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一)图式复习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02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社会环境对自我知觉的影响:作为不同的 文化、种族、性别群体中的个体,注意到 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 带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人并不是完全客 观的,并不能对事情作出冷静的判断。 1923年,班厅和麦克劳德因为发现胰岛素 而获得诺贝尔奖后,班厅声称,作为试验 室领导的麦克劳德更多的时候是他们研究 的障碍而不是助手。麦克劳德则在该发现 的演说中,删除了班厅的名字。
社会中的自我
扮演的角色: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模 拟试验,目的想知道是人们使监狱变得冷 酷,还是这个地方使人们变得暴力?
社会中的自我
要求大学生自愿者在监狱中一段时间,用 随机的方式,指派一些学生做狱警,给他 们制服、警棍和哨子,并且要求他们按规 则行事。另一半学生扮演犯人,穿上令人 羞耻的衣服,并关进单人牢房。在经过第 一天的角色扮演之后,预警和犯人,甚至 研究者都进入了角色。狱警开始贬低犯人, 并且制造一些侮辱性规则,犯人变得崩溃、 造反、冷漠。
社会中的自我
透明度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公众心理疏忽(public mental slips) 社会环境对自我直觉的影响 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 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
社会中的自我
透明度错觉:在情绪上,如焦虑、愤怒、 厌恶等方面,实际上注意我们的人要比我 们认为的人少。 公众心理疏忽: 如果你去参加宴会,别人都 准备了礼物,为你没有准备,你会怎么想? 你是不是觉得非常苦恼?大家怎么回评论 你?研究发现,我们所受的折磨,别人不 太可能注意到,就是注意到了,也会很快 忘记的。
社会中的自我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
0081《社会心理学》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题型二:填空题题型三:问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
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
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
(3)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
(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
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三、影响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起因)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与出现在人们社会情境中的他人密切相关的,他人的特点与行为,是引起人们相应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2.人们的认知过程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整个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过分拥挤等对我们的心境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人类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然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行为所发生的文化背景。
5.我们的生物及遗传因素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认知理论(纯干货)
h
12
社会图式
社会认知就是一个形成社会图式,并且已形成的社会认
知又会对我们今后的认知产生影响的过程。其实社会图式是根
据认知心理学中图式的概念发展而来,我们知道图式就是对获
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后在人脑中形成的认知系统。社会图
式就是指经过对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后在人脑
中组织起来的认知系统。总结起来社会图式可以分为4种类型:
内隐自尊:是人自发的无意识的对自己评价倾向。
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 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刻板 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 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如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内隐种族刻板 印象的研究。⋅
出的,所有动物的行动是基于 “感觉、情感和愿望”等心理需求的满足。
h
5
社会认知理论的内容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Bandura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
的相互决定关系。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
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其
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
有的事件图式影响对新信息的加工。
h
17
社会认知的阶段
编码:即对社会性信息给予充分地注意和感知,并选取有意义的信息。 解释: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图式、原型等)进行比较,
解释该信息的意义。
搜寻反应:在理解社会性刺激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反
应计划,从中选择合适的行为反应。
反应评估:在形成各种反应计划后,还要对其进行比较评价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3,22(12):59-62.
Attention:
社会认知理论(纯干货)
内隐态度:是个体对事物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认知、情感 或反应,由不自觉的以往经验或不能归因于以往某一确定 经验所引起。 内隐自尊:是人自发的无意识的对自己评价倾向。 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 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刻板 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 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如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内隐种族刻板 印象的研究。⋅
Environment
与环境、行为和认知构成相互影响的
关系。
例如,观察到的行为可以改变一 个人的思维方式(认知)。同样,环境 也可能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就像一个 父亲的心态(认知)将决定孩子成长的
Individual
Reference:
Behavior
环境。
/wiki/Social_cognitive_theory 陈俊.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3,22(12):59-62.
(四)事件图式Fra bibliotek人们在某种情境下所发生事件的有序组织的信息。即许多 事情均涉及一系列典型的活动次序,犹如戏剧或电影的脚本中所 列出的一个又一个场景。比如我们在餐厅吃饭,去医院看医生, 都是属于一种事件图式,事件图式将影响人们对事件的记忆,原 有的事件图式影响对新信息的加工。
社会认知的阶段
编码:即对社会性信息给予充分地注意和感知,并选取有意义的信息。 解释: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图式、原型等)进行比较,
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1)实践成败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的劝导 (4)身心状态
社会图式
社会认知就是一个形成社会图式,并且已形成的社会认 知又会对我们今后的认知产生影响的过程。其实社会图式是根据 认知心理学中图式的概念发展而来,我们知道图式就是对获得的 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后在人脑中形成的认知系统。社会图式就是
心理学基础课件:社会心理
− 将成功归功于己(通过内部归因),将失败归咎于他人或情境(通过 外部归因)的倾向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 公正世界信念
− 人们相信正义必胜,好人会得到上天的馈赠,坏人终究会受到应有惩罚 − 修复公正世界信念的一种常见方法是被称为“谴责受害者”的个人特质归因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政府和文化制度必须为双方提供道义、 法律和经济上的支持
1999年2月4日清晨,纽约布鲁克斯街区一条街道上,4名白人警察正慢慢接近阿默多·迪阿 诺,他们认为这名来自西非的黑人移民很像一名罪犯。而迪阿诺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 是一个小贩,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业余还刻苦学习,已经达到上大学的标准。当迪阿诺 进入公寓走廊时,警察命令他不许动。他伸手去拿钱包,可能是想出示证件。4名警察对 黑人伸手进口袋的动作非常警觉,毫不犹豫地开枪,迪阿诺当场身亡,中弹41枪。
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种文
化背景中,美貌都是一种财富,
都令人向往。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相似性吸引 − 类似性 − 被具有类似态度的人吸引
• 性别差异:女性更看重态度相似性,男性更看重外表魅力 • 我们倾向于假定哪些我们发现有魅力的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态度 • 包容性似乎是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更有利预测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互补性吸引 − 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喜爱程度 会增加 − 补偿作用
• 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
二、爱情
◇ (一)什么是爱情
爱情的内涵
• 人爱际情吸(引 lov(ei)nt是er一pe种rs强on烈a的l a积ttr极ac的tio情n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11 / 11。
社会认知1
20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1、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 触交往和共同生活。 2、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 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 3、核心品质实验
四、社会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 思维定势 社会刻板印象
不要被鲜活的印象冲昏了 你的头脑。你应该说:“印象, 等我一下,让我看清你的模样 和你所扮演的角色。” ——Epictetus
22
1.首因效应
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 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 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首因效应,也就是俗称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 的、最牢固的,并且影响着以后的交往
23
2.近因效应
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 作用的现象。 事物给人留下的最后印象往往非常深刻,难 以消失。对一个事物或对一个人接触的时间 延长以后,该事物或人的新信息、最近的信 息就会对认识和看法产生新的影响,甚至会 改变原来的第一印象
24
3.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 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 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 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 样。 反面:负晕轮效应,也称扫帚星效应。
25
4.投射效应
也称为虚假一致偏差,是指在评价他人时,
会产生别人是跟我一样的假设,把自己的 观点投射到别人身上。 投射效应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 腹”。
人际知觉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与人际知觉 相关的人际技巧主要有: 1.知己要求。谦让,平等站立,知己长短,自律、 自控、自责等。 2.知人要求。要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 怀,喜怒状态看涵养,令行禁止看见识,做到知 人要知心,知人要爱人。 3.言语要求。达意、有请、有信、有效等。 4.行为要求。随俗与易俗、道歉、文明、礼仪等。 5.表情要求。真诚、丰富、适度、雅俗等。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二章社会认知
(五)消极信息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消极信息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力量大于积极信息。 人们更关注有关他人的消极信息。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一次不忠,百次不容。 对负面信息的重视是一种自我保护
• 例外:完美形象中的缺点 • 当一个具有完美印象的个体表现出失误时,会引起人们对其更积极评价。
• 出道一年发3张专辑,两年发8张专辑,三年发13张专辑,发片密度高得惊人。 • 至今仍是红磡体育馆最年轻开唱歌手的纪录保持人(18岁),也是台湾本土开个人演唱会最年轻歌手的纪 录
再分类:弱化与消除“我们”和“他们” 创造“上位类别”
• 交往行为与交往态度相关系数为0.599
第四节 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归因(attribution):
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为某种行为找到解释原因的理论。 海德:内vs外 韦纳:内vs外 稳定vs不稳定 凯利: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
(三)社会认知过程的分类 意志投入程度: 自动化思维:无需意志努力,迅速自动地进行 图式(schemas):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
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控制性思维:需要意志努力,长时间仔细地进行
• 内容: • 他人的情绪、情感 • 他人的性格 • 人际关系
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来招呼他,一面和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 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熟人,便停下来和他打招呼,然后他告别了朋友向学校走去。在路上他又遇到前 天晚上刚结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了学校,走在回家的马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他走在阴凉的一边。他看 到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 学生,他注意到其中有几个熟人。吉姆安静地等着。柜台上的服务员过来招呼他,他买了饮料,坐 在一把靠墙的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饮料他就回家去了。”
社会心理学实验(1)复习过程
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一社会知觉一、原理介绍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
所以,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以下特性:(1)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另外,人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容易存在着像月晕效应、投射作用等知觉偏见。
二、目的通过对他人初步的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知觉及其特性。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社会行为勒温B=f(P,E)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和范围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方法档案法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理论符号互动论流派精神分析论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概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概念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概念自我的概念自我自我的结构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身份身份的特点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自尊的测量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认知者的经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认知者的情绪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印象形成的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 加法模式;2 平均模式;3 加权平均模式;4 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的定义社会知觉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作用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与归因常用的印象管理的策略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归因的概念内因与外因行为原因的分类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归因控制点理论罗特不变性原则归因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影响归因的因素:1 社会视角;2 自我价值保护(自我防卫策略、动机性归因偏差);3 观察位置;4 时间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的概念社会动机概述激活功能社会动机的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亲和动机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和起源于依恋定义成就动机目标的吸引力主要的社会动机影响因素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社会动机权力动机与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社交情绪侵犯行为本能论的解释洛伦兹原因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定义利他行为外部因素:a 自然环境b 社会情境c 时间压力d 利他的对象的特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 心境;b 内疚;c 人格;社交情绪的定义利他技能社交焦虑社交情绪嫉妒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羞耻内疚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态度的定义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行为倾向成分B;态度形成态度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卡茨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态度的形成:依从、认同、内化凯尔曼态度转变的模型霍夫兰德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因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沟通信息方面的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态度转变接收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态度形成海德的平衡理论个体(P)、他人(O)、对象(X)与态度转变理论认知失调论费斯延格态度转变社会交换论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著名的投射测验摩根的主题统觉测验(TAT);罗夏的墨迹测验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的概念沟通的沟通的结构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结构与功能人际沟通的分类沟通网络目光与面目表情沟通体语沟通身体运动和触摸与姿势与装饰人际关系人际距离人际关系的概念特点:⑴个体性;⑵直接性;⑶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和理论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人际吸引的定义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第七节社会影响从众的概念从众的功能从众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寻求行为参照从众行为的原因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群体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社会促进的定义:也称社会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