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4、咸、同、光时期: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李秀成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 忠王府。同治年间的李鸿章设行辕于此地、后巡抚张之万同冶十一年 (1872)倡议设立奉直会馆。拙政园西部于光绪三年(1877),由吴县 富贾张履谦买入,改名为「补园」。邀请吴中画家顾若波、陆廉夫、书法 家俞粟庐等设计布局,历时近十年建成,具有典型晚清园林风格花园改名 补园意为补充拙政园的不足,奠定了拙政园西部之基础。
私家园林 -------中国园林之母
班级:城规11302班 组员:李敏锐、宋多多、
胡晓、李萍、黄慧
1
2
拙政园
3
• 拙政园简介 • 拙政园平面分析
• 拙政园历史沿革 • 拙政园中、东、西园分析
概况 景区分析
• 拙政园造园艺术
4
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明朝正德年间,位于 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是中国一座 著名的园林。拙政园是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拓建 而成,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 三,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 名“拙政园”。拙政园为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 齐名。作为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被誉为 “中国园林之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今拙政园辖地面积约83.5亩,其中开 放面积约73亩。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晚 清建筑园林遗产。
海棠春坞
海棠春坞平面图
连廊与墙 体形成小院, 延廊看过去直 到小院底部, 是空间产生一 种延伸感。
13
梧竹幽居
框景 对景 东西次轴线
梧竹幽居亭四面均为园洞 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拙政园 中部园景,空间层次极富变化。
14
绿漪亭
绿漪亭平面图
绿漪亭又名“劝耕亭”,是 分割中部与东部的端头。亭子突 出水中,点染端头,静影沉璧, 颇费心机,是园中的死角起死回 生,情趣盎然。
中部与东部用一条复廊隔开, 透过每一个窗户看去有“移步换 景”一池三山景区
部
园
区
平 面 图
小飞虹景区
远 香 堂 景 区
枇 杷 园 景 区
10
枇杷园
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 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 建筑为玲珑馆。
枇杷园景观
对景2
枇杷园剖面图
空间划分的元素主 要有围墙、廊架、建筑 小品、山石、水体、植 物等,运用不同的分割 的手段把空间特性展现 得淋漓尽致。此处用云 墙来划分空间,曲线的 运用给空间增添了一些 情趣。
5
拙政园分析图 (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
西区
(原“补园”)
N
中区
(原“拙政园”)
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 分为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 “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 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
东区
(原“归园田居”)
6
拙政园总平面图
7
历史沿革 1、明代: 1509年(明正德四年),由王献臣所建,取名「拙政」因晋朝潘岳《闲 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亭香云蔚亭
荷风四面亭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 山”。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 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 半城湖”,该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 所撰。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 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 秋冬四季。
待霜亭
取唐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 桔》诗歌中的“书后欲题三百颗, 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洞庭山 产橘,待霜降始红。此地原植柑 桔数本,王右军《黄柑帖》亦云 “霜未降,未可多得”。以“待 霜”名亭,含蓄而发人暇思。本 意点出橘红时的佳境,霜降橘始 红,所以必须“待”之。
5、近代的破坏: 辛亥革命伊始时的江苏都督程德全,抗战时期的伪江苏省省长陈则民 都看中了拙政园。时疫医院、戒烟所都曾是拙政园的别名。 至抗战爆 发前夕,一代名园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 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亭阁倾圮,荒秽不堪。
9
中部概况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 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 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 明代的格局。
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 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 面有分有聚,是全园的纽带和灵 魂。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 于变化的风景,江南私家园林在 布局上,采取划景区和空间的办 法。层次为景区,主要依据水体、 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 间,拙政园共分为5个景区。
15
一池三山
B A
景观较平淡、 优雅、宁静。
利用山石把水面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利用假山石分割 的空间相互连绵、延 伸、渗透,找不出一 条明确的分界线。
景观较集中, 而富变化。
16
一池三山景区
译意:白梅飘香树木葱茂。雪 香云蔚亭草书匾额“山花野鸟之间” 富有山林野趣的山花和野鸟,充满 了春的活力,雪香云蔚亭南柱楹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显 静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出一个 幽静、深邃、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色, 描绘世界的静止和安谧,颇富佛教 禅意。
透过枇杷园的门洞看雪香云蔚婷
11
绣绮亭
荷花池
远 香 堂
绣绮亭三面开敞,北可俯看大荷花池之沧浪,西可远眺 远香堂之红裳,南可近望枇杷园之晚翠。亭柱有 “生平直且 勤,处世和而厚” 之劝世联文,亭墙窗额复有 “晓丹晚翠” 之匾,两侧还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这样的应景之 对。
绣绮亭平面图 枇杷园12
2、清初: 1631年(崇祯四年),王心一接手此园东部,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 居」,取意陶渊明诗。清顺治十年,陈之遴购得此园。1662年,拙政园 充公。康熙年初,曾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其后还予陈之遴子, 再卖给王永宁。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败亡拙政园再次充公康熙十 八年,为苏松常道署。
3、乾嘉时期: 1738年(乾隆三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东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 部分,中部精华为蒋棨“复园”;沈德潜特为之作《复园记》曰:“不出 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西部为叶士宽“书园”。嘉庆十四年(1809) 复园为查世倓所得嘉庆二十五年(1820)归吴琏称吴园。此为拙政园历 史上最盛期,和清代风格形成期。如今园林风格大体成型于此。
4、咸、同、光时期: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李秀成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 忠王府。同治年间的李鸿章设行辕于此地、后巡抚张之万同冶十一年 (1872)倡议设立奉直会馆。拙政园西部于光绪三年(1877),由吴县 富贾张履谦买入,改名为「补园」。邀请吴中画家顾若波、陆廉夫、书法 家俞粟庐等设计布局,历时近十年建成,具有典型晚清园林风格花园改名 补园意为补充拙政园的不足,奠定了拙政园西部之基础。
私家园林 -------中国园林之母
班级:城规11302班 组员:李敏锐、宋多多、
胡晓、李萍、黄慧
1
2
拙政园
3
• 拙政园简介 • 拙政园平面分析
• 拙政园历史沿革 • 拙政园中、东、西园分析
概况 景区分析
• 拙政园造园艺术
4
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明朝正德年间,位于 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是中国一座 著名的园林。拙政园是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拓建 而成,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 三,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 名“拙政园”。拙政园为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 齐名。作为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被誉为 “中国园林之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今拙政园辖地面积约83.5亩,其中开 放面积约73亩。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晚 清建筑园林遗产。
海棠春坞
海棠春坞平面图
连廊与墙 体形成小院, 延廊看过去直 到小院底部, 是空间产生一 种延伸感。
13
梧竹幽居
框景 对景 东西次轴线
梧竹幽居亭四面均为园洞 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拙政园 中部园景,空间层次极富变化。
14
绿漪亭
绿漪亭平面图
绿漪亭又名“劝耕亭”,是 分割中部与东部的端头。亭子突 出水中,点染端头,静影沉璧, 颇费心机,是园中的死角起死回 生,情趣盎然。
中部与东部用一条复廊隔开, 透过每一个窗户看去有“移步换 景”一池三山景区
部
园
区
平 面 图
小飞虹景区
远 香 堂 景 区
枇 杷 园 景 区
10
枇杷园
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 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 建筑为玲珑馆。
枇杷园景观
对景2
枇杷园剖面图
空间划分的元素主 要有围墙、廊架、建筑 小品、山石、水体、植 物等,运用不同的分割 的手段把空间特性展现 得淋漓尽致。此处用云 墙来划分空间,曲线的 运用给空间增添了一些 情趣。
5
拙政园分析图 (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
西区
(原“补园”)
N
中区
(原“拙政园”)
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 分为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 “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 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
东区
(原“归园田居”)
6
拙政园总平面图
7
历史沿革 1、明代: 1509年(明正德四年),由王献臣所建,取名「拙政」因晋朝潘岳《闲 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亭香云蔚亭
荷风四面亭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 山”。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 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 半城湖”,该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 所撰。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 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 秋冬四季。
待霜亭
取唐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 桔》诗歌中的“书后欲题三百颗, 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洞庭山 产橘,待霜降始红。此地原植柑 桔数本,王右军《黄柑帖》亦云 “霜未降,未可多得”。以“待 霜”名亭,含蓄而发人暇思。本 意点出橘红时的佳境,霜降橘始 红,所以必须“待”之。
5、近代的破坏: 辛亥革命伊始时的江苏都督程德全,抗战时期的伪江苏省省长陈则民 都看中了拙政园。时疫医院、戒烟所都曾是拙政园的别名。 至抗战爆 发前夕,一代名园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 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亭阁倾圮,荒秽不堪。
9
中部概况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 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 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 明代的格局。
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 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 面有分有聚,是全园的纽带和灵 魂。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 于变化的风景,江南私家园林在 布局上,采取划景区和空间的办 法。层次为景区,主要依据水体、 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 间,拙政园共分为5个景区。
15
一池三山
B A
景观较平淡、 优雅、宁静。
利用山石把水面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利用假山石分割 的空间相互连绵、延 伸、渗透,找不出一 条明确的分界线。
景观较集中, 而富变化。
16
一池三山景区
译意:白梅飘香树木葱茂。雪 香云蔚亭草书匾额“山花野鸟之间” 富有山林野趣的山花和野鸟,充满 了春的活力,雪香云蔚亭南柱楹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显 静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出一个 幽静、深邃、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色, 描绘世界的静止和安谧,颇富佛教 禅意。
透过枇杷园的门洞看雪香云蔚婷
11
绣绮亭
荷花池
远 香 堂
绣绮亭三面开敞,北可俯看大荷花池之沧浪,西可远眺 远香堂之红裳,南可近望枇杷园之晚翠。亭柱有 “生平直且 勤,处世和而厚” 之劝世联文,亭墙窗额复有 “晓丹晚翠” 之匾,两侧还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这样的应景之 对。
绣绮亭平面图 枇杷园12
2、清初: 1631年(崇祯四年),王心一接手此园东部,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 居」,取意陶渊明诗。清顺治十年,陈之遴购得此园。1662年,拙政园 充公。康熙年初,曾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其后还予陈之遴子, 再卖给王永宁。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败亡拙政园再次充公康熙十 八年,为苏松常道署。
3、乾嘉时期: 1738年(乾隆三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东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 部分,中部精华为蒋棨“复园”;沈德潜特为之作《复园记》曰:“不出 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西部为叶士宽“书园”。嘉庆十四年(1809) 复园为查世倓所得嘉庆二十五年(1820)归吴琏称吴园。此为拙政园历 史上最盛期,和清代风格形成期。如今园林风格大体成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