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
第一章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一章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一章“克与千克的认识”。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们将学习克和千克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单位来称量物体。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克和千克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物体的称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物体的称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实体的物品,如苹果、书籍等,以及一些称量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带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书籍等,然后用电子秤来进行称量,让学生们感受到称量的重要性。
2. 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我会通过一些实例来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它们。
3. 讲解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我会用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讲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
4.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道例题,如“一个苹果重200克,那么它重多少千克?”来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我会出一道随堂练习题,如“一个书包重1500克,那么它重多少千克?”来让学生们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克千克1000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称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学生们所称量的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物品的重量,如苹果重200克,书籍重500克等。
2. 请学生们解答一道关于克和千克的题目。
题目:一个苹果重200克,那么它重多少千克?答案:200克÷ 1000 = 0.2千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克和千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践中运用起来还存在一些困难。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5页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这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教材一开始先让学生掂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通过肌肉来感觉轻重的含义。
再让学生看用牛皮筋系着的字典、文具盒、泡沫塑料,由于重量的不同,牛皮筋伸长的情况也就不同,这样就能使抽象的“重量”变得直观形象。
接着教材介绍了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一些秤,使学生加深用秤可以称出物体有多重的印象。
教材还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用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认识1千克,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重的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观念。
2、能力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一)感知重与轻,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
1、出示大小一样的木块与铁块,放在手心里掂一掂:你发现了什么?2、演示:把一块泡沫塑料、一个文具盒、一本字典,用橡皮筋挂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师: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一个物体都有轻重。
有时候物体一样大,但却有轻有重,有时候物体虽然大,但却比较轻。
为了表示出物体有多重,我们先要认识重量单位,这节课先学习“千克”。
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简写成“Kg”。
(一)实验操作,感知1千克。
1、介绍常用的一些秤。
[+小学教学设计网_=}2、指导操作,认识1千克。
(1)秤一秤:台上的这袋大米是不是重1千克?(2)掂一掂:把这袋大米托在手里,掂一掂它有多重,边掂边告诉自己:“这是1千克重”。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重量计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使用计量器具的技能。
二、教学准备
1.铅笔、橡皮、尺子、练习册。
2.称重器或食品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问答的方式调查学生对重量计量单位的了解程度。
如“你们知道什么是计量单位吗?”“你们常用什么计量单位呢?”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的计量单位——克与千克。
”
2. 学习新知识
1.克的定义:1克是1个物体的重量,常用来计量轻物品的重量。
2.千克的定义:1千克等于1000克,通常用于比较重的物品。
3.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比如,“一支铅笔大约有10克,而一袋面粉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4.让学生尝试在称重器上进行测量,用克和千克进行标注。
3. 练习与巩固
1.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2.制作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并且应用新知识,比如制作一个克和千克的重量对比表,让学生猜测不同物品的重量等等。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了如何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重量计量。
掌握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日常生活中的计量单位,提高我们观察和分析物品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生活。
第一单元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一单元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认识计量单位克、千克。
2.学习使用秤量出物品的质量。
3.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比较和秤量练习。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于计量单位克、千克的基本认识,以及使用秤进行质量的测量。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1千克的质量相当于1000克。
3. 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足量的秤,克、千克的计量器具等。
2.每个学生准备一份习题集,一份作业本。
4. 课堂活动设计1.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出“克、千克”,让学生说出这两个字的认识和使用场合。
然后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如钢笔、书、学生背包等),让学生喊出大概的重量,引导学生认识物品秤量的方法。
2.讲解(10分钟)2.1 介绍克、千克的概念。
让学生看一看“克、千克”的计量器具,并教给学生:1千克=1000克。
然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质量比较,例如比较学生同桌的书包和自己的书包哪个重。
2.2 介绍秤量物品的方法。
告诉学生对于小物品可以用克秤,对于大的物品可以使用千克秤;然后让学生分别用克秤和千克秤测量他们自己的书包的质量,并在习题集上记录测量结果。
3.训练(20分钟)在讲解完毕后,让学生进行秤量练习。
将一些物品放在课桌上,让学生分别使用克秤和千克秤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总结(5分钟)在作业前,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强调1千克=1000克的关系。
5.作业(10分钟)6.完成习题集上的练习题;7.称一称你自己的书包,测量出书包的重量,并在作业本上记录;8.观察身边的物品,分别用克秤和千克秤进行秤量,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5. 教学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秤量物品并相互交流、比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提醒学生重视1千克=1000克的关系,这是本单元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3.对于小组合作练习,老师应注意组间竞争应该小于内部协同,让单元教材更好地被学生吸收和突破。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 说课稿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1.认识克、千克、吨的含义和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知道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千克、吨来表示;3.能够熟练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掌握较为灵活地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克、千克、吨的概念、换算与应用;2.教学难点:千克、吨的换算和比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克、千克、吨的含义和概念;2.克、千克、吨的换算;3.物品的质量表示。
(二)教学方法1.活动导入: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和计算其质量;2.感性认识:通过实物或图片等形式呈现不同单位物体的大小、重量,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单位;3.系统概念:通过教师讲解,绘制示意图,导入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建立起认识的框架;4.灵活应用:通过练习、分析物品的质量及其单位等情景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和计算其质量。
通过这样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品的质量和重量的概念。
2.感性认识:呈现不同单位物品的大小、重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区分不同单位的含义和概念。
3.系统概念:导入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认识框架。
通过讲解说明和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规律和方法。
4.灵活应用:通过分析问题、举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问题。
学生通过分组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练习和应用,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方法。
(二)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是否能够灵活应用知识。
2.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否能够生动有趣地传递知识,是否能够兼顾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系统理解。
五、实施方案1.根据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2.通过形象、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学生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框架和换算关系;3.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学生对克、千克、吨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训练;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_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 克、千克的认识(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差不多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能够关心我们明白物品的质量。
(2)学情分析学生差不多学会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具备自主探究、独立摸索、小组合作的能力。
本课以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在生动有味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爱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的灵活,学得欢乐。
(3)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明白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明白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定能力;通过观看、操作,使学生明白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明白1千克=1000克。
难点: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5)教法、学法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形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纳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
如此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法:依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要紧采纳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如此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克、千克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知道克和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2. 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用克和千克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质量单位的概念2. 克和千克的认识3. 天平的使用方法4. 物体质量的称量和表示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需要测量物体质量的场合。
2. 提问:你们知道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质量单位的概念,介绍克和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2. 讲解克和千克的关系,1千克等于1000克。
3.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克和千克的大小。
三、动手操作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发一台天平和一些物品,让学生亲自动手称量物品的质量。
2. 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指针,理解平衡的概念。
3. 让学生用克和千克表示所测量的物品质量,并进行记录。
四、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天平称量并记录下质量,用克和千克表示。
2. 让学生互相交换记录,检查对方的测量结果是否正确。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克和千克的认识。
2. 提问:你们觉得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重要吗?为什么?教学延伸:1. 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品,用天平称量并记录下质量,用克和千克表示。
2. 家长辅助学生完成称量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动手操作”环节,因为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概念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物体质量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
《克、千克、吨》说课稿教学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一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2.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拎一拎等一系列活动,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通过推算感受到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建立1克、1千克和1吨的质量观念。
3.培养初步自主探索求知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材分析:“克、千克和吨”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有初步感知物品轻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猜测、验证、推算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克、千克和吨三个质量单位名称及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1克、1千克和1吨实际有多重,形成正确的表象,建立克、千克和吨的观念,从而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克、千克、吨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今后解决有关质量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有关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克和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知、体验1克有多重,建立“克”的观念;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拎一拎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知、体验1千克有多重,使学生在初步建立“千克”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千克的认识;通过推算,感受到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初步形成1吨的观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1 克、千克的认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能力。
本课以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的灵活,学得快乐。
(3)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5)教法、学法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第3稿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估算意识。
三.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四.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五.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几个有关动物的小知识.谁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学生: 蜂鸟,像蜜蜂一样大。
师:你知道吗?蜂鸟刚孵出来时还不到一克呢!板书:1克师:你喜欢小狗吗?谁知道世界上最小的狗有多重吗?学生回答问题。
师: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一千克。
板书:1千克师:你了解袋鼠吗?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最小的约重4克。
板书:40千克4克师: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0吨,它的肾重一吨。
板书:150吨1吨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
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
(PPT出示)师: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1克、千克的认识》教案(word版)
1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2-4,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提示:教学本课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初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克、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天平、2分硬币、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食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假期就过去了。
放假前老师安排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特别安排了大家走进超市,和爸爸妈妈学购物。
在超市里哪些同学调查了我们常用的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学生回答。
生1:一袋虾条重50克。
生2:我买了一个大西瓜重4900克。
生3:一袋盐重500克。
生4:妈妈说羊肉25元一斤。
2、师:通过你的调查,你认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哪些单位?生1:克、千克、斤。
生2:公斤、吨、两。
3、师:在生活中,表示物品有多重有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单位好吗?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做小调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师生谈话交流,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创设,学生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探究新知1、认识天平及称重工具,体会1克有多重。
师:计量物体的轻重,通常要用到秤这个计量工具。
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生活中几种常用的秤。
(出示课件展示)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的是电子秤。
青岛小学《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克与千克的认识》这部分是青岛版版小学数学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归纳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进一步理解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虽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斤、公斤,以及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要用秤来称,但对质量单位概念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依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缺乏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对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只有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才能加深对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依据:知道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但不能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进行一些实操作活动,进而对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理解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等方法。
依据: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案:《克、千克的认识》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克、千克的认识》一章。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学习如何进行质量的称量和计算,以及如何将实际物品的质量转换成相应的质量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 能够使用天平进行物品的质量称量,并能够进行质量的计算。
3. 能够将实际物品的质量转换成相应的质量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能够使用天平进行物品的质量称量和计算。
难点在于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质量单位的大小,以及如何将实际物品的质量转换成相应的质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天平2. 砝码3. 各种物品(如书本、水果等)4. 记录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拿出一个苹果,问孩子们这个苹果重多少克,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估算。
2. 质量概念讲解:接着,我会向孩子们讲解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和引力作用下的固有属性,是衡量物体内部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3. 质量单位介绍:然后,我会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5. 实例讲解:然后,我会拿出一本书,用天平称量它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我会让孩子们也尝试称量一下自己的书本,并记录下来。
6. 质量计算:接着,我会教孩子们如何进行质量的计算,如何将物品的质量转换成相应的质量单位。
7. 随堂练习:然后,我会给孩子们一些实际物品,让他们用天平进行质量称量,并记录下来。
8. 板书设计:我会将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设计1. 请孩子们回家后,找一些物品,用天平进行质量称量,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2. 请孩子们回家后,思考一下如何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转换成相应的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 (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吨(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知道克、千克、吨的含义。
2.学会基本计量单位的换算。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计量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重点1.克、千克、吨的含义。
2.基本计量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1.吨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2.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引入1.1 创设情境小明的父亲是一名物流司机,每天要负责运送很多货物,今天他带着一辆货车,要为大家展示他是如何计算重量的。
1.2 问题引入小明的父亲手里有一袋牛奶,他说“这袋牛奶有500毫升,相当于多少克呢?”2. 教学内容讲解与实践操作2.1 讲解基本单位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物品的质量,简要介绍计量单位的三个级别:克、千克和吨。
•克,表示质量的基本单位,它小到可以表示细微的质量变化。
•千克,通常用于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吨,通常用于描述比较大的物品或货物的质量。
2.2 讲解计量换算老师通过多张图片展示不同的物品,让学生估算它们的重量并进行换算,让他们明确一些数值之间的转换。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辆汽车一般重多少吨?能装多少千克的东西?•一只小狗大概有多少克?相当于多少千克?2.3 实际运用老师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搭建一个“物流集散中心”,模拟货物的到达、计重、装车等环节。
学生手里拿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物品,需要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分类运输。
这样既普及了知识,也提供了团队合作与沟通的机会,激发学生学科知识的兴趣。
3. 教学小结在本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克、千克、吨的含义以及基本计量单位的换算。
我们还利用小组活动模拟了实际的货物运输过程,感受到了计量单位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本课堂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由问题引入,结合图片、互动、实践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性高。
2.活动设计灵活多样,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操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性。
3.通过实际生活应用的模拟,增强了同学们对计量单位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克、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克、千克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2.了解台秤、天平称重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有多重。
2.知道用秤乘物体的方法。
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能推断出物体的质量,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克与千克的轻重,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与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台秤、多个砝码、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有很多的动物,同学们喜欢动物吗?那你对动物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动物趣闻》(课件出示情景窗1)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蜂鸟刚孵出来时还不到一克。
生2: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一千克。
生3:最大的袋鼠大约重90千克生4: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的肾大约重一吨。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1克有多重?生:1千克有多重?……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的知识,引出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1.感知、认识“克”。
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1)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拿出准备的物品放在手里掂一掂,估计一下。
(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2)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一《克、千克的认识》青岛版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例如,在称量物体质量时,让学生分组进行,互相交流心得;在解决质量单位换算问题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总结规律。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2.强调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针对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到克和千克的物品,记录它们的质量,并尝试进行单位换算。
2.课后反思:要求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用克和千克来表示物体的质量?”“1千克和1克究竟有多大差别?”等。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案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质量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和应用。这种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3.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
小组合作在本案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交流分享环节,学生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习他人的经验,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重量单位克、千克的含义。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克、千克进行计量。
二、教学重点1.认知克、千克的概念。
2.掌握克、千克数量的转换。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克、千克的概念。
2.学生掌握克、千克数量的转换。
四、教学过程1.引入:导入重量单位的概念,如斤、升、毫升等,让学生对于不同的计量单位有所认识。
2.新知:介绍克、千克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克是一种更小的重量单位,而千克则是更大的重量单位。
3.示范:通过实际计量进行演示,让学生对于克、千克的数量有直观的认识。
4.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克、千克的数量转换方法。
例如:(1)妈妈给小明买了2000克的糖果,请问小明得到了多少千克的糖果?(2)小红家有一个称重器,称出来一瓶水的重量是1500克,请问这瓶水的重量相当于多少千克?5.总结: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总结并强化克、千克的概念和数量转换方法。
例如:(1)你能否简单地解释一下克、千克的概念?(2)10千克相当于多少克?6.拓展:让学生自己发挥创造力,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计量重物的方法并进行计算。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
2.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有趣的实践活动,例如线上或线下的调查、实验或观察,并进行相应的报告。
六、课外拓展活动1.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进行吹鼓比赛等重量比试活动。
2.让学生在家中参与家务活动,如做菜、洗衣等,通过实践锻炼克、千克的计量方法。
七、教学反思数学中的知识点需要不断地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此次教学中,我从引入开始,通过实际计量演示、练习、总结、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了克、千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同时也鼓励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不仅着重考察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还提供了有趣的拓展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克、千克单位进行计量,并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第一单元第2课时《“千克”的认识》(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一单元第2课时《“千克”的认识》(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千克的概念;2.掌握千克与克的换算方法;3.掌握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视频、听讲解、观察物品等多种方式了解千克的概念;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掌握千克与克的换算方法;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于计量单位把握的正确性;2.培养学生在生产生活中重视千克和克的正确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千克和克的概念;2.千克与克的换算方法;3.千克和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难点1.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2.千克和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呈现水果和蔬菜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计量单位——千克。
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要买1000克的水果或蔬菜,该怎么说?3.2 学习过程3.2.1 探究千克的概念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老师讲解等方式,深入了解千克单位,同时可以进一步比较千克和克的关系。
老师配合视频和具体实物向学生传达其核心概念,以此帮助学生理解。
3.2.2 认识千克老师向学生讲解千克的定义和常见的千克单位运用,例如用于货物的重量、食品等的净重,并将重要概念提炼出来,以便于学生记忆。
3.2.3 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通过观看视频、模拟场景练习等方式,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
3.2.4 掌握千克与克的换算方法通过实际物品量的比较,让学生初步掌握千克与克的换算方法。
3.2.5 千克和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本课时的重点,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老师将使用案例作为演示,让学生在课上体验千克和克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作用。
3.3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在上述讲解中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互动改进,增加合作学习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千克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能力。
本课以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的灵活,学得快乐。
(3)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5)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说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
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 出示一本数学课本和一支笔,猜一猜,哪个轻,哪个
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大豆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
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
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
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教材第6页第6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
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课外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
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1000克
5.说板书
板书设计简练,条理明了,让学生清晰看出生活中常用物品的质量,并认识了1千克=1000克。
教学精彩片段
师:现在请你拿起面前的小食品,先跟同位互相说说你拿的小食品重多少克,然后把它放在手里,闭上眼睛掂一掂,体会一下它有多重。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的虾片重20克,感觉很轻。
生2:我的草莓丁重10克,感觉特别轻。
师:根据你手中的小食品的重量,你能想象出1克有多重吗?你能不能想办法从你的小食品中拿出1克的食品?请各小组研究一下。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拿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1:这一包草莓丁重10克,我们数了数,正好有10个,所以这一个草莓丁正好是1克。
生2:这一包QQ糖重25克,我们数了数,有12块,所以这半块QQ糖大约重1克。
生3:这一包虾片重6克,有12块,所以这两块大约重1克。
师:每个小组都拿出了1克重的食品。
现在各组同学轮流把这1克重的食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会一下它有多重。
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轻。
生2:特别轻,像没有一样。
师:实际上,老师在课前称过,发现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
现在请你把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闭上眼睛掂一掂,认真体会一下1克有多重。
教学资源
克与千克的故事
千克和克是同胞兄弟,都认为自己本领大,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一天,白鸽小姐请千克和克到家作客。
白鸽小姐想复称一下刚从金店买回的一对金耳环,便请千克和克帮忙。
千克迫不急待地说:“我来称.”可称来称去好象没有重量一样。
怎么会没有重量呢?克说,“我称称看,5克。
白鸽小姐笑眯眯地说:“对,对。
”
克看到千克垂头丧气的样子,高兴地说:“怎么样,还是我的本领大吧。
”
千克涨红了脸,没有说一句话就走了。
又过了几天,猴王举行生日宴会,又邀请千克和克去赴宴。
猴王说;“感谢大家的光临,今天买了许多水果,请尽情享用吧。
”
克见表现自己的机会又来了,很神气地说:“猴大哥,让我来帮你复称一下吧。
”
克刚称,便大叫起来,猴王跑过去一看,只见克被压得连气都喘不过来了。
千克笑了笑,说:“还是让我来吧。
”结果千克轻松地就称出了西瓜7千克,苹果8千克,桃子5千克,雪梨6千克。
猴王看见克不高兴的样子,说:“你和千克都是重量单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能互相帮助,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
千克和克听猴王这么一说,都伸出了友好的双手,从此,彼此还相互谦让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