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最新《七月的天山》说课(含稿)

最新《七月的天山》说课(含稿)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从面对文本 的课内感悟汲取走向回归自然的课外体验运用,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并 形成语言实践的技能。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六、课程评价
七、资源开发
谢 谢!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来自!29教学流程
1、引导质疑:天山的 水、树、花有什么关 系呢? 2、画出文章的另一条 线路图。
激趣导入,创设情景 导学思疑,掌握学法 自学思疑,运用学法 深究质疑,领悟写法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手写创作,深化主题
教学流程
阅读《趵突泉》、《可 爱的草塘》和相关的拓 展材料。
激趣导入,创设情景 导学思疑,掌握学法 自学思疑,运用学法 深究质疑,领悟写法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手写创作,深化主题
“雪峰说感”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自由畅想、 智慧感悟中交流、综合,自主建构他们的经验。 教师这个时候只是倾听,送上赞赏、鼓励,让 学生感觉自己的聪慧,享受收获的愉快。
通过当小导游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体现了教学 资源的整合。这一环节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成果的反 馈,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有文本语言的吸纳, 也有创生语言的倾吐。课堂上洋溢着“趣”,流淌 着“味”。学生在演说过程中,焕发出了生命的活 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 勇于创新,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了 思维发展,个性品格也随之成长。
教学流程
1、听课文录音,想想:天 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课文,画出描写天山 雪峰的词句读一读。 3、结合课件交流体会。 4、指导朗读句子。
激趣导入,创设情景 导学思疑,掌握学法 自学思疑,运用学法 深究质疑,领悟写法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手写创作,深化主题
教学流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秀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秀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秀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在七月游览天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示了天山的美景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课文也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于描绘景物的文章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方面还需要引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同时学习一些写作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

2.难点: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观,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天山的美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生字词可以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3.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欣赏课文的表达技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展示分享: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6.总结提升:教师对课文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写作技巧,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4.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七月天山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天山吗?知道天山有什么特点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七月的天山的课文,感受一下那里的美丽景色。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尽量读出美感。

2.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三、课堂讲解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七月天山的印象。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七月天山有哪些特点?b.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七月的天山如此热爱?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七月的天山》。

2.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二、深入分析a.课文中的天山与七月有什么关系?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c.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三、课堂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组内互相检查。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七月的天山》,让学生感受到了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色,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课堂讲解和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同学表现较为紧张,需要教师在课后多加关注和指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绘七月天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同时,本文还以天山为背景,展示了我国边疆的美丽与富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以及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仍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我国边疆的了解相对较少,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优美语句,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提高审美能力;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保护大自然。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天山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天山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课文: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4.讨论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天山美景的感受,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保护大自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精品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精品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精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我国新疆天山风光的美丽画卷,展示了天山神秘、奇异、美丽的自然景观。

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诗意,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材料。

教学这篇课文,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向往美丽风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作者对天山美景的喜爱。

但学生在理解一些较为深刻的句子和词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在写作方面,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向往美丽风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喜爱。

2.教学难点:理解一些较为深刻的句子和词语,以及如何描绘自然景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天山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写作素材,如自然景物的图片、描述自然景物的词语等。

3.准备课堂练习纸,包括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天山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天山美景的向往。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五篇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五篇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七月的天山》说课稿五篇篇一:《七月的天山》说课稿【说教材】《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1~2课时。

【说程序】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七月的天山说课稿《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五)、师做总结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4、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六)、指导背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绘七月份的天山风光,展示了天山神奇、美丽、富饶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成语以及修辞手法方面仍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学会欣赏自然风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成语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词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天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3.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僻词汇、成语及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美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成语及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6.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神奇——美丽——富饶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4.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七月的天山》说课稿1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标”关于这一组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这篇课文讲述了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的天山。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绘天山深处的美景: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春天的花园。

这篇课文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美,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优美词句,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单元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并积累优美词句。

4、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是:从字里行间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生为主体,指导学法(说教学方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议结合,互动交流,真正奏响“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质说课稿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质说课稿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质说课稿21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在七月游览天山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绘了天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能够运用简单的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存在描述不具体、情感表达不自然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描述景物,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具体、生动地描述景物,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信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具体、生动地描述景物,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1.朗读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写作法: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练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信息。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写作: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1.学生自读后可作一次反馈,让他们说说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种景象,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并提出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2.再次阅读时,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的过渡句子。

在此基础上分段(按三处景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作为略读课文,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4.教师需要点拨的是,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

品味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5.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背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记录一些优美的句子。

6.初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七月的天山》教学案例(片段)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

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七月的天山引入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七月的天山》一文。

首先,请听一段描写天山的小诗:天山高耸,雄伟壮阔,云雾缭绕,群峰耸立,雪峰交相辉映,苍松翠柏,千姿百态,争奇斗妍。

听了这首小诗,相信大家对天山这个地方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天山吧。

内容一、地理位置天山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我国西北地区最为著名的山脉之一。

它的总长度超过3000公里,绵延数百公里,山峰陡峭,形态各异。

山上常年积雪,这就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二、景点介绍1. 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位于天山的西部,是中亚西部最大的高原。

高原上有众多的河流、湖泊,构成了天山地区的主要水系。

帕米尔高原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动植物资源而闻名于世。

2. 天山天池天池在我国古代时是一处禁地,知道了它传说中惊天的故事,对我们的国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位于天山北麓,海拔1980米,是我国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

别名称为“世外桃源”,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因此受到众多游客的热烈欢迎。

3. 喀纳斯湖喀纳斯湖是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座天然淡水湖,也是天山地区的一个知名景点。

湖水呈青绿色,周围群山环抱,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由于湖岸线上有不少的信息素成分,导致湖上时速可达到惊人的30公里,仿佛战地般刺激,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南极”。

三、文化遗产1. 新疆维吾尔族文化新疆维吾尔族是新疆的少数民族之一,而天山则是这个民族的故乡。

在天山的南麓一带,有一些著名的维吾尔族老城,如喀什和和田等。

他们的信仰,观念,语言,风俗习惯,都可以从这些地方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2. 新疆历史文化新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因此,在天山地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文化景观,如大昭寺,赛里木湖等。

总结以上就是关于《七月的天山》这篇文献的简单介绍,相信我们在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同时,也能从中找到更多的感触。

关于《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关于《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关于《七月的天山》说课稿关于《七月的天山》说课稿《七月的天山》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正确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忆,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

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开展。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

在文中作者屡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

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表达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篇1课文分析: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知识与能力: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思考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4.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讨论话题,如:“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天山的美?”
2.小组交流: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讨论并总结出小组的答案。
3.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
3.小组合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监控、自我调整,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创设富有想象力的情境,如模拟天山的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描述的景象,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
3.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4.利用课文中的情感主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学习运用贴 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学习如何按 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能力,感受祖国山河 的优美。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教学法、练习法、情 境教学法。 学法:读一读、划一划、圈一圈、写一写的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1.同学们此次我们的天山之行快要结束了,接 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请大家运用上面学过的 方法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自由活动,出示自 由活动的基本要求。 2.练习上述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3.师生交流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最重要的是从这个例子中学到 了什么?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写景记叙文要注意写 作顺序,可以用上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绚 丽多彩等写法特点,并进行语言实践,这样的学以 致用才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吧。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 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 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 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 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从这句话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 (雪水流动的磅 礴气势)
融化的雪水,从山涧、从峭壁 断崖上流下来,在山脚下汇成 冲激的溪流,浪花四溅。
你又有了怎样的 朗读感悟?
用词精确,比喻贴切
(三)品词析句,欣赏天山
1.披文以入情,在充分感知的状态下,扶着学 习写天山之水的第二自然段,用朗读、感悟、 对比的方法学习比喻、排比的写法特点,感悟 用词的精确。 2.放手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 生在文本中批文以入情,充分感知言语表达和 语言结构的方法,重感知,重理解,重运用。
贴切的比喻、强烈的排比 用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确
放手用批注的方法自由选择三自然段进行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生能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七月、天山、美丽”等词语;
2.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
3. 学生能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以及课文所蕴涵的自然美感;
4. 学生能学会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 学生能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激情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天山,或者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天山。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对天山的描绘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制作关于天山的画等。

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教学难点:读文理文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积累好词好句,抓取主要内容知大意,搭建知识迁移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略读课文的一般教学步骤是:读提示,明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的盛开饮马”三词反馈倾听的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5,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缎duàn 涧jiàn 俯f蹄tí 溅jiàn 延yán鞍n4、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锦缎山涧俯视马蹄溅起绵延马鞍高耸透射寂静增添细碎柔嫩绚烂白皑皑重重叠叠斑斑点点5、要求学生标画含生字的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

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高悬峭壁断崖银链鳞光绚烂无边繁花6、教师过渡: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仅仅满足于借助字典认识一些生字,是远远不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
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