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文学理论
对李白的评价:
• 晚唐诗人吴融《禅月集序》: • “国朝能为诗者不少,独李太 白为称首,盖气骨高举,不失 颂咏讽刺之道。”
杜甫的诗歌理论
• 1、对齐梁诗歌,反对全盘否定。 “庾信文 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 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 2、对前代文学遗产主张“别裁伪体” “转 益多师”。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 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 师。”
对陈子昂的评价
地位和评价:
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 尚,子昂始变雅正。” 元好问《论诗绝句》”沈 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 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 吴例,合著黄金铸子 昂。”
《新唐书》“唐兴,文
李白的诗歌理论
• 《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 战国多荆蓁。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 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 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 《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他对六朝文学绮丽方面 的充分肯定。同时,他也给六朝的一些优秀作家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他继承并发扬了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崇尚自然清 新的诗歌理论,清新体现在:“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 。
• 3、开以诗论诗之。
对杜甫诗歌的评价:
•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
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 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 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 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 所谓“汉魏风骨”,和刘勰的”建安风力” 意思大致相同。指那种刚健有力的文风。
• 建安风力:语言精简。风清骨竣 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忽然震撼力
【优选文档】陈子昂诗歌理论
【优选文档】陈子昂诗歌理论陈子昂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主张抒发真情实感,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提倡“兴寄”和“风骨”的文学审美观念。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真情实感的表现陈子昂主张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基础,反对虚伪和形式主义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即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这种主张与当时流行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诗歌创作方式不同,陈子昂主张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抒发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二、反对拟古主义陈子昂对拟古主义的反对是他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拟古主义是一种过于注重古代文学传统,而忽略现实生活和自身感受的创作倾向。
陈子昂认为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使诗歌失去了生命力,而且还扼杀了诗人的创造力。
他主张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发挥诗人的创造力,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和独特个性的诗歌作品。
三、提倡“兴寄”和“风骨”的文学审美观念陈子昂提倡“兴寄”和“风骨”的文学审美观念,这也是他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寄”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指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种观念下,诗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达思想、感情和体验的工具。
而“风骨”则是指诗歌所具有的一种雄浑、豪放、阳刚之美。
四、对于辞藻与诗歌之关系的理解陈子昂对于辞藻与诗歌之关系的理解也值得称赞。
他认为,文采是附丽于意义而存在的,不管是平淡还是奇丽,都需要符合情理。
他倡导“理”,这是指内在的意义或思想,而文采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在陈子昂看来,辞藻应该为表现意义或思想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这种对于辞藻与诗歌之关系的理解,体现了陈子昂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追求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五、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陈子昂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教化作用。
他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和社会弊端。
他认为诗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应该发挥其教化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一、主张1. 通用简约陈子昂认为,唐代诗歌要追求简约、雅言,不要多余用字。
他认为诗词要写出所想所写,不可拖泥带水,不可半量减半,也不可过分繁复。
他说:“避免不要多用字,也不下变字,用老字即可。
”2. 讲究贴切性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笼统而贴切,能准确地宣揚野心抑或愁绪。
他认为,诗歌作家书写诗歌时,要调和信句,使其充满感情,不可脱离其实,不然显得不贴切,大大伤了文章的精美。
汪成实曾说:“陈子昂的精神在于贴切抒情。
他不断贴切穆穆,就像蛇行鱼跳,诗语一道人心,非常实从,心中难催得出一句。
”二、其意义1. 丰富了诗歌类型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突破了以往传统唐人写诗的唯美虚无主义,而是讲究情感的表达,让诗歌丰富多彩,增添浓重的情感内涵。
他的诗歌和以往的不同,语言精简,笔调优美,不拘一般,神思清爽,就像一只丰澹流畅的小溪,从而使古代诗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活力。
2. 提高了诗歌的文采陈子昂认为,“贴切性”是诗歌最重要的质量,是写出精彩完美诗歌的保证。
他以贴切为基础,谨记“用老字即可”,大胆地突破传统,使其诗歌文采更加高雅,不受传统束缚。
他用简洁而清爽的语言,写出了深含抒情的佳作,使唐代诗歌的文采更加雅致而脱俗。
综上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和其意义为:他提倡诗歌应该追求简约、雅言,不要多余用字;讲究贴切性,诗歌要准确地宣揚野心抑或愁绪;诗歌要用老字即可,不可过分繁复;用简洁而清爽的语言,写出深含抒情的佳作,让古代诗歌更加贴切、活泼丰满,脱俗而雅致。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使唐诗歌得到新的活力,在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千百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
陈子昂(1127-1193)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他反对传统诗歌的修辞手法,主张追求诗歌的自然、真实和自由。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反对传统的修辞手法,主张自然真实。
陈子昂认为,传统诗歌过多地使用修辞手法,
使诗歌显得矫揉造作,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情感。
因此,他主张追求诗歌的自然、真实和自由,反对传统的修辞手法。
2.关注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
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
实情感。
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并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
3.追求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意境和美妙的意象。
他
的诗歌作品多关注自然和人文,并以描绘意境和意象为重点。
总的来说,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反对传统的修辞手法、关注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追求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三个方面。
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应该追求自然、真实和自由,并具有深刻的意境和美妙的意象。
这些主张为宋朝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陈子昂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在诗歌领域深谙文学史观、遵循诗歌传统,又有创新的思想。
他倡导诗歌要有清晰、准确、细腻的语言,要探索人物形象的内在层次,要把握时代特色和气氛。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贴近实际,让诗的美在反映现实中发挥作用,成为群众的抒情文学,真实表达思想情感体验。
陈子昂以创新的思想来推动诗歌的发展,尤其是他的技巧和语言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诗歌的规范,并为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重要创作模式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深远影响着后代,对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丰富了中国文学史上诗歌表达方式,使宋代诗歌发生了极大变化,留给了栩栩如生的宝贵财富。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除了赋予诗歌更多的叙事情节之外,还为诗歌的表达内容和形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从写作形式上拓宽了诗歌表达的范围,可以更多地体现个人的思想感情,宣扬当时的社会主义理念,来宣泄个人的烦恼和孤独感。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成功地将古典文化元素与当代诗歌相结合,为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为宋代诗歌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视野。
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在盛唐的接受
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在盛唐的接受摘要陈子昂在唐代文学革新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于有唐一代盛名不衰,其出生地、性情风貌、思想资源和自身的传播意识、交游经历、政治活动等都作用于他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
而陈氏提倡的以“风骨”、“兴寄”为代表的复古主义诗论,夺汉魏之风骨、变陈梁之绮丽,在初盛唐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其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及《感遇》等五言古诗创作更奠定了“盛唐之音”的发展基础。
在陈子昂逝世近半个世纪的盛唐前期诗坛上,开元贤相张九龄自觉继承、弘扬了风雅比兴的优良传统,更集中创作兴寄体式的《杂诗》和同名《感遇》组诗,“首创清澹之派”。
陈子昂提出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诗歌理论,通过张九龄的继承与革新,迅速到达了盛唐诗国。
之后的盛唐诸大家继续高举汉魏风骨大旗,宗风雅兴寄以彻底清扫六朝绮靡之风,使陈子昂一派的复古诗学渐趋主流,其倡导的“兴寄”观不仅成为基本的诗歌艺术手法,当中关于文学干预社会现实、寄托政治理想的要求也进一步得到发扬;至于“风骨”美学准则,在主气势壮阔、情感豪雄的盛唐诗坛更成了诗歌创作的主导旋律和共同经脉所在。
从五言诗的发展历程而言,李白基于同乡文化情节,与陈子昂“先后合德”,全面接受其复古诗学观念,他批评“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文学发展情况,同时极力呼吁清新诗风,创作上以五古大型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为代表,“多效陈子昂”。
杜甫用“终古立忠义”一语高度评价陈子昂的《感遇》诗,将人品、文品结合而论;他主要接受其宣扬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推祟“比兴体制”,要求书写“微婉顿挫之词”,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维度提升了陈子昂诗学的美学内涵。
安史之乱后杜甫致力于写作长篇五古,具有直陈世事、感讽时政、关心民生疾苦、表现讽喻之旨的特征,即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伦理观念融入“兴寄”理论之中。
总体来看,盛唐诗人对陈子昂的接受呈现出全面性继承、超越性发展的特点,他关于怀古、边塞、幽居、山水等的创作题材也构成盛唐诗最重要的几条发展脉络。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精品
“兴寄”说
六朝人关于“兴”的论述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 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 以生。”《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兴既起情又起意,《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刘勰讲“兴”侧重于“兴”的起 情或起意。
唐代文学批评
陈子昂诗歌理论
精品
一隋唐初关于文学发展的争论
两种争论 1 以李谔、王通、王勃等人为代表,全面否
定六朝文学,主张重回到儒家经学文艺观的 立场。 2 以魏徵、李百药等人为代表,认为新文学 的发展应该结合南北文学之特长,走文质彬 彬之路,反映了政治家、史学家对于新文学 的期待。
精品
二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总结:陈子昂的“风骨”论,强调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的是情感的激越慷慨、语言的清爽刚 健、风格苍凉悲壮的艺术特征,体现了陈子昂的审美追求。
精品
“兴寄”说
在强调“风骨”的同时,陈子昂还提出了“兴寄” 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 是专门针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这主要是针对齐梁 文学中存在的两个弊端:内容不够充实;缺乏整体 的审美形象塑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 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 表现。
钟嵘也多次讲到“兴”,《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 也。”他评谢灵运诗“兴多才高”,谢眺“意锐而才弱”, 这里的“兴”主要是指情而言。评价陶潜“笃意真古,辞兴 婉惬”,也是从感情方面来说。
论陈子昂诗歌的艺术特征
论陈子昂诗歌的艺术特征
陈子昂的诗歌的特点:
1、陈子昂自视甚高,却壮志难酬,直言诤谏,每忤权贵,先后两度遭诬陷入狱。
这些身世遭际自然也投影在他的诗中,最明显的,是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独感。
“孤凤”、“孤英”、“孤鳞”之类语汇,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
但即使如此,陈子昂的孤独,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
2、陈子昂的诗也表现出某种片面倾向。
他的作品,以汉魏五言古体为主,几乎没有七言诗,律诗的数量也相当少。
而后二者,正是在南朝兴盛起来的体式,看来他对此多少是有意回避的。
另外,他的代表作《感遇》诗远承阮籍《咏怀》诗,在写法上,也有阮籍诗那种议论过多、有时显得枯燥的缺点。
陈子昂的诗歌风格
陈子昂的诗歌风格陈子昂的诗歌风格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
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
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
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
“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
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晚次乐乡县》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
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
陈子昂提出的文学理论有哪些?
陈子昂提出的文学理论有哪些?隋唐文坛开始还是沿袭了齐梁文风,只有陈子昂登上文坛后,才大力倡导革新,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其诗歌革新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奇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那种充实的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他提出的文学理论主要有:一、兴寄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指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而且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礼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实践和最明确注解。
二、风骨说。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总之,他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
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如他的《感遇》第三十六首,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登幽州台歌》在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陈子昂对风骨的追求及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文/肖旭
一.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
第一、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诗歌创作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第二、明确提出改革现状的具体要求。
大力提倡“风雅兴寄”,“汉魏风骨”。
第三、提出了自己对新诗歌的艺术形式要求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二.陈子昂诗歌的思想内容:《感遇诗》
①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朝入云中郡”;
②讽刺武后内政弊端的,“圣人不利己”;
③感怀身世的诗,“兰若生春夏”、“本为贵公子”;
④也有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的,“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
⑤《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陈子昂诗歌的艺术特点:
陈子昂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比兴托讽的诗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
浅论陈子昂的诗学观点1
浅论陈子昂的诗学观点(终稿)在唐代诗歌革新理论方面,陈子昂是继‘初唐四杰’之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而关键诗歌理论家。
他的文学革新总纲领《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道尽了他的文学主张。
基于这一点,笔者拟以《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为纲,从思想、声律这两个方面对陈子昂的诗学观点进行解读。
(一)思想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首先对西晋到初唐这五百年间文学的历史过程的回顾,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这“道弊”具体表现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风雅不作”“兴寄都绝”。
面对着这一文坛现象,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要求继承诗经的优良创作传统,提出了“风骨论”和“兴寄说”。
建安时期,曹氏父子和以王粲、刘桢为首的“七子”称雄诗坛。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变”,他们都“雅好慷慨”借诗言志(《文心雕龙·时序》),写作了大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抒发经国济世之抱负的诗篇。
在这里其实“汉魏风骨”,说的就是以表现民瘼、抒写情志为诉求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诗风。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为我们提出的“风骨论”,其实正是他向诗坛提出的关于承袭“建安风骨”的文学主张。
他明确表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表现人生,继承遗失已久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出诗人应该直言国事,要求诗人能以诗言王政之兴废。
在这里陈子昂已经从思想的角度指出了诗歌创作的内容要求,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通过讽喻、美刺,反映民生疾苦。
“兴寄”即比兴寄托,是《诗经》的重要创作手法,讲究因物起兴,寄寓作者的喜怒爱憎和作者深沉的感慨。
我国传统的观点,认为诗歌的特质在于言志抒情,“兴寄”则是从这一层面上对诗歌的思想提出言志充实、深沉的要求的。
对于“兴寄”,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而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
简述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及其对唐代诗文发展的贡献。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复古”,即回归到古代的文学传统,提倡“汉魏风骨”和“建安风骨”。
他主张去除唐代文学中的浮华和艳丽,回归到古代文学的朴素和自然,提倡以诗歌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和反映社会现实。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同时也要有益于人民。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批评和思考。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陈子昂对唐代诗文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唐诗的健康发展: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和“建安风骨”,提倡回归到古代文学的传统,这对唐代诗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诗歌创作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唐诗的健康、自然、朴素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陈子昂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同时也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他的主张提高了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使诗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对唐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陈子昂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自然景观、历史人物、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对唐代诗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复古主张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影响
明朝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对陈子昂在 唐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更是作了概括总结: “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 下决开元之正派。”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说到:“追建安 风骨,变齐梁之倚靡,寄兴无端,别有天 地。”
.
文献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
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 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 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 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 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 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 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与东方左史 虬修竹篇序》 在这段序言中,陈子昂明确提出了恢复风雅和汉魏风骨传统, 纠正齐梁间“彩丽竞繁”的不良风气,标举“风骨”和“兴 寄”两条创作原则,为初唐诗歌摆脱靡丽的形式之风,沿着 健康道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影响
李白就直接继承了陈子昂诗歌理论,认为:“自从建安来, 倚丽不足珍。”李白的许多直抒胸臆,气势豪迈之作更是对 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发扬光大。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 云》更是直接倡导“蓬莱文章建安骨”。
殷璠在总结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中指出“开元十五年,声律风 骨始备焉”。可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盛唐不断被完善充 实,发展壮大,成为整个盛唐诗歌的共同经脉所在,成为整 个盛唐文人的共同精神所在。
总结:陈子昂的“风骨”论,强调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的是情感的激越慷慨、语言的清爽刚 健、风格苍凉悲壮的艺术特征,体现了陈子昂的审美追求。
.Leabharlann “兴寄”说在强调“风骨”的同时,陈子昂还提出了“兴寄” 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 是专门针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这主要是针对齐梁 文学中存在的两个弊端:内容不够充实;缺乏整体 的审美形象塑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 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 表现。
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
三、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
• 新乐府运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一)“二为”创作原则
• 《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所谓“为时而作”,就是要从当前的时代出发,针对现实 问题进行创作;所谓“为事而作”,就是要有事实根据, 不务虚谈。 • 对古代儒家尚用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又突破了儒家 “温柔敦厚”的诗论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的现 实意义。
3、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的意义
• 既是扫荡形式主义诗风的战斗檄文,也是开创唐代诗歌新 貌的有力宣言。 • 卢藏用:“横掣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右拾遗 陈子昂文集序》)。 •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 • 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 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三)理论分析
1、兴寄说
(1)思想来源 •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 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 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 郑众侧重点在于诗歌含蓄、婉转的艺术特点;郑玄侧重点 在于比兴所表现的社会政治内容。 • 以审美为中心的批评家,一般同意郑众的解释,把比兴看 作诗歌形象的构成方法;以政教为中心的批评家,则更倾 向于发挥郑玄的思路,把比兴与社会政治内容紧紧联系在 一起。
(2)陈子昂 “兴寄说”的内涵
• “兴”,是兴发感情;寄,是寄托。兴寄,就是有感而作, 作而有所寄托,侧重点在有所寄托上。 • 强调诗歌创作要继承《诗经》中“国风”、“小雅”美刺 社会现实,讽刺时事政治,对社会民生积极发表意见的现 实主义传统。 • 把作为表现方法的比兴,发展为对诗的内容的基本要求: 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 • 《感遇》既指“感于心”,又指“困于遇”(沈德潜《唐 诗别裁》),含有感而有所寄遇之意。 • 过分强调“寄”,非由感情激发而为,往往理胜于情。 • 王夫之《唐诗评选》: “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 乃不复似诗。”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陈子昂,作为唐代文坛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主张与创作特色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在面对初唐“上官体”盛行、诗坛多受齐梁浮艳文风影响的背景下,他勇敢地举起了反对的旗帜,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兴寄”,力求诗歌回归质朴刚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陈子昂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人性、人情、友情的抒发,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在艺术表现上,陈子昂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形象生动。
他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思考和情感体验具象化,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陈子昂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他的诗歌主题和思想的深度,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性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共鸣和深远的影响力。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提倡风骨和兴寄。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他明确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认为诗歌应当追踪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之气,而非仅仅局限于美刺比兴的传统。
这一主张不仅为当时诗风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度。
陈子昂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他倡导诗歌要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起到“兴寄”的作用,即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主张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因为许多诗人还停留在狭窄的宫廷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上。
在实践上,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确实体现出了其主张。
他的诗歌质朴刚健,内容广泛,不仅涉及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到社会、历史等各个层面。
例如,《感遇》三十八首就是一组内容深沉、风格古朴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然而,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也有其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诗歌的风骨和兴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陈子昂的诗学主张
1、一曲震撼千古的《登幽州台歌》,让我们在感受天地浩茫、岁月匆匆而无穷、个人之脆弱孤渺的同时,更预感到诗史上空前绝后的光荣时代之将临。
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高度肯定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论诗主张“兴寄”、“风骨”。
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
“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
“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陈子昂是在一片六朝绮丽之馀习中,第一个自觉起来提倡汉魏风骨的诗人,同时真正做到把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
他在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做,以耿耿也……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序言道尽了陈子昂的文学理论主张,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两个标准:兴寄、风骨。
所谓兴寄,是通过对事务的歌咏来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意见;而风骨,则是将明朗的思想感情透过质朴有力的语言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
而“兴寄”与“风骨”的文学主张,存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健性人物。
他首先来倡导改变六朝到初唐的形式主义作风,一反初唐艳丽纤弱的诗风,而开盛唐朴素雄健的诗风,把诗歌引向朴实而具有真实生命的道路上。
为以后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唐代诗歌进展史上、特殊是在诗歌革新理论方面,陈子昂是继“初唐四杰”之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而关键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
元好问《论诗绝句》曾以“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来高度评价其为唐代诗歌的进展做出的杰出历史奉献。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集中表达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此序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见解深刻,特殊是诗人在这方面的很多真知灼见,使其在唐代诗歌理论进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萧涤非、吴明贤就称其反六朝、斥齐粱、倡风骨、重兴寄的诗歌革新主见在“初唐诗坛无疑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
它既是扫荡形式主义诗风的战斗檄文,也是开创唐代新诗歌的有力宣言。
”一、抨击齐梁绮艳遗风。
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称陈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是继“初唐四杰”后反对齐梁及唐初绮艳柔靡之宫廷诗风的旗手,是他使诗歌回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大胆干预时事政治,关注民众疾苦。
唐初因立国不久,朝廷所征用的文人大多是前朝的旧臣,他们不行避开地把由梁陈以来长期形成的绮艳柔靡的纤弱诗风带到初唐诗坛上来,并凭借他们的崇高社会地位和声威给当时的文坛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初唐浮靡轻艳的宫廷诗风,并由此扩散至整个社会。
要使唐初诗歌走上健康进展的道路,首先必需去除和扫荡当时诗坛上广为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当时虽然太宗君臣也曾明确地提出反对浮靡文风和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见。
然而因传统积习的巨大惯性和深远影响,诗坛仍充满着梁陈“宫掖之风”。
“初唐四杰”登上文坛后曾对宫廷绮艳诗风大加挞伐和批判,提出诗文应有“刚奖的“骨气”。
虽然诗坛曾经过“四杰”那布满变革激情的狂风暴雨的冲刷,然却未能有大的改观。
“四杰”发动的诗歌革新运动也并未能完全到达预期的目的。
“上官体”依旧存在和流行。
就连“四杰”自己的诗歌也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柔靡宫廷诗风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仍存在着“词旨华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的弱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骨”论
六朝人关于风骨的论述 “风骨”最早是作为任务品鉴的术语,指人的风度、气质、
品格、操守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飘逸、俊朗、清秀。刚毅等 个性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辟专章来论述“风骨”,强调它在文 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惆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 莫先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 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俊爽,则文风 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 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等等 钟嵘论诗也强调“风骨”(“风力”),“干之以风力,润 之以丹采”。他评价曹植诗的特点“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评刘桢的诗“真骨凌霜,高风跨 俗”。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 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 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 建安风力尽矣。”钟嵘所讲的 “建安风力”就是指建安风骨。
.
影响
李白就直接继承了陈子昂诗歌理论,认为:“自从建安来, 倚丽不足珍。”李白的许多直抒胸臆,气势豪迈之作更是对 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发扬光大。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 云》更是直接倡导“蓬莱文章建安骨”。
殷璠在总结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中指出“开元十五年,声律风 骨始备焉”。可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盛唐不断被完善充 实,发展壮大,成为整个盛唐诗歌的共同经脉所在,成为整 个盛唐文人的共同精神所在。
“兴寄”是陈子昂在继承《诗经》比兴手法的基础 上提出的一条诗歌表现的审美标准。在《喜骖军相 遇醉歌序》中,他讲到:“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 曷著?”陈子昂不提“比兴”而言“兴寄”,实质 是强调诗歌应寄托深刻的思想意义。
.
“兴寄”说
六朝人关于“兴”的论述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 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 以生。”《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兴既起情又起意,《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刘勰讲“兴”侧重于“兴”的起 情或起意。
文献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
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 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 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 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 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 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 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与东方左史 虬修竹篇序》 在这段序言中,陈子昂明确提出了恢复风雅和汉魏风骨传统, 纠正齐梁间“彩丽竞繁”的不良风气,标举“风骨”和“兴 寄”两条创作原则,为初唐诗歌摆脱靡丽的形式之风,沿着 健康道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结:陈子昂的“风骨”论,强调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的是情感的激越慷慨、语言的清爽刚 健、风格苍凉悲壮的艺术特征,体现了陈子昂的审美追求。.Fra bibliotek“兴寄”说
在强调“风骨”的同时,陈子昂还提出了“兴寄” 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 是专门针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这主要是针对齐梁 文学中存在的两个弊端:内容不够充实;缺乏整体 的审美形象塑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 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 表现。
卢臧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宋、齐以来,盖憔悴逶 迤,陵颓流靡。至於徐、臾,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 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於是风雅之道扫地尽矣。 ·····崛起 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 变。 ”
.
影响
杜甫《过陈拾遗故宅》:“有才继风雅,哲匠不比 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陈子昂的“风骨”论
陈子昂的“风骨”论继承了六朝人对“风骨”的论述,但是 又与六朝人的“风骨”论不完全相同。
我们可以从他对东方虬的《咏孤桐篇》的赞述中可得而知,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可以与他倡导的“汉魏风骨”互 相发明。所谓“骨气端翔”是指诗歌骨格坚实,气韵飞动, 语言遒劲有力,这是指“骨”。所谓“音情顿挫”是指诗歌 的音调顿挫低昂,情感波澜起伏,这是指“风”。所谓“光 英朗练”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论建安文学时所说: “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要求诗歌的语言既要有文采,又有简练明朗。所谓“有金石 声”是指诗歌要具有抑扬顿挫的声律之美。
韩愈《荐士》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 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
《新唐书·陈子昂传》:“唐初,文章承徐、庾,天 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 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 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 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唐代文学批评
陈子昂诗歌理论
.
一隋唐初关于文学发展的争论
两种争论 1 以李谔、王通、王勃等人为代表,全面否
定六朝文学,主张重回到儒家经学文艺观的 立场。 2 以魏徵、李百药等人为代表,认为新文学 的发展应该结合南北文学之特长,走文质彬 彬之路,反映了政治家、史学家对于新文学 的期待。
.
二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钟嵘也多次讲到“兴”,《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 也。”他评谢灵运诗“兴多才高”,谢眺“意锐而才弱”, 这里的“兴”主要是指情而言。评价陶潜“笃意真古,辞兴 婉惬”,也是从感情方面来说。
六朝人论“兴”,多侧重于“兴”的起情或起意,强调感兴 或意兴。
.
“兴寄”说
陈子昂所说的“兴”,指感兴、意兴,是诗 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 态,作为诗歌的本体来说,兴是指诗歌的审 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寄”,指 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 寓意,即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所具有的社 会内容。