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案例讲课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教学

案例

《月是故乡明》教学案例

——溶溶故乡月,悠悠思乡情

【设计理念】

《月是故乡明》安排在人教版2013新修订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这个主题中。本单元五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本文我们要揣摩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本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情美。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训练,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文章美点,品味文章语朴情醇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受力。

同时,因为月亮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积累,共同完成对月这个意象的理解和归纳,再进一步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理解乡土情结也就是最淳朴的家国观念,激发学生的爱故乡、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沉情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拓展延

伸,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思乡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

勾画,积累语言;在反复阅读基础上学会品味语言,体会作者

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学会独立阅

读与思考、而后分组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情感。通过对学过的

相关内容的复习,以及学生自主积累的补充,引导学生谈出自

己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单元学习专题是爱国情怀。

学习本课帮助学生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

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

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思乡情,学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质朴平淡感情真挚醇厚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

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是谁

呢?(多媒体投影2007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像及季羡林介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季羡林 (1911.8-2009.7)

季老长年任教北京大学,他精通9国语言,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其散文著作很多,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即使身居病房,90多岁的他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

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用猜的方式导入介绍季老的突出贡献和高尚的品质,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

的“明月”情结。

二、检查预习

纠字音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修:长。

顾而乐之:顾:回头看。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一起朗读文章,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久石让的《故乡》。其他同学从

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教师指导:本文基调深沉真挚,带有淡淡的忧伤;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三、五自然段轻快活泼些,第六段后面应该情绪激越,读得动情,第七、八自然段应缓慢低沉些。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那种追求成功的兴奋可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自己、为集体争光。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

师:季老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心的写了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魄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

自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思路。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生:作者思乡情深。

师:那他是怎样流露、抒发这份浓浓的思乡情的?

生:借对故乡月亮的回忆、思念巧妙地表达思乡之愁。

师:围绕着月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生:童年的趣事、故乡的山(无)水(坑)即故乡月亮的背景、世界其他地方的月亮、朗润园的月亮,最后睹月思乡抒情。

在师生互动基础上,形成板书。

开篇点题

月对故乡与童离开故乡后思乡

年的回忆的生活

照应前文

(通过师生问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清了文章

内容和脉络,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把握,为进一步研讨文章奠

定基础)

三、自主阅读,学会质疑(课前预习时完成,老师将有价

值的问题投影在大屏幕上,并注明提问学生)

四、小组讨论,合作解答(每小组抽一题准备,其中第8

题由三组分工完成,每组公推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1、“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诗的上一句是什么?文章以此为题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露从今夜白”。不落俗套,新颖脱俗,增加了文化底蕴,富有亲切感。

2、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题目是写故乡的月,文中为什么写了童年趣事,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