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品妙玉

合集下载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加批注带解析和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加批注带解析和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带解析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豪们的茶缘①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②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

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③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

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

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

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④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

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

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

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⑤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

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

”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

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

张帆红楼女儿说禅茶——访《红楼梦》妙玉饰演者姬玉居士

张帆红楼女儿说禅茶——访《红楼梦》妙玉饰演者姬玉居士
愤怒 之人 喝到 的是 嗔 怒的茶 ,快乐 的人 喝到 的是 欢愉 的
住家 的居士。每 天除 了必修 的早课晚课 ,她还在 “ 中华 慈 善在线”做 志愿服务。热衷于慈善公益事业的她 ,近期正
茶 ,慈悲的人 喝到的是大爱 的茶。人之饮茶 ,亦是 甘苦 自 知” 。此 时,姬玉所 喝 的该 是 一杯 洗尽铅 华的安 宁之茶
" / 9
细 吃 了,果 觉轻 浮无 比……黛 玉 因问 : ‘ 也是 旧年 蠲 这 的雨水? ’妙玉冷 笑道 : ‘ 你这 么个人 ,竟是个 大俗人 ,
容服务 的。但这样近似于仪 式的过程 ,实际上是 必不 可少 的,如 同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拜佛诵经。 ‘ 可清心 ’亦是通过饮茶入 茶 境 ,令 内心的烦恼和快乐消失 ,方可安心于当下。这就是 佛家 常说 的 ‘ 以欲 勾 牵,后令 入佛智 ’。 虽说 因茶 入 先
“ 说: ‘ 佛 如人 饮水 ,冷 暖 自知 ’。做 茶 ,所做 非
烹茶 的妙 玉恍在 眼前。素雅的茶器 ,龙泉寺 的甘泉。泡一 壶禅茶 ,但觉茶香清净 ,似是莲花 ,远香清逸。
姬 玉原名姬培 杰 ,在 l 8年版 的电视连续 剧 《 95 红楼 梦》中饰演妙玉 ,后 改名为姬玉。她是 当年 “ 十二钗” 中
吧。
在录制 “ 妙玉介绍佛教” 的系列C 有声书。经历 了演 艺圈 D
的光鲜 与喧嚣 ,姬玉说 ,亲近佛祖 的她 内心才更安宁。 但 凡提 到喝茶 的讲 究 ,总会言及 《 红楼 梦 》中妙 玉 的一句 : “ 一杯 为品, 二杯 即是 解渴 的蠢物, 三杯便是饮 牛 饮骡 了” ,于是这 “ 牛饮”就成 了讥讽不解茶意之人 的引 据 。在 《 翠庵茶 品梅 花雪 》的一 段更是将 饮茶 用水推 栊 上 了高度 , “ 玉执 壶,只 向海 内斟 了约有一杯 。宝玉细 妙

红楼梦的绿茶品茶之道

红楼梦的绿茶品茶之道

红楼梦的绿茶品茶之道红楼梦的绿茶品茶之道品茶之道说道茶道,我们先看有关红楼梦中有关品茶的一道试题:《红楼梦》第41回,妙玉和宝、钗、黛三人在栊翠庵吃“梯己茶”时,妙玉有哪些言语举动?她著名的“品茶之道”是什么内容(用小说原话回答)?这些反映了她什么样的品行?(6分)一、妙玉的言行举动:①嫌刘姥姥吃过的茶杯脏,吩咐人搁在外面,不要了;②笑骂宝玉海饮的行为,讲品茶之道;③笑斥黛玉是俗人,将梅花雪水误识为“旧年雨水”。

二、“品茶之道”为“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

三、反映了妙玉高洁脱俗的品行特征。

品茶之道之绿茶第一道:焚香除妄念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

”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

“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冰心去凡尘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

“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边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

只宜用80℃的开水。

“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左右。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

“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冲破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第八道:观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传说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

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妙玉奉茶诗句

妙玉奉茶诗句

妙玉奉茶诗句1. “妙玉素手把香茗,恰似观音施露情。

就像那春日暖阳,温柔地洒在大地上,给人带来无限慰藉。

你想想,在疲劳时喝上这样一杯茶,岂不美哉?”例子:朋友来家中做客,疲惫不堪,我学着妙玉为他精心泡制一杯茶,看着他满足的神情,我也开心极了。

2. “妙玉轻拈茶叶时,仿若仙女舞霓裳。

如同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神秘而又迷人。

你说这场景怎能不让人陶醉?”例子:在宁静的夜晚,我想象着妙玉奉茶的模样,自己也试着优雅地泡茶,感受那独特的氛围。

3. “妙玉奉茶展优雅,好比清风吹落花。

就好像漫步在清晨的花园中,那般惬意与舒适。

难道你不想体验一下?”例子:我在一个悠闲的午后,模仿妙玉的姿态奉茶给家人,大家都格外享受。

4. “妙玉茶香飘四溢,犹如彩云绕天际。

仿佛是一段美妙的音乐,萦绕在耳际久久不散。

你不觉得这很神奇吗?”例子:参加茶会时,闻到那茶香,让我立刻想起妙玉奉茶的情景。

5. “妙玉沏茶用心专,好似画家绘彩卷。

恰似那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眼前一亮。

你能不被吸引吗?”例子:看到茶艺师认真沏茶的样子,真像妙玉啊,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动人。

6. “妙玉茶韵含深情,宛如溪水流不停。

如同那绵绵不断的思念,温暖着人的心田。

你感受过这样的情感吗?”例子:和爱人一起品茶,感受着那茶韵中的深情,就像妙玉奉茶给宝玉时蕴含的情感。

7. “妙玉捧茶美如画,好比夜明珠无瑕。

仿佛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

这是不是很美妙?”例子:在艺术展览上看到一件精美的茶具,瞬间想起妙玉奉茶的画面。

8. “妙玉茶饮润心田,恰似春雨落凡间。

就像那滋润万物的春雨,带来生机与活力。

你还不想赶紧来一杯吗?”例子:心情烦躁时,喝一杯像妙玉泡出的那样的茶,顿时感觉心境平和了许多。

我的观点结论:妙玉奉茶充满了诗意与美感,让人深深着迷,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种美好。

红楼梦中妙玉引用品茶名言

红楼梦中妙玉引用品茶名言

红楼梦中妙玉引用品茶名言
妙玉细品着手中的茶,她的心境与茶香交融,宛如一曲静谧的古曲。

妙玉端起一杯茶,那香气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缕清流。

茶如人生,妙玉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在感悟着生活的真谛。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茶烟轻扬,甄嬛传品茶之道,浅尝之间,悟出万千智慧。

茶香中自有禅意,妙玉微笑着品味每一滴的滋味。

茶与人物的塑造在红楼梦的描写中,茶是与人物塑造密不可分的。

贾宝玉是一个爱茶、懂茶的人,他的性格和思想与他对茶的热爱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同时,茶也成为了小说中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茶话会等情节,表现了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之间的默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开到茶靡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闲话喝茶——妙玉刘姥姥和我的喝茶观

闲话喝茶——妙玉刘姥姥和我的喝茶观

冬天即将过去,可以说,这是一个空气比较肮脏的冬天。

不说连续数日不散的雾霾,即便不是雾霾天,空气也不是那么很洁净。

空气污浊,里面就隐藏着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物。

我的同事们无一例外地都出现过或轻或重的感冒、发烧、肺炎等症状。

说起来,还就是我既没有感冒,也没有发烧,身体愣是壮得很。

你问我有什么秘诀吗?有,就是多喝茶。

俺的茶杯,是一个盛雀巢咖啡的玻璃罐子,里面的咖啡喝光了,罐子就当了水杯。

一杯水大概有半斤多。

至于茶叶,对于茶叶我是没有什么品味的,是茶就喝,当然,茉莉花茶早已经不喝了,因为觉得有些腻口。

入秋时,有一段时间,俺改为小杯喝茶。

原因是俺读红楼梦,看见里面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请她喝妙玉的茶,刘姥姥评价:“好是好,就是淡些,要是熬浓些就更好了。

”俺突然发现,我的饮茶习惯,竟然与刘姥姥很像,都是喜欢喝浓茶。

而妙玉对于饮茶,是这样认识的:“一口叫品,两口叫解渴的莽汉,三口叫驴饮。

”也就是说,喝茶贵在浅,小杯淡茶,一口为品。

孕育感情地喝一小口,品出茶的精髓,茶的真谛,茶的境界。

而刘姥姥的喝茶方式,肯定属于茶叶放得多多的、酽酽的,最好有些发苦,喝起来大口吞下,即便不是妙玉评价的“驴饮”,也差不多该叫羊饮、猪饮。

而我,喜欢多放点茶叶,等水温不太热,咕咚咚就像灌老鼠窟窿一样,牛饮个痛快。

看了,觉得不是滋味,自觉怎么也是一个文化人,与妙玉的相似点,似乎应该比与刘姥姥的相似点该多些吧。

于是,俺决定,今后喝茶,要向妙玉看齐。

再喝茶时,在咖啡罐子里只放几片茶叶,蜻蜓点水式加仅够喝一口的水。

喝的时候,一次不超过一口,而且还要品,也就是咂巴咂巴茶叶味。

就这样,坚持了一些日子。

后来,实在是嫌烦,一次喝的不解渴。

于是,俺又从世界观上解剖自己,想俺出身劳动人民,自小在农村长大,这一点上与刘姥姥是相同的。

而妙玉是依附权贵生活的寄生虫,身为佛教徒,心里还有意无意“恋着宝玉”。

刘姥姥具有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尽管有些小算计,那也无伤大雅。

红楼梦妙玉的人物解析

红楼梦妙玉的人物解析

红楼梦妙玉的人物解析妙玉是《红楼梦》中极为安静的人物,也是曹雪芹喜爱的一个人物。

妙玉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不多,最闪亮的一次登场是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在这一回中,妙玉用来献茶的茶具和泡茶的水让人印象深刻。

跟“文若其人”一个道理,器物也是识人的一个好办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红楼梦妙玉的人物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一、人物简介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市仕宦人家。

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

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癖,不合时宜”。

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拢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

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

二、气质美如兰——妙玉之貌《红楼梦》中几乎没有正面介绍妙玉的容貌,对于这位绝世女子的容颜,作者仅借下人之口赞了句“模样儿又极好”。

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中,妙玉也只是岫烟眼中的一个侧影:“头带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持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

”这种婉曲的叙事方式既为幽尼妙玉增添了些神秘色彩,又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正如脂批所说的:“妙玉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妙极妥极。

”可见,同黛玉一样有着天生不足的妙玉,宁静素淡,加之几分仙风道骨,真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其实,曹雪芹在勾勒妙玉容貌时,是参照了黛玉这一形象的。

黛玉是“仙草化身”那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如“捧心西子”。

而妙玉的美却总是隔着一层面纱,看不清、猜不透,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红楼梦》之妙玉形象浅析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红楼梦》之妙玉形象浅析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红楼梦》之妙玉形象浅析在《红楼梦》这本名著中有一位年轻女尼,她是大观园内的金陵十二钗之一,与元春、黛玉、宝钗等人同列金陵女子正册。

她姿容美丽,聪慧过人,才华出众,才貌不在黛玉之下,正如书中所说:“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妙玉本是苏州姑娘,出身书香仕宦之家,因从小体弱多病,百治无效,父母只好忍痛将她送入寺庙,带发修行。

在书的前八十回,正面写到她的只有两回,一次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这是她的第一次正面出场,一是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寥”,这是她的第二次出场。

这两次直接亮相,加上几次暗出,很明显她的戏份不多,但曹雪芹就是让她入了“金陵十二钗”,不但入了,还入了正册,而且排在第六位。

这样一个让作者珍爱且器重的人物,不禁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一、比仙的才情与高雅的情趣妙玉出生在读书仕宦之家,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

她喜欢读庄子,自称“畸零之人”,精奕道,谙音律,举凡花卉盆景,古玩茶饮,无一不是高水平。

佛曲中亦赞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这是对妙玉非常高的评价。

说妙玉才华能够和仙人相比,这是有证据的。

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联到最后,出现两句非常有名的句子,一句是“寒塘渡鹤影”,一句是“冷月葬花魂”。

二人相互感叹时,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妙玉就出现了。

她连赞“好诗,好诗”,并说:“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

”就把二人请到了栊翠庵。

妙玉兴致很高,黛玉就央她续写出来。

妙玉于是提笔一挥而就。

这就是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的三十五韵。

这三十五韵,妙玉一人就做了十三韵,而林、史二位合起来才做了二十二韵。

写的怎么样?我们看看林、史二人的反应。

“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

现在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真正是“才华阜比仙”。

连一向有点恃才自傲的林黛玉也不禁赞赏不已,可见妙玉的内在底蕴确非一般凡人所能比拟。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中年女人。

他们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女孩的家。

女孩正在帮着姥姥择从地里挖来的野菜,看到陌生人进了他们家的院子,慌忙站起身,躲在姥姥身后。

姥姥站起身,说:“你们这是……”女人迎上去,握住姥姥的手说:“可找到你们了,这孩子就是杜鹃吧?”姥姥一听,把身后的杜鹃拉到身前来说:“早听说你们要来,一直盼着呢,杜鹃,快,你城里的阿姨来看你了。

”女人伸出双臂,示意杜鹃到她的怀里来。

杜鹃怯生生地走过去,轻轻偎依在女人的肩头,就像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眼神里绽放着纯真的幸福。

“哥哥呢?他怎么没有来看我?”杜鹃把头从女人的肩膀上拿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望着女人。

“你哥,他……今天正好有事情,改天他忙完了,我一定让他来看你。

”女人的眼里闪过一丝悲伤,但瞬间转成了笑容。

吃过晚饭,杜鹃写完作业,就上床睡了。

姥姥和女人坐在院子里说话。

小村的夜晚很安静,连风都不好意思来打扰,天上的星星眨着清澈的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

月亮悄悄躲在树梢后,听女人和姥姥轻声细语却切切深情的谈话。

女人长舒了一口气,说:“这是我儿子的愿望。

”姥姥握住女人的手说:“孩子,我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怎样的一种伤痛。

杜鹃的爸妈出车祸那阵儿,我真是不想活了,可是看看杜鹃,那么小的孩子没了父母就够可怜的了,如果再没了我们,可就真成了风中草了。

”“嗯,不能让孩子看不到希望。

”女人轻泣着说。

“我儿子说他与杜鹃的血样配型很符合,明天我们就带杜鹃进城做心脏移植手术,我儿子撑不了几天了……”女人低低地哭泣起来。

那个草上满是清露的清晨,杜鹃一手拉着男人,一手拉着女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环山路,走出了小山村。

儿子顽强支撑着自己的生命,在得知杜鹃已来到医院时,带着一丝微笑,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父母,离开了他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

这个消息,女人没有告诉杜鹃,她不想让杜鹃幼小的心灵再一次接受重力的打击。

茶缘阅读理解答案

茶缘阅读理解答案

茶缘阅读理解答案①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②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

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③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

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

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

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④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

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

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

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⑤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

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

”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

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

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

红楼梦妙玉的人物解析

红楼梦妙玉的人物解析

红楼梦妙玉的人物解析红楼梦妙玉的人物解析妙玉是《红楼梦》中极为安静的人物,也是曹雪芹喜爱的一个人物。

妙玉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不多,最闪亮的一次登场是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在这一回中,妙玉用来献茶的茶具和泡茶的水让人印象深刻。

跟“文若其人”一个道理,器物也是识人的一个好办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红楼梦妙玉的人物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一、人物简介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市仕宦人家。

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

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癖,不合时宜”。

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拢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

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

二、气质美如兰——妙玉之貌《红楼梦》中几乎没有正面介绍妙玉的容貌,对于这位绝世女子的容颜,作者仅借下人之口赞了句“模样儿又极好”。

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中,妙玉也只是岫烟眼中的一个侧影:“头带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持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

”这种婉曲的叙事方式既为幽尼妙玉增添了些神秘色彩,又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正如脂批所说的.:“妙玉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妙极妥极。

”可见,同黛玉一样有着天生不足的妙玉,宁静素淡,加之几分仙风道骨,真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其实,曹雪芹在勾勒妙玉容貌时,是参照了黛玉这一形象的。

黛玉是“仙草化身”那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如“捧心西子”。

品读红楼:视绮罗俗厌,过洁世同嫌——佛诗茶心品妙玉

品读红楼:视绮罗俗厌,过洁世同嫌——佛诗茶心品妙玉

品读红楼:视绮罗俗厌,过洁世同嫌——佛诗茶心品妙玉一部红楼包罗世事传古今,独留石头空对岁月话短长。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其间又有很多王室、侯族、百姓的故事。

“十二金钗”里的妙玉,不属于四大家族,甚至不是红尘中人,她的故事,你注意到了吗? 她的人物形象,你品读了吗?视绮罗俗厌,过洁世同嫌——佛诗茶心品妙玉冰清玉洁,如霜雪般透彻纯洁的心性;明眸皓齿,如仙子般美丽绝伦的容颜;翩若惊鸿,如柳枝般摇曳生姿的姿态。

她本是苏氏官宦人家的掌上明珠,却无奈身弱多病入庵为尼。

佛系妙玉栊翠庵三岁的稚子告别家人,一生古卷淡茶香袅袅,青灯蒲团静修佛。

妙玉从小跟着佛法精深的师父长大,没有孩童跳脱活跃、喜嬉闹的性子,只安安静静地看书,修行,诵经,打坐。

初想时,我只心疼她三岁起便与青灯古佛为伴,少了“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童年乐趣。

但在这样清清淡淡的生活中,她收获了一份非常真挚的友谊。

住在蟠香寺隔壁,只一墙之隔的邢岫烟时常来找她玩耍,一来二去间,两个孩童很快熟悉起来。

她常常教岫烟读书写字,既是朋友,也是半个老师。

妙玉的生活本是平静无波,但在她十七岁进京那年,师父圆寂了。

她本想扶灵回乡,她精通推演的师父却一再叮嘱她切不可回乡。

后来,精通佛法的她折服了王夫人,被请入住大观园栊翠庵。

至此,她终究走向“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悲情结局。

诗性妙玉洞世明喜爱妙玉的人看她,如玉质雕琢,剔透彻骨。

她在庵中精修佛法,自谓不愿踏入世俗半步。

她自号“槛外人”,只愿手中执卷,茶香伴身,佛心无波,不染红尘,因而在贾府中与她结交的是黛玉、宝钗等人。

妙玉富于才情。

中秋节晚上,黛玉、湘云在凹晶馆做五言排律,黛玉妙句频出,湘云佳作偶出。

黛玉向来文人意气,与湘云你来我往,不让半分,纵使只想出一句“冷月葬诗魂”,也要先对出来,不肯服输。

红楼梦妙玉喝茶的描写

红楼梦妙玉喝茶的描写

红楼梦妙玉喝茶的描写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曹雪芹以妙丽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描绘了一个虚构的贵族世家的生活,其中包括了许多精彩的场景,如妙玉喝茶的描写便是其中之一。

在故事的某个场景中,妙玉坐在桌前,手拿着一个茶壶,温热的茶水悄悄滴落在碗里,蒸汽缭绕,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她将茶碗抬至鼻前,闻了一下,然后轻轻抿了一口,感觉茶汤入口后,清新宜人,回味悠长,让人陶醉其中。

接着,她将茶碗放下,细细品味着这一杯清茶,仿佛与世隔绝,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妙玉喝茶的场景虽然简单,但文字上却流露出一种唯美的气息。

茶叶清香、温水滋润、妙玉恬静高雅的神态,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

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赞美了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更表达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楼梦中赞美妙玉的诗句

红楼梦中赞美妙玉的诗句

红楼梦中赞美妙玉的诗句
孤梅冷月伴佛门,
瓮雪藏香拒秽尘。

栊翠即席茶品论,
如今尚觉语惊人。

注释:
①《红楼梦》中苏州官宦书香门后孤儿妙玉幼年即在香雪海玄墓蟠香寺(实为光福圣恩寺)佛门带发为尼,孤傲冷艳才卓,爱梅植梅寄思。

②《红楼》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写妙玉在栊翠庵邀宝、黛、钗品茗,以瓮藏五年梅雪水沏茶、古玩奇珍茶具待客。

她暗恋宝玉至深,戏语稍刻,似骂含情,特以自用“绿玉斗”斟茶宝玉;讥讽黛玉、大发“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高论,示才宝玉。

③【清】赵翼诗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己觉不新鲜。

”本诗“如今尚觉语惊人”,反“至今已觉不新鲜”之意用之。

妙玉茶水的奥秘

妙玉茶水的奥秘

妙玉茶水的奥秘王元红贾宝玉品茶《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题目是“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其中关于喝茶的文字,写得也很有意思。

贾母先是在外头和大家一起吃东西聊天,现在进了栊翠庵,这是妙玉的居所和修行之地,气氛一下子就变了。

由俗气变得高雅了,由喧闹变得清静了,这为喝茶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爱喝茶的人都知道,氛围比茶还重要,所以最终演绎成了茶道。

进到庵里,先是贾母喝茶,这样写道: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

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

这是‘老君眉’。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

”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这一段文字很值得玩味,把喝茶的学问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词—讲究!茶盘很讲究,茶盅很讲究,茶叶很讲究,泡茶的水很讲究,喝茶的方式也很讲究。

相比贾母的讲究,刘姥姥的“粗俗”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贾母“吃了半盏”,而刘姥姥“一口吃尽”。

贾母不仅对茶叶有要求,对泡茶的水有要求,刘姥姥却说“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实际上,这一段只是喝茶的一个序曲,真正喝茶的场面还在后面,是妙玉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3人沏茶。

文中写道: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

妙玉斟了一盉与黛玉……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妙玉与茶

妙玉与茶

妙玉与茶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将一位粗糙的农妇带进了妙玉精致的生活,仿佛就是为了强调一种生活品质的落差,仿佛就是为了突显妙玉知音难觅的无奈,红楼梦在这里第一次让妙玉正面出场了。

妙玉的第一次隆重登场,用的道具是茶。

《闻大雁斋笔谈》:饮茶,富贵之事也。

宋徽宗《大观茶论》: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可见,茶也要与饮茶之人相映成趣才可得其所。

大约就是从陆羽的《茶经》始,饮茶成了一种文化,一种高雅的品味,一种生活的艺术,同时还是一剂荡涤心灵、修心养性的良药。

一、妙玉的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

这是老君眉。

‟”六安茶:安徽名茶。

《茶经》中即有“庐州六安”之说。

六安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六安茶属绿茶,其叶形自然平展,叶缘微翘,汤色清澈透亮。

不仅可消暑解渴,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

老君眉:出产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用老君眉茶树的嫩芽制成银针白毫茶。

老君眉属白茶,又名寿眉,白牡丹,叶形长,芽多毫,是清代的名茶。

有人把安徽六安银针当做老君眉似为不确。

二、妙玉的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水为茶之母。

《茶经》中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

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试茶》中讲:“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记得当年苏东坡为王安石取三峡之水以做烹茶之用,王安石竟一品便知苏东坡取的不是中游之水,在我这凡俗之人看来,这等奇妙之事实在不可思议,然也充分说明烹茶之水的重要。

旧年蠲的雨水:“蠲浊扬清”,蠲是净化的意思。

苏东坡在《论雨井水》一文中说:“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

然而:“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妙玉还有好的水。

妙玉的性格特点都有哪些特征

妙玉的性格特点都有哪些特征

妙玉的性格特点都有哪些特征妙玉的性格特点都有哪些特征妙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妙玉的性格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妙玉的性格特点茶文化第41回栊翠庵品茶,妙玉待客殷勤,表现出一位茶道高人应有的茶礼仪修养。

她与贾母问答之间,含有“斗茶”比拼之意:一斗茶品,贾母出题说不吃六安茶,妙玉预先献上了老君眉;二斗选水,贾母出题问是什么水,妙玉预先选了旧年蠲的雨水。

这两个回合,妙玉都想在贾母前头。

茶人以雪水烹茗为雅事,如宝玉《冬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他用新雪烹茶,妙玉则收取梅花雪水贮藏五年,品味更高。

茶史上僧尼为茶学、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茶圣陆羽自幼在竟陵龙盖寺研习茶学茶艺,更亲聆诗僧皎然传授指导,终于写成《茶经》。

茶道高僧与文人多有深交,围绕茶事吟诗作画,如灵隐寺韬光禅师与白居易,宝云山僧怡然与苏东坡。

妙玉茶艺精湛,她请宝黛钗到耳房内吃体己茶,品饮中相互切磋,尤其与宝玉一来一往,机锋频出,这些描写与禅宗茶道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才华馥郁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

她茶艺精湛,与贾府四春的琴棋书画并称绝艺;她续写的中秋诗,湘云、黛玉赞曰:“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她对栊翠庵花木的打理得到了贾母的肯定。

这些描写展现了一个美丽聪明、多才多艺的才女形象,因此得到了“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赞誉。

爱情悲剧判词“不洁不空”,佛家语,意指六根不净,为情所困,彰显了妙玉的人性美和叛逆精神。

她取中宝玉是个有知识有悟性的,芳心暗许;她用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情难自禁;她口头上拒与宝玉单独会面,却又给宝玉那些梅花;她赠宝玉的生日帖,一切尽在不言中;见宝玉在旁观棋,她面红耳赤;她借故邀宝玉同行,暗藏无限心事。

然而,她毕竟是带发修行的女尼,在庵堂寂寞里虚度了青春,“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后来竟走火入魔。

作者在此控诉了封建势力对爱情的压迫与摧残。

妙玉要把刘姥姥用过的杯子扔掉,说明她是个什么人?

妙玉要把刘姥姥用过的杯子扔掉,说明她是个什么人?

妙玉要把刘姥姥用过的杯子扔掉,说明她是个什么人?
展开全文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嫌弃刘姥姥,打算把刘姥姥喝茶用过的杯子扔掉,因为出家人是戒荤吃素食的,况且妙玉又是好洁癖,可偏偏,她给宝玉喝茶的杯子,却是自己吃茶用的绿玉斗,这样一来,妙玉这个人,便耐人寻味了。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王国之中的妙玉,可以说“玉洁就应洁,云空就应空”(这里的″空'要做反向理解),你刘姥姥用过的杯子,我不要,就应扔掉。

可以说,妙玉就是一个小霸王的心态。

刘姥姥进住大观园,在王熙凤宴席上,用碗用筷,你看哪一样,王熙凤扔掉了。

刘姥姥临走时,王熙凤还安排平儿,把刘姥姥服务的周周到到。

王熙凤的所为才叫生活啊。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贾母带刘姥姥游大欢园,至翠栊庵吃茶,妙玉亲捧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递与贾母。

贾母说不吃六安茶,妙玉回说是老君眉。

贾母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贾母吃了半盏,递与刘姥姥,刘姥姥一饮而尽: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妙玉这个槛内人,心里应该是羡慕尘世中人的,自己这么好的条件却藏身于寺庙伴青灯古佛。

青春梦里,有着不甘,徒叹奈何。

她口口声声说黛玉等人俗,其实她不知道自己最俗,俗到骨子里去了。

在她怼宝玉、把刘姥姥用过的杯子撂外头时,人设早已崩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杯清茶品妙玉
——读《红楼梦》41回有感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说起妙玉,相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不陌生。

她美丽、纯洁,而又高傲、孤僻,是大观园中一个特殊的存在。

虽然,她在第18回曾被提到过,但正式出场是在第41回。

而她这一次的出场,与一样物品——茶息息相关。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她一如茶,茶也如她,一样的清纯,一样的出尘,须得慢慢评鉴,方得其中三昧。

一、妙玉的身世背景
在41回中,妙玉的出场是由贾母一行人引出的。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一行人引这她四处游玩,至栊翠庵妙玉处歇息喝茶。

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

这是老君眉。

”两人的对话及其简略,甚至有些没头没脑,但却透露出一个重要的消息:妙玉深知贾母的习惯。

那么问题来了,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妙玉是个高傲、孤僻之人,不喜外人扰,且妙玉三岁出家,十七岁那年随师父进京,一直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之后为预备元春省亲,被请进大观园,就一直居于栊翠庵,从曹雪芹写的文字上来看,也极少外出,与他人也少有交集。

那她又是如何知晓贾母的习惯的呢?
我曾看过刘心武先生的作品,其中对妙玉身世的分析我还是较认同的。

按刘心武先生的思路,妙玉必然早先就与贾母认识,或换句话说,妙玉所在的家族必然早先就与贾家有交往。

而书中的人物在历史上都是存在的,按刘心武先生的推测,贾母的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而书中交代妙玉是苏州人氏,那么她的原型应该是苏州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儿,且她父亲的官职很可能与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有关,所以她家对各种茶叶,以及烹茶用水还有茶具都十分懂行讲究。

而且与贾家的原型苏州织造李家关系密切,知根知底。

同时,贾母的一句:“我不吃六安茶”可见妙玉常吃六安茶,而六安茶有一个特点——略带苦味,那么常吃六安茶就有一种忆苦思甜的意味了,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妙玉原型所在的家族是靠科举起家的。

那么对应到书中的妙玉,她的出身也应是一个靠科举中第起家的官宦人家小姐。

二、妙玉的性格
有人做过相关统计,在《红楼梦》第41回中,妙玉共讲了11句话,共369个字。

作为她的首回正式出场,可谓是惜字如金。

而这惜字如金,又有细分:面对身份尊贵的贾母,妙玉总共说了2句话,17个字;对其他人更是不闻不问,只对黛玉、宝钗及宝玉另眼相待,另找她们去喝体己茶。

试问贾府中谁的地位最为珍贵?不用想,当然是贾母。

可妙玉却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态度,只是迫于礼教才应付两句,其高傲、孤僻的性格可见一斑。

同时书中也写到,刘姥姥用她的杯子尝了口茶,她便嫌脏弃掷,说道:“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连屋子也不让进,后来宝玉提及将这茶具送与刘姥姥,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

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

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这是如何的孤高,又是如何的洁身自好。

都说黛玉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怪不得连作者都在《世难容》曲如此中赞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又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三、妙玉的才情
说起《红楼梦》中的才女,自然也少不了妙玉。

既是喝体己茶,茶具自是必不可少。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

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

”这两只杯名字的含义我们且不说,单看它的来源就不简单。

一个小小的杯子竟刻着“晋王恺珍玩”,更夸张的是后面还有一行小字,内容是“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大家知道,王恺是晋朝的大富翁,喜欢收藏各种名贵东西,这已是很了不得了。

更了不得的是,还有一个见证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还是见于秘府,这足见这杯具的珍奇性。

由此可见主人的品味之高。

除此之外,妙玉对煮茶用水也极为讲究,在当时,用旧年蠲的雨水煮茶已是很不错了,但这只是妙玉用来招待外人用的,面对黛玉、宝钗及宝玉她则拿出了更为讲究的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好吧,她连隔年蠲的雨水都嫌弃起来了,品味能不高吗?
不单单是品味高雅,妙玉的诗才在大观园内也排得上名号。

76回凹晶馆联诗是妙玉的第二次正式出场,原是黛玉、湘云二人联诗,可到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两人却犯难了,不知如何联句。

正在此时,妙玉出场了,一口气联了13句,对仗工整,意境奇佳,连黛玉、湘云二人都赞口不绝:“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

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这可真真是个妙人儿。

“细啜缓咽品风韵,至纯至美君心沁。

”清茶入口,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杯清茶品妙玉,茶如此,妙玉也这般。

她的出尘脱俗,她的冷艳孤高,作者用笔虽不多,形象却呼之欲出,同时又带着几分神秘之美,需静心凝神细细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