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 前言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
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 曾公简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
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
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
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
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
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 曾国藩爱才之道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
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
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
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
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曾国藩用人之道
文职官员的标准:
第三是有条理。条理就是将事情分门别类,分出轻重缓急,然后 知道那些事今天该做,哪些事可以明天再做,哪些事情是重点,哪些 则只是一般。人有没有条理,是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几乎在所有事 情里,都要找出第一要义,要处理相关问题的抓手。
第四是少大言。大言就是放空话、说大话。他说,这是文人习气, 胸中有些墨水的人,往往认为天下事情容易,所有经常方言高论,说 话不着边际。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而对于品行的考察更 为重要,大抵观人之道,朴实廉洁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 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曾国藩识人之道
• 对“德”的重视 • 历代重才者所希求的最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曾国藩也一
样,他评价、衡量一个人,首先是看德,突出德的地位。曾国藩 所谓的德,含义甚广,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上忠诚、作风上质朴、 精神上坚韧不拔等。他称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为“血性男子”而极 为称颂。 • 山乡之民多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拙 朴之夫。
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 的状态。 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为人之道
曾国藩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 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曾国藩也 没有忘记 ,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以上五个字之外, 他还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 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 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四败:
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一个人的品德就像是根基一样,根基要是不牢,就算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是白搭。
在他的观念里,忠诚、诚信、正直这些品德是最为关键的。
忠诚的人会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叛。
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对自己的将领不忠,那打起仗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诚信的人呢,说话算话,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正直的人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大家都会服气。
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总是先考察品德这一关,只有品德过关了,才会进一步去看这个人有没有才能。
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识人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细节。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小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比如说,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如果一个人一看到一点小利益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据为己有,那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贪婪、目光短浅的。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淡定,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或者是更长远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比较可靠。
再看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马马虎虎的,那大事肯定也难以托付。
相反,那些对待小事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
曾国藩用人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懂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会强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位。
比如有的人擅长出谋划策,那他就把这样的人放在谋士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勇猛善战,那就把他们安排到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不会让擅长谋划的人去打仗,也不会让只会打仗的人去做文案工作。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团队的力量也就发挥到了最大。
而且,他用人还讲究用人不疑。
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是可用之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作者:倪玉平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中,曾国藩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步入仕途。
此后,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等职。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席卷江南,曾国藩获得清廷批准,于湖南一带募集亲友、同乡组建团练,并在衡州造船练兵,建立水师,号称“湘军”。
清廷几乎凭借曾国藩一己之力,平定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除了在官场、战场平步青云外,曾国藩还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洋务派。
他极力提倡西学,鼓励译书,建造轮船,开风气之先,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为人处世之道亦颇得后世推崇,被誉为“千古完人”。
连毛泽东都说,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他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
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任官时,便与其朋友曾亮、邵懿辰、刘传莹等人“为词章考据,尤留心天下人材”。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上奏用人三策,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其提议深受咸丰帝称赞,谓之“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
不久,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王庆云、江忠源等人,结果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一代名臣。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开始将他的用人之道付之于实践。
在练兵过程中,曾国藩发现塔齐布谈吐过人,其部队亦极为精整,便认定其为难得的人才。
当时,塔齐布和副将清德不和,清德还多次怂恿提督鲍起豹对其进行侮辱。
曾国藩用人不疑,当机立断弹劾清德,并向朝廷保证“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
清廷因此罢免清德,任用塔齐布为副将。
果然,塔齐布作战勇猛,是难得的一员虎将,迅速成为湘军的一大支柱。
湘军攻克湘潭后,塔齐布因战功卓著升任为提督,在绶印之日,“士民聚观,叹诧国藩为知人”。
严密的选人用人体系: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所欲常常告诫诸弟与子侄者,惟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及余之八本三致祥而已。
八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也。
三不信曰:药医也,地仙也,增巫也。
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的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致祥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摘自《曾国潘家书》咸丰十一年(公元1851年)三月初四曾国潘在军情紧急之时,他还不忘写信叮嘱诸弟: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
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曾国潘修身治家的思想,应该说是基于其祖父。
曾家是中国传统社会耕读家庭的典型。
曾国潘继承了祖父、父母倔强刚毅的性格,又将他们拙诚、仁孝、勤劳的品格发扬光大。
曾国潘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之人。
就是说,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具备查人本质的眼力有人用八句话总结曾国藩的用人精髓,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
忠、奸是中国人看人当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果连好人和坏人都不能识别,那何谈用人。
所以曾国藩把识人口诀中的第一句话定为“邪正看眼鼻”,第二句是“真假看嘴唇”。
口为出纳官,不嫌大。
第三句是“功名看气概”。
一个人有没有功名,曾国藩说要看人的气概。
第四句是“富贵看精神”。
这里的“精神”是精气神的意思。
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你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五句是“主意看指爪”。
人有没有主意,他说主要看指爪。
第六句是“风波看脚筋”。
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
最后两句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这两句不是相人,而是观察人。
曾国藩特别重视有条理,并把它作为用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之一。
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曾国藩辨识人才的法门,被许多人视为“相面术”。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典藏之作,他曾用实践之手在人事
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书主要记述了他对识人用人之道的总结和见解,由此读者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他精辟的决断和理性的处理,并且有助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从《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一书中,我明白了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并且追求实
用而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实现更大的成功。
曾国藩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对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多地了解人,而不是大概、杂乱地对付每一件事。
他认为,不断总结规律才会真正地做好事情。
另外,曾国藩每谈到人才队伍时,他就会强调要从许多方面考虑,在选人时要
根据每个人各自有准靠的能力进行评估,长处发挥,短处补齐。
但是对能力,应该要有灵活的看法,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能力来衡量,只有较强的人才才可以想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只有拥有高超的管理技能的人才才可以处理好各种细节,只有掌握精湛的技术的人才才可以带来关键的突破。
总之,曾国藩的人才队伍构筑方法和识人用人之道,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正确地
衡量、选择和利用人才,从而发挥出社会组织的无限生命力。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构非常稳定,大多数人都和曾国藩走到最后。如果轻易更换关键岗位,
付出的成本不菲。
曾国藩用人之道
•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 曾国藩的人才观,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也在 治学修身之道上苛求完美。他治学思想包括立志、有恒、专一、从 良师、择益友。在自身修养上要求不忮不求,不忌贤害能、妒功争
赵欣然上路,十二月到了南康大营。而当年虽然贵为大清朝的总
督大员,而一年的薪水也只有一百八十两白银。曾国藩以两百两 银子向赵烈文表示诚意礼聘,实在是惊世之举。而后来赵追随其
左右,被称为曾国藩身边的小钦差。
曾国藩用人之道
• • “取之欲广,用之欲慎” 关于人才的招引使用与培养,曾国藩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概言之叫做“取之欲广, 用之欲慎”。 •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是曾国藩在用人方面非常重要 的思想,也是对重要人才、关键岗位提出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二曰主敬则身强:就是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对外要有
威仪要端庄,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可以强壮,他很反对儿女的精 神不振颓废。
三曰求仁则人悦:这是指爱心。 四曰习劳则神钦:劳动则身轻
曾国藩一生的事业, 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以立志来奠定人生的大格局。曾国藩为自己的人
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 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得 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
•
湘军开始创建时,国家给政策,地方搞团练,所以要自筹兵饷。太平军进攻湖北
时,当地有钱的士绅都出去避难了,金银等重要资产也转移了。在最艰难的时候, 曾国藩邀请胡大任帮助湘军筹集军饷。胡受邀后在汉口、新堤等地筹集饷银。后 来曾国藩上述朝廷,举荐胡大任说:我认为求才必须放在艰难危险中考验,用人 应当注重实效。现在查明有四品卿衔礼部外郎胡大任,当烽烟四起之时,居住在 湖北的豪绅大多迁徙殆尽,而只有胡大任能在万难艰险之际,奋不顾身,经营策 划。正因为筹集饷银关系湘军生死存亡,因而,曾国藩保举的东征筹饷局的人员 就有近五百人。
曾国藩十二个识人方法
曾国藩十二个识人方法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誉为“平定回部的功臣”和“治理河南的能臣”。
曾国藩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策略和方法,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识人”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曾国藩的十二个识人方法,并探讨它们对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启示。
1.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本心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本性和本心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情绪。
所以,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本心,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品德和潜力。
2.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为人处世的态度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性格。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为人处世。
3.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所处的环境和境遇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境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行为和性格。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背景和经历,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性格和潜力。
4.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所学和所能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可以反映出他的潜力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学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潜力和能力。
5.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品德和素质。
6.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品德和素质。
7.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心,可以反映出他的潜力和能力。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潜力和能力。
8.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忍耐力和毅力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忍耐力和毅力,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兰台世界2012·6月上旬□张骞沈丽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
”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
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
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1]61。
根据曾国藩遗留的奏折和信函记载,当提到收复安庆之事时,他总是将此功劳归于胡林翼的精心筹谋和多隆阿的卓越战斗;当谈到攻下金陵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各位统帅将领,却只字不提个人以及其弟曾国荃的任何功劳;当谈到击退捻军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僧格林沁的谋划进攻和吃苦耐劳,认为自己只及他的十分之一二;当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时,他总是称对方为“一代名流”,比之“自愧不如”或“谋略莫及”,足见其对人才是多么的尊重和爱惜。
比如当年李鸿章饱学诗书但却科举未中,可谓是适逢气势豪迈、激情四射之时却遇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冰冷现实,无奈之下,垂头丧气的李鸿章经人介绍拜倒曾国藩门下,成了曾国藩的学生。
在与李鸿章交谈几次之后,曾国藩认为他才堪大用,对他非常器重,便有意安排李鸿章参与编撰《经史百家杂钞》,以使他磨砺心胆,为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做好准备。
但是,受到曾国藩认可的李鸿章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缺乏耐心,在关键时刻反出师门,欲与曾国藩对着干。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卧虎藏龙”,他在治理江南、平定太平天国等重要历史事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军事才华。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是一个善于用人和识人的领袖。
他的用人和识人之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曾国藩认为,用人是治国安邦的首要大事,一个领导者要能够善于用人、善于识人,才能使国家兴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在任官江宁时,重用一批有识之士,在官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曾经说过:“治一国犹如经营一家,用人不当则无法立足,用人得当则国家繁荣。
”曾国藩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用人之道的重要性。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注重选人而不在乎他的出身资历,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胸怀,有真诚,他就会给予信任和重用。
在曾国藩的身边,有许多出身低微的人,但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努力,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并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操守,就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干将。
他曾说过:“不必问他的出身,只要他的才能和品行卓越,就可以任用。
”这种独特的用人标准,使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事业上得以顺利发展。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洞察人心,善于辨别人的优缺点,才能选对人、用对人。
曾国藩强调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从中窥得他的品行和性格,判断他是否可信、可用。
曾国藩还强调要善于交流,要主动与下属、同事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帮助和支持。
只有深入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合作、协同工作。
曾国藩曾说过:“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人,懂得他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曾国藩的识人和用人之道,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的用人标准:“重才不重名”,“不问家世,只看才干,不考怀才不遇”,提倡以人的才干和操守为依据,而非以其社会地位、背景和身世为标准来选拔和使用人才。
曾国藩9种识人之术
曾国藩9种识人之术
1.以貌取人:曾国藩认为相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因此他会通过观察对方的相貌来判断其为人之道和操守。
2. 观其言行:曾国藩认为言行是了解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言谈举止来了解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水平。
3. 观其谈吐: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谈吐可以反映其文化素养和修养水平,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言语表达方式和词汇使用来了解其素养和水平。
4. 观其交友: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交友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交友圈子来了解其为人品格。
5. 观其行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行为举止来了解其为人为官的能力和道德标准。
6. 观其交往: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交往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对象来了解其为人为官的能力和道德标准。
7. 观其教育: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教育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教育背景和学历来了解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素养。
8. 观其才干: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干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素养,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工作经验和业绩来了解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素养。
9. 观其信仰: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信仰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信仰背景和信仰理念来了解其为人为官的能力和道德标准。
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人之道
引言
许嘉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 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办事兼传教之人 蒋介石: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足以 为吾人之师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成就,源于读曾公家训
曾国藩人生三境说 少年经不得顺境 中年经不得闲境 老年经不得逆境
第一讲 曾国藩成大事的五大要义
1、目标认同--有主义的团队
赤地立军
痛痒相关,生死不弃,胜则举杯 酒以相让,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曾国藩
2、机制吸引---高薪养廉
大帅—统领--营官--哨官---士兵 文人领山农 湘军之制,上下相维,将卒 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 散;其将存,其军实,岂所谓以 利为义者耶?---王闿运
4、选好接班人
曾国藩与诸葛亮的最大不同是选 好接班任 --------许倬云
接班问题始终是对任何最高管理层和任何 机构的最后检验标准。---德鲁克 清末学者夏震武说:“合肥(李鸿章)、南 皮(张之洞)一生所为,其规模皆不出湘乡(曾国 藩),数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施行,无一非湘乡 之政术、学术也。”
薪尽火传
说说湖南的骡子脾气
蛮且智 , 认准目标 , 不计成败 , 不 计利害,不屑更改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 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 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吾兄弟皆秉 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
5、一生贯注 掘井理论
梧鼠五技而穷 五到:身 言 心 口 手
第二讲 用人八诀
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 勤教、严绳,对人才 求之不嫌其 广,用之唯求其慎,而又能诲人 不倦,执法无私,行见人才济济。
8、不得有效忠分歧 李元度案例
总兵陈由立事例 同治元年,河南巡抚郑两次给曾写信,希望 调陈,当时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身份督办河南团 练事宜的毛昶熙也给曾写信,曾回信:我岂能不 顾大局,吝惜一将?难以遵从的是,该镇起自勇丁, 经过举荐现职,长久隶属鲍超,待之甚厚,调河南 命下,正攻青阳,托病告假养病,并将哨弁三十多 人带走,五月初郑巡抚说已经到河南:如果仅仅 不忠于安徽,尚能有益于河南,海内一家,何妨楚 材晋用?但观人者恒在出处进退之际,选将者最 忌浮华取巧之流.以夙昔所依附,功名所从出,一 旦视若弁髦,则中道相从者又安能保其晚节不渝 ?且近来用兵连十余省,倘相率效尤,流弊滋多,再 四踌躇,于17日具疏严劾,一面函复郑巡抚,请撤 去其募勇差事----曾国藩
曾国藩十大识人技巧
曾国藩十大识人技巧曾国藩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官员、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
他在史书中被称为“曾侯乙”,以其深谋远虑和高超的治理能力在历史上留下了卓越的业绩。
曾国藩不但在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他的“识人择善,用人慎不误”的处事风格,更是颇有名气。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讨论“曾国藩十大识人技巧”。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曾国藩在训练自己的识人能力时,极为注重开发自己的感官,特别是眼睛和耳朵。
他常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身边的优秀之人,从而引导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
二、认真分析身边的人物曾国藩在分析身边的人时,善于从人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方面对人进行分析。
这使他能够迅速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使用人才时更加得心应手。
三、重视团队精神曾国藩在使用人才时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他通过改变管理方式和理念,寻求符合其要求的人才,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不断地加强团队发展的实力。
四、对接触到的每一个人给予尊重曾国藩显然是一位十分尊重他人的人,他不仅会对自己的下属、同事等团队成员给予尊重,还会对所有接触到的人给予同等的待遇。
无论是进入国门办事的使节、还是偶然路过的行人,曾国藩都会以同样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五、追求真诚和诚信曾国藩在使用人才时是非常追求真诚和诚信的人,他认为一个人的诚信度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他往往要求人们要诚实,不欺瞒,把工作能力真实地呈现出来。
六、崇尚专业知识曾国藩非常崇尚专业知识,并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工作中胸有成竹。
他倾向于选拔那些在专业领域有卓越表现的人,并鼓励和赞赏那些不断学习的人。
七、关注人才的思维方式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习惯以及态度能够非常明确地表露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才干,他会密切关注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从中分析出该人的优势和缺陷。
曾国藩看人识人的方法
曾国藩看人识人的方法
1. 观其言: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言语可以反映他的思想和性格。
因此,他会观察一个人的言辞是否得体、真实、诚恳,以及是否有逻辑和深度。
2. 观其行:除了言语,曾国藩也会观察一个人的行为。
他会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端正、稳重、有条理,以及是否有决心和毅力。
3. 观其神: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可以反映他的性格和能力。
因此,他会观察一个人的眼神、神态、气色等,以及是否有自信和决心。
4. 观其友: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朋友也可以反映他的性格和能力。
因此,他会观察一个人的朋友是否有品德、有才能,以及是否与他志同道合。
5. 观其敌:除了朋友,曾国藩也会观察一个人的敌人。
他认为,一个人的敌人也可以反映他的性格和能力。
因此,他会观察一个人的敌人是否有实力、有智慧,以及是否与他有仇怨。
总之,曾国藩的识人之术是一种综合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他会从多个方面观察一个人,以判断他的性格、能力和潜力。
这种方法虽然不是绝对准确的,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以及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1. 观其言行:即通过观察一个人说话和做事的方式来了解他的性格、品德和能力。
需要细心观察,不仅要看其外表,更要关注他的言辞、表情、身体语言等细节,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
2. 见其交际:即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社交行为来了解他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和背景。
需要留意他的交友圈子、聚会方式、话题重心,了解他的朋友、业务关系、政治关系等,从中了解其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3. 问其家庭:即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家庭情况来了解他的性格、背景和人生经历。
需要了解他的家庭成员、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从中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了解他的价值观、情感和背景。
4. 辨其名人:即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名誉、声望和成就来了解他的能力、品德和文化素养。
需要了解他的职称、业绩、荣誉、名气等,从中判断他的能力、品德和文化素养。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治理江南地区时,总结出了一些识人之术,这些识人之术不仅适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
第一条:观其言行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和品德。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从中了解对方的性格和品德。
如果对方言行举止得体,有礼貌,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如果对方言行粗鲁,不讲礼貌,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粗鄙无礼的人。
第二条:听其言语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言语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和态度。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听对方的言语,从中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态度。
如果对方言语清晰、有条理,表达得恰当,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思维敏捷、有见识的人;如果对方言语含糊、不清晰,表达得不恰当,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思维迟钝、不够敏捷的人。
第三条:看其交友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交友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和品德。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交友情况,从中了解对方的性格和品德。
如果对方的交友广泛,朋友众多,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待人友善、性格开朗的人;如果对方的交友圈子狭窄,朋友不多,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的人。
第四条:察其为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养。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为人处世,从中了解对方的品德和修养。
如果对方为人正直、诚实守信,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如果对方为人虚伪、不诚实,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品德低下、没有修养的人。
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识人之术,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观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观曾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典式四川,再转侍读,曾国藩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
纵观曾国藩的仕途历程,可谓位高权重,善始善终。
这在专制制度,兼有“外族”把持朝政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做到这种功德圆满呢?这里只从曾国藩“用人”这一方面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曾国藩的用人是以忠诚于大清王朝,恪守封建纲常礼教的人才为前提的。
1、重视人才,礼遇人才是曾国藩用人的基础曾藩对于人才的重视几乎达到了爱才如命的地步。
为了吸引和聘请更多更好的幕僚,曾国藩尽了很大的努力,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他“率军”东征之际,即号召封建知识分子奋起捍卫孔孟之道,反对太平天国,盛情邀请“抱道君子”参加他的幕府。
其后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察访,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已用。
遂有爱才之名闻于全国,也使山野才智之士感其诚,莫不前往。
因为曾国藩急求人才,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喷饭”的笑话: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人前来拜访,席间,高谈阔论大有不可一世之慨。
曾国藩礼贤下士,对投幕之人都倾心相接。
中间谈及用人须杜绝欺骗时,其人正色到:“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
我纵观当世,略有所见,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别人不忍欺;像左公(中堂)严气正性,别人不敢欺。
别人不敢尚怀疑,别人欺骗他,或已被欺骗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
”曾国藩素重条理,见此人讲了“四欺法”很有道理,不禁大喜。
待为上宾,暂时让他督造炮船。
多日后,有人向曾报告此人挟金逃跑,请求发兵追捕。
曾国藩不准。
事后重提,幕僚问为什么不追捕,曾国藩回答“现今发捻交织,此人又以计骗钱,若追之过急,恐入敌营,为害实大。
区区千金,与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也。
”从这件常人所不能忍而曾国藩忍之的事实上,我们也可见曾国藩用人的一斑,不能成为朋友也不要成为敌人。
曾国藩用人在于他的明辩英才以予取舍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明白,要做到才尽其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才是最终目标。
因此1861年,曾国藩竭力保奏李鸿章,左中堂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28岁之前,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 ★完成两大任务 1、考中进士 2、经世致用之学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第二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官
1、七年时间完成从翰林检讨(从七品副处级) 到从二品副部级 2、除户部外,当了六部(吏、户、礼、兵、 刑、工部)中五个部的副部长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四)逆境使人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失利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2、终生学习,立言立德 ★曾国藩给次子增纪泽的书信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 须先立坚卓之志。” ★中国最后一尊儒圣 ★6岁入书塾,8岁读四书诵五经 ★14岁读《周礼》、《史记》 ★28岁中进士,进翰林,是一名政治家(晚清四大名臣之 首,另三名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军事家(创 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战略家(洋务运动)、理学 家(中国最后一尊儒圣)、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 “创立人”。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1、衡才不拘一格 2、求才不遗余力 3、得一而可得其余 4、梦想以求之,焚香以祷之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曾国藩幕府主要人才:
谋略人才:郭嵩焘、左宗棠、陈士杰、李鸿章、李鸿裔、钱应溥、 薛福成等。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唐仁寿、刘琬澎、刘寿曾等。 制造人才:李善兰、徐寿、华衡芳、冯俊光、陈兰彬、容闳等。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故事: ★鲍管之交 ★祁奚荐解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三顾茅庐 ★萧何月下追韩信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原文】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 勉强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 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 强勉行道,则德日进。”《中庸》所谓“人一己 百,人十己千”,即强勉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见 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 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 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才识足以济世,何 患世莫己知哉?
谢谢观看!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曾国藩最为关注的人才是军事将领
1、曾国藩认为,一个带兵的人起码应具备四点: 第一要才堪治兵;第二要不怕死; 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2、曾国藩对中层一般将领的要求: 一是必须实在,心眼好;二是精明能算。 3、曾国藩对高级将领的要求: 一必须深谋远略;二必须号令严明;三必须吃苦耐劳
(二)适于时事的人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1、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刘邦和项羽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才之争 2、当其时不当其事,是最大的失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3、当其事不当其时,滑向失败的深渊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4、管理人才是一门大学问 ★汉武帝是一个人才管理的高手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原文】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 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 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 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 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 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 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的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二)适于时事的人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浅谈曾国藩 识人用人之道
2014年9月
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二、曾国藩《挺经〃英才篇》
(一)用人先识人 (二)适于时事的人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 生,谥文正,汉族,湖南 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 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 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 家、政治家、书法家,文 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 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封一等毅勇侯。
第三阶段:军事首领
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完成封侯拜相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第四阶段:最大行政长官
1、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2、同治11年二月初四日,脑中风去世, 和他父亲同一天去世,谥号“文正” ★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奉其为祖师爷
二、曾国藩《挺经·英才篇》
(一)用人先识人 (二)适于时事的人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一)用人先识人
【原文】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 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 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
(一)用人先识人
1、如何识人
★《庄子》八验: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敬;烦使之以观其能; 猝问之以观其智;急与期以观其信;醉以酒以观其性;杂以处以观其 色;示以利以观其廉。 ★诸葛亮识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刘劭八观、五视: 1、八观: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 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2、五视: 居而视其所亲;富而视其所为;达而视其所举;窘而视其所不 为;贫而视其所不取。 ★曾国藩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