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孤僻的小女孩》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孤僻的小女孩》一、个案背景小明(化名)是幼儿园大班的一名小女孩,今年5岁。
她的父母都是忙碌的白领,平时工作较忙,与孩子的交流时间较少。
小明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经常一个人在角落里玩耍,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互动。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她的表现也相对孤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也不太接受。
二、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方面: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的交流时间较少,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
这导致小明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2. 性格特点:小明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使得她在与人交往中显得有些拘谨和胆怯,不敢主动与他人互动。
3. 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于小明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她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然而,由于她的孤僻性格,她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关注,这使得她更加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交往。
三、干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建议小明的父母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时,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2. 培养自信心:鼓励小明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游戏、表演等,让她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同时,老师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她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
3. 提高沟通能力:通过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如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小明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她的沟通能力。
同时,老师要耐心引导小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让她逐渐敞开心扉,敢于与人交往。
4.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像小明这样的孤僻孩子,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同时,要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干预措施的实施,预计小明的孤僻性格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她会逐渐敞开心扉,敢于与人交往。
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的原因
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的原因没有一个孩子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本来应该是孩子最想倾诉的人,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有了障碍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怎么办呢?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的原因:1、觉得不被父母理解孩子的心声是:“我曾经尝试过跟爸妈说我到底在想什么,可我妈总是说‘你还小,不懂事,别胡思乱想浪费学习时间。
’以后我就再也不说了。
”2、害怕父母责骂自己孩子跟父母说“我喜欢这个女同学”,要不“我想尝试抽根烟”,父母亲往往脸色大变,立刻斥责:“你怎么可以有这样的念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想想看,孩子本来什么都愿意和父母说,但是父母的大惊小怪和责骂却使孩子退缩了,为了安全,他们干脆什么也不说了。
3、逃避父母给自己的压力身为家中的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关怀和寄托。
家长们动不动就跟孩子说:“孩子啊,我们一家未来的希望就都在你身上了,你要努力学习,才能不辜负爸妈这么辛苦地挣钱供你念书。
”孩子因此得到的信息是,年幼的他必须得承载一家人幸福的重责大任。
4、父母太过唠叨如果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老爸、老妈说话?”最常听到的回答是:“他们太烦人了。
”“烦”是什么意思呢?青少年口中的“烦”,指的是爸妈总是重复要求他们做同样的事情,让人厌烦。
一心想做成人的孩子,当然不愿意陷入如此的困境当中,所以就索性不开口,消极地抵抗来自父母的唠叨。
5、对父母心存芥蒂有些孩子不开口的心理成因就更深层许多,例如小时候父母亲不断打骂,孩子心理上留下了创伤。
过去心中的不满和积怨,使得青春期的孩子选择用“不沟通”的方式来惩罚父母。
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怎么办:1、多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可以了解下孩子最近有什么样的爱好,什么样的烦恼,跟某个朋友关系如何,多和他聊聊对生活中各种事情的理解,听听他诉说等等。
2、理解和尊重孩子家长对孩子真正的爱必须以理解、尊重孩子为前提,否则就成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分析
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分析∙学习时间: 2009-08-09∙所学时间(分钟): 85∙学习内容(可多选): 观看视频网页浏览∙学习的具体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学习对象评价: 非常满意∙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小学生心理行为的认定与教育∙体会、收获和建议(仅选关键词、内容在下面发帖框中撰写): 体会个性是由气质、能力和性格三部分组成的整体结果,它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这一核心的个性心理因素,还表现为交往技艺因素及交往行为因素,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归因整体。
(1)交往技艺因素1)性别问题:主要给男女学生带来交往的困难,高年级学生尤甚。
其一,因为还存在着“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偏见,表现为正常的男女交往受到起哄。
其二,小学生的异性交往经历了由“两小无猜”式的自然交往到相互忽视、排斥,再到相互吸引的过程。
从小学二年级起,男女学生就已经表现出相互忽视。
到了小学高年级,男女学生进入青春前期,不仅由于行动上的差异减少了交往,而且又在心理上产生了羞涩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倾向。
2)仪表问题:由于心理效应中的“第一印象”作用以及小学生交往“表面性”特征,长相丑陋、不修边幅、不讲卫生、没有风度等也成为小学生交往不良的重要因素。
3)语意问题:因为小学生各自的经验不同,而出现在语言交流过程的不当引起的,表现为谈话态度不诚恳,说话喋喋不休,语音语调不恰当,开玩笑没有分寸,轻易打断对方谈话等以及信息交流沟通不畅,被歪曲或误解,断章取义,造成语意的障碍。
4)态度问题:小学生交往双方态度不端正,存在偏见、歧视对方、各存异心造成的相互排斥。
5)交往空间的狭小:大量出现的独生子女,使兄妹交往的机会缺乏。
现代家居形式的改变,特别是城镇,使小学生交往的物质空间和环境受到制约。
更有甚者,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剧,家长往往强化儿童的“学习”意识,淡化儿童的“社交”意识,人为地剥夺了小学生本应获得的“交往”机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
育儿知识问答题
育儿知识问答题一Q: 孩子想结交许多好朋友,但是事与愿违他只有一个好朋友,要如何引导他?A:1、母亲是第1个“好朋友”宝宝社交的第1步从出生就开始了。
虽然小小的他躺在那里还不能说话,但是通过哭、目光接触、笑等表情,我们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围人互动起来:他能模仿周围人的表情,而很快,亲友们就能从小家伙的肢体信号中“破译”他的需要了。
母亲、父亲、保姆或祖辈的抚摸、亲吻、及时的回应,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让他感觉良好,充满自信。
有了这种关爱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关系。
可以说,合群的第一阶段是在孩子的家庭中完成的,尤其重要的是来自母亲的爱。
2、尊重孩子间从小建立的友谊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生活中有1个亲密的朋友都是很珍贵的。
你知道吗?当1个孩子有朋友时,玩的时间会比没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与人分享,同别人交流的时间更长。
❇有些规则可以帮到你:2岁以前,孩子们喜欢熟面孔,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
陌生的孩子会让他们担心。
多组织2岁以后的孩子参加偏“动”的游戏,如荡秋千或骑车等,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小伙伴的相遇,而且孩子在期间的积极互动要比在那些安静的动手游戏(如搭积木)中的互动高出2倍。
3岁之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喜欢有成年人在场。
虽然父母不一定要参与孩子间的活动,但要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3、保护自己是基本的态度孩子间的小冲突,一般不必太认真,放手让他自己在历练中学会交往。
但是要注意控制一些极端行为,让他不被过度伤害,也不去伤害他人。
如果弱势的一方能够反抗并且懂得保护自己就好,但是如果孩子不会,就需要我们教给他保护自己的办法。
及时闪躲、表达愤怒,甚至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还手”也未尝不可。
在冲突中保护自己,这也是1种社会适应的方式。
4、游戏是一种有用的准备很多研究都证明,“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这些游戏中,玩具可以给孩子另一个视角,让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孩子存在着不合群的现象,他们往往喜欢独来独往,而不愿意或者是不善于与同龄的孩子交往,并进而导致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因此父母们为此感到很是着急。
那么如果孩子不合群,父母该怎么办呢?一、要了解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在家中养成的唯我独尊的习惯导致了孩子的自傲,而使得孩子不高兴与同龄孩子交往。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而很多家长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是“把学习成绩搞好”,而对孩子的人格、品质、道德、素质等方面却放松了教育和培养。
孩子在家中就养成了“颐指气使”、“吆三喝四”的不良习惯。
所以,他在与其他孩子相处过程中,也有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意识。
当别的孩子不听其使唤时,他就不高兴再与那些孩子交往。
●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夸奖别的孩子,而使得自己的孩子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而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往。
●孩子自己的学习不好或者存在某些方面的缺点而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扬和肯定,或者在学校也因为经常违反纪律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因而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
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而不敢与同龄的孩子交往。
●家长本身就不善于与别人交往,使得孩子也不希望与其他同龄的孩子交往。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变得是那么的遥远,交流和沟通是如此的少得可怜。
即使是对门住了好几年的邻居也彼此不认识。
家长的这些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性格。
二、了解孩子不合群的危害孩子不合群的性格到底有哪些危害呢?●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养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孩子正常的心理包括“学习心理”、“社交心理”、“法律心理”等,而其中的“社交心理”又是孩子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可以这样说,如果孩子没有一个正确的社交心理,那么孩子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健康心理。
●容易使孩子产生孤僻心理。
孩子不愿意与社会交往,其实就是孩子孤僻心理的一种表现。
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那么孩子的这种孤僻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到“冷漠心理”,甚至是“仇视心理”和“报复心理”。
孩子在家凶在外面怂是什么原因
孩子在家凶在外面怂是什么原因:第一:孩子的成长环境单一刚接触外界环境而导致的不适应由于孩子在家庭的环境中处于被保护、被照顾的地位,而当孩子踏出家门这种地位就会自然而然的消失。
第二:家长太过于溺爱孩子由于现在物质条件的提高,很多的家庭都是好几个大人,一个小孩,所以孩子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大人都是顺着孩子来的,在家里被满足着宠着,孩子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
在外面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满足自己的要求,不能适应这种情况。
第三:孩子不善于社交父母经常担心孩子在外不安全,所以时常不允许孩子出去玩。
久而久之,孩子也开始不愿意和外面有交集。
由此孩子会越来越内向,觉得和同龄人相处困难,情绪无处发泄,转而会产生对父母的不满。
第四:孩子没有安全感有些孩子很容易感到“怕”,在遇到陌生人、陌生事、陌生环境的时候,孩子总是眼神躲闪,容易受惊,不敢参与。
但是一到一个他熟悉、信任的地方,他就跟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孩子在家凶在外面怂怎么办?1、过度溺爱不可取之前我见识过溺爱而不自知的家长,说没“祸害”别人就行你管那么多,这就是打着爱的名义毁孩子的典范,希望大家都能清醒一点,明白什么是惯子如杀子。
2、多带孩子与同龄人接触很多窝里横的孩子只敢在家小霸王,出门反而容易被欺负,交际能力差。
这是因为常年躲在家庭的避风港中,习惯被照顾,缺乏成长的机会。
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以适应不同的关系模式,也利于以后的人际交往。
3、统一教育方法家长们请统一好教育理念再施行,避免你这边严格要求,那边拆台继续溺爱,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方法早就被淘汰了,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们要统一认知不要自相矛盾。
4、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爱、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我们可以试着来调整一下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要过分的去溺爱孩子,不能事事都表扬孩子,使孩子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容易超估自己的能力,而不再努力。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小仇(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仇,男,10岁,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小仇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在学校里,他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导致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在家里,他很少与父母沟通,父母对他的教育也感到困惑和无助。
二、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小仇的父母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他的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
他们常常用严厉的态度对待小仇,导致他产生了逆反心理。
2. 缺乏亲子沟通小仇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这使得他感到孤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3. 学校教育问题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应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小仇在学校里得不到关注,导致他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家庭教育指导方案1. 调整家庭教育方式(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父母要多关心小仇的生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尊重他的选择。
(2)用爱心和耐心对待孩子。
父母要避免用严厉的态度对待小仇,多鼓励、多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鼓励小仇自己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 加强亲子沟通(1)每天安排固定时间陪伴小仇,与他分享彼此的生活,增进感情。
(2)倾听小仇的心声,尊重他的意见,让他感受到被重视。
(3)鼓励小仇与父母分享学校生活,关心他的学习和成长。
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1)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和冲突。
(2)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4. 支持学校教育(1)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仇在学校的表现。
(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支持学校教育。
(3)关注小仇的学业,与老师共同制定学习计划。
四、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教育指导,小仇的变化明显。
他开始主动与父母沟通,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在学校里受到了同学的欢迎。
父母也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孩子不愿意与我交流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与我交流怎么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的交流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情感连结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家长都会面临孩子不愿意与他们交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为何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以及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一、了解孩子不愿意交流的原因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信任感:孩子可能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或者他们的话语会被父母用来指责或批评。
2. 压力过大: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面临着学业、社交等多种压力。
他们可能觉得无法与父母分享这些烦恼。
3. 影响力外部化:与同龄人的交流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具吸引力,他们可能觉得父母无法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
4. 缺乏沟通技巧:有些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者他们感到说出来也无济于事。
二、改善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尽管面对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的问题可能令人沮丧,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善沟通,增加孩子的愿意与我们交流的机会。
1. 倾听和尊重:在与孩子交流时,我们需要真正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不要轻易否定或批评。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时,他们才会更乐意与我们交流。
2. 创造开放、安全的环境:为了鼓励孩子交流,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可信赖的环境。
孩子需要确信他们的表达不会引起父母的愤怒或指责。
通过建立亲密关系、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信任。
3. 与孩子共同度过时间:与孩子共同度过休闲时间或进行共同兴趣爱好的活动是增进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这些放松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打开心扉,与父母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经历。
4. 避免过多干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切记避免过度干涉或控制。
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学会自己的选择和决策,这样他们更愿意与我们交流。
三、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除了改善交流环境和方式外,运用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也能够促进与孩子的交流。
1. 开放性问题: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孩子用更多的词语和句子回答,避免只能回答“是”或“否”的封闭性问题。
典型家庭教育案例剖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孩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
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位公务员,家庭条件中等。
小明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但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父母关注的焦点。
二、家庭教育问题1. 父母教育观念不当小明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他们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孩子才能有好的未来。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他们过分强调学习,导致小明在课余时间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 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在家庭教育中,小明的父母采用了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他们经常因为小明的一些小错误而责备他,甚至动手打他。
这种教育方式让小明感到压抑,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
3. 家庭氛围紧张小明的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因为工作压力和琐事争吵。
这种紧张的氛围让小明感到恐惧,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观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父母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观念导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育方式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父母采用了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导致小明产生了逆反心理。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影响了小明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他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
3. 家庭氛围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争吵。
这种氛围让小明感到恐惧,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四、改进措施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2. 改进教育方式父母要改进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避免过度严厉和打骂。
3.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争吵,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性格孤僻的孩子的原因
性格孤僻的孩子的原因:1、个人因素:当孩子本身属于内向、慢热并且不善于表达的性格时,在群体活动中就属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会表现的比较孤僻。
不善于与人交谈导致不善于与人群进行集体活动。
另外,如果儿童本身存在口吃等语言表达的疾病,由于自身与正常人产生的区别而引起行为孤僻。
2、幼年时的创伤经验影响:小孩子的行为是一步步养成的,如果他们曾经遭受父母的粗暴对待、同龄人的欺负嘲讽等,遭遇了不良体验,会让孩子产生消极心理。
同时家庭温暖和关爱的缺失,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变得自卑冷漠,不轻易相信他人。
3、家长的教育方式:儿童性格孤僻有时也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在和你说一个事情时,由于言语表达不对或者出现错误表达,你的疾言厉色让孩子不敢再与你交流,于是开始沉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说话、孤僻的性格。
4、过分依赖网络或电子设备:随着电子通讯的快速发展,大家都习惯通过网络来进行沟通,淡化了自己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开始和家人、朋友、社会疏远,交流功能和技巧出现退化,逐渐地出现孤独不安、自我评价降低等问题。
改变孩子性格孤僻的措施:1、让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让孩子多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通过活动来改善孩子的性格缺陷,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孩子迈出去,积极和他人交流,不要害怕被人拒绝。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有关人际交往的书籍,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克服困难,让孩子感受到关怀。
2、多表扬孩子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听见别人夸自己,你越夸他,他的行为就越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比如家长带孩子去串门,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说:“姐姐说,你特别乖,很喜欢和你玩,下次还叫你去玩”,“婆婆说,你很聪明哦”。
孩子在听见这样的话时,内心是愉悦的,当下次再接触他们时,就不会特别排斥,会表现得更好,以得到表扬。
在无形中拉进了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3、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儿童由于语言发育迟缓,常常不愿说话,更别说与人沟通交流了,但语言是孩子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家长可以从这方面入手,给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和环境。
如何纠正孩子的两面性行为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这不吃,那不吃的;在幼儿园听话又勤快,能主动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的,还能关心、照顾小伙伴,可到了家里,不仅什么活都不干,还非常淘气、任性。
“两面性”的产生,最大的成因是父母无原则的“溺爱教育”造成的。
父母对幼儿要求不严,犯了错也不教育;对幼儿保护过度,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各种能力发展的机会;再有,就是忽略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老师教育幼儿早上要按时起床,自己的衣服自己穿,父母为了省时省事,急着上班,赶紧替他穿好;老师教育幼儿自己吃饭,父母却嫌他慢或撒了饭,又急不迭地端起碗筷喂他,总之,老师在园千句教,不抵父母无原则的一句话。
如此种种,使幼儿错误地认为“一切本该如此”,从而导致了在园乖巧,在家不听话;在园助人,在家自私;在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自己的事情妈妈做等等“两面性”的表现。
对付这样的小小“两面派”,你该怎么办?一、了解孩子家园表现差异的原因1.孩子面对的人不同。
孩子在家里面对的大人有很多,除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有的再加上外公外婆,表面上看这些人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大人对待孩子都有自己的方式,面对不同态度和方式,孩子在判断时,产生了疑虑和困惑,甚至是错乱。
面对这么多人不同的关爱,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价,孩子在最初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但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揣摩,基本把握了大人们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孩子就会针对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回应方式。
比如有的妈妈说:孩子怕他爸爸,不怕我;孩子在爸爸面前都是很乖的,可是到我这里就放肆得很。
在幼儿园里,孩子面对的是老师,教师对待孩子的教育都是一致的,这样就不会影响孩子对大人的判断,孩子也不用想办法来适应大人的评价,所以孩子在每个老师面前表现都是一样的,因为老师也是一样的,一样的要求、一样的关心。
除此而外,教师对孩子的表现评价标准也是始终如一的。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孩子养成各种各样的良好习惯,而且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加以赞赏,这种赏识教育又强化了孩子的良好习惯。
青春期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的原因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青春期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源自多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心理独立性在青春期,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他们希望能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完全依赖父母。
因此,孩子可能会有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的倾向,因为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权利。
二、沟通障碍青春期孩子常常面临来自自身变化和周围环境的挑战,而与父母的沟通却可能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
有时候,孩子可能觉得父母无法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导致沟通变得困难。
三、彼此认知和理解的差异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年龄、经验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和理解上的障碍。
孩子可能觉得父母的看法和建议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从而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四、羞涩和不安全感青春期的孩子常常面临身体、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选择回避家长的关怀和询问,以避免尴尬和暴露自己的弱点。
五、社交需求和独立性冲突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开始与同龄人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并希望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认为与父母的沟通会限制他们自由和独立性,因此选择避免与父母交流。
结语在青春期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心理独立性、沟通障碍、认知差异、羞涩和不安全感以及社交需求和独立性冲突等方面。
父母需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也要努力改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建立起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关系,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
家庭关系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
家庭关系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幼儿人际交往的第一个学校,家庭环境对幼儿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关系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探索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以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
一、影响幼儿人际交往的家庭关系因素1. 家庭亲密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对幼儿的社交能力有着直接影响。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幼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往往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表现出友善、合作和乐于分享的特质。
相反,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和支持,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幼儿可能会感到不安和孤独,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攻击性、自卑和退缩的行为。
2. 亲子沟通方式亲子沟通是家庭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社交技巧。
通过与父母的交流,幼儿可以倾诉内心的感受,得到合理的引导和支持,学会与他人交往和解决问题。
然而,如果家庭中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例如父母过分强调命令式言辞,不注重倾听幼儿的意见和感受,幼儿可能会感到被忽视和不被重视,影响其自我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1. 父母的陪伴和关注父母是幼儿最重要的依靠和榜样。
父母应尽量减少工作压力和社交娱乐活动的干扰,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游戏、交流和互动。
通过陪伴和关注,父母能够加深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家庭规则的制定和落实家庭规则是建立家庭秩序和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父母应当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并且要严格遵守。
通过制定规则,孩子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出良好的社交行为和习惯。
3. 模范示范家庭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和言行对孩子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展现出理解、宽容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家庭教育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塑造孩子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个人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孩子将来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塑造了孩子的人际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人,他们的言行和价值观念会深刻地影响孩子。
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友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良好品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人际价值观;相反,如果父母缺乏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孩子可能也会对他人缺乏尊重和关心。
二、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有效的沟通基础之上。
父母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倾听他人、表达自己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父母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建议,孩子就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反之,如果父母缺乏倾听和回应孩子的能力,孩子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交技巧产生影响在家庭中,孩子可以通过与兄弟姐妹相处、与父母一起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学习社交技巧。
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分享、宽容等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逐渐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相反,如果家庭环境缺乏合作与分享的氛围,孩子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和冷漠。
四、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冲突处理能力产生影响在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与他人产生冲突的情况。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引导和示范来教会孩子如何处理冲突。
如果父母以身作则,以理性和友善的方式解决冲突,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冷静与妥协;相反,如果父母在处理冲突时过于暴躁和冲动,孩子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导致与他人产生纷争。
五、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是孩子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孩子的早期成长阶段,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摆脱传统观念桎梏 擢升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摆脱传统观念桎梏擢升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聞。
可见,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中学阶段的孩子如果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将来走向社会怎么与人交往?本文就初中阶段的孩子不愿与人交流沟通的原因及如何和孩子交流沟通,作一些分析、探索。
标签:交流沟通尊重平等方式初中阶段,有部分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性格趋于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
他们在堂上不愿积极发言、交流;回到家里,少言寡语,也不愿和父母谈论任何话题。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与人交往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当下,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的孩子为数不少,令人担忧。
人的一生成长,关键在两个时间段。
3~5岁,是孩子教育启蒙和性格形成期,也是孩子“被动记忆”和早期“主动记忆”时期。
这个时期,如果家长对孩子吼过、骂过、打过,伤害过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建立起对强权、对权威恐惧的个性,丧失了自信心。
13~15岁,是孩子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叛逆是其重要的特征。
孩子对幸福、荣辱、苦乐、道德、审美等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基本看法,而这些价值取向和家长传统育人观念往往格格不入,有些自以为是的家长以自己的经历、经验强迫孩子服从,必然遭到孩子的反抗、对立,往往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孩子有极强的模仿力,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时是靠模仿大人逐步建立起来的。
因此,家长应从自身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个开朗、健谈的人,积极与孩子沟通,因为身教胜于言教!可见,解决与孩子交流沟通这一难题,离不开家庭教育。
我们通过家长会、主题班会、班委会竞选、个别谈心等形式,在转变传统观念、改变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效果较为显著。
一、家长应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不应说一不二,应该与孩子平等交流,共同成长。
家长才能体会到共同进步的喜悦,其乐无穷。
最顶尖的人才往往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环境下自然生成的。
有了明主、宽松的家庭氛围,孩子才敢于畅所欲言,形成健全的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气质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闭式的教育所致。
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把电视机当保姆,与玩具、游戏机和小人书等为伴,不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担心与别的孩子一起会产生矛盾,甚至会染上坏习气,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又不让我和别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养在笼子里的两只小鹦鹉作为我的伙伴了。
”这样下去,天长日久,孩子也成了笼中之鸟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
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
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
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
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
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
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
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
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
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
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
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
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