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其领导力

合集下载

诸葛亮不是合格CEO

诸葛亮不是合格CEO

诸葛亮不是合格CEO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被后人称为“睿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把诸葛亮放到现代商业环境中来看,他可能并不是一个合格的CEO。

诸葛亮缺乏商业经营的经验。

虽然他在治理政务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但商业运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在现代企业环境中,CEO需要具备丰富的商业知识和经验,需要具备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而这些恰恰是诸葛亮所缺乏的。

诸葛亮过于理想主义。

在治理国家和军事上,诸葛亮以其高超的智慧和政治手腕著称,但在商业领域中,理想主义往往并不适用。

现代企业需要考虑利润和市场竞争,需要在实际运营中不断调整战略和策略以保持竞争力,而这与诸葛亮所追求的理想主义截然相反。

诸葛亮的个人魅力和威信虽然可以在军中和政治上取得成就,但在商业领域中,并不能保证他能够获得持续的商业成功。

在商业环境下,CEO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需要善于团队管理和组织,需要具备领导力和执行力,而这些并不是诸葛亮所擅长的。

诸葛亮过于依赖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在商业领域中,一个优秀的CEO需要善于团队
合作,需要善于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而诸葛亮往往更倾向于独断专行,这可能会让他在商业运营上陷入困境。

尽管诸葛亮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如果把他放到现代商业环境中来看,他可能并不是一个合格的CEO。

他缺乏商业经验,过于理想主义,个人魅力无法保证商业成功,并且过于依赖个人才能,这些都会成为他在商业领域中的阻碍。

虽然在历史上诸葛亮被尊称为“睿才”,但在当今商业社会中,他可能并不适合担任CEO这样的职位。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与领导力探索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与领导力探索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与领导力探索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战乱、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其中涌现出许多充满智慧与权谋的角色,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领导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和领导人物,分析他们的角色特点、策略和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一、权谋智囊1. 荀彧荀彧是曹操麾下重要顾问,被誉为"玄德之脑"。

他深思熟虑、睿智机敏,在关键问题上能给出明智建议。

荀彧主张稳定统一天下,并提出类似中央集权制度,帮助曹操实现政治控制。

2. 孔融孔融是刘备身边一位重要智者,他英俊风流、博学多才,在策略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融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通过联合别的势力来共同抗衡曹操。

3. 诸葛亮诸葛亮被誉为"卧龙先生",是刘备的主要谋士和智囊。

他以出色的智谋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给刘备提供了巨大帮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展现了超凡的智慧和忠诚,成为一位深受尊重和推崇的权谋智囊。

4. 刘备身边的其他智囊除了荀彧、孔融和诸葛亮之外,《三国演义》还有许多其他具有权谋头脑的角色。

例如:徐庶、法正等等。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倾注了自己的才华,为各自势力提供了宝贵意见。

二、领导者1. 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领导者之一。

他精明强干,运筹帷幄,掌握着强大实力,但同时也饱受争议。

曹操的领导风格强调中央集权和严厉统治,但也善于利用人才,吸纳智囊为自己所用。

2. 刘备刘备作为一位重要的领导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宏大的志向和广泛的人脉。

刘备善于借助智囊们提供的建议,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决策。

3.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灵活机敏、明断力行而闻名。

孙权运用分权制度,重用有实力、忠诚强大的将领,并且通过与其他势力保持政治联盟,实现了相对稳定的统治。

三、权谋智囊与领导力之间的关系《三国演义》中权谋智囊和领导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绝境看诸葛亮:是杰出的谋士而非杰出的领袖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绝境看诸葛亮:是杰出的谋士而非杰出的领袖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绝境看诸葛亮:是杰出的谋士而非杰出的领袖文/陈正华心境领导力创始人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锋。

原义是蜀国连个年轻的将领都没了,廖化那样的老将居然要去做先锋。

现多比喻团队里面没有出众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经验的人来担负重任。

在五虎大将之后,蜀汉真的没有多少将才了,魏延算是一个,可是不对卧龙先生的路子,蜀汉人才危机,严重断层,困局已成,正是蜀汉核心领导诸葛亮一手造成的,他在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接班人培养上远远不够,导致蜀汉国运乏力,必然快速走向灭亡。

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绩卓著,千古风流人物,尽管如此,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诸葛亮是杰出的谋士而非杰出的领袖。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发展到三分之一时出现,他的隆中对是非常著名的战略谋划案例,三国形成也印证了诸葛亮谋略的厉害。

诸葛亮出现的巨大价值,在于为刘备制定了一生最关键的政治发展纲要和军事作战战略。

诸葛亮好比影响力极其巨大的催化剂,让刘备手下许多将领得以发挥其更大的能力。

尤其是在三国时代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在诸葛亮指导策划下,政治、外交和战略战术都取得了全面胜利,毫无疑问诸葛亮是非常杰出的谋士。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为何不能一统天下?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领导力不足和蜀国灭亡有很大关系。

毛主席用了三句话就概括了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第一是错选将帅。

关羽失荆州,马谡失街亭就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是不懂得主帅应在关键时刻亲临调度。

显然,在毛泽东眼里,守住街亭关系到整个北伐战役的成败,故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

第三是战略错误,隆中对是本身有致命的硬伤。

虽然很多人认可隆中对的政策,但是毛主席却独树一帜地指出《隆中对》的战略错误,导致兵力分散,而最终导致失荆州的失败。

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文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行政管理学诸葛亮不是好领导案例分析答案

行政管理学诸葛亮不是好领导案例分析答案

行政管理学诸葛亮不是好领导案例分析答案从管理学角度来说,诸葛亮是对公司老板忠诚,对下属不信任,个人单兵作战能力超强的主管。

其一,诸葛亮明明知道阿斗是扶不起来的,他依然坚持奉阿斗为主。

他明明知道蜀国有天险可守,却偏偏为了匡扶汉朝江山,统一全国,屡次主动出击叫板魏国,要知道蜀国的面积不过是魏国的三分之一。

这主要源于刘备建国后,并未对这个团体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塑造,依然主观性叫板曹氏集团。

这样的诸葛亮缺乏战略意识也是体现出来的,既是他的个人志向,但国力差距的现实情况,还是要考虑清楚,多少都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屡次出兵,多数都是后方供给不力、后方不稳导致胜而退兵的事,他都视而不见,执意而行,最终拖垮了蜀国国力。

其二,诸葛亮对下属不信任,总是喜欢用老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也就是诸葛亮时代,蜀国的用人情况,都是刘备时代的前朝遗老。

诸葛亮哪有发掘什么人才,就算是重用的马谡,也是错看他人,至于关门弟子姜维,褒贬不一。

三国的后半段,司马懿就说过诸葛亮像个娘们,事事亲力亲为。

在管理中,事事亲力亲为,就是对下属的不信任,自己发掘不了信任的人。

其三,诸葛亮是事务性的管理者,六出祁山,每次都是自己以丞相身份去挂帅,在对孟获的七纵七擒以及六出祁山中,都有不少亮眼的战术操作,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

在现代公司的管理架构体系中,事务性最多的就是主管层级了(部分公司是经理或者总监层级),而真正到了总监、总裁、副总层级的话,事务性的事情会少很多,更多是协调、分配、统筹、调整到实现目标。

最明显的对比就是江东的孙权了,人家那管理是做得稳当当的,朝中的文武班子的搭配也是有条不紊,人才也是源源不断,从周瑜鲁肃,再到吕蒙陆逊,哪个不都是文武双全。

当然后面人家安稳惯了,年龄大了,昏庸了,这也是很多领导者的弊端,这个另当别论了。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评述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评述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评述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与英雄豪杰的时代。

在这个战争纷争的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智勇才华、政治才能和领导力都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以下将对三国时期的几位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评述。

1. 诸葛亮(字孔明)作为三国时期备受赞誉的谋士和智慧之星,诸葛亮被誉为“千古之奇才”。

他深谙兵法、智谋妙策,被刘备任命为丞相,成为蜀国的支柱之一。

诸葛亮精心治国,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如推行均田制、修葺水利等,为蜀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诸葛亮在战略战术上也表现出色。

他设计了“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著名战术,巧妙地破解了敌人的进攻,使蜀国在困境中保持了一定的优势。

他的才智和深思熟虑的决策使他成为了后世领袖的楷模,不仅在军事领域有卓越的贡献,也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曹操(字孟德)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无可争议的军事家。

他善于运筹帷幄,擅长用兵之道。

曹操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扩大了魏国的疆土,并成功击败了其他两个国家的联军。

曹操在政治上也有杰出的表现,他设立了尚书令、丞相等官职,建立了完善的政权体系。

然而,曹操在军事才能上的杰出并不能掩盖他的残忍和冷酷。

他采用铁腕手段管理国家,实行赋税苛刻,严密监控百姓言行,使百姓备受压迫。

这使得曹操在历史上饱受争议,既有人称他为雄才大略的杰出统治者,也有人谴责他的暴虐和独裁。

3. 刘备(字玄德)作为三国时期的创业者之一,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

他身上具备了王者的风范,深受民众的爱戴。

刘备自小立志报国,一路经历艰难困苦,最终建立了蜀国。

他尊重贤才,培养了诸葛亮和关羽等重臣。

刘备注重政治道义,推行仁政,深得人心。

在军事上,虽然刘备没有曹操那样的胆略,但他善于借助周围的人才,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力。

他联合孙权,一度形成鼎足之势,并占领了华中地区。

然而,刘备过于轻信他人,如曹操之子曹冲灭蜀一事,使其在竭尽全力发展蜀国时遭受了挫折。

4.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备受赞美的忠义之士。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启示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启示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启示1. 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战争策略而闻名。

本文将从领导力的角度探讨一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启发的要点。

2. 领导者核心素质在《三国演义》中,每个领导人物都展示了独特的特质和素质,这些特质使他们能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取得成功。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核心素质:2.1 智慧与智谋领导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智慧和智谋,能够迅速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风向变化,成功阻击了曹操大军。

2.2 坚定决心坚定决心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

无论面对多大挫折或困难,真正伟大的领导者都能保持坚定并追求自己设定的目标。

刘备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始终坚持自己成为皇帝的梦想,并最终实现了它。

2.3 魅力和影响力领导者需要具备魅力和影响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和合作精神。

关羽作为刘备的忠诚义兄弟,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战斗技能赢得了大家的敬仰和拥护。

3. 领导策略与战术《三国演义》中许多领导者展示了卓越的战略和战术才能。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策略和战术:3.1 分而治之一个常见的策略是分而治之,在面对强大敌人时将其削弱并孤立。

曹操使用这种策略,通过收买或吸引各个地区的势力,分裂刘备与孙权联盟。

3.2 运用间谍领导者需要善于运用间谍情报来获取对手的信息,并在决策过程中利用这些信息优势。

诸葛亮则以其智谋聪明赢得了众多情报和间谍,为刘备制定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3.3 坚守堡垒当面对强大敌人时,坚守堡垒可以是一个有效的战术。

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带领少数精英部队成功抵挡曹操大军的进攻,并最终脱离险境。

4. 团队合作与领导者责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者们深知团队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也明白作为领导者自己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义务。

4.1 团队合作无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他们都需要建立并维护一个强大的团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只有通过团结一致、分工合作,他们才能取得胜利。

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个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独特的领导力模式。

从这些领导力模式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领导力的知识。

首先,领导力的核心是战略眼光。

在三国时期,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在于领导者的战略眼光。

例如,曹操在早期就制定了征服天下的战略目标,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手段实现了这个目标。

而刘备则以仁义为战略目标,通过收买人心、结交豪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些领导者的战略眼光,不仅决定了势力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其次,领导力需要有强大的执行能力。

在三国时期,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但是最终实现目标的却是那些执行力强的领导者。

例如,曹操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调动资源、应对危机,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下属。

而孙权则能够在江东稳定地掌控局面,抵御外敌的侵略。

这些领导者的执行能力,不仅使得自己的势力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也使得整个历史的进程更加顺利。

再次,领导力需要有人格魅力。

在三国时期,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些魅力使得他们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赢得更多的人心。

例如,刘备以仁义为特点的人格魅力使得他能够赢得众多豪杰的青睐,并且建立了一个以仁义为核心的蜀汉王朝。

而诸葛亮则以智慧为特点的人格魅力使得他能够成为蜀汉的丞相,并且被后人称为“卧龙”。

这些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不仅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团结、稳定,也使得整个历史的进程更加和谐。

最后,领导力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三国时期,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沟通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控局势、调动资源。

例如,曹操通过与下属的交流得知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且通过有效的沟通使得他们更加忠诚于自己。

而孙权则通过与外敌的沟通了解到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并且通过有效的沟通使得江东地区更加稳定。

这些领导者的沟通能力,不仅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团结、稳定,也使得整个历史的进程更加和谐。

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智慧与才能

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智慧与才能

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智慧与才能1. 引言1.1 概述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出生于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称帝时期的重要谋士。

本文将详细探讨诸葛亮早年生活、才华表现和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并总结他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诸葛亮的早年生活、诸葛亮的才华表现、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以及结论。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文章背景和结构概述,为读者介绍该篇长文的主题和目标。

接下来,将详细描写诸葛亮在早年阶段受到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以及他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并激发了他的才能。

然后,探讨诸葛亮在政治、军事和文学方面的卓越才华,并分析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随后,我们将研究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思想与实践,重点关注他清廉高效的政府管理、融合儒家思想与实际情况的施政策略以及关注民生的社会福利改革。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诸葛亮智慧与才能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并探讨当代管理和领导者可以从中借鉴和应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展示并探索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智慧和才能。

通过深入研究他早年生活、各方面才华以及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为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

此外,文章还旨在向读者传达对诸葛亮敬仰与欣赏之情,并提供当代管理和领导者的有益启示。

通过对诸葛亮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智慧与才能,为塑造自身的领导风格和提升综合素质提供借鉴。

2. 诸葛亮的早年生活:2.1 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但知识渊博的家庭中。

据史书记载,他的祖父是鲁国忠良之后裔,父亲则是一个务农的普通百姓。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与领导力培养教学方案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与领导力培养教学方案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与领导力培养教学方案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战争策略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和他们对领导力培养的启示,同时提出一个基于《三国演义》的领导力培养教学方案。

权谋智囊及其特点1. 孔明(诸葛亮)孔明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知名且有影响力的权谋智囊。

他具备以下特点:•高度智慧:孔明才思敏捷,善于制定周密的计谋。

•卓越机变:孔明能迅速应对复杂情况,并作出明智而灵活的决策。

•善于破解:孔明能透过表象看到问题本质,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具备卓越领导力:孔明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个人顾问,还拥有卓越领导才能,能够影响和激励他人。

2. 曹操曹操也是一个权谋智囊,尽管他在一些方面与孔明不同,但同样具备重要的特点:•超强政治洞察力:曹操能够准确判断政治态势,并对其作出相应反应。

•精明决策能力:曹操在战争和政治上都表现出冷静、果断的决策能力。

•出色组织才华:曹操善于管理和组织大规模事务,并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

领导力培养教学方案基于《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和领导力培养经验,下面是一个关于领导力培养的教学方案:1. 分析并讨论《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囊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三国演义》中不同权谋智囊(如孔明、曹操、郭嘉等)的优点、缺点以及他们对历史事件和战略决策的影响。

2. 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或案例研究,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扮演权谋智囊角色,并提供解决现实问题或决策策略的方案。

3. 培养领导力技能•团队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目标设定:教导学生制定清晰的目标,并帮助他们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

•沟通技巧: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教导学生有效沟通、倾听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4. 推崇智慧与诚信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保持诚信原则。

5. case studies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或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估不同领导者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决策以及其后果。

从领导力评价诸葛亮

从领导力评价诸葛亮

一、怎样从领导力的角度评价诸葛亮?答:引用管理学中的名词,诸葛亮属于事必躬亲的蜜蜂型的领导,根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近期的调查结果,在最不受欢迎的领导者类型中,蜜蜂型的领导排在首位,可见,诸葛亮不是一位好领导。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决策时,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参与,更多的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显现。

其次,在诸葛亮身居丞相高位时,工作多亲历亲为,没有注意培养下属。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

第一,对于他个人来说,造成了身心疲惫,连其竞争对手司马懿都说:“孔明食少事厌,其能久乎!”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空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叹。

第二,对整个蜀汉政权来讲,因人才断层,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被动局面,最终导致“光复汉室”成为一句空话。

二、如何通过培养团队学习实现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为管理模式,以实现持久性发展为目的。

建立学习型组织要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组织中的成员应自问:我能为组织贡献什么?我依靠谁获取信息、知识和专门技术,谁依靠我获取信息、知识和专门技术?在摒弃旧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沟通达到坦率真诚,了解组织怎样运行,制定大家认同的愿景,通过团队工作实现愿景。

Stoner给她的Seapoint中心团队提出四个核心价值,即透明、合作、成功和管理。

1、透明-即公开,诚实,时刻准备着。

寻找并面对现实,清楚表达思想。

2、合作–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他人的经验结合,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责任感,合作过程中使用简单易懂的沟通方式。

3、成功–以最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为标准。

履行对顾客和所有相关者义务。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4、管理–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帮助改善社区和全球环境。

三、请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谈谈自己对“激励性人格”这种有效教师内在特质的认识和体会。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人才培养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人才培养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人才培养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中,领导力与人才培养是组织和团队成功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有效的领导者和优秀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三国演义》通过描绘各个历史人物的领导能力以及其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经验,向我们展示了领导者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人才培养。

首先,我们将介绍领导力的概念与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三国演义》中几位知名领导者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并探讨他们在领导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接着,我们将重点研究领导力对于团队建设、战争胜利以及组织发展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本文将归纳总结出人才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经验,并对当前领导力与人才培养问题提出改进和研究方向的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古代历史事件中涌现出的杰出领导者们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来培育和发展人才,以期为现代社会中领导力和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领导力在团队、战争、组织等方面对于成功取得良好成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领导力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最终,希望本文能够为当前领导力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并指明未来改进和研究方向。

2. 领导力与人才培养2.1 领导力的概念与特点领导力是指一个人在组织或团队中发挥影响力、管理能力和指导能力的能力。

它包括了对他人的激励、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自信、决策和创新等方面的素质。

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引导团队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在《三国演义》中,各个角色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与特点。

刘备是一位仁爱型领导者,他注重人伦关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且以身作则来影响团队成员。

曹操则是一位强势型领导者,他富有战略眼光,勇于决策,并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目标。

诸葛亮 领导不足之处

诸葛亮 领导不足之处

诸葛亮可谓是一代英杰,赤壁之战等广为世人传诵之作,莫不显示其超人智慧和勇气。

然而他却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终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留给后人诸多感慨。

诸葛亮虽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蜀汉仍最先灭亡,这与诸葛亮的领导能力不无关系。

诸葛亮的职业生涯基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担任“军师”角色,从初出茅庐至刘备占领汉中,他基本上处于配角地位,仅从事辅佐性工作;第二阶段是刘备汉中称王至白帝托孤,其间刘备在外,诸葛亮在内,负责制度的建立和后勤供给,扮演的是专业“总经理”角色;第三阶段是“远征总司令”角色,从五月渡泸、南征夷越开始,至病逝五丈原为止,主要负责北伐中原,这一阶段诸葛亮成了负责“业务开发”的“总经理”。

特别是在他全权负责的北伐战争中,他的独断专行很大程度上为蜀汉亡国埋下了隐患。

可以说,诸葛亮自辅政以后,完全处于蜀汉政权的最高地位,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独当一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是遵先主的遗诏而辅佐后主,但是,他的权高位重加上建制度所固有的监督机制上的弊端,只能导致朝廷上下惟其马首是瞻,后主刘禅形同虚设。

《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五、九十六回是书中极为精彩的一段,写的是孔明与司马懿为争取街亭的一段斗智斗勇的故事。

孔明虽然胸中有百万甲兵,但对人的领导仍存在盲点。

孔明由于直接带领众多的将军,也许是“控制幅度”过大,加上在战事中决策的失误,不但失了街亭,还斩了马谡,可说是孔明一世英明中的败笔之一。

虽然随后用空城计退了司马懿,扳回一役,但是无法弥补他斩将的损失。

在孔明挥泪斩马谡后,大哭不已,当蒋琬问他为何哭时,孔明方谈:“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可见刘备死前对马谡的评语孔明并未在意。

如果孔明当时了解刘备临死前的忠言,能给予马谡正确的领导模式,则马谡不死,孔明成功,而蜀国亦不致失街亭,赢非三胜。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能力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能力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能力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在这个时期,各个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和政治斗争,涌现了许多具有卓越领导力和出色决策能力的人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能力,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说明他们在困境中如何作出明智的决策。

关键人物1. 诸葛亮领导风格:诸葛亮被称为“卧龙”,他以智谋卓越、高尚品德而闻名于世。

他是刘备忠实的谋士和朋友,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总能给予刘备正确的指引。

决策能力:诸葛亮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思维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利用自然地理优势以及明确的战略计划,成功击败曹操。

2. 曹操领导风格:曹操是整个三国时期最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之一。

他以强势和残酷而闻名,且拥有卓越的军事天赋。

决策能力:曹操作为北方势力的领袖,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表现出非凡的决策能力。

他将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转化为政治和社会优势。

然而,他在一些决策中也表现出冲动和过于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

3. 刘备领导风格:刘备是一个仁厚而有魅力的领导者。

他懂得与人沟通,并通过与其他领导者建立亲密关系来实现共同目标。

决策能力:虽然刘备不如诸葛亮那样聪明智慧,但他具有正确评估形势和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

例如,在定军山之战中,刘备决定利用精心设计的计谋引诱敌人入彀,并成功地击败了敌军。

领导力与决策能力的启示1.强大的领导力和良好的决策能力对于在复杂环境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2.领导者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实践中。

3.深入了解团队成员并建立亲密的工作关系有助于实现共同目标。

4.重要决策需要基于充分的信息和综合考虑,而不能凭感觉。

结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以领导力和决策能力为特点的人物形象,他们以不同方式展示出战略眼光、优秀智慧和坚定胆量。

通过研究和借鉴这些人物,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领导思维和决策过程的宝贵经验。

从领导力评价诸葛亮

从领导力评价诸葛亮

一、怎样从领导力的角度评价诸葛亮?答:引用管理学中的名词,诸葛亮属于事必躬亲的蜜蜂型的领导,根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近期的调查结果,在最不受欢迎的领导者类型中,蜜蜂型的领导排在首位,可见,诸葛亮不是一位好领导。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决策时,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参与,更多的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显现。

其次,在诸葛亮身居丞相高位时,工作多亲历亲为,没有注意培养下属。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

第一,对于他个人来说,造成了身心疲惫,连其竞争对手司马懿都说:“孔明食少事厌,其能久乎!”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空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叹。

第二,对整个蜀汉政权来讲,因人才断层,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被动局面,最终导致“光复汉室”成为一句空话。

二、如何通过培养团队学习实现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为管理模式,以实现持久性发展为目的。

建立学习型组织要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组织中的成员应自问:我能为组织贡献什么?我依靠谁获取信息、知识和专门技术,谁依靠我获取信息、知识和专门技术?在摒弃旧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沟通达到坦率真诚,了解组织怎样运行,制定大家认同的愿景,通过团队工作实现愿景。

Stoner给她的Seapoint中心团队提出四个核心价值,即透明、合作、成功和管理。

1、透明-即公开,诚实,时刻准备着。

寻找并面对现实,清楚表达思想。

2、合作–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他人的经验结合,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责任感,合作过程中使用简单易懂的沟通方式。

3、成功–以最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为标准。

履行对顾客和所有相关者义务。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4、管理–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帮助改善社区和全球环境。

三、请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谈谈自己对“激励性人格”这种有效教师内在特质的认识和体会。

用《三国演义》激发学生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

用《三国演义》激发学生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

用《三国演义》激发学生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它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政治纷争。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蕴含了许多关于领导力和决策能力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三国演义》这一文化遗产来激发学生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

第一部分:领导力领导力是指一个人在组织中影响他人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的各位英雄角色展现了不同类型的领导特质和技巧。

1. 刘备:他以其慈善、公正和信任为基础,赢得了人们的支持和忠诚,并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

2. 曹操: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果断行动取得了很大的政治成就,在战争中展现出强大的领导能力。

3. 孙权:他通过灵活变通、善于利用人才等方式,巩固了吴国的统治地位。

通过研究这些角色,学生们可以从中学习到领导力的不同方面,如激励、沟通、决策和团队合作等。

第二部分: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在不同情况下做出明智、准确和高效的决策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充满了各种战略和政治上的决策案例,为学生强化他们自己的思考方式。

1. 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联手对抗曹操,最终采取火攻之计获得胜利。

这个决策反映了灵活性和创新思维对于应对复杂问题的重要性。

2. 空城计:诸葛亮通过虚张声势来防御敌人,在没有足够实力情况下保持一副无懈可击的姿态。

这个例子展示了如何运用策略和谋略来达到目标。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评估风险、权衡利弊以及以思维敏捷应对变化等方面的决策技巧。

第三部分:应用和启发1.历史与现实联系:学生可以将《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决策案例与现实世界中的情境进行对比,以加深对概念和原则的理解。

2.角色扮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书中角色,模拟其中的决策场景,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其他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三国演义》中所学到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知识来寻找解决方案。

结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凝聚了千年智慧,蕴含了丰富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概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公元184-280年)的战乱和英雄人物。

在这部作品中,涉及到众多领导者和他们的战略思维,这些人物的智勇与谋略对于理解古代领导力和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刘备:温厚仁德的领导者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为仁爱和宽容的领导者之一。

他以温和而仁慈的态度治理自己的州郡,并得到广泛支持。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喜欢听取下属的建议,并在关键时刻采用合理方案以达成目标。

他倡导以德服人并礼贤下士,能够赢得人心并形成强大势力。

曹操:权谋智勇的策略家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最富有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以其狡诈与精明而闻名,他以权谋和智谋统治了一片大地。

曹操擅长运用情报和研究敌人的弱点,并设计精巧的战略来摧毁对手。

他也非常注重组织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体系,并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来提升国家实力。

孔明:机智过人的奇才孔明作为刘备的谋士,被誉为“卧龙”。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机警过人的战略家,能够凭借超凡的智慧和分析能力制定各种计策。

孔明熟悉历史和兵法,精通舆论引导,经常利用情报收集并预测敌军行动。

他与刘备紧密合作,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并最终帮助刘备统一了中国北部。

诸葛亮:全面领导者与杰出智囊诸葛亮是刘备死后继任者刘禅时期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

他担任丞相并积极推进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改革。

诸葛亮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并通过发展农业和商业等领域来改善人民生活。

他在统一中国南部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长远的眼光被誉为“睿智”的领导者。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者展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方式。

刘备以温厚仁德治理州郡;曹操以权谋智勇借助策略统治天下;孔明以机智过人设计计策取胜;诸葛亮则是一个全面性的领导者,同时也是杰出的智囊。

通过研究他们的角色与行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古代领导力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军事战略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军事战略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军事战略许多人都对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赞不绝口。

他不仅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他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十几年间,他用他的智慧和军事战略改变了整个局势,为蜀国在三国鼎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是当时最有名的谋士之一,他聪明睿智,深思熟虑。

他对军事战略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优势,因为他懂得如何使用地形、如何分析和利用敌人的弱点。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他的“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的经典战术上。

“空城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被广大民众所熟知。

当时,曹军进攻蜀国,忽然面临到了一个空城。

曹军都以为蜀国已经被攻破,因此陷入了混乱之中。

诸葛亮故意展示出一副大意的样子,甚至让城楼上贴满了对联,给敌军一种敌强我弱的错觉。

诸葛亮利用了曹军的恐惧心理,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这个战术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蜀国军队中的威望。

“草船借箭”是另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展示了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的卓越才能。

当时,蜀军面对着数量庞大的敌军,箭矢不够使用。

诸葛亮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在船上插满麦秆,从而给曹军制造了一种假象,让他们以为蜀军有备而来,数量众多。

曹军被吓退后,蜀军分批借来了大量箭矢,最终成功地击败了敌人。

这个战略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同时也展示了他的勇气和领导力。

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不仅限于战场上的取胜,他远见卓识,善于制定长远的战略和计划。

他主张与邻国积极开展外交,尽量保持和平,并通过联络各诸侯国,共同对抗曹魏。

他还推行征兵制度、加强边境防御等措施,保证了蜀国的安全。

他对内政的重视不亚于对军事战略的关注,确保了蜀国内外的稳定发展。

然而,尽管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局限性。

他在南方遭遇了连连失利,未能如愿夺取中原地区。

但即便如此,诸葛亮的军事战略在当时无可否认地给蜀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的智慧和深思熟虑使他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军事家之一。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领导对组织管理的好坏具有决定性影响,是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目标的带头行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封建中国士子“为师”、“为将”、“为相”的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化身,在他辉煌的一生中,几乎计无不中,谋无不成,近乎神,而他又本性谨慎,除“失街亭”、“兵屯渭南”外,很少有人论及他的失误。

然而,为什么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最先灭亡? 细读《三国演义》及《三国志》后不难发现,诸葛亮也有不审时度势、穷兵黩武、用人失误等多方面的缺憾。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不当的领导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以期对现在的组织领导者有所启示。

一、战略失误战略是指组织发展的全局方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正确的战略是组织走向成功的前提。

诸葛亮在隆中制订三分天下的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为蜀汉灭亡埋下失败种子。

荆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其处要冲,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

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都必需先占据荆州。

诸葛亮以惊人的智慧,绝妙的策划,在赤壁大战中捷足先登,一举夺取了荆州,并以此为基地,随后取得四川和汉中,初步实现了隆中战略,实现三分天下的局势。

然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

①当四川吃紧时,刘备授意诸葛亮将荆州交给心腹关羽,守荆州责任重大,关羽接印,诸葛亮擎着不授,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半天。

这一动作表现了诸葛亮的忧虑,他清楚关羽的致命要害,把孙刘联盟,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一再告诫关羽,最后诸葛亮还是听从了刘备的意见,显示出诸葛亮对当时局势估计严重不足。

刘伯承元帅评价诸葛亮的话

刘伯承元帅评价诸葛亮的话

刘伯承元帅曾经评价过诸葛亮,他说:“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

” 他认为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让他在战争和政治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

刘伯承元帅赞赏诸葛亮的谋略和决策能力,他认为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他认为诸葛亮在战争中的布局和策略都非常精准和出色。

刘伯承元帅指出,诸葛亮善于利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从而在战斗中取得优势。

他赞扬诸葛亮在对敌人的了解和分析上非常精准,能够准确判断对手的意图和行动。

刘伯承元帅认为诸葛亮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非常出色,他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势力。

他指出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手腕和智慧,使得他能够巧妙地处理内外矛盾,保持国家的稳定。

刘伯承元帅认为诸葛亮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是他的杰出品质,他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赞扬诸葛亮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勇气,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镇定和冷静。

刘伯承元帅认为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超越了他所处时代的人们,他的理念和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他指出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和政策非常先进,他提出的一些措施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刘伯承元帅认为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智慧和谋略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指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贡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伯承元帅赞扬诸葛亮的胸怀和志向,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认为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是他取得胜利的关键,他的决策和行动都经过深思熟虑。

刘伯承元帅认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他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赞扬诸葛亮在困难时期的勇敢和坚持,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刘伯承元帅认为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他的决策和行动都经过周密的考虑。

他指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诸葛亮的人物的教益和教训作文

诸葛亮的人物的教益和教训作文

诸葛亮的人物的教益和教训作文Zhuge Liang, also known as Kongming, was a legendary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known for his wisdom,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skills. 诸葛亮,也被称为孔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以其智慧、策略和领导能力而闻名。

His teachings and lessons have inspired people for centuries, and his legacy continues to influence leaders and individuals around the world. 他的教诲和教训已经激励了几个世纪的人们,他的遗产继续影响着全世界的领导者和个人。

One of the key lessons we can learn from Zhuge Liang is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从诸葛亮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关键教训之一是战略思维和规划的重要性。

Zhuge Liang was known for his ability to anticipate events, devis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诸葛亮以能够预见事件、制定有效战略和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而闻名。

His famous "empty fort strategy" during the Battle of Wuzhang Plains is a prime example of his strategic prowess and ability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他在五丈原之战中使用的著名“空城计”是他战略智慧和创新能力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也是三国时期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的代表。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活在人们心中,成为彪炳史册的千古名臣。

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明阴阳、晓八卦、懂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一个介于人神之间近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成为智慧的化身。

然而,他个性人格上的一些缺陷以及在管理决策中的一些失误,最终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遗憾,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的争议与批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诸葛亮高起点起步,刚参加工作就步入金领阶层,职业发展平步青云,让许多人望尘莫及。

这是因为诸葛亮具备了一位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位十分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其次他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不仅胆识过人,也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第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责任心强,有很好的职业操守;第四,他信念坚定,坚持“匡扶汉室”的目标毫不动摇;第五,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第六,办事谨慎,风险意识强;第七,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八,清正廉洁,处事公平公正;第九,勤于思考,日理万机还亲自参与科技创新,拥有连弩、木牛流马、八陈图等多项发明专利。

第十,最关键的是,他始终明白老板的需要是什么,而且能想办法帮他办好,这是极为不简单的。

当然诸葛亮的业绩也是十分优秀的。

在他出山前,刘备一直都是打败仗,居无定所,寄人篱下。

诸葛亮上任后,协助刘备东和孙吴,北拒曹魏,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治理川蜀内政,发展农业经济,六出祁山(史料记载是四出祁山),七擒孟获,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蜀汉基业和三分天下之势,诸葛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但有人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导致蜀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把蜀国衰亡的责任全部算到诸葛亮头上,我觉得这是不妥的。

首先,蜀汉在三国之中本身实力最弱,经济发展和人才数量远不及中原和江东;其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蜀汉在魏吴的中间,被夹成“三明治”,在地利上处于劣势;第三,诸葛亮执政期间,蜀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而其灭亡是在诸葛亮病逝30年以后的事;第四、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彝陵之战失败后,蜀国精英尽失、元气大伤、国力空虚,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亡国是早晚的事情,至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只是以攻为守、苟延残喘罢了。

因此,笔者认为,总体而言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在管理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特总结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深谋远虑。

诸葛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在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市场竞争情况基础上,为刘备制定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先据有荆、益二州,最后夺取中原的战略规划。

他的这个隆中对策为整个蜀汉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诸葛亮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还能够矢志不渝的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个战略规划,否则白手起家的刘备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

即使是“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如果不是诸葛亮亲诣东吴、详析形势、尽陈利害,说动他与刘备联合抗曹,否则让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尽渡长江,恐怕江东早已改姓曹了。

二、凝聚团队。

诸葛亮一直把团队建设作为管理的中心,以共同的价值观(匡扶汉室)把创业元老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和刘璋、张鲁旧部等人凝聚在一起,有效提升了整个团队的进取心和执行力。

要知道,关张二人不仅与刘备义结金兰,在年龄和资格上也比诸葛亮要老得多,而具均有万夫不当之勇,这两人刚开始并不把诸葛亮这个“空降兵”放在眼里,但没过多久便对他心悦诚服。

还有在关羽想入川和马超比武时(刘备取西川后,封马超为平西将军、都亭侯),诸葛亮三言两语便令他笑逐颜开。

这些都反映了诸葛亮高超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凝聚团队的技巧。

三、举贤任能。

有人以诸葛亮用马谡而失街亭来否定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实乃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尽管有此一端,依然瑕不掩玉。

首先诸葛亮并非不重视人才培养,庞统、马超、姜维、蒋琬、杨洪等人都是他选拔或培养出来的。

而且诸葛亮在接班人问题上提前下手,注意长期考察与培养相结合,最终选择了降将姜维,这需要超凡的眼光和胆识。

另外,诸葛亮在平衡各派系的矛盾上也比刘备有一定进步。

刘备时期,益州出身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诸葛亮主政时推行“蜀人治蜀”的方针,以举贤任能为抓手,提拔了一些益州土著人才担任高层领导,如杨洪、何祗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派系之间的矛盾。

四、赏罚严明。

诸葛亮向以赏罚严明著称,他的赏罚不是随心所欲、凭个人的好恶行事,而是遵守法度,以功过而论,而且做到有罪必罚,不避亲疏,开诚布公,使蜀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安定团结。

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依法将其斩首示众(马谡是否死于被斩史学界尚有争议),同时以自己用人不当,负有领导责任,上疏“自贬三等”。

副将王平事先劝诫马谡,街亭失守后能收拾败军徐徐而退,诸葛亮上表破格提拔他为参军,统五部兼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此外,诸葛亮虽责人以严但仍待人以诚,对犯人家属绝不施行牵连,不带有任何歧视。

如李严被罢黜后,他的儿子李丰仍留在丞相府做官,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

五、保守决策。

许多人批评诸葛亮一生处事过于谨慎,但我却认为这恰恰是诸葛亮的优点。

因为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蜀汉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要比曹魏弱得多,没有资本承受大的风险。

稍有不慎,任何一点微小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所以他处处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就可以理解了。

虽然在军事上过于小心谨慎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能丧失很多战机,但诸葛亮在决策上保持谨慎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企业的风险管理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六、周密计划。

诸葛亮行事讲究周密计划、逐步推进。

他风险意识强,未料胜先料败,每次出兵前总是会做好失败的准备,不但要考虑到天气、地形、时间和敌人的情况,还会根据下属的特点来使用他们,并准备主攻部队、佯攻部队、掩护部队、埋伏截断援兵之部队,以期能在进攻的时候确保胜利,撤退的时候尽量避免损失。

如第一次北伐时由于诸葛亮事先作了周密部署,安排副将王平协助马谡守街亭,并派援军接应,使得蜀军虽败但得以保全精锐,安然撤退。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管理方面也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一、个人决策。

诸葛亮智谋很强,在他担任刘备顾问时,几乎每次做出的分析都比别人要高明许多,而且能够屡屡出奇制胜,如火烧博望、新野乃至赤壁。

因此他自认为其个人智慧已远超众人,慢慢就变得独断专行,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了。

诸葛亮这种个人决策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管理上的风险,也让下属形成了依赖心理,影响了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使年轻干部得不到锻炼和培养。

二、事必躬亲。

由于诸葛亮个人能力很强,这样他看别人做事可能处处觉得不如心意,因此许多事情他都是亲历亲为,最后他觉得无人可用,以致六出祁山时凡20军棍以上的事都亲自过问。

诸葛亮忘我工作,导致积劳成疾,最终病死军中,其精神可嘉,其法则不可取。

因为在整个团队内如果没有合理的授权,不仅增加了领导者的工作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下属的发展空间。

三、求全责备。

诸葛亮虽然注重人才培养,但他在培养人才方面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过于追求完美和全面发展,以致属下员工大多为谨小慎微、循规蹈矩之人,如郭攸之、费祎、董允、蒋琬、姜维、向宠等人;而对有胆识、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则往往“察之密,待之严”,并没有合理使用。

如魏延,他虽然性格有些高傲,但“谋略出众”、“勇猛过人”,“数有
战功”,而诸葛亮却弃而不用。

而马谡虽然才气过人,好论军计,表面上看发展很全面,但他缺乏实战经验,且言过其实,由于诸葛亮的错误使用而导致街亭失守。

四、执法过严。

诸葛亮虽然赏罚严明,但由于执法过于严峻,不仅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也造成了一些优秀人才的丧失。

如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将其斩首,从法理上来说没有错。

但从人才管理的角度来看,恐怕有失妥当。

马谡是个难得的人才,完全可以给他一次戴罪立功、改过自新的机会。

马谡被斩不仅使蜀国丧失了一位优秀人才,也使其他员工由于畏惧军法,都抱着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念头,平时处事必循规蹈矩,不敢有冒险的尝试,所以难以培养出开拓型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