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3、古诗两首练习一6、西湖练习 2教学要求:1. 学用字词句,能联系上下文正确字词的意思。
2. 写好钢笔字,注意带撇和竖笔画的字怎样写才好看。
3. 读读背背,积累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
教学重点:学用字词句,联系特定语境,在字典中选择正确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读读背背中的成语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用字词句1.在《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大家细细读一读,想想这句话里的“漾”是什么意思?2.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字?(本店铺)3.通过本店铺知道“漾”字有两种解释,是哪两种?(生言:水面轻微动荡;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4.那你们想一想这句话里的“漾”字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5.方法小结:一个字词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字词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含义。
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6.小猴在读童话书时遇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字,你能帮他查本店铺找到确切的解释吗?7.出示句子,查出带点字的读音,指导生将语句读通顺。
8.小组讨论带点字应该字典中的哪种解释。
9.集体交流——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这里是说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
蹑:在这里是指小彼得掂着脚尖动作很轻。
10.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请试着用这种方法预习新课文中的字词(师出示例句,供学生练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二首
板书: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思乡之情忆
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
教学后记
教法提示
教具准备
含课件、电教手段等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浏阳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NO)
科目
语文
年级
三
班级
81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9、古诗两首
节次
“三维”目标(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三年级上册 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要发散学生的思维)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1、我说你读。
方法:(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古诗二首》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三年级语文教案1.通过预习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学写8个字。
2.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3.背诵课文,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古诗或名言,做一个合理支配时间的人。
1.自主识字写字。
2.通过理解古诗,结合生活实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前有关惜时的名言警句。
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自由轻读诗文。
2.师范读诗文。
1.拼读生字。
2.生字正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出示生字。
1.学习小组开火车识字。
2.“小老师”带读。
3.生字开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教师范写。
5.写一写。
6.评一评。
1.读准会写字的音。
2.记清会写字的形。
3.观察后: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难点字指导:昏、滚、坠。
5.独立练写,教师巡视。
6.师生共同评议。
1.读一读会写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诗文。
3.调查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交流关于惜时的古诗或名言警句。
2.同桌互读古诗。
3.听读古诗。
1.可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诵读。
2.互相正音。
3.读准读通。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默读两首古诗。
2.标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全班交流。
4.教师指引。
5.引导相互读好感慨句和问句。
6.诵读比赛。
背诵诗文。
1.思考两首诗诗意。
2.小组合作解疑。
3.针对全班解决不了的问题。
4.把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起来理解。
5.将读文和看图结合,想象图中人物对话、语言。
6.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小组比;男女生比……1.交流古人惜时的故事或让学生诵读其他惜时的名言警句。
2.联系自己的时间观谈一谈学课文的感受。
1.为自己设计一张合理支配时间的学习方案。
2.调查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已经调查的可以交流)。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
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
自学3个生字。
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第二课时目标: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
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
自读。
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两岸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
(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
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
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两岸,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
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9课古诗二首-授课课件-9.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写出了诗人联想家乡的兄弟们此时登高,插 茱萸,欢度重阳节,可惜只缺自己一人的情景,表面上看 好像不是自己为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而遗憾,反倒 是兄弟们为佳节时刻未能家人团聚而遗憾;似乎自己独在 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因家人不 能团聚而更感遗憾。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重视这个 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传说能以此避灾。 ②忆:想念。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带。 ④独:单独。 ⑤异乡:他乡、外乡。 ⑥逢:遇到,遇见。
一起来学习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不仅仅 是佳节,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 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 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 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9 古诗两首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 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⑦佳节:美好的节日。 ⑧倍:加倍,更加。 ⑨遥知:远远地想到。 ⑩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
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 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 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 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 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课题与教学内容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时 2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 认识促、忆、异、等 7 个生字。
会写促、深等 10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诗歌情感。
过程方法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情感情感态度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札记教学过程设计预设教学路径预计学生活动备择方案第一课时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说说我们心中的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1、自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互学,读通古诗,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预设教学路径预计学生活动备择方案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他们在秋天里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呢?二、课堂交流、了解大意。
小结:1 / 3两首古诗都是书写秋天里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三、学习夜书所见 1、分享学会的新字词萧萧梧叶促织、忆异乡逢佳节倍插茱萸 2、分享学会的诗句 3、提出不懂的问题。
1、指名读, 然后矫正字音:书声情促织篱落明等的读音要提示读准.2、默读, 画出诗人夜书时所见的景物[梧叶秋风]说说景物之间的联系[秋风吹动梧叶] 想象画面, 诗人此时此刻听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 [萧萧 4、指导朗读, 反复吟诵. 前两句语速舒缓后两句较明快一些. 让有的孩子表演, 有的孩子吟诵感受优美的意韵。
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感情. 5、说说这首诗的特点(1) 四句每行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二四句末尾字韵母相同. (2) 语言优美,感情真挚 6、说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3、古诗两首
练习一
6、西湖
练习2
教学要求:
1.学用字词句,能联系上下文正确字词的意思。
2.写好钢笔字,注意带撇和竖笔画的字怎样写才好看。
3.读读背背,积累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
教学重点:学用字词句,联系特定语境,在字典中选择正确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读读背背中的成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用字词句
1.在《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大家细细读一读,想想这句话里的“漾”是什么意思?
4.那你们想一想这句话里的“漾”字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
5.方法小结:一个字词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字词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含义。
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7.出示句子,查出带点字的读音,指导生将语句读通顺。
8.小组讨论带点字应该字典中的哪种解释。
9.集体交流——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这里是说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
蹑:在这里是指小彼得掂着脚尖动作很轻。
10.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请试着用这种方法预习新课文中的字词(师出示例句,供学生练习。
)。
三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二首教案一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这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由《古诗二首》、《风筝》、《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前三篇为精读课文,最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有诗歌《古诗二首》和《听听,秋的声音》;有散文《风筝》和《秋天的雨》。
课文从多角度描绘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表现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美好景色。
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这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合朗读的训练,教师要采取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同时,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帮助孩子积累语言。
本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联,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和周围人物的情感,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会认“促、忆、异、逢、佳、倍、插”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绝
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 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重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
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
(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 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 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 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
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
(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 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 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
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
(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
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
(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两岸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
(解释诗意)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
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
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两岸,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
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