行慰问演出,巡演百余场,受到中朝军民盛赞。回国时,贺龙元帅亲自向舞狮队颁发了一面写有“狮子彩船会”的锦旗。这年7月,北里狮舞夺得罗马尼亚海外奖。北里舞狮艺术团独门绝技《四师踩球过桥》1954、1955、1956年国庆节大游行,北里狮子舞连续三年被选中,随彩车缓缓通过天安门前。在北里狮舞的鼓舞和带动下,全国各地文艺杂技团体纷纷增添了舞狮节目,北里的演员们一年年、一批批、一代代被各文艺团体选走,全村先后有41人进入了国家正式文艺院团,13人被评为国家二级以上演员,一时间出现了“天下无狮不北里”的盛况。直到现在,国内杂技界仍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吴桥杂技霸天下,徐水狮子顶呱呱。”
高阳纺织
高阳纺织源远流长,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四百年长盛不衰。高阳县纺织遍天下,二十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高阳的印花布更是独树一帜。时至今日,高阳纺织再现辉煌,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高阳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水县司徒村村北4公里,距“轩辕黄帝家庙”所在地——涞水、易县交界处的洪崖山20公里。高洛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经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
白沟泥人
白沟泥塑,俗称白沟泥娃娃,已有300多年历史。白沟泥塑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多次出国展出,并做为国家馈赠、陈列佳品。多年来,“白沟泥人”与“杨柳青年画”齐名。泥娃娃最早起源于镇西的北刘庄,在十八世纪末,发端于清乾隆年间,从数家糊口只末技,到风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竟发展成为北方的泥人之乡。到清朝末期,白沟的南,北刘庄、辘轳把等村,几乎家家以此为业。古镇街干石桥段渐次形成别具特色的泥人市场,产品远销华北,口外及东北各地。
保定铁球
保定铁球,又名健身球,直径一般4~5厘米,球体明光锃亮,球内有球,并装有音板,两个为一副,声音有高有低,名曰“一公一母”。将双球置于手中,五指拨动,使之正转或逆转,发出一高一低的音响,轻柔悦耳。
保定铁球,历史悠久。最初只作为一种玩赏或护身器械在民间流传。明朝出现了专门制作铁球的烘炉,后经保定民间艺人的不断对保定铁球的铁球的生产、把玩、创新,成为了在保定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工艺品,其中王铁匠成为人们较为认可和欢迎的一个品牌。
雄县黑陶
中华黑陶工艺源于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后因青铜器出现被取代而失传近四千余年。黑陶由原来人们的生活日用品,逐步发展成古朴、庄重、优美、高稚的艺术品,成为古代宫廷和官宦贵族阶层所珍爱的工艺品。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雄县孤庄头村于1986年创办起黑陶厂,在民间老艺人与中央工艺美院专家、书画名家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当地红胶土作原料,经过手工拉坯成型、晾晒、轧光、画线、雕花以及烧结等多道工艺程序,制作成乌黑、银灰、紫靛等多种色泽的黑陶工艺品。
易县绞胎瓷
绞胎陶瓷简称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河北易县张保军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后,自愿要求回到农村,专心致力于绞胎陶瓷技艺的研创。经过18年来的不懈努力,他不仅使传统的绞胎陶瓷得以恢复,还开创了现代绞胎陶艺新体系(现已获得11项专利)。其作品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各媒体也曾先后184次予以报道。
易县易水砚
易水砚产于古易州,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历代宫廷之贡品。弘治《易州志》载:砚石有紫、绿、白、褐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制墨大师奚超以国姓,赐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再传入广东端西,从而带动了歙砚、徽墨和端砚的发展。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廷贡品之首。宋代鉴贡家赞易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而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明代鉴贡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在清代,柳叶烟、磨盘柿和砚台并称“易州三宝”,为清廷贡品。积二千年之历史,制砚师汲取了其它行业的雕刻工艺,融绘画、书法诸艺术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江南纤秀细腻和北国刚劲浑朴的独特风格。在全国砚雕界独树一帜,使易水砚成为融文化、历史、政治之内涵及各种雕塑艺术手法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曲阳定瓷
定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朝曲阳开始烧制粗瓷,至唐代便有白瓷生产,到北宋时期达到鼎盛,以生产宫廷用瓷而著称,定窑名列当曲阳定瓷孩儿枕时五大名窑之冠。定窑烧制的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时硬,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苏轼有诗盛誉:“定州瓷瓯,颜色天下白”。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由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刀法以定窑镌刻为主,立意新奇、高雅别致,被定为国家珍品,由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陈文增独特的“瓷、诗、书”三联艺术荣获吉尼斯艺术成果之最,“小口刻花瓶”被中国工艺美术界称为“华夏一绝”。
安新苇编画
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生长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淀中有蒲柳多霞苇”的记载。淀内有苇田十二万亩,年产芦苇七点五万吨。白洋淀芦苇特有的皮薄、节长、韧性好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天然材质美。 淀内芦苇一直用来织席、打箔,而聪明智慧的白洋淀人又赋于芦苇艺术之魂,制作出了美轮美奂的芦苇工艺画,展现了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作品畅销国内外。
曲阳石雕
自西汉始,曲阳石工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诸物,初为墓碑,后亦用于记事、留言,主要陈列于寺庙,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北魏时期雕刻的佛像、雄狮已形成独特风格,作品古拙浑朴,体形狭瘦,偏重形似。大唐盛世,佛教盛行,石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曲阳成为我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其雕刻流行圆刀法,人物、佛像造型丰富,衣饰调顺、文武有姿,飞禽走兽、花鸟静物等轮廓清晰,线条流畅,玲陇剔透。元代曲阳石雕艺术已享有盛名,作品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奇巧生动,有不少作品成为传世之作,雕刻艺人杨琼所作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赞赏,称“此绝艺也”,并“将其编籍宫中,督燕南诸路石匠营造大都”,至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清末,曲阳艺人刘普治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有“天下咸称曲阳石雕”之说。民国中期,几家较大的私营雕刻厂,如公义兴、日新、永新等,在北京、南京等地均设有销售点。新中国成立后,曲阳3000多名石雕艺人先后参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的兴建及天安门修复等项工程。 1995年,国务院命名曲阳为“中国雕刻之乡”。2005年5月国际雕塑协会授予曲阳“中国雕刻第一城”称号。
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涿州皮影
皮影艺术,俗称“皮影戏”,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是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或驴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幕在银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在中国皮影历史上,还有着涿州光彩的一页。提起中国皮影史,是不能没有“涿州”二字的。有人考证,现在北京、唐山,甚至承德、辽宁一带的皮影的来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称之为“涿州影”。“涿州影”传入北京,有人说是在明代晚期。1957年青年节,毛泽东观看了皮影戏寓言故事《鹤与龟》和《鹬蚌相争》。2005年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的举办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内容的皮影戏不会无声地湮没在历史中,它将再现生机。同时,“涿州影”作为涿州历史上一个亮点,也理应拂去蒙尘,发出光辉。
文章来源于王铁匠www.wtjLeabharlann 转载请注明出处
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