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doc

合集下载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练习题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练习题

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练习题1.清朝沿用的教育制度,学校以为教材,国家通过选拔人才。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

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明朝四书五经科举考试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改革2.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建立起包括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年宣布废除沿用了年的科举制度。

2.奏定学堂章程初等、中等、高等1905 一千三百多3.从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

3.五四运动讴歌光明,鞭挞黑暗4.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

4.郭沫若5.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作品,如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5.赵树理丁玲例1.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哪所大学?它是现在哪所大学的前身?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京师大学堂产生、发展过程的掌握,因此学习历史,应学会追根溯源。

答案: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1898年7月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它是戊戌变法“新政”措施之一。

变法失败后,得以保留,后来逐渐增设新学科。

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一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1)隋朝;科举制度。

(2)1905年。

(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一、隋朝创立科举制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1.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问之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四、明朝僵化科举制1.措施:明朝再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六、拓展1、启示: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2、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特点:①分科;②择优录取。

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③促进了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

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

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

④看重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创立、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教学过程:(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选官弊端严重。

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中小地主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

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由最初的注重考察人品到全凭门第出身。

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附解析教师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附解析教师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这种通过考试的制度()A. 诞生于隋文帝时期,唐朝进行了完善B. 改变了选官的目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 是诗歌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D. 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局面,使政治文化更具平民性【答案】 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进行了完善。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局面,使政治文化更具平民性,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诗歌文化繁荣。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制度,意义很深远,时间持续的也很久,在历史中是重要的教育制度。

2.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这一制度创立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提高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创设了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因此,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

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制度考察类,考察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是常考的重点。

3.泉州市区有条状元街,与“状元”一词有关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考试中,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因此,与“状元”一词有关的制度是科举制。

初一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试题

初一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试题

初一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试题1.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题时先理解“金榜题名”这一名词,金榜题名是指通过考试而获得功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中国历经了1300多年,隋朝诞生,唐朝完善,清末废除,隋炀帝时正式确立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一时的隋朝·科举制度2.每年6月份的高考、中考倍受社会广泛关注。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察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内容。

为了改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而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的状况,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让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C项符合史实;A、B、D 都与材料无关;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3.隋唐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继往开来,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创立于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一项制度是什么?(2分)(2)隋朝时在桥梁工程方面拥有突出成就的人物是谁?其突出成就是什么?(4分)(3)各民族平等友好是我国的那一项基本政策。

请举出与吐蕃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

(2分)(4)隋唐的时代特点是什么?(3分)【答案】(1)科举制度(2分)(2)李春,设计并建造赵州桥(4分)(3)文成公主入吐蕃(或者金城公主入吐蕃)(2分)(4)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创立于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一项制度。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隋朝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

它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据《旧唐书·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旧唐书·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

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

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节仪可称,或操屡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

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有一于此,不必求备。

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

它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据《旧唐书·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旧唐书·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

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

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节仪可称,或操屡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

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有一于此,不必求备。

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1)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1)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展及影响一、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一)科举制的缘起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在很早就将选举和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科举制度的雏形始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创造了一套以教育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他建立了老师进行授课,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习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来培养士大夫。

汉武帝还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选拔制度,被称为“察举制”,选出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堂。

这些制度的产生让百姓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维持社会的发展的基础。

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溯源于汉武帝时的“察举”。

所谓“察举”,即山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称为举孝廉。

大约每20万人中举孝廉一人,被举之人试用一年,胜任者转为正式官员,不胜任者退回,推举之人要连带受罚。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官员一直是一个相当小的集团,在这样一个小集团内,推荐者常常能看到被推荐者的全部,包括文章、学问、德行、才干等,而且举荐不实还可能遭到惩戒,而举出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大才高才,于己则有真正长远的好处,不仅可以获得识才的美誉,更可有得力的门生故吏。

这一切使得察举制度在两汉有效地实行了几百年。

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法”,即“九品官人法”,即由中央设中正官于郡、州,由中正官区别人物,定其高下。

中正官通过品评,将地方所荐之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者称为圣上,上中者称为仁人,上下者称为智人。

若品评为下下,则称为愚人。

“九品中正法”取消了考试,取舍与否,取决于中正官的品评。

显然,品评需要制定通行于全国的标准。

当时制定的品评标准有72条之多,中正官根本记不住。

于是,72条标准形同一纸空文,剩下只有一条品评标准,即家世出身,结果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中正官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九品中正法”重家世、轻才德的弊端日益明显,受到世人抨击,渐渐废除。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2.有记载描述唐朝的生产工具时说,“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此处描述的是()A.耧车B.翻车C.曲辕犁D.筒车3.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

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A.骆宾王B.杜甫C.白居易D.李白5.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有世界色彩的朝代”。

下列人物能说明这一特色的是()A.王羲之B.文成公主C.玄奘D.马可·波罗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A.冲击了唐朝统治B.推翻了唐朝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7.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A.唐末农民战争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D.藩镇割据8.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A.文明初露曙光B.分裂走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9.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

”钱穆旨在说明()A.相权受到削弱B.武将地位崇高C.军队战斗力强D.财政权归地方10.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原创版3篇)目录(篇1)I.科举制度的起源II.科举制度的发展III.科举制度的影响IV.科举制度的现代意义正文(篇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正式创立。

科举制度的诞生标志着封建王朝开始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为国家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考试科目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唐高宗和武则天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

而明朝的科举制度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行了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过于死板,限制了人才的发挥。

清朝则开始逐步废除科举制度,转向培养八旗子弟的军事和政治能力。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门第限制,使得出身寒门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普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此外,科举制度还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是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

四、科举制度的现代意义虽然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废除多年,但其影响仍然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体现。

例如,高考作为中国的“高考”,便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此外,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也被现代许多国家的选拔机制所借鉴。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官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方式。

目录(篇2)I.科举制度的起源II.科举制度的发展III.科举制度的影响IV.科举制度的现代意义正文(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正式创立。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分科取士”,即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不同的人才,包括文官和武官。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对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材分析】“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步的科举制就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科举制的创立》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材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安排这一专题课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诞生的社会背景,也为后续学习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作为一个专题学习,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另一方面已具有较系统的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如高考制度是我国现在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在古代则是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的。

学习本课——科举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考、隋唐时主要皇帝的图片、科举中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等趣味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因素,并加以讲解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去深入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科举制度是我国隋朝时期由隋文帝建立体系,隋炀帝发展推广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创立的标志是设置了进士科,当时的科举制度的考核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主要分为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这里的进士科就是现在所说的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公元605年,隋文帝第一次设置了进士科,跟随一起建立的还有秀才科和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察的是经学和时事实务政策,而进士科除了要考这两门之外还要考的还有诗词歌赋,也就是被选拔者的文化素养,也就是说在三科之中进士科的难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选上就意味着自己的学问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状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人选作进士科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的原因。

作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进士科也是紧跟着科举制度的变化而发展的。

隋唐时期的进士科特别受重视,尤其是在唐代的时候。

因为进士科的难度最大、选拔人数较少,所以被选上的人才是非常受重视的,进士科也就成为了三科之首。

到了宋朝的时候进士科演变成为了科举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过考试必须要通过由皇上主持的殿试,最终能否成为第一全凭皇上的判定,由此可见作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的进士科的发展也是紧跟着科举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对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举制度从出现到被废除其间经历过多次改革,虽然在改制的道路上科举制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科举制的作用基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有利的作用,另一个是有弊的作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种方式使得中国原本的门阀制度被有效的遏制,在早前的门阀制度下官员一般都是由贵族子弟担任,所以他们不用费什么心力就能当官,文采水平也就相对较低,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很难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科举制度施行之后这种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既为皇权的巩固与加强做了贡献,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科举制度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兴衰启示录(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兴衰启示录(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兴衰启示录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官僚选拨制度中延续最久的一项制度,被誉为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的第五大发明,对后世影响甚大,其影响力超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般地,人们认为近代文官制度起源于英国,而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为众多国家所学习。

甚至连当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是在参考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英国的文官制度是在仿效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作为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究竟与现代文官制度有哪些不同呢?在研究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的对象是什么。

在谈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时,更需要我们在古代中国几千年发展史上沿用过的各种制度中,为科举制度下一个定义,作为我们谈论问题的主体。

在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定义这一问题上,尽管学界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普遍认为,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为主要标准的选拨制度。

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立成为一项重要制度。

”①从此,中国的官僚制走上了通过考试补充人员的道路。

②这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帝国官僚政治制度是一项创举,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一项超前的创举。

在数千人的王朝历史中,我国人才选拨经历了世袭、荐举、选举、军功、游说、招贤、荫袭、科举等多种形式。

科举制度作是在这些选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也可以说科举制度是在克服过往人才选拨制度弊病的过程中发展巩固。

与过往人才选拨方式的最大区别是:作为一项人才选拨制度,科举制度极力克服人为因素对人才选拨任用的影响,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各种辅助机制,使其成为一项紧密完善的人才选拨制度,对中国古代上千年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统治中国上千年,把持中国政治的士人阶层。

形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影响了古代中国王朝的兴衰荣辱,甚至还将继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 实行殿试制度,将选士大权直接掌握在皇 帝的手中。 3. 改善考官任用制度,主考 官临时委派,考官在受命之 后,要立即进驻贡院,称为 锁院, 4、实行别头试、弥封(糊 名)、誊录制度
三、明清科举
科举到了明清时期,地位空前提高,还规定科举考 生必须由学校出身,这意味着不成为官学的生员(俗称 “秀才”),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科举考试制度也相 当健全化。 (一)、科举程序 这时的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 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1、乡试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 场称为贡院 ,乡试由各省提学使(学政)主持。取中 (及第)者 统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考中举 人,就意味着已跳过“龙门”,成为统治阶级成员了, 相当荣耀。 举人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以获得进一步的 功名,也可以就任小京官、州县属官或教官。
二、宋代科举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宋代,科举及第的 进士不仅享有显耀 ,而且立即就可以作官,而 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第者。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 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为 了加强评阅的客观性,王安石还编制了经义式, 作为标准格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经书任揭一页, 将其左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 帖盖3字,令应试者填出来。这种考试方法 很简单,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应付。 帖经是一种简单考查对儒家经典熟悉程度 方法。 墨义相当于简答题,是关于经文内容的 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所以也 是考查熟悉儒经的功夫。所以试题出得很 多,少则数十道,多则数百道。墨义有时 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
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 到顶点的产物,它既能考察士人的儒家经 学理论造诣,又能考察其思维能力和文笔 水平,它的标准化程度也完全适应考试和 客观评定等次的操作需要;但是,八股文 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如此 极端,加上它又是关系到士人前途命运的 考试作文,也就完全死板僵化了,特别是 不准谈个人的思想观点,成为束缚士人思 想的专制工具,也考察不出真才实学来。 八股文取士对教育影响巨大。士人将 主要精力用在作八股文上,学校也变成了 八股文的训练基地。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产生的影响(2011—09—29 19:14:08)一、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兴衰隋朝建立伊始,便将运行了700余年之久的察举制承继过来,建立了科举制度.经历了唐代的勃兴、宋代的改革、明代的极盛,科举到清末走向了衰亡。

(一)科举选官的兴起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但此时的进士科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增加什么特别的含义,和秀才、明经等没有根本差别。

真正的进士科的重要性是唐以后迅速发展并取代其他科目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二是武则天时,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三是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但总的说来,科技选官从录取的数量上来看在唐初的选官制度中还是很低的。

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必须任用一批贵族官僚和地主出身者。

(二)科举选官成熟:制定成式经过唐代的奠基,科举制在宋代、元代进入改革和发展时期,明代制定成式后,科举尽显成熟的魅力,其政治地位也进一步提高,终至鼎盛。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2. 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A. 王安石B. 苏轼C. 司马光D. 曹操答案:D4.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考官通常由谁担任?A. 皇帝B. 宰相C. 翰林学士D. 地方官员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A. 经义B. 诗词C. 算术D. 武艺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科举制度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________的开始。

答案:人才选拔制度2. 科举考试中的“三元及第”指的是在________、会试、殿试中均获得第一名。

答案:乡试3.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科目是________。

答案:进士科4. 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是选拔________,为国家服务。

答案:人才5.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被________所取代。

答案:新式学堂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要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打破了门第观念,促进了社会流动。

其次,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有才干的官员,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率。

最后,科举考试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繁荣。

2. 描述一下科举考试的一般流程。

答案:科举考试的一般流程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由地方官员主持,通过者称为举人。

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由中央政府主持,通过者称为进士。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评定进士的名次,第一名称为状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科举制度是我国隋朝时期由隋文帝建立体系,隋炀帝发展推广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创立的标志是设置了进士科,当时的科举制度的考核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主要分为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这里的进士科就是现在所说的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公元605年,隋文帝第一次设置了进士科,跟随一起建立的还有秀才科和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察的是经学和时事实务政策,而进士科除了要考这两门之外还要考的还有诗词歌赋,也就是被选拔者的文化素养,也就是说在三科之中进士科的难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选上就意味着自己的学问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状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人选作进士科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的原因。

作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进士科也是紧跟着科举制度的变化而发展的。

隋唐时期的进士科特别受重视,尤其是在唐代的时候。

因为进士科的难度最大、选拔人数较少,所以被选上的人才是非常受重视的,进士科也就成为了三科之首。

到了宋朝的时候进士科演变成为了科举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过考试必须要通过由皇上主持的殿试,最终能否成为第一全凭皇上的判定,由此可见作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的进士科的发展也是紧跟着科举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对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举制度从出现到被废除其间经历过多次改革,虽然在改制的道路上科举制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科举制的作用基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有利的作用,另一个是有弊的作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种方式使得中国原本的门阀制度被有效的遏制,在早前的门阀制度下官员一般都是由贵族子弟担任,所以他们不用费什么心力就能当官,文采水平也就相对较低,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很难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科举制度施行之后这种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既为皇权的巩固与加强做了贡献,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科举制度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一种制度。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科举制发展到后期考试的范围逐渐缩减甚至仅仅局限于八股文,统治者的根本目的从选拔贤能逐渐转变成了巩固皇权,这种变化使得当时参加科举的人们的思想被八股文局限,眼界知识储备量都大不如前,所以这时候的科举制度已经违背了最初的创立目标。

科举制度已经不再是选拔
才能的选官制度而变成了统治者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所以这个时期的科举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科举制度废除时间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舞台上盘踞着一千三百多年,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哪年呢?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科举制度废除时间是1905年,这是历史可以明确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科举制度是在20世纪初废除呢?因为科举制度为国家建设网罗了许多人才,而且存在一千三百多年,却在这个时期被废除,横向纵观世界历史比较,科举制在20世纪初被废除,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放眼看世界,十七八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再加之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传播,西方众多国家前后进行暴力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或者资本主义共和制,先进的统治阶级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改良后的蒸汽机的催化下,许多国家或多或少,或早或迟着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这些国家相继成为了世界霸主。

然而纵观这时候的中国,由于明朝末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安定,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因此清政府在成立初期就实习了闭关锁国政策,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严重落后于世界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加八股取仕的科举制度,缺乏思考与创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种种原因导致19世纪40年代,国门被迫打开,清政府腐败无能,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这时期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挽救国家,拯救民族,必须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因此,此时的科举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并最终在1905年,废除了在历史舞台中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公务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选拔条件
2.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试题
3.科举制的创立知识点总结
4.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5.初三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