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路由与交换》课程隶属工学类下的电气信息一级学科下的网络工程专业二级学科,是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理念《路由与交换》是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原理之后的一门对网络知识进行实践的一门课程,课程主要从计算机网络中的核心设备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使用和配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的基本构建方法、熟练掌握交换和路由设备的使用和配置。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领域的相关工作,具备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1、课程所属学科分析及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和社会生产实际中的地位及作用。

《路由与交换》所属学科为电气信息类网络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属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主要介绍实现一个局域网或者广域网需要的基础网络知识,重点介绍了组成网络的路由器、交换机的连接和配置方法,路由协议的原理和应用以及访问控制列表的实质和设计方法。

该课程的侧重点是解决局域网和广域网(LAN和WAN)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多协议安装和配置,提供一级故障排除服务并改善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

2、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本课程开设在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第四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具备《大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等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编程基础、网络分层治理概念和自学能力。

3、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分析根据《路由与交换》教学大纲及指定教材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提炼出该课程、每章、每节的框架体系,从交换技术、虚拟局域网、STP协议、路由技术、路由协议、园区网安全、NAT等方面去组织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而不求面面俱到。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预见学生会对哪些内容感到困难,在学习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课程学习要求的分析《路由与交换》是面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是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我院网络工程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开设。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课程代码:F02202建议课时数:80 学分:4.5 适用专业:计算机通信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通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设计、组建和维护中型园区网络的主要技能,包括中型园区网络结构设计、绘制网络拓扑图、规划网络地址、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配置、静态与动态路由配置、访问控制管理、虚拟局域网配置及基于三层交换的园区网实施等。

本课程以《小型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路由交换技术》、《园区网互联》课程的基础。

学好本课程可为将来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施工和维护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1.2设计思路计算机网络设计和构建能力是计算机通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而路由与交换则是让学生具备网络设计和构建能力的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计算机通信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

计算机网络按应用规模可以分为SOHO型网络、企业园区网络、广域网络。

本门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熟练熟悉企业园区网络组建过程中的需求调研、结构设计(拓扑图绘制)、设备连接、地址规划、网络设备的配置能力,同时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及网络通信的基本理论。

这些都是网络系统设计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计算机通信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计算机通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网络项目实施”和“网络管理与维护”相关任务领域而设置的。

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依据分析会中行业专家对计算机通信专业工作领域的任务和技能分析,结合计算机通信专业课程分析会的结果。

本课程确定了以网络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一般步骤:用户网络需求分析、网络结构设计、网络物理连接、网络逻辑连接、设备配置等过程任务组织课程内容,首先摈弃了从概念、理论、定义入手的学科课程模式,代之以实际的网络工程施工过程为逻辑主线进行内容重构的工作任务型课程模式。

《软交换与NGN》课程学习指南

《软交换与NGN》课程学习指南

《软交换与NGN》课程学习指南一.本指南简介本指南包含以下内容:1.课程简介2.课程宗旨和目标3.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4.学习建议5.实时辅导答疑和互联网非实时答疑6.成绩评定7.学习进程表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共讲述七章,其中第一~五章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可选学第六和第七章。

第一章到第五章主要内容如下: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软交换的概念和特点、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络结构等;在下一代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协议栈结构、协议的主要功能和典型的信令流程等;软交换网络的主要设备的功能、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及配置的数据;下一代网络业务的特点、业务分类、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实现方式等;下一代网络业务对IP 承载网的要求,影响IP承载网的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高承载网服务质量的主要技术的原理等。

第六章介绍了软交换技术在固网智能化改造及固网端局的应用方案,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长途网、本地网的应用方案。

说明了软交换技术应用中关键设备容量的估算方法。

第七章说明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由来和特点,详细介绍了IMS的体系结构,包括IMS的层次结构、功能实体和接口协议,说明了IMS的注册流程、会话建立流程和典型业务实例,IMS与PSTN的互通方案以及IMS与软交换的关系。

三.课程宗旨和目标由于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已成为电信网络演进的主流方向。

软交换技术继承了传统通信技术中可运营、可管理的理念,同时吸收了IP网灵活、简单、开放的特点,是传统电信技术与IP技术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

软交换技术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开放的协议标准,可兼容各种接入手段,实现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与承载分离,使得提供灵活、快速、融合的业务成为可能。

软交换网络并以IP网为承载基础,能支持各种网络实体的互通和业务的互操作,支持各种运营模式,能实现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和互联网等多种异构网络的融合,代表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促进网络融合、业务整合的主要技术之一,是从事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

《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通信类专业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60 课程学分:4一、课程定位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以数据通信网络组网维护所需技术为核心,详细介绍了数据通信技术的必备理论知识和设备操作技能。

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利用数据通信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对数据网络的全面理解,了解数据网络在未来3G、NGN网络中的地位,对数据网络规划、网络组建及维护有清晰的认识。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数字通信技术及应用》《网络基础》,后续课程为《软交换设备配置与维护》《EPON技术与应用》《WLAN技术与应用》。

二、课程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掌握网络基础知识;(2)理解并掌握IP地址的分类、组成和表示方法;(3)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4)理解路由基础知识与应用;(5)掌握RIP协议的基本原理及配置实现;(6)掌握VLAN间路由技术原理及配置实现;(7)掌握OSPF协议的基本原理及配置实现;(8)了解路由在大型网络中的应用;2.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查找资料,并对文献资料利用与筛查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组织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知识迁移和继续学习能力。

(5)具有制定计划、决策及评估的能力。

(6)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2)具有团队协作能力。

(3)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理念(1)职业性及时跟踪产业发展与行业动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

将企业主流技术、企业工作流程引入课程教学,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课程组始终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

(2)实践性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开放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2、设计思路选取数据通信网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弱化实际应用不多而又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注重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标准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标准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及学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90 学时总学分数:5.5学分编制人:谢昌荣审定人:易永红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以及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路由交换技术”的课程编制。

二.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路由交换技术》是我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必修课程,是在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网络管理员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化(社会、企业、毕业生)的调研与分析,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所形成的一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路由交换技术》是与思科、华为3COM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行业认证课程平台。

根据企业对网络管理员职业岗位工作的人才需求,课程定位于中小企业网络的组建、设备的选型、设备的调试、管理维护以及技术支持等职业岗位任务。

学生必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局域网组网技术、路由交换技术等的应用开发、调试和维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熟练运用路由交换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使学生获得“路由交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应用问题以及应用路由交换技术的能力,为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后从事网络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中小企业网络的组建、设备的选型、设备的调试、管理维护以及技术支持等职业岗位技能。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达到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ch10软交换技术

ch10软交换技术
H.248 媒体 网关 软交换 H.248 H.248/MEGACO 终端
二、MGCP协议 协议
应用在MGCP终端和软 终端和软 应用在 交换之间, 交换之间,当媒体网关支持 MGCP协议时,也可以在 协议时, 协议时 也可以在M GCP媒体网关和软交换之间 媒体网关和软交换之间 使用MGCP。 使用 。
二、软交换实现的功能
①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②协议功能;③业务提供功能; 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协议功能; 业务提供功能; 业务交换功能; 操作维护功能; 计费功能; ④业务交换功能;⑤操作维护功能;⑥计费功能;⑦软交换与 其他网络的互通。 其他网络的互通。
ch10 软交换技术
§10.3 软交换网络协议
MGCP MGCP 媒体网关 软交换 MGCP MGCP 终端
§10.3 软交换网络协议 三、SIP协议 协议
该协议是在IP网络上进 该协议是在 网络上进 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 协议,主要用于SIP终端与软 协议,主要用于 终端与软 交换之间、 交换之间、软交换与软交换 以及软交换与各种应用服务 器之间。 器之间。
七、M2PA协议 协议
MTP2层用户对等适配层协议 层用户对等适配层协议(M2PA)是把 是把No.7信令的 信令的MTP 层用户对等适配层协议 是把 信令的 3层适配到 层适配到SCTP层的协议。该协议提供的传输机制支持IP网络 层的协议。该协议提供的传输机制支持 网络 层适配到 层的协议 连接上的MTP3协议对等层的操作。 协议对等层的操作。 连接上的 协议对等层的操作
§10.4 软交换网络提供的业务 二、扩展的新业务 1. 语音和数据 语音和数据(Internet)相结合的应用 相结合的应用 包括基本的PINT业务和基于 的一些扩展运用: 业务和基于IP的一些扩展运用 包括基本的 业务和基于 的一些扩展运用: 呼叫等待、点击拨号、点击发送传真、 业务; 呼叫等待、点击拨号、点击发送传真、800业务;语音 业务 短息、语音收发电子邮件、语音QQ、语音方式访问 短息、语音收发电子邮件、语音 、 Int ernet上的信息等。 上的信息等。 上的信息等 2. 各种多媒体应用 目前软交换系统能够提供的多媒体应用主要分为 以下几种方式: 会话型的多媒体业务; 以下几种方式:①会话型的多媒体业务;②信息交互 类业务; 多媒体采集类业务。 类业务;③多媒体采集类业务。 3. 用户的个性化业务 对业务的自我配置 用户的个性化业务(对业务的自我配置 对业务的自我配置) 用户能够通过用户终端或者系统提供的网页, 用户能够通过用户终端或者系统提供的网页,定 制自己的业务实现方式、业务特征和相关的业务信息。 制自己的业务实现方式、业务特征和相关的业务信息。

第十章 软交换技术

第十章 软交换技术

第十章软交换技术本章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2.了解软交换的主要协议;3.理解软交换网关技术;4.理解软交换的功能结构;5.掌握基于软交换NGN体系结构。

本章教学主要内容:一、下一代网络概述二、软交换技术基础三、软交换网关技术四、软交换的主要协议一、下一代网络概述1.NGN的基本概念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电信业务,可利用多种宽带能力和具有QoS保证的传输技术,业务与传送技术分离,用户可自由接入到不同的业务提供商,并支持通用移动性。

2.NGN的基本特征(1)采用开放式体系架构和标准接口;(2)呼叫控制与媒体层和业务层分离;(3)具有高速的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4)网络层采用统一的IP协议实现业务融合;(5)链路层采用电信级分组节点,即高性能核心路由器加边缘路由器;(6)传送层实现光联网,可透明支持任何业务;(7)接入层采用多元化的宽带无缝接入技术。

3.基于软交换的NGN体系结构图10.1基于软交换的NGN体系结构(1)接入/媒体层将各类用户接至网络,集中用户业务并送至目的地,提供各种接入手段,完成媒体格式相互转换。

功能实体包括信令网关SG、媒体网关MG、网络接入服务器NAS 、以及各类接入网关。

(2)核心传输层透明传送业务信息,可采用ATM 技术,目前共识是采用基于IP 协议、光纤传输的分组网络。

(3)控制层主要功能是完成业务呼叫的智能控制,依据业务呼叫请求控制低层网络元素对业务流处理,并向业务层设备提供业务能力或特殊资源支持。

(4)业务/应用层主要功能是创建、执行、管理软交换网络的增值业务,其主要设备是应用服务器,还包括其它一些功能服务器,如鉴权服务器、策略服务器等,也可以连接智能网的SCP 。

二、软交换技术基础1.软交换基本概念软交换技术是在IP 电话基础上产生的,思想来源于业务可编程、分解网关功能的概念。

在软交换体系中,将IP 电话网关分解为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控制器,随着标准化进展,软交换设备代替了媒体网关控制器,从而为各种业务应用提供了第三方可编程环境。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交换与路由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路由器、交换机是现代组网时必不可少的两种常用网络设备。

路由及交换技术涉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各种领域。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该课程,主要介绍路由器和交换机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以便在实际组建网络时能更好地使用设备。

本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为基础,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相关知识掌握扎实。

2、设计思路《交换与路由技术》的总体设计思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以网络集成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培养学生网络IP地址规划能力、网络设备基础应用能力、网络设备维护管理能力;以路由器基本配置、路由协议配置、NAT配置、交换机VLAN配置和SPF配置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结合思科网络工程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二合一的课程,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根据网络施工具体过程,主要分为五大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子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小组学习,每个小组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各个模块的教学和训练。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门课程建议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学分为4分。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

Company Logo
软交换技术
1.4 软交换的标准化情况
国外应用情况 英国 英国电信(BT)话音网络在本地网层面,准备开展有关软交 换的试验,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替换65%的TDM交换机。软交换的 本地试验拟选择5个节点,2个或3个设备供应商来参与试验。 比利时 比利时电信(Belgacom)认为,近期网络增容不大,计划在 2004年左右引入NGN比较适当,目前主要是跟踪技术和设备的发 展。比利时电信的技术部门在NGN方面,重点研究未来分组语音 网络的体系架构和需求,开展NGN技术培训,建立NGN实验室, 为开展现场试验进行技术准备,研究新型网络管理等。
软交换技术放弃了传统交换网络的封闭架构,转而采用相对集中的控 制核心为全网用户提供服务,通过开放的接口和通用协议,协助运营商 构造一个开放的低成本网络架构,提高业务的部署速度。软交换技术不 仅能够实现从PSTN向NGN的演进,同时也可以实现2G、3G、IMS网络的 良好兼容和平滑迁移,从而大幅减少网络迁移的CAPEX支出。
Company Logo
软交换技术
1.2软交换的优越性
软交换作为NGN的发展方向,具有充分的优越性。软交换主 要针对核心网络的交换部分,不涉及到接入网络的改造。移动软 交换的核心概念是实现了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所有的控制功 能集中在MSC-Call Server中,所有的交换功能在媒体网关(MGW) 中完成。MSC-Call Server通过标准的H.248接口完成对话务等交换 过程的控制。同时MSC-Call Server通过传统的MAP信令与HLR交互, 通过传统的BSSAP信令完成对接入网络的控制。而在MSC-Call Server之间可以通过ISUP协议或者BICC协议(当使用IP承载时)完 成呼叫的建立。软交换技术的优越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基本建设费用(CAPEX)低

软交换技术及其标准_庄振运

软交换技术及其标准_庄振运

的“冲浪”选手 ,而且也将成为未来网络向社会渗透的 主力 , 在不久的将来 , 几乎所有的设备都可以用看不 见的线连接起来 , 如同现存的无线通信网一样 , 那时 的因特网也将无处不在 。
( 6) 实现笔记本电脑与数字手机之间的链接 笔记本电脑与数字手机的链接 , 能够大大扩展其 各自的应用领域 。当用户的笔记本电脑在公文包内收 到了电子邮件时 , 与之联网的手机便会及时提醒用户 在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查看 。如果只想粗粗浏览一下内 容 , 就可以不必煞有介事地打开计算机 , 而可以在手 机的显屏上直接浏览电子邮件 。反过来在一些并不愿 使用手机的场合 , 则可以先在笔记本电脑上进行文件 和邮件的撰写和编组 ,然后用手机将它们发送出去 。 ( 7) 实现个人信息管理 个人信息管理的同步 、在掌上电脑之间或掌上电 脑和移动电话之间交换名片 ; 或是办公室电脑和家用 电脑之间交换数据 。 ( 8) 数码相机中图像的无线传输 利用蓝牙技术可以将数码相机中图片发送给其 它的数码相机 , 或者台式计算机 、便携式计算机及 PDA 等 。 ( 9) 支持蓝牙的车载电话 利用蓝牙技术 , 可以设计车载免提电话系统 , 并
务 。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 、翻译和选路 、网关 管理 、呼叫控制 、带宽管理 、信令 、安全性和呼叫 详细记录的生成等功能 。
在图 1 中 , 软交换就是位于网络分层中的控制 层 , 它与媒体层的网关交互作用 , 接收正在处理的 呼叫相关信息 , 指示网关完成呼叫 。它的主要任务 是 : 在各点之间建立关系 , 这些关系可能是一个简 单的呼叫 , 也可以是一个较复杂的处理 。软交换主 要处理实时业务 , 首先是话音业务 , 也可以包括视 频业务和其他多媒体业务 。软交换通常也提供一些 基本的补充业务 , 相当于传统交换机的呼叫控制部 分和基本业务提供部分 。 2. 2 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交换与路由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路由器、交换机是现代组网时必不可少的两种常用网络设备。

路由及交换技术涉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各种领域。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该课程,主要介绍路由器和交换机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以便在实际组建网络时能更好地使用设备。

本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为基础,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相关知识掌握扎实。

2、设计思路《交换与路由技术》的总体设计思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以网络集成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培养学生网络IP地址规划能力、网络设备基础应用能力、网络设备维护管理能力;以路由器基本配置、路由协议配置、NAT配置、交换机VLAN配置和SPF配置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结合思科网络工程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二合一的课程,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根据网络施工具体过程,主要分为五大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子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小组学习,每个小组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各个模块的教学和训练。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门课程建议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学分为4分。

交换学习手册4-软交换

交换学习手册4-软交换

下一代网络的概述
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意义; 通过学习了解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意义; 熟悉下一代网络的定义、引用的意义及网络特征。 熟悉下一代网络的定义、引用的意义及网络特征。
下一代网络的概述
1.1 NGN的定义 的定义 1.2 从不同角度来解释 从不同角度来解释NGN 1.3 为什么要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NGN 1.4 NGN的网络特征 的网络特征
资源管理
这里的资源指的是为实现端到端之间的通话所需要的诸 如端口、线路、带宽、媒体等各种硬件资源。 如端口、线路、带宽、媒体等各种硬件资源。软交换能够对 它所管辖范围内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如资源的分配、 它所管辖范围内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如资源的分配、 释放和控制,资源状态的检测和事件情况的统计, 释放和控制,资源状态的检测和事件情况的统计,设置资源 的使用门限,根据业务类型控制相应的媒体流带宽分配。 的使用门限,根据业务类型控制相应的媒体流带宽分配。此 软交换还能够控制媒体服务器上的各种媒体资源, 外,软交换还能够控制媒体服务器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为媒 体网关或智能终端提供所需媒体资源的承载连接。 体网关或智能终端提供所需媒体资源的承载连接。
呼叫控制和处理
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 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 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 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并对与呼叫相关的事 件进行处理,接收来自业务交换的呼叫控制相关信息, 件进行处理,接收来自业务交换的呼叫控制相关信息,支持 呼叫的建立和监视; 呼叫的建立和监视; 支持两方或多方呼叫控制功能,提供多方呼叫控制功能, 支持两方或员的加入、退出、隔离、 包括多方呼叫特殊逻辑关系、呼叫成员的加入、退出、隔离、 旁听和混音控制等; 旁听和混音控制等; 识别媒体网关报告的摘机、拨号和挂机等事件, 识别媒体网关报告的摘机、拨号和挂机等事件,控制媒体 网关向用户发送音信号,如拨号音、振铃音、回铃音等, 网关向用户发送音信号,如拨号音、振铃音、回铃音等,满 足运营商的拨号计划。 足运营商的拨号计划。

交换技术基础课件-软交换

交换技术基础课件-软交换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NUPT-PYF
1
SIP 消息 – 請求和回應
• SIP 網路成員依賴於SIP資訊的交互來進行通訊,消息機制基於 Client/Server方式,分為請求和回應兩類
– 請求: ClientServer – 回應: ServerClient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NUPT-PYF
SIP Registrar
Server
SIP
用戶代理
User Agent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Proxy Server
Proxy Server
NUPT-PYF
User Agent
1
SIP系統網路結構
• User Agents - 用戶代理 – 一個發起和終止會話的實體,包含兩個功能實體. • User Agent Clients (UAC) –發起SIP事務請求的功能實 體. • User Agent Server (UAS) –接收SIP事務請求的功能實 體. – UA可以是一個軟終端或者是一個支持SIP協議的電話
1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 SIP:會話發起協議
– 是IETF制定的多媒體通 信協議,它是一個基於 文本的應用層控制協議 ,獨立於底層協議,用 於建立、修改和終止IP 網上的雙方或多方的多 媒體會話

➢ RFC 3261
• Proxy Server - 代理伺服器
– 與重定向伺服器(Redirect Server)及位置伺服器(Proxy Server)有聯繫
– 為其他的客戶機代理,進行SIP消息的轉接:對收到的請求消 息進行翻譯和處理後,傳遞給其他的伺服器.

《软交换与NGN》教学大纲

《软交换与NGN》教学大纲

《软交换与NGN》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软交换与NGN课程编号:2224009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先修课程:现代交换技术,计算机通信网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当中,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自出现以来就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兴趣。

软交换技术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开放的协议标准,兼容各种接入手段,以分组技术为承载基础,支持各种网络实体的互通和业务互操作,适应各种盈利模式,已经成为促进网络融合和业务整合的主要技术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全面了解软交换技术的形成、基本原理、体制、技术、应用方案和发展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对整个电信网络的发展也会有概貌性的认识。

从而为同学们从事下一代网络的规划设计、标准制订、业务开发和维护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见课程教学内容三、课程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实时辅导3次重点和难点:具体见课程教学内容四、课程考核方式考试;平时作业3次,作业分数占总评成绩40%;期末考试分数占总评成绩60%。

五、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概述1、教学内容●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NEN的定义●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电路交换方式—分组交换方式●软交换的概念和特点—软交换的概念—NEN的特点●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络结构—下一代网络的一般结构—接入层—传送层—控制层—业务层—下一代网络中使用的协议●固定电话网向NGN的演进—固定电话网的发展历程—综合业务数字网—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步骤—固定软交换网络的结构—固定软交换网络各个接口之间采用的协议●移动电话网向NGN的的演进—移动电话网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系统现有网络的结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向NGN的演进方式。

掌握:NGN的定义,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络结构,下一代网络中各设备之间使用的协议。

现代通信网技术第七章 软交换

现代通信网技术第七章 软交换

媒体网关MG:
将各种用户或网络接入到核心网络,是各种网关的 统称,负责电话交换网的PCM流与IP网络数据包的 转换。根据所连接对象的不同,媒体网关又可分为 如下几种网关。 ① 中继网关TG:是电路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之间 的网关,主要针对传统的PSTN/ISDN的中继接 入,将其接入到ATM或IP网络; ② 接入网关AG:也称驻地网关,一般作为局用网 关,置于局端机房,接入批量PSTN/ISDN用户; ③ H.323网关:接入H.323设备; ④ 无线网关WG:接入移动网络用户。
四、软交换与NGN的关系 软交换是NGN的控制功能实体,为NGN提 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 制功能,是NGN呼叫与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交换位于NGN功能分层结构控制层面的位置。 未来VoIP的核心技术将采用软交换。
软交换适配的协议
为了实现互联互通,各种设备必须遵循共同的规范和 约定,这就是通信标准或协议。 NGN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1. 国际通信组织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 2. IETF(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nternet工程任务组 3. ETSI(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dandards 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4. 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 国 际软交换论坛)
的、提供QoS保证和大容量的统一 的综合传送平台
在呼叫建立的基础上提供额外
的增值服务,以及运营支撑。
业务层
业务控制 服务器
各类应用 服务器
软交换系统
第三方 接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交换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软交换技术课程是通信类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软交换与IMS网络架构以及软交换网络数据配置、业务开通、设备维护等相关知识。

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软交换网络设备安装、调测、维护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数字通信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
后续课程:软交换技术实训、宽带接入技术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软交换网络设备安装、调测、维护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1.知识目标
(1)掌握电信网基础知识、SPC硬件结构以及交换设备的性能指标;
(2)掌握软交换网络结构以及典型固网软交换设备;
(3)掌握软交换网络组网协议以及业务开通流程;
(4)掌握软交换网络设备维护项目及故障处理流程、常用工具和方法;
(5)掌握IMS网络结构、网元和协议。

2.能力目标
(1)能完成软交换和IMS网络组网;
(2)能完成交换设备选型;
(3)能完成软交换设备的安装调试和业务开通;
(4)能根据维护规程,完成软交换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

3.素质目标
(1)具有敏锐的网络信息意识,善于整合资源、乐于团队协作;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