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讲义年代戏剧

合集下载

第四章 5060年代的戏剧PPT课件

第四章 5060年代的戏剧PPT课件
他忠于现实主义,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写自己所熟悉的题 材,写北京城和北京人,写北京的现在和北京的变迁,充满 了对新生活的喜悦。他的剧作被称为“京华风俗戏”。其创 作活动的特点是:勤、多、好。
二、代表剧作欣赏
(一)《龙须沟》简介: 三幕话剧《龙须沟》写于1951年,发表于同年《北京
文艺》创刊号,共三幕六场,1951年在京上演时受到 欢迎和好评,老舍因此赢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 “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这个戏的题材是解放初 期北京市人民政府整修天坛附近的一条臭水沟的故事, 主题是表达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热爱之情(老舍 丰富的生活阅历、朴素的政见等。)。
北京人。他幼年丧父,家境清贫。“五四”运动后,在新文 学浪潮的激发下,他开始用白话文写作。早期(1924—1937) 的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以及《猫 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10部长篇小说和3个中、 短篇小说,代表作是《骆驼祥子》和《月牙儿》。抗日战争 爆发后,老舍进入中年,他怀着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到了重庆, 这时他创作了《残雾》、《面子问题》等9部话剧(其中有3 部与他人合作),并开笔写长篇 小说《四世同堂》(完成于 四十年代末赴美讲学期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 等。1946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1949年底,在周恩来总理 的感召下回到祖国。
二是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别是为当代戏剧舞台增 添了一个新颖感人的曲艺艺人程疯子的艺术形象。老舍说: “假如《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困为它创造 出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和他 (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 (老舍《〈龙须沟〉的人物》)
1980年秋,《茶馆》作为我国第一个出国演 出的话剧剧目,应邀去西德、法国、瑞士, 其后又去日本演出,都获得极大的成功, (在西方演出时结束时据说谢幕长达36次。 1982年拍成电影,1983年美国纽约“泛亚剧团” 上演了英语版本的《茶馆》,称誉英语戏 坛。)在西方演出后,被誉为“中国现代戏 剧的精华”,“史诗型戏剧的典范”,“远 东戏剧的奇迹”,“它超越了历史的、民族 的界限,而为今天的西方观众理解、接受。” 是可以立于世界戏剧史的典范之作。

第26章5060年代戏剧

第26章5060年代戏剧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龙须沟》、《茶馆》等。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第二幕: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茶馆》:北京的“清明上河图”
一、明净的观照:《茶馆》之于老舍的意义
王利发
观察者——叙事功能——知人论世
第三节 《关汉卿》
• 主题:为民请命、铜 豌豆精神 • 结构:戏中戏。《关 汉卿》剧作中穿插着 《窦娥冤》的写作、 演出、遭遇。 • 特点:话剧加唱。 • 缺点:把关汉卿过分 政治化了。
• 成果:第四种剧本 • 突破“人性”“人道主 义”的禁区,描写人的 道德情操与爱情生活, 塑造真实的人物。 • 突破不准“暴露”的禁 区,大胆干预生活,揭 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 重矛盾和冲突。
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
• 《同甘共苦》(岳野)
–1957年1月由中央实验话剧院首演,孙维世导演。
• 《洞箫横吹》(海默)
2、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重点:对复杂剧目进行改编甚至是重编。1956年昆曲《十五贯》 (浙江昆剧团)“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开启了“清官戏”的热 潮。《连升三级》(高甲戏)、《百岁挂帅》(扬剧)、《西厢记》、 《牡丹亭》、《桃花扇》等等。 这一时期还开始了新戏的创作。两个方向:一是历史剧创作,如 吴晗的《海瑞罢官》、田汉的《谢瑶环》等,另一个是现代革命戏 (尤其是现代京剧)创作,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 浜》、沪剧《罗汉钱》、《芦荡火种》等等。
贵妃醉酒
梁祝
十五贯
(三)、改编的思路与方法
• 指导方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 思想要求:健康、进步、美丽 • 方法:净化处理 《梁祝》: “远离身体的爱情神话” “十八相送” 《白蛇传》:消除白素贞的妖气,突出美丽 一面。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为题材,直接表达诗人对当前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情 感态度,是对政治观念的演绎。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1950、1960年代的戏剧:概述

1950、1960年代的戏剧:概述

(一)建国初期:多幕剧的发展
刘沧浪等的《红旗歌》 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 夏衍的《考验》 陈其通《万水千山》 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
(二)1953—1957,独幕剧的发展
1953年,《剧本》月刊举办独幕剧征稿评奖活动。 重要作家作品:孙芋的《妇女代表》、何求的《新局长 到来之前》、鲁彦周《归来》、陈桂珍的《家务事》等。

3、“京剧”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革命现代京剧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重大突破,不 仅使中国戏曲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戏曲 审美观念发生了一场革命,这正是京剧革命现代戏、乃至整 个戏曲现代戏能在戏曲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局限:文艺与政治?文学性,艺术性?
二、当代话剧的发展
1950、1960年代戏剧概述
当代戏曲的改革 当代话剧的发展 当代歌剧的发展 “第四种剧本” 中国现代戏剧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李祖德课件,版权所有
戏剧:戏曲、话剧、歌剧,电影剧本 当代戏剧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1949—1957 第二个历史时期:1958—1976 新的历史时期:1977——
(2)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
第一,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 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第二,随着写实布景的采用,是话剧的分场、分幕制得以在戏剧 中施行,使戏剧情节的集中性得以增强,从而使原来以时空不固 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第三,依据“现实主义”原则,刻画人物性格,打破生、旦、净、 末、丑等角色体系,脸谱化不得不取消。这种现代人物的描写方 法与写实布景相结合,自然不能不引起对程式化动作的重新选择 或创造,从而使传统的表演体制被彻底突破; 第四,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感受、情绪和个性,歌剧和交响 乐的经验被引进,于是更具表现力的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 音乐被创造出来,原来“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也由此发生了重 大的变化。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未来热爱生命19681968年年北京北京二五六十年代代表诗人二五六十年代代表诗人1郭小川郭小川191919191976197611创作阶段创作阶段19551955年郭小川创作年郭小川创作楼梯式楼梯式的政治抒情组诗的政治抒情组诗致青年公民年公民表现新中国人民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艰苦表现新中国人民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艰苦创业的昂扬斗志和蓬勃乐观的精神风貌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2)生活抒情诗的特点: ①生活抒情诗开辟了一个新的抒情与想象空间, 它展示出来的新的生活气象和畅快激昂的主人 公心态,为现代新诗所未见。 ②在风格单纯、明朗、热烈的“牧歌”特色。 ③在创作方法上,借鉴民歌的一些表达方法,多 描写生活场景和细节,从而增强了抒情诗中 “写实”的叙事倾向。 ④不足之处是浅露和单调。

第六章50—70年代戏剧详解

第六章50—70年代戏剧详解

50年代前期
其一,“为政治服务”成为不容置疑的最高
原则,一切“创新”和“争鸣”都是在这个 原则之下进行的; 其二,创作基本上不再是剧作家的个人艺术 行为,而成为集体的行为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50年代前期
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以政治取代艺术,完全无视 艺术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另一种倾向是,希望在服 务于政治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多地让戏剧、电影具 有一定的艺术性。 “政治”和“艺术”之间制约与反制约的持久的矛 盾,构成了这时期戏剧、电影生存文化环境的主要 特征 实质:一方面以“主义”、教条的概念强硬地取代人 性的描写,另一方面则是艺术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 源自本能的亲近。

“现在我们的电影事业还在初创时期,如果严
格的程度超过我们事业所允许的水平,是有 害的。其结果将是窒息新的电影事业的生长” “电影剧本的标准,在政治上只要是反帝、 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而不是反苏、反共、 反人民民主的就可以。还有一些对政治无大 关系的影片,只要在宣传上无害处,有艺术 上的价值,就可以。” “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 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以极其善良性格 的戏曲应予以鼓励和推广”
《双飞碟》

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 子浪迁叠,长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红描花叶; 学士锦袍趋殿阙;浪子朱窗弄风月;虽留得绮词丽语 满江湖,怎及得傲干奇枝斗霜雪?念我汉卿呵,读诗书, 破万册,写杂剧,过半百,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珠帘 卷处人愁绝,都只为一曲《窦娥冤》,俺与她双沥苌 弘血;差胜那孤月自圆缺,孤灯自明灭;坐时节共对半 窗云,行时节相应一身铁;各有这气比长虹壮,哪有那 泪似寒波咽!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争说道青山有 幸埋芳洁。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 待来年遍地杜鹃花,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 不言别

20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20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独幕剧与“第四种剧本”
• 1、独幕剧形式的群众戏剧高潮 • 在50年代,主要在1953-1957年间,独幕剧创作相当活跃
的艺术,大量群众踊跃参与创演,形成中国戏剧史上独有 的“群众戏剧”高潮。
• 一类是在恋婚、家庭题材,注重表现新时代新社会中女性 的觉醒成长与情感心理,以孙芋 《妇女代表》、崔德志 《刘莲英》为代表;
•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 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 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 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 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老舍生活与
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页。)
声音
•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 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 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 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 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 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 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洪子诚:《中国当
人也是中国人哪!”他的话铿锵有力。 • 4,要面子的松二爷也有着自己卑微的坚守。
.
• “话剧民族化”的典范 • 一,它的典范性首先体现在活的“老北京”,浓浓的“北
京味儿”,地道的中国人,深沉的历史感。 • 二,它也突破了西方话剧的一贯写法,也没有走上戏曲化
的习惯道路,创造出一种独具“中国风”与现代性的话剧 形式。 • 1,“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 • 2,“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 • 3,“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 4,也是最核心的,饱含着悲悯和忧患之情的悲喜剧形态。
• 这些历史剧大都富有饱满的诗情、浓郁的诗意,以及鲜明 的民族化风格。

50年代、60年代戏剧共48页文档

50年代、60年代戏剧共48页文档

第二节 《茶馆》
老舍
• 他是北京人; • 他是满族人; • 他是穷人; • 他有十年在国外生活; • 他生于1899年,死于1966年。
• 三幕剧
• 三个场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统 治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 在三个场景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 另一方面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 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 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 2、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1)1949~1957: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a.对剧目进行去芜存菁的筛选 b.对思想内容进行抑浊扬清 c.创作队伍与戏剧理论的更新
(2)1958~1976: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内容上:表现现代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
形式上:
a.吸收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传统舞 美体制
第一幕 :“戊戌变法”失 败后
• 旗兵(二德子)无所事事,四处寻衅打架 • 拉皮条的(刘麻子)帮太监(庞太监)娶老婆 • 穷人卖儿鬻女 • 爱国的旗人发了几句牢骚被捕(常四爷:“我看
这大清国是要完了!”) • 新兴的资本家(秦仲义)企图“实业救国” • 裕泰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左右周旋,企图使生
意兴隆
《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
历史剧的热潮
(1)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郭沫若《蔡文 姬》《武则天》
(2)发掘历史精神以鼓舞今人:曹禺《胆剑篇》 (3)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儆后人:朱祖贻《甲
午海战》
(4)歌颂历史上某些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田 汉《关汉卿》
戏剧艺术观念的新变
三大
梅兰芳
不存在

戏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确认

体系

50—70年代戏剧散文

50—70年代戏剧散文

一、从“主情”到“主事”:建国初期散文新 变
二、散文的三度活跃 第一,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来。 第二,干预生活、揭露社会问题的特写、
报告文学创作引人注目。 第三,抒情性散文的兴起。
60年代散文在情致、格调上相对走向了舒缓与 平淡。当饱涨的激情一定程度得到缓和,“干 预”的冲动和尝试也被遏制之后,散文家们开 始比较普遍地注重文体形式的经营,形成了 “诗化”与“知识性”两种散文模式。
.
在50、6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 生产,处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
“第四种剧本” 在 1956-1957的短暂时段里, 与其他诸多文艺样式的“异动”相一致,戏剧 界也涌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干预生活的潮流。
主要有杨履方的四幕剧《布谷鸟又叫了》、岳 野的五幕剧《同甘共苦》、海默的四幕剧《洞 箫横吹》,还有赵寻的《还乡记》、鲁彦周的 《归来》、王少燕的《葡萄烂了》等。
C 独特的悲喜融合的情感色调。
◦ 《茶馆》“笑中有正”,“悲”中也常常含“笑”。
四、 “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号召, 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 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国内展开。出现了 一批与社教运动相配合的戏剧,戏剧史上称为 “社会主义教育剧”或“反修防修剧”。
历史剧集中出现于1960年前后,与50年代中后 期文学界“干预生活”的现实精神的受挫,是 具有深层联系的。
《关汉卿》 (1958年),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 成就,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关汉卿》,北京人艺演出
田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采用“六经注我” 的办法,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主 要不作为风流才子、杂剧班头,而是一位刚正 不阿、为民请命、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家。

讲义:当代戏剧史讲义

讲义:当代戏剧史讲义

当代戏剧50-70年代的戏剧(一)歌剧。

《小小画家》(1927年)是中国歌剧的启蒙形式,而《白毛女》(1954年)是中国歌剧从萌芽到形成时期的里程碑。

1957年--1966年,歌剧高潮。

《洪湖赤卫队》成为当代歌剧民族化的典范。

是继《白毛女》之后流传最广,最富有生命力,最具有群众性的歌剧。

《江姐》是1960年代最优秀的歌剧。

(文学成就最高)(二)话剧1、50年代前期,(1952年---1957年)(1)从题材上看,一是写现实政治运动,工农兵的斗争和生活场景。

歌颂生活的话剧:孙芋《妇女代表》:张桂蓉,农村新女性。

崔德志《刘莲英》:新式女青年工人;一是写“革命历史”。

《战斗里成长》(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从剧体上看,独幕剧空前繁荣。

(2)1956-1957年,“第四种剧本”出现。

黎弘:工人剧本,总是写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总是写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士兵剧本,总是写。

因此,他呼唤“第四种剧本”。

相关讨论,涉及到如何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如何表现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话剧的讽刺性和喜剧性的价值,创作题材的扩大等等。

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从生活的底蕴中发掘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主题。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海默《洞箫横吹》。

(干预生活的话剧:矛头直至那些自私狭隘、主观武断、投机钻营、道德沦丧的市侩和官僚。

《新局长到来之前》(何求)、《归来》(鲁彦周)、《葡萄烂了》)老舍《茶馆》1、其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

新旧社会对比,是他的历史观,也是他的结构方式。

主题:“旧时代的挽歌”,通过老裕泰茶馆五十年间的兴衰变迁,展示黑暗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

2、结构上,“图卷式的结构”。

多人多事的戏剧结构和渐变式的戏剧情节。

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

以三幕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戏,分别写三个时代。

26、五六十年代戏剧

26、五六十年代戏剧

第四种剧本的成就
1、突破“人性”“人道主义”
的禁区,描写人的道德情操与爱 情生活,塑造真实的人物。 2、突破不准“暴露”的禁区, 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 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1958-1962:历史剧
《蔡文姬》《武则天》(郭沫若) 《关汉卿》《文成公主》(田汉) 《胆剑篇》(曹禺) 《甲午海战》(朱祖贻) 《神拳》(老舍)
第四章 五、六十年代戏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50、60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 《关汉卿》
第一节 50、60年代戏剧概述

当代戏剧发展历史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 1949-1957 第二个历史时期 1958-1976 新的历史时期 1977——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
中国歌剧的定位
两种艺术倾向: 一、《白毛女》式

– 在戏剧上倾向于话剧,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音乐结构则采用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结合。

二、《草原之歌》式
– 在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方面都接近西洋歌剧,
说白极少而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和戏 剧性。
《白毛女》剧照
―左倾”后歌剧的兴盛
原因: 一、“反右”后作家们对历史剧的热衷。 二、中苏交恶后对民族新歌剧的重视。 特点: 一、情节结构倾向戏曲,具有传奇色彩。 二、歌唱、说白、表演并重。 三、音乐大都以民歌或戏曲音调为基础。
第四章第四章五六十年代戏剧五六十年代戏剧第一节5060年代戏剧概述第二节茶馆第三节关汉卿第一节第一节50506060年代戏剧概述年代戏剧概述第一个发展时期19491957第二个历史时期19581976新的历史时期1977一当代戏曲的改革一当代戏曲的改革次序时间内容成果19491957改人改制推陈出新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泊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19581976京剧现代戏写实分场音乐体制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二当代话剧的新变二当代话剧的新变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5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5

50年代、60年代戏剧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一、当代戏曲的改革戏曲改革贯穿整个当代戏曲史。

(一)1949—1957,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二)1958—1976,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三)1978年后,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二、当代话剧的新变(一)1949—1957年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夏衍《考验》。

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彦周《归来》。

3.第四种剧本:剧作家刘川在1956年提出。

指我国50年代中期(主要是1956、1957年)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

主要特征:一是在题材上的拓展,除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于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感情生活等等;二是突破当时话剧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套子,代之以对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三是主题大多表现人民内部矛盾。

“第四种剧本”是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剧作家勇闯禁区,大胆干预生活,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成果。

它们与同一时期出现的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深入触及社会生活矛盾的报告文学和小说一样,都是突破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较为成功的作品。

主要作品: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

(二)1958—1965年1.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等。

(P48)2.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歌剧的发展(一)主要作品:《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等。

(二)两种艺术倾向:1.《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式在戏剧上倾向于话剧,歌唱、说白交替出现,音乐结构则采用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结合。

五六十年代的话剧

五六十年代的话剧

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五十年代有老舍的创作,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历史剧的创作,然后是63年到文革之前,有革命题材的热潮。

|话剧的概况50你打你以后,重视话剧和电影的传统得到继续,戏剧和政治和社会生活直接关联的观念也得到强调,不过这段时间内创作的戏剧,除了老舍的《茶馆》以外,很少能有剧作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总体而言,表现现实生活的成功之作几乎没有,反倒是取材于历史的作品,能够保持不错的水准(这令我想起当下网文中被上级反复宣传的所谓“现实主义”……然而为网文代表的当代通俗创作,其重心仍然在幻想上面,唯有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传奇诞生的空间)。

55年之前,戏剧表现工厂农村斗争和革命历史的作品获得强调,56年到57年题材所有扩展,也开始讨论讽刺和喜剧等问题,57年有《茶馆》。

58年以后,紧密配合政治运动是对话剧等文艺的强大要求,但这些现实题材的作品由于距离政治的现实过近,所以有着很强的图解政策的特点,而历史题材和现实政治稍具间接性,保留了一定的创作空间,因而成就不低。

63年后开始准备文化革命,戏剧成为与政治运动直接关联的文艺样式,成为这一时期文艺样式的中心。

|老舍的剧作老舍在现代文学时期成就集中在小说上,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回到北京,潜心于戏剧创作,因为“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看,阅读小说也许多少有点困难,而看戏就不那么麻烦”(所以说铺开的义务教育也是零几年网文等通俗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认字真的成了一件普遍的事情)。

从50年的《方珍珠》开始,老舍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其中尤其以《龙须沟》和《茶馆》为最优,正是因为前者,老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60年代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由于政治形势剧变,并没有写完。

老舍在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有良莠不齐的状况,劣作多半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表达。

而《龙须沟》则是他找回水平的一部作品,其写旧社会政府和新社会政府对于天桥下污水沟的不同态度,写天桥下贫民市民的生活,其将老舍熟悉的市民生活重新纳入写作之中,同时也不失政治热情的表达,因此使他获得了在当代的最初声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等等
红楼梦
杨门女将
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 第一,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 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意赋形” 的传统舞美体制; 第二,吸收话剧的分场、分幕制,使 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得以增强。 第三,取消脸谱和生、旦、净、末、 丑等严格区分的角色类型。 第四,吸收了歌剧和交响乐的表现手 法,更具表现力的新唱腔、新板式和 主题音乐被创造出来。

1957年,黎弘(刘川)在《南京日报》上发表 文章,指出:“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话 剧舞台上只有工、农、兵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 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 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军的军事斗争。除 此之外,再找不出第四种剧本了。这话说得虽有些 刻薄,却也道出了公式概念统治舞台时期的一定情 况。” 作者认为,《布谷鸟又叫了》突破了当时剧坛的 公式化和概念化模式,具有独特之处,是区别于工 农兵剧本之外的“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
(1)什么是“第四种剧本”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鼓励了作家的探索。在 戏剧观念上,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持反对态度 的。主张写真实,敢于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 现人民内部矛盾。在题材选取上,主张打破框框, 扩展视野,除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外,也应当写知 识分子,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和个人生 活。
刘麻子正坐着说媒拉纤的生意,他给康六10两银 子,买下了他的女儿康顺子,转手以200两银子的 高价卖给了庞太监做老婆。 一个乡下妇人领着一个头插稻草的小妞来茶馆讨 饭、卖孩子。阔少秦仲义(秦二爷)让掌柜的轰 出去,常四爷却给她们母女要了两碗烂肉面,随 口说了句:“二爷,我看啊,大清国要完。”被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听见了,把常四爷给抓走了。 秦仲义是王利发的房东,他来茶馆是打算把房子 收回,办工厂。他依钱仗势和庞太监言语顶撞, 庞太监暗自愤恨。 茶客甲、乙正下象棋,甲说了句:“将,你完 了!”结束了第一幕,也预示了大清国的灭亡。

十七年戏剧概述

十七年戏剧概述

(2)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村生活新貌
(3)取材于抗美援朝和海防对敌斗争 (4)取材于解放前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 (5)描写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党的民族政策 (6)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3、新中国话剧的波折期 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起,时兴简单粗暴的戏剧批评和公式 化、概念化的戏剧创作。 (1)到古代和现代历史中去挖掘戏剧创作的题材。 (2)巧妙地选取反映生活的角度,避开虚夸不实。
《长征》李伯钊
《刘三姐》
2、新歌剧样式、风格的多样化
50、60年代中国戏剧概述 一、十七年的话剧创作历程 1、建国初有影响的话剧 《红旗歌》(刘沧浪等集体创作)建国后第一个描写工人生产 的剧本 《战斗里成长》(胡可等编剧)着重表现部队生活 《龙须沟》(老舍编剧)热情歌颂新中国和人民政府
2、新中国话剧的第一个丰收期 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话剧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数量有 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 (1)反映工业建设战线生活和斗争
(3)相当多的作品歪曲生活,粉饰太平 。
4、文艺政策调整后出现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5、六十年代我国话剧艺术的问题 (1)创作的取材上只追求所谓“重大题材” (2)追求“高大完美”的模式化英雄人物 (3)违背生活真实,书写莫须有的所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
二、传统戏曲文学剧本的改编和创作
1、现代戏 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创作、演出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本。 豫剧《朝阳沟》 现代京的艺术形式,创作、演出反映古代生活的新剧本。
京剧《海瑞罢官》、《谢瑶环》 3、传统戏 对多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和改编。 京剧《白蛇传》
三、中国新歌剧的发展
1、新歌剧剧本反映生活内容的广泛性 (1)反映当前现实生活 《草原之歌》任萍
(2)表现历史斗争题材
(3)根据民间传说改编

50、60年代戏剧概述与分析

50、60年代戏剧概述与分析
50、60年代戏剧概述和分 析

50、60年代戏剧概述和分 析
50、60年代戏剧概述和分 析
第五讲 50、60年代戏剧 第二节《茶馆》
• 一 《茶馆》创作和演出的历史命运 • 1957年《收获》创刊号 • 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次将由著名导演焦
菊隐指导、于是之主演的《茶馆》搬上舞台。所 以《茶馆》上演不久,便在一片惶恐的情绪中悄 悄偃旗息鼓。 • 1963年,《茶馆》二度在首都公演,再度黯然收 兵。 • 1979年,《茶馆》三度公演,才终於得到国内外 舆论的一致好评:公认《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 「扛鼎之作」。

四、当代话剧的新变
• (四)第一个时期话剧辉煌的潮头是老舍 《茶馆》的出现
• 《茶馆》不仅在三个旧时代的否定中表现 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重大主 题,而且以独特而又精巧的戏剧结构,小 说式的人物刻画,鲜明而突出的地方特色 和民族特色表现出巨大的艺术价值,成为 大陆话剧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个历史时期 • 2.1958—1976年:大陆当代戏剧发展的第
二代历史时期 • 3.1977— :大陆当代戏剧发展的新时期 • 二、主要剧体: • 戏曲、话剧、歌剧
50、60年代戏剧概述和分 析
第五讲 50、60年代戏剧 第一节 50、60年代的戏剧概述
• 三 、当代戏曲的改革 •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的主要历史任务:
50、60年代戏剧概述和分 析
四、当代话剧的新变
• (五) 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的热潮。
• 代表作: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 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 拳》,曹禺的《胆剑篇》,朱祖贻等的《甲午海 战》等
• 历史剧的类型:

五六十年代戏剧(本)

五六十年代戏剧(本)

作业:
1、结合剧情与人物,试析《茶馆》的主 题思想 2、分析《茶馆》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等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
1.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的推陈 出新。 2.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 的重大突破。
二、话剧的新变
1.1949~1957年 (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 《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 夏衍《考验》。 (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彦 周《归来》。 (3)第四种剧本:杨履方《布谷鸟又叫 了》、海默《洞箫横吹》。
(3)极其精炼而又十分个性化的戏剧语 言
首先,人物语言是个性化的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 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 谁就掉脑袋!” 其次,老舍的语言极为精炼、简洁而又生动。 “将,你完了!”“你完了”
(4)悲剧故事、喜剧样式和民族风格
2、1958~1965年
(1)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武 则天》、田汉《关汉卿》。 (2)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千万不 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歌剧的发展 《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 姐》、《江姐》等。
三、《茶馆》
(一)老舍建国以后的剧 作 《方珍珠》 《龙须沟》 《西望长安》 《神拳》等 (二)《茶馆》
(1)鲜明生动、富有深刻主题内蕴的人物形象
王利发(顺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而又胆小 怕事。 “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 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呢?” 常四爷(个人奋斗):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秦仲义(改良):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一心走 “实业救国”的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等) 《千万不要忘记》(丛深) 《年青的一代》(陈耘等)
《霓虹灯下的哨兵》 排长陈喜:
(沈西蒙执笔,漠雁 吕兴臣)
飘飘然于“香风”之中,
以“南京路上好八连” 扔掉了粗布袜,丢掉了
的事迹为素材。写人民 针线包,瞅战士赵大大
解放军一个英雄连队在 “黑不溜秋”,嫌妻子
刚刚结束了解放上海的 春妮“土里土气”,工
根据容量大小和结构特点
▪ 1949—1956 产生大量的多幕剧与独幕剧 ▪ 多幕剧:为适应时间的间隔、空间的转移
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把全部剧情分为若干幕 或场进行表演。(情节单位:幕;场)
容量较大 便于表现更为丰富的
社会生活与矛盾冲突
▪ 独幕剧:全部剧情在独立的一幕中完成。 不变换场景 时间空间受限
短小 灵活 反映生活迅速及时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曹禺 《胆剑篇》《王昭君》 田汉 《关汉卿》《文成公主》
▪ 立意:对历史人物重新评价,为历史人物 翻案;发掘历史精神以鼓舞今人;歌颂历 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及事件。
当代话剧发展(4)
▪ 1962—“文革”前 ▪ “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阶级斗争话
剧) ▪ 内容:强调“革命传统”的发扬与延续 ▪ 代表作品:
戏剧文学的分类方式有多种,根据容量大小和 结构特点,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演 方式和语言特点,可分为话剧、歌剧、戏曲等; 根据题材内容,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童话 剧、神话剧等;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和对读者 的感染作用,可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等。
第四章 50、60年代戏剧
▪ 第一节 概述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 (二)当代话剧的兴衰沉浮
英勇战斗之后,奉命在 作麻木不仁,险些落入
繁华的南京路上站岗放 女特务曲曼丽的圈套。
哨,与潜伏下来的敌人 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 思想开展激烈的斗争。
战士童阿男: 自由散漫,迷恋女友, 经不起批评,脱下军装,
离开部队。
《茶馆》(1957)内容简介:
话剧《茶馆》的三幕戏均以裕泰茶馆为 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分别选取了“戊戌变 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抗战后国民党 统治时期三种不同的社会背景。通过写裕泰 茶馆的变迁以及与这个茶馆有牵连的形形色 色人物的命运沉浮,展现了近半个世纪的风 云变幻、事态人情,鞭挞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揭示了旧时代灭亡的必然性。
老舍(“当人代民艺话术剧家发”展) (1915.02年)《龙须
沟》
▪根表据现解工放业初建党设和与人工民人政斗府争治的理,龙如须杜沟印的等真的 实《事在迹新而事创物作面新。前旧》不、同夏社衍会的制《度考下验人》民;的不 ▪解反放映前,革“命沟历史同和遭朝遇鲜与战命争运的,如陈其通的 里《全万是红水红千绿山》(第一次将长征搬上舞台)、 ▪绿 夹 破胡反布的杂可映、稠着死泥 垃的农老浆 圾村《鼠, 、生战、活斗程旧与里疯 艺变成子 人革长: 形的》象,;如安波的《春风吹 死到猫诺、死敏狗河,》、心孙地芋善的良《妇性女格代懦表弱》。为人正直 和偶然发现的 疯癫之中依然渴望“有一天,沟 死孩子抒。发”喜悦与不自臭豪,,水展又现清新,人国新泰面民貌安享太平”
560年代戏剧
精品
第四章 50、60年代戏剧
戏剧文学:
▪ 指供戏剧演出用的文学剧本。它是戏剧艺术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舞台演出的依据。
▪ 戏剧文学具有自身鲜明的审美特征: 首先,戏剧文学除了对环境、动作等作少
量提示外,一般没有叙述人语言,主要通过人物 语言塑造形象、推动情节,因此人物语言个性化、 口语化,富有动作性、文学性和潜台词;
《茶馆》人物:
▪ 王利发 ▪ 松二爷 常四爷 ▪ 秦仲义 ▪ 李三 ▪ 二德子 ▪ 马五爷 ▪ 唐铁嘴 ▪ 刘麻子 ▪ 康六 康顺子 ▪ 庞太监 ▪ 宋恩子 吴祥子
《 双 熊 梦
▪ 代怎不表可 辨剧以 黑目, 白,:豫昆剧熊曲《有《穆兰十桂五苏英贯戌挂》娟帅》尤葫芦 娄阿鼠 判死刑! 若京说剧她《不将曾相杀和人,》就要捉到真正凶手。

若黄说梅她戏确《曾天杀仙人,配也》要找到真实证据。
怎秦可腔捕《风赵捉氏影孤,轻儿率》判成死罪?
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其次,受舞台演出条件限制,戏剧文学的 人物、事件、时间、场景必须高度集中,在有限 的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内,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加 以艺术的浓缩概括,产生紧凑连贯的审美效果。
戏剧文学
同时,在戏剧文学中必须具有强烈、尖锐 的戏剧冲突,着力表现人物与人物或人物与某 种力量之间的矛盾纠葛,以及人物自身性格和 内心深处的内在矛盾。
当代戏曲改革(二)
▪ 1958—1976 ▪ 主要成就:京剧现代戏的确立与崛起 ▪ 传统演艺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局限:“随
意赋形”;分场及空间不固定;基本行当; ▪ 对传统戏曲的突破:写实布景;分场分幕,
情节集中;突出人物鲜明个性。 ▪ 代表之作:《红灯记》 《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当代话剧发展(1.1):
▪ 突破:剖析人物内心、揭示复杂人性; 干预生活,揭露矛盾 孟莳荆
▪ 作品:岳野《同甘共苦》 海刘默芳《纹洞箫横吹》 【武大1赵99寻9 《北人师约19黄99昏首后师》20华 孟 展0云 母 玉5考厚研试刘 安题杰 振】母 邦亲
当代话剧发展(3)
▪ 1958—1962 ▪ 历史剧热潮 ▪ 主要作品:
解放后恢复艺术青春
当代《上话第只剧四有种工发剧、展本农、》(兵:2“三)我种们剧的本话。剧工舞人台剧
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
▪ 1956—1957 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 ▪ “第四种剧本”剧本:我军和敌谷 鸟又叫了》时提出。
▪ 第二节 老舍的《茶馆》 ▪ 第三节 田汉的《关汉卿》
清昆 初曲
第四当场代判戏斩 曲改况革钟(不一可)啊!:不可!
朱 素 臣 传 奇
《 十▪ 五贯▪ 》▪
这支笔,千金重,
1戏 主 挖熊是这来尚9曲 要 掘4友 贷 命 龙 不9、改任兰 款 案 去 清—整革务, , , 脉 。19十 难 ,理方:5五料7。针对贯定: 传,。“ 统百 剧花 目齐 进一既就错怎放 行落然应杀算筛,下知该人得推选, , , , ,陈、丧 冤 判 为二 情 断 官出审命 在 明 清新定!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