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梁的正应力)说课

合集下载

建筑力学_结构第四章_应力和强度

建筑力学_结构第四章_应力和强度

§4-2 弯曲时的正应力
变形的几何关系 纵向纤维线应变变化规律: 变形前: a b o 1o 2 d x ab ( y )d 变形后:
o 1o 2 d x d
ab的伸长量:
S ab dx ( y )d d yd
ab的线应变:
3.分别求a、b、c三点正应力
a=MCya/Iz=1MPa(拉) b=MCyb/Iz=0, c=MCyc/Iz=1.5MPa(压)
§4-2 弯曲时的正应力
危险截面: 最大弯矩所在截面 Mmax 横力弯曲时最大正应力 危险点:距中性轴最远边缘点 y max
m ax
M
m ax
y m ax
max
M Wz
W
z
b I
z
h 2

12
h h 2
3

b 6
h
2
§4-3
梁的正应力强度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选择抗弯模量大的截面 z
W
z1

D
32
3
D
a a z

D1
4
2
a 时,a
bh 6
2
2
R ; ( D1 / 2 )
3
2
W
z2


(
R)
6
1.18 W
受载后
P
a´ c´
P
平面假设:纵向纤维变形相同,原为平面的横截面在变形后仍为平面。 均匀材料、均匀变形,内力当然均匀分布。 2. 拉伸应力: P

N

N A
轴力引起的正应力 —— : 在横截面上均布。

建筑力学_结构第四章_应力和强度

建筑力学_结构第四章_应力和强度

o1o2 = dx = ρdθ
)dθ −ρdθ = ydθ
ab的线应变: ab的线应变 的线应变:
∆S ydθ y ε= = = dx ρdθ ρ
§4-2 弯曲时的正应力
• 物理方面 弹性) 物理方面(弹性 弹性
σ = Eε =
Ey
ρ
静力平衡关系 (合力矩定理、合力定理 合力矩定理、 合力矩定理 合力定理)
§4-2 弯曲时的正应力
正应力公式的使用条件及推广
正应力公式只能用于发生平面弯曲的梁; 正应力公式只能用于发生平面弯曲的梁 材料处于线弹性范围内; 材料处于线弹性范围内 对于具有一个纵向对称面的梁均适用; 对于具有一个纵向对称面的梁均适用 可推广应用于横力弯曲时梁的正应力计算. 可推广应用于横力弯曲时梁的正应力计算
工程构件,大多数情形下,内力并非均匀分布,集度的定 义不仅准确而且重要,因为“破坏”或“失效”往往从内力集 度最大处开始。 2. 应力的表示: 应力的表示: ①平均应力: 平均应力: ∆P M ∆A
ΔP pM = ΔA
②应力: 应力:
p = lim
∆A → 0
∆ P dP = ∆ A dA
③应力分解为: 应力分解为: 垂直于截面的应力称为“正应力” 垂直于截面的应力称为“正应力” (Normal Stress); )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采用合理截面形状
原则:当面积 一定时 一定时,尽可能 原则:当面积A一定时 尽可能 增大截面的高度,并将较多的材 增大截面的高度 并将较多的材 料布置在远离中性轴的地方,以 料布置在远离中性轴的地方 以 得到较大的抗弯截面模量。 得到较大的抗弯截面模量。
Mmax ≤ Wz ⋅[σ ]
q=3.6kN/m 矩形(b×h=0.12m×0.18m)截面木梁 A L=3m

《建筑力学课件:梁的基本理论与分析》

《建筑力学课件:梁的基本理论与分析》
建筑力学课件:梁的基本 理论与分析
在建筑力学课件中,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将深入研究梁的类型和形状、 受力特点、曲率和挠度、支座反力以及受弯、剪力和扭转设计。
梁的类型和形状
梁的分类
梁可根据形状分为简支梁、悬臂梁和连 续梁。
梁的形状
梁可以是矩形、T型、I型、C型等多种截 面形状。
关键考虑因素
选择梁的类型和形状要考虑荷载情况和结构要求。
通过剪切强度验证,判断梁是否具备足够的 抗剪能力。
梁的扭转设计
1
扭转力
梁在受到扭转力作用时,产生截面的
扭转刚度
2
扭转变形。
扭转刚度是描述梁抵抗扭转变形能力
的参数。
3
扭转设计
通过选择合适的截面形状和材料,确 保梁具备足够的抗扭转能力。
梁的支座反力
支座类型
梁的支座类型包括简支、受约 束支座和悬臂支座等,每种类 型对应不同的反力。
反力计算
通过平衡和力的关系,可以计 算出梁的各个支座反力。
反力图
反力图是一种图示支座反力的 图表,有助于直观理解梁的受 力情况。
梁的受弯设计
设计原则
梁的受弯设计要考虑受力极 限状态和使用极限状态,确 保梁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设计步骤
受弯设计主要包括荷载计算, 截面选型,受弯强度验证等 多个步骤。
截面设计
根据承载能力需求,选择合 适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满足 梁的受弯刚度和强度要求。
梁的剪力设计
剪切力 抗剪强度 剪切验证
梁受到的剪切作用力,会产生横向的剪应力。
根据剪切力大小,选择合适的截面形状和材 料,满足梁的抗剪强度要求。
梁的受力特点
1 弯曲力
梁受到弯曲力,产生正 弯曲和负弯曲。

建筑力学说课

建筑力学说课

五、培养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提高技能为核心
教师角色由权威型向伙伴型转换: 多样化,个性化的交互式学习
培养模式
学生地位由被动听讲向主动参与转变: 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和解惑者
教学过程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 启发学生掌握生产技能为主, 理论辅助支撑
对理论知识评价向解决实际问题评价转变 注重考查实际的生产技能兼顾综合素质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培养目标
1.专业岗位技能 熟练掌握建筑结构设计需要的力学知识,能迅速
准确找出结构受力点的最不利位置; 熟练掌握常用的房屋建筑和工业厂房的结构形式
及简化的结构计算; 熟悉PKPM/探索者/理正等常用国产优秀软件对建
筑结构进行计算并能验算其准确性和优化计算; 熟悉掌握建筑工程常用构件的各种轴心、偏心计
建立“面向对象”的教学模式,育知识技能于任务 之中:倡导“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以完成实际工程中某项或综合的测量、设计、施工等 具体任务为载体,把知识技能包含在某项具体的建筑 工程任务懂打包传授。
八、实验实训条件
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试验实验室等 建筑工地的材料检测、现场试验等
校外建筑工地实习、设计单位学习基地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理论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①明确数控编程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常用数控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
序号
实践教学
1 对杆件进行轴向拉压、弯曲、扭转等破坏试验
2 识别梁、板、柱、桁架、拱、刚架等结构形式 3 对生活中的结构进行模型抽象并画出计算简图 4 识别生活中常用的超静定结构和习惯做法 5 用计算机编程和成熟软件计算结构内力
扎实的专业 基础知识
生动活泼的互 动教学方法
贯穿始终的 “学以致用”

第九章 梁的应力

第九章 梁的应力

38
第二节 梁的切应力、切应力强度条件
◆例题
例 7 : FS = 15 b = 120 mm,d 20 mm, yC
= 45 mm。试求 :tmax ;腹板与翼
缘交接处切应力 ta
解:
Sz ,max
d (d
b 2
yC )2
9.03 105
b(h02 h2 ) 2d (h2 4 y2 )
第九章
37
第二节 梁的切应力、切应力强度条件 ◆ 梁的正应力与梁的剪应力比较
s max

Fl bh2

6Fl bh2
6
t max

3F 2 bh
s max t max

6Fl bh2
2bh 3F

4
l h

第九章
当 l >> h 时,smax >> tmax
E
ymax

2. 应力计算
第九章
D d 0.701m
22
ymax
d
2
1.0 103 m
s max

E
ymax


285 MPa
10
第一节 梁的正应力、正应力强度条件
静力学方面
ysdA M
A
联立求解得:
E y2dA M
A
1

M EI z
结 论:
中性层曲率:
22
ymax
d
2
1.0 103 m
s max

E
ymax


285 MPa
3. 弯矩计算
1 M

建筑力学说课

建筑力学说课

《建筑力学》说课稿一.课程设置1.课程定位建筑力学是研究结构和构件承载能力的学科,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几部分内容。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设计的原理并具备一定是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计算能力。

从而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及实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工程造价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类建筑施工,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也经营等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和资料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中实用,够用的原则,选择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特点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王渊辉主编的《建筑力学》一书作为教材。

3.课程设计建筑力学主要研究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强度是指结构抵抗破坏的能力,刚度是指结构和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稳定性是指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建筑力学的任务,就是在保证构件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材料和截面形状尺寸,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从而使结构达到既经济又安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目标,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建筑力学基本概念,平面一般力系,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与扭转,梁的弯曲,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压杆稳定等。

1.课程重点是力系的平衡及求解支座反力的方法,杆件在轴向拉伸(或压缩),弯曲时的强度计算;梁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

2.课程难点是求解结构支座反力的方法,杆件在轴向拉(压),弯曲时的强度计算;内力图的绘制。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建筑力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10-1-1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精)

10-1-1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精)
② 横向直线变形后仍然为直线,只是相对地转动一个角度。 ③ 纵向直线与横向直线变形后仍然保持正交关系。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根据所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对梁的内部变形情况进行推断, 作出如下假设:
① 梁的横截面在变形后仍然为一平面,并且与变形后梁的轴 线正交,只是绕横截面内某一轴旋转了一个角度。这个假设称 为平面假设。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3. 惯性矩和弯曲截面系数的计算
几种常见简单截面如矩形、圆形及圆环形等的惯性矩Iz和 弯曲截面系数Wz列于表10中,以备查用。由简单截面组合 而成的截面的惯性矩计算,见附录Ⅰ。 型钢截面的惯性矩和弯曲截面系数可由型钢规格表查得。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4. 横力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10-1 梁弯曲时的应力
10-1 -1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剪力和弯矩是横截面上分布内力 的合力。在横截面上只有切向分 布内力才能合成为剪力,只有法 向分布内力才能合成为弯矩 (图)。因此,梁的横截面上一
般存在着切应力和正应力,它 们分别由剪力FS和弯矩M所引起
的。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27.2 106 Pa 27.2MPa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cB

M
B
y 2
Iz

4 103 N m 8.8 10-2m 7.6410-6 m4
46.1106 Pa 46.1MPa
综合以上可知,梁的最大拉、压应力分别为
tmax=tC=28.8MPa cmax=cB=46.1MPa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建筑力学第三版微课教案

建筑力学第三版微课教案

建筑力学第三版微课教案第一节,引言。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建筑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静力学和动力学性质。

建筑力学的学习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建筑结构设计和分析的基础,也是建筑工程实际工作中的必备知识。

为了更好地教授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我们设计了建筑力学第三版微课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教学目标。

通过本微课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建筑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静力学和动力学性质;3. 熟练运用建筑力学的基本方法和公式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分析。

第三节,教学内容。

本微课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3.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分析;4. 建筑结构的振动分析;5. 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分析实例。

第四节,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建筑力学的整体认识;2. 例题演练,通过举一些典型的建筑力学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建筑结构案例,帮助学生将建筑力学理论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第五节,教学评估。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课堂测验,每节课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2.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建筑力学相关的作业,检验学生对建筑力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建筑力学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六节,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教授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课件,准备精美的建筑力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2. 教材,准备权威的建筑力学教材,供学生参考和学习;3. 实验设备,准备一些建筑力学实验设备,帮助学生进行实验学习。

建筑力学说课

建筑力学说课
1
《建筑力学》说课内容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二、教学资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方法 六、考核方式
七、改革方向 2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01
课程性质
02
课程地位
03
教学目标
04
教学重难点
05
课时分配
3
课程 性质
《建筑力学》是高职院 校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重 要的课程,是建筑工程 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 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 心地位 。
13.1结构变形及位移
13
静定结构位移 13.2单位荷载法及图乘法
计算
13.3互等定理
1.能够计算结构的变形。 2.熟练运用单位荷载法求结构变 形。 3.熟练掌握图乘法求结构位移。
26
教学过程框架设计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教学内容名称
学习目标
学时:10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平面体系自由度和约束. 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 平面体系的几 组成分析方法.
1. 明确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2.理解并能叙述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 3.能够准确地对常见的平面体系进行几何组成
分析。 4.举例说明多余约束。
教学方法
讲授,引导,多媒体,讨论
学生活动
听讲,练习,讨论
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作业
作业
习题
教学资源
教材,电子教案,配套的多媒体
27
2.实验项目设计
实验一:材料的拉压实验 实验二:工程结构静载试验
以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准 确的力学基本 概念,熟悉基 本原理和基本 方法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建筑力学》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建筑力学的知识去分析工程实际中的有关问题并为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学习准备条件。

2、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建筑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破坏平衡条件。

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计算能力。

初步掌握杆件体系的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

掌握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使所设计的构件即安全合理,又经济实用。

3、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

对电视中专工民建专业的学员,其基本要求为:(1)(1)初步具备将简单的杆件结构简化为计算简图的能力;(2)会从简单的物体系中选取脱离体并画出其受力图;(3)能熟练地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4)能熟练地分析单个杆件的内力并绘制内力图;(5)会运用强度条件进行单个杆件的截面选择和强度校核,并能进行刚度和稳定性校核;(6)能分析简单结构的几何组成,确定超静定次数;(7)了解平面静定结构的受力性能;(8)会用图乘法计算简单结构的位移;(9)初步掌握力法、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10)具备材料力学试验的初步知识。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在建筑力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数学、物理等先修课程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中应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必要的复习,并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在后续课程中,建筑力学又是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和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建筑力学》课程分上、下两册。

上册为第一篇: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主要讨论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是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第二篇: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建筑力学说课讲稿

建筑力学说课讲稿

《建筑力学》说案一、课程介绍(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门课程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通过广泛调研,本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其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程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标准,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而《建筑力学》就是此课程体系下的一门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教授学生一定的结构受力分析、结构验算的技能,从而胜任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员等相关的岗位。

我们培养的不是搬砖工,而是能够结合力学知识胜任工作岗位的工程师。

(2)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将实际结构简化为理想模型,受力分析,研究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关系为了更好的学习《建筑力学》这门课,要求学生对《高等数学》、《建筑材料》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又为后续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课程学习服务。

(4)课程教学目标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1)有较明确的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3)掌握应用平衡方程求解杆件及结构的平衡问题4)掌握常见简单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方法5)掌握常见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方法6)掌握常见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1)初步具备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力学问题能力2)具有材料力学实验能力;(3)素质目标1)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2)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

3)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数理知识欠缺,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2)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

梁的应力及强度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建筑力学)

梁的应力及强度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建筑力学)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弯曲正应力是控制梁弯曲强度的主要因素
max
M max Wz
[ ]
设法减小梁内的最大工作正应力,提高梁的承载能力,提高梁的弯曲强度。
1.改善梁的受力情况,以降低最大弯矩Mmax的值; 2.采用合理的截面形状,以提高Wz的数值,使材料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1.降低最大弯矩Mmax的措施 (1)合理布置荷载作用位置及方式
My2
cmax IZ y2 c t max My1 y1 t
IZ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3.采用等强度梁(合理设计梁的外形)
在工程实际中,常根据弯矩沿梁轴的变化情况,将梁相应设计成变截面的。 横截面沿梁轴变化的梁,称为变截面梁。
等强度梁——各个横截面具有同样强度的梁。
=M (x) max W (x)

W
(
x)=
M (x)
(2)采用W/A值大的截面形状 直径为h的圆截面
高为h宽为b的矩形截面
h 3
W 32 h 0.125h
A h 2 8
4
W
1 6
h
0.167h
A bh 6
高为h的槽形或工字形钢截面
W (0.27 ~ 0.31)h A
从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可知:当距中性轴最远点处应力达到相应许用应力时,
中性轴上或附近的应力分别为零或较小,这部分材料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故应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2. 采用合理的截面形状 合理截面形状——指用较少材料获得最大的Wz值。
(1)当截面面积和形状相同时,采用合理的放置方式。
竖放时Wz(b)与横放时Wz(c)比值 因此,矩形截面梁竖放比平放合理。
Wz (b) (bh2 ) /(hb2 ) h 1 Wz (c) 6 6 b

建筑力学第12章梁的应力

建筑力学第12章梁的应力
n
b1b2 yd bb2 dx
d 1 dx
m
o1 b m1
o2
y dx

y
b2
b1 n1

——纯弯曲时应变分布规律

y

z M
Hooke定律: E
E E
y
dA

——纯弯曲时应力分布规律
沿梁高线性分布,中性轴上为零,外边缘上最大
E 中性轴必然通过截面的形心
强度条件: 1- 2+ 3
适用于脆性材料
最大剪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破坏条件: max 达到危险值
max 1 3
2
强度条件: 1 3
适用于塑性材料
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引起单元体形状改变的能量超过危险值 破坏条件:
强度条件: + - 1 3
2 1 2 3
适用于塑性材料
l
+
100kN 100kN 2m 2m 2m
-
q
* z *
*
I z: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b:横截面的宽度
QS Izb
b h2 2 * * * Sz A y y 2 4 h 1 h b y 2 2 2 1 3 I z bh 12
* z
* z
y
m2
3.6 kN
m
3.6 kN
m
max
5m
M max Wz
M max
1 2 1 ql 3.6 25 11.25 kN m 8 8
W z 2 39.7 103 79.4 106 m 3

【教学能力比赛】梁的正应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能力比赛】梁的正应力-教学设计方案

《梁的正应力》教学设计方案我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它们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课程性质和地位:本节课出自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建筑类专业教材《建筑力学》第六章第五节。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设计的原理并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前面讨论了梁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根据内力图可确定梁的内力最大值及其所在位置,为解决梁的强度计算问题,还需要研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和计算式。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梁的变形规律2)知道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3)会计算梁的正应力并能判断正应力的正负号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运用力学原理和概念分析解决建筑工程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3、重点、难点:重点: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及正应力的计算难点:梁的正应力公式的应用设计意图: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是进行正应力公式推导的前提,正应力计算是学习正应力强度条件的基础,故确定为重点。

只有正确应用公式才能准确计算梁的正应力,故确定为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适时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从而运用知识点逐步突破重难点,最终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存在问题:《建筑力学》理论性强,逻辑严谨,学习难度大,学生由不愿学,到学不会,学不会而更不愿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班级学生是初三分流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及成功的体验,但学生喜欢实践,动手能力强。

建筑力学课件(完整版)

建筑力学课件(完整版)

建筑力学课件(完整版)课程介绍建筑力学是一门应用力学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房屋、桥梁、塔楼等建筑物的荷载、应力、变形及稳定性问题。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力学性能,掌握建筑物荷载和结构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大纲第一章概述1.1 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目标1.2 建筑结构的分类及特点第二章荷载2.1 建筑物承受荷载的基本概念2.2 建筑物承受荷载的分类及计算方法第三章静力学基础3.1 牛顿力学的基础概念3.2 刚体静力学3.3 平面结构的静力平衡第四章杆件系统4.1 杆件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假设4.2 杆件系统的内力求解及图形表示4.3 杆件系统的内力计算方法第五章梁系统5.1 梁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假设5.2 梁系统的剪力和弯矩图5.3 梁系统的内力计算方法第六章桁架系统6.1 桁架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假设6.2 桁架系统的内力计算方法第七章刚架系统7.1 刚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假设7.2 刚架系统的内力计算方法第八章稳定性8.1 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概念8.2 稳定性计算方法和判断依据第九章钢结构9.1 钢结构的基本特征及构造9.2 钢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第十章混凝土结构10.1 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质10.2 混凝土构造的构造类型10.3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参考书目1.赵占勇. 建筑力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2.胡斌, 刘平申. 建筑结构力学与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学习方法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概念,掌握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生可以通过听课、做题、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学生反复练习和思考,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房屋建筑、桥梁建筑等常见建筑,也与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其他领域的工程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建筑的结构与力学性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向受 压缩 力假设 拉伸
横向线
变形后
直线
直线
各横向线仍为直线,只是倾斜了一个角度。
平面假设
平面
平面
说教学过程
3、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z
Me
y M My
Iz
讨论
学生根据正应 力的分布规律 得出正应力的
计算公式, 印象深刻。
基本概念: 中性层 中性轴
说教学过程
墙 楼板

q 3.5kN / m

说教学过程
观察
学生观察什么
梁发生弯曲变形时,梁表面的 横向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纵向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
学生如何观察
横向线变形前是什么线? 变形后又是什么线? 纵向线变形前是什么线? 变形后又是什么线?
说教学过程

纵向线和横向线的变形特点

纵向线
变形后
直线
弧线
梁上部的纵向线缩短,梁下部的纵向线伸长。
运用力学原理和概念分 析解决建筑工程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
探究,提高学生解决工 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
思维方式和研究问 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专业
兴趣和认真严谨的 工作态度。
说教材
重点
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及计算
重点、 难点
难点
梁的正应力公式的应用
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是进行正应力公式推导的前提;正应力计算 是学习正应力强度条件的基础,故确定为重点。
代入公式 My
Iz
说教学过程
a
一组
二组
二组
b
三组
c
分析问题
M ya IZ M yb IZ M yc IZ
用相同的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的a、b、c三点 的正应力有何不同?
说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
学生自评:简练的语言,自我评价板演题目的解题思路。 学生点评:先指出板演者的优点,再点出不足。 师生互评:师生平等交流、探索,共同提高。

L 3m
3.5KN/m
3m
b
c
h
o
b
50mm
z
ay
B b 120mm h 180mm
说教学过程
梁的跨中 截面上
提出问 题
a点的正应力 a b点的正应力 b c点的正应力 c
说教学过程
分析问题
思 路 分 析 :
1、求跨中截面的弯矩值M
2、确定a、b、c三点到中性轴的距离y
3、计算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截面二次矩Iz
说教学过程
4、巩固练习、提升技能
说教学过程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My
力 计
算 公 式
Iz
说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特色
实物模型和多媒体直观教学 设置动手探究环节 注重“建模”能力培养
《建 筑 力 学》—梁 的 正 应 力
说课要点
说教材
课程性质 和地位
本节课选自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 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 筑力学》第六章第五节。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 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设计 的原理并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科 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后续 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说教材
梁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本来自在本 章地位------前四节内容
梁的横截面上正应力的的 分布规律及计算
------<梁的正应力>
梁的强度计算
-------<梁的强度计算>
说教材
知识与技能
➢知道梁的变形规律 ➢知道梁的正应力分
布规律
➢会计算梁的正应力 ➢会判定正应力的正
负号。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说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法
问题探究法
教学 法法
启发式教学法
观察实验法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讨论法
说教法、学法
课前
准备
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3分钟 二、观察实验 总结规律 12分钟 三、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15分钟 四、巩固练习 提升技能 14分钟
五、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1分钟
说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自评、学生点评、师生互评有利于学生自主 学习,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说教学过程
正应力计算 的解题步骤
计算所求截面的弯矩值,
M
画出梁的弯矩图
y 计算待求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I 计算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截面二次矩 Z
书写认真,字体规范,解题步骤,完整正确, 注意各量,单位统一,计算结果,准确无误。
只有正确应用公式才能准确计算梁的正应力,故确定为难点。
说教法、学法
本课程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学生由不愿 学到学不会,学不会而更不愿学,从而形成 恶性循环。
学情 分析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自 主学习能力差,缺乏自信及成功的体验; 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实践。
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建立和谐的师 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 心。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两个相同的矩形截面木方,截面尺 寸a×2a,并排立放或叠放总截面是 相同的,抗弯性能也相同吗?如何 放置更好?
竖放比横放更合理。
说教学过程
2、观察实验、总结规律
研究对象:等截面直梁 研究方法:观察------假设
由横向线和
纵向线的变
得出

梁的变形 总结 规律
梁的正应力 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