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复习考点
地籍管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1):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一节地籍一、地籍(Cadastre)的概念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份,包括海洋滩涂和内陆水域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第二节地籍管理四、地籍管理的原则为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时,普通遵循以下原则:第三节我国的地籍发展历史一、地籍发展的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二、地籍发展的历史沿革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1.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税收制度):宋代重视地籍管理-方田法、经界法、推排法元代的土地清查-经理法、括田法明初的鱼鳞图册-分图:相当于现在的宗地图;总图:相当于现在的地籍图明万历年间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万历清丈清代的地籍管理:西方的制图学和测量学传入中国;皇舆全览图;清朝末年,京师测地局和测绘学堂2. 民国时期(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地籍管理(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籍管理孙中山推行“平均地权”,设置土地局1930 年发布《土地法》(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地籍工作1928 年12 月,;1931 年12 月又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6 年5 月4 日,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1947 年10 月,发布施行。
3.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一)1949-1957 年1950 年6 月颁布:(二) 1958-1965 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地籍管理(三) 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地籍管理(四) 1976-1978 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管理阶段(五) 1979-1981 年土地分管下的地籍工作(六) 1982-1985 年土地统管下的地籍管理(七) 1986-1997 年(八) 1997 年第一章(2):土地产权制度2.3 我国现代地权制度一、土地所有权:1. 土地所有权的含义: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地籍管理的原则:1)保证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和现势性5)保证地籍资料的多用途性和高效性2地籍管理的工作: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统计4)地籍档案管理5)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地籍管理的发展阶段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4演变过程:地籍的演变经历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第二章1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国家和农民集体为土地所有权主体。
客体,国家或特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2土地所有权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3农民集体土地应具备的条件:1)必须有确定的形式和组织机构。
如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
2)应当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就是说这个集体组织是被法律承认的,能够按照法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
3)集体成员应为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4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基本程序,(1)协商解决(2)协商不成,由人民政府处理①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申请②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受理③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取证④土地权属争议的调节与处理处理原则,(1)占先原则(2)时效取得原则(3)现有利益保护的原则(4)尊重历史原则(5)行政处理前置原则第三章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1统一性、2科学性、3实用性2遥感动态监测内容:多源数据的获取及分析,数据校正、配备、融合等预处理,变化信息提取及类型确定,外业核查,变化信息后处理,监测精度评定。
工作程序,(一)准备工作1.制定工作计划2.收集有关资料3.编制技术设计书(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流程1.多源数据的选取2.数据预处理3.变化信息提取及变化类型确定4.外业核查5.变化信息后处理6.监测精度评定(三)监测成果的整理与提交1.基本监测图2.技术报告3.监测成果提交(四)检查验收3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目视解译方法、计算机动态信息提取自动分类方法、目视解译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3S技术的方法(用RS发现变化靶区、用GPS定位靶区、GIS 集成管理数据)第四章1地籍调查按时期的分类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变更地籍调查2地籍调查成果资料:1)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2)地籍调查表;(3)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4)地籍测量原始记录;(5)解析界址点成果表;(6)地籍铅笔原图和着墨二底图、宗地图;(土地证附图)(7)地籍图分幅接合表;(8)面积量算表及原始记录;(9)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10)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11)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报告。
地籍管理复习提纲
地籍管理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籍依据法律规定,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反应土地权利之归属。
2、土地条件调查对土地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的影响要素进行的调查,包括土壤、植被、地貌、地形、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以及对土地的投入、产出、交通、区位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调查。
3、地籍档案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由地籍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4、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是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数据采集、组织、存贮、加工、处理、应用和传播信息的工具。
5、契约登记英国的一种合同管理方式,英格兰的约克郡及米德尔塞克斯,均设有某种文据可在那里进行登记,以保护买方和抵押人的登记机构。
6、地籍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薄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7、税收地籍以课税为目的建立的地籍。
主要记载纳税人姓名、地址、宗地面积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
8、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形状、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勘丈记录图,是地籍调查表的一个部分,应当现场绘制。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从基层到全国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为开展土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10、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二、简答题1、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
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常用地貌、土壤、植被作为具体标志,应用其中的若干个标志或全部标志的综合为归并划类的具体标志。
地籍管理复习
帮助土地权利人办理解决土地权属纠纷的相关手续;
查询土地登记资料;
查证土地产权;
提供土地登记及地籍管理相关法律咨询;
与土地登记业务相关的其它事项。
程序:接受委托
签订土地登记代理委托书、代理合同
6.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 :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
护耕地”基本国策;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
7.地籍管理的原则 : 保证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保证地籍资料的
2、都有可能改变登记结果
3、更正登记错误的可能性比异议登记要大
47.不予登记:(1)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2)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
(3)未依法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税费的;
(4)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
(5)其他依法不予登记的。
(3)便于对地籍测量成果的实地检查;
(4)便于土地使用者依法用地,减少违法占地和土地纠纷;
(5)有利于日常地籍管理工作。
26.城镇初始地籍调查的对象是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的所有用地。村庄初始地籍调查的对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使用的非农业建设用地。
10.三个发展阶段: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前,地籍依附其中;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地籍与户籍处
于平等地位;明代中叶后,地籍地位高于户籍。
二
11.产权:是由法律、习俗、道德等界定和表达的、得到人们相互间认可的关于财产的权利。不是指人
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地籍管理复习.doc
(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计算论述)★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一、地籍概念:依据法律规范,対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测绘),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成图、成卡、簿册、文件或库及法律证书)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
二、地籍分类:1、按地籍的主耍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法律地藉)、多用途地籍(现代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FI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対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三、地籍主要作用:P5~P6;国家管理、土地管理、产权管理、税收管理、土地制度。
四、地籍管理概念: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五、地籍管理任务:1、总任务: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2、具体任务:继续广泛升入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十地资源和资产的分配现状、流转管理及态势分析;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上,抓紧地籍变更和充实工作、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工作等;土地调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加快地籍工作现代化手段应用步伐;地籍管理制度完善一一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
六、地籍管理目的:1、总F1的:随吋清晰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服务,为生产、建设和其他需要服务。
2、根本冃的:为维护政权、发展社会制度,为国家诸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七、地籍管理基本内容:土地调杳——土地利用现状调杏、地籍调杏、十•地条件调杏;土地登记——土地登记制度、土地初始登记、土地变更登记;土地统计——土地统计原理、土地统计内容、现行土地统让制度;土地分等定级——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村土地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收集和管理、地籍档案保管和鉴定、地籍档案利川和统计。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一、什么是地籍,什么是地籍管理,从哪几方面进行管理?1、地籍:(1)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连续性四个特征。
(3)其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土地的属性描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法律属性、经济属性等),二是土地的空间描述(地籍图、宗地图、界址坐标、面积等)。
(4)按照功能的变化分类有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照工作先后顺序分类有初始地籍和变更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分类有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按开展范围和对象分类有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有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地籍的作用:①地籍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密切相关,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并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②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必要基础,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③地籍为税收提供了基础,保障了国家土地税收的稳定、科学、及时、准确;④地籍在土地制度的发展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有利于明确土地产权,稳定土地市场秩序。
2、地籍管理:(1)是地籍工作体系的总称,是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2)地籍管理的性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籍管理是巩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一项措施,也是为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协调部门、行业、单位用地的一项措施,又是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土地使用制度变革服务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具有技术性、法律性、行政性和阶级性。
(3)地籍管理的任务:①保护土地有其是保护耕地、基本农田;②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避免纠纷;③为社会提供地籍服务,如土地拍卖;④提土地管理服务,是土地管理的基础部分,如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等。
3、如何进行地籍管理:(1)内容体系:①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
地籍管理知识点复习概要
《地籍管理》考点整理1、地籍——地籍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管理——是指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3、宗地——是地籍的最小单元,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权属界线组成的封闭地块,其面积不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绿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设施用地等。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5、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以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6、地籍调查——是依照有关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限、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
7、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8、土地他项权利——是在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依法律、合同或者其他合法行为设定的土地权利。
9、土地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和重要内容,是以数据、图形为主要形式,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等进行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全过程。
10、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考查价值的文字、图表、磁盘、磁带、光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11、地籍管理的任务和原则(1)任务:①为建立完善的土地租赁制度提供科学依据;②通过通过土地登记和土地定级估价、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③明晰产权,为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巩固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改革服务;④为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信息;⑤为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保障。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doc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1. 地籍管理的概念,土地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经济状况分别包括哪些内容2. 地籍管理的研究对欽3. 现阶段我国地給管理的主要内容4. 运用哪些手段来研究地籍管理5. 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6. 土地分类概念,目的,依据概念: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目的:为了能在正确认识土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人类的活动依据:根据分类的要求辨识各个体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然后聚同分异,从而对相同个体进行归并划类7. 土地分类体系包括哪几种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利用分类体系8. 土地利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原则:1、统一性2、地域性3、科学性4、实用性9. 什么叫土地调査土地调查是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10・自然J■性调査,社会经济调査分别包括哪些自然属性调查包括: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潜力调查、土地质量调查社会经济调查包括:土地地价调查、土地利用程度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收益调查11・土地调查目的、内容目的: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容:1、土地权属调查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3、土地条件调查12・土地利用现状调査的概念、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原则概念: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现实信息,即土地的地类、位置、分类、数量、用途和利用状况为主的调查基本任务:1、2、3、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土地权属调查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3、一查多用的原则13・地籍调査的概念、目的、分类、内容、原则概念: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目的:查清、核实宗地的地籍要素,如宗地位置、范围、数量、质量等级、权属关系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且用图、文、表等手段加以表示,从技术和法律方面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完善地籍管理基础建设,以满足国家对土地资产的科学管理及税收、规划、房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而建立地籍基础档案。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3、土地条件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4、地籍档案管理: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
5、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6、飞地:也称插花地:指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7、土地统计制度:土地统计制度是国家为了认识和掌握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变化规律,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制定有关土地政策,实现土地科学管理而依法建立的统计制度。
8、宗地:被界址线所封闭,具有独立使用权或几个使用者共有权的自然地块。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10、地类图斑:指被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界封闭而形成一个具有相同地类的地块。
11、线状地物:指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护路林用地。
1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13、标准耕作制度: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即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1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进行持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
15、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的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Location)、权属(Title)、界线(Boundary)、数量(Quantity)和用途(Purpose)等情况,并以图、簿、册表示。
地籍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概念题1、土地权属调查:通过对宗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限的调查,现场查实、查清相邻权属单位的确切工作界线,在现场标定宗地界址位置,绘制宗地草图,调查土地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
2、地籍测量: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绘制地籍图,并计算其面积,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持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指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建立初始地籍后,国家每年对土地权属和用途发生变化的土地进行连续调查、全面更新土地用地资料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监测。
5、土地统计:指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作为空间场所和生产资料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制度。
6、土地统计报表制度:是基层单位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指标涵义、统一报表格式和保送程序,定期向国家保送土地统计资料的一项重要的统计报告制度。
7、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文字、图表、磁带、磁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8、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的总和。
9、土地条件调查:对土地的构成要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调查,以便土地适宜性经济评价。
10、宗地草图: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关系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调查表的一部分,是处理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应现场绘制。
11、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依法将不动产权利归属和其他法定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薄的行为。
12、图斑:指被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界封闭而形成一个具有相同地类的地块。
13、地籍:是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地类)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地籍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1、地籍:是指依据法律规范,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测绘),并将所获状况记录在案(成图、成卡、簿册、文件或库及法律证书)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
2、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数字地籍3、地籍的主要作用:地籍与国家管理、地籍与土地管理、地籍与产权管理、地籍与税收管理、地籍与土地制度4、地籍管理:是指为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5、地籍管理的目的:是随时清晰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服务,为生产、建设和其他需要服务。
6、地籍管理的任务:是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7、地籍管理的性质:行政性、法律性、技术性、阶级性8、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地籍调查的核心是土地权属调查,地籍调查以县为单位开展,以宗地为基本调查单元。
土地条件调查是土地存在环境和条件的调查10、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是地籍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
11、土地登记:是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记于专用的簿册上,实质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12、土地统计:是指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13、地籍档案管理:是指是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
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
地籍管理复习考点
地籍管理复习大纲题型:名词解释(10个/3分)填空题20-30个、简答题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名词解释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并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地籍管理即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
土地调查:为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登记:是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记于专用的簿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进行相对评价。
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涉及处理大量图形数据(地籍图、宗地图)和属性数据(宗地信息、文字报告等)。
2、地籍管理的原则、手段、发展趋势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 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薄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发展趋势:1、研究和实施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完善城乡土地统计及专项统计制度,是地籍学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2、土地产权制度仍然是地籍学的研究重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土地产权变更与保护、土地整理后的产权调整等是近期热点问题。
3、研究如何推进城乡土地统一登记制度、完善登记簿册的内容体系,研究土地登记的过错追究制度和损失赔偿制度。
研究城镇房地产登记中的区分所有权确认与保障问题。
4、研究和建立地籍信息公开查询制度和地籍中介服务体系。
5、地籍管理应用技术研究。
3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仍然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的遥感监测体系。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2.地籍管理:即将土地的坐落、形状、面积、性质、使用状况,以及土地权利等项,按照法定地籍测量与土地登记程序进行管理。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县为单位,以查清土地数量权属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内容的土地资源普查工作,又称土地详查。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按行政辖区逐级汇总出各乡、县、市、省、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分类面积。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指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相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6.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7.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8.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9.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10.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
11.交通运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
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
12.调绘:是依据影像,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实地不同的地类、地物按一定的要求用线划符号绘在正射影象图上。
地籍管理知识点复习
界址点的变更
五、土地条件调查
• 土地条件调查的内容
六、土地分等定级
• 分等定级的概念 • 城镇土地定级的基本流程 • 繁华程度作用分值的计算 • 作用分的叠加 • 城镇土地级别划分的主要方法 • 特尔菲专家打分法
六、土地登记
地籍管理
知识点回顾
总览
一、地籍与地籍管理
二、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
三、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的实施、 土地利用动态监
测、二调
四、地籍 调查
五、土地 条件调查
六、土地 分等定级
七、土地 登记
八、地籍 信息系统
调查
管理
一、地籍与地籍管理
• 地籍、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 • 地籍发展的阶段
• 第一章补充:土地产权制度 • 我国主要的土地产权形式 • 国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和客体?
• 土地登记制度,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特点 • 土地登记的程序
八、地籍信息系统
• 地籍档案、地籍档案管理的•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概念、内容 • 土地分类系统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施
• 由谁提出申请?(县级主管部门) •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内容 • 外业调绘
• 基本农田、田坎系数 • 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四、地籍调查
• 地籍调查的基本概念、内容; • 地籍测量中,地籍与地形要素包括什么; • 地籍控制测量不同于地形控制测量: • 宗地 • 地籍图测绘的方法可分为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1、地籍的概念:地籍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特点:空间性。
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公信性。
体现了地基图册资料的权威性;精确性。
表现在地籍的原始和变更资料一般要通过实地调查取得和确认,并应用先进的测绘和计算方面的技术手段,保证地籍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连续性。
说明地籍信息不是静态的,是现势性的最好体现;3、地籍的分类:按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特点和任务:初始地籍、日常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国家地籍、基层地籍按地域和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地籍的功能和作用:(1)、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2)、地籍是权益保障的基础;(3)、地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4)、地籍为国家税收提供基础资料;5、地籍制度的概念:是国家对涉及地籍工作所作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也是地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归宿。
6、地籍管理的概念:是指国家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7、地籍管理的研究对象:以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
8、台湾地区的地籍整理:(1)、地籍整理程序分为地籍测量和土地登记(2)、台湾地区土地登记制度的特点:A、登记要件。
B、强制与非强制结合。
C、实质审查。
D、绝对效力。
E、设置登记储金。
F、申报地价。
G、资料公开。
H、发给权利证书。
9、社会主义时期地籍管理制度的理性回归:(1)、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A、地籍为土地改革服务。
B、地籍为税收服务。
C、在这个时期城镇地区开展了土地登记工作(2)、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籍管理(3)、改革开放后地籍管理的理性回归A、起步阶段(1982—1993)B、巩固阶段(1994—1996)C、提高阶段(1997—2000)D、发展阶段(2001—2005)E、调整阶段(2006—)10、德国地籍制度:12世纪初,地籍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权登记制度萌发于德国;1772年,德国颁布了《抵押权及破产令》,法律承认先取特权在效力上优先于抵押权;1750年,德国又颁布了《抵押权令》,对抵押权和先取得权享有的优先权必须以登记为要件,相互间的顺位先后由登记先后决定;1896年德国颁布了《德国民法典》,将物权法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力作为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1897年德国颁布了《土地登记条例》,反映了德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公示、强制登记、实质审查等基本原则;11、俄罗斯土地私有化的主要内容:A、把单一的土地国有改造为多元土地所有制,承认除国家外,集体和个人也可以作为土地所有权的主体;B、国有企业私有化;C、实现住房的私有化;12、。
地籍管理复习重点
地籍管理复习重点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地籍:依据法律规范,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整,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
2、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3、地籍的主要作用(论述)(1). 地籍与国家管理:地籍的产生是与国家有关的。
地籍是土地行政的基础。
开展土地行政是国家管理的需要。
(2). 地籍与土地管理: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必要基础。
地籍主要围绕土地管理而建立,其内容都是首先从土地管理的需要而考虑的,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需要。
(3). 地籍与产权管理:明晰的土地权利和有条理的土地权属管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社会安定和平稳发展。
(4) 地籍与税收管理:地籍保障了国家税收的稳定、科学、及时、准确。
(5). 地籍与土地制度:地籍有利于理顺土地所有权关系,解除土地产权纠纷,规范产权登记和产权转移制度,是巩固土地制度的有力措施。
4、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展开的一系列措施。
既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5、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各项之间的关系(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统计(4)土地分等定级(5)地籍档案管理土地调查和土地定级时地籍管理工作中最为基础的工作。
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都是土地调查的后续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式调查工作的归宿,而土地登记与土地统计对于同一土地对象来讲在大量指标上是一致的,然而在法律上它们之间是断然有别的这两项工作的先后次序并无严格的规定,甚至可以将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和土地统计、土地登记安排在同时进行。
但是从内在关系来讲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实质上都是以调查和土地分等定级为基础。
6、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4)地籍成果简单实用7、地籍管理的手段(1)行政法律手段(2)测绘手段(3)图簿册手段(4)电子计算机手段第二章土地分类8、地籍管理对土地分类的要求一方面围绕土地利用的水平状况、利用的潜力水平和利用的改良情况,为土地的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展开服务管理;另一方面则围绕着土地在社会分配中有利于利用效果的提高,增加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同时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制度。
地籍管理重点
名词解释1.农村道路:指农村南方宽不小于1米、北方宽不小于2米的道路。
(1984)指农村南方宽不小于1米、北方宽不小于2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2001)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不小于1米、北方宽度不小于2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2007)2.设施农用地:指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2001)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2007)3.零星地物:指小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最小上图图斑规模的土地。
如耕地中的非耕地(如零星坟地、耕地中的单家独院)、非耕地中的耕地(如林中的小块耕地),面积达不到最小上图图斑的规模。
4.详查:详查是以较大比例尺图件为基础,开展全面的实地调查,采用较详尽的土地分类系统,运用周全和较高精度的面积量算方法来完成的调查。
5.概查:概查利用较小比例尺的图件为基础,对土地分类也比较简单,面积量算上采用简易的或者数理抽样(或推算)的办法来完成。
6.外业补测:运用测绘知识将需要补测的实地地物按调查底图比例尺缩小在调查底图相应位置上的过程,叫做外业补测。
7.异议登记:指利害关系人对土地登记簿上有关权利主体、内容的正确性存在异议而向土地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将其异议在土地登记簿中加以记载的过程。
8.查封登记:指土地登记机关根据司法机关的要求,对土地进行权属限定,禁止被执行人或其他人进行转移或处理等行为,导致改变土地权属现状而开展的登记。
9.土地权力登记制度:登记所生之效力是针对土地权力而言的。
权力登记制度规定,对于土地权力的变更,仅有当事人表示意见一致及订立契据,尚不能生效,必须由登记机关按法定登记形式进行实质审查,确定权力的得失与变更,才能生效,并供第三者查阅,即土地权力变更,不经登记不生效。
10.土地登记代理:指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代替土地权利人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土地证书,包括从事于土地登记相关的土地权属指界、收集查询资料、验收宗地测量成果等工作。
地籍管理期末复习
选择题:1、地籍的分类(一)按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地籍可以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这三种地籍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地籍产生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二)按照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初始地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开展全面调查、登记、统计和分等定级与估价等工作,从而建立起来的地籍。
日常地籍:是指以初始地籍为基础,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等状况的变化进行适时修正、充实,从而更新的地籍。
(三)依照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四)按照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2、土地经济条件调查:包括土地的交通、区位、投入、产出、收益等。
3、调查方法:(遥感技术、直接观察法、收集法、采访法、通讯法)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不与调查对象直接接触而搜集信息资料的一种方法。
他是在距地面较远距离的飞机、卫星、飞船上,使用光学、电子和电子光学仪器,接收物体的辐射、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信号,用图像胶片和数据磁带记录下来,再传送到地面接收站,经过处理加工,分析判断现象的变化规律,从中取得物体和现象的有用信息。
遥感技术优点:1、探测范围大;2、受地面限制少;3、获取信息快。
4、维持作物生命的温度范围大致在一10℃—50℃之间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约为5℃—40℃。
农作物发育温度则又在生长温度范围之内,通常为20~30℃5、土地权属来源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最初取得土地权利的方式。
6、土地依照不同的开发程度可以划分为:生地、毛地、熟地,等等。
(1)生地:指已完成土地使用审批手续,但未经开发的农业地、荒地或经开发后才能直接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
(2)毛地:是指旧城改造中,已完成土地使用审批手续,但须先动迁安置原住户、拆除旧有建筑物后方可使用的土地。
(3)熟地:指具有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且土地平整,能直接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
7、地籍调查的概念:是指国家采用科学的方法,依照有关法定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和用途等情况,并以图、簿、册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名词解释(10个/3分)填空题20-30个、简答题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名词解释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并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地籍管理即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
土地调查:为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登记:是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记于专用的簿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进行相对评价。
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涉及处理大量图形数据(地籍图、宗地图)和属性数据(宗地信息、文字报告等)。
2、地籍管理的原则、手段、发展趋势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 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薄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发展趋势:1、研究和实施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完善城乡土地统计及专项统计制度,是地籍学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2、土地产权制度仍然是地籍学的研究重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土地产权变更与保护、土地整理后的产权调整等是近期热点问题。
3、研究如何推进城乡土地统一登记制度、完善登记簿册的内容体系,研究土地登记的过错追究制度和损失赔偿制度。
研究城镇房地产登记中的区分所有权确认与保障问题。
4、研究和建立地籍信息公开查询制度和地籍中介服务体系。
5、地籍管理应用技术研究。
3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仍然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的遥感监测体系。
3、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总地籍、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常规地籍、数字地籍(5)按行政管理层次:国家地籍、基层地籍4、土地调查的内容以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条件调查现在: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专项调查第二章土地分类1、名词解释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类型分类体系):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依据某些评判尺度标志,如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指标(包括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来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2、1984年土地分类、2001版土地分类、2007版土地分类(个人建议记住每个的一级类)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名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2001年全国土地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7年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两次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一调:摸清土地资源家底,查清土地权属状况、土地利用状况二调: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专项用地统计调查、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统一时点变更(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2、两次土地调查的程序一调:准备工作(调查、组织、资料准备)、外业调查(准备工作、室内预判、外业调绘、外业补测)、内业成果与面积量算(转绘、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田坎系数计算、土地面积汇总统计、图件绘制、报告编写、成果汇总)、成果检查验收及成果归档、省地级汇总二调:3、两次土地调查的区别与联系(自己总结)联系:第一次土地调查为第二次土地调查提供了数据基础,也提供了技术和经验;第二次土地调查是在第一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的,有借鉴。
区别:一调的方法手段过于陈旧,调查成果的获取过程多,耗时久,精度受方法的手段的影响较大,调查成果的变更频率满足不了管理实践对它更替速度的需要;二调与一调相比,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更加先进的技术,且技术规程更加完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求积仪法、方格法、解析法、图解法、器械法平面面积(一调)4、面积量算的方法计算机运算椭球面积(二调)5、面积量算的原则:(1)图幅为基本控制(图廓线为两条经线或纬线)(2)分幅进行量算(3)按面积比例平差(4)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第四章地籍调查1、名词解释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地籍总调查: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或者待定区域内进行的全面地籍调查。
日常地籍调查:因宗地设立、灭失、界址调整及其他地籍信息的变更而开展的地籍调查地籍勘测定界:土地勘测定界系指对采用征用、划拨等方式提供用地的各类项目,实地划定土地使用范围,标定界桩位置,标定用地界线,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以供土地管理部门对用地进行审查报批的测绘技术工作。
2、地籍调查的程序:准备工作、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文字报告、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资料整理、检查验收3、地籍总调查的程序:准备工作、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检查验收、成果资料整理与归档4、地籍勘测定界的程序:接受委托、查阅有关文件、搜集图件及勘测资料、现场踏勘和制定技术方案、实地调绘、勘测定界、提交勘测定界成果资料、提交勘测定界成果资料5、不动产地籍调查的程序:准备工作、权属调查、不动产测量、成果审查与入库、不动产权籍调查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不动产权籍调查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6、宗地和界址点编号:宗地代码采用五层19位层次码结构:县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地籍区代码(3位)地籍子区代码(3位)土地权属类型代码(2位)宗地顺序号(5位)界址点号(1)编号基本原则:在地籍子区的范围内统一编号,并保证界址点号在地籍子区内唯一。
(2)地籍调查表和宗地草图中的界址点编号可采用地籍子区范围内统一编制的界址点号;也可以宗地为单位,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从“1”开始编制界址点号。
(3)界址点号表示方法解析界址点编号可采用J1、J2、…表示;图解界址点编号可采用T1、T2、…表示。
(4)界址点号变更界址变更后,新增界址点号在地籍子区内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废弃的界址点号不再使用。
7、(1)土地专项调查:指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在特定范围、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专门调查,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勘测定界等(2)土地条件调查:是指对土地自然与土地利用直接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包括:自然条件的调查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就是土地的质量调查。
内容: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社会经济(城市土地、农用土地)(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内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图斑为单位)、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4)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过程。
第五章土地变更调查1、概念——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活动内容——(1)地类的变化(2)图斑的变化(3)权属的变迁(4)行政境界的调整(5)飞地、争议地的变化(6)单位更名的变化方法——遥感监测基本程序——制定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工作、开展遥感监测工作、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开展数据库更新和汇总工作、开展调查成果质量检查与核查、开展用地管理信息的国家级审查、完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实地核实与重点抽查、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变更调查结果汇总、开展数据分析,编写分析报告(准备工作、实地调查上图,记录表整理、数据汇总统计)主要成果——(一)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二)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化数据。
(三)2014年度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四)各县级遥感监测成果。
(五)项目工作方案、工作报告、遥感监测和变更调查结果分析报告、监理报告、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等系列文字成果。
(六)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规定、记录表、检查表、统计表、调查底图等其他成果。
(七)变更调查成果质量评估报告。
2、土地卫片执法的内容:新增建设用地图斑、采矿用地的历史违法图斑第六章土地分等定级1、概念——它是地籍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以土地的质量状况为工作对象。
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类型:(1)按涉及对象的性质——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2)按涉及对象的整体性或局部性——土地分等和土地定级(3)其他分类——按评定结果分为分等定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按评价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分为适宜性评价和效益性评价;按时间先后分为现状和预测潜力评价;从方法上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和方法原则——综合分析的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方法——(1)多因素综合评定法;(2)级差收益评定法;(3)地价分区定级法;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因素权重的分析方法:特尔菲法确定权重、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4、城镇土地定级的程序:准备阶段、土地级别划分确定阶段、成果验收阶段、成果应用及更新阶段5、农用地定级的程序:准备工作、农用地资料收集与调查、选取因素的确定和农用地定级单元划分、农用地级别初划分、农用地级别校核、农用地级别确定、成果应用及更新分等的程序: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划分区域、确定耕地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和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计算耕地农用地等指数第七章土地登记1、不动产登记的概念:不动产登记是指不动产登记机构依法将不动产权利归属和其他法定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行为。
2、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类型:契据登记制、权利登记制、托伦斯登记制3、我国不动产登记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国土部、住建部、林业局、海洋局、农业局、水利部4、目前存在的问题:不动产登记机构分散、不动产登记依据不一、不动产登记的簿证不一、不动产登记的平台不统一5、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兼具权利登记制和托伦斯登记制的特点,偏重于权利登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