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

合集下载

心理学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心理学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1..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3. 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 试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量层次。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简称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

),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

在生理上,心理防御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神经症,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自我防御机制是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罪恶感,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保护自己,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二、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征1. 无意识进行。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自我美化。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 自我欺骗。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 非病理性。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 表达多元。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三、防御机制的分类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一们解释、预测、调空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用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6、构造注意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结构,认为意识结构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7、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重视意识的动态特征,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8、行为主义心理学:该学派思想的很大程度上受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总之,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9、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他们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10、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1、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课程作业(1—4)含答案

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课程作业(1—4)含答案

《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一、名词解释1、正后象和负后象——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时叫负现象。

2、韦伯定律——说明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叫韦伯定律。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觉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深度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6、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类似睡眠而又是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因人而异。

7、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内外刺激的觉知及其心理状态。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

二、简答题:(一)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功能:(1) 认识内外世界:心理学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帮助人们认识外部世界,也能帮着人认识精神世界。

人有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观察看到的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推论探究的是人的内隐行为,这是看不见的心理历程,心理学能帮助人认识到人的内隐行为,这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功能。

(2) 调控行为:预测是表现在思维层面上的心理现象,而调控是落实于行为层面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强调通过他控和自控两个子系统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参与者。

(3) 预测未来:心理学家依据研究所获得的规律,对某一现象作出预测,告诉人们一种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

并以此提出一些预防性的措施。

(4)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历程,为人类思维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二) 举例说明意识的几种主要的状态答:1、睡眠:个体的肌肉是放松的,很多器官也暂时休息,个体意识已经不再像白天那样清晰。

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记在忆先,认知容易回忆难
一个孤立的记忆活动是按照识记--保持--认知或回忆的程序进行的。

记是认知或回忆的先决条件。

没有对知识与经验的识记,认知或回忆就不会发生。

虽然认知和回忆都是在首次识记知识(或经验或物品等)于脑中保持一段时间后结构痕迹的重新活跃,却存在着认知容易回忆难的规律--凡能回忆起来的都能准确无误地认知,而能认知的却不一定能准确无误地全部回忆起来。

经验也表明,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信息远不如认知的多。

识记后保持的时间有短有长
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等被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并转录为信(讯)息输入大脑后,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

记忆的信息按规律遗忘
(1)遗忘先快后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自身实验(采用机械,熟记13个由两个辅音与一个元音构成的无意义音节,用节省法计算出不同时间间隔的遗忘率),首次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他将其转录为,于1885年公布于世。

(2)中间比两头容易遗忘
学者们将在记忆过程中,有些后识记的信息对先识记信息的重复认知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称作后摄抑制或向前干扰;有些先识记的信息对后识记信息的重复认知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称作前摄抑制或顺向抑制或向后干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联觉: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提取失败说: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5、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智力: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8、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9、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1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2、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影响。

13、技能: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4、高原现象: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新的动作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暂时停顿的时期,这就是高原期。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里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5.心理健康: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

1.学习:由经验产生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

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包括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的特质的形成。

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思维:以人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4.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5.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信度:测量的可靠性,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用两次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

4.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5.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象性,新颖性。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

提取诱发遗忘

提取诱发遗忘

起作用
提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在提取练习阶段还是在最后回忆阶段起作用, 是否作为调节变量起作用。
情景
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证明抑制相关记忆是有利的,而在其他一些条 件下,也需要加强相关记忆,解释记忆提取涉及的抑制机制一定要有 某种灵活性,才更有说服力。
实验设计
3(项目类型:Rp+、Rp-、Nrp) × 3(词语情绪效价:
理科学,35(6):1315~1322
慕德芳、宋耀武、陈英和,2008,提取诱发遗忘的研究现
状不展望,心理科学迚展,16(6):855~861
记忆过程中的抑制
抑制过程在注意和记忆等许多认知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记忆过程中的抑制会导致信息的遗忘,它在记忆提取和选 择性注意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对这一过程的实验室研究 中,定向遗忘和提取诱发遗忘这两个范式被应用得最广, 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
定向遗忘的定义
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是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
向性,其研究不自然遗忘的研究有所丌同,是一种有效控 制意识内容的方法。
提取诱发遗忘的定义
提取诱发遗忘(retrieval-induced forgrtting)是指回忆
部分记忆材料时往往会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
未来研究的展望
争论
学习苹果、橙,只练习橙,结果只抑制苹果。没学习过反而丌受影响。
限制
Anderson等人认为样例本身被抑制,并假定抑制控制是在类别水平 上迚行的,这样限制了相关样例的激活。如果要考察抑制过程如何起 作用,需要迚一步使用丌同的刺激材料迚行研究。未来的研究还要考 虑抑制在哪个水平上执行以及激活扩展怎么被限制的。
提取诱发遗忘的研究范式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9.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10. 想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是人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7.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

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理学基础知识点⼤⼀⼼理学基础知识点 ⼼理学是⼀门研究⼈类⼼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为活动的科学,以下是⼩编收集的⼤⼀⼼理学基础知识点,欢迎查看! 1、⼼理学是研究⼼理现象发⽣、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理,猴⼦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2、⼀般把⼼理现象分为⼼理过程和⼼理特性。

3、⼼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4、⼼理学是⾃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5、基础⼼理学的内容: ①认知(是指⼈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信息加⼯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②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从事⼼理活动的内部动⼒) ③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们⼜会产⽣对它的态度,引起⼈们的情绪,激发⼈们的⾏动,这就是说⼈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体的) ④能⼒和⼈格(能⼒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理条件,⼈格⼜由⽓质和 性格组成。

⽓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秉性,它是⼼理活动动⼒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的⼈格特征,⽐如有⼈暴躁,有⼈温顺,有⼈活泼。

) 6、⽣理⼼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理活动的⽣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7、⼈的⼼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的⼼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的⼼理(具有能动性,具有主观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 8、⼼理反映的形式:1、事物的形象 2、概念 3、体验 4、欲望和要求。

9、⼼理和⼈的⾏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1、⼼理⽀配⼈的⾏为 2、⼈的⼼理通过⾏为表现出来 10、⼼理学发展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较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理学)、(机能主义⼼理学:主张⼼理学应该研究⼼理活动在适应的环境中的机能作⽤)(⾏为主义代表⼈物华⽣认为:⼼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可以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的⼼理和⾏为)、格塔式⼼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理现象也叫完形⼼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代表⼈物弗洛伊德,认为⼈的⼼理包括两部分即意识和⽆意识) 当代⼼理学取向: 1、⼈本主义⼼理学,被称为⾏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认为⼈有⾃我纯主观意识,有⾃我实现的需要。

2022年青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青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青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是()。

A.斯金纳B.华生C.班杜拉D.霍尔2、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头上,其中感受“酸”味主要是在舌头的()。

A.前部B.中部C.后部D.两边3、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操作性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4、作者在校对自己的文稿时,对错字“熟视无睹”。

这反映的知觉特性主要是()。

A.恒常性 B.选择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5、大脑的喜、怒、哀、乐、惧、恨等感受状态,是人的情绪在认识层面上的一种自我觉察,被称为()。

A.情绪的主观体验B.情绪的生理唤醒C.情绪的外部行为D.情绪的外部表达6、个人的意志努力与()关系密切。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以上皆不是7、以下有关长时记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持续一分钟以上的记忆B.主要是语义编码C.内容是无限的D.以上均正确8、具有片断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A.外部言语B.对话言语C.独自言语D.内部言语9、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归因为自己脑子太笨,这属于()。

A.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B.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C.外部而稳定的归因D.内部而稳定的归因10、表现和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表情。

A.面部B.言语C.身段D.动作11、在智力的PASS模型中处于最高层次认知过程的是()。

A.注意 B.计划C.同时性加工 D.继时性加工12、东方人比较含蓄,西方人比较直率。

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这种某一群体所具有的特质称为()。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13、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记忆搜寻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新旧知识的可辨性。

这是迁移的()的观点。

A.认知结构理论B.概括化理论C.形式训练说D.格式塔关系理论14、张明在实验室考察不同颜色对人视觉的影响,李亮在日常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两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

第四章 记忆与遗忘

第四章 记忆与遗忘
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 存。
2.短时记忆
1) 信息来源: 2)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3) 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 4)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 5) 具有明确的意识性; 6)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
如:象棋大师与新手的不同记忆。
❖ 除了精神分析论的解释之外,一般常识的看 法是,时间太久冲淡了记忆。此种说法也不 合理,原因是,18岁的人不能记得3岁以前的 事,如果说是因为隔了15年,何以在过30年之 后,48岁时反而能清楚记得18岁的事?
❖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处理理论的解释, 人在三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期记忆。只是因为 幼儿在当时对信息处理时,尚不能使用语音 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音的声码、 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期记忆之内,长期记忆 中自然句贮存不下语文信息,因而不能用语 文去检索记忆以回答问题。此种解释已为一 般人所接受。
这一结果为“记忆块”理论提供了依据。根据这一理论, 人的长期记忆信息被划分成一些有组织的“记忆块”,存储 在大脑的“数据库”里。经验丰富的高手见过的棋局较多, 碰到棘手的棋步时,他们能够从大量的记忆块里迅速找到相 同或类似的模式,看出下一步可能的走法。而新手可供使用 的这类记忆块较少,因而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分析和推理。
❖ 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
❖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区别:
❖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情描述的记忆,例如: 自我介绍,这是属于外显记忆;
❖ 而程序性记忆是指技巧性的动作,例如:骑 脚踏车,这是属于内隐记忆。
(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 忆
按时间分类—三种记忆系统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输入、编码、贮存、 提取的过程。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加工方式和贮存时间 及神经生理学关于记忆过程中生理活动特点的研究,可 将记忆分作若干阶段,每个阶段上信息加工水平和生理 活动特点都有所不同。这些记忆阶段即记忆系统。

无意识的记忆解读遗忘与回忆的心理机制

无意识的记忆解读遗忘与回忆的心理机制

无意识的记忆解读遗忘与回忆的心理机制人的记忆是心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存储和回想过去的经历和信息。

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遗忘的现象,有时候也会出现无意识地回忆起被遗忘的记忆。

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神奇而复杂的心理机制,本文将重点探讨无意识的记忆解读、遗忘及回忆的心理机制。

一、无意识的记忆解读无意识的记忆解读是指那些个体无法自主回忆起的记忆,这些记忆通常存储在大脑的潜意识层面。

无意识的记忆解读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或心理测试被揭示出来。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实施心理掩蔽实验,利用亚极限刺激暴露以及条件反射等方法来观察个体的无意识记忆。

无意识的记忆解读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体的大脑会将过多或重复的信息过滤并储存在无意识记忆中。

这些无意识记忆可能在个体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重视,但在特定的环境或刺激下却能够被激活。

其次,个体的无意识记忆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情感激活可以加强或减弱无意识记忆的解读和调取,因此经历过强烈情感事件的记忆可能更容易在无意识中被激活。

最后,大脑记忆区域的联想机制也是无意识记忆解读的一大特点。

不同的记忆片段在无意识中通过联想机制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记忆片段。

二、遗忘的心理机制遗忘是记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是指过去所学习或经历的信息无法再次被回忆或恢复的过程。

遗忘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记忆的存储、编码和回忆等多个环节。

首先,遗忘可以是由于信息未能被正确地编码存储所导致。

例如,在学习新知识时,人们可能没有充分注意或理解所学内容,导致信息无法有效地被编码到长期记忆中。

其次,遗忘也可能是由于记忆路径的损坏或干扰所引起。

人们会经历很多新的学习和记忆过程,这些新的信息可能会与旧的信息发生干扰,从而导致旧的记忆路径被破坏。

此外,时间的推移和记忆的退化也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细节和完整性会逐渐衰退,导致信息无法被准确地回忆起来。

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
• ⑴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
• ⑵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意义性低和难 度大的材料分散复习的效果更佳),时间 间隔开始时要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 ⑶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 ⑷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有机 结合)。复习非简单的重复:单调的方法 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和消极情绪等。
②干扰说(二十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流行的 遗忘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 与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干扰所致。他 们认为记忆的痕迹本身不会发生变化, 之所以不能恢复活动是由于存在着干扰,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干扰的表现有两种: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 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这种现象得到安德伍 德(1949)的实验所证实。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 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效应的大小, 受先后学习两种材料的下述特性影响:材料的 相似程度、学习的时间安排、记忆的巩固程度 等。 学习同一种材料也会产生前、倒摄抑制。
此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的痕迹得不到 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情况下,未经注 意或重述的材料,可能由于痕迹的衰退而遗忘。 这种说法虽易为人们所接受,但很难用实 验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 能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非痕迹衰退的结果。 有实验已证明,即使在短时记忆的情况下,干 扰也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
③压抑说(动机与情绪)
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 而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变能恢复。 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 他在给神经症病人施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 早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 的,这些事情大多与罪恶感和羞耻感相联系。他认为, 由于回忆这些经验时会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 于是便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处在无意识中,也即被 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被遗 忘的材料才能回忆起来。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绪紧张而 引起的遗忘,也是常有的。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理智感:是人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

有意记忆:指按一定目的和任务,需要来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最初发生在婴儿期。

2-3岁时掌握“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反映。

表象:是头脑中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独特性和创造性。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

个性倾向性: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包括兴趣,需要,和动机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回忆(再现):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把他重新回想起来。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定义: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3、普遍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想象等。

5、情绪和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6、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7、需要: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8、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9、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

10、人格:(个性)批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1、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它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先有心理过程,而后逐渐形成了人格。

人格形成以后,又会对心理过程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心理是脑的功能1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

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客观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似的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上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名词解释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它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022年淮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淮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淮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个案法2、费希纳对数定律认为,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

A.以算术级数上升B.没有变化C.增强D.正比上升3、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是()。

A.脑干B.间脑C.小脑D.大脑4、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颜色知觉5、积极情绪有助于拓宽注意的范围,促进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情绪的()。

A.组织功能 B.动机功能 C.适应功能 D.社会功能6、一个熟练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对此做出了较好解释。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多阶段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7、具有加工信息与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的记忆叫()。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长时记忆8、一名5岁小儿童向怀里抱的布娃娃讲妈妈曾给她讲过的故事,这种语言属于()。

A.对话 B.独白C.语言获得 D.语言理解9、学生想参加校篮球球队为学校争光,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这反映的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以上皆非10、对令自己生气的人微笑,愤怒的情绪实际上也就消失了,会持这种看法的理论家可能是()。

A.詹姆士-兰格(James-lange)B.坎农(Cannon)C.埃克曼(Ekman)D.冯特(Wundt)11、一名8岁的儿童,其智力年龄为10岁,那么他的智商应是()。

A.115B.120C.125D.13012、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特征。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13、某学生在学校的数学计算测验中表现良好,购物时却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适合解释这一现象的迁移理论是()。

心理学专有名词[教育]

心理学专有名词[教育]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选择性.集中性)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个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同上)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认识(间接性.概括性)想象: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的新表象的过程情绪和情感: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为实现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自觉目的性行为调节和控制克服困难)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气质:人的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反应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性格:是个体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自我意识: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人际关系:指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它体现的是心理上的距离。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意志过程:目的性.克服困难心理现象动机系统: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人格心理心理特征系统:气质.性格.能力自我监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心理状态积极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A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自然)C问卷法D测验法E其他方法(个案分析法作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建立科学世界观)实践(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工作自我意识发展掌握学习规律.方法.策略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注意的组织作用功能:选择功能学习跟随和保持调控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烈新异变化对比)人的主体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知识经验期待的事物)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目的任务组织有关活动激发间接兴趣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利用间接兴趣感觉的分类:外部(视听嗅味肤) 内部(运动平衡内脏)知觉的分类:物体(视听触,空间时间运动) 社会(对别人自我人际)知觉的规律(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理解恒常观察的方法: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选择观察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理 学 报 2005,37(4):476~481 A cta Psychologica S in ica476 收稿日期:2004-10-2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476、30470568)和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吴艳红,E 2mail:wuyh@pku .edu .cn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3李文娟1 吴艳红1,2 贾云鹰1(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2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北京,100037)摘 要 将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与字表方式的有意遗忘范式相结合,探讨有意遗忘在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异同。

结果表明,在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下,自我参照加工和他人参照加工的回忆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自我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有意遗忘现象,而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没有有意遗忘现象。

这表明,自我参照加工的材料,区辨性很高,因而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发的抑制作用对它有效,从而出现了遗忘现象。

关键词 自我,有意遗忘,自我参照效应。

分类号 B8421 前言 有意遗忘,或称定向遗忘(directed f orgetting ),是指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其关键在于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1]。

B j ork 于1972年提出了一种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字表方式(the list meth 2od )。

实验过程如下(如图1):将一组学习材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两部分材料分别呈现。

有两种实验条件:(1)R (re me mber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记忆项)和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都进行记忆;(2)F (forget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遗忘项)进行遗忘,而对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进行记忆。

呈现完毕后,要求被试对所有项目进行自由回忆。

目前,定向遗忘的测量方法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其中一种方式是基于代价———获益的分析,即比较两种实验条件下遗忘项或记忆项的成绩;因此,定向遗忘效应主要以R 实验条件下记忆材料的成绩为基线。

如果F 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劣于R 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代价(the cost of the directed f orgetting )是明显的,即定向遗忘现象越明显[2];如果F 实验条件下后半部分的成绩优于R 实验条件下后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获益(the benefit of the directed f orgetting )是明显的。

另一种方式是指在F 实验条件下,直接比较前半部分材料和后半部分材料之间的成绩,如果记忆项和遗忘项之间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那就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

后一种方式是研究者比较偏好的测量方式[3]。

回忆成绩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回忆正确率上,同时也体现在回忆顺序(order of recall )和回忆反应时等指标上。

回忆顺序是指,在对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尽管有一部分要求遗忘的材料(遗忘项)会被回忆出来,但是它们被回忆出来的顺序要落后于那些要求记忆的材料(记忆项),以遗忘项和记忆项分别作为计算单位,将每一个计算单位中的回忆出来的材料的顺序进行平均,即可得到遗忘项和记忆项的回忆顺序。

此时,记忆项的回忆顺序小于遗忘项的回忆顺序,也就是记忆项先于遗忘项而被回忆出来。

目前一般认为,提取抑制说(retrieval inhibiti on )可以很好地解释字表方式下的有意遗忘现象[4]。

抑制说认为,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活了认知抑制,阻断了遗忘项的回忆路径,即在对要遗忘的项目进行提取时,抑制了其回忆路径,从而使遗忘项的回忆成绩降低[5]。

因此,一般采用有意遗忘范式来研究在不同的加工任务中有意遗忘的指导语能否激活对材料的抑制,是指被试在对目标刺激加工时压抑对无关刺激的处理。

被试是否出现有意遗忘,主要与他们的认知抑制能力发展有关[5]。

自我在记忆的形成、组织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Rogers 等(1977)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 4期李文娟等: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477图1 实验程序流程图联系时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如结构编码、音韵编码、语义编码、他人参照编码等)的记忆成绩好,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2reference effect,SRE)[6]。

Con way(2000)认为自我是自传记忆的一部分,对自我的记忆属于自我记忆系统,这一系统中所有潜在被激活的目标构成“工作自我”,新知识可以通过它进入自传知识库,在编码过程中,无论这一信息与自我的关联是低还是高,都进入“工作自我”且得到保护,然后,一个固化的过程开始形成,与自我有较高关联的信息与自传信息库整合,而其它的信息则不能整合到自传知识库中[7]。

已往对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侧重于从编码的角度考察自我参照加工的优势,只涉及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的兴奋机能[8]。

但完美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即我们必须记住那些应该记住的信息,同时忘记、忽视或者压抑那些应该忘记的信息[9]。

因此,记忆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是对无关信息或者不合适信息的遗忘,它不是存储新记忆的消极副产物,而是某种抑制机制的激活,来压抑优势反应或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10]。

Power(2003)较早研究了自我对有意遗忘现象的影响。

结果发现,如果要求被试在学习情绪性材料时将这些材料与自身相联系,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都出现了有意遗忘现象,但抑郁症患者对要求遗忘的负性形容词进行提取时相对地容易一些。

这表明自我参照加工并不能阻止激活的抑制机制对情绪性材料的抑制作用[11]。

但以往的研究表明: (1)研究者一般通过比较自我参照与其它加工方式(如字音加工、字形加工等)之间的差异,来探究自我对有意遗忘现象的影响;并没有在有意遗忘研究中将自我参照加工同他人参照加工这两种编码形式进行比较,而进行这两种加工的比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参照效应。

(2)研究表明,记忆材料为名词时产生的自我参照效应比人格形容词要小[12]。

既然形容词和名词对记忆效果有不同的影响,那么,情绪形容词和特质形容词对记忆效果是否对自我参照效应有不同的影响呢?这种材料方面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到有意遗忘现象中的自我参照效应呢? 针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本研究结合有意遗忘的字表范式和自我参照范式,采用人格特质形容词作为实验材料,从抑制角度考察自我参照加工相对于他人参照加工的优势,探查自我的参与和实验材料是否会影响有意遗忘现象。

2 方法2.1 被试 64名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2.03岁(SD= 2.30岁);其中男生26名,女生38名。

实验后付少量报酬。

2.2 材料 40个人格特质形容词(双字词,见附录),随机地平均分为两列词表,褒义词和贬义词各半。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2×2混合设计。

自变量分别为: (1)实验条件(R实验条件和F实验条件);(2)参照对象(自我参照和他人(鲁迅)参照);(3)字表(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

其中,前两个自变量为组间设计,第三个自变量为组内设计。

因变量为正确回忆量和回忆顺序。

2.4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计算机呈现和主试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学习阶段:首先进行前半词表的学习:每次先在屏幕中央呈现一个注视点“+”0.5s,然后在原注视点位置呈现一个特质形容词3s,要求被试根据每个形容词与参照对象(自我或他人)的符合程度进行3点量表的评估,并尽量记住这些词。

前半词表呈现完毕之后,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给被试呈现不同的指导语。

F实验条件下,告诉被试前半词表只是一个练习,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不会出现这些词,因此要忘记前半词表,只需要去记忆后半词表。

R实验条件下,告诉被试前半词表是学习的一部分,接下来的词表是另一部分,要求被试记住所有的材料。

被试明白实验任务后,开始后半词表的学习,其实验程序同前半词表。

478 心 理 学 报37卷 实验过程中,两列词表随机地分配到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中,以保证这两列词表在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中出现的机会均等。

干扰阶段:要求被试在随机出现的100个字母或数字中对大H 、小m 和数字3分别计数,记时3m in 。

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对前面学习过的所有词(包括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进行自由回忆测验,不必考虑其呈现的顺序和来源(来自于前半词表还是后半词表),回忆时间为5m in 。

主试记录被试报告的形容词,并按顺序对这些形容词的回忆顺序进行标记。

3 结果 计算出被试的正确回忆量;同时,以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分别作为计算单位,将每一个计算单位中回忆出来的形容词的顺序进行平均,得到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的回忆顺序。

为了统计的完整性,我们不仅采用方差分析的统计结果,同时无论方差分析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否显著,我们都会进一步地采用t 检验对那些我们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加严格的检验[13]。

3.1 总回忆量 利用2×2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参照对象的主效应不显著,F (1,60)=3.619,p >0105;实验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 (1,60)=01006,p >0105;参照对象和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1,60)=21316,p >0105。

在F 实验条件下,自我参照加工条件下的总回忆量显著地高于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的总回忆量,t (30)=21702,p <0105;而在R 实验条件下,两种参照条件下的总回忆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 (30)=01246,p >0105。

3.2 自我对回忆成绩的影响 采用定向遗忘测量方法中的第二种方式,即在两种参照条件下,将F 实验条件下的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的回忆成绩进行比较(见图2)。

利用2×2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参照对象的主效应显著,F (1,30)=7.303,p <0.05;字表的主效应显著,F (1,30)=7.823,p <0.05;参照对象和字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1,30)=1.345,p >0.05。

同时,在两种参照条件下,将F 实验条件下的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的回忆顺序进行比较(见图3)。

利用2×2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参照对象的主效应显著,F (1,30)=8.409,p <0.05;字表的主效应显著,F (1,30)=13.635,p <0.05;参照对象和字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1,30)=2.735,p >0.05。

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将F 条件下的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的回忆成绩和回忆顺序分别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前半词表的回忆成绩显著地低于后半词表的回忆成绩,t (15)=-4.184,p <0.05;前半词表的回忆顺序显著地高于后半词表的回忆顺序,t (15)=2.990,p <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