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治疗常规精选文档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65bc4f7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7.png)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程,以帮助医生正确处理患者的病情。
I. 疾病概述
常见中医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消化不良等。
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相应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II. 诊断方法
中医主要使用四诊法(望、闻、问、切)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医生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III.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疾病症状。
IV.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医生会开方给予患者适当的中药汤剂或颗粒剂。
V. 中医养生
除了治疗疾病,中医也注重养生。
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调节情绪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结论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涉及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方面面。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疗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对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的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具体情况需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中医科诊疗常规
![中医科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9f15e80c14791711cc791724.png)
第二十四篇中医科疾病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概述】感冒是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邪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脉浮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一)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脉浮。
(二)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楚、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三)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四)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五)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六)本病应注意与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一)风寒证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二)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加减。
(三)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四)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加减。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第二节急性发热【概述】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各种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f1e3692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b.png)
中医诊疗常规中医科诊疗常规一、运用中医中药的一般要求:1)各种的诊断、治疗、护理均应积极应用中医中药,取中西医之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并通过总结经验和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做到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发扬和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2)运用中医结合,必须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3)现阶级在临床诊疗中,可以用中西医两种理论指导实践。
4)运用民间传统疗法,单方、验方草药应科学观察疗效,明确适应症、禁忌症,并加以发扬提高。
5)按照各科常规应用中医中药。
二、中医处方1)能掌握辨证论治的医师,应予中医处方权。
2)中医处方书写方法:A:处方内容及书写要求同西医处方的有关部分相同。
B:药名横写,每行3味至4味,须排列整齐,以便查对。
C:中药名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药药汇编》最新版规定的正式名称书写。
D:写剂量时,重量单位一律使用克。
E:每次处方一般为3剂,不宜超过7剂,限剧药为2剂,毒药为1剂。
三、医护记录中的中医内容:除病历外,各项医护记录可参考西医的格式,并在相应部分记录中医辨证和应用中医中药情况。
1)门诊病历:简要记录望、闻、问、切内容,辨证分析,初步诊断及治法,并由医师签名。
2)住院病历:A:问诊:包括主症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
B:望诊:神色形态方面,注意神志、精神、体态及气色。
各部位望诊,包括头面、毛发五官、咽、颈、胸腹、腰背、肌肤、关节、爪甲等。
舌象,包括舌苔(苔形、苔色、律液)、舌质(形态体色)、舌下系带(颜色)、小儿指纹,包括三关定位、色泽形态、浮沉。
排泄物,包括呕吐物、痰涎、血液、二便及各种异常分泌物。
C、闻诊:闻声息,包括语立、呼吸、咳喘、呕恶、太息等。
嗅气味,包括排泄物及口中气味等。
D、切诊:肌肤,包括湿度、温度及体征等,各部位切诊,包括头面、胸腹、四肢、俞穴,按压包有关俞穴及其压痛点。
脉象,主要记录寸、关尺脉象。
四诊摘要,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全面扼要归纳,为辨证提供依据。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8cd45c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9.png)
中医诊疗规范中医诊疗规范是指在中医诊疗活动中,为保障患者健康,提高诊疗效果,规范中医诊疗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将从中医诊断、治疗、用药、护理等方面介绍中医诊疗规范。
一、中医诊断的规范1.中医诊断应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分析患者的外观、体征、症状和脉象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2.中医诊断应注意辨别病因与机制,包括内因和外因,寒热虚实等,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和判断。
3.中医诊断应将病情分类,包括病位、病性、病程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的规范1.中医治疗应遵循因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证候特征和病情变化,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2.中医治疗应注意辨证施治的要求,包括辨证求因、辨证辩证、辨证与辨治的结合等,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中医治疗应坚持灵活多样的治疗模式,包括针灸、草药、推拿、气功等,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法。
三、中医用药的规范1.中医用药应遵循辨证用药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特征,选择相应的草药方剂进行治疗。
2.中医用药应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不适当的用药导致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中医用药应注意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选择正规的药材和制剂,避免使用劣质药物和过期药物。
四、中医护理的规范1.中医护理应遵循循证治疗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证候特征和病情变化,进行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护理手段。
2.中医护理应注意护理方法的选择和操作,包括适应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病情等,确保护理的安全和有效。
3.中医护理应注意护理环境的整洁和安全,包括保持空气清新、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等,保障患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规范是中医诊疗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对于提高中医诊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医务工作者应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同时,社会和政府也应加强对中医诊疗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保障中医诊疗的质量和安全。
齐全中医诊疗方案
![齐全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202b9527d3240c8547ef43.png)
中医诊断方案目录内一科 (1)心悸 (心律失态—室性早搏)中医诊断方案 (2)胸痹(稳固性心绞痛)中医诊断方案 (6)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断方案 (10)内二科 (15)胃脘痛 (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方案 (16)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诊断方案 (21)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断方案 (26)外科 (30)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断方案 (31)精癃 (前列腺增生 ) 中医诊断方案 (34)石淋(尿石症)中医诊断方案 (37)骨一科 (41)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42)股骨干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49)胫腓骨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57)骨二科 (64)纯真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6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方案 (68)腰腿痛(腰椎椎管狭小症)中医诊断方案 (71)骨三科 (74)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75)锁骨骨折中医诊断方案 (79)膝痹病中医诊断方案 (82)妇产科 (85)崩漏、胎动不安(预兆流产)中医诊断方案 (86)异位妊娠中医诊断方案 (89)盆腔炎中医诊断方案 (93)内一科.~心悸 (心律失态—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方案(内一科)心律失态是指心律发源部位、心搏频次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样。
心律失态有多种,包含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
心律失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
本病常有症状居心悸、乏力、头晕、晕感等,亦可无症状。
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近似心律失态证候的描绘好多,散见于“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态(数、疾、迟、缓、促、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ZYYXH/ T19—2008) 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中国医药科技第一版社, 2006 年) 。
(1)自觉心中跳动,慌张不安,不可以自主。
中医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e9f64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8.png)
中医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规范
一、前言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理论体系。
为了规范中医科的常见病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
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本文档总结了中医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规范。
二、常见病的分类
中医科的常见病可以分为内科病、外科病和妇科病等多个类别。
其中,内科病包括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外科病包括创伤、
骨折、软组织损伤等;妇科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妇科炎症等。
三、常见病的诊断流程
对于中医科常见病的诊断,通常采用四诊合参的方法。
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其中,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来
判断病情;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问诊通
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经络、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通过选择适当的中药草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通过插入针具刺激穴位来调节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患者的经络、穴位来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常见病的防治建议
为了预防和治疗中医科的常见病,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及时就医,不滥用药物。
六、结语
中医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规范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文档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流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4889fe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e.png)
中医诊疗常规中医诊疗常规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来辨别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以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诊疗常规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望、闻、问、切。
望,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形态、面色、体质特征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比如说,红色的面色可能表明热病,黄色的面色可能与黄疸有关等等。
闻,是指医生通过嗅闻患者体味和排泄物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气味刺鼻、口臭等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或感染疾病的表现。
医生还会借助听力,听诊患者的心肺音等,来辅助诊断。
问,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症状等,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部位、程度、伴随症状、起病时间等,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本质。
此外,医生还会问及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精神状态等,这些都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
切,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
医生会仔细触诊患者的脉搏,并根据脉搏的速度、力度、规律等特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种疾病。
除了望闻问切,中医诊疗常规中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术。
例如,中医诊断一般会通过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进行全面的辨证论治。
此外,中医还会运用中医经络学来观察患者的经脉情况,运用中医八纲辨证来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等。
中医诊疗常规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医生需要通过初步望、闻、问、切的观察和资料收集,进一步进行辩证论治,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不仅仅是诊断疾病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要辨别疾病的病位、病机和病因,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
总之,中医诊疗常规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和辨证论治,医生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并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常规不仅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也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0b98e5e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8.png)
中医诊疗常规一、绪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诊疗常规是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诊疗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技术。
二、四诊合参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进行望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进行闻诊,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进行问诊,最后通过切取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
三、望诊望诊是中医诊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面色来判断疾病。
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面色、面容、目神等来了解其气血的情况,判断出是否有病情发生。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等情况来判断其身体内部的状况。
四、闻诊闻诊主要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声音沉重可以表示体内有湿气积聚,声音嘶哑可以表示有体内有火热等。
同时,医生还可以通过患者的呼吸和咳嗽来判断肺部的状况,进一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五、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医生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和病史。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如何产生的、症状的轻重程度以及其他相关的病史等。
通过这些信息,医生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六、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切取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虚实等状况,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医生在切诊过程中会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情况,并将其与中医经典理论相结合,从而得出初步的诊断结论。
七、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断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以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为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中草药疗法等。
这些疗法在中医诊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ddf30425844769eae009ed4f.png)
第十六章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西医诊断标准:(1)病毒感染,秋冬春季多见:(2)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痒、灼热感或咽痛、声音嘶哑或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3)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4)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扶湿、挟滞等兼证。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薄荷(后下)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3.暑湿袭表:解暑祛湿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剂:参苏饮加减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化痰止咳。
方剂:加减葳蕤汤加减。
生葳蕤、淡豆豉、红枣、生葱白、炙甘草、桔梗、薄荷、白薇(二)辨证使用中成药1.痰热清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证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双黄连等注射液: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2.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75072aa080eb6294dd886c8d.png)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
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仆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
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出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1) 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3) 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60d89c402768e9951e738b2.png)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中医门诊诊疗常规.
![中医门诊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248e40d0f705cc175527098b.png)
中医门诊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诊疗常规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绝经前后诸证(中医病证分类编码:BFY220)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中医称之为经断前后诸证或绝经前后诸证。
1.2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1)肝肾阴虚:证候特点:经断前后,阵发性烘热汗出,夜间尤甚,伴头晕目眩,口咽干燥,腰膝酸软,或月经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鲜红,质稠,舌质偏红,无苔,脉细数。
(2)肾虚肝郁:证候特点:以绝经前后,情志异常,或情绪不稳,烦躁易怒,或易于激动,或精神紧张,或抑郁寡欢,或胁肋疼痛,难以入睡,口苦,腰酸,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3)肾阴阳俱虚证候特点:经断前后既见阵发性烘热汗出,头晕耳鸣等肾阴虚见证,又见畏寒、怕风、浮肿等阳虚见证,舌质淡,苔薄,脉沉弱。
(4)心肾不交证:证候特点:绝经前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年龄在40岁以后的妇女,在月经紊乱或绝经的同时出现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精神神经症状和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
(2)血FSH升高或正常,E2水平可升高、降低或正常。
(3)妇科检查或盆腔超声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检查(1)必查项目:妇科检查、性激素六项、妇科B超。
(2)可选查项目: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血脂,阴道分泌物检查(白带常规、细菌性阴道病、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药敏、淋球菌培养),脑血管多普勒、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心脏彩超、肿瘤标志物等,必要时宫腔镜检查或诊刮,阴道镜检查,乳腺B超, TCT 和HPV,骨密度检测以及病情诊断和病情评估所必需的其他检查项目。
三、治疗(一)治疗原则1 .轻中度绝经前后诸症可单纯中医药进行治疗,重度绝经前后诸症患者,特别是月经过多导致继发性贫血、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者应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疾病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规范
![中医疾病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870a4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d.png)
中医疾病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规范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现代社会,中医与西医并存,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医疗服务。
为了规范中医疾病诊断与治疗效果,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安全,制定本规范。
二、中医疾病诊断规范1. 病史采集在诊断过程中,中医医师应全面、详细地收集患者的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2. 望闻问切中医医师应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四诊相互补充,共同为诊断提供依据。
- 望诊: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貌、肤色、舌象等。
- 闻诊:听取患者的语音、呼吸、咳嗽等声音。
- 问诊: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
- 切诊:通过脉诊、按诊等方法,了解患者的脉象、腹部情况等。
3. 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结果,中医医师应对疾病进行辨证,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治疗效果评价规范1. 疗效评价指标疗效评价指标应包括主症、次症、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全面评估治疗效果。
2.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相关指南,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好转、无效四个等级。
- 显效:主症、次症基本消失,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
- 有效:主症、次症明显改善,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所改善。
- 好转:主症、次症有所改善,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变化。
- 无效:治疗后病情无改善或加重。
3. 疗效评价方法疗效评价应采用量化评分方法,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可采用主观满意度调查、生活质量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治疗效果。
四、结论本规范旨在指导中医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遵循科学、规范的诊断和评价方法,提高中医治疗效果。
中医医师应不断学习、实践,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c74554bbb4cf7ec4afed0d2.png)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中医院诊疗常规
![中医院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32fa3c96ddccda38366bafca.png)
消渴(糖尿病)优化诊疗常规一、诊断标准(WHO,1999):静脉血浆葡萄糖值mmol/l(mg/dl)空腹血糖随机血糖OGTT2h血糖糖尿病≥7.0(126)或≥11.1(200)或≥11.1(200)糖调节受损空腹血糖受损≥6.1(110)~<7.0(126)糖耐量减退≥7.8(140)~<11.1(200)正常<6.1(110)<7.8(140)二、辨证论治1、阴虚热盛型2、气阴两虚型3、阴阳两虚型阴虚热盛证以心烦怕热,急躁易怒,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热盛为主,兼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耳鸣腰酸,心悸失眠,遗精早泄等阴虚症者。
为糖尿病早期,并发症少而轻。
该型患者表现以热证、实证为主。
气阴两虚系指机体元气和真阴不足,既有肺、脾、肾三脏元气亏虚之证,又有五脏阴液内耗之候,多为热盛耗伤气阴,演变为气阴两虚型。
多见于糖尿病中期阶段,并发症多而相对较轻者。
阴阳两虚型多因糖尿病久病难复,阴阳虚亏,或阳损及阴而导致全身阴阳俱虚,功能衰退的病变,并发症多而重,为糖尿病后期阶段。
多数由于长期应用口服降糖药,尤其磺脲类产生继发性失效,或并发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肾脏损害,视网膜,以及肢体血管等靶器官病变。
部分患者进入终末期阶段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塞,脑卒中,肾功能衰竭,视网膜剥离,下肢坏疽等病情危重而复杂。
临床症候表现以虚证、寒证为主。
我们现行的诊疗常规,较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辨证分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操作。
临床实践表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较单纯糖尿病的临床费用将大大提高,不但加重了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高额的医疗开支,中药降糖治疗目前较西药无明显优势,但对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远比西药有优势,我们将规X 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辩证分型,并制定科学的,可行的疗效指标,进行临床观察,将现有医疗资源充分利用,为完善中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作出努力。
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优化诊疗常规一、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小时(≥6周)2、3组或3组以上的关节肿(≥6周)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4、对称性关节肿(≥6周)5、类风湿皮下结节6、手X线片改变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符合4项那么可作出诊断。
精选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汇总精选
![精选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汇总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59553c305022aaea988f0fd4.png)
中医科常有病诊断惯例第一节感冒感冒是因为感想风邪或时行病毒,惹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浑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像。
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 诊断 ]1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痒或痛,咳嗽。
3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辛酸。
4四时皆有,以冬春天节为常见。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6本病应注意与温病,特别是风温初期相鉴识。
[ 辨证论治 ]1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疲倦,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黏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 其余疗法 ]1中成药风寒证爽口服中午茶、通宣理肺丸。
风热证爽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时行感冒爽口服板蓝根冲剂。
2中药针剂2 .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500ml 内静滴,每天 1 次。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500ml 内静滴,每天1次。
3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 10%大蒜液每次 1 滴,每天滴 3~ 5 次。
合用于各证型感冒。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天 1 次。
中医诊断治疗常规
![中医诊断治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058f0b61e87101f69f319534.png)
中医诊断治疗常规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美和中医诊所诊断治疗常规
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即是辩证施(论)治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主要包括四诊、诊病、辩证、病案、治则和方药六大部分。
一、四诊:“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简称“四诊”,是中医收集了解、诊察病情资料与信息的主要方法。
二、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做出病名诊断。
是对疾病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作出概括与抽象。
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时,都应对疾病的病名作出诊断。
三、辩证: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种病理变化
的综合概括。
辩证就是医生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对疾病当前的病因、病位、病机、性质、特征、机体的整体状况等作出的分析、辩别与诊断,是中医确立疾病治疗的重要依据。
四、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
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和法律依据。
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中医病历包括门诊病历或门诊登记和住院病历。
五、治则:治则包括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两个内容,是中医临证制方遣药的依据。
临床医生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从整体观念出发,依据辩证的结果,为疾病制订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措施。
六、方药:即选(遣)方用药,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最后步骤。
临床医生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选用合适的方剂,随证加减,拟定出符合病情的中药处方。
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治疗常规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美和中医诊所诊断治疗常规
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即是辩证施(论)治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主要包括四诊、诊病、辩证、病案、治则和方药六大部分。
一、四诊:“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简称“四诊”,是中医收集了解、诊察病情资料与信息的主要方法。
二、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做出病名诊断。
是对疾病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作出概括与抽象。
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时,都应对疾病的病名作出诊断。
三、辩证: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种病理变化
的综合概括。
辩证就是医生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对疾病当前的病因、病位、病机、性质、特征、机体的整体状况等作出的分析、辩别与诊断,是中医确立疾病治疗的重要依据。
四、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
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和法律依据。
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中医病历包括门诊病历或门诊登记和住院病历。
五、治则:治则包括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两个内容,是中医临证制方遣药的依据。
临床医生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从整体观念出发,依据辩证的结果,为疾病制订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措施。
六、方药:即选(遣)方用药,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最后步骤。
临床医生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选用合适的方剂,随证加减,拟定出符合病情的中药处方。
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