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内部辅导讲义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讲义与视频课程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讲义与视频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ce183531b765ce0408142e.png)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讲义与视频课程展开全文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新闻理论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新闻理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方便考生学习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精勤学习网黄老师整理了以下资料!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获取:精勤学习网本书每章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知识框架,清晰勾勒本章所有知识点的结构脉络,帮助考生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脉络。
第二部分为本章要点详解,完整讲述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教材内容。
该部分精讲详析本章重要知识点,介绍复习方法,透析核心考点。
第三部分为重难点精讲,通过对书中的重难点的讲解,使考生更好的了解新闻的理论知识,总体把握新闻发展方向。
第四部分为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精选指定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教材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考研真题,并提供详尽答案,帮助考生强化训练以巩固本章知识点并学会灵活运用。
目录导论[视频讲解]绪论新闻学与新闻理论[视频讲解]【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章新闻活动的本质与演变[视频讲解]【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二章新闻活动系统的构成[视频讲解] 【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三章新闻活动者[视频讲解]【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四章新闻传收内容[视频讲解]【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五章新闻选择标准[视频讲解]【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六章新闻传播的普适原则[视频讲解] 【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七章新闻传播的特殊原则[视频讲解] 【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八章新闻传媒[视频讲解]【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九章新闻传播规律[视频讲解]【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十章新闻自由[视频讲解]【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十一章新闻道德[视频讲解] 【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十二章新闻传播环境[视频讲解] 【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十三章新闻关系[视频讲解] 【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第十四章新闻符号世界[视频讲解] 【知识框架】【本章要点】【重点难点精讲】【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传播规律【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传播规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81ef15a04a1b0717ed5dd92.png)
第九章新闻传播规律一、不定项选择题1.新闻传播规律的特征包括()。
A.客观性B.主体性C.普遍性D.特殊性【答案】ABCD【解析】作为规律体系中的一种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具有任何规律都具有的第一特征——客观性。
作为实践规律的一种,新闻传播规律是主体性的活动规律,即新闻传播规律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一种活动规律,因而具有主体性。
基于以上两种特征,新闻传播规律就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2.新闻传播过程本质上是()之间的一种精神交往活动。
A.传播媒介B.传播主体C.收受主体D.传播内容【答案】BC【解析】新闻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发送新闻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四个基本要件:①传播主体;②传播内容;③收受主体;④传播媒介。
在这四个要件中,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新闻传播过程在本质上说是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交往活动。
3.()可以看做是是新闻传播的深层目的和理想境界。
A.选择率B.效用率C.接近率D.互动率【答案】C【解析】新闻传播接近率指的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总是希望受者在实质上认可、同意他们的传播观念和传播目标,达到与传播者自己的接近;而收受者则希望在实质上认可、同意他们的新闻需求和精神需要,达到与收受者自己的接近,遵循新闻传播接近律。
在实践中,对于传播主体来说,内容上要选择与收受主体利益接近、需求接近、兴趣接近的新闻事实,形式上则要采取收受主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方法,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理想境界。
4.新闻传受行为中()支配着新闻传播过程。
A.选择机制B.接受机制C.反馈机制D.传播机制【答案】A【解析】新闻传播过程本质上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以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精神交往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和主体目的性活动,其作用体现得最为突出和充分。
可以说,新闻传播的全部作用和功能,正是在选择中得以完成并实现的。
2020-2021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c4fd0044b35eefdc8d333ba.png)
2020-2021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中央民族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4年成立汉语言文学系,1993年更名为中国汉语言文学系,设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2002年执行学院建制,成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现发展成为兼有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多种人才培养层次的文科学院。
学院现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与文艺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民俗学、新闻理论、新闻实务、广告学9个教研室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
学院在校本科生882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48人(含留学生);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38 人拥有博士学位,教授 21人、副教授17人、讲师 20人,博士生与硕士生导师 43人。
一、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招生目录招生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招生专业:055200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招生人数:20人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考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4 英语二③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④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二、中央民族大学考研参考书目1、《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点理解)4、《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6、《新闻采访学》,蓝鸿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新闻评论》,马少华,中南大学出版社10、《公共关系》,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复试分数线录取情况复试的考试形式:综合面试面试考试时间20或30分钟/考生,每位考生面试的时间必须相同,采取百分制,面试内容包括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基础、综合分析及创新思维能力、外国语听说能力等。
050301新闻学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考研大纲、考研经验分数线报录比
![050301新闻学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考研大纲、考研经验分数线报录比](https://img.taocdn.com/s3/m/0965851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1.png)
050301新闻学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考研大纲、考研经验分数线报录比XXX-2021中央民族大学006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050301新闻学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考研大纲、考研经验分数线报录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新祥旭邓老师说解业参考书新闻传播史论、理论《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外国新闻传播史》程曼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十说》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延伸阅读)《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延伸阅读)新闻传播实务《新闻采访教程》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学》蓝鸿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延伸阅读)《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延伸阅读)《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赵玉明、艾红红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延伸阅读) 新闻理论部分1、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别太适合跨专业的同学初次阅读,杨保军老师用哲学的视角来解构新闻学理论。
作为本科学了三年新闻学的我,一些章节读起来都较为吃力。
其中第五章新闻挑选标准,第六章新闻传播的普适原则,第八章新闻传媒,第九章新闻传播规律,第十章新闻自由,第十一章新闻道德需要着重阅读、明白、经历。
从2008年后的新闻学部分试题基本出自这本书的课后习题,建议去圣才网上买一本此书的配套课后习题解答。
2、新闻理论十说,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适合跨专业同学首次阅读,陈力丹老师把新闻学的重点内容用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来阐述,比较容易明白。
但系统性别是非常强,是一本通识读物。
3、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这本书看一看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就脚够了。
《新闻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
![《新闻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de02ccad51f01dc281f1cb.png)
课程名称:新闻理论研究课程代码:152601✧考点分类:1.(了解)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本源、过程及当代新闻传媒的一般状况2.(认识)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及其规律3.(掌握)新闻传受活动的基本法则及心理机制4.(掌握)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性质、特征和功能5.(理解并掌握)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一般状况,新闻自由和传播控制的特点及规律6.(认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7.(初步掌握)运用新闻传播原理分析当前新闻现象和新闻理论是非的能力✧答题要点(共99道题):1.名词解释(44题)——关键词组句,4-5句即可2.简答题(31题)3.论述题(24题)✧答案来源: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1、2版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统考大纲及指南》第三版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4.程曼丽、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第一版5.互联网搜索6.群共享已有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44个)MA1. “三贴近”杨保军第1版p295“三贴近”是贯彻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业党性原则、实现正确舆论引导的具体原则和重要方法,主要内容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重在事;贴近群众,重在人;贴近生活,重在事与人的统一。
事情是人做的,事实是人创造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通过做事而生活的,因此,人是“三贴近”中最重要的因素。
“三贴近”的根本点就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出发,群众的利益是出发点,是贴近点,是归宿点。
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化。
它体现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方向,概括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本质要求,凝练了正确舆论导向的丰富内涵,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实现途径,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传收内容【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传收内容【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c1b061ffd0a79563d1e7278.png)
第四章新闻传收内容一、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被看做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的是()。
A.罗马《每日纪事》B.唐代“邸报”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D.《费加罗报》【答案】A【解析】早在公元前59年,罗马《每日纪事》就已经出现,它被看做“世界上最早的日报”;唐代“邸报”即我国唐朝时期的报纸,约为公元8世纪;《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杂志,1815年8月5日创刊于马六甲,主办人是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费加罗报》创立于1853年,是法国的综合性日报,也是法国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2.人们将新闻信息与意见信息、广告信息等自觉地加以区分是在()。
A.古罗马时期B.19世纪三四十年C.廉价报纸出现时D.手抄报出现时【答案】B【解析】明确的、普遍的新闻意识,是与西方近代报纸相伴而生的。
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众化、商业化的报纸真正勃兴起来,人们才将新闻信息与意见信息、广告信息等自觉地加以区分,与其他信息相分离的新闻传播观念才得以逐步形成和确立,人们对什么应该是新闻、什么不应该是新闻才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3.下列对事实论与信息论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B.事实论是更根本的解释C.信息论解释具有更直接的意义D.信息论是更根本的解释【答案】ABC【解析】对处于传播中的新闻之本源的两种解释有这样的基本关系:第一,从本质上看,事实论与信息论是统一的;第二,事实论是更根本的解释;第三,信息论解释具有更直接的意义,而且信息论解释更能说明新闻由本源态向传播态转化的内在机制。
4.传播形态的新闻和收受形态的新闻距新闻本源态(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距离,哪个更远()。
A.收受形态的新闻B.传播形态的新闻C.两个距离一样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收受形态的新闻是指经过新闻收受者“消费”的新闻,这时传播形态的新闻是以收受者对它的理解形态存在于收受者的大脑之中。
由于新闻收受者是以传播态的新闻——新闻文本为对象,因此他离新闻本源态——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更远,只能是一种间接的把握,即通过新闻文本中介的把握。
新闻理论教程第4版PPT绪论
![新闻理论教程第4版PPT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2e9a15f61fb7360a4c65cf.png)
绪论新闻学与新闻理论
• 第一节 新闻学科的性质与基本结构 • 第二节 新闻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目的 • 第三节 新闻理论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应用新闻学是以新闻传播业务为主要对象的新闻学分支,是一 个具体分支不断增多又持续融合的领域,基本内容包括新闻采访学、 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学、广播电视新 闻学、新兴媒体新闻学等。
第一节 新闻学科的性质与基本结构
➢ 交叉(跨学科)新闻学
交叉新闻学就是以新闻传播与其他社会活动行为形成的交叉地带为研 究对象的新闻学,或以多学科视野研究新闻现象的新闻学。
➢ 培养认识和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的基本能力
第三节 新闻理论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一、学习新闻理论的方法 ➢ 向书本学习
阅读优秀的教科书、选读本学科公认的一些经典著作、浏览本学科的一般 性著作、经常阅读本学科主要的实用性和学术性杂志、积极涉猎人文社会 科学其他学科的著述
➢ 向“活人”学习
➢ 向实践学习, 向生活学习
第一节 新闻学科的性质与基本结构
一、新闻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 自然科学:以人类面对的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获取关于自然
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即把握自然事物的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 社会科学:以整个社会以及各个社会领域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为基本对象,
研究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变化特点和演变规律; ➢ 人文学科:以人本身的知情意及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况和生活意义为
第二节 新闻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目的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一章 新闻道德【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一章 新闻道德【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13365b26bd97f192279e9e1.png)
第十一章新闻道德1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道德的含义、结构与意义1.新闻道德的含义新闻道德,是指主体(主要是新闻职业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拥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等的总和。
2.新闻职业道德的结构新闻道德关系,由新闻道德主体、新闻道德客体和新闻道德中介结构而成。
(1)新闻道德主体新闻道德主体(狭义上的),是指职业新闻工作者,并且仅仅是指职业新闻工作者个体主体。
但新闻道德主体还有组织主体的存在形式,即新闻媒体。
新闻道德,广义上是指包括职业新闻活动者的道德和非职业新闻活动者的道德。
而新闻职业道德只包括职业新闻活动者的道德,可称为“狭义新闻道德”。
(2)新闻道德客体新闻道德客体,即新闻道德对象,是指新闻道德主体道德行为的指向或施予对象。
新闻道德客体,是相对于新闻道德主体而存在的概念。
(3)新闻道德中介新闻道德中介,是指将新闻道德主体和新闻道德客体连接或联系起来的事物。
在新闻道德结构关系中,新闻道德中介主要是由新闻道德主体生产或创制的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充当的,其中包含着生产或创制新闻的行为。
根据新闻道德主体与新闻道德客体之间关系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新闻道德关系结构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直接新闻道德结构关系模式,如图11-1所示。
图11-1直接新闻道德结构关系模式通常情况下,职业新闻主体作为新闻道德主体,与新闻源主体、新闻报道对象主体构成直接的新闻道德关系。
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新闻道德主体与新闻道德客体之间的道德关系是直接的,是在他们主体间直接的新闻互动关系中生成的。
第二种:间接新闻道德结构关系模式,如图11-2所示。
图11-2间接新闻道德结构关系模式通常情况下,职业新闻主体作为新闻道德主体,与新闻收受主体、新闻控制主体之间构成间接的新闻道德关系。
3.新闻道德的意义(1)促使新闻业服务社会的良性手段新闻道德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一定社会的新闻业、新闻活动成为为社会普遍利益或共同利益服务的良好的、独特的手段。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道德【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道德【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2773e7449649b6649d74792.png)
第十一章新闻道德一、概念题1.新闻道德(华师2007年研)答:新闻道德,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道德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反映的是主体(主要是新闻职业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拥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等的总和。
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重要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2.新闻传播职业规范(人大2011年研)答:新闻传播职业规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一般以“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等形式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与作风,以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
其内容大致有社会责任、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等,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3.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复旦大学2011年研;华师2008年研;人大2007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研;南京大学2004年研)答: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大众化报纸兴起时,在新闻业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信念,构成“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更不是媒体本身。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现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要求。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新闻学与新闻理论【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新闻学与新闻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473c2eec850ad02df804172.png)
绪论新闻学与新闻理论一、概念题1.新闻学答:新闻学是对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活动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求和揭示的一门学科。
在学科性质上属于社会学科(或社会科学),但又具有比较强烈的人文学科色彩。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新闻活动、新闻传播业,以及它们与人类其他活动领域的关系。
其主要任务,是从学科结构的不同分支出发,探讨研究新闻活动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揭示新闻活动与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子系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
为新闻活动的有效进行、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观念、知识、技能和方法。
新闻学科发展到今天,大致形成了这样的学科分支:历史新闻学(新闻史)、应用新闻学(新闻业务)、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和交叉(跨学科)新闻学。
2.新闻理论答: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与特征,揭示新闻活动、新闻业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活动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新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①解释新闻现象、解释人类新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②以理论自身的品质和精神,不断反省自身,开拓新的理论境界,有自己的价值追求;③导引人们理解新闻现象,批判和反思新闻现实,并在理论的范导之下,改变或改造现有的新闻现象、新闻现实,开辟和建构新的新闻传播景象。
3.新闻业务答:新闻业务,又称应用新闻学,是以新闻传播业务为主要对象的新闻学分支,基本内容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新闻学等。
新闻业务重点研究采写编评等的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培养、训练学习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实战能力。
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总结概括采写编评等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构建自身的应用理论。
新闻业务的特有内容和基本目标,决定了它是新闻教学的核心,也是新闻史论的落脚之处。
新闻业务的另一大块是媒体的管理和经营,主要研究对象是: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新闻传播业的宏观调控;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与方法;媒体的经营战略、策略、方针、方法等。
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中传、人大、复旦、武大、华科、暨大、川大、厦大)
![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中传、人大、复旦、武大、华科、暨大、川大、厦大)](https://img.taocdn.com/s3/m/41627d9fdaef5ef7ba0d3c98.png)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理论》雷跃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8.5元《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18.5元《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8元《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6元《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元《媒介批评》雷跃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新书《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5元,可做参考《文史要览》王振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8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大出版社——《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著新华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学》蓝鸿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精要》高钢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评论学教程》秦珪、胡文龙、涂光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评论》马少华著中南大学出版社——《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杨钢元、钟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注: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尹德刚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第三版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闻学基础《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业务《现代新闻写作》强月新、单波安徽人民出版社新闻业务《新闻评析》夏琼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业务《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发展史《中西新闻比较》童兵新华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单波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法律基础》周叶中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吕有志、戴德铮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知识《大学语文》徐绍建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年《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广告策划创意学》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二版《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版《当代传播学》申凡、戚海龙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张小元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闻采访论》邱沛篁编四川大学出版社——《现代新闻编辑学》蒋晓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李苓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应用广告学》吴建编四川大学出版社——《新闻摄影学》吴建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注:2009年起,四川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传播的普适原则【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传播的普适原则【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9f2bd872f60ddccdb38a04d.png)
第六章新闻传播的普适原则一、不定项选择题1.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包括()。
A.真实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时效性原则【答案】ABC【解析】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是指以反映事实“是什么”为目标的原则,它的符号再现形式是“存在判断”,这是再现新闻事实的基本原则。
背离事实原则的再现就不是“新闻”再现。
事实原则包括真实、全面、客观。
时效性原则是新闻所具有的一般特性,不属于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
2.就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需要面对的真实包括()。
A.具体真实B.抽象真实C.整体真实D.部分真实【答案】AC【解析】新闻报道追求新闻既能反应整体情况即达到整体真实,又能使得事件得到具体地展现即反应具体真实。
实际操作时要求必须把存在论意义上的具体的真实与认识论意义上的整体的真实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从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新闻真实面对的是两方面的真实:一方面是具体真实,即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另一方面是整体真实。
3.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是指()。
A.新闻报道的真实,并不包括新闻传播媒体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B.在事实世界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上,事实世界是全体,新闻事实是部分C.新闻传播只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D.新闻真实是整个事实世界的真实【答案】ABC【解析】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是能够向事实本来面目不断逼近的真实。
新闻报道的真实,并不包括新闻传播媒体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
在事实世界中,新闻真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且新闻传播只是作为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
因此,新闻真实是其传播范围内的真实,而非整个事实世界的真实。
4.新闻事实全面原则的要求有()。
A.针对个体事实报道的全面性B.针对同类事实报道的全面性C.针对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事实报道的全面性D.针对整体事实报道的全面性【答案】ABC【解析】全面原则是再现新闻事实整体面貌的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环境【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环境【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c8961b5fad6195f302ba62d.png)
第十二章新闻传播环境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传播的内外环境1.新闻传播的内环境(1)个媒体环境个媒体(内)环境,是指把一个具体的媒体机构或组织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由其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氛围。
硬环境、软环境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共同构筑着个媒体的新闻传播环境。
①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硬环境要素一般包括媒体所处的地理环境、区域位置、办公硬件设施、物理工作场所、实际收入、福利待遇等。
硬环境可见可触。
②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软环境要素一般包括媒体自身的管理水平、上下左右的信息沟通与和谐程度、整体的工作态度与精神面貌等。
软环境可感可觉。
(2)媒体环境①定义作为内环境的媒体环境,是指媒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即由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制衡所形成的一种结构体系。
②媒体内环境的构筑a.媒体环境的主体是所有的新闻媒体就当前新闻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媒体环境主体主要有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新闻杂志社、通讯社等。
b.媒体环境是由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筑的新闻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圈层的媒体环境结构:第一,由媒介形态相同的媒体相互作用构筑的媒体环境圈层。
第二,由所有新闻媒体,或者由不同媒介形态类别的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构筑的媒体环境圈层。
新闻媒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常态关系: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
c.媒体环境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媒体环境永远是由所有媒体通过共生、竞争关系建构的动态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相对优良的媒体环境中,媒体间的关系是:所有媒体适得其所,基本处于良性共生与竞争之中。
第一,适得其所,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是让处于媒体环境中的所有媒体都能较好地发挥它能够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第二,良性共生与竞争关系,是让所有媒体能够比较合理地共享社会大系统提供的新闻传播资源,能够比较合理地共享媒体生态创造的各种营养。
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afc0b59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5.png)
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包括以下几本:
1.《新闻传播学概论》(第三版)作者:李良荣,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的入门教材,涵盖了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2.《媒介与社会》(第二版)作者:陈力丹,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3.《新闻传播学原理》(第二版)作者:刘继南、张天翼,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新闻传播的规律、新闻传播的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过程等。
4.《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作者:李晓东,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5.《新闻传播学史》(第一版)作者:李晓东,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包括新闻传播学的渊源、发展过程和现状等。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传媒【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闻传媒【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c812aa2eff9aef8951e065f.png)
3.就新闻传播媒介的现实构成来看,新闻传播媒介的类型主要有( )。 A.印刷媒介 B.口头媒介 C.电子媒介 D.网络媒介 【答案】ACD 【解析】印刷媒介主要是报纸,电子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则包括互联网。
4.从传播者角度说,新闻传播媒介必须以传播、评述新闻事实信息为媒介的( )。 A.基本使命 B.核心地位 C.核心要务 D.重要职责 【答案】A 【解析】新闻传播媒介区别于其他的传播媒介,如图书、非新闻类的杂志、一般性的影 像出版物,是因为新闻传播媒介以报道与评述事实的信息为内容与使命,而一般的传播媒介 则是一切讯息符号的载体。
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生存发展环境的最新变动情况;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评论新闻事实,使社
会公众及时获知人们对相关事实的意见和看法。
8.传播媒介在本质上是一种( )。 A.物质手段 B.信息符号的通道 C.意义系统 D.传播方式 【答案】C 【解析】人们通常关注的媒介主要是承载一定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它是传播活动的中 介或中介物。作为承载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信息符号在逻辑上是更为重要的,它包含着传 播者对事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传播媒介本质上是一个沟通传收双方精神世界的意义系统。
9.( )是新闻信息高速、有效流通的重要媒介或通道。 A.电视 B.广播 C.网络 D.通讯社 【答案】D
4 / 5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析】新闻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它被人 们称为“供应新闻的大动脉”、“消息的总汇”处,因而它是新闻信息高速、有效流通的重要 媒介或通道。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八章 新闻传媒
一、不定项选择题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db586bc10a6f524cdbf8501.png)
第十章新闻自由一、概念题1.自由答:自由,是指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目的来行动,而不是按照外界的强制或限制来行动。
自由,存在于能够自由活动的动物之中,存在于能够受意识、意志支配的活动领域中。
人们通常所言的自由,只是人的自由,因而人用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不受外界力量的强制活动就是自由的活动。
自由,实质是指人的活动与外界的关系问题,当人的活动不受自己以外的任何力量的制约或限制时,行动就是自由的,受到了制约或限制,就是不自由的。
而人作为社会动物,其本质体现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不可能存在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仅凭自我意志支配的活动自由。
在社会生活中,自由的实质是一种政治权利,一种法律规定的人们可以享有的权利,这是理解新闻自由实质时必须时刻领会的重要前提。
某种政治自由不受限制或受限制,主要是指不受国家(政府)或受国家的限制。
2.新闻自由答:新闻自由,是指创办新闻媒体,搜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
新闻自由属于所有人的道德权利,但在现实社会中,它是一种政治自由、法律自由。
新闻自由最一般的意义,是指参与新闻活动的人的自主性和不受限制性,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新闻活动,即是自由的新闻活动。
新闻自由从字面上看是指搜集、发布、传播和收受新闻信息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和电视台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意见和开展新闻批评的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具体运用。
从严格意义上看,新闻自由不是新闻传播者所独有的职业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创办新闻媒介机构的自由,了解和报道新闻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和批评政府及公务员的自由。
3.道德权利答:道德权利,是指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维护的地位、自由和要求。
在道德哲学意义上理解新闻自由,是把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权利。
作为一种道德权利,新闻自由应该是所有人平等地、共同地享有的一种自由权利,新闻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公器,应该为所有公民享用,而不是为政治统治者或商人谋取个人所得或利润。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新闻活动的本质与演变)【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新闻活动的本质与演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8fa392cd0d233d4b04e6916.png)
第一章新闻活动的本质与演变一、概念题1.传播答: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是一种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这里的人不单是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团体,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精神产物。
代表性的传播定义有郭庆光的观点:“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他指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2.新闻传播答:新闻传播,是指人际间、群体内和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其特点:①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②这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交流活动,是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双重主体的互动性活动,是一种新闻信息的共享或分享活动;③由于这种信息交流活动的内容是一种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因此新闻传播应该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收活动;④这种将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传送给社会大众的传播应该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
3.新闻活动答:新闻活动,是指以新闻传收为中心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方式。
从广义上看,与新闻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可称新闻活动。
从当代新闻实践出发,与新闻传播直接有关的活动主要有:新闻媒体的管理与经营活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闻传播的调控、影响活动;新闻教育、培训活动,新闻学习、新闻研究活动等。
所有这些相关活动,与作为新闻活动核心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新闻活动。
与新闻有关,是指与新闻的传送和收受有关的活动。
从狭义上看,只是把新闻传送与收受活动称为新闻活动,甚至只是把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传播活动称为新闻活动。
新闻活动有以下丰富的内涵:①新闻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②新闻活动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③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交往活动;④新闻活动是具有多元功能的信息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第一章新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对新闻传播演变发展历史的描述,目的在于以鸟瞰的方式,把握人类新闻传播的基本轨迹,为随后的理论展开提供一个宏观的论说背景第一节新闻传播现象的产生⏹对新闻传播产生或起源的解释与描述,实际上是以今天对新闻传播的理解为尺度,去发现和衡量人类传播史的结果。
一、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一)对传播的基本理解⏹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
简单说,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活动,这里的人不单是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团体,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精神产物。
定义:新闻传播是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受活动。
⏹首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自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其次,这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交流活动是双重主体的过程性活动,即是由传播新闻的人和收受新闻的人共同完成的活动,⏹再次,由于这种信息交流活动的内容是一种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因此新闻传播必然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受活动;⏹最后,这种将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传送给社会大众的传播必然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
(三)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关系⏹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所有传播活动,但新闻学只重点研究人类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特别关注对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播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一)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生⏹(二)新闻传播与传播同步⏹(三)新闻传播发生的依据第二节新闻传播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发展,在于描述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
⏹此处,我们以近代西方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为界限,将整个人类的新闻传播历史过程分为“前新闻传播业时代”、“新闻传播业时代”和“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每一时代(主要是前两个时代)内部再以最能代表新闻传播发展水平的传播媒介为根据,划分为不同的媒介时代。
一、前新闻传播业时代⏹前口语传播时代前口语传播时代前口语传播时代,是指人类语言还未产生之远古时代的传播。
⏹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指的是以口头语言为标志的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时代是指人类利用书面文字开始新闻传播的时代,也就是一般史称的手抄新闻时代,它以印刷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始为下限。
二、新闻传播业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人类新闻传播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始于印刷新闻的诞生。
印刷新闻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类别⏹电子传播时代主要是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重要发明,标志着电子新闻传播时代的到来。
⏹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将人类的传送与收受整体上带入主动的时代、互动的时代。
实际上,网络媒介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收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新闻传播时代人类现在具有的新闻传播形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某种变化,出现新的传播新闻的观念和方式。
至于将来的新闻传播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料,留给后人去做。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构成⏹先从新闻传播的现实状况出发,以静态观照的方式对新闻传播的类型构成、媒介方式构成做出宏观的说明,以静态解剖的视角对具体新闻传播的要素的构成做出分析;⏹然后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具体新闻传播过程的环节构成;⏹最后,静动合一,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矛盾构成做出揭示,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新闻传播的根本运行机制和动力。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类型与要素构成一、新闻传播的基本类型构成传播的基本类型⏹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二、新闻传播的要素构成⏹作为传播内容的事实(信息)⏹新闻传播者⏹新闻收受者⏹媒介(二)新闻传播要素的基本含义⏹事实或传播内容是指新闻传播的对象,即新闻报道的对象、信息或内容。
⏹传播者是指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或主体,即指那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要从事采写编评、制作、主持的工作者。
⏹传播媒介是指传送和收受新闻信息的通道或载体。
⏹收受者是指收受新闻信息的人或主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和网络新闻信息的浏览者。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环节构成⏹描述新闻传播环节的构成,是以新闻信息的实际流动过程为观察对象,根据新闻信息流动过程在不同时空段上承担的主要任务的明显差别,将其划分为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
由于每阶段的相互组合连接共同完成着新闻信息传受的任务,因此相对全程性的信息流动,各个不同的阶段便构成了新闻传播的不同环节。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基本流程一:新闻信息源→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自身就是信息载体)→新闻收受者。
这是人际传播方式中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二:新闻信息源→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收受者。
这是以物理传播媒介(最典型的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新闻信息载体的传播流程。
二、新闻传播的基本环节⏹采选新闻信息的环节。
⏹创制新闻文本(作品)的环节。
⏹传递新闻文本的环节。
⏹信息反馈环节。
⏹新闻反馈的真意在于传播者通过对收受实际情况的有效把握,调整后继的新闻传播内容、方式,甚至重新从整体上定位媒体的新闻传播。
⏹反馈信息的来源与获取大致有这样几种途径和方式:⏹一是收受者自发的、比较零散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发表的各种看法、意见、建议等,⏹二是媒体主管部门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监测与评估;⏹三是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分析和评价;⏹四是新闻媒体自己的信息调查部门或委托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舆论(民意)调查机构通过科学手段获取系统化的、规模化的反馈信息。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构成一、新闻传播内在与外在矛盾的构成⏹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内部的矛盾;⏹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与其外在传播环境的矛盾。
所有新闻传播现象、传播活动,都是在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
(一)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新闻传播系统是由新闻传播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诸如传播主体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
(二)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与新闻传播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是新闻传播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体的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二是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基本关系⏹新闻传播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区分,既是对新闻传播中客观实在矛盾类型的一种划分,也是一种理论逻辑上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采用的划分。
内在矛盾的内在性,强调的是内在矛盾存在于新闻传播系统内部;外在矛盾的外在性,强调的是外在矛盾存在于新闻传播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
二、新闻传播内在矛盾的层次性⏹在新闻传播系统的诸多内在矛盾中,有的矛盾具有总矛盾的性质,包含着其他的矛盾;有的矛盾只是新闻传播系统中一个侧面或一个环节的具体矛盾。
因此,要充分掌握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还需要在不同的层次上加以分析。
(一)宏观层次的总矛盾⏹新闻传播解决的总体矛盾始终是:如何通过新闻传播满足人们或社会的新闻需求,即新闻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与新闻收受者新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新闻传播的总矛盾,是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
⏹简单点说,新闻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矛盾就是新闻传播的总矛盾。
(二)微观层次的具体矛盾⏹传播主体与事实间的矛盾⏹传播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事实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与事实间的矛盾第四节新闻传播模式的构成⏹模式是对现实的简化,与现实事物完全一样的模式无助于我们对实际的了解。
新闻传播模式就是运用一定的图形、符号、程式对现实新闻传播活动情况的抽象、概括和反映。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一,“点—点”模式。
在“点—点”传播模式中,“点”是对新闻传播者和收受者在同一量化标准下的几何抽象,这种抽象的前提是新闻传播者和收受者必须具有基本的对等性。
⏹第二,“点—面”模式。
在“点—面”传播模式中,“点”和“面”同样是对传播者和收受者的一种抽象,将传播者抽象为“点”,将收受者抽象为“面”,其基本根据是传播者与收受者在量上的巨大差别,在质上的不同存在方式。
二、大众化新闻传播模式的具体构成⏹首先,从传受关系上看,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单向传播模式和双向传播模式。
单向传播模式就是无反馈环节的传播模式,传播以线性的方式单向流动;双向传播模式就是有反馈环节的传播模式,传播以非线性的方式形成双向互动。
⏹其次,从传播目标收受者的数量规模上看,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小众化传播模式、大众化传播模式、小众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模式。
具体模式:⏹第一,小众化传播模式。
⏹第二,大众化传播模式第三,小众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模式。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
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
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控制时间作答。
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