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MR可以提供多种结构信息,不破坏样品,应 用很广泛。NMR也可以作定量分析,但误差较大, 不能用于痕量分析。
一、基本原理
F.Bloch和E.M.Purcell对核磁共振的解 释采取了不完全相同的理论。
F.Bloch使用的是核磁感应的观点。 E.M.Purcell用量子光学中能量吸收的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在广泛使用。 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理论。
二、核磁共振仪
核磁共振仪基本构成如下图:
1.磁铁 用来产生一个强的外加磁场。按磁铁的种类分为永久磁铁、
增2.3大T同G。(一不1T种同G核=的,1核0γ4γ高为不斯一同)常,时数共,;振1H磁频共场率振B也频0强不率度同为增。10大如0M,B0H共=z振,频13C率为v也 25MHz,31P为40.5MHz。
饱和与弛豫
1H核有两种能级状态,由于两者之间能量差很小,低能 级核的总数仅占很少的多数。若外加磁场强度为14092高斯, 温度为27℃,则低能级与高能级1H核数目之比为
eE KT eγ Bh 2π KT 1.0000099
也就是说,每一百万个核中,低能级的氢核仅比高能级 多l0个 左右。对每个核来说,由低能级向高能级或由高能级 向低能级的跃迁概率是—样的,但低能级核的数目较多.因 此总的来说,产生净的吸收现象,产生NMR信号。由于两种 核的总数相差不大,若高能级的核没有其他途径回到低能级, 也就是说没有过剩的低能级核可以跃迁,就不会有净的吸收, NMR信号将消失,这个现象叫饱和。
式中:γ—磁旋比,即核的磁矩与角动量的比值,是核 固有的性质;B0—外磁场强度。
对于相同的原子核,γ为常数,不同的原子核,则γ不 同。由此,改变外磁场强度B0或改变辐射能频率v都可保持 上式的关系。目前,一般核磁共振仪多采用固定辐射频率而 改共变振磁谱场图强。度见图B08的—方2法。,更便于获得能量吸收曲线,即核磁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简
称NMR,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静磁场中,受到电
磁波的激发而产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1945年F.Bloch和E.M.Purcell为首的两个研究小 组同时独立发现核磁共振现象,NMR的理论基础是核 物理。
*2.自旋-自旋弛豫,又叫横向弛豫.
.高能级核把能量传递给邻近一个低能级核。在此弛豫过程前后,各种能级核 的总数不变。其半衰期用T2表示。
对每一种核来说,它在某一较高能级平均的停留时间只取决于 T1及T2中之较小者。根据测不准原理.谱线宽度与弛豫时间成反 比(由T1或T2中之较小者决定)。固体样品T2很小,所以谱线很宽。 因此在NMR测试中,一般将固体样品配成溶液。另外,如果溶液中 有顺磁性物质,如铁、氧气等物质会使T1缩短,谱线加宽,所以 样品中不能含铁磁性物质。
自旋量子数I=0的原子核。它们没有磁 矩,不产生核磁共振,因此,不能用于核 磁共振研究。
自旋量子数I=1/2或自旋量子数I>1的 原子核,自旋的核具有循环的电荷,因而 可产生磁场,形成磁矩,即μ≠0。这类核适 用于核磁共振研究。
(见表8—1)。
可供核磁共振研究的原子核,以1H最容易测 出,因此,目前分析中最常用的是1H—NMR的测 定。 其次,用的较多的是13C、31P和19F。
能态与两个能态的能量差相等时,处于低能态的
质子就可吸收射频场的能量跃迁到高能态。这就
是核磁共振,上述两个能态间的能量差可以下式
表示:
E=hv
式中:普朗克常数h=(6.626176±0.000036)×10-34 J·s v—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和外磁场强度之间又有如下的关系:
γ v 2π Hale Waihona Puke Baidu0
虽然13C的天然丰度很小,只有1.069%(1H为 99.9844%,19F为100%,31P为100%)。且其信 号灵敏度只有质子的1/63,较难测定。但现代 由于仪器和操作技术的改进,测定13C NMR谱在 结构测定中已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磁场中,各种核所产生的磁矩有一定的取向,由磁量子数 (m)决定,而磁量子数m由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即:m=I,(I- 1),(I-2),…,-I由此,共有(2I+1)个m值。
核磁共振分析能够提供四种结构信息:化学位移δ 、 偶合常数J、各种核的信号强度比和弛豫时间。通过 分析这些信息,可以了解特定原子(如1H、13C等)的化 学环境、原子个数、邻接基团的种类及分子的空间构 型。
近年来,随着超导磁体和脉冲傅里叶变换法的 普及,NMR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核磁共振 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样品用量大大减少, 灵敏度大大提高。由只能测溶液试样发展到可以做 固体样品,灵敏度很低的13C和15N等核的NMR测试也 已可以顺利完成。
核磁共振谱是由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受射频场的照射而 发生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光谱。
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都是偶数时,自旋量子数为零 (I=0)。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至少有一个为奇数时, 其自旋量子数才不为零(I≠0)。
I≠0的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将产生自旋角动量( P), 并使核有一个磁矩( )。具有磁矩的核在静磁场H0中,就 会有一定的运动和取向。除其原有的自旋运动外还会产生 围绕H0的陀螺式运动即进动(见图8—1),且有自己特定的 自旋量子数。
1H,13C等核,其I=1/2,则只可能有两种取向,
即: m=+1/2, 表示核磁矩顺着B0方向(↑) m=-1/2, 表示核磁矩逆着B0方向(↓)。
质子磁矩的两种取向相当于两个能态。磁矩 方相向同(与逆磁B场0方相向同)的(顺,B质0方子向能)的态,高质。子能态低,不
若以射频场照射磁场中的质子,当射频场的
在正常情况下,在测试过程中,高能级的核可以不用辐射 的方式回到低能级,这个现象叫弛豫。
弛豫有两种方式:
*1.自旋晶格弛豫、又叫纵向弛豫。
核(自旋体系)与环境(又叫晶格)进行能量交换,高能级的核把能量以热运动的 形式传递出去,由高能级返回低能级。这个弛豫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半 衰期用T1表示,Tl越小表示弛豫过程的效率越高。
一、基本原理
F.Bloch和E.M.Purcell对核磁共振的解 释采取了不完全相同的理论。
F.Bloch使用的是核磁感应的观点。 E.M.Purcell用量子光学中能量吸收的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在广泛使用。 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理论。
二、核磁共振仪
核磁共振仪基本构成如下图:
1.磁铁 用来产生一个强的外加磁场。按磁铁的种类分为永久磁铁、
增2.3大T同G。(一不1T种同G核=的,1核0γ4γ高为不斯一同)常,时数共,;振1H磁频共场率振B也频0强不率度同为增。10大如0M,B0H共=z振,频13C率为v也 25MHz,31P为40.5MHz。
饱和与弛豫
1H核有两种能级状态,由于两者之间能量差很小,低能 级核的总数仅占很少的多数。若外加磁场强度为14092高斯, 温度为27℃,则低能级与高能级1H核数目之比为
eE KT eγ Bh 2π KT 1.0000099
也就是说,每一百万个核中,低能级的氢核仅比高能级 多l0个 左右。对每个核来说,由低能级向高能级或由高能级 向低能级的跃迁概率是—样的,但低能级核的数目较多.因 此总的来说,产生净的吸收现象,产生NMR信号。由于两种 核的总数相差不大,若高能级的核没有其他途径回到低能级, 也就是说没有过剩的低能级核可以跃迁,就不会有净的吸收, NMR信号将消失,这个现象叫饱和。
式中:γ—磁旋比,即核的磁矩与角动量的比值,是核 固有的性质;B0—外磁场强度。
对于相同的原子核,γ为常数,不同的原子核,则γ不 同。由此,改变外磁场强度B0或改变辐射能频率v都可保持 上式的关系。目前,一般核磁共振仪多采用固定辐射频率而 改共变振磁谱场图强。度见图B08的—方2法。,更便于获得能量吸收曲线,即核磁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简
称NMR,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静磁场中,受到电
磁波的激发而产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1945年F.Bloch和E.M.Purcell为首的两个研究小 组同时独立发现核磁共振现象,NMR的理论基础是核 物理。
*2.自旋-自旋弛豫,又叫横向弛豫.
.高能级核把能量传递给邻近一个低能级核。在此弛豫过程前后,各种能级核 的总数不变。其半衰期用T2表示。
对每一种核来说,它在某一较高能级平均的停留时间只取决于 T1及T2中之较小者。根据测不准原理.谱线宽度与弛豫时间成反 比(由T1或T2中之较小者决定)。固体样品T2很小,所以谱线很宽。 因此在NMR测试中,一般将固体样品配成溶液。另外,如果溶液中 有顺磁性物质,如铁、氧气等物质会使T1缩短,谱线加宽,所以 样品中不能含铁磁性物质。
自旋量子数I=0的原子核。它们没有磁 矩,不产生核磁共振,因此,不能用于核 磁共振研究。
自旋量子数I=1/2或自旋量子数I>1的 原子核,自旋的核具有循环的电荷,因而 可产生磁场,形成磁矩,即μ≠0。这类核适 用于核磁共振研究。
(见表8—1)。
可供核磁共振研究的原子核,以1H最容易测 出,因此,目前分析中最常用的是1H—NMR的测 定。 其次,用的较多的是13C、31P和19F。
能态与两个能态的能量差相等时,处于低能态的
质子就可吸收射频场的能量跃迁到高能态。这就
是核磁共振,上述两个能态间的能量差可以下式
表示:
E=hv
式中:普朗克常数h=(6.626176±0.000036)×10-34 J·s v—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和外磁场强度之间又有如下的关系:
γ v 2π Hale Waihona Puke Baidu0
虽然13C的天然丰度很小,只有1.069%(1H为 99.9844%,19F为100%,31P为100%)。且其信 号灵敏度只有质子的1/63,较难测定。但现代 由于仪器和操作技术的改进,测定13C NMR谱在 结构测定中已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磁场中,各种核所产生的磁矩有一定的取向,由磁量子数 (m)决定,而磁量子数m由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即:m=I,(I- 1),(I-2),…,-I由此,共有(2I+1)个m值。
核磁共振分析能够提供四种结构信息:化学位移δ 、 偶合常数J、各种核的信号强度比和弛豫时间。通过 分析这些信息,可以了解特定原子(如1H、13C等)的化 学环境、原子个数、邻接基团的种类及分子的空间构 型。
近年来,随着超导磁体和脉冲傅里叶变换法的 普及,NMR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核磁共振 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样品用量大大减少, 灵敏度大大提高。由只能测溶液试样发展到可以做 固体样品,灵敏度很低的13C和15N等核的NMR测试也 已可以顺利完成。
核磁共振谱是由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受射频场的照射而 发生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光谱。
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都是偶数时,自旋量子数为零 (I=0)。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至少有一个为奇数时, 其自旋量子数才不为零(I≠0)。
I≠0的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将产生自旋角动量( P), 并使核有一个磁矩( )。具有磁矩的核在静磁场H0中,就 会有一定的运动和取向。除其原有的自旋运动外还会产生 围绕H0的陀螺式运动即进动(见图8—1),且有自己特定的 自旋量子数。
1H,13C等核,其I=1/2,则只可能有两种取向,
即: m=+1/2, 表示核磁矩顺着B0方向(↑) m=-1/2, 表示核磁矩逆着B0方向(↓)。
质子磁矩的两种取向相当于两个能态。磁矩 方相向同(与逆磁B场0方相向同)的(顺,B质0方子向能)的态,高质。子能态低,不
若以射频场照射磁场中的质子,当射频场的
在正常情况下,在测试过程中,高能级的核可以不用辐射 的方式回到低能级,这个现象叫弛豫。
弛豫有两种方式:
*1.自旋晶格弛豫、又叫纵向弛豫。
核(自旋体系)与环境(又叫晶格)进行能量交换,高能级的核把能量以热运动的 形式传递出去,由高能级返回低能级。这个弛豫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半 衰期用T1表示,Tl越小表示弛豫过程的效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