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文摘


为什么规模不经济


郭星:刘老师,你好!E公司的秦总看到我们杂志开办的“企管诊所”以后,给我们写了一封信,希望我们能以E公司的实际情况作为案例来探讨一下公司为什么会发生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刘光春:好。那请你先介绍一下E公司的情况。

郭星:E公司是国内摩托车行业叫得上名的民营企业,老总秦幼清是个敢作敢为的人,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就由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发展到上千人的中型企业。面对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走俏的形式,秦总的一个朋友,当地知名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建议,抓住机会扩大规模。经过半年的时间,企业的规模上去了,但效益却下来了,秦总感到困惑,不是说规模经济吗,为什么到我这里规模就不经济了呢?

刘光春:E公司给我们带来一个实际的话题,我们要讨论规模不经济,就得首先弄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提出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什么意思?

郭星:我知道,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可以为生产者带来单纯要素追加以外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

刘光春:对。一般来说,规模经济是以一定的经济规模为基础的。而经济规模是指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生产力要素组合的不同层次和方式,形成不同的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就其范围来说,可分为行业经济规模和企业经济规模。行业经济规模反映的是行业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企业经济规模则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规模经济的基本涵义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N倍的投入产生了大于N倍的产出。在特定的限度内,企业规模扩大后,产量的增加幅度会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随着产出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逐步降低。如轿车在年产10万辆的基础上,产量每增加10%,单车成本可以降低15%左右。这种生产成本随产品产量增加而降低的现象就是规模经济,或称递增的规模效益。规模经济一般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采购的规模经济。因一次大批量采购而引起采购成本的下降。比如价格的数量折扣,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时间节约。
2.生产的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个产品上的厂房设备、经营管理等固定成本就会减少。
3.储藏的规模经济。即由于投入品采购后,产品出售前的集中存放因存放数量的增加而使单位储藏成本减少。

郭星:哪什么是规模不经济

呢?

刘光春:如果企业规模
过小,达不到企业所属行业要求的最低规模,或规模扩大超过了一定限度,产品产量的增加幅度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甚至产品产量绝对减少,这两种现象都称之为规模不经济。

郭星:怎么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呢?

刘光春: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两种。内在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当一个企业由于本身生产经营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时,就称为内在不经济。造成内在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有管理效率降低、各种费用的增加,等等。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后,给个别企业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而当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后,有可能给中小企业或劣势企业带来产量与收益的减少,这种现象就是外在不经济。造成外在不经济的原因是,随着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产量的增加,或者因资源供给不足造成生产能力的闲置,或者产品销售供给增长过快使销售变得困难,从而使个别企业的成本增加,产量与收益同时减少。

郭星:我想公司应该是内在不经济。对吗?

刘光春:对。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容易上去,但管理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上去的。

郭星:确实如此,E公司的管理依然是过去那一套做法,我问过秦总,他承认这一点。但为什么管理会起这样大的作用呢?

刘光春:是这样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是需要增加人数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企业的组织规模必然要扩大,管理的层次必然增加,此时,如果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没有跟上,管理效率一定会下降,这就会带来企业管理成本的上升。下图就很好说明了这个问题。随着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会下降,管理成本会上升,致使企业的总成本增加。


郭星:也就是说,规模扩大对企业来说是好事,但是如果管理跟不上就会带来管理成本的迅速上升,这就有可能导致总成本的上扬,也就产生了规模不经济。

刘光春:说得对。从这个图,可以看出:
1.规模不经济是由管理不经济造成的,没有规模不经济,只有管理不经济。
2.对每个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一个最佳规模点。管理得好的企业,这个点会往右移,即规模可以做大。
3.管理不好,规模不可能做大。要想上规模,先得上管理。
中国很多企业都是上得快,下得也快。有人针对家电业近年的情况,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1999年倒霉的长虹,是当时的行业老大;2000倒霉的康佳,其实也是该年度的彩电行业老大;并要问2001

年该是谁倒霉。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对这个现象有这样的一番话:“我不太
想去评价长虹和康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当行业的领跑者是不容易的,就像长跑时大家不愿意领跑一样。但另一个角度不一定领跑者都倒霉,国外成功的企业往往一直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郭星:不仅仅是家电行业,就是中国类似三株、巨人等著名的企业,也是由于公司规模扩大以后,公司的管理无法支撑,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失败的案例。

刘光春:是啊,中国的大企业往往是大起大落,而国外的大企业发展比较稳健,如IBM、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都是常青树,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原因就是他们注重管理,不断进行变革。因此,我们的企业要想持续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就需要打好管理的根基,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持续不断地进行管理变革。

郭星:针对E公司的情况,我们已经找到了规模不经济的根源是由于管理不经济,那么我们应该从何着手呢?

刘光春:首先,需要企业的决策者从观念上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上规模的同时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的建设。我们在以前的“企管诊所”中曾经谈到管理阶段分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等三个阶段,企业应该首先分析自己的公司处于那一个管理阶段,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变革。
第二,企业要做大规模,就必须把企业的运作建立在可重复或可复制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平台上,即建立一套适合E公司行业和企业特点的基础管理模式和培养一批职业经理。具体做法可参考第5期“企管诊所”的“从受管理者到管理者”。
第三,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上规模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人力资源。具体做法可参考第4期“企管诊所”的“企业怎样留住人才”。
当然,这里只能表面、简单的谈一谈,最好的方式是到E公司去进行调研后再拿出解决方案。

郭星:规模不经济,这种现象是中国企业非常突出的问题,除了管理的因素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请刘老师再讲一讲。

刘光春:好的,我们简单总结一下。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及产品的寿命周期不同,影响企业扩大规模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讲,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因素。企业规模是与一定的技术条件相适应的。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生产能力的扩大,而生产能力的扩大又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企业规模既有伴随技术进步而逐步扩大的趋势,又受技术条件的制约。所以,企业规模只能是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一种动态组合。
2.市场

供求。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必须明确地把握时机,既要对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又要对产品的相
关行业及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3.管理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与管理的难度成正比,与管理的效率成反比。大企业必须分设复杂的管理层次,设计众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这就必然增加企业非生产人员和设备的数量,从而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和费用增加。
4.产品相关性因素。从事多种产品生产的企业,其产品之间的相关性越小,需要的技术设备和劳动投入就越多,产品成本也就越高。另外,产品的相关性越小,各类产品之间的管理体制就越不同,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就越复杂,从而使管理和生产效率下降。



要解决企业做大过程中的规模不经济的现象问题,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企业的决策者从观念上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其次,企业要做大规模,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本公司行业和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着重培养一批职业经理;第三、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上规模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第四,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机制,以培养整个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五、从社会上聘请专家,充分利用公司外部人员为公司出谋划策;第六、把改革创新的业绩列入对管理人员的考评内容,调动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有这样一家企业,是我国调味品行业中比较知名的民营企业,公司老总是一个思维敏捷、做事练达的企业家,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就有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千余人的中型企业。面对大好形势,当地领导和专家都建议他应该抓住机会,扩大规模,取得规模优势。经过近一年的投资拼搏,企业规模几乎翻了一翻,但公司的经济效益却有所下降,公司老板感到困惑,不是说规模经济吗,为什么到我这里就显示不出规模效益,反而出现规模不经济呢?
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企业做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罢了。
要弄清规模不经济问题,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规模经济。我们知道,西方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实行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利于企业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生产经营的联合化和多样化,大量销售、大量采购和对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等各种积极因素的充分发挥,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这就

是所谓的“规模经济”。
在许多人的心中,总是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经济,但是,事实教育人们,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对外与市场的协调成本越来越
高,内部运行机制的协调难度越来越大,加上管理与指挥系统的复杂化,信息的上传下达速度减慢,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边际收益下降,甚至会变成负值,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最权威的解释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增强,这种复杂性是要消耗能量和资源的,这种消耗使规模扩大本来带来的好处相互抵消,化为乌有,所以“规模就不经济”了。
规模不经济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规模过小,达不到所属行业要求的最低规模;另一种是企业规模扩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产品产量的增加幅度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甚至产品产量绝对地减少,这两种现象都称为“规模不经济”,这里主要讨论企业扩大规模产生的不经济问题。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两种。内在经济是指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所引起的产量和收益的增加。当一个企业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和收益减少时,就称内在不经济。造成内在不经济的原因是由于管理效率降低、各种费用增加等。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后,给个别企业带来产量和收益的增加。而当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后,有可能给中小企业或劣势企业带来产量或收益的减少,这种现象就是外在不经济。造成外在不经济的原因是,随着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和产量增加的,或者因为资源供给不足造成生产能力的闲置,或者产品销售供给增长过快使销售变得困难,从而使个别企业的成本增加,产量与收益同时减少。
一个企业生产规模是可以在短时间上去的,但管理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飞跃。管理学家弗兰克.奈克有一句经典论述:在处理和管理复杂事物中,企业家的能力显然是有极限的。这种解释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大企业必定比小企业复杂,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出现经营管理上的极限。也就是说,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伴随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规模的扩大,必然伴随企业人员的增加,人员的增加又会伴随管理的层次必然增加,此时,企业如果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没有跟上,仍然沿随过去的经验和方法,那么,企业管理的效率就会下降,就会给企业带来管理成本的上升,致使企业管理的总成本增加,产生规模不经济。
格兰仕强势介入空调、冰箱制冷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企业发展

的初期,格兰仕一直坚持微波炉的专业化生产,到二十世纪末格兰仕已经是世界微波炉的第一大生产商,但格兰仕的生产极限是1200万台,按照当时的速度,不出两年就会出现微波炉饱和的局面。
格兰仕已经将微波炉这种产品做的很透了,基本接近饱和能力,同时也接近规模的平衡点,因为,全世界的消费能力基本上也就是1500万台,如果再扩大生产,就会出现单台所摊费用增加、增加库存、销售费用增加的局面,出现规模不经济,因此,一向宣称专注专业化的格兰仕不得已也实行了多元化,于是,格兰仕在2000年宣布,将一次性投入20亿元进军制冷行业,形成800万台空调的年生产能力,从专业化迈向多元化;报纸的发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般情况下,省级以上有点影响的报纸的发行量都比较理想,报纸的发行量越大,单份报纸的所摊费用就越少,但发行量也不是无限制的大,也有一个规模问题,因为,报纸的主要收入靠广告,一期报纸的广告收入是固定的,超过了一定的规模,就会出现单份报纸成本、发行和管理费用增多的现象,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
另据报道,我国的传媒、会展、文化教育、汽车、假日、手表、彩电以及新兴的手机等产业由于规模的肆意扩大,被成为“中国八大不经济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规模不经济是由管理不经济造成的,没有规模不济,只有管理不经济;
2、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最佳规模点,管理好的企业,这个点就会后移,企业规模可以做大;
3、管理不好,企业规模不可能做大,要想上规模,先得上管理。
要解决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企业的决策者从观念上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上规模的同时,着重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设,弄清企业处于什么阶段,然后有真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变革。
其次,企业要做大规模,就必须把企业的运作建立在可重复或可复制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平台上,建立一套适合本公司行业和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着重培养一批职业经理。
第三、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上规模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第四、采用新型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机制,以培养整个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五、从社会上聘请专家,充分利用公司外部人员为公司出谋划策,并通过“借脑工程”提高个矩阵小组的工作效率。
第六、把改革创新的业绩列入对管理人员的考评内容,调动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通过实施以上计划,完善各个职能活动构成的循环系统,经营速度加快,周期缩短,让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统统暴露出来。因为,企业内部竞争机制解决了滥用资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谅失误倾向;“借脑工程
”发挥出来的旁观效应遏制了相互包庇和企业关系网的形成;将改革创新的业绩列入考评内容,迫使管理人员放弃为满足晋升的政治标准在内部周旋上花费更多精力的行为,减少了对刺激动力的损害,特别是集中在大公司总部过分集权和对风险经营缺乏认识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从事某项风险性产品的开发研制,要由总部拍板并相应给予开发事业部以资金以上的支持,导致总公司费用增多,如果将人、才、物权尽量下放,总部只起“会诊医生”或“战略咨询家”的作用,就可以更及时地对客户新的需求作出反应,更快地采取具体行动,通过以上种种手段,建立一体化组织时所谓“意料之外”的费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变成“意料之中”,致病因素被逐相揭露并引起充分注意,企业发展壮大过程的规模不经济现象的防范和治疗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n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